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玄奘西行生前身后的天空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玄奘西行生前身后的天空

  ——访西北大学唐宋文化专家、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教授

  1400多年前,一个“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出家人壮志满怀地踏上西行漫漫征途,当时的唐长安城该是怎样的一幅历史画卷?17年后,他满载着近700部天竺国的真经和128个国家风土人情的游历感受回到故国,那时的大唐是否因他而震颤?又过了19年,这位僧人以毕生的精力留给后世1335卷译经和一部《大唐西域记》挥别尘世,身后的那片天空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

  昨天,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浩先生。李浩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他研究的是唐宋文学,他对历史版本中的唐玄奘西行的动因评价是———

  多元文化兼容促就西行

  李教授认为,首先应该说,玄奘西行有其历史必然性。自东汉永平十年,佛教传入中国,经东西晋南北朝后,佛教传播呈现了几大特点:一是以天竺或西域僧人为传播者,口传笔译,也就是洋和尚来华单向传播;二是接受者最早由统治者到贵族、知识分子慢慢向下传播;三是传播中由于语言文化等障碍,很多传来的东西说不清楚,不完整不系统,因而产生了去佛源地找原文、体验佛生活的地方等需要。

  在唐玄奘西行前就曾有法显等朝西求法。而到了唐王朝一统天下后,呈现的是一种开放的、进取的态势,采取一种胡汉杂糅的政策,同等对待少数民族,对西域文化采取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度。这就为玄奘西行提供了历史的机缘。

  取经是中西文化的交流

  李教授说,玄奘西行不只是宗教行为,他从印度带回的也不只是佛经,还带回了他国的文化,他的西行取经更是一种文化交流。他带回了大唐的天竺文化、南亚文化及泛希腊时期的文化。公元7世纪的印度是地中海文化、希腊、罗马文化的中转站。因而玄奘的西行路线表面上看是佛教徒舍身求法的路线,而实际上是文化交流的路径。玄奘西行归来后,带来的不只是大乘教的真经,还引起了当朝统治者对佛教文化的重视,在随后历代的雕塑、绘画、讲唱文学中都能找出其影响。

  而西行也为大唐文化传播到世界起了积极作用,不少周边少数民族前来臣服,称太宗为他们的“天可汗”,许多国家的人也慕名来中国感受唐文化。另外文化的交流其实也是互为中转站,拜占庭文化通过印度这个中转站传入中国,而中国又成为印度文化传到日本、进入朝鲜半岛的中转站。玄奘西行后,大唐也成为世界佛教文化的另一个发源地,引来不少慕名取经者。因此可以说,玄奘西行是站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有了文化的传播,让东西方不再隔膜。

  中华民族探险精神的先行者

  李教授说,国外一些人总认为中国人缺乏探险精神,但实际不尽如此。无论是徐福东渡、法显西行,还是徐霞客的云游天下,以及顾炎武推崇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不难看出,中国士人文化实际上是不乏冒险精神的。而玄奘西行正是这种精神极为勇毅的一次展现。

  一部马可波罗的游记展现了西方学者的探险精神,而回到历史中,究竟是西方学者首先来到中国,还是中国士人率先进入西方世界?历史版本中的唐玄奘决不同于文学版本中的唐僧,他踏遍数万里征程的勇往直前,他几十年如一日不得真经誓不回的坚忍,践流沙之漫漫,陟雪岭之巍巍,彰显的不正是中国士人的一种探险精神吗?本报记者雷岩平西安晚报记者朱彦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续住心
下一篇:须赖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