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身心智慧>>正文内容

用智慧打开人生幸福的大门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4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君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我们作为欲界的众生,由于特殊的因缘而得以在此世间生存。众生与生具有各种烦恼与贪爱执著,因各自不同的业、福德、能力以及外在环境等因素,而有不同的苦乐感受。生在同一家的兄弟姐妹,虽然拥有同等的生存条件以及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仍然会产生诸如生活观念、运气、智慧、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仅凭依存关系和偶然性来解释这些现象是讲不通的,因此我们说佛教所提出的缘起观点,是能够解释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深刻哲理。

当我们教导人们应该相信并且遵从缘起法理的时候,没有必要产生被束缚似的紧张、不自然的情绪。其实,我们都在为此生的美好前途而绞尽脑汁的进行思虑、憧憬、筹划,实际上比这些更艰难困苦的事情是没有的!

奇怪的是,很多所谓的修法者很想知道自己的前世是谁?来生又会如何?由此产生了很多妄念,以至于成为别人的笑柄。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没有必要知道你过去世和未来世是怎样的。如果你能在这一生做一个真正的有良心,并且富于奉献的好人,那么也就能随之解决一切来生的问题。所以没有必要让来生使你妄念纷涌!如果你现在的状况不好,即使你的前世被认定是一位很好很特殊的人物,对于现在的你来说也没有任何的用处,这些想法只能是徒增自己的妄念罢了。

拿我自己来说,因为被认定是多钦则仁波切的转世而被很多人尊崇。多钦则仁波切是一位见地高深、不可思议的大成就者,因而受到宁玛巴各传承的虔信。但是,仅具有他老人家的名号和自以为是他老人家的转世再来,对于自己的见地和悟性毫无作用,也没有任何把握在死后不会堕入地狱。要想使自己有一个很高的见地并且死后不堕入三恶途,完全取决于你修法的精进程度以及智慧等因素。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修行人往往忽视了对自己修法很重要的东西,而幼稚的去追逐所谓的神通奇迹。

如果遇到一位自称是上师活佛、堪布、空行母的人,就信如佛陀再世,尾随其后。但是,如果其中的某一位上师开示有关慈悲、发心、空性等基本法理时,哪怕是其中少许的内容,这些人也很难去实践。或许这些尾随者,也在希望把自己的前世说得天花乱坠!以前在藏地的诸多高僧大德,其身、语、意三门是非常清净、严谨的,所以就连少许的浮夸之词也是不会说的。但是,现在从藏地来的一些所谓上师、活佛深受时代变化巨浪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年轻的上师、活佛,头脑机灵、能说会道,总是会说出一些令现代信众爱听的话来。我们家乡这边有一个所谓的活佛,到武汉、深圳等地去“传法”。他对每一个与他结缘的人都会说“你的前世是什么上师,什么空行母,我们有很特殊的因缘”,预言了很多事情。我很想对诸如此类习惯于宣说假神通者试问一句话:如果你连明天将会吃到一顿什么样的饭,也没有办法预知的话,你怎么能够知道人家前世是谁?在自己的家乡没有一个人相信你有神通,怎么来到汉地就突显神通了呢?你与信众之间所谓的累世因缘,如果离开了金钱的供养,岂不也就子虚乌有了吗?当我这样说的时候,旁边其他的喇嘛都笑了!那个活佛很害羞地说出了心里话:如果你不善言辞,汉地的那些不了解你的信众是不会在意你的,当我预言了一些事情,并且作出一副很有智慧的样子时,信众都争先恐后地亲近我,然后相互传话说那个上师如何如何有神通、了不起!于是得到了一些供养。

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的眼前浮现了很多汉地信众的作法。很多信众喜欢道听途说的传闻,一听说从藏地来了个“上师、活佛”,就一窝蜂似的跟着去了。拜见后仅凭这位上师、活佛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就去瞎编乱造地评价,而根本不会去了解这位上师涵养如何、学问怎样、证量又有多少!

这里再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在康区有一个普通的在家人因为偷盗而被罚款两万余元。此人巧生诡计,穿上僧装后到汉地去冒充上师传法,欺骗了很多信众,而且得到了几十万元的供养。后来这个人说了一句笑话:"由于本人的聪明才智,加上佛陀法衣的加持,藏地的盗贼在汉地变成了上师!"

这句话在我们家乡已经成为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盲从于此人的那些信众,正因为只注重他外在的言谈举止,而对于他的修行、传承、来历究竟如何却不作稍许的调查与判断,以至于自己上当受骗。这些汉地信众把一个盗贼拜为上师,这不仅使众多汉地佛弟子因此蒙羞,而且也玷污了神圣佛陀教法的形象!诸如此类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将来也很难完全杜绝。

此外,很多学佛者好高鹜远,喜欢空谈深广的见地和次第很高的法门,而对于修行不可或缺的前行等基础的法门则不够重视。很多初学佛者要求上师传自己藏传佛教中一个最高的法门。如果这位上师是宁玛巴传承的,则一定会问:大圆满法是不是藏传佛教中最殊胜的一个法门。

其实,在藏传佛教的宁玛、噶举、萨迦、格鲁四大教派中,都有各自最殊胜的修行法门,大圆满法只是宁玛巴所公认的最高修行法门。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传承,都是源于佛陀教法之精髓所在,因此不能认为四大教派的法教此长彼短。所谓的差异,只是各自传承中历代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的修证经验和实践方法有所侧重和不同而已,因此在风格上便有了不同的显现。

一些刚刚接触佛教且对藏传佛教不甚了解的弟子,往往会认为每一位从藏地来的上师都是大圆满法的修行者,而且都具有传授大圆满法的资格与能力。但实际上,不要说其他教派的上师,就是在宁玛巴传承当中,能够根据不同弟子的自身条件和意愿而传授大圆满法的上师也是寥若晨星!

修行大圆满法,首先要求你的传法上师具有非常清净的大圆满法的传承;其次,应该彻底完成了前行的修行;再次,通过自己的观修,在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方面生起了真实的觉受。如此,才可以说具备了求大圆满窍决的一般条件,而具足所有修法条件是非常困难的。不具足这些经验和条件而去开示大圆满法,只能成为被别人笑话的对象和浪费时间的把戏,更何况会遭受滥示密法的罪障!在大圆满法的传承历史上,从持明极喜金刚开始,到莲花生大师、遍知龙钦饶降法王、持明吉美林巴仁波切、多钦则仁波切、佐钦巴珠仁波切、居麦彭仁波切,一直到当代藏地大圆满法传承的真正持有者、众生真实皈依处的诸多高僧大德:多珠钦仁波切、知旺贝诺仁波切、堪钦晋美彭措仁波切、乌金库松林巴仁波切、阿丘喇嘛、久治单宝活佛、土登尼玛活佛等。

这些大成就者往昔为了积累资粮、忏除罪障,都曾经历了很多常人难以忍受的困苦。象我一样的那些既贫于听闻经教,又贪图享乐、懒散放逸的人,只会习惯于穿最好的衣服,吃最好的饭菜,过舒服的日子。根本就很难生起什么大圆满法的证悟!

在当今这个"金钱万能"的时代,那些没有良心和羞耻感,没有正义和集体意识的人,为了一点私利,不仅给佛陀的教法抹黑,而且施展诡计欺骗广大信众。

有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位其他教派的活佛到汉地来传法,当被问到什么是大圆满法的问题时,由于这位活佛根本就不了解大圆满法,于是他信口答到:"大圆满不就是一个吃的东西吗?"看到弟子们面露惊异的表情,他又很巧妙地说:"哈哈,开玩笑的!因为这个缘起现在我可以为你们做大圆满法的灌顶!"在弟子们虔诚的期待下,这位活佛用藏语口诵着藏地路人皆知的民歌的歌词:"那白天鹅鸟儿,请借给我你的双翅,不去很远的地方,只转理塘就回来"并且做着一些灌顶手印的模样。如此,完成了"大圆满法"的灌顶,并且得到了弟子们很多的供养。在藏地,这已经成为很多活佛喜欢谈论的一个笑话。这种事情,对佛陀的教法是很大的玷污,也是对广大信众可耻的欺骗。

所谓的灌顶,并不仅仅是眼观上师做着什么样的手印,耳听上师口诵什么样的法本等名相上的问题。各种不同的灌顶,在次第上有其相应的内涵。弟子随着上师不同次第的解说,应当观想清楚不同的内容。如果不了解灌顶的内容和意义,仅凭听闻念诵传承和上师动作的暗示,是无法获得本尊所赐予的悉地和上师加持的。所以,大家以后应该小心谨慎,防止自己坠入无知和盲从的深渊!

学佛者应该了解教义的基本知识,了解佛教以及本传承的历史,具有集体意识和责任感。汉地和雪域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佛法圣地,佛教在很多方面对人们的生活都有影响。本人作为一个对藏传佛教富有责任心的人,希望我国的佛教能够得到正确的发展,也希望广大信众能有一个良好的信仰基础。

谈到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很多信众内心会产生很大的分别,不知该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修行毫无目标、毫无方向,如同秋风中飘零的羽毛;或是内心混乱、各种妄念交杂。因此,就难免会做出有违佛陀教法的事情。修法者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脚踏实地的心理,修行就会变得朝三暮四、有头无尾,是不会有好的修法结果的。就象狗熊掰棒子故事里的狗熊一样,想法很多,而最终只是自讨苦吃、一无所得。

有的人今天求了一个法,希望三四天就出现相应的征兆,或者希望马上能够出现神通等等。其实这些都是贪欲心很强的一种表现,很有可能会变成修法上的障碍!神通等功德是修行到了一定阶段自然出现的应相,而并不是修行的最终目标,所以对于真正的修行者来说,这些并不重要。

很多事情往往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不能抱有过多的希望,否则必然会内心焦虑万分。如果凡事能生起缘起观的正念,自然就会消除心中的重重顾虑和患得患失的心理,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寂静平和,锻炼出一种韧性极强的心理力量。

对于真正的修行者来说,不会因一件小事情而扰乱平静的内心。一朵小小的妄念浪花不能搅动你内心平静的大海。把妄念当作自然的本性而弃之不管,自然会息解一切此类的妄念。在此基础上,试着进一步熄灭不容易被发现的各种细微的妄念。日常生活中应恒常保持这种对自心的锻炼。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容易被外境所动摇、内心稳定的人。当你遇到一件高兴的事情时,不必过于兴奋;当你遇到一件困苦的事情时,不必过于痛苦。因为无论是苦是乐,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乐由苦生,苦由乐变。所以,对一切事物不必那么执著。

正如佛陀所开示的"诸法无常"。一切有为法,无论大小,无论好坏,在本质上是刹那也不成立的,所以也无法独立的存在。如果对此能够产生定解,那么当遇到诸如自己眷恋的对象突然离散,或者遭遇到不幸时,必定能大大减低内心的痛苦,也会逐渐去除恋恋不舍的执著。

因一件琐碎的小事,而担心所有的事情,并且为将来制订了很多的计划,使你的内心深陷其中,这样只会使你的人生永无安宁。人必须依靠衣食而生存,所以物质财富是很必要的。应该为了生存而去工作,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畴和条件而制定很多庞大的计划,就只能成为一个扰乱内心的诱因了。

我们都喜欢自己的朋友,喜欢钱财。但是这种喜欢不外乎有其嫉妒的特性,也是吝啬与无满足感的一种表现。这种喜欢只能带来更多的痛苦与烦恼,很难成为人们内心宁静安乐的因素。

人们为了保障身体吃、喝、穿等的正常需要,而去寻求物质财富。但是同时应该知道,一切物质是无常的,是会坏灭、离散、衰老的。所以,勤于布施供养,对自他都能带来利益,也因此会减少自己对财物的吝啬等烦恼。将诸法无常与布施供养两者结合起来,运用于修行中是很重要的。不能将万物变化无常的特性当作是恒常稳固的。从而希望从百到千,从百万到亿万,毫无知足心的求取钱财。这完全是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作为常人可能会非常羡慕一位拥有亿万资产的富豪。但是,从那个富豪的角度来看,在各种庞大的计划之下,他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样也很不幸。

做任何事情,如果能适应内外诸因缘,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继续努力,这样就会找到一条发展的道路。相反,如果在不具足内外因缘或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畴时,即使你付出再大的努力,最终只能是自讨苦吃。不仅使自己心灰意冷,甚至会造成心理的创伤。

无论取得成就的大小,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个成就并且能够知足,你的内心自然会很平和,所谓"知足者常乐"。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人生真谛! 不掺杂嫉妒与强烈的贪心而喜欢物质财富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一种朴实的情感,也是内心宁静与幸福的根本。此外,若能从内心随喜别人的发展与取得的成果,就能打开自己内心平坦的大门。这里所说的"别人",并非指你所认识的亲朋好友,而应该是一切有情。如果能对他人的发展与成果产生随喜心,自然就不会做出他人所不欲的事情,也不愿意听到他人所遭受的不幸。这样就会在我们的内心中培养出慈心与爱心。

如果能使自己的心胸宽广、富于耐心,快乐地生活,那么将会是一个充满意义且幸福美满的人生!
因为朋友或身边的人稍许不和谐的行为;因为一句不顺耳的话语;乃至因为打碎了一只杯子,便大发雷霆,闷闷不乐,这都是小孩子的行为,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一个喜怒无常的人,虽然人们当面会尊重他,但是在背后他只能成为人们批评、笑话的对象。对于修行者来说,应该实践佛法的内容,修习耐心与忍心。这是佛法的根本,也是能够产生见修之果的田地。

即使是标榜自己已经修行大圆满、大手印、道果法多年的修行者,如果在某天凌晨五点被人打电话吵醒,立即会丧失他的一切深广见行,而显现其本来面目,以至于很有可能甩出一两句恶言粗语来!所以,应该舍弃那种唱高调的行为,放弃那些高谈阔论,精进于那些实实在在,能利益自他的基本的佛法修行。

由于人们所受教育的程度、人生目标以及成长环境的差异,从而导致每个人的言行存在很大的差别。人们往往因为工作的原因或者经济利益,保持着看似友好的言谈举止,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有很多不真诚的成分。有的人虽然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显得很自然、热情,但是换了其他的环境就很难保持如此的自然了。

我们应该培养的是,一种不受环境、对象、时间限制的,自然、和谐、耐心和充满欢乐的心情。所谓的耐心,不应该理解为是一种消极的灰心丧气。而是对事情能堪忍、能精进,并且能将此二者双融的一种智慧的做法。

一般而论,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啊!然而,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却承受着巨大的艰辛与困苦。人类的这些痛苦,皆源于内心中无休止的占有欲和嫉妒心、贪得无厌的爱恋、毫无耐心且反复无常的烦恼和操劳一切的执著心。

爱恋其实是以嫉妒心为本性的一种偏执。而偏执性的爱恋又是自我主义和愚痴的显现。某些宗教职业者为了表现对自己宗教的爱恋,对其他宗教或传承、教派进行攻击,这也是一种受强烈的偏执性爱恋影响的表现!那些浪费自己宝贵生命的殉情者,也是陷入痴迷状态爱恋骗局的一种表现。这种行为,不能被认同为是一种纯洁和具有智慧的高尚情感。

人们希望来世能受生在天界或极乐世界,但是又不希望面对死亡。这是一个矛盾的"希望"。而这个矛盾的希望正是凡夫内心世界的特点,是束缚其内心世界的障碍和铁索。要想来世生在天界,必须经过这一世死亡的过程。众生对死亡的恐惧,成为经历死亡过程的障碍和不利因素。而这个不利因素在内心中的影响越大,喜欢生在净土的执著和贪欲就越大。

衰老、疾病、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对此产生憎恶和痛苦情绪都无济于事。由于受内心习气的影响,使得我们往往会出现厚此薄彼的矛盾心态。为了消除这种内心的矛盾,佛陀开示了一个特别的法门-中观。

在经历生、老、病、死等人生过程时,如果能认识到当下这个过程的本性及其不可避免的特性,就会大大减少令人痛苦的感受。身患疾病比日趋衰老更能感到痛苦,濒临死亡比患病尤为体会恐惧,而死亡过程中的某些阶段,远比邻死的瞬间要复杂的多!如果我们决定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对那个地方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不至于到时候不知所措。同样,我们对死亡过程的了解也是很必要的。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写到:"地狱的大地以及利剑的森林,都是罪恶心理作用下的结果;而极乐世界则是善心的积极结果。"

有一个好的事物,必定会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坏的事物。有善必有恶,这是一个通常情况下相互矛盾的现象。这个矛盾并非是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特性,而是被人们的虚妄分别所塑造的产物。

比如,你认为很热的一个东西,在你确定这就是热的感受之后,再去和很多人交流这种感受,当得到大家对这种感受的认可后,也就是众多的妄念相聚在一起了。但是,没有认同你的感受的某个人,即便你再怎样向他解释热的概念,他仍然不承认是热的。

再比如,一位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些鱼放在锅里,点着火开始煮。结果发现在沸腾的水里,这些鱼居然安然无恙的游着!于是这位科学家好奇地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原来这个种类的鱼,已经习惯生活在沸水里!也就是说,我们人类所认为的沸水和热的感觉,对这个物种的鱼来说,则有另外一番感受。

由于受不同的经验和习气的影响,人们会有不同的苦乐感受和善恶分别。如果你固执的以为你所认可的,就一定会被所有人认同,这只能说是我执心很强的一种表现罢了。小孩子吃了带有辣椒的食物,会因为感觉太难受而哭闹。但是,一旦习惯了这种味道,又会有味道很好的感觉。

我们之所以能够对看得见、感觉到的山、林、大地等外物,固执的执为实有,就是因为没有看破其本质上丝毫不可成立的特性。所以,即使在五台山、普陀山等圣地,凡夫所看到的只是一般的山林景色而已!

然而,在了知一切现象如梦如幻的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圣者的眼中,则会看到一个被万丈彩虹和无量光明所萦绕、堆砌着各种奇珍异宝的无量宫殿和充满了无尽供品的净土!在我们凡夫的眼中,石头是坚硬无比的。然而,在那些真正了知万物本性的圣者眼中,则并非如此。因此,一些大成就者可以很自如的在石头上留下手印和脚印。

每当说到极乐净土或者天界的时候,人们总是很向往,从而会生起一种很执著的心。而当说到轮回和地狱的时候,又会产生一种痛苦和厌烦的感觉。这种以分别心为特性的、矛盾的执著,实际上只能成为束缚内心的绳索!

在世俗谛当中,以因果取舍来分别善与恶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应该认识到,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事物并无少许善与恶的分别。所以,我们要试着尽量从事物好的一方面来看。这样,会使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广。

任何一个事物,人们如果仅从它不好的一面来看,那么永远也不会有认为完美的时候。总会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以各种妄念充塞心续。 比如:盛了半杯水的杯子。如果你故意去找它的不足,会因为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产生不满足的感觉。但是如果你从好的一面去看,会觉得这个杯子不是空的,已经有一半了,因而有一种满足感。

在修法的过程中,对自己易于发作的脾气、强烈的嫉妒心和妄念纷起的内心熟视无睹,不加以控制和克服,而去追求神通等奇异之事,以为这才是真正的修法!实际上,这些都是可怜和愚昧无知的表现,对于寻求解脱没有任何的意义!

我们仅从了解释迦牟尼佛前世舍身饲虎的故事,就足以了知诸佛世尊宽广的胸怀和无限的慈悲。而即使一只蚊子从我们身边飞过,我们也会毫不犹豫的用手驱赶、用工具打,甚至用蚊香、杀虫药来消灭它。这足以证明你的心胸又是如何?! 这里所引用的教证,皆出自诸佛、菩萨的金刚语和往昔高僧大德的论证。但是,由于众生的妄想和执著,使得我们仍在轮回中流转!(文:红格尔多吉)

标签:健康人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