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的民族特色和建筑风格
凡是到过汉族、藏族、蒙古族和傣族寺院的人们都会惊奇地发现:这些寺院,琳琅满目,多彩多姿,精妙绝伦,美不胜收,犹如座座艺术宝库,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这些特色与风格皆从庙址选择、平面布局、空间结构、装饰彩绘、吊挂陈设、法器配置,以及群体组合,单元构筑等等方面生动形象地充分表现出来,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寺院不光是佛教思想同教理教义的象征和缩影,而且是各族人民善恶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表现和反映。加上人们把它视为神灵栖止的圣地,因而能在人们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于是每当节假日、庙会日,便有成千上万的各族人民像潮水般涌来,烧香叩头,求福祈吉,寺院的民族特色也表现得更加鲜明具体。
汉族寺院的特色
汉族是个思维敏捷、气度雄浑,才华洋溢爽朗向上的民族。他们大多生活在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的地区,过着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由于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寺院建筑异常精美。汉族寺院通常采用宫殿式的“伽蓝七堂制”模式。庙址十分注重风水,往往选在林木幽深、山清水秀、清泉涌流、环境幽静的地方。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钟鼓楼等;陪衬建筑有东西配殿、客堂、斋堂、方丈室、库房、园圃、山门等。总体设计主次分明,房屋排列俨然有序。而且特别讲究亭台楼阁的和谐布局,以显示超凡出世的宗教效果和汉族追求古朴典雅的民族心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山间寺庙还是闹市梵宇,都是花木扶苏,窗明几净,楹联匾额、挂满椽柱。只要一入山门便见四大天王手执蛇、伞、剑、琴,象征风调雨顺,反映出汉族希望五谷丰收,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心境。弥勒佛面带笑容,座迎大众,真是肚大能“容世上一切难容之事”,微笑则“笑人间一切可笑之人”。慈祥的笑容与肥大的肚皮启发信众为人处世应该慈和宽容。凡事应该乐观而不要悲观。大殿中三佛并座,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消灾延寿药师佛妙像庄严,四周或塑十八罗汉,观音、文殊、普贤“华严三圣”。殿外香炉清烟飘拂,紫气腾腾。晨钟暮鼓依时奏响,声闻九霄醒世导众。此种建制陈设不但适应了汉族地区温和宜人的自然环境,而且体现了汉族信众追求脱离红尘,祥和宁静,悠闲自得的心态。尤其是主体建筑的奇妙设计,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人字顶、双斜面、飞檐斗拱,四角落地的建筑方法,不仅显得总体稳定、牢固;而且通风,透气、采光,散热十分合理。梁柱门窗精雕细刻,饰物多用佛教故事,灵物瑞兽,奇花异草,云纹水波。色彩常用红黄蓝白青绿紫,显得五光十色,色调丰富。既表现出精湛高超的雕刻绘画水平,又反映出贵紫尚红、福寿骈臻的心理要求。殿上排列长条供桌,摆着古瓷花瓶,插入应时鲜花、宝鼎飞彩,供样飘香,明灯焕彩,满殿生辉。若有施主拈香,执殿僧尼轻敲法磐,一派诚心拜佛的景象,确实令人心潮起伏。汉族寺院的另一特色是楹联繁多,寺无大小皆有楹联匾额碑刻。而著名寺院还有皇帝、贤臣、名流、鸿儒的墨宝,诗词碑刻比比皆是,生动地反映出汉族注重文学,追求高雅的民族特色。
藏族寺院的特色
藏族生活在世界屋脊,环境奇特,雪峰雄峙、直插蓝天。严酷的生态环境造就出藏族刚劲雄健、乐观豪放、坚忍朴实、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和崇尚勇武,不畏强暴,富于反抗斗争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也形象地体现在寺院建筑之中。藏族寺院则以经堂为核心,其它建筑密布四周,犹如众星拱月,体现五山八海、四大部洲的曼荼罗思想。曼荼罗是藏传佛教的特殊图象,图象外圆内方,象征佛菩萨汇集之地,邪魔不敢侵犯干扰。雄伟的经堂十分壮观,犹如城堡,坚不可摧。由于藏区气候严寒,多风,干燥,经堂采用平顶多柱的“都刚”式建筑。平面由纵横排列的粗大木柱组成,支撑上层建筑。中部凸起,安置天窗,以便透气采光。平面象个“回”字,墙壁坚实厚重,窗户狭小,便于防冻保温。经堂之中以酥油灯照明,大大小小的酥油灯灿若明星。富有民族特色的壁画、唐卡、佛像工艺之精,水平之高确实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扎什伦布寺、大昭寺、哲蚌寺和布达拉宫的灵塔、佛像,不仅造型独特,而且用七宝装饰。珍珠、玛瑙、翡翠、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绿松石嵌在厚重的纸金皮上。神像之前,金灯焕彩、银碗生辉;酥油花制品技艺之巧,形象之美,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内容宏富的壁画,彩绘绣制的挂图(唐卡),无论仙女金刚,佛宝菩萨,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宝塔房物,奇水神山尽皆栩栩如生,表现手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体现了藏族工匠高超的技艺。另一特点是:各寺都有大批珍贵的典籍,而且还有特殊的“扎仓”(培养高级喇嘛的学院)。著名寺院中藏数十万、上百万卷藏文经书,供喇嘛学习深造。如哲蚌寺就有4个“扎仓”,扎仓之下有“康村”,康村之下还有“弥村”。这相当于大学的院、系、班级体制。每个扎仓的喇嘛都聚居于墙壁坚厚的僧房内。按极其严格的规矩在寺中日夜攻读,成绩最佳者可得“格西”学位(最高学位)。藏族寺院汇聚着大批人才,珍藏着无数宝贵经典,千百年来确实为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寺院的民族特色和建筑风格本身就是这种贡献的重要方面。
傣族寺院的特色
傣族是个温和朴实,心地善良、崇尚美德,热情好客的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四季长青的亚热带环境中,住房形成了独特的“干栏式”竹木结构。民房建筑多用若干粗壮的木柱支撑一个平台,屋顶搭成斜坡,并用茅草覆盖。四壁围上篱笆,不仅透气、散热、防潮,而且明亮舒适美观。寺院建筑也吸取了这些特点,出现了“干栏式”与“宫殿式”两种模式。“干栏式”寺院主要在各地村庄。傣族虔诚信奉上座部佛教,几乎每个较大的村庄都有一座寺庙(俗称奘房);小的村寨三四个亦合盖一座寺庙。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云南德宏、西双版纳约有大小寺院1800多座。寺院通常建在风景清幽,便于活动之处。为接纳较多的信众参拜,大殿都比民房宽阔高大得多。“宫庭式”寺院多在县城,一般由僧房、鼓房,大殿,围墙,山门几部分组成。大殿是寺院的核心,由中堂和偏厦构成,多呈重檐式。殿内地面铺设楼板,莲花宝座上仅供释迦牟尼佛,别无待神。个别地区的寺院亦有其它待神。释迦牟尼佛头顶上悬挂华盖,供桌上摆设香灯、鲜花、纸马、纸象。供品常用糯米饭、香蕉、波萝、芒果、糖饼、沙糕、鸡蛋。桌前为信众跪拜和听经之处。僧侣则在桌边翻动贝叶经或手抄经当众说法。殿内四壁挂有无数条幡,上画信众献佛、还愿的宝树、宝塔、孔雀、大象、神马、神牛图象。寄托傣族信众祈吉求福、消灾免难的要求愿望。大殿采用砖木结构,房顶屋脊瓦上饰有孔雀、狮子、大象。脊中央建有圆形宝塔,塔身涂有金粉,塔尖硬细,直指蓝天。陪衬建筑有僧舍、佛塔、鼓房、戒堂,分布在大殿两边。殿外有一平场,供信众在赕佛,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时集会、歌舞;或放升高、堆祭品之用。
总之,干栏式与宫殿式的建筑模式都取法民间传统的竹楼格式。傣族地区气候炎热,竹子很多。人们常用粗大的龙竹作建筑材料,修成一楼一底式的住房,底下关牛马猪鸡,堆放农具,上面住人。这种小巧玲珑,通风散热、舒适宜人的特色亦成为傣族佛寺的建筑风格。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