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完全证悟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圣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完全证悟

  圣严法师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这段经文介绍了《圆觉经》的主要内容。佛说的经典都依照同一模式,大略可分成三部分;序分(序言)、正宗分(经文的主要内容)及流通分(解释如何护持和流传经典的教义)。

  序分通常包含六个项目:记录的人、说法的时间、说法的地点、说法的人(通常是佛陀本人)、说法者的心境或觉照的层次、听众。

  所有佛陀正式说法的经,都已「如是我闻」起首,表明经文确实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的。「我」指的是阿难,他是佛的堂弟及亲近的弟子。佛入涅槃后,他的阿罗汉弟子们将佛所说的法记录和保存下来;因为阿难能详细地记得佛所有正式说法的内容,把它们背诵出来,佛法才得以幸存。

  阿难接着标示佛说法的时间。标示时间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所在地的特定时间,例如,美国东部标准时间或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另一种是宇宙时间或所有世界通用的标准时间。佛是不被时间和空间所限制的,他普遍存在于整个宇宙之中中。阿难无法给予一个特定的时间或日期,所以只好用「曾经」或「一时」来取代。

  佛讲经前,先进入了甚深的大光明藏三昧,这揭示了法会地点和佛在讲经时的示现。因为说法的对象是入了三昧的菩萨,我们可以推断此经是释迦牟尼佛在实报净土的报身所说的。报身是佛的三身之一,其他二身是法身和应化身。佛具三身,这是大乘的观点,报身是佛因为累世的德行,在净土中享有的身形;法身是佛真正的本性;而应化身是佛为了完成他的誓愿为众生所示现的色身。

  在「神通大光明藏三昧」中,佛的心是平静无分别的,处于正受的状态,没有丝毫染污。「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这个句子,有多重的涵义和象征:「神通」是指佛能完全了解每个众生的根器,从而能善巧地帮助他们远离一切苦难;「大光明」象征佛的智慧、德行和慈悲;「藏」的意思是「隐藏」及「库藏」,它同时也有「无量无尽」的涵义,这里指的一切诸佛的本性—佛性—这个无尽的宝藏,也就是一切众生所具的「真如」。

  在自性三昧中,释迦牟尼佛的心与一切如来的心等无差别,这种觉照不是从外所得,而是从内发掘出来的。虽然我们都有这种觉悟的心,它却被无尽的爱取和憎厌所遮蔽了。

  佛陀觉心的光明不像日月的光,这清净智慧的内在光明无限深远,也无法形容,因为,任何的描述都会限制了它。如果我们说智慧光是美好的,就已经用了情本的意义染污了它。

  中文常用「严」来形容智慧光,但这仍无法表达它真正的意思;「严」有宏伟、庄重和柔和(指光线、色彩)的涵义,用来形容佛的慈悲,这段经文中,「严」指的是与智慧同时生起的慈悲。佛用智慧来观照,用慈悲来帮助众生。有了智慧,就没有执着和烦恼;有了慈悲,就有帮助一切众生的动力。

  经文接着说,这个三昧实际上即是所有众生的「清净觉地」,诸佛所证悟、住持和示现的,正是这「清净觉地」,而一切众生也从未与它分离。「地」指的前文中所提到的「藏」,它涵藏了佛的一切德性与智慧。「觉」在此指的?「本觉」(本有的觉悟);这个观念在大乘佛教中特别被推崇,禅宗尤甚。其实,「本觉」是针对未觉来说的;它一方面指的?所有众生成佛的潜能,另一方面指的?空性。因为未觉,所以佛提出「本觉」,但是,千万不可认为我们都已觉悟,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事实正好相反,无始以来,我们都一直被情执烦恼所迷惑,被毒染的心所欺瞒;只是,因为「本觉」亦即是空性,藉由修行,委们会了悟,所有的问题和烦恼其实也都是空的。

  经文说,佛以及解脱的菩萨,身、心都处于寂灭的状态。寂灭也就是涅槃:寂是因为本性寂静不动,灭是因为心没有任何的染污,只有在这寂静和清净之中,智慧的光明与相随的慈悲才能显现。众生被欲望所控制而行动,菩萨则不然,菩萨只是回应众生的行动,哪里有众生,菩萨就在哪里示现。因此,菩萨可示现于无数的地方,然而,在菩萨的心中,并无众生可度,亦无度众生的我;而凡人呢,在帮助他人时,「我在行动」的自觉是非常清楚的。

  菩萨的身、心在任何状况下都是安定的。经文用「本」来形容这个遍彻的寂静,它有「原本」、「无上」或是「实相」的涵义,指的是一切事物的真正基础,而且,本来就在那里了。没有任何辞汇能完满地形容大菩萨的智慧和慈悲,大菩萨的证悟也一样。能完满形容的,不会是真的证悟。

  菩萨悟境的「寂静」,充满了整个宇宙,在这圆满的境界中,没有任何分别:没有主和客,也没有能知和所知,一切皆是佛性,有如静止不动的湖面一样寂静。

  众生的意志作用促成了事物的示现,就像风在湖面上引起涟漪;众生所经历的一切事物都是业力的结果,由他们的意志、自我中心的贪欲和不正见所产生。然而,这些变化无数的涟漪都有相同的本性,就如陶制的花盆可以有不同的形状,但它们的质料却是相同的;佛也一样,它可以在无数的世界和净土中示现,以无量的方法帮助众生。其实在根本上,一切皆是佛性。

  经文中提到的净土,也包括了我们现在居住的世界。佛和菩萨看这个世界是一个净土,凡夫无法看到净土,因为他们无法克服我执的颠倒耽溺,从而发现内在本有的三昧。至于已经跨过禅关的修行人,不会把世界看成是不净的、悲惨的或是混乱的,对他们来说,世界是美好的。能进入这个修行层次的人,所见的一切都是美的。

  其实,不需要进入三昧即能体验到这样的感觉。只要我们能暂时放下心中得不安和焦虑,放下分别心,专注凝视某样东西,就会体验到这个世界是个可爱的地方——一个清新、活泼的世界。反之,如果我们的心因执着与瞋厌而苦恼,那么我们便会时时充满扰乱和不安的念头,没有一件事看起来会是美好及安宁的,因为投射在我们心中的,是骚动的影像和气氛,把我们蒙蔽和吞噬,使我们无法感受到周遭的宁静。

  在台湾的一次禅七中,有一位年经的女士,在大家出坡清理环境时,看见一位长得一点都不好看的比丘在打盹,但这位女士早些时候在禅坐时有很好的体验,因此看到的是一个英俊的人,彷彿在她的生命中还不曾见过这么好看的人。她深深地被这位比丘的外表所吸引,以致于想去拥抱他,最后,她还是把自己克制住了,毕竟那是位比丘。

  一个小时后,因为禅修的体验已经失效,,她再看这位比丘时,所看到的又像一位普通人了。这位女士稍后问我:「我刚才为什么觉得他那么好看呢?」没有三昧的力量,这种经验是很短暂的。

  经文接着描述听佛说法的大众。当佛进入甚深三昧时,十万位菩萨围绕在他身边,经文没有列出所有菩萨的名字,它只列出了最重要的十二位菩萨。这十二位菩萨扮演请法的角色,向佛陀请教通往圆觉的修行路上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所有与会的菩萨和眷属,都藉由佛力的摄受进入佛所住的三昧境界,沉浸在佛的智慧与慈悲的光明中;佛为了给菩萨们传法而帮助他们进入这个三昧境界。但是,这并不代表与会的菩萨和他们的眷属与佛有同样的悟境。虽然他们能见佛所见,却无法像佛一样持久地留住在这境界中,而他们的觉知也不像佛一样无限广大。

  我们常用太阳光来比喻悟境,虽然阳光无分别地照耀大地,每个人所见的却不尽相同。房屋里的人拉下窗帘,可能只看见窄窄的一道光,而在屋外的人,看到的多一些,但太阳可能被云挡住,而且,即使在晴朗的日子里,太阳也一定会下山;正如在地球上的我们不能时时刻刻见到太阳,菩萨们也不能完全觉知佛所觉知的一切。

  经文中的每一位菩萨,都有不同的悟境,每一位都有各自的修行法门。他们的差别,都反映在各自的名字、出现的顺序,以及发问的内容上,所以,经文是有适当的顺序的。依出现的次序,这十二位菩萨是: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

  每位菩萨的名字都与他们的特征、功德和能力相应,与一般的习俗不同。多数人都以传统、宗教,或字的声音来取名,而一般人的名字也多与他的性格和特征无关,然而,佛和菩萨的名字几乎都显示了他们的特征和功德的本质。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温柔的应对
下一篇:锡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