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眼藏——我以我心窥双桂
正法眼藏——我以我心窥双桂
内容摘要:
本文以双桂堂殿堂布局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殿堂分布位置及殿堂设施蕴含的意义,阐述论证了“双桂堂殿堂分布依六度次第排列且暗含一佛面像”这一论点。文章论据充实、逻辑缜密,以世俗的角度结合佛学理论,给予双桂堂建筑全新解读,颇有生趣,值得品悟。
缘起:
时任教竹禅故里仁贤一完小,距双桂堂仅数里之遥。一次,指导学生写双桂游记。为直观显示,草绘双桂堂平面图于黑板上,并逐殿阐述其位置及含义等,方进行一半许,豁然大悟:双桂堂殿堂分布依六度次第排列,且暗含一佛面像。此乃前所未有、独树一帜的寺庙建筑布局也。遂成文,以求方家大德指正开示。
一 双桂堂简介
双桂堂,位于重庆市梁平县金带镇境内,清顺治十年(1653年)创建,是全国重点寺院,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乃西南各大丛林的接法寺庙,号“第一禅林”,有“西南佛教禅宗祖庭”之美誉。西来和尚曾撰文《万竹山双桂堂赋》,赞曰“春去秋来,常为人间安禅之地;冬参夏学,永作天下集众之堂”,“承接曹溪源流,破山不破;焰续临济法旨,双桂无双”。开山祖师破山海明,佛学精深,尤擅文采,本慈航普度之心,怀伊尹治世之志,身居明末清初离乱时局,不顾己身安危,出入刀枪剑戟丛中,救民于水火,盛名当世,享誉“小释迦”,法嗣87支传布川、楚、黔、滇、陕诸省,远至海外。第十代方丈竹禅,诗、书、画、印以及古琴造诣俱佳,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成一派,有《画家三昧》、《刻心经句印》等著作传世,更有古琴曲《忆故人》传至今日,为时人推崇誉为十大名曲之一。 至今,双桂堂已延传方丈十七代,道风纯正,衣钵流芳,高僧辈出。 350多年来,双桂堂不绝修缮,历经八次精心营建终成大观。寺院占地120余亩,殿堂林立,布局谨严,组合别致,独具匠心,规模宏大,蔚为壮观。各大殿堂沿中轴线排列,均衡而对称;客堂僧寮分布两旁,天井海坝点缀其间,主次分明,虚实相生,自成体系;长亭短榭,回廊曲巷,巧妙地连接成一个结构恢宏的宫殿式建筑群,宛转幽深,引人入胜。双桂堂是一座集明清建筑风格于一身,巴渝特色突出的佛教寺庙。其建筑艺术、造像艺术、书画艺术、诗文艺术等独具风格,是佛学和民间艺术的精美融合,俨然一个积淀丰厚的文化宝库。
二
双桂堂殿堂布局与“伽蓝七堂”的异同
中国佛寺建筑早期与印度相同,建塔藏舍利,没有殿堂。为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作为寺的主体,周围是僧房。后来佛像供奉于殿堂,殿堂与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唐宋时期,禅宗兴起,不再风行建塔,发展为以殿堂为主的布局。完整的寺院一般皆为“伽蓝七堂”。伽蓝为梵语,即僧园或僧院。“伽蓝七堂”是佛寺建筑平面布局的一种制度。七堂为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泛指寺院的主要建筑,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经堂、禅堂、塔、钟楼、鼓楼等。明代以后,伽蓝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塑像也大抵一致。佛寺殿堂的配置为: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再后是藏经楼。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体建筑,东西配殿则为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茶堂、职事堂(库房)等。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云游僧人而居。
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的双桂堂,自然难脱同期伽蓝制度的影响。
如图所示,双桂堂坐东朝西,在东西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关圣殿、放生池、弥勒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破山塔、大悲殿、舍利殿,地势由低到高,均衡而对称;南北配殿为伽蓝殿、祖师殿、药师殿、报恩殿等。殿堂之间以厢房、长廊相连,内间海坝、天井、花园。周围有竹林环绕,池榭点缀,古柏参天。新建罗汉堂、极乐苑等则偏离中轴线择地而立。
故总体而言,双桂堂殿堂布局与伽蓝七堂是大致相同的,唯有以下几点,看似平常,却暗藏玄机、匠心独运。
⑴
朝向。大凡寺庙如非地势局限,皆坐南朝北,此乃“七堂”之定式,中国建筑之惯例。双桂堂位于平坝之中,地势开阔,却坐东朝西,实有意为之,一反常规。
⑵
关圣殿。护法神关羽,单独一殿,名关圣殿,且位居中轴线上第一殿。其它寺庙多在大雄宝殿左侧设配殿伽蓝殿供奉。
⑶
放生池。以一座殿堂的规模、形制建放生池于中轴线上,弃堂外溪河、殿侧池沼可供放生之功用于不顾。其地位极为特殊,非同一般。
⑷
六重之限。中轴线上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前三重:关圣殿、放生池、弥勒殿;后三重:文殊殿、大悲殿、藏经楼。各重之间,匀称排列。虽地势广阔,其后新建的罗汉堂、极乐苑却偏离中轴线择地而立,以维持其六重格局。
⑸
破山塔。破山逝后,未曾火化以求舍利,以俗人礼“肉身土葬”,上建佛塔以合僧制。破山塔位于二桂正中,屈居文殊殿与大悲殿之间。以开山祖师之尊,占地却方丈大小,不偏不倚正好在中轴线上,形成双桂堂的又一中心,殿塔并重,令人感叹。
佛教作为一种佛陀教育,“在佛法传播的过程中,所有的言教与一切有形的设施,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这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苦心孤诣、匠心独运,也是他们‘但愿众生得离苦’大慈悲心的具体落实。所以我们要正确并且善巧地认识佛法当中的种种设施。”( ----《认识佛教·造像的意义》)双桂堂的殿堂布局也正是如此,理应细心体悟。故笔者在此不揣冒昧,“我以我心窥双桂”,以期抛砖引玉。
三
双桂堂殿堂布局的佛学思想:六度
双桂堂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在东西中轴线上,前后分别次第排列六重主要建筑:关圣殿、放生池、弥勒殿、文殊殿、大悲殿、舍利殿,不增不减,整个中轴线建筑以厢房、长廊相连,自成体系,形成一完整布局。笔者拙见,双桂堂殿堂分布依六度次第排列,是佛学思想六度的方便示现。
六度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是菩萨行的主要修持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六度又叫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到彼岸”的意思。六度,就是六种从烦恼到觉悟、从此岸到彼岸的方法。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亦是三学(戒、定、慧)的延伸和发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度为戒学,禅定为定学,般若为慧学。
如图所示,双桂堂殿堂分布依六度次第排列,即关圣殿示现布施,放生池示现持戒,弥勒殿示现忍辱,文殊殿示现精进,大悲殿示现禅定,舍利殿示现般若。
(一)布施之殿:关圣殿
布施:六度之一,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可度悭贪。《大智度论》将布施分为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以三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与众生利乐。凡以物质利益如钱财等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一切身外物称为外财,同时受布施者也解决了物质上(外在、非精神上)的匮乏,所以财施也称外施;帮助众生使他们不害怕、无恐怖、无灾害,叫无畏施,由于无畏施是帮助受布施者解除内在的痛苦,所以也叫内施;以世间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扬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来告知大众,使人们修善断恶,离苦得乐,称为法施。
双桂堂第一殿关圣殿,正中供奉护法神关公坐像。据《佛祖统记》卷六智者传记载: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十二月,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来到荆州,想在当阳玉泉山创建精舍。有一天,他正结迦趺坐入定,忽然间天地晦暗,风雨怒号,只见关帝显灵,率其鬼神眷属现出种种可怖景象,想要扰乱智者大师的清修。此时大师不但面无惧色,并大声斥责这种行为是执着、无明的生死轮迴恶业。说完,所有的妖象瞬间消失。到了晚上,关公现身,经大师教化后,关氏父子于是用神通力将玉泉山崎岖之处化为平地,供大师建寺弘法,并向大师求受五戒,正式成为佛弟子,并且誓愿生生世世护卫佛法。从此以后,这位千馀年来极受中国人敬重的英雄人物,成为佛教寺院的护法神。步入关圣殿,拈香跪拜,是拜财神(关公乃武财神也),以求财富?还是敬仰其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以增智勇,无所畏惧?尚或折服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甘为佛门护法,以期他日也能自度度人?这些,我们以“布施”一词而全部概之。在凡夫俗子眼中,布施所涵括的财施,无畏施、法施,在关公身上均能集中体现。拜关公,即入布施之法门也。大概这也是不依常规供奉关公于伽蓝殿里,而独享一殿,且位居第一殿的原因吧。反思之,佛门之中又有何殿?供奉哪位菩萨才能让芸芸众生生布施心、行布施行呢?
(二)持戒之殿:放生池
持戒:六度之二 ,即防非止恶 清净身心,受持戒律而不犯触也,可度毁犯。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多种,共分为三种类型: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合称三聚净戒。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放生池,呈长方形,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以一殿堂的规模、形制位列中轴线上。四周石栏围之,正中横跨龙雕石桥两座,僧俗同度。双桂堂前有溪河绕之,殿堂周边也有池榭点缀,如果仅是为信众放生之用,全然不需在此位置单建放生池一座。何以故?重在其象征意义也!放生是戒律中戒杀生的具体体现与升华,是佛学思想在民间拥有广泛影响力的一种行为。佛门慈悲为怀,戒杀生灵,救度众生于水火。故持戒之殿以放生池为标榜,通俗易懂。
(三)忍辱之殿:弥勒殿
忍辱:六度之三,即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也,可度瞋心。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忍辱可以自利利人、自行化人、消除业障、培植福德、修清净心、有利于持戒、得定,“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最终度到无烦恼的生死解脱的彼岸。
双桂堂第三重是弥勒殿,正中供奉弥勒佛,背后为韦驮菩萨,两侧乃四大天王。此殿其他寺庙一般题为天王殿,双桂堂以弥勒殿称之,重在弥勒佛也。弥勒佛世称“笑罗汉”, “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弥勒菩萨有忍辱偈云:老拙穿袖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凭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没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故弥勒殿乃忍辱之殿也。
(四)精进之殿:文殊殿
精进:六度之四,即努力向善向上,勇往向前,不放逸,可度懈怠。精进,就是为了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断恶修善的事业而不懈的努力、上进,勤勤恳恳而不生懒惰、涣散、懈怠。勤断一切恶叫断精进,勤修一切善叫修精进,努力上求佛国、下化众生叫求化精进。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障碍修行的一切障缘都可以称为魔,而破除这些烦恼魔障,都需要精进。
文殊殿,位于大雄宝殿之后,正面供奉文殊菩萨,背面为达摩。文殊菩萨主智慧,诸佛之师;达摩乃禅宗初祖,有“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用工夫”之说,曾在嵩山少林面壁九年。步入此殿,发苦修精进之心,学九年面壁之精神,“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证正果,唯勇猛精进也。故文殊殿乃精进之殿。
行笔至此,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四度皆已阐述完毕,此四度合为戒学,而文殊殿旧题“戒堂”,再次印证双桂堂殿堂布局之殊胜也。
(五)禅定之殿:大悲殿
禅定:六度之五,梵语禅那,即静虑、寂照,可度散乱。《坛经》说:“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禅定在佛学中,占重要的位置,故有“无定不成佛,无佛不在定”之句。
大悲殿,位于文殊殿后,正中供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就是禅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出文殊殿,在破山塔得“一脉真传”(详情见下节),入大悲殿即观自在、修禅定,心生大慈大悲,以证般若之境。故禅定之殿,大悲殿堪当。
(六)般若之殿:舍利殿
般若:六度之六,即智慧,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可度愚痴。般若在六度的最顶端,总括了前五度,《大智度论》说“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它是六度的根本。般若一般可分为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方便般若。
舍利殿,位于大悲殿后、中轴线上最顶端,又名藏经楼。殿内有舍利塔一座,供奉 “佛宝”释迦牟尼舍利子,楼上藏有清雍正皇帝御赐的《藏经》一部,另藏有玉佛、贝叶经、古金带等珍贵文物。“舍利子”是个人戒定慧修行成就的结晶,也是说明修行者度生死海、到涅槃岸、已得正果的见证。但佛祖涅槃前告诉弟子,不要理会他的舍利,而要注重“法身舍利”,也就是他的言行身教集成的典籍。观此殿所藏,无不是佛门般若智慧之最高体现,故为般若之殿也。
综上所述,虽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双桂堂殿堂布局与佛学思想六度的契合乃至印证,却令人难以言道。穿越一座座雄伟的殿堂,没想到脚下却步入了佛学中的六度法门,最终世人及我又能到达哪一殿呢?
四
双桂堂殿堂布局的世俗象征:佛面像
双桂堂的创建者破山是一个身兼诗人、书法家、学者的佛门宗匠,也是一个大“异诸方”的“是农非农、是儒非儒、是道非道、是佛非佛”的人中之佛、通禅之人,世有“小释迦”、“逆行菩萨”之誉。1666年三月十六日,破山在双桂堂“指烛顾众而逝”,圆寂西去。众弟子遵其遗训“老僧行经虽异诸方,然去亦不同故套”、“ 不用茶毗,内棺外椁,便服人殓,窆如俗人礼”,将其肉身土葬于二株桂树中间,上建六角塔一座,坐镇中轴线上。塔额书“偶留”二字,碑铭为“传曹溪正脉第三十五代破山海明禅师之塔”。此地号双桂福地,虽方丈大小,屈居文殊殿与大悲殿之间,却堪称双桂堂的“点睛之笔”、“灵魂之所在”。因为它,“双桂堂殿堂布局暗含一佛面像”最终得以天成圆满。
如图所示,佛面像涵括整个中轴线建筑群,大雄宝殿雄踞鼻端,放生池为其口,金银二桂为其眼,舍利殿为其天庭,两侧配殿及厢房如其耳。整个佛面像五官端庄,比例匀称,耳眼鼻口,妙若天成。
双桂堂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在东西中轴线上,前后分别排列:关圣殿、放生池、弥勒殿、文殊殿、破山塔、大悲殿、舍利殿。大雄宝殿作为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供奉佛教创始人本师释迦牟尼佛。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双桂堂是西南各大丛林寺庙的接法寺庙,世人尊为祖师庙,有“西南佛教禅宗祖庭” 之美誉。故大雄宝殿座落在佛面像的鼻顶,正是其“鼻祖”地位的象征。且整个鼻梁上座落着大雄宝殿、文殊殿和破山塔,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到诸佛之师文殊菩萨、禅宗初祖达摩,再到双桂堂开山祖师“传曹溪正宗第三十五代”破山,真可谓传承有序、源远流长。“鼻祖”一词,恰如其分。
以放生池为佛面像的口,颇有深意。佛门慈悲为怀,戒杀生灵,救度众生于水火。提倡放生是宣扬佛法的一种方便法门。放生是戒律中戒杀生的具体体现与升华,是佛学思想在民间拥有广泛影响力的一种行为。破山有“逆行菩萨”之誉,破山曾为了救度一方生灵,要求李立阳将军戒除不必要的杀业而饮酒吃肉,这就是著名的“破山吃肉”公案。当别人请教双桂堂有何禅法时,破山曾说:“老僧门下,终日朝酒暮肉,不用造作安排,随家丰俭,听其自然。”这超越常规的传禅说法,令诸人刮目相看。破山之口,为了救度一方生灵而饮酒吃肉,以示戒律的方便性及禅戒的统一性;而双桂堂的佛面像之口,以“戒杀护生”的放生池为标榜,二者可谓相得益彰。
从佛面像上看,金银两桂正是其眼。眼,目也。目乃神窍,心之符也。双桂堂以二桂而得名,扬名。“山以竹号,不入五岳四大之中;堂以桂名,独起三槐二株之际”,“破山不破,双桂无双”。 金银两桂于双桂堂,有“以目传神”之功,于佛面像则是“画龙点睛”之妙。
双桂堂有左右厢房328间,与各大殿堂以回廊相连,形成一个整体。两侧配殿及厢房恰如佛面像之耳,可谓“福(佛)耳垂肩”。大悲殿位于眉毛上,示现“慈眉善目”; 舍利殿位于天庭,示现“功德圆满”。其他各殿,不一而论,均各就其位,各有其妙。唯破山塔之位置,妙不可言,涉及到修行的“千古一秘”,也是佛面像最为玄妙的地方。
如前图所示,破山塔位于佛面像两眼之间。双桂堂是破山在巴蜀辗转弘法三十余年,历兴寺庵十四处,而唯一创建的一座学业禅堂。大异诸方的破山留下遗训,逝后依俗人礼“肉身土葬”。他的坟墓将建在什么地方呢?无疑,此处也将是双桂堂最为重要的一个地方。那么,“两眼之间”最为重要吗?
《性命圭旨》云“一条直路少人寻,寻到山根始入门”,山根即在鼻柱上端两眼之间。而梅自强的《颠倒之术》中也说“谁知对鼻梁(即两眼之间)这个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发现,竟是比四大发明更大的发明!竟会是人类生命源头的最大突破口”,“何谓一脉真传?玄关窍就在两眼之间。这就是世上所说的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按《辞海》中的解释,玄关是指佛教的入道之门。其实,儒、释、道、医、武许多门派都以玄关为修持之根本门径,只是秘不示人而已。故破山塔坐镇于“两眼之间”,即示现修行的千古一秘:玄关就在两眼之间。参拜破山塔,可得一脉真传。
至此,“双桂堂殿堂布局暗含一佛面像”可谓天成圆满。回想双桂堂一反常规坐东朝西,是否有“立于东土,面朝西方极乐而拜之”,尚或“往生西土”之意呢?
五
结语
佛为三乘人说法,上中下智之人,根性不同,法悟不同,但各有所得。禅宗典故“拈花微笑”:“佛在灵鹫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花持以献佛。世尊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摄,独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时至今日,双桂堂几经战火动乱,能以此貌示人,自是殊胜不已。得此机缘巧合,理应惜缘惜福。“我以我心窥双桂”,尽己妄谈,作抛砖引玉之举,唯求方家大德指正开示,一解我惑而早闻双桂禅香。南无阿弥陀佛!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