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笃侍佛的林则徐
林则徐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是我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禁烟运动的杰出先驱。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的封疆大吏,还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
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年),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林则徐自幼即跟随以教私塾为生的父亲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他聪颖异常,又勤奋好学,7岁即能作八股文。林则徐12岁参加府试时,父亲因其年幼,让他骑在自己的肩上送他进考场。主考官看见后,笑着对林则徐说:“子将父作马。”林则徐应声答道:“父望子成龙。”主考官对他的才思敏捷、出语不凡,颇为赞赏,最后,林则徐以第一名中秀才。19岁时,林则徐又考取了举人。
20余岁时,林则徐经人推荐到福建巡抚衙门幕府工作。当时,福建民众多数奉佛,时任福建巡抚的张师诚,号兰渚,是一位提倡净土法门、解行俱佳的佛教居士,曾编著《径中径又径》一书,劝人专修净业。林则徐随张师诚工作4年,深受张的器重,在学佛方面也受到张的教导和影响。23岁时,林则徐手书了当时佛教界最流行的《佛说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悲咒》、《往生咒》5种经咒,共贮一函,上题“行舆日课”、“净土资粮”8个字,作为每日必诵的功课。他书写的经本字迹工整,一笔不苟,足见其对佛教的虔诚和恭敬。这些经本只有4寸多长、3寸多宽,每面6行,每行12个字,便于随身携带。林则徐即使公务再忙,也会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佛诵经,他的行持诚笃,终生不变。林则徐逝世后,后人将他的手书经本合订为一册,题为《林文忠公手书经咒日课》。
在《林则徐日记》中,有不少林则徐供佛礼佛、求佛祈雨、写经赠友、忌日持斋、兴办佛事的记述。如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年),林则徐供职翰林院,在《癸酉日记》中有“清晨,焚香叩头,斋心默祝”,“早晨,佛前供汤丸”的记述。再如,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年),林则徐署理两江部督,在《乙未日记》中有“(观音)大士神诞,黎明诣元妙观行香,仍默祷雨泽”,以及“先资政公忌辰(按: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逝于道光七年该日),持斋”等内容的记述。在诸佛菩萨中,林则徐最崇敬的是观音大士,他除了多次向观音大士行香、祈雨外,还于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年)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在督署内建造了观音庙,每日行香设供。
林则徐深受佛法熏陶,并深信力行,他终生坚持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做人行事的准则。他的座右铭,一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为“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当年不顾威胁利诱,不怕判罪杀头,毅然焚烧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鸦片,正是他这种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的表现。
林则徐流放新疆期间,也把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心扑在建设新疆地区农田水利的工作上,组织开垦荒地近百万亩,提出了解决沙漠中水利问题的“坎井”计划。“坎井”计划即挖掘深井,再用地下水渠连接井水,形成灌溉网,以避烈日曝晒和沙层渗透。“坎井”又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林公井”,至今仍惠泽着沙漠中的绿洲。林则徐在佛法的熏陶下,真正做到了“以出世无我精神,办入世利他事业”。正如印光大师所说:“林文忠公则徐,其学问、知识、志节、忠义,为前清一代所仅见。虽政事繁冗,而修持净业,不稍间断。以学佛乃学问、志节、忠义之根本。此本既得,则泛应曲当,举措咸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辈之所由来也。”
佛法认为,利人是善,损己利人更是大善。林则徐不顾罢官流放,为国家民族立下不朽功业,深受人民的爱戴崇敬。英国伦敦蜡像馆中巍然屹立着的林则徐蜡像,正表达了历史对他的“忘我利他”精神的公论。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