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所见唐和南汉时期的佛钟
广西所见唐和南汉时期的佛钟
蒋廷瑜
佛钟是佛教寺院的重要法器。在中国,是应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古钟的基础上衍化出来的。佛钟与以前合瓦式的乐钟不同,采用顶部隆起,腹腔横截面为正圆的形制,使钟声更加悠扬、绵长。佛钟在佛寺中除作法器用外,往往也作报时之用,一般定时而鸣。晨钟示长夜已逝,劳作当始,暮钟示大地沉静,僧众亦切勿荒疏。凡寺必有钟,无钟不成寺。佛钟一般体态较大,垂直悬挂,用横木冲撞。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边陲,是东南亚进入中国内地的交通孔道,自东汉以来,佛教僧侣时有从南洋经过广西进入中国内地。广西自晋代以来就有佛寺,隋唐时期,广西的佛事已较兴盛,尤其是唐代,一批批佛教僧侣,或从南洋随舶入境,或从中国内地南来,相继在广西境内会合成潮,在南北水路交通线上,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桂林一带,一时寺院林立,僧尼汹汹,香客沸沸,晨钟暮鼓,此落彼起,“龙华会上诸贤圣,为热精诚一炷香”(宋?邹浩:《送择老赴桂州龙华会》,《粤西诗载》卷二十三),造成佛事活动空前繁盛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除先前留下的佛寺之外,广西仅于唐代创建的佛寺就有40多座,五代有8座。几乎每个寺院都有佛钟。唐以后铸造的佛钟很多,而且大都铸有铭文,有寺院名,捐赠者身份(职官)、姓名,有的还有铸作年代和铸匠姓名,是研究佛教史和青铜铸造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寺的荒废,大部分佛钟不知去向。据中国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调查,中国现存最早的佛钟是陈太建七年(575年)铸造的。保存至今的唐钟极少,除了甘肃武武威县城钟鼓楼上悬挂一口,四川黔江县文化馆收藏唐代工部尚书兼黔府都督御史大夫赵国琛铸的一口(龚节流、陈世雄:《唐代铜钟》,《文物》1981年第9期),浙江诸暨县水口庵附近1977年出土广德元年(736年)铸造的一口(方志良、张光助:《浙江诸暨发现唐代铭文铜钟》,《文物》1984年第12期)以外,其他未见报导。广西却很幸运地保存了三口唐钟,二口南汉钟,显得十分珍贵。它们分别是唐信乐寺铜钟、开元寺铜钟、陈宽款铜钟,南汉感报寺铜钟、乾亨寺铜钟。现在逐一介绍如下。
信乐寺铜钟 1987年9月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下廓村码头龙头石旁水深20米处打捞出。现藏融水苗族自治县博物馆。钟体圆筒形,弧顶,平口,造型浑厚凝重,顶有龙形悬钮。钟身被4组各5道的垂直阳线分割为4等分,腰下又有5道阳线弦线将钟身分隔成上下两截。在这两种线条相交处各做出重瓣莲花一朵,为撞钟受击处。通高112厘米,腰围265厘米,口径68厘米,钮高17厘米。在钟身刻有三处铭文,因长期被江水冲刷,大部分已模糊不清,勉强能辨认的一处是:“维贞元三年岁次丁卯正月丙辰朔廿七日壬午信乐寺敬铸鉷钟一口,重肆佰斤,奉赠□”。贞元为唐德宗李适的年号,三年丁卯为公元787年。经实测,重187千克。信乐寺,文献无考。融水在唐时为融州所在地,是桂西重镇,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应有大的佛寺。从其下游柳州的情况来看,柳州在唐代已建有许多佛寺,据柳宗元《柳州复大云寺》记载,武则天曾下令在柳州建了4座佛寺,同时还有开元寺、天宁寺。融州是柳州溯柳江–融江而上贵州的要冲,受其影响,必已有佛寺,信乐寺应是其中的代表。
开元寺铜钟 现存广西容县人民公园内。形制与信乐寺铜钟相似,钟体也是圆筒形,弧顶,顶有龙形悬钮,平口,浑厚庄重,由于没有入过土,通体铜色光润。上端有四道阳纹弦线,下端有二道阳纹弦线,腰部有五道阳纹弦线将钟身为上下两部分,又有四组各五道阳线纵向将钟身分为前后左右四面。在中部四面的纵横弦纹交叉处做出四个直径各20厘米的重瓣莲花纹,以为撞钟受击处。通高183、身围325、口径109厘米。正面三道纵向弦纹之间平刻楷书铭文二行:“贞元十二年岁在景子十一月廿二日已酉,当道经略使守容州剌史兼御史中丞房孺复与幕府及诸大将,于开元寺敬铸鸿钟一口,重三千五百斤,永充供奉”。背面阴刻六字:“开元寺常住钟”。岁在“景子”实为岁在丙子,为避唐高祖之父李昞的讳,将“丙”改为“景”。故此钟又称“景子钟”。贞元十二年岁在丙子为公元796年。唐代容州治所在今容县。房孺复是宰相房琯之子,于贞元十年(794)任容州剌史、容管经略使。据《旧唐书?房琯传》载:房孺复于贞元十三年(797)九月卒,时年四十二。可见此钟是在他死前的一年铸造的。开元寺建成于唐初,地点在容县城北,寺在明代以前被废,不知何时将此钟移到东门谯楼,用作禁钟,“节更鼓,启晨昏,以御暴客”。清嘉庆谢启昆修《广西通志?金石略》载:此钟当时在容县东城楼。当地人将此钟神化,传说附近的大莲塘有一口铜锅,每当风雨晦冥的晚上,这钟就飞往大莲塘与那口铜锅打斗,第二天又飞回来,出现在原来的地方。明成化三年(1467)都御史韩雍在镇压大藤峡瑶民起义后,想把这口铜钟搬往梧州总督府作“府治禁钟”,运至龙湾,忽然坠落水中,无法捞起,只好作罢。20世纪20年代初,曾将它移到容园,50年代容园被毁,钟被遗弃在旧城濠中,1954年搬到经略台,筑亭悬挂。196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布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它附属于经略台真武阁加以保护。此钟自铭“重三千五百斤”,是广西现存古代最大的铜钟。
陈宽款铜钟 广西浦北县旧州唐城遗址出土。唐乾宁五年(898年)铸造,仅高46 厘米,重14千克,比较小巧,顶、腰、底各有三道凸弦纹,上下垂直五道弦纹4组,将钟面分隔成4等分,中部受击处各有重瓣莲花1朵。顶端铸龙形悬钮。在一侧上腹刻五行铭文:“敬铸铜钟壹口,重卅斤,右弟子陈宽为自身乞保康泰,乾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设斋庆度,永充供养。”唐城遗址位于广西浦北县泉水镇旧州石渡坡。与铜钟伴出的还有隋唐时期的陶器、瓷器、城砖、瓦当,其中有不少莲花纹瓦当。莲花纹瓦当的出土,应是佛寺出现的标志,说明当时城内已建有佛寺。但是,这些佛寺已经佚名,铜钟上也没有留下寺院之名。类似铜钟,199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在南宁市花鸟市场搜集到一件,形制大小与陈宽款铜钟相近,只是没有铭文。
感报寺铜钟 现存梧州市北山中山公园晨钟亭内。南汉乾和十六年(958年)铸造,通高120、口径56.7厘米,自铭“重五百斤”。钟身饰十字线隔开的花纹,龙钮,有铭文八十七字:“维大汉乾和十六年太岁戊午闰六月庚辰朔十六日乙未,弟子万华宫使桂州管内招讨使特进内侍上柱国吴怀恩铸造鸿钟一口,重五百斤,置于梧州云盖山感报寺永充供养,上资当今皇帝龙图永固,圣寿万春。谨记”。“乾和”是南汉中宗刘晟的年号,十六年太岁戊午为公元958年。吴怀恩《南汉书》有传(卷十五)。乾和中进开府仪同三司、西北招讨使,与指挥使吴珣率兵侵楚贺州,设大阱城下,施机轴,穿穴通阱。敌兵中机多陷。乘胜攻破昭州(治所在今平乐县平乐镇)。中宗加吴怀恩桂州管内招讨使特进内侍上柱国。钟当铸于此时。此钟原在感报寺,后因感报寺倾圮,移置大雄寺。大雄寺又名光孝寺。清嘉庆谢启昆修《广西通志?金石略》载此钟当时在光孝寺。清同治丁卯年(1867),掌教凤台书院山长周志勋为此钟作歌:“南汉乾和字崭新,手摩追蠡问金仙。一钟何预人间事,敲过红羊换劫年。”书法家许懿林手录此歌,署烂柯道人,刻入碑石。同治十二年(1873)修《梧州府志》载,此钟在光孝寺后的水月宫。光绪末年拆毁大雄寺时,钟移置凤台书院。1929年,梧州北山辟为公园,在公园内的中山纪念堂右边建晨钟亭,将此钟悬于亭内,作为晨钟,以至于今。与《南汉铜钟歌》石刻一起,同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乾亨寺铜钟 现存贺州市八步区八步镇人民公园内,南汉大宝四年(961年)铸造,通高159厘米、口径80厘米,自铭“重一千五百斤”。四面皆有铭文。据清代嘉庆年间谢启昆修《广西通志?金石略》记载,此钟当时在三乘寺。据民国《贺县志》金石记载:此钟系乾亨寺钟。“铜质甚异。清夜击之,其声悠然,响应十余里”。乾亨寺在桂岭,或说在甑山巅,寺废以后,迁至县城三乘寺,民国时三乘寺改为学校,民国十九年(1930)将钟迁至中山公园,并且盖以砖塔相覆,将钟悬置空中,塔壁通以圆形窗,以供览胜。1963年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谢启昆《广西通志》和民国《贺县志》都录有铜钟铭文,铭文多达2158字,首题“维大汉大宝四年岁次辛酉九月辛酉朔二十五日乙酉,铸造铜钟一口,重一千五百斤,于乾亨寺永充供养。”点明铸钟的年月日,钟的重量,寺院名,然后罗列参预铸钟的僧侣住持、地方官员、善男信女、铸钟匠人的职务、姓名,其中涉及的县有临贺县(今贺州市贺街镇)、桂岭县(今贺州市桂岭镇)、富川县(今钟山县钟山镇)、冯乘县(今富川瑶族自治县麦岭镇境)、荡山县(今昭平县富罗镇境)、连山县(今属广东省)、宝城场等,许多职官名目是《十国春秋》百官表中没有记载的,如西头供奉官、西头高品、西上閤门使、管甲指挥使,各类都押衙、各种孔目官、都行耆寿,等等;涉及的寺院除乾亨寺外,还有善慧寺、胜果寺、峡山寺、灵化寺,一些僧徒称谓在其它地方也未见过;还有一些很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