大般若经要解——方便义(八)——愿波罗蜜
大般若经要解——方便义(八)——愿波罗蜜
文:白云老禅师
以下继续介绍“十波罗蜜”的第八个波罗蜜───“愿波罗蜜”。
曾经谈过“行愿”的问题。“行愿”是“愿”已立下,依之而行;这里谈的是“愿”的方法,教你如何“立愿”,而不是行愿的方法。
谈到“愿”的建立,首先要知道“愿”是如何组成的?愿,包含了理想和希望,但绝不是理想、也不同于希望!为什么?因为,“理想”不一定能成为事实;“希望”也不一定能达到目的。那为何要有理想、希望呢?因为,发起一份愿,其中必有理想和期望;可是“愿”的成立不能以单一的“理想”或“希望”而确立;也就是,于“愿”的构成,不能只从“希望”或“理想”上去肯定。比如,发愿往生净土,其实只是一个理想与希望,但能不能真正往生呢?还得看你建立的愿,能不能做得到?
虽然“愿”绝不是理想和希望,可是它仍具备了“理想”、“希望”。譬如,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选择这一生肯定修弥陀净土法门,完全照着阿弥陀佛的要求,一样一样去做;由此可知,要“发起这种愿”、“完成这个愿”、让“愿”建立起来,一定要有许多条件。比如,你的理想就是要出离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希望能够化生于“九品莲台”,而且品位愈高愈好,但希望归希望,是不是肯定能“上品上生”?那不一定!所以“愿”有希望、理想,但绝不是“希望”和“理想”;因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必须具备三大资粮──“信、愿、行”:于“信”,不只信“西方极乐世界”、信“阿弥陀佛”、还要信“四十八愿度众生”、信“九品莲台”,统统都要信;此外,还要建立起“自信”。因为,你必须完全相信有这么一回事,决定依靠它,但究竟能不能建立坚固的信心呢?这点很重要!
例如,有信徒问:老师父!这一生我决定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母亲和我的感情很好,如今她过世了,如果将来要到极乐世界,我可不可以带她一起去?我的回答是:这只是一种希望、一个理想,但不能构成“愿”;因为“愿”的建立不是这种方式。所以,千万不要把理想和希望当成“愿”。比如,在家居士发心要出家:“等儿女长大了,都交待好了,我再出家!”等他们长大了,男婚女嫁后,孙子又出生了;那是不是还要再等孙子成年?说这种话就已经于立愿不负责任了,那只是一种理想和希望,说得难听一点,是一些妄想、杂念。真正要出家,就要像那些高僧大德,愿意割舍世俗的一切,包括家眷在内,那才是真正的出家。
然而,一般人往往把“愿”摆在希望、理想上面,这是不对的!比如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发了愿还要具足“信、愿、行”三大资粮才有机会去。提到“信、愿、行”,如果“愿”已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但过了一段时间,听别人说学禅可即身成就,根本无须到西方净土打个转,于是舍弃了原有的“愿”,这么一来,第二资粮的“愿”即已变质了。所以,于“愿”若决定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其它的就应一概放弃,才称得上是“愿”;何况,有“信”、有“愿”还得有“行”?必须依教如法,不能抱着:我决定信了,也决定往生,我每天念多少佛号、做多少功德。必须要知你“所行”是否依教如法?依谁之教?又如谁之法?
尤其“弥陀净土”并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是由阿弥陀佛提出来的,这些在哪里可以找到出处?在佛陀所介绍的“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这三部经典中。所以,修行净土法门,必须熟悉这三部经才是“依教”;而且还要“如法”而行,绝不只是凭自己的想象方式,称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有的人甚至连“南无”两个字都省略,以为念得愈简单愈好,这能完成所立之“愿”?
在学佛的过程中,不论是教人或自我的修养,其实通通离不开“愿”;为要把握这个“愿”,必须弄清楚“愿”是如何组成的?怎么把“愿”建立起来的?才能完成自己的“愿”。古德常言:“愿”是要靠自己慢慢培养的,就好像挑东西一样,不一定是什么年龄就有什么样的体力;有的成年人手无缚鸡之力,你要他挑东西那是不可能的!但有些小孩,从小生长在艰苦的环境,就可以挑很多斤。这其中说明,一个人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并不表示就没有机会挑得起东西;也不表示一个小孩,小时能挑,长大后就一定还能挑,或者可以挑更重。因为,完成能挑多少的能力,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愿”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此外,还有人把“愿”当作“发心”,于是说:这个我来发心!但究竟发什么心?其实也只是等于:我愿意这么做!根本称不上“愿”,因为它还是止于一个理想、希望,或一种行为而已。“愿”的本身,一定要肯定最后的目标,那什么是“愿”的最终目标呢?就是“求解脱”,能“入涅槃”,才是最后的目的。如果不能达到“解脱”、“入涅槃”的境界,不管你的愿是什么,都不叫“愿”,它只是“希望”与“理想”而已。
对“愿波罗蜜”有了初步的概念后,如果你问:“愿”要如何发起,才能有机会达到解脱、入涅槃?这么问,似是没错,若仔细一想,就表示你并未用心,怎么说?因为要“求解脱”,那究竟你被什么东西绑住了、束缚了?如果不先从这些着手,只是求解脱,解脱什么?禅门不是有个公案吗?有位禅师去拜访祖师,见了面,祖师说:“你求什么?”他说:“求解脱!”祖师反问他:“是谁绑住你了?”禅师想了想:“是啊!谁绑住我?”最后,祖师对他说:“好了!你已经解脱了!”这公案说明什么?也就是你被什么绑住了?要搞清楚!只是想求解脱,却连被什么绑住了都不知道,那不是盲目吗?比如,你揉一团泥巴,为何而揉?目的何在?如果,不想做什么,只觉得揉泥巴好玩,这么回答,也不能说对或错,只是毫无意义,对不对?假使你揉了一团泥巴,想作雕塑或什么的;或者揉这团泥巴,准备当作盖早期那种砖瓦房的材料,都有其目的。
其实,“求解脱”就是一种目的,至于是什么目的呢?那就要看你正在做什么?有什么问题?譬如,从小受教育,开始学写字、认字,这“写字”、“认字”就是个开始,那个时刻,几乎爸爸、妈妈或老师,教我们怎么做就怎么做。例如,写字、认字要做什么?其实还是有个目的。所以,看看现在,不一定是学英文,任何语言的学习,你都要会看、会写,还要会翻译、会听,还要会讲,这不都是一个学习语文的过程吗?如果,以英文来说,你是一个真正的英文通,那应该什么条件与能力都要具备,如果留学美国,那更需要会看、会听、还要会写、会翻译,对不对?具足了以上的能力,于学业才算求得解脱,否则于学业而言,还是有障碍。
同理,“修行办道”也是如此!身口意是我们修行的对象,因为我们的身口意常会偏差,要改进、调整不就是一种修养吗?所谓“修正”、“修养”,久而久之,就会显现你所需要的能力,每当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化解问题,这不就是“解脱”吗?可见“解脱”也是“愿”的一种,是一个目标的建立,而“涅槃”就是最后的结果。因此,于“愿”,如果发了愿却做不到,以戒律而言,那是妄语!你不能说:我现在做不到,但我可以慢慢做!话虽没错,可是究竟慢慢要拖到什么时候?比如,烦恼本来就很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只因一味地钻牛角尖,在问题上面打转,在“慢慢”的过程里,其实你是在烦恼中打转,并没有突破烦恼,如果有一份“愿”,解脱的“愿”,就可以解脱烦恼。
所以谈“愿”,要把握这个“求解脱”、“入涅槃”的重点,完成“道”的圆满的做法,懂得这点,但并不表示你已生起了“愿”。因为,一个“愿”的确立,必须从许多现实问题来看,要有面对它的条件,凭靠着什么?这就是前面所谈的“波罗蜜”。具备了这些条件,才有能力面对,否则,问题生起无法化解,当然只有烦恼了。如果你说:我不烦恼就好了!可是,有一个问题,烦恼是因业而显,“无明惑”是业,会迷惑就是因为“业”的关系,如果你能“明了”,才能显现菩提!
可见,于“愿”是要“求解脱”、“入涅槃”,绝不是发起要盖一座庙的“愿”,或者我的愿是要开一间公司、要赚多少钱、要度多少人,那都不叫“愿”,它只是一种希望、一个理想,或者说是一种事业。比如,佛教的事业是什么?说“如来事业”或“佛的事业”皆可;但在“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原则下,如果没有“愿”作为前提,你谈“自利”,难道是“财色名食睡”吗?谈“自度”,要度什么?由此可见,一定要能到达“求解脱”、“入涅槃”,才能说是建立了“愿”。立愿之后,还得照着行,如是修养,久而久之,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得解脱”。凡事都能“求得解脱”,久而久之,一切都没问题了,最终连“解脱”也不需要,当然就可入于“寂灭”的境界───这寂灭的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
为此,“愿”的建立有其道理和方法,如果只在名相上打转,认为学佛一定要先发愿,譬如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毕竟不甚了了。所以,不管“自利利他”、“自度度他”,你必须都能求解脱,能入涅槃世界,对自己、对他人都能做到,那才是“愿”。否则,于自己只是希望和理想,对别人也还是希望和理想,那就和世俗人毫无差别了。
常见一些学佛者,不管在家或出家,都期望他的家人能学佛,于是就发了一个“愿”,希望家人都能来学佛。其实,还是一种希望、理想而已;因为,就算他们都来学佛,对他们你又能帮助什么?如果,你自己能自利,就能利益人家,自己能得度,当然就能度人。如果连自己都没有得到利益,凭什么家人会来学佛?只要家人随便一句话,你就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如果说:“你不是常说佛法好嘛!为什么臭脾气依然是臭脾气,坏习惯还是坏习惯?而且常常动不动就得罪人?”人家只要问你这么几句:“你说佛法好,究竟好在哪?”你可能会哑口无言。
所以,学佛一定要自己能得到利益,能得度,根本不必去希望、去理想,自然修养所及,家人都会跟着学佛。世俗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做父母的如果不希望子女出家,就会骂道:“连人都做不好,你还想成佛啊!”这话听起来似乎不合道理,事实上还颇为合理呢!因为,如果“人”能够做好,表示就已经在学佛了!只不过要成佛,还必须依教如法,合乎佛陀所提出的道理和方法,依着去行才有机会;其次就是“发愿”,于“愿”必须把握一个条件,就是不要一下子发太大的“愿”,可以一步一步来;先发自己能做得到的,再慢慢把“愿”提升、扩大,这才合乎“愿波罗蜜”的精神,否则尽是妄想!或者最多只是理想、希望而已。
所以,学佛一定要有“愿”,没有“愿”就不能成道,也就是无法“得解脱”、“入涅槃”。当然“发愿”是一步一步往上提升的,让“愿力”慢慢一点一点的增加。所谓,“自利而后利他”、“自度而后度他”也是这样慢慢完成,绝不可以说:我学佛,希望大家也都学佛。那是希望,不可能成为“愿”的,要成为“愿”,自己要有“解脱”的本钱,才有“入涅槃”的机会,自己做得到,当然就可以帮助他人得解脱、入涅槃。当然,这一切必须先要有“愿”才行!学佛不管是自度或度他,都离不开“愿”,虽然不一定非得发菩萨愿,因为那修养不是对或错的问题,还得看你具备的条件够不够?如果不够,就先不要发大愿,先将自己的修养作好再说。也就是刚刚说的:做好“人”的本份就是在学佛!因为,那是一个开始!以上是谈“愿”的方法及其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