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业果思想
佛教业果思想——曲世宇
一、什么是业
业果思想是佛教整个因果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俱舍论》中说,世界的种种差别都是由于业的作用而产生的。佛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特殊的原因和必然的结果,所谓有果必有因。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是因果的存在,客观事物如此,主体生命也不例外,这就是现在人最不能理解的业果轮回。
为什么有人聪明绝顶?而有人却愚笨有加?为什么有人大富大贵?而有人却贫困交迫?为什么有人在孩提时代就表现出艺术家的天赋?而有人却先天残疾?所有这一切的不平等难道是偶然的吗?佛法认为绝非偶然,这些差异都是由于“业”的不同而产生。既然业的力量如此之大,那什么是业呢?业并不等同于上帝,也不是什么外在的神秘力量,它就是我们的思想、语言和行为。
《俱舍论》中“业生世界”的理论,否定了神或上帝创造世界之说。佛教认为,我们有什么样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人生。佛陀曾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自己外别无救星。又说,我无法用手除掉众生的痛苦,无法用水清洗众生的罪业,无法将自己的觉悟移植给众生,我只能将觉悟的道路指示给众生。基于这个观点,佛教徒信仰三宝和基督教徒信仰上帝就有着天壤之别。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避免不利于自己和众生的思想行为,而努力于有利于自己和众生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所以七佛通诫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或许有人说:佛教虽然否定了造物主,但业果思想却是典型的宿命论,其实这是不了解业果思想的真正内涵。既然是业主宰了我们的命运,而业就是我们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那我们就可以从现在开始,改变业的运行轨迹,从而改变命运和人生,因此接受业果思想并不是让我们被动地等待和服从,而是让我们了解是由于愚昧无知而造业下堕,更由于智慧发光而向上奋进。解脱、快乐还是轮回、苦难的所有契机都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上,可以说只有佛教的业果思想才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所以佛教经论均谓“人身难得胜过如意宝”。这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业果的观点。
二、业的运作规律
1、决定无误性
就是同类因生同类果。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的所有幸福快乐,甚至包括在地狱中受苦的有情,由于一丝凉风所引起的微少快感都是因为自己以前造集善业而得到的,通过造集恶业而得到安乐是绝对不可能的;所有有情的一切痛苦和灾难,甚至包括阿罗汉的相续之苦,都是因为自己以前造集恶业而引起的,通过造集善业而得到苦难也是绝对不可能的,释迦牟尼佛尚且因为往昔之业而头痛三天,况乎他人?所以,何时能在内心中真正认可业果决定无误,并善于取舍,便是佛弟子世间正见生起之时,所有善行的基础即告奠定。
2、增长广大性
《集法句经》说:“虽造微少恶,他世大怖畏,当作大苦恼,犹如入毒腹。虽造微少福,他世引大乐,亦作诸大义,如诸谷丰熟。”这是说即使从微少的善业中也能产生极大的乐果;即使从微少的恶业中,也能引发极大的苦果。比如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结成无数树种,内在的业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业果的增长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如造业的性质、思想动机、造业对象等,如果没有遏止力量,就会无限增长。“一称南无佛”即结下成佛的善缘,“一念嗔心起”也可能烧毁功德林。因此,即使是极其微小的恶业也不应做,即使是极其微小的善业也不应该不做。正如《法集要颂经》中所说:“莫轻小恶罪,以为无殃报,水滴虽极微,渐盈于大器。”应该多阅读《贤愚经》等经论来坚定对业果的认识。
3、毫不紊乱性
造集什么样的业就会受什么样的果报,反之,没有做善业的人,决定不会得到乐果,没有做恶业的人也绝对不会得到苦果。以前文殊菩萨曾说自己盗业已尽,故而摆一双鞋在闹市,三天无人偷拿,由此可见业无错乱之一斑。
4、不会失坏性
已经造集的业,在没有成熟之前,决定不会失坏。如《大宝积经》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但这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在没有任何遏止因素的情况下而言。比如修四力忏悔法,就可以使恶业的种子受损,而不会引发苦果。一粒种子在没有适合生存的条件下是不会生长发芽的,否则,众生就不可能解脱成佛了,无始以来众生所造的业无量无边,哪有报完之时?我们了解和接受业果思想就是为了断恶修善,从而改变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无论是轮回中的人天乐果还是出世的解脱成佛都要从消除无明和业上做文章。
三、业的种类
业可分为引业、满业、定受业、不定受业、现世报业、下世报业、后世报业、不动业等,现略述如下。
所谓引业是指能牵引我们到六道中轮转的业,概分两种:一种是能引至善趣的善业,一种是能引至恶趣的恶业。一般是指十善业道或十恶业道,如果造作了这些业,按相应的业而转生于相应的善道或恶道。
满业是指能感得由引业所使而生至六道后所感受的各种悦意和不悦意的果报的业。譬如相貌、权利、资财、健康状况等。由于各种满业的差别,致使在善道中的生命也有贫穷、残疾、下贱、丑陋等缺陷;而在恶道中的生命也有具大福报等诸如意事。
定业也叫顺定受业,是一定要受报的业。《瑜伽师地论》中说:“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其中作已增长的业在《俱舍论》中是指具备五种因的业:一是审思的原因,即不是偶然或无意所作。二是圆满的原因,无论是犯一恶业道或十恶业道,只要能感堕恶道即是圆满。三是造恶后不起追悔和对治,任由增长。四是造恶业时有其他恶业为其辅助和助伴。五是所造之恶业必定能感异熟果。具备这五个条件就是作已增长业。
在顺定受业中还有顺现受、顺生受和顺后受之别。顺现受是指当生就受,即现世现报;顺生受是指在下世受报;顺后受是指在下世以后受报。
不定受业是指不一定受报的业。《瑜伽师地论》中说:“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如梦中所作、狂乱所作、自性无记、对治所损等。这些业则不一定受报。
以上所说俱属欲界所摄之福业、非福业范畴,此外尚有色、无色界之不动业。不动业是指修持初禅以上的四禅定、四无色定的业,如果能成就其中的任何一种定,则下世必定生至相应的禅天。譬如成就初禅定后,命终即生至初禅天。由于禅定的力量非常大,因此必定在下世立即得果,而不象福业和非福业受报的时间不定,故称“不动业”。“不动”者,禅定所成,等引地所摄故。
四、业果的种类与差别
业果的种类一般分为以下五种。
1、异熟果
“异熟果”者,谓由引业感总报,名“异熟”;由满业感别报,名“异熟生”。异熟与异熟生,合称异熟果。
例如,由于善恶业的力量而导致众生转生六道的果,就是异熟果。在天、人道转生即是善业的异熟果,在地狱、饿鬼、畜生道转生即是恶业的异熟果。异熟果的性质属于无覆无记,但它的因却是善恶有记业,意为只有善恶业才能感得异熟果。
“异熟”含有三层意思:一是异时而熟,说明异熟果的得果时间并非象被刀砍伤一般因果同时,而是前世造因,今世或后世得果,如春天耕种,秋天收成,由于因果不同时,故是异时而熟。二是异性而熟,是指因果之性彼此有异。即业因有善恶性,感果是无记性,也就是说善业只感乐果,恶业只感苦果,乐苦二果不带道德与非道德性,故是异性而熟。三是变异而熟,谓业种藏于异熟识中,随赖耶识转动变异,待缘方熟,是名变异而熟。
2、等流果
“等流”是指因果前后相似相续之意。此有二种:一是领受等流,如生在人中,杀生者寿命短促,偷盗者资财匮乏,邪淫者妻不贞良等。二是造作等流,如喜欢杀生、偷盗等,皆是往生内心中的同类习气平等续流所成之果。所谓果似于因,说明为等;从因所生,复说为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
3、增上果
一切事物的“生、住、成、得”,若以先前的增上因或从正面予以协助,或从反面予以激发而形成者,皆名增上果。如三界五趣皆以业作增上而形成,眼等诸识皆以根作增上所生起,如是一切,名增上果。果与因时间有异、性质不同、前后变异成熟者,则不名增上果,应名异熟果了。
4、士用果
士即人类,用是作用,所谓“士用果”即是指人类“工作”的因果,如制造汽车、建筑房屋等。此士用果但就现世而言,乃有目共睹,所以对社会、科学界来说,大都承认。问:增上果、士用果有何差别?答:《大毗婆沙论》云:“诸所作事,于能作者是士用果,及增上果;于能受者,唯增上果。……士用力起,名士用果;增上力起,名增上果。增上力宽,不障碍故;士用力狭,能引证故,是名二果差别。”
5、离系果
离系果是指佛教徒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涅槃。因涅槃的境界是彻底远离了各种系缚,故称“离系”。此涅槃虽是修道所证,却并非修道之果,无为法是没有因果的,之所以称为“果”,是对此“涅槃”的假立施设。在《俱舍论》中说,涅槃虽然没有因果,但由于是修持道谛所显,故是“离系果”。
此外,所感业果的轻重有如下几种差别。
1、造业对象身份不同的轻重差别
在三宝和父母、师长面前,即使略作损害或利益,也会得到大的福报或罪报。《能入发生信力契印经》说:如果因为忿怒,而将十方一切有情禁闭在牢狱中,又由于忿怒,背向菩萨,说我不愿意看到你,这个罪业要比前面的大无数倍。又说:如果将十方有情被剜掉的双眼用善心的力量恢复正常,并将前说一切有情放出牢狱都让他们得到转轮王和梵天的快乐,也不如对大乘菩萨净眼瞻视,称扬赞叹的福报大。这都是说由于对象不同,所产生的业力也有轻重之别。
2、造业性质不同的轻重差别
在语言和行为上,杀生比偷盗罪业大,邪淫比妄语罪业大,按照十善业道的顺序,前前重于后后;在思想上,邪见比忿怒罪业大,忿怒比贪婪罪业大,后后重于前前。这些是由于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3、思想动机不同的轻重差别
由强烈三毒烦恼而造作的罪业大,反之就小。菩萨以菩提心对畜生仅布施一点食物,它的功德也比无菩提心者供养佛塔的功德大,这是《宝云经》中所说。
4、造业者身份不同的轻重差别
在家人和出家人、不具戒者和具戒者、愚者和智者,他们所作虽然相同,但业报却有轻重的不同。《涅槃经》中说,诸愚痴者,如蝇粘涕,不能脱离,虽于小罪不能脱离。比如一个非常小的铁丸,也会沉入水中,而很大的一艘铁船,却能浮在水面,足以说明智者、愚者所作业也有轻重之别。
这只是业轻重差别的大概,此外尚多,如造业的次数,造业对象的数量等众多因素。
五、遣除一些误解
或许有人说,佛法的志趣不是要解脱生死、背弃轮回中的一切幸福享乐吗?为什么还要修习业果而追求增上生呢?这些都是生死中事所摄啊!当知有两种情况:一种确是单纯追求生死中的暂时快乐。但追求解脱的人同样需要圆满的暇身,如果没有现世的“增上生”,必定不会有解脱的“决定胜”。如《宝鬘论》中说“先得增上生,后得决定胜。”
人天增上生是解脱成佛的必经之路,在大乘中,修习六度、成就佛果也离不开增上生,与单纯追求人天福报者不同的只是不停留而已。因成佛非一朝一夕之事,修习菩萨道者要在生生世世中修持布施、持戒等殊胜行,离此圆满人身岂可成办?正如《入菩萨行论》中说:“由依人身舟,度脱大苦海。”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人身和增上生都是生死所摄。佛法中修持业果而获得增上生并不是目的,他是通往解脱和成佛的必经之路和必备基础。正如西藏大德康垄巴对普穹瓦所说:“唯有业果最极紧要,现今讲说听闻修习,皆非贵重,我今念此极难修持。”故学佛者若对业果思想不能坚信、接受和修习,并讥此为愚者所修而心存轻视,反而说,我是大乘,那是极端错误的。《地藏十轮经》说:“善男子!若不真实希求如是十善业道所证佛果,及不真实下至守护一善业道,乃至命终而自称言:我是真实行大乘者,我求无上正等菩提。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是极虚诈,是大妄语,对十方界佛世尊前,诳惑世间,无惭无愧,说空断见,诱诳愚痴,身坏命终,堕诸恶趣。”(此处专指那些不说修六度、就是十善也没有认真修过的空谈大乘者)正如密宗大师莲花生祖师所说,即使见解如天空般高广,对于善恶行为之谨慎也要如粉末般微细。由上可见密宗祖师重视业果之一斑!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