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其它>>正文内容

静观空境——关于佛教艺术和当代艺术阶段性的相关认识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30日
来源:不详   作者:史钟颖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静观空境——关于佛教艺术和当代艺术阶段性的相关认识

  作者:史钟颖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空影-船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禅舟

  象征的永恒

  象征与形而上紧密相连。从远古,人类对神秘未知的现象就用各种外化的象征形式来加以显现,尤其是那些躲在可见事物后的形而上问题只有通过象征才能表现自己,人类最远古的艺术就是各种象征性的表达,象征使我们认识世界并认识自我,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寻找和制造象征的过程。佛教中有着异常丰富的象征与隐喻,这也是很多伟大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的形式方法。如柏拉图就经常求助于一些图像、神话和比喻。还有庄子那充满智慧的寓言都使其想要表达的思想更加容易被人接受与理解。艺术的作用也正在于此,教对此又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图像来说明:象征和隐喻就像一根指向月亮的手指,顺着它我们会更快地看到月亮。一幅图像往往比一段长长的描述表达出更多的东西,同时又更便于人们的领悟。因为象征可以引导事物直接出场,这样做比描述更接近事物的本身,从而使人获得对事物更加完整的理解。因而精神层面中最真实、最本质和难以言说的东西,只能通过象征性的,近似性的概括加以表述,荣格认为:“伟大的艺术家可以超越时空,表达宇宙共通的主题。我们之所以被共鸣,因为这些主题基本上是象征性的。……很多象征越是古老和原初,它就越代表了未来的真理,因为我们潜意识中所有古老的东西都暗示着即将出现的可能性”。【1】哲学中关于形而上学的思考只有在艺术领域才能最终表达。艺术品中所包含的各种形式甚至是抽象形式都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综合在一起,以一种含蓄暗示的方法表达艺术家的意图,进而使观者在这难以言说的概括性中去体悟深层的精神内涵。上师索甲仁波切说:“伟大的艺术创作,就像夜空中的明月,它照亮了世界,但它的光却不是自己的,而是借自隐藏在背后,代表绝对的太阳。艺术帮助过很多人瞥见精神

  的本质。艺术有看不见的神圣来源和神圣目的:它让人们看见自己的真性和宇宙中的定位,并帮助人们重新获得那永远清新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以及无限的可能性。 ”【2】佛教中的各种象征性的艺术形式都有其背后的蕴意,以提醒和帮助人们在宁静的氛围领悟真谛。象征是帮助接近不可言说之最终真理的最佳方式,艺术中的象征形式将伴随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获得永恒。

  创新与革命

  我喜欢后现代艺术的态度,它没有主流,你就是你自己的主流,这非常符合佛教自性自度的观念,对自性的推崇在慧能那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认为,“人人先天具有佛的智慧,只要一念相应,证悟自己的本心,就是佛,这样,成佛也不是另有佛身,而是自性就是佛”。人们表面看起来很相似,其实对于事情的认知方式却很不同,都是生活在自己独特的个人世界里,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习惯和过去行为的复杂集合体,因此必然会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来看世界。禅悟的要求就是一个独特的自身去达到与宇宙的贯通,要找到自身所有他人无可替代的东西,这与艺术的创新是完全一致的。艺术的创新就应该是来自于艺术家通过对自性的不断深入挖掘从而对周围变化的世界做出自己独特的反映与见解,并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 这个时代极为珍视创新,尤其在对艺术品的评判中,最大的指责莫过于“这是过时的形式,这已经被创造过了,这是摹仿谁谁的……”这种对创新和个性的追逐也往往导致另一种表面的新异的形式,但骨子里却依然是一种摹仿,这在康德那里被叫做风格化,“风格化是另一种因袭,也就是对仅仅一般的独特性的因袭,一个艺术品只有当它里面的理念的宣示是着眼于怪异性,而不是被作为与理念相适应时,就叫风格化,仅仅是为了把自己与庸常区分开来”。【3】这会使我们不再上溯到自性的源头,而是想通过新、异的外化形式填补我们内在精神的匮乏,这同样不会帮助我们进行真正的艺术创新。

  艺术家有时对自己的创造力过分崇拜,甚至有一种造物主情结,总认为创新甚至是一种根本性的革命才可铸就伟大。革命的概念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影响巨大,尤其在中国的现代史上,革命的浪潮更是接连不断,并在人们的内心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惯性。其历史的积极作用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并不缺乏,但它与万物一样也必然会有其消极的一面。革命在艺术领域往往具有一种对个性发展的暴力倾 向。一个有着革命意志的艺术家一旦头脑里有了一种他们认为的完美的艺术形式,就认为拥有了将它强加于人的权利,要求一种对其艺术流派地加入,很多现代艺术流派的宣言都具有这一特色。但是自性在艺术创新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告诉我们:“革命对创新是具有一种扼杀倾向的。 ”

  (本文摘录于史钟颖的硕士论文:《静观空境 ——关于佛教艺术和当代艺术阶段性的相关认识》)

  (史钟颖中国雕塑学会会员、硕士)

  注:

  【1】《荣格性格哲学》,荣格著,李德荣编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 5页

  【2】《西藏生死之书》,索甲仁波切著,徐进夫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 117页

  【3】《艺术哲学经典选读》,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部,第 60页,选自《判断力批判》,康德著,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