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论世界宗教发展趋势下我国宗教的发展取向——陆志东 戴宁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速度是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这个发展的积累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的前提,即由完全地依赖自然界而转向自然界加人类的控制力。但物质文明的加速发展无法满足人类的整体需要,更不能弥补人类自身的局限。作为宗教,它仍然给予人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赋予人们某种价值意义,协助人们表达自己的信仰与终极关怀。宗教正是在这种需求面前获取发展和寻求着走向。传统宗教为确保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以求解决各种冲突和矛盾。

一、世界宗教的世俗化趋势

(一)宗教对社会世俗事物的关注

宗教的历史显示,由于内在结构中保持对超越、无限等等的追求,宗教的神圣性总与社会的世俗性相对立,总与社会保持着极强的张力。当统治阶级的利益与宗教没有根本冲突而对宗教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时,宗教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处于平和的关系之中。当统治者对宗教采取政治上或行政上的干涉,或者扶持某些宗教而压制另一些宗教时,宗教的发展就失去平衡。当社会发生巨变,旧的社会模式解体时,宗教就迅猛发展,新的宗教运动也纷纭而起。今天的传统宗教,毕竟是现代社会的宗教,都有固定的崇拜对象,有完备的经典教义,有稳定的组织形式,有专职的教职人员,是一种制度化了的宗教。这种制度化,不仅是宗教自身内部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社会发生关系的过程。经过历史的磨合,宗教的功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不光阐释对世界、人生等的意义以及价值取向,更多的是关注世俗事物。在近些年代,各种宗教一方面关注世界和平、生态环境、人权问题、伦理道德问题、社会福利、社会保障问题,同时也关心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常常作为政府与民众的中间纽带组织,为缓和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发挥着调和作用。如果说宗教的这种世俗化取向是向社会的妥协,毋宁说是宗教为了自身的生存,为了更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在教义、礼仪、伦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的自我调整,是根本意义上的世俗化。宗教在世俗化过程中,对待自然科学的妥协态度,是争取外在生存空间的又一突出特点。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科技对人类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科学对宇宙生成、生命起源、物种进化等都作出了与宗教完全相悖的解释,有些实验性的领域已经直逼到宗教的核心教义。该如何面对科学的发展已成了宗教必须正视的问题。宗教的选择是逐渐退出认知领域,固守道德领域。世界是什么,就由科学去作答;人该如何去做,宗教担当此重任;由此力求进化人心,重整道德。其结果是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罗马天主教会对过去教会迫害科学家的历史进行了公开的反思,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为此表示忏悔。罗马教廷还成立了科学院,号召教徒和神职人员钻研自然科学,特别要研究科学界的最新成果,力求广泛利用现代科学成果为宗教服务。这表明,宗教在与科学的关系上,采取了明智的举措,不是对科学成果视而不见或一味拒绝,而是在保持住神学防线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融化科学成果,这也正是宗教要在现代社会争取更大生存空间的必然选择,也是宗教世俗化的关键步骤。

(二)宗教适应时代形势中的自我革新

宗教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就其不同的宗教及其教派而言向来就是多元的。今日世界宗教的多元分离倾向也是明显的。这种状况的外部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更多中心、多元化格局的影响,而内在的根本原因是宗教在世俗化中,本身也孕育着难以克服的矛盾。这表现在一方面,宗教是以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为其信仰对象,该对象具有神圣性、超验性,宗教经典被视为神的启示,而对经典作出解释的教义却是因人和环境而异。神的启示本指望渐趋精确

化,而对教义的解释旨在获取真谛,而追求中又包含着被曲解的危险。这种矛盾常常显现于神职人员与普通信众在理解教义的差异中。另一方面,制度化了的宗教更趋完善、更趋精致,正规化的宗教组织按照程序保证了信徒的宗教生活的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宗教的传播和发展。但这种宗教组织的正规化却使宗教组织渐趋官僚化,使教职人员形成了一套稳定的社会身份和角色,并且获得了相应的物质待遇和晋升步阶。神职人员掺杂着自身利益的驱动,就会使宗教组织纯粹的信仰目的受到怀疑。因此在世俗化过程中,只要掺杂了非信仰的世俗动机,宗教组织的神圣性就失去光环,就会丧失对信徒的吸引力。由于宗教自身的矛盾,各种宗教学说思潮纷起,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新流派、新神学甚至新宗教。

就目前状况看,新宗教尽管是时代的产物,能够满足现代人某些方面的需求,具有一定活力,但与传统宗教相比,不论是信仰人数还是其他方面,都无法摆脱边缘状态,更无法取代传统宗教的主流优势。不过,这却使我们看到了新旧宗教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对峙与融合的趋势特点。

传统宗教为保持自己的主流地位,都先后掀起了普世教会运动,都把目光转向了现实世界,强调来世的希望并不应削弱人们对现世应有的责任感,倡导教徒们积极投身于服务现实世界的实践。摆脱面临的危机,莫过于改变自身所缺乏的活力,改变在现代社会需要面前的苍白无力。教会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其中最为罗马天主教的改革影响深远。1962—1965年召开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把“适应时代形势”、“教会的自我革新”作为会议主题,会议开创了对现实世界给予积极评价的局面,确认了人对现实世界的作用。这次会议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这几个方面正是切中了教会的严重弊端。一是在教会组织和教义方面,确认教会是服务性团体;二是礼仪方面,简化和修改了天主教弥撒仪式,允许各地教会用本地方言作弥撒,并可融入各民族的风格;三是推动“合一与对话”运动,即推动与东正教、新教的合一,对基督教以外的各种宗教表示尊重,提出了同全人类对话,甚至表示要同无神论者对话。这些举措显然把对神的关注更多地转向了对人的关注,把此岸世界理解为通往彼岸世界的必经之路,从而强有力地推动了宗教世俗化的步伐。

在适应社会中作出妥协,在自我革新中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尽管各宗教侧重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明确的世俗化取向。各宗教的取向,既反射出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也表明宗教自身的发展是信众的需要,争夺信仰市场也是宗教生存的需要。

二、我国宗教的发展取向

(一)接受世俗的挑战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确立了党同宗教界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宗教界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的行为准则,基本的指导方针就是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党和政府的治国方略,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

回顾中国宗教的发展历程,就会有一个共识:宗教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没有国家的繁荣强盛,就没有宗教的生存与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也融入了一体化之中,随着这个步伐的加快和深化,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交流将得到拓展,国家间、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会日益密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将大大增强,这会促进在一定范围内文化趋同的进程加快。但必须正视的是,不同背景的文化、文化个性尤其是文化的民族性决不会因此而削弱,更不会因此而消失。“和”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条道路,“和而不同”则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生命和规则所在。

中国宗教已身处全新的环境之中,面临的挑战是方方面面的,其中,应对好两方面的挑战,才能继往开来,有所作为。第一,加快世俗化步伐,满足信众的需求。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全民共同奔向实现小康的目标。社会从管理、生产、服务各方面要求强功能、高效率,分配的结果也从效率兼顾公平中体现出来。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会遭到种种挫折、失败、愤恨、悲伤等复杂情感;客观的需求与主观的欲望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竞争心理,社会机制的高速运转,再加上强烈的竞争行为,更加剧了人们的焦虑情绪;人性的贪欲,社会上的不公正,孕育出了更可怕的新罪恶。那么,在社会教育和强制之间,宗教的精神调节、行为调节的功能就该大大加强。在这个过程中,恐怕不是简单规定善与恶、是与非、可行与不可行,而是深入到人们的心灵深处,解读人们行为的潜意识,使人们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动机,实现自觉地调节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为了满足客观的需求,宗教仅靠传统的内容和形式是难以支撑的,要大胆地吸纳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迅速提高自身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支撑现代社会的文明。第二,加强对外交流。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可以预期的时间里,经济全球化将会使文化更加走向多元。宗教作为文化的载体,更应顺势而为。在对外交流中,应该侧重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区,达到增进了解和信任,建立睦邻友好的毗邻关系,实现区域的稳定与和谐。更为重要的是,要从事实出发,使神学研究与继承吸取、融会贯通、创新和发展结合起来,不管是继承传统优秀文化,还是吸收外来进步文化,目的都在于融会古今中外,创造现代文明。

(二)自我创新中求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界扩大了对外交流。在向世人展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宗教形象,同时也显现了我国宗教与世界宗教在教义、礼仪、组织形式、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存在的差距。反观自身,这些差距的造成有历史上的原因,但自身内部的一些因素,不能不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为了作出比较符合社会需要的变化,又要抵制蓄意对我国宗教干涉或渗透的势力,自我革新,强壮自己,才是立足之本、发展之基础。第一,教义的阐释要有中国文化特色。我国的多数宗教源于外域,从进入之时起,就经历了长期的中国化过程。这个中国化过程,不仅使中国化了的宗教有别于母教,有的还成了对外流传的源地。这显示了中国文化强有力的包容性、深厚无比的功底和世界古老文化的品格。现今,理论界对宗教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方方面面的研究硕果累累。各宗教都开办了自己的宗教院所,不仅培养了数量可观的神职人员,也整理编辑了珍贵史料和宗教读物,这为宗教达到时代高水平奠定了基础。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如何使终极关怀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如何协调好与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关系,阐释出宗教道德中神道与人道的统一性等等,方方面面都作着尝试性的阐释,不管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的阐释,还是引用国际上的新观念,都有一种符合现代社会的趋向,但与我国现实宗教生活的实践相比,还是比较逊色。这些都是宗教生活向神学思想、宗教礼仪提出的挑战。在这个事关根本性的问题上,我国宗教不能没有紧迫感,更不能敷衍趋势,人云亦云。依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抓住中华民族觉醒后求发展的时代机遇,在事关宗教根本问题上,作出有中国特色的权威阐释,中华文化理应孕育出世界级的一流释师。第二,强化宗教的社会服务功能。宗教的服务功能是多方位的,从各大宗教的寺观庙堂看,不管是数量上还是分布上,基本上满足了信众的宗教生活的需求,并且各具特色,具备了多功能构架。位于名山之中闹市之内的寺观庙堂,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态向人们开放,不仅让游人领略了特有文化的魅力,还被浓郁的不同宗教文化氛围所感染。近些年来,宗教为社会的服务突出体现在社会公益事业上,如扶贫济困、参与希望工程、参政议政、救助灾区、施医施药、植树造林、修桥补路等,通过各种形式,急众人所急,既体现了宗教的社会价值,也实现了报恩社会的慈训。更引人注目的是宗教组织创办了社会服务机构和经济实体,有养老院、幼儿园、诊所、康复中心、旅店、果园、养殖场等。这不仅在社会效益上,能吸纳部分社会劳动力,增强经济基础,而且反映出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取向。经过实体经营,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才能在更大规模上实现救助众人、服务社会的愿望,最终承担起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任务。在经营上,既要规模经营,又要上档次经营。具有经济实力的,更应参与地方政府开发的公益事业项目。同时,也应采用宗教古有的形式,如撰牌、立碑等,吸纳高官厚禄、社会贤达、名流、巨富们的捐献,既有效增收,又满足了人们终有所施的宿愿。

作者:陆志东 戴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