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金刚经研读之九十一--佛度有缘人(五)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9日
来源:不详   作者:若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佛陀那个时代,佛陀的故乡有一位老妪,她就没有佛缘。经典记载:有一次佛陀与弟子行进间,在路上遇到一老妪,枯索落寞、神情寡欢、非常悲凉,弟子阿难就请佛陀去度化她,佛陀告诉弟子,她是没办法度的,阿难悲悯老妪处境,还是苦苦向佛恳求,佛陀只得随顺因缘向老妪走去。

  那知道老妪一见佛陀向她走来,就连忙转身,东边来转南边,南边去转西边,一连转了四次,她看也不想看佛陀,我们知道,佛陀在那个时候,他的相貌是非常庄严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人人看了人人欢喜,会打从心底赞歎的,那知道老妪就是没有佛缘,她看到佛陀,不仅不会生起欢喜心,好像反而会妒嫉、会排斥,十分的贡高我慢,她不喜欢看到佛陀,还刻意回避,佛陀为她极尽其心力,随著她转身而走向,结果她都即刻转身以背向佛陀,这说明了什么?如果自己不曾种下景仰德者追求觉悟的亲因,不爱好真理,不谦虚自牧,那怕就是有佛菩萨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会当面错过。

  佛门常有一句话说〝佛度有缘人〞,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自己不曾种下善根,没有觉的因,自然缺乏觉的缘,就是佛陀有心要度我们,我们也会像老妪一样不受教,显然的,贡高我慢、我执猖狂,像佛法中常说的八难中的世智辩聪型的人物,就是缺乏佛缘,佛也难度。

  所以禅门里,为什么在弘化觉悟道理方法的时候,他必须要打破相上的执著?可是在打破执著的时候,一不小心,又很容易让不同根器的人产生另外的法执,以致弄巧成拙,竟演变成推翻原来一切的法,就叫破执;比方不礼佛,还有劈佛像当材烧要找舍利等情事,结果又形成另外一种我慢颠执,执著于破执的法执,对禅门后学起了很不好的示范作用,连带的使禅也失去了踪迹。

  所以致力于宗门的明心见性的事业,首要的还是在于正知正见的建立。

  云老禅师说的:〝了解了道理方法,才好修行〞;才知道佛法的根本精神在哪里!才能够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而不是著相地说有就要破有,说空就要破空,结果把〝有〞跟〝空〞搞得糊里胡涂,乃至于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

  曾经有一佛教报刊的社论以〝有的真理〞为题,谈〝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的理论,析理根据来自于《心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有〞诠释《心经》的〝色〞,是以内容都是在相上著笔,比方建筑物未建之前说是空,建了之后,空就变成了有,所以说空就是有,无数年之后,建筑物终会毁坏坍塌,于是说有就是空,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很容易让人迷惑而无法觉悟!长久以来,佛教释经者无法走出此一樊篱,亦令众生无法得度。试举一例以说明:桌上有一玻璃杯,若把玻璃杯朝地上扎,玻璃杯碎了,请问〝有就是空〞了吗?别忘地上还有一堆玻璃杯的残渣啊!空不了的。空的是什么?空的是我们意念的转化:杯子的印象没了,变成碎玻璃了;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才是《心经》的关键法要所在!

  佛法既是觉悟之法,必然有其让众生心明意解的至理存在;如果含含糊糊的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就像没来由的对饿肚子的人说饱就是饿,饿就是饱,或者说生就是死,死就是生,说得通吗?谁服气?!

  所以佛经上说〝烦恼即菩提〞,多事者可千万别加上一句〝菩提即烦恼〞;说〝烦恼即菩提〞,是因为菩提来自烦恼,菩提从烦恼中显,也可说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一样;如果无缘无故加一句〝菩提即烦恼〞,那请问何必还要学佛呢?学佛为的是,能面对烦恼而后能把它转化,不是吗?有〝烦恼〞生,是因为我们身口意造作之故,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跟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应,起了造作,才会形成执著的一种〝有〞相,烦恼生起,身口意相继造作,业作不息,才形成了轮回,那么,我们怎么样去认识这个〝有〞呢?

  必须要明白之所以形成〝有〞的原因,必须要了解什么是成、住、坏、空?什么又是生、住、异、灭?它有物质层面的作用变化与精神层面的作用变化,而其彼此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必须要把这些现象道理搞得清清楚楚,而一切的现象跟自己这个我又有什么关系?要探讨到这一点,这才能触及到佛法的重心所在,才能一探佛法之堂奥!

  其实说〝有〞、说〝空〞,必须是就〝五蕴〞──人心的五蕴作用(色、受、想、行、识)去着手认识的,否则不仅会不了道,反而迷途更远。

  因此《心经》才会告诉我们:〝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接著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法说〝空〞跟〝有〞是从这里来的,所以要谈〝空〞与〝有〞,必须回到《心经》的原点,如果立论不以《心经》的五蕴作基础,那一切都失去了觉悟的意义。

  好比有一个人他被车子撞了,在车祸中,他的手或者是脚断了,这个时候,他的心境是陷在深深的〝有〞的当中,假如你去看他,你跟他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请问能帮助他化解身心的痛苦吗?

  所以说佛法是要讲道理的,必须能帮助我们去探讨一连串的为什么,事事物物有一连串的为什么的道理存在,我们必须要用道理方法去面对人生种种的现象、面对自心的问题去搞个清楚,而不是凭自我意识面对佛经去望文生义的;佛经既是佛陀之说法,就蕴有解脱(转烦恼为菩提)的意涵,众生如何从中得饶益?必须透过善知识的善解佛法深义。感恩云老禅师的佛法流布,使禅宗《心经》般若之宗旨终得复现于世!下面谨列举 云老禅师《心经八十八法句颂》数则伽陀以飨读者:

  根识不放逸,惑业自无功,如如大智珠,妄想识阴尽。

  六尘原是影,四大和合身,凡愚妄执著,迷却自家珍。

  修行菩萨行,广度苦众生,知法即不缚,共赴涅槃城。

  非妄非是真,明妄解纯真,觉此微妙法,即是闲道人。

  一切为众生,一念精进力,自度复化他,是为真菩提。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