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箴道法 我自如来
佛箴里有句名言,做:“过去之际不可追,摈弃尘烦;未来之事不可迎,断绝空念;眼前之妄不可起,顺其自然。”我们凡夫俗子,若能做到这“三不”,基本就可以佛了。事实,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当达摩来到中,到南方拜见梁武帝,老梁有眼无珠,达摩一笑就离开了。老梁感觉后悔,就派马去追,眼看前面大横截,已经无路可走,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北魏,在那里辟谷十年,不吃不喝,镇面壁,终于修大道。这个佛箴故事告诉我们,佛也是经过了不懈的坚持、良好的心态和正视现实等诸因素才最后练不坏之的。
不懈的坚持来自对于前方目标的自信。很小的时候读过白翁的故事,这只可的小鸟什么都想干,却什么都不能坚持下来,最后一事无,枉白了少年,空悲切。而那个铁杵磨针的故事正好相,老婆婆始终如一的在河边磨着那根铁,我们毫不怀疑,那根粗粗的铁终有一天会磨一根纤细的绣花针。古今中外许多就大事业者,走的都是不懈坚持之路,用不着我们在这里饶,连三岁的童子恐怕也懂得放弃等于失败、坚持就能功的道理。我们想说的是事的另一面,即不懈的坚持绝不是愚蠢的固执和无谓的执著。相,这种坚持始于“该放则放”。有个道理这样说,你不可能纠正世每一个从而使天下太平,正如一个不能除掉世所有的石跟荆棘使所有的道路都平坦。我们要坚持走得更平稳、更长远,那就要先穿一双鞋子,这双鞋子在佛箴里就“放下”。只有放下了,才能轻松了,轻装阵,以利于兵。而我们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和痛苦,就是因为放不下,既放不下过去,也放不下现在,更放不下将来。
生是一条匆忙而短暂的旅途,期间接踵而来的会有很多艰辛和痛苦,如果我们不断地背许多许多沉重的包袱,早晚会被这些沉重压弯了腰,压断了骨,甚至过早地踏去往黄泉的路。沿途的美景你看不到,生的快乐你享不到,生命的真谛你得不到,枉来世走一回,连佛也会嗔怪你糊涂。所以,我们必须一边坚持前行,一边学会减负弃重,放下那些使你徒增烦恼的东西,比如虚荣,比如贪婪,比如嫉妒、比如怨恨、比如狭隘、比如攀比、比如物、比如美以及一切功名利禄的惑。佛说要想向,只有放下。放下功名,你会步履轻盈;放下利,你会面对坦途;放下贪念,你会前途无限;放下怨恨,你会进退自如。生只有舍得放下,才会在自由的大道纵横驰骋。
金山寺曾有一位得道的高僧深智,一次有位居士向他请教生的问题,居士问:“我有良田千顷,金玉无数,怀中美女,膝下儿孙,为什么总不快乐呢?”深智答道:“向无中说有,如见空华,是以有中还无;居士现在向有中觅无,如手搘河,是无中现有。世间事有无自在心中,居士如了自心,必然无惑。”居士问:“心如何了?”深智说:“莫思前缘,莫虑后果。”“不思前想后,心归何?”“意无定向,心无定所。”居士似有所思,说:“只知贪程,不觉蹉跎。”深智笑道:“生百年一梦,放下即快乐!”这个佛箴故事告诉我们,经常对我们产生困扰的其实不是生活,而是我们内心那许许多多的私心杂念,牵绊着我们的烦恼,制造着我们的痛苦,为我们一生也难以摆脱的魔障。生百年一梦,看开了,我们的生会轻松很多。
如果说不懈的坚持始于放下,放下即能得到快乐的话,那么良好的心态就是我们平和事快乐做的最好途径。当下社会浮躁,心纠结,世风有偏,财犬马,经济相对繁荣的背后是到一片利益的喧嚣。我们既赶了好子,也赶了坏运,这个令心绪不宁的世界让很多短寿。要想在红尘的泥淖中寻得一片绿洲,要想在糟糟的世俗中寻得一片安宁,无他,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应对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保持一颗宁静心。俗话说心地不扫空扫地,我们要时时有意识的清扫自己心灵的污垢,不让心灵的窗台落满尘埃。清扫心灵,不需金钱的支撑,不需美的惑,甚至不需一把有力的工具,只需自己灌注一些美好的愫就够了,比如宽容之心,比如感恩之意,比如友善的思想,比如诚信的行为,比如见贤思齐,比如忍让谦虚……我们心灵的莽原一旦照进这些真善美的彩虹,那一片宁静的肃穆会让世界感动。宁静充斥了我们的心灵,浮躁就会落荒而去。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就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为因素所左右、不为外部环境所干扰的健康心态,有物外的超脱,有自我的超越,有逆境不惧的果敢,有吃亏不计的善良,有为善不名的自律,有冤屈不辨的容忍等等。传说慧可禅师在开悟之前是个普通的农民,每天落而息出而作,与他无异。一次佛陀下山布道,山民们都来听他讲经说法,唯独慧可仍然间苗拔草专心的做自己的事。天雨,山民们不等佛陀讲完就一哄而散了,慧可没有跑,他拿来自己的蓑衣给一个路的小孩披。后来,佛陀单度慧可山,并把衣钵传给了他。山民们不乐意:“我们一心向佛,佛不度我;慧可不佛,为何偏偏度他?”佛陀答道:“贪求在尔,平常在我。尔求不得,佛在慧可。”故事告诉我们,在很多事我们很难做到保持一颗平常心,浮华的宠辱,利害的得失,使我们很容易产生千般思量万般妄想,生的意义停留在生命的表层,丧失了平常心,失了自己,一味贪求,终其一生难解生命的真谛,直到化为一缕青烟,很快就被世忘记。而我们一旦具备了平常心,就会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凭窗外云卷云飞,得不喜,失不忧,宠不惊,辱不恼,一心一意,就大事。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还必须保持一颗自在心。自在心就是一切随缘。随缘是佛箴里的精髓之一,佛认为一个如果做做事盲目强求,必然与佛箴慈悲精义有违,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伤害,不可行,不可取,不可固执。只有万事随缘,随遇而安,随喜而作,随善而行,才能得大自在,才会有真正的福报。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有难眷属的问题,有个著名的佛箴故事说,一个子喜欢的女子嫁给了别,这子悲痛绝,自杀时被和尚所救,和尚给他看了魔镜中缘里缘外的故事,这子幡然醒悟,原来自己和那女子果然无缘,有缘的是另一个曾对女子真心援手的。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令你不自在的事发生,关键是我们怎样尽量使它随缘,而不是强求去改变什么。那样,你就会在一些不自在的境中体会到一切随缘的快乐,从而得到更广泛的自由世界。当然,我们这里所讲的随缘绝不是随逐流、得过且过、麻木不仁、自甘平庸甚或为愚蠢无能的借,而是积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惜缘结缘,以自己的最大能力安排一组最理想的因缘组合。如果不能,那我们也只能尽事听天命,凡事不必苛求。
如果我们仅仅有了不懈的坚持、良好的心态,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正视现实活在当下的智慧。佛箴里有“诸法无常”的道理,是说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世界没有永恒的东西。既然只有变化是不变的,我们只有适应变化以变应变,才能活得精彩活出自己。有个很好的帖子说“烦恼无尽时,何必想不开。一切天注定,当下最悠哉。”是的,活在当下,当然悠哉,问题是,面对那么多的生烦恼,我们以什么样的智慧怎样才能做到现实中的悠哉呢?
正视现实就要丢掉过去,不念未来。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因此,不要一直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因为过去的已然消失。生也总在希望明天的太比今天的暖,但是,明天从东方升出来的还是那颗老太,四季如常,未来仅仅属于幻想,因此,我们必须丢掉幻想。只有当下才是最真实可信的。有个负责清扫寺院落叶的小沙弥一年四季都在做着这种简单枯燥的劳动,有个师兄想帮他,他一次的摇撼下树所有的落叶,小沙弥很高兴地照办了,可是第二天发现,地仍旧堆满了落叶,因为落叶是全世界的事,他不可能一次的解决。小沙弥终于明白,有些事是无法提前完的,唯有活在当下认真工作才是最现实的。
正视现实要学会把握当下的幸福。我们很多在福中不知福,一生都在盲目的追求那种虚无飘渺的所谓幸福,结果一事无,空留下许许多多的伤痛。其实我们边的幸福无不在,比如健康的体,比如和睦的家庭,比如稳定的工作,比如辛勤的劳动,比如衣食无忧,比如学有所用……所有的幸福在于你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佛祖问一只千年得道的蜘蛛:“知道什么是幸福吗?”蜘蛛说:“我常听讲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才是真正的幸福,敢问佛祖是这样么?”佛祖什么也没说就离开了。又过了一千年,大风将一颗甘露吹到蛛网,晶莹透亮,蜘蛛顿生意,每天看着她,觉得生活非常开心。不久,大风又将甘露吹走了,蜘蛛顿有所失,感到很难过。佛祖过来问它:“你可知道什么是幸福了么?”蜘蛛哭了:“当下看得见的。”佛祖笑了:“看得见,摸得着,当下最美妙,你悟得很对。”如果我们都已经懂得幸福就在当下的道理,那些无谓的烦恼和忧伤就会少了很多。
正视现实就要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在旅途,各有各的追求,有追求炙的权势,有追求的足够的金钱,有追求绝的美女,有追求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些应该说都是非常正当的追求,只要不去伤害别,就没有什么对与不对的问题。然而我们在不懈追求的过程中,常常有个非常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往往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专注于他失了自己。大悟禅师一次和三个徒弟讲,一阵风来突然把灯给吹灭了,禅师问:“可有所悟?”大徒弟说:“彩凤舞丹霄”;二徒弟说:“铁蛇横古路”;只有三徒弟说:“看脚下。”大徒弟参禅认为,光明和黑暗并没有分别,灯灭的那一刻,所有的心里都像是五彩斑斓的凤凰飞舞于红霞烂漫的天空。所答既有诗意又有禅意。二徒弟参禅认为,只要心如明镜,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修行者的脚步。所答也是诗禅俱佳。而大悟禅师感慨的说:“如此看来,能够接我衣钵的,只有三徒弟了!”做如坐禅,不管道路如何坎坷,我们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看脚下。
看脚下,就不会误入歧途;看脚下,就不会跌入深谷;看脚下,就不会彷徨四顾;看脚下,就不会一蹴而就。只有看准了脚下,才会无碍无阻;只有看准了脚下,才会踏坦途;只有看准了脚下,才会勇往直前;只有看准了脚下,才能到达风景的最佳。
生三味:不懈的坚持、良好的心态、正视现实的智慧。当我们能够真正的理解生三味的时候,一个自由的世界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那里面的所有佛箴道法,无非在讲,众生都是如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