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道安长老诗词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7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道安长老诗词

道安长老诗词歌赋创作丰富而壮美,其民国42年(西元1953)1月20日记中曾说:“在二十年来,所写的,总计在一千七百余首之多,可是都散失于云水行囊之中,或焚于战火弹雨之下。原来的稿子已荡然无存了。”
于民国40年(1951年)6月20日记中又谦虚地说:“不必以诗人之目光以视予之诗词,只能以方外人之目光,痛国破民困之极,以慷慨激昂之情绪,沸腾之热血,发为恸快之言论,即中予意矣。若以诗人之词藻以衡予者,则非予之为诗词之意也。”
今就其残存诗作中,依性质不同各选一首,由音乐家王子承、陈逸书谱曲,并邀请演唱家之美声赞扬之。
音乐会中,并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以仰体长老之心境。

诗词简介

曲名1:戒坛感怀

创作时间、地点:民国65(1976)年12月7日三坛大戒法语,时长老任羯磨和尚。

诗词内容

安鼎装炉铸剑,开堂授律传宗;
承先启后别家风,洗象调龙事冗。

醉里镜花水月,醒时暮鼓晨钟;
寒潭千尺长垂钓,欲钓金鳞总未曾。

简介

长老说:“每次参予戒坛,没看到那般新戒之前,心里总是非常兴奋,存著一种极大的奢望,希望天下英雄尽入彀中,希望他们强似前一代,希望他们能实现我们竭尽毕生之力,尚未能完成的艰钜大任。总而言之,说不尽的希望。这种希望,促使我乐意去参加传戒。”

曲名2:玄奘寺怀故人

创作时间、地点:民国65(1976)年10月27日于玄奘寺
诗词内容

绿竹盈窗似旧,清溪流水依然;
黄鹤不见忆当年,懒羡云端紫燕!

菊馥兰幽境雅,更阑人静宜禅,
前尘影事本云烟,却万千杂念。

简介

民国65(1976)年10月27日记:“早起见窗前绿竹流水依旧,而忽忆三年前同在此欣赏清流绿竹风景之人,不知何处,特填一词。”

曲名3:甲午母难日

创作时间、地点: 民国44 (1955)年12月30日,生日。
诗词内容

客病又逢母难日, 吟魂清泪语谁知?
神州破碎家何在,恸问飘零到几时?

简介

民国42至45年(1953-1956)四年中,长老多病,居无定所,故有“客病又逢母难日”之句。
法师十二岁慈母产难逝世,法师哀伤逾恒。故于母难日常有感怀之诗作。

曲名4:乙未中秋感怀

创作时间、地点:民国44(1955)年9月30日中秋节,于苗栗公馆行修堂。

诗词内容

月圆国有恨,佳节我无亲;
此夜怀乡泪,天涯岂一人?

简介

民国44(1955)年9月30日记:“今日为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无亲,只有一些朋友为可惦念耳。他们的存亡?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我故意跑来苗栗同一个学生过中秋节。我的心还在逃难的同胞悲苦中去了,我写了五言绝句一首。”

曲名5:游日月潭玄奘寺慈恩塔

创作时间、地点:民国59(1970)年12月15日发表于《狮子吼》杂志。
诗词内容


一塔凌霄雿,群山皆拱拜;
烟云衬彩虹,潭广容万派。


澄潭涵碧水,野寺缀青山;
树古蟾声雅,云高月自闲。


兰舫浮野鸭,游旅同鸥鹜;
夜宿湖边楼,日奔天涯路。


塔峙喝风云,万壑竞流处;
千古大唐僧,威名曾鹏翥。


万山簇拥一塔孤,云影潭光胜镜湖;
几度登临瞻圣迹,国之瑰宝仰英模。


一潭澄水明如镜,暮霭鹅艖月半弯;
坐久浑忘凉夜永,钟声唤梦到人间。

曲名6:静修佛学研究班班歌

创作时间、地点:民国42 (1953) 年11月1日于汐止静修院
诗词内容

秀峰巍巍,卿云缦缦,
佛日光华出竺干。
经藏浩浩,法海渊渊,
声教雄飞宇宙间。
菁莪敦励,闻思修观,
净严风度仰祇园。
智悲双运,行愿弥坚,
三千界遍种金莲。

简介

长老于民国42 (1953) 年从香港到台湾,应汐止弥勒内院慈航法师及静修院达心法师之邀请,负责汐止上、下两院僧教育。民国42年静修佛学研究班成立,任班主任。特作此班歌。
长老并于日记中说明歌词的意义:
“这首歌词的大意分四段:一段是佛,二段是法,三段研究班与研究生兼仰慕僧,四段是说明吾人研究班中诸师生伟大的怀抱。
详细解释,初句指出本班所在地之雄壮伟大的秀峰山,借山之大而引起以下各段之张本。次句卿云缦缦(卿即古庆字同用)即法化遍布教化广被之意。第三句正式指出佛学研究班之佛字,为四段之主眼。竺干即印度,佛教教主出自印度。而用佛日光华,乃崇尚佛陀之伟大人格智慧,有如秀峰山上之太阳与庆云者然。
二段一、二两句,总赞三藏佛之言教,三句言佛之教法,不但流入我秀峰山有此佛学研究班而受化,即整个宇宙亦蒙其理所化矣。
三段初句讲诗经小雅篇名,菁菁者莪,即乐育贤材、敦品励学之意。然则吾人所以育材敦励何等人?乃为从闻思修而入实践、观察、经验之学僧、淑世善群之团结和合众也。然则此闻思修之众果何所本?曰昔日二千六百年前释尊在世时,一千二百五十余沙门之团结风度,可为吾人之模范也。
第四段总结合吾人之所以研究佛学非为自利,乃为发扬佛陀之大乘菩萨精神者,愿实践佛陀行愿之教训,使佛陀之教遍布三千大千世界,转五浊恶世而为净土者也。故三千界遍种金莲。”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诉衷情
下一篇:孟浩然诗全集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