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明伦第二期大专佛学讲座 教学效果之研究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6日
来源:明伦期刊第5期   作者:思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题目:明伦第二期大专佛学讲座  教学效果之研究                          作者:思源
本文:
一丶前言
民国五十一年在台中创办大专佛学讲座,迄今已将十载。其目的在以佛学教育大专同学
,使不仅成为堂堂正正的人,并能将所学用以转移社会风气,净化人心,救度众生。可是此
种讲座能否达到教育的目的,则需看其教学效果如何,惟过去各届讲座都没人做此种研究。
是故,本研究乃根据学习心理学反教育测验理论,并利用行为科学研究法来分析本期讲座之
教学效果,加以检讨,作为今後讲座教学改进之参考,俾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二丶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检讨本期讲座之教学效果,其详细目的为:
1、了解学员们参加三周讲座後,在佛学知识方面有多少的收获。亦即测定各科及其综
合之教学效果。
2、详细分析课前测验与课後测验之各科及其综合成绩,并提出检讨。
3、比较男女学员在佛学的教学效果上有些什麽差异。
4、本研究之各项发现,可供学习者研习佛学及有志於佛学教育者拟定佛学教育计划之
参考。
三丶研究假设: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提出下列三个虚无假设(nullhypotheses):
假设一:学员参加本期讲座前与参加後,对佛学知识的了解,并无差异。
假设二:学员参加本期讲座前与参加後对下列各科知识的了解。并无差异:
1、十四讲表
2、八大人觉经
3、唯职简介
4、般若心经
5、阿弥陀经
6、普贤行愿品
假设三:男学员与女学员参加本期讲座前与参加後对下列各科知识的了解,并无差异:
1、十四讲表
2、八大人觉经
3、唯职简介
4、般若心经
5、阿弥陀经
6、普贤行愿品
四丶分析方法:
利用统计公式以检定上述各个虚无假设,其公式如下:

(x2-x1)-d
t=───────────
S2 S2
√── +──
n2-1 n1-1

x2:课後测验平均成绩

x1:课前测验平均成绩
S22:课後测验成绩之变异数(variance)
S12:课前测验成绩之变异数
n2:参加课後测验学员数
n1:参加课前测验学员数
d :为课前测验与课後测验之差异数,本研究假设为无差异,故d=0
*当 t值大於某数,即推翻假设而弃却之,并承认假设。例如,在显着水准(以α表之
)等於0.05时,t值为1.96。故若某假设算得 t 值大於1.96,则推翻该假设而承
认 100个当中仅有五个没差异(或没效果),其馀均有差异(或有效果)。亦及显着水
准为百分之五。本研究共有29个样本(学员),故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为29+
29-2=56。故当α=0.05时,t=1.96;α=0.01时,t=2.58;α=0
.001时,t=3.29。
五丶名词解释:
为使读者易於了解本文起见,本节将有关术语分别解释并界划范围,但不拟解释佛学名
词。
1. 课前测验:即讲座开始第一天所举行之测验。此测验包括本期讲座之六科课程,每
科二十个选择题,共一百二十题,每题以一分计算,故每科满分为二十分,此六科综合,满
分为一百二十分。由於选择题具有许多优点,诸如不易被猜中及避免主观计分和可测验辨别
能力等等,是故全部为选择题。此测验之目的在测验学员於未参加讲座前之佛学程度和便於
作比较,以测定教学效果。
2. 课後测验:为讲座课程结束後所作之测验,题目内容与课前测验同,只是顺序排列
不同而已。本测验可称之为成就测验(achievement test),目的在测验学员於此讲座中所
获得之成果。
3. 教学效果:即课後测验减去课前测验之成绩,再除以学员成绩之分散度,其所算得
之值(t), 达到某种程度(即利用上述之统计公式)言。亦即有某种差异程度,在某显着
水准下,若算得正的差异,即表示有正的教学效果,反之,则表示有反的教学效果。
4. 佛学知识:本研究所谓的佛学知识为限於本期讲座课程内容为范围的知识而言。
5. 学员:本研究之学员为本期讲座之正式生,且参加过课前测验及课後测验者,共二
十九名。计男学员十七名,女学员十二名,占正式生总数的九三.五五%( 正式生总共为三
十一名,男十七,女十四)。
6. 资料分析:
本节除验证各个假设,分析各科及综合效果外,并说明各科之内容要义及其目的,以增
加读者对各科课程内容之了解。
(1)本期讲座教学总效果:
本节将课前即课後测验总成绩予以统计整理如下表:
表一:六科综合课前测验与课後测验成绩 单位:人
测 验 别 课前测验 课後测验
成 绩
27~37 2 0
38~48 1 0
49~59 8 0
60~71 5 0
72~81 6 3
82~92 5 0
93~103 2 15
104~114 0 11
Ⅻ= 9.1
  由表一知:课前测验成绩最低分为27分,最高分为96分,且大部份在49~92分
之间,及格人数(及格分数为72分)为13人,整个课前测验平均成绩为67.3分,濒
於及格边缘。但至课後测验时,则没有不及格者,而且大都集中在93分以上(若以100
分为满分,则多在80分以上)。整个课後测验平均成绩为98.5分,成绩甚佳。分析结
果Ⅻ值为9.1,大於显着水准在千分之一时之Ⅻ值(3.29)。可见本期讲座之教学效
果非常良好。平均每位学员进步了28.2分。
  将男女学员分开,以便分析男女之间之效果,看是否有所不同,兹列表说明如下:
  表二:男女学员课前测验与课後测验成绩  单位:人
测验别  课 前 测 验      课 後 测 验
  性 别  男     女      男     女
分 数
  27~37  2     0      0     0
38~48  0     1      0     0
  49~59  5     3      0     0
60~71  3     2      0     0
  72~81  2     4      3     0
  82~92  4     1      1     0
  93~103  1     1      7     7
  104~114  0     0      6     5
  平均成绩66.72  68.18   98.22 101.55
男:Ⅻ=6.31
  女:Ⅻ=7.81
  根据表二,在课前测验中,男学员有一半以上(十位)不及格,平均成绩为六六. 七二
;女学员仅二分之一不及格,平均成绩为六八. 一八,高於男学员。课後测验则男学员最低
分为七三,平均成绩为九八.二二;女学员则最低分为九六,平均成绩为一○一.五五,女学
员又高於男学员。经统计分析结果,男女学员在本期整个讲座的教学效果都很大(显着水准
为千分之一),但比较Ⅻ值则女学员比男学员的教学效果佳,这可能是由於女学员的程度原
比男学员好,且得地利(住在莲社,不必来回上下课奔波)及人和(有人领导主持讨论会)
所致。
  (2)十四讲表之教学效果。
  佛学浩如烟海:学者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虽穷毕生之力,亦难窥其全貌。因此,雪庐老
师将佛学之内容列成十四个简表,如同佛学概要。其目的在使初学者能先认识门路,易於下
手,以避免误入歧途或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本课程之测验成绩如下表:
  表三:十四讲表测验成绩 单位:人
测 验 别  课前测验  课後测验
分  数     
0~2 0 0
  3~5    0 0
  6~8    2 0
9~11    7 0
12~14   9 2
15~17   10 7
18~20    1 20
平均成绩 12.86 17.86
t=7.78
根据表三,课前测验有十位,即约三分之一不及格,平均成绩为十二.八六。至课後测
验则全部及格,平均成绩为十七.八六,平均进步了五分,算得教学效果为七.七八,在千
分之一水准下有显着的效果,可见效果良好。若将男女成绩分开,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有所
不同。(见表四)
表四:男女学员别十四讲表测验成绩 单位:人
测验别  课 前 测 验      课 後 测 验
  性 别  男     女      男     女
分 数
  0~2  0     0      0     0
3~5  0     0      0     0
  6~8  1     1      0     0
9~11  5     2      0     0
  12~14  5     4      2     0
  15~17  5     5      6     1
  18~20  1     0      9     11
  平均成绩 12. 61   13.63     17.44    18.63
  男:Ⅻ=5.37
  女:Ⅻ=5.74
由表四得知,在课前测验中,男学员有三分之一不及格,平均成绩为十二 .六一分,女
学员亦有三分之一不及格,平均成绩为十三. 六三分。至课後测验,男学员没有不及格的,
最低分为十二分,女学员亦均及格,但最低分为十五分,平均成绩女学员亦高於男学员,前
者为十八. 六三分,後者为十七. 四四分。比较课前和课後测验,男学员进步了四. 八三,
女学员则进步了五. ○○分。就教学效果言,男学员为五 .三七,女学员为五 .七四。故进
步情形,女学员多於男学员,而教学效果仍是女学员比男学员好。
就本科两次测验作答的情形言,显示没进步者为如下两题:
1. 修佛的正行是 3自净其意。有八位课前和课後测验都答错,多答 4布施持戒。
2.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 1了脱分段生死。课前测验和课後测验各有十八位答错,且
对者仍对,错者仍错,他们多答 2了脱变异生死。
有三题则两次测验全部学员都答对,即:
1. 佛学所称「万法」的「法」字是 4一切事物的代名词。
2. 佛戒杀生是相当於儒家的 1仁。
3. 佛的意义是 3觉者丶智者。
其他测验题,课前测验大约半数以上答错,但课後测验几乎所有学员都答对。
(3)八大人觉经之教学效果:
学佛必须研习经典,依法不依人。八大人觉经,大小乘精神具备,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经文为条文式,言语简明,意义扼要,易於研读,文字虽少,义理却既深且广,能够从短
短的经文中,得知其要点,是初学必修之书。
表五:八大人觉经测验成绩 单位:人
测 验 别  课前测验  课後测验
分  数
0~2    0 0
  3~5    2 0
  6~8    7 1
9~11   12 0
12~14    8 8
15~17    0 16
18~20    0 4
平均成绩 9.59 15.41
t=8.71
从表五可以看出,课前测验有十分之七不及格,且最高分不超过十四分,平均成绩为九
.五九分,分数颇低,若满分以一百分计算,则仅四十六分,这可能是由於学员未参加讲座
前,对此经少有接触之故。至课後测验,则全部及格,大都集中在15~17分之间,平均
成绩为十五. 四一分,进步了五.八二分,教学效果颇佳,t 值为八.七八,显着水准为千
分之一。
若将男女分开,结果情形如下表:
表六:男女学员八大人觉经测验成绩 单位:人
测验别  课 前 测 验      课 後 测 验
  性 别  男     女      男     女
分 数
  0~2  0     0      0     0
3~5  1     1      0     0
  6~8  5     2      1     0
9~11  7     5      0     0
  12~14  4     4      4     4
  15~17  0     0     10     6
  18~20  0     0      2     2
  平均成绩 9.50    9.73     15.26    15.63
  男:Ⅻ=6.77
  女:Ⅻ=5.67
表六说明:在课前测验中,男学员有四分之三不及格,四位及格,平均成绩为九.五○
分,女学员有三分之二不及格,四位及格。平均成绩为九.七三分,高出男学员○.二三分
,男女学员平均成绩都很低。至课後测验,男学员仅一位不及格,有一半以上在15~17
分之间,平均成绩为十五.二六分,女学员都及格,有二分之一在15~17分之间,平均
成绩为十五.六三分,高出男学员○.三七分。男学员的教学效果比女的好,相差一.一○
,但显着水准均为千分之一。
本科有五题显示少进步,兹列述於下:
1.「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和无漏学的关系是 4知足属於戒,守道属於
定,惟慧属於慧。大多数学员答 1知足属於定,守道属於戒,惟慧属於慧。本题课前测验
有十二位答对,课後测验则仅十一位答对。
2.凡夫之增恶乃 1因无厌丶缘多求丶果增罪。课前测验,几乎每一样答案都有人答
,有些人则没作答。至课後测验,则大都答 2因多求丶缘无厌丶果增罪。课前测验共九位
答对,课後测验则有十五位答对。
3.「守道清白」之道是指 1一切佛法 2第一义谛和 3性体。课前测验,此三者均
有人答,共有二十一位答错;课後测验则大多答 1一切佛法,共有十八位答错。(标准答
案是(
4)以上皆是。)
4.菩萨增智慧乃是 1外行闻思修三因。课前测验以答 2外行戒定慧三无漏学及 4
外行除过患,内感增慧成辩果居多,计仅六位答对;课後测验则作答情形,大致与课前测验
相似,但答对者为十九位。
5.八大人觉经中最能显示出大乘佛法之精神者是在 2正宗分。课前测验,有答 1序
分和 3流通分或 4三者皆是者,作答情形并不一致,计有六位答对;课後测验大都答 3
流通分,仅有十一位答对。
其他题目,则在课前测验中,约有二分之一答对,但至课後测验则大都全对,仅有一题
课前和课後测验没人答错。此题是: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度涅槃岸,复还生死
,度脱众生,句中充分显示出 4大乘菩萨之精神。
(4)唯识简介之教学效果:
一切事理必须从性和相两方面说明,性很难加以明确的解释,它必须依赖名相来表达。
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名相。不懂名相,就难以领会了解。因此,本科的目的在於使学者能
藉名相来研究体空相有之万法,以契入教理。
本科在课前测验中有二分之一的题目,半数人答对,至课後测验时,则几乎全部学员均
答对。此二次测验成绩之人数分布情形,见於下表:
表七:唯识简介测验成绩 单位:人
测 验 别  课前测验  课後测验
分  数
0~2    0 0
  3~5    2 0
  6~8    3 0
9~11    6 0
12~14    8 3
15~17    8 6
18~20    2 20
平均成绩 12.10 18.17
t=7.43
课前测验有百分之六十二及格,平均成绩为十二.一○分;至课後测验则全部及格。且
成绩在十八分(若以一百分为满分计算,则为九十分)以上者约占全部学员的三分之二,平
均成绩为十八.一七分,可说成绩相当高。教学效果达到 t值七.四三,在千分之一水准下
显着,故颇为良好。
表八:男女学员唯识简介测验成绩 单位:人
测验别  课 前 测 验      课 後 测 验
  性 别  男     女      男     女
分 数
  0~2  0     0      0     0
3~5  2     0      0     0
  6~8  0     3       0     0
9~11  5     1      0     0
  12~14  6     2      3     0
  15~17  3     5      4     2
  18~20  1     1     10    10
  平均成绩 11.94    12.36     17.83    18.72
  男:Ⅻ=5.35
  女:Ⅻ=4.67
就性别而言,课前测验,男学员有七位不及格,占百分之四十一,平均成绩为一一.九
四,女学员则为四名不及格,占百分之三十三,平均成绩为十二.三六,高出男学员○.四
二分;而课後测验男学员均及格,但最低分为十二分,平均成绩为十七.八三,女学员则最
低分为十五分,分数相当集中,平均成绩为十八.七二,高出男学员○.八九分。但就教学
效果言,男学员之教学效果大於女学员,两者之效果均很良好。
(5)般若心经之教学效果:
大智就是性体,也就是般若。佛经汪洋浩瀚,繁杂难学。心经是所有佛经之精华,三谛
圆融,经文最短,仅二百六十个字。若能领会此部经意,就能悟本源之心性。虽然本经深奥
难解,但能使学者於短时间内,略窥佛学堂奥。
表九:般若心经测验成绩 单位:人
测 验 别  课前测验  课後测验
分  数
0~2     1 0
  3~5     2 0
  6~8     11 0
9~11    6 1
12~14    7 3
15~17    2 17
18~20     0 8
平均成绩 9.86 16.27
t=8.78
根据实际资料分析结果(见表九),得知本科之教学效果情形为,课前测验有三分之二
多一些之学员不及格,平均成绩仍不及格,仅九.八六分(相当於四十九分),但至课後测
验仅一位不及格,其他二十八位均及格,平均成绩为十六.二七分,进步了六.四一分,算
得教学效果为八.七八,显着水准为千分之一,效果相当良好。
表十:男女学员般若心经测验成绩 单位:人
测验别  课 前 测 验      课 後 测 验
  性 别  男     女      男     女
分 数
  0~2  1     0      0     0
3~5  1     1      0     0
  6~8  8     3      0     0
9~11  1     5      1     0
  12~14  4     3      3     0
  15~17  2     0     10     7
  18~20  0     0      3     5
  平均成绩 9.28    9.36     15.83    16.10
  男:Ⅻ=6.52
  女:Ⅻ=7.32
再比较男女学员的教学效果,课前测验,男学员仅三分之一及格,且没超过十八分的,
平均成绩为九.二八分,而女学员只有四分之一及格,但因程度较为整齐平均,成绩略高於
男学员,为九.三六分;至课後测验则男学员仅一个不及格,其他均及格,平均成绩为十五
.八三,女学员则最低分为十五分(相当於七十五分),显示比男学员高,平均成绩为十六
.一○分,计男学员进步了六.五五分,女学员则为六.七四分;教学效果虽甚良好(显着
水准为千分之一),但女学员却较男学员好。本科有二题,甚少学员答对,此二题为:
1.二乘执有五蕴,谓之 2法执。课前测验有十七位答错,大部份答 1我执,少部份

3情执;课後测验仍是那十七位答错,作答情形与课前测验相似。
2.生丶灭丶垢丶净丶增丶减是1有为法相。课前测验答错者,大部份是2无为法相和
4染污法相,部份没作答,计十六位答错;课後测验则答错情形与课前测验相似,但都作
答,答错者为十位,进步不多。
有二题课前测验和课後测验,几乎每位学员都答对,此二题为:
1.人空般若破除 1我执。
2.凡夫执有身心,谓之 1我执。
其他有十题,课前测验每题平均仅十位左右答对,但课後测验则几乎全部答对。
(6)阿弥陀经之教学效果:
本经性相圆融,空有不二,事理兼具,三根普被,义理深奥难信,但文字浅显,容易修
行。佛法虽然奥妙,但重在实行,才能获益,其他法门难以实行。若肯依此经,如法修行,
必能成就。末法众生,不应舍弃此经再向他求。
表十一:阿弥陀经测验成绩 单位:人
测 验 别  课前测验  课後测验
分  数
0~2    0 0
  3~5    1 0
  6~8    1 0
9~11   12 0
12~14    6 3
15~17    7 11
18~20    2 15
平均成绩 12.31 17.27
t=6.55
本科课前测验约有二分之一不及格,平均成绩为十二.三一分,至课後测验,则全部及
格,且有一半以上在十八分以上,平均成绩为十七.二七分,进步了四.九六分,算得 t值
为六.五五,在千分之一下,有显着效果。
表十二:男女学员阿弥陀经测验成绩 单位:人
测验别  课 前 测 验      课 後 测 验
  性 别  男     女      男     女
分 数
  0~2  0     0      0     0
3~5  1     0      0     0
  6~8  1     0      0     0
9~11  6     6      0     0
  12~14  4     2      3     0
  15~17  4     3      5     6
  18~20  1     1      9     6
  平均成绩 12.27    12.91     17.11    17.54
  男:Ⅻ=4.74
  女:Ⅻ=4.93
比较男女学员的教学效果,在课前测验中,约有二分之一的男学员不及格,且最低分为
三分,平均成绩为十二.二七分,女学员则亦有二分之一不及格,但最低分在九分左右,平
均成绩为十二.九一分,高出男学员○.六四分。因此,女学员的原有程度比男学员好。至
课後测验时,则男女学员没有不及格的,但男学员仍有三位低於十五分,而十五分以上则所
占人数,男女学员却几乎相等,男学员平均为十七.一一分,进步了四.八四分,女学员则
为十七.五四分,进步了四.六三分,女学员较男学员进步少。但教学效果却相反,女学员
大了 ○. 一九,两者之效果。在千分之一水准下显着。从学员们的作答情形看,有二题课
前测验和课後测验,甚少学员答对,且错者仍错,对者仍对,此二题为:
1.何种人能信阿弥陀经 1佛。此题课前测验仅有六位答对,大多答 4普通人,少数

2菩萨,极少数答 3罗汉。
2.阿弥陀经由谁负责流通 3六方诸佛。课前和课後测验多答 4普通人,少部份未予
作答,仅十一位答对。
另三题在二次测验中,几乎没人答错,此三题为:
1.极乐世界风吹宝树所出声音是 2微妙音。
2.学净土宗是求往生何种净土 1极乐。
3.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是 4信愿行。
(7) 普贤行愿品之教学效果:
本科是华严经之一品,在叙述普贤菩萨十大行愿,菩提大愿亦不超过此范围。净土发愿
,没有限量,但以此品最能契机。是故本品在表明大乘佛法自度度他,自他两利之精神。有
度他之愿,必须有利他之行。如能依此愿行,才能够契入菩提。
表十三:普贤行愿品测验成绩: 单位:人
测 验 别  课前测验  课後测验
分  数
0~2     0 0
  3~5     3 0
  6~8     4 0
9~11    8 2
12~14    9 13
15~17    4 9
18~20    1 5
平均成绩 10.85 14.76
t=4.96
从表十三得知,本科在课前测验中有一半多一点之学员不及格。在及格中,有九位是在
十二~十四分之间;平均成绩为一○.八五,接近及格。至课後测验,则大多数均及格,仅
二位在九~十一之间,属不及格;平均成绩为十四.七六分,进步了三.九一分。就教学效
果言,在千分之一水准下显着,故良好。
表十四:男女学员普贤行愿品测验成绩 单位:人
测验别  课 前 测 验      课 後 测 验
  性 别  男     女      男     女
分 数
  0~2  0     0      0     0
3~5  2     1      0     0
  6~8  3     1      0     0
9~11  3     5      1     1
  12~14  6     3      7     6
  15~17  2     2      6     3
  18~20  1     0      3     2
  平均成绩 11.00    10.81     14.16    14.72
  男:Ⅻ=3.03
  女:Ⅻ=3.01
将男女学员分开,算得教学效果,却非常接近(见表十四),各为三.○三及三.○一
,男学员比女学员好了一些;两者不到千分之一的显着水准( t值小於三.二九)只达到百
分之一的显着水准( t值大於二.五八)可见男女学员分别计算本科之教学效果,即差了一
点。就男女学员成绩分布情形看,在课前测验中,男学员有将近一半不及格,多数集中在十
二~十四分,平均成绩为十一分;女学员则有一半以上不及格,将近三分之二,平均成绩为
十.八一分,女学员比男学员差一点。至课後测验,则男女学员均有一位不及格,且多数在
十二~十四分之间,平均成绩各为十四.一六及十四.七二分,女学员却多於男学员,但由
表十四知,女学员之教学效果比男学员差一些。
本科在课前和课後测验中,甚少学员答对且进步甚少,甚或有些退步的题目共有如下八
个:
1.请转法轮是为了1成等正觉。课前测验答对者共十八位,其他三个错误的答案都有
人作答,即2利乐众生,3承事如来,4示现神通。课後测验则仅十一位答对,答错者大都
答2和3。
2.「称赞如来」若称赞万德洪名是赞2果佛。课前测验仅六位答对,其他三个答案都
有人作答,即1因佛,3未来佛,4过去佛。课後测验则有十九位答对,其他答错者多答1
或4。
3.如何才是真正随喜功德1行佛之行。课前测验有二十位答对。但课後测验,却仅十
五位答对,显示退步。前者作错学员多答4赞叹随喜,少部份答2心随喜及未予作答。课後
测验则一位没答,四位答2,其馀九位答4。
4.何故言常随佛学者,能不惜身命而为布施3为重法故。课前测验十二位答错,一位
答2为求福报,其馀均答4为令众生欢喜。课後测验则仍是十二位答错,三位答2,其馀答
4。
5.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故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是属
於3普皆回向。课前测验十九位答错,其中多数答4恒顺众生,其次为2请转法轮和1忏悔
业障,少部份未予作答。课後测验,则十三位答错,其中多数答4,少数答1。
6.普贤行愿品中之「礼敬诸佛」系指4礼十方三世诸佛。课前测验有十二位答错,其
中三位未予作答,多数答1礼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少数答2礼法身佛。课後测验则十
位答错,即答1和2。
7.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中之行愿二字3愿属大悲,行属大智。本
题课前测验仅四位答对,二十五位答错,答错中,十二位1愿属大慈,行属大悲;五位答4
愿属大智,行属大悲;而未予作答及答2愿属大慈,行属大智者各二位。课後测验则有十八
位答错,其中十位答4,五位答1,三位答2,与课前测验比较,进步不大。
8.恒顺众生之意在2随顺而转。课前测验,有十一位答错,四位答3为作良医;未予
作答三位,答4如敬师友一位。课後测验,则有九位答错。计答3和4各四位,答1一位。
比较此题两次测验,进步甚微。
此外,有一题,课前和课後测验,全部学员答对的是:请佛住世是为了3利乐众生。
其他各题则在课前测验中约各有半数学员答错,但至课後测验则几乎全对。
七丶结论与建议:
依照知识的学习心理过程,知识的学习可以大分为如下六个层次:(1)记忆(memory
),(2)理解(comprehension),(3)分析(analysis),(4)综合(synthesis)
,(5)应用(application),(6)考评( evaluation);从最低层次的(1)到最高
层次的(6)。因此,某知识的学习必须达到考评的阶段,才算完全学得。由於本期讲座的
对象属初学,且不大可能三周学完後即对所学予以应用,甚至考评,是故本文仅研究此期讲
座有关佛学知识理解的教学效果。
本文经分析结果,各科之教学效果和总效果均非常良好,除了普贤行愿品,男女分别之
教学效果外,显着水准均达到千分之一。现将各科及综合之教学效果,进步情形等整理列表
如下:
科目别 平均成绩 进步情形 教学效果
课前测验 课後测验 (t)
12.86 17.86 5.00 7.78
十四讲表 男 12.61 17.44 4.83 5.37
女 13.63 18.63 5.00 5.74
9.59 15.41 5.82 8.71
八大人觉经 男 9.50 15.26 5.76 6.77
女 9.73 15.63 5.90 5.67
12.10 18.17 6.07 7.43
唯识简介 男 11.94 17.83 5.89 5.35
女 12.36 18.72 6.36 4.67
9.86 16.27 6.41 8.78
般若心经 男 9.28 15.83 6.55 6.52
女 9.36 16.10 6.74 7.32
12.31 17.27 4.96 6.55
阿弥陀经 男 12.27 17.11 4.84 4.74
女 12.91 17.54 4.63 4.93
10.85 14.76 3.91 4.96
普贤行愿品 男 11.00 14.16 3.16 3.03
女 10.81 14.72 3.91 3.01
67.30 98.50 31.20 9.10
六科综合 男 66.72 98.22 31.50 6.31
女 68.18 101.55 33.37 7.81
根据上表,将本研究之发现列述於後(依成绩之高低或教学效果之大小排列):
(一)课前测验平均成绩:
1.不分男女学员:(1)八大人觉经九.五九,(2)般若心经九.八六,(3)
普贤行愿品十.八五,(4)唯识简介十二.一○,(5)阿弥陀经十二.三一(6)十四
讲表十二.八六。
2.男学员:(1)般若心经九.二八,(2)八大人觉经九.五○,(3)普贤行愿
品十一.○○,(4)唯识简介十一.九四,(5)阿弥陀经十二.二七,(6)十四讲表
十二.六一。
3.女学员:(1)般若心经九.三六,(2)八大人觉经九.七三,(3)普贤行愿
品十.八一,(4)唯识简介十二.三六,(5)阿弥陀经十二.九一,(6)十四讲表十
三.六三。
(二)课後测验平均成绩:
1.不分男女学员:(1)普贤行愿品十四.七六,(2)八大人觉经十五.四一,(
3)般若心经十六.二七,(4)阿弥陀经十七.二七,(5)十四讲表十七.八六(6)
唯识十七.八三。
2.男学员:(1)普贤行愿品十四.一六,(2)八大人觉经十五.二六,(3)般
若心经十五.八三,(4)阿弥陀经十七.二,(5)十四讲表十七.四四,(6)唯识简
介十七.八三。
3.女学员:(1)普贤行愿品十四.七二。(2)八大人觉经十五.六三,(3)般
若心经十六.一○,(4)阿弥陀经十七.五四,(5)十四讲表十八.六三,(6)唯识
简介十八.七二。
(三)进步情形:
1.不分男女学员 :(1)普贤行愿品三.九一。(2)阿弥陀经四.九六。(3)十
四讲表五.○○。(4)八大人觉经五.八二。(5)唯识简介六.○七。(6)般若心经
六.四一。
2.男学员:(1)普贤行愿品三.一六。(2)十四讲表四.八三。(3)阿弥陀经
四.八四。(4)八大人觉经五.七六。(5)唯识简介五.八九。(6)般若心经六.五
五。
3.女学员:(1)普贤行愿品三.九一。(2)阿弥陀经四.六三。(3)十四讲表
五.○○。(4)八大人觉经五.九○。(5)唯识简介六.三六。(6)般若心经六.七
四。
(四)教学效果:
1.不分男女学员之效果:(1)普贤行愿品四.九六。(2)阿弥陀经六.五五。(
3)唯识简介七.四三。(4)十四讲表七.七八。(5)八大人觉经八.七一。(6)般
若心经八.七八。
2.男学员:(1)普贤行愿品三.○三。(2)阿弥陀经四.七四。(3)唯识简介
五.三五。(4)十四讲表五.三七(5)般若心经六.五二。(6)八大人觉经六.七七

3.女学员:(1)普贤行愿品三.○一。(2)唯识简介四.六七。(3)阿弥陀经
四.九三。(4)八大人觉经五.六七。(5)十四讲表五.七四。(6)般若心经七.三
二。
进步大的科目,教学效果并不一定高,这是由於全班学员於该科的平均成绩虽大,但进
步情形不一致,分散度大的缘故。例如,某科的成绩在甲班,有少数学员进步非常大,在乙
班则多数学员都进步,但进步不多。如此,虽然甲班的平均进步情形可能大於乙班,但教学
效果就不如乙班。
从本文可以看出,女学员一般比男学员之教学效果好,这可能是由於女学员具备了地利
人和的条件。可是要是没这些条件或将测验内容不限於低层次的了解而提升到分析,综合甚
至应用和考评,是否仍是女学员好於男学员,则不得而知,有待後来有志於此方面之研究者
证明。
教学是两方面共同的事,必须有「教」和「学」。虽然老师教得好,但学生不好好学,
或老师不教由学生自修,都难有效果。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很难作为评定一位老师的标
准,何况教学效果还受到许许多多其他的因素影响呢!这些因素诸如,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
,教学设备及上课的时间安排等等。不过在此,仍向师长们或有志於教授佛学者提出几点建
议:
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要有教学效果,但要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可能必须得考虑到
如下几点:
(1)教授者本身:诸如人格学问修养,所谓言教不如身教,及言语的表达,讲课的态
度等等。
(2)学习者:学生的程度丶动机丶兴趣和需要以及他们的过去经验等等。根据学习心
理学理论,学习若建立在这几个条件上,学习效果较大。
(3)题目的选定。
(4)教材:课程内容的安排,如何使教材有组织有系统及有内容等等。
(5)设备:诸如课堂座位,讲桌的安排丶光线丶空气及室温等等。这些可能影响教授
者教及学习者学的情绪。
(6)教学方法:即用何种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诸如演讲,讨论会,书报讨论方式
,或以视助器材补助等。这些亦得考虑在何种情况下应该采用什麽方法或多种方法配合。
以上这些元素之间,有其关系存在,可以构成一个模型,即所谓学习场合(learning
situation):
教授者 ← ── → 题目
↑ ▲ ※ ↑
- ▲学习者※ -
│ → ← │
↓ → ← ↓
设备 ← ── → 教材
此外亦需考虑到学习过程 (learning process),即观察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进行学
习所表现的行为,测定到达某种学习阶段(如上所述的记忆丶理解丶分析等),而施以某种
教授方法及教材,转入正途,使其有所进步,并检讨在此过程中,教授者本身和在方法上的
优缺点,予以改进。
本节谨将个人的意见提出参考,目的在於使能促进教学效果,以达到我们教育佛学的目
的。
後记:本文承蒙师长提供有关本期课程各科的要义和目的,特致谢忱。


                第5期 公元1971年7,8月发行 5,6期合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