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三主要道颂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7日
来源:不详   作者:宗喀巴大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三主要道颂》
  宗喀巴大师 造颂
  敬礼诸至尊上师!
  佛陀至言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
  欲求解脱之大道,我今随力而宣说。
  于三有乐不贪著,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佛陀所喜道,具法缘者净意听。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常被四瀑流所冲,难止业绳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
  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
  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
  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
  现相缘起不虚妄,性空离许之见二,
  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
  一旦同时不轮番,已见缘起不虚妄,
  若证灭尽诸境执,尔时观察见圆满。
  又由现相除有边,及由性空除无边,
  了知性空现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
  如此三主道扼要,汝能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起精进,为究竟事速修持。
  上面所说,是多闻比丘吉样善慧,
  称为侄察科语自在称所作教诫。
  《三主要道颂》简释
  宗喀巴大师 造颂
  堪布索达吉 讲述
  谭影 译颂
  顶礼释迦牟尼佛!敬礼诸传承上师!敬礼显密善说之源宗喀巴大师!
  三主要道论颂分三:初义,论义,末义。
  甲初(初义)分四:释题目,礼敬,立誓造论,劝促有缘法器者谛听。
  乙初(释题目)三主要道论颂
  所谓三主要道,是指学佛的根本,有三种最胜要道法门,即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此三主要道亦是佛陀教法所归纳而成的一个捷径窍诀、诸教义之精华、一切论著之结晶,论义甚深,加持极大,极为殊胜也。其论既是菩提道次第论的精华摄要,亦是所有中观及三乘法门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是故此三最胜要道法门,是每个学佛者,于学道修行过程中缺一不可而必须要掌握的三种要道,是最殊胜的法门。
  乙二(礼敬)
  敬礼诸至尊上师!
  此顶礼句是宗喀巴大师于造论之首,先行礼赞,大师恭敬地顶礼诸至尊上师!至尊亦谓圣尊之义。按藏文规律而言,至尊二字可分开讲,所谓至:是指将一切众生引入三乘法门中;尊:是指身口意三门清净,从未染污一切烦恼。总之,大师于造论之前,首先顶礼以他自己的根本上师仁达瓦为主的所有传承上师如是顶礼有何必要呢?主要为造论过程中,遣除一切违缘,增上一切顺缘。如是礼赞亦是印度雪域中,诸高僧大德们流传千古的优良传统之轨道。龙树菩萨亦云:“若谁造何论,首具礼句者,则知为善论,随佛言教著。”是故具此顶礼句者,可称为佛教论著,亦便于取舍内外教之必要。
  乙三(立誓造论)颂曰:
  佛陀至言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
  欲求解脱之大道,我今随力而宣说。
  此处宗喀巴大师首先说明为何造此论?佛陀为了阀化各种根器的一切众生,然众生根器皆有千差万别,故佛陀显说了千差万别之无量法门,若三藏十二部等八万四千法门,众生都要一一修持,于末法时期短暂的人生,是极为困难的事情,甚至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此为了引至众生入于胜道,则于此处将佛陀所有的佛经教义言教等,以心要窍诀的方法来归纳为三点。然这种精要意义,亦并非宗喀巴我自之分别念所造,而是随行弥勒、文殊、普贤、观音等诸大菩萨经常所赞称之殊胜道,亦是欲求真实解脱者不可缺少之最胜大道,是故我宗喀巴今于此处随自力而为有缘者宣说此三主要道论颂之法义。
  亦可如是解释:佛陀至言心要义,最主要之心要精华,就是出离心;诸佛菩萨所赞之道,就是唯一殊胜的菩提心;凡是欲求解脱的最胜大道,就是无二正见智慧。何以故,因为欲求三有轮回中解脱者,必须要依靠缘起性空的无二智慧。所以宗喀巴大师说,如此最殊胜的三主要道,我于此处为有缘者宣说也。以上宣说了造论的原因和目的。
  乙四(劝促有缘法器者谛听)颂曰:
  于三有乐不贪著,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佛陀所喜道,具法缘者净意听。
  说真实闻受此法需要何等条件呢?首先即是于三有轮回中不观察,而似有之一切安乐,心里一点亦不贪著和欲望等。亦作是念:三有轮回诸安乐,如同草上的露水或阳焰等无少许实义,都是聚灭性的,一刹那亦不会安住。唯有究竟涅槃之安乐,乃恒常究竟无有变异。《积集经》中云:“凡是贪欲轮回的众生,常在流转而不得解脱。”是故应当舍弃对轮回诸乐之贪著,如世尊释逛牟尼佛,为欲出家修行而舍弃转轮王位等诸乐,如弃唾尘一样。后于泥莲禅河前,年食一滴清水、一粒大麦而精勤苦行,最后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证道成佛。
  第二个条件:即是在不贪著世乐的基础上,为暇满难得的人生获得实义,不空耗暇满人生而精进闻思修,理应日间不懈,夜间不眠地勤奋努力修学。上师仁波切著的《忠言心之明点》中亦云:“人生难得如昙花,胜过十万宝之价。”是故应当不要空耗暇满人生而精勤闻思修行。
  第三个条件:即是在不空耗人生的基础上,立志要一心一意地依随佛陀所喜悦而宣说之三乘胜道法门,对佛陀所有的教法,都具有坚定不移的无伪信心而趣入佛陀之教法道途。是故佛经中云:“诸无正信者,白法不生起,种子为火烧,绿芽如何生?”如是信为七圣财之首。如颂云:“正信如同珍宝轮,日夜修行诸善道。”莲花生大士亦云:“汝意识净得加持,心若离疑所思成”等如是所说也。舍弃轮回诸乐之贪著,不空耗暇满人生,坚定信心趣入佛道。凡具有如是条件之法缘者,则应以清净无染的意乐心来谛听我宗喀巴宣说此三主要道论之窍诀。如是甚深要义劝请有缘众生如法谛听便极为殊胜也。
  甲二(论义)分三:出离心,菩提心,正见。
  乙初(出离心)分三:需要发出离心之理由,能生出离心之方便法,生出离心之量。
  丙初(需发出离心之理由)颂曰: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凡学佛者,倘若无有出离心,则彼人亦就无有息灭希求三有轮回大海中安乐之方法,因此无法解脱三界轮回的束缚。以彼诸众生由于无始以来之无明习气所感,而贪著希求三界轮回中暂时安乐,若不具足出离心,则于三界轮回的根本无法断除,因此永远沉溺于生死大海中不得解脱,是故出离心非常重要。
  不论是受比丘戒或沙弥戒或居士戒等何者律门,首先都必须要具足出离心,否则不可能获得戒体。是故学佛不可缺少的根本基础就是出离心。如释迦光和功德光藏印二地所传下来的戒本中亦云:“不论受何等别解脱之戒律,必须要具足的意乐条件,即是出离心。”何为出离心?所谓出离心者,非仅厌离人道,且于三界六道都生起强烈的厌烦心,发愿超出三界轮回大苦海,方谓出离心。有者认为人道很苦,厌离人生,然欲享天乐,如是非真实出离心,乃相似出离心。因为凡于三界六道轮回中不论生于何道,皆具苦性,即使生于天界,亦有临死变坏堕落等苦。弥勒菩萨云:“不净房中无香味,三界轮回无少乐。”是故应将三界轮回看成火宅,如罗刹国、宝剑林等无少许安乐,整个轮回皆充满痛苦的本性,因此心里生起强烈的厌离心,愿超出三界轮回。因为彼诸众生都是由于无始以来的贪著,而希欲三有轮回中暂时之安乐,是故已被深重无明烦恼等习气束缚之一切众生,于生死轮回苦海中不得解脱之机会,以至感受无量难忍的痛苦。故凡欲获得超出苦海之究竟安乐者,首先应当要寻求殊胜稳固的出离心,是极为重要也。昔有世尊之弟难陀,贪恋其妻不欲出家行道,世尊将其方便引入正法之门,彼虽出家,然不学所学之行,起心欲遁,世尊以神通力引其至雪山,此处住有一老盲雌猴,示彼问曰:此猴与汝妻芬陀日迦孰美?答曰:百千之分亦不及一,我妻为美。世尊又将其引至天界,世尊退坐一边,告言,汝自往观,彼见一切天子各住自宫,众多天女围绕娱戏,享受不可思议安乐受用而住。独有一宫,住多天女,然无天子,因以问女,答曰:于人境中有世尊之弟难陀,于世守戒,从彼处死后,当生天界,此即其宫。难陀听完喜乐往返,至世尊前,世尊问曰:诸天女与汝妻孰美?答曰:诸天女较我妻为美,其差别如同前面老盲猴与我妻芬陀日迦之别。难陀回人境后,为欲将来享受天乐,故真实持戒而住。世尊遂告诸比丘言:难陀乃为欲生天界而出家,汝等乃以涅槃之意乐而出家,所趣异道,是故汝等与难陀勿得议事相处,来勿与语,勿坐一座,诸比丘众皆如教奉行。时彼难陀极生苦恼,作如是念,诸比丘众虽皆舍我,然阿难陀乃我之弟,或当愍我,乃至阿难陀前,彼亦离座而去。遂问其因,告以世尊所说诸事,难陀于此忧苦煎迫。尔时世尊复来问言,难陀,汝欲往见地狱否?答曰:欲见。乃以神通力引其至地狱处,告言,汝自往观。难陀往见一切地狱处所,皆有无量众生在受各种无量痛苦,唯有一处有一空镬,其中火焰熊熊炽燃,众多狱卒围绕而住,遂问其因,何故镬中无余有情?答曰:人境中有世尊之弟难陀希求天乐守护戒律,当生天境享乐,善果即尽当生此地狱处受无量痛苦。难陀听后,惊惧而返,从此以后,难陀彻底断除了欲享天乐之贪著心,并发起了强烈的出离心,超离三界轮回而守护戒律修行,据悉难陀变成了持戒第一的清净比丘。以此公案已明示了出离心的重要性。是故生起真实出离心极为殊胜也。
  丙二(能生出离心之方便法)颂曰: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
  现在宣说应依何方便法,才能生起真实出离心。在此宗喀巴大师为吾等宣说了一个窍诀,即是共同四加行——“人生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皆苦”。此四加行亦是诸法之基础。无垢光尊者之《大圆满心性休息三处三善引导文》中已广为宣说,华智仁波切之《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亦宣说很广,于彼等广论中了知则可。总之,若欲生起出离心者,则必须要断除今生和来世之一切贪欲。依什么方法才能断除呢?首先应当思维未坠八无暇和具足十圆满的人身是非常难得,如盲龟值木,亦喻如于光滑墙壁上洒豆,难留一粒,从它的因缘、比喻、本体等方面而言,如是人身极为难得。
  第二思维寿命无常,于内外器情世间,甚至天主大尊等圣众之寿命均皆无常,我等诸众生之寿命亦复如是,都是无常的本性。如是思维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等修习后,就能生起断除此生中一切贪欲之功德。
  因为彼诸众生于世间诸法,总是贪恋不弃,因此要了知诸法无常,人生非常难得可贵而行思维修习,如是则于世间诸法自然能看破而无有兴趣,并于世间诸法生起厌烦心,从而舍弃世间法,生大出离心。昔有弟子请问上师阿底峡尊者言,师圆寂后,我当行观想法耶?上师答曰:观修虽为善法,然不如修一法善妙;徒觉师答非悦心满意,又于师问言:则我当行讲经耶?所答如前;复于师问:我当行何法为胜?师曰:汝当依止忠登巴善知识而行舍弃世法。于西藏RA贡地方,昔有一位行者在转经绕塔,登巴见彼告言:汝转经虽有功德,亦很好,然不如修一善法为妙。其念,转经绕塔可能功德不太大,念经功德可能很大,则趣余处诵经;尊者又于彼告言:诵经虽极妙,然不如修一善法好。其念此等功德都不大大,则当坐禅可能极妙,故趣余处坐禅;尊者又复于彼告言如前;彼行者实感无奈,并请问登巴尊者,我到底当依行何法为胜?答曰:应修舍弃此世事法,乃最胜妙法也。是故于人生难得和寿命无常思维修习后,能断除三界轮回中之一切贪欲,不仅看破人道,且于此三界轮回悉皆看破而厌弃为要。
  有人厌弃人生,欲求天界诸乐,此等起根本不究竟,并有过失。故当发究竟出离心为妙;复次,思维业果不虚者:于《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中有广说业的分类、业的本体,如何不空等教义,详细了知则可。但总而言之,应依佛陀之教证为主。因为业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奥密之事,于凡夫而言,乃不可思议,所以佛陀之经教中,对于业果的宣说较多,如《百业经》中亦有此等广说。不论是善业或恶业,凡于未受业报之前,乃至多劫亦不会空耗消尽,总有一日诸因缘成熟时,定会感受果报的。如是非一般人之言,乃世尊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也。是故业果方面唯依佛陀的教证来了知,并当深信不疑。倘若深信因果者,则于善恶诸业自然会有取舍之念,从此会逐渐断尽黑业之过,增上白业之德,如是极为殊胜。
  复次思维轮回痛苦者:诸轮回苦海如同火宅,无少许安乐。如六道中,较好之人道,亦皆充满了痛苦之本性。每一众生都时常被三根本八支分等苦煎熬着,如热锅中的蚂蚁,瓶中之蜜蜂等一样,彼诸众生皆被业恼束缚,而于轮回苦海中感受难忍极大的痛苦,如热沙中鱼,辗转不息。如是以业果不虚和轮回皆苦等而行思维修习后,则能生起断除贪求后世三界轮回等诸欲乐之功德。此处引上世尊之弟难陀的公案来说明亦可以,因为难陀亦为贪著后世欲享天界诸乐而行守戒等,于世尊方便引导下,方知三界轮回均充满了苦性,后乃发起真实出离心,严持戒律修行等。总而言之,此处说生出离心时,于三界中不论今生后世,都不能贪著,是极为殊胜。
  以上讲了生起出离心之方便法,即是思维观修四前行也。
  丙三(生出离心之量)颂曰: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宣说出离心的界限,依靠上述四加行思维修习一后,则于三界轮回中一切兴盛之世间事法,自己心里不会生起一刹那之希求欲望、贪恋羡慕等,并且昼夜唯有精勤不懈地寻求解脱生死轮回之心,以至真正生起了如是日日夜夜精勤不懈希求解脱生死轮回之心念时,于这种境界方可算是生起了真实无伪的出离心之界限。如呷当派格西朗日唐巴,修行一生未曾笑过一次,彼者时时刻刻不放逸思维人生难得,轮回皆苦等,以至日间不懈,夜间不眠地精勤修持。是故学佛者应当时常观察自己的心相续是否真正具足出离心很重要。
  以上第一个主要道述终。
  乙二(菩提心)分二:需发菩提心之理由,如何发彼菩提心。
  丙初(需发菩提心之理由)颂曰:
  出离苦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现在宣说于出离心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具足菩提心,此极为殊胜。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原因是前述之出离心,假若无有菩提心来摄持的话(仅希求自解脱三界轮回的出离,而无度化一切众生解脱轮回的菩提心),如是所执持的小乘发心,虽能获得声闻独觉罗汉果而解脱生死轮回,然则,此亦不能成就圆满无上大菩提果,因为不具最究竟殊胜安乐根本因故。《佛子行》中云:最胜真实成就佛果之因,就是菩提心。若不仅愿自己解脱,且愿整个三界轮回之一切众生都能获得解脱生死苦海,不论今生或来世悉皆超脱,此乃具有殊胜菩提心之出离心,极为善妙。华智仁波切窍诀中云:具有菩提心者,就已具有了成就佛果之唯一根本因;若无菩提心者,虽具各种神通或神变或天天面见本尊等亦无意义,或许是邪魔所引上的境相;若具菩提心者,虽未见什么本尊,但实际上已经具足了圆满无上菩提佛果之根本主因。是故具有智慧的大乘根器者,殊胜法器者,应当发起殊胜菩提心,是极为重要,《入菩萨行论》中云:“菩提如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应善坚持菩提心,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又云:最殊胜的无死甘露,就是菩提心。是故不论讲经或闻经等一切善事之前,都应当要发菩提心。以菩提心所摄持的一切善根,都将是究竟安乐,佛果之因,是故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学道修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大窍诀,否则即为小乘阿罗汉之因,非究竟也。
  故于闻思修等一切善法,皆以殊胜菩提心来摄持极为重要。当作是念:我为一切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而行闻思修等,若仅具如是念头,实际上亦皆变成了无上佛果之因,按宗喀巴大师的指示:凡学佛者,首要具足出离心;于出离心所摄的基础上,要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于菩提心所摄的基础上,要具足无二慧。这是在成就佛果之前,不可缺少的三大根本途径,最殊胜之窍诀。于众生当如何发心为胜耶?答曰:目睹轮回众生之一切痛苦,而生起无量的慈悲心,愿彼诸众生解脱于生死轮回等一切痛苦,是愿菩提心。在愿力的推动下,而行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菩萨行为而救度众生是行菩提心。一般于菩提心之首,先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乃菩提心之前行。此前行修好后,则无伪菩提心就能随行生起。当如理而行为要。
  丙二(如何发彼菩提心)颂曰:
  常被四瀑流所冲,难止业绳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
  整个三界六道中的一切众生,由于无明习气导至,无始以来沉溺于生死轮回之大苦海中,感受无量难忍之痛苦,彼诸众生于此苦海中时常被四大瀑流(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所冲击而受极大痛苦,因为每个众生皆有生、老、病、死等痛苦,必经成、住、坏、空四种过程。如是四大痛苦,喻如瀑流之苦水冲击猛励,水生动物不得自在而受难忍痛苦,如是轮回苦海中,彼诸众生亦复被四大瀑流之苦水波浪卷结冲击着,无少许自在,并受无量痛苦,亦难得丝毫的解脱机会,非常可怜。四大瀑流还有一种解释法,即无明瀑流、见瀑流、欲瀑流、有瀑流四种。所谓无明瀑流者:即整个三界六道轮回中一切众生都有俱生无明,如瀑流水冲击着而受苦。见瀑流者:于末法时期,彼诸众生充满了断见、常见、邪见等很多恶劣之见。欲瀑流者:彼诸众生皆充满欲望,贪财贪人等等,这种贪欲喻如瀑流苦水一样冲击着而受苦。有瀑流者:彼诸众生沉溺于三有轮回中,都是以十二因缘作联结,如同旋火轮,无始无终的旋轮流转于生死轮回三有的苦海中,亦如瀑流苦水冲击而受痛苦。四大瀑流亦可如是解释。总而言之,彼诸众生都在三有轮回之苦海中倍受瀑流冲击之诸多痛苦,彼等已被难以制止的业和烦恼之绳索紧密系缚起来,并将彼等众生投入于人我执、法我执的铁网孔中(轮回的监狱里)。
  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贪瞋痴等无明串习所引,不仅受四大瀑流之苦,且有业力感受等苦,极为深重的业障一现前时,是难以制止的。彼诸众生的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以及无始以来的我法二执,喻如坚硬的铁网,难以穿破,并非短期修行能断开,需要很长时期的精勤修行积资,方能断除。然则依靠月称菩萨的《七相推测论》等,亦可摧破,此外极难。亦可解释为:诸众生从无始以来沉溺在生死苦海中一直卷着波浪而旋转,感受无自在难忍之诸苦,最后由业和烦恼之绳将众生紧密地捆缚起来,投进我法二执的铁网监狱里关闭起来,不得解脱。众生无始无明喻如大黑暗,若从智慧方面而言,既没有智慧之目光,亦没有信心之月光,二光皆无,整个天空和世间都非常黑暗。如是诸众生既无智慧,亦无信心,唯有被无明的大黑暗所蒙蔽,无法明见心之本性,犹如太阳被浓厚的乌云遮蔽了一样,无法现见太阳。《金刚经》及《华严经》皆云:“众生皆有佛性”。余经中亦云:“众生之迷,佛陀即觉”。佛陀是觉性而已,众生是无明而已,其本性等无差别。只因众生无始无明深厚严重,故一直无法觉悟认识本性等。宗喀巴大师云:“众生很可怜,既有生死老病等诸苦,亦有业力感受诸苦,还有无明烦恼等痛苦及我法二执诸苦”等等。是故众生不知不觉已到了如此昏迷的状况。寂天菩萨亦云:“整个轮回众生,如同疯狂一般迷糊。”
  又颂曰:
  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
  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
  何故要为众生发菩提心呢?因为众生无始以来没有修习善法,所以就无始无终地沉溺在生死轮回的大苦海中,一直感受难忍之痛苦。彼等于无边无际之三有大海中生而又死,死而又生,如此无始无终地旋转,不得自在。龙猛菩萨云:“一个众生无始流转轮回中,其生于地狱中所饮过的铁水,若能积聚者,较四大海洋还要多,其复生于微小傍生,如蚂蚁等之身肢,若能积聚者,则较须弥山还高。”《入行论》亦云:“独生此一身,俱生诸骨肉,坏时尚各散,何况余亲友,生时独自生,几时还独死,他不取苦分,何须作障亲。”彼诸道理,若具宿命通者一目了然,并现量能成之事。何故说每个众生曾经都作过自己的父母呢?于佛经圣教中具有很多教证之理由证明,士是了知则可。《宝鬘论》中云:“是故诸众生,流转生死海,如同旋火轮,无始亦无终。”如是经常被苦苦、行苦、变苦三根本大苦所迫害。麦彭仁波切于《智者入门》中云:“三界轮回中,皆有三大苦,众生均遭此,痛苦受折磨。”当念已经成为过如此境地之诸父母众生等,曾经在作我父母之时,对我恩惠极大,对我格外慈愍,好衣好食,首先与我,父母对我情深难量,而今他们沉沦在生死苦海中,感受难忍的痛苦,如今我不救度他们,谁来救度他们?对我有如此无限大恩的父母有情,我不能置之不理。以如是情状于心续中反复思维已后,故为救度诸父母众生超出三有苦海,而于自续中应发起大慈悲心和殊胜的大乘菩提心。于《佛子行》中亦如是说也。
  以上第二个主要道论述终。
  乙三(正见)分四:需证正见之理由,认识正见者补特伽罗,认清其见是否观察已究竟,余述观察究竟之见量。
  丙初(需证正见之理由)颂曰:
  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前面已叙述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出离心是大小乘中之共同法门,菩提心即是大乘中不共同之最胜法门,亦是修证佛果之捷径要道,再加上无二慧,这三者是佛教中最基础的基础,华智仁波切于《大圆满前行》中云:“学佛者,若不具足佛教中最基本的理论,则修行如同于冰地上造高楼,冰一融化,楼房即刻倒塌,如是出离心不具足,学佛亦无意义。于出离心的基础上若不具足菩提心和无二慧,非但修学大乘无义,且于烦恼之根本亦无法断除。因此成就佛果,亦是依靠这三种根本主因,所以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还需要具足一个正见,即是所谓的无二智慧。
  以彼理由而叙述:不论修显教或密教,若不具足通达无我空性之实际智慧,彼者虽然修习了殊胜的出离心和善妙的菩提心,但尚不能断除三有轮回的根本之故,因为欲除轮回之根,则必须要断除烦恼障,欲断此障者,必须要通达人无我的空性智慧。若欲成就圆满佛果者,不仅断除烦恼障,且于所知障亦需同时断除,所以必须要证悟人我和法我的缘起空性智慧,否则二障难除,断轮回之根更难。因为烦恼障主要是对解脱生死轮回作障碍,而所知障是障碍成就佛果之主因。因此小乘阿罗汉仅为自己超脱生死轮回,亦需百万地精勤修持后,方能通达证悟人我空性的智慧,断除烦恼障,最后获得阿罗汉果。何况是修行大乘者,不仅超脱生死轮回,而且还要成就圆满的佛果,则更需要通达人我和法我之圆满空性智慧,彻尽二障,方能圆成正觉果位,是故不论修显或修密,证悟缘起性空的正见智慧,是特别的重要。麦彭仁波切云:“若具足正见者,不论修何密法,念何仪轨密咒等,悉有功德和加持,亦会直接获得验相等。若不具正见者,于密教中修何密法,念何仪轨心咒等,亦不会有感应,显教中看何经论亦不得真正效益。”是故不论是显教或密教,抉择正见,证悟正见是极为重要。但如是所许,亦并非否定平时念佛等无功德,然于证悟见的角度而言,仍有千差万别的功德。因此于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依靠各种方法,应当精勤不懈地通达缘起性空的根本法要。《缘起赞》云:“何法待缘起,彼即自性空,较此语奇妙,善说规何有?”所谓缘起者,亦即因缘。名言中显现有,胜义中皆空,亦谓缘起。但此处所谓缘起,是指通过证悟空性而言,《入根本慧论》中所说超离四边或八边戏论是真正缘起,通过如是智慧之出离心和菩提心于名言中能获得无勤大功德而直趣佛果。所以宗师说,虽具出离、菩提心仍不足够,还需要缘起空性的正见智慧,方能断除轮回之根,以至直趣佛陀正等觉位。
  显教依中观正理观察抉择,可通达如是正见智慧。密教则依根本上师之窍诀为主与其之加持等,而通达空性正见智慧的亦有。如《定解宝灯论》中云:“本来利根以自力,虽有证悟而钝根,立即不能自证悟。”但其中证悟见最保险最稳固无有错处的就是显宗。彼宗是依法次第而修,一步一步的稳行不违空性正见,首先依正理观察内外诸法后,抉择为现而无有自性等。具足如是闻思智慧,于抉择正见过程中自己遣除怀疑,印证境界等亦很便易。然而密宗依靠金刚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突然虽似开悟之觉,但错谬之处很多,亦不稳固,因为彼者不具闻思智慧,不精通教义正理,开悟亦太突然,故于修证过程中自己遣除疑难、印证境界等就会很有困难,还有如是突然开悟的境界,受外境违缘的影响,容易退失等,所以应当按次第如法稳行,乃甚为重要也。麦彭仁波切云:“若未引上善观察,怎能生起胜定解?若未生起胜定解,怎能灭除恶增益?若未灭除恶增益,怎能禁止恶业风?若未禁止恶业风,怎能断除恶轮回?若未断除恶轮回,怎能灭尽恶痛苦?”
  丙二(认识正见者补特伽罗)颂曰:
  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
  此说佛陀所喜悦赞称之道,即证悟缘起性空道,于佛经中经常赞称的,亦是证悟如是道之补特伽罗,彼者乃谓真正大乘菩萨之故,设使补特伽罗于学道修行过程中,已经现见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诸法,通达了轮涅所摄诸法之本性,彼亦从名言角度而言,各种不同之因,产生各种不同之果,造善业因,得生善业果,造恶业因,得生恶业果。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丝毫不昧,乃至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善恶因果于汝仍然是有利有害,均皆毫许不虚。然从真实谛胜义而言,所执所见之一切诸境,其本体本来无者,都是大空离戏之法界,于名言中不观察的基础上,虽觉诸法似有,但于胜义中观察或不观察,或入根本定的角度而言,现有轮涅诸法,都是大空离戏,诸境相皆融入法界无别体性。麦彭仁波切于《定解宝灯论》中云:“完全通达实空后,现空现于缘起性,现空何者亦不执。”如是所说,诸法本体虽然空性,但于名言中依靠缘起亦可显现。在不观察的基础上,名言中因果等诸法皆有,即破无边,于胜义中诸法无自性本空,即破有边。未证悟空性正见之补特伽罗面前诸法皆有,于通达胜义谛之究竟智慧者面前,诸法不仅皆空,且超离一切戏论。获得如是境界之补特伽罗,已得真法。《定解宝灯论》中云:“远离四边戏论要,通彻觉性大圆满。”是故若有通达名言诸法如梦如幻,无自性之有,胜义中根本皆无,此二亦是缘起性空的道理,如是通达之彼者补特伽罗,已经入于佛陀真正所喜悦赞称之殊胜大道。是故欲证悟空性者,敬顺佛陀的教证,随行往昔诸高僧大德们的理证是极为重要,总之,佛陀所喜之胜道,即是轮涅所摄诸法,于世俗名言中现而无实有之幻相,不空,于胜义谛中诸法不仅皆空,且离一切戏论,乃真实缘起性空之理。如是境界从根本上现前者,宗喀已大师说彼人已趣入了佛陀之根本大道也。
  丙三(认清其见是否观察已究竟)分二:说未究竟之见量,说已究竟之见量。
  丁初(说未究竟之见量)颂曰:
  现相缘起不虚妄,性空离许之见二,
  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
  对此观察究竟与未究竟见之问题上,各大宗派有很大的辩论,但其中最主要辩论的是宁玛派和萨加派,于嘎当派如是说过:汝等嘎当派所许之无遮空性等观点,并非宗喀巴大师自宗最究竟的见解,因为宗大师为了方便引证某些众生的根器,而说无遮空性,是暂时建立一个不究竟的宗派,故并非宗师最究自宗观点。如是所说,于《定解宝灯论》中有很多辩驳,萨加巴果仁巴大师亦于彼宗说了很多。但并非宗师自宗见解不究竟,由于宗大师所立暂时不究竟观点,而引起了各大宗派如是互为辩驳后,有些人就片面地认为,是不是宗大师真正的自宗观点不究竟,或宗师见解真有如是过失等怀疑,这是根本不必要的怀疑,因为宗喀巴大师真正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根本不可能有这些过失,其最究竟见解的论著亦有很多,如《金蔓论》和给仁达瓦的纸条,以及《三主要道论》等,都是宗大师最究竟的自宗见解。此等究竟见解实际上与宁玛巴所许之见解等无差别,吾等宁玛巴对宗大师少许亦不会怀疑其见,一刹那亦不会想其未通达中观之见等。但宗大师的一些后期著作中,虽有仅许无遮空性,但这是他为了渐次引证众生根器,暂时所立的一种方便道。但随行宗大师的很多后学弟子,将宗师的暂时观点,误认为是宗师自宗最究竟的见解,并着重如是的解释了。所以宁玛巴等宗派要驳斥这些后学者盲目的主张,并非驳斥宗大师。应当如是理解,切莫于宗大师有何邪见等。若从宗大师最究竟的自宗见解,与宁玛巴所许无别。当然以宗师所建立的暂时观点,有些显现成自宗互为矛盾,是故应当分析清楚,暂时与究竟观点的鉴别为要。
  现在正式宣说宗大师于抉择见解时,分有两种:观察还未究竟之见和观察已究竟之见。首先讲前者,观察还未究竟之见的境界,其界限如何?于世俗谛中,一切现相,依靠缘起而成之诸法,于名言中是真实不会虚妄,亦不会毁灭的。但于胜义中真实性空而言,即是超离一切所许之见。世俗中缘起现相不空,胜义中本性离许,此二正见者于何时仍见为相违矛盾,尔时此者补特伽罗尚未通达佛陀的真实密意。有些人认为,既说因果等有,又说诸法皆空,空性中有显现,显现中有空性,觉有恰恰相违矛盾之过,乃至有如是执着者,还未通达佛陀密意。此有无二者,从名言凡夫人的角度而言,是相违矛盾,因为凡夫的分别意识中,现的法,空不了,空的法,现不了,乃至有如是实执时,有无二者当然矛盾。但从另一种证悟智慧利根者的角度而言,现空(有无)二者本来等性不矛盾,亦互不相违。如是昨晚梦中,现见山河大地等诸法皆有,于醒位时皆无,都是一场幻觉。梦中之有与醒觉位之无,是否成矛盾呢?不会矛盾。因为说有者,是指在梦境中有。说无者,是指醒位时之无,此二根本不会矛盾,若说矛盾者,谁亦不会承认。是故佛经中说诸法空性或离戏,皆从最究竟之真实义而言。于名言中,我们都象在梦中作一切事情一样,于此梦中,若不修习善法,梦则难以醒觉,唯依修习善法之力,则能将此梦逐渐断开,之后方知原来我们都在一直作梦。通过闻思修行的功德力渐尽一切梦境幻觉。如是世俗中之有与胜义中之无,此二亦复如是,根本不相违,亦有很多教证理证说明此理。若始终认为,现不可空,空不可现者,则说明彼人还未通达真正的缘起性空,即是佛陀密意。如是有眼病者将海螺本生的白色,亦看成黄色,彼者亦明知是自己受眼病的违缘所成,但乃至眼病在未愈之前,唯见海螺黄色,无法现见白色,待眼病痊愈的同时,此迷乱现相亦消尽,方能现见海螺本生的白色。如是诸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所引而颠倒执着迷乱现相,明知诸法都是虚妄无实,但仍然生起实执,将迷乱现相执为实有,乃至有境习气未尽,则见境迷乱现相亦不会消尽,待无明习气消尽后,方知诸法现而无自性实有,如梦如幻,其本体都是空性。以中观正理思维,亦会明知此理。是故应当精勤闻思修,以彼力量,方能断除无始以来的贪瞋痴等无明习气,颠倒妄执的迷乱现相,亦皆悉灭尽也。
  丁二(说已究竟之见量)颂曰:
  一旦同时不轮番,已见缘起不虚妄,
  若证灭尽诸境执,尔时观察见圆满。
  此处宣说己究竟之见量,于真实胜义谛、究竟之见简略而说。若广讲者,中观应成派与自续派之别,特别应成派有很多不同特点,于此处恐繁不述。上述凡于现空二者,始终认为是相违者,则证明彼人还未通达佛陀之密意。若真正证悟者,不论是中观的说法或密宗的说法,皆无差别。是故宗喀巴大师于此处为诸有缘学者,介绍何为观察已究竟之见,亦可说谓《定解宝灯论》中所说之大中观、大圆满、大手印等。虽有取名不同,但实际意义皆无差别,如彼论颂云:“远离戏论大中观,光明自性大圆满,此二义同名不同。”倘若以正理观察,抉择还未究竟之见,以通过上师加持和积累闻思修之功德资粮,以及自己的精勤努力等,一旦于现空二者同时而不需轮番之际,尔时已真正通达了现空无别的究竟境界。因为于未证如是境界之凡夫者前,现空二者无法同时存在,唯有轮番的过程,空时无现,现时不空等。于已证悟现空无别之喻伽士面前,则现空二者勿须轮番,唯有同时,现即是空,空即是现,如《心经》中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等亦说明了现空无别之量。真正从闻思修之过程中,自相续已经获得如是境界者,尔时现空则勿须轮番,于根本慧定中,诸法离四边等一切戏论边执,以现空无别之故,然于名言中已经见到了诸法缘起性,少许亦不虚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乃谓无欺缘起力所现。于名言中整个因果律是不会灭尽的,以所造何业,未受业报前,永远存在故。倘若已经证悟大空离戏之殊胜智慧,则能灭尽一切诸境执着,有无是非等一切边执戏论,悉皆灭尽。如《四百论》云:“证悟境无我,灭尽有种子。”(指三有种子灭尽。)《金刚经》亦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是所说,若真正已通达如是实相境界,尔时彼者所观察之见解获得究竟圆满。此处很明显地叙述了宗大师最究竟之自宗观点,于根本慧面前,不论现执或空执悉皆无有,并超离一切戏论。从最究竟的见解而言,萨加、呷当、宁玛、禅宗等各大宗派,实际上根本不会相违矛盾,何以故,因为诸大宗派,为应化诸众生之不同根器,故暂时皆有许多不同方便之所立法,然于最后究竟时,皆为明空无别之本体,大空离戏之等性大法界。是故宗大师说,最后证悟灭尽诸境执,是真正究竟圆满之见解。由于此句,呷当派有些后学论师,就误将宗师所说此句,解释为:灭尽一切外境之实执,非空性灭,许为空性存在,此许当然不应理。《定解宝灯论》中云:“如果实执与空性分开讲,则问,彼二是一体或异体呢?若许一体者,一者遮遣了,另一者亦应遮,因为汝许一体之故;若许彼二是异体者,是则除了柱等色法以外的另一个实执始终无有,或实执破了,柱等色法仍然不会空。有此等过失。”呷当派有位论师格西喜热加措于解释《三主要道论》时,亦将灭尽境执,误释为灭尽实执,认为外境实执是没有,空性是有而不灭等,亦不应理。以不论是空执或现执,悉皆超离,方为通达究竟圆满之见,佛陀之真正密意也。宗师给自师仁达瓦的纸条中,已如是说过,他说自己以前很多缘起性空之义,还未真正理解,经过这次面见文殊菩萨后,于此缘起性空之理生起了定解。并说于名言中诸法,无欺缘起力终无可毁,因果丝毫不虚,然于胜义中诸法本体是超离一切边执戏论。此乃宗师最究竟的自宗见解。如是宁玛巴、噶当派等很多高僧大德,最究竟智慧的见解,悉皆相无别。何故说缘起性耶?以龙猛、月称、麦彭巴等尊者都异口同声的说过,一切智者皆用稀语来称赞此缘起性。缘起者,有时看来很希奇,有时看来很深奥之故。无垢光尊者云:“无有二取瑜伽师,无而现此真希奇。”如是所说也。是故最究竟之见解,乃为宗喀巴大师之真正意趣,应如是了知也。
  丙四(叙述观察究竟之见量)颂曰:
  又由现相除有边,及由性空除无边,
  了知性空现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
  以旁述方式破有无二边,亦谓宗大师不共同之特点,亦是中观应成派之究竟意趣。此偈颂词含义甚深,非易能懂。此处又复宣说,由于名言世俗谛中皆有一切诸法的现相,是故能破除有的边执。何以故,因为显现与空性无别,就是现空无别之大显现。既然是无别,则于空性所具之能力,于现相亦复具有,因此空性能破有边,现相亦同样能破除有边,以及由从胜义谛中诸法本体性空之故,则能破除无的边执戏论,亦以如是正理类推,即可明了。如是因现空无别之故,既无别者,则于显现所具有之力,于空性亦复具有,因此现相能破无的边,空性亦同样能破无的边。此中所说之空性,是现空无别之大空性,非相似空。因为空性的缘故,并非是无,而是有的意思(名言中幻相有)。因为现相的缘故,并非是有,而是无的意思(胜义中本体性空)。若于其他外道或佛教小乘所许,就恰恰相反,如说柱瓶等诸法何故而有?因为它是现相故,若说何故而无?因为不见故,如石女儿。但此处宗师不同特点,与彼等如是所许就恰恰相反,以殊胜正理来破除有无二边后,又能了知性空亦是显现于因果缘起性的。如莲花生大师云:“若见如虚空之高,名言取舍诸因果,亦应如同粉沫细。”凡有一定见谛之瑜伽士,皆如是行,决定不为外道之常见或断见等一切边执邪见所夺,对真实义有了不可被夺之稳固殊胜定解,然于佛教中,自续派中观、唯识、有部、经部等显教大小乘中亦有很多不同的边执,其与中观应成派相比,彼等宗派见解仍堕一边,倘若具有真实殊胜之定解,这些不同边执的见解,根本不可能强夺如是定解,甚至稍许亦不可转变,有了如同须弥山王一样稳固之见解,就是一百位大班智达前来驳斥辩论等,殊胜的定解智慧始终不可被夺,毫许亦不动摇。如对佛教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定解者,不论何者诽谤佛法或说不良等语,但彼者始终是毫不动摇,信心仍然稳固如泰山,有如是不可被夺之定解。
  甲三(尾文)颂曰:
  如此三主道扼要,汝能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起精进,为究竟事速修持。
  如此前面所宣说的三主要道论之心要窍诀,于学道修行过程中,是最为扼要而言,但亦并非除此三要道以外,再无余道,如讲经、念经、顶礼、布施、持戒等等余有很多成佛之因,但其中最主要之三大扼要,就是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初学者,若不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则首先不要希求很高之见解和甚深之法要,千万不可希求这些,应放下一切而于三要道勤下功夫。修行时,首先观察自之心续中,是否具足出离心,若无者,则当竭力以执着心来寻求生出离心之方法,将出离心逐渐稳固,以至无勤而生起;再寻求生起菩提心之方便法,多阅读一些菩提心的论著,多看多想菩提心的利益和功德,多依止一些具有真实菩提心的善知识,以各种方便法将菩提心引生并稳固后,再寻求究竟之正见,无二智慧之方便法门,即是多闻思中观正理,于善知识面前,多听一些中观方面的窍诀,最主要之正见已获得稳固后,再可寻求一些甚深法要而修持。宗喀巴大师于此等修行次第已明示了,是故应按次第修行是极为重要。在没有很好的基础之前,千万不可盲目的寻求什么高见解、深法要等,否则毫无意义。因此初学者,首先应当依三要道次第而行,亦是每个学佛者缺一不可的三大途径。上述三要道,如果汝等能如理如实地通达时,尚且不够,应当还需要依止寂静处生起精进心而修行出离心、菩提心等。首先是有执着而生起,最后是无勤而生起,一看世间杂乱琐事以及生老病死等苦,则于自相续中生起超出三界生死轮回之信心,这就是生起了真正的出离心。于此基础上,目睹可怜痛苦诸众生,于相续中自然生起大悲心,愿众生离苦得乐之心,这说明已经具足了菩提心。然此等发心亦有相似与真实两种,所谓真实菩提心者,即是为一切众生而发心。如是虽于凡夫很有困难,但可以先于分别心处行修。如印度有一位老妇女,常将自身观修为老虎,最后观想习气真正成熟了,自身亦就真正的变成了一只大老虎。还有龙树一徒,于山洞里常观想自己头上长角,最后观修习气真亦成熟,头顶上亦如是长出角来。是故诸事皆依心而成立,发菩提心亦复如是,因为发菩提心是符合真实义之故,所以修习菩提心是极为重要。宗大师云:若具足上述三要道者,则不论修何法,皆有很大功德。若无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所摄持之善根,不会有很大的功德。从表面看来持戒清净、供养很多、布施甚大等,但实际上发心还不清净,发心不清净者,根本不会有多大善果,只能获得一些人天快乐而已。智悲光尊者云:“不论作何诸善事,皆依自续净意乐。”是故三主要道法,皆非表皮行为法,而是意乐之心法。因为释迦牟尼佛转八万四千法门之主要目的,就是调伏心续。所以宗大师劝告弟子们,汝等若能通达三大扼要,特别获得觉受。常观自续中是否具足,每天应该三反五省,于心相续中真有觉受者,说明真正已获得了证悟的感受。若三要道修持后,无任何感应,并于口中狂言自见什么菩萨等,对此人是值得生大怀疑。如是三要道,亦并非仅有呷当派提倡,而是各大宗派都是异口同声的着重所提倡之三大扼要。吾等金刚上师仁波切,亦再三地说,三主要道,是学道修行过程中,根本不可缺少之论。如是所说之正见,必须要通过广繁的闻思修行,方能证悟。麦彭仁波切云:藏印古今诸多大德,都是通过千百万的精勤闻思苦修后,才获得证悟的。现在末法时期,诸多愚者,亦不需勤修苦行,亦不具足闻思智慧等,说是一刹那就证悟了,对此人应起大怀疑:是否真实证悟本性。麦彭仁波切于《定解宝灯论》中云:“呜呼愚者一瞬息,说是证悟起怀疑。”当然于修行过程中一般小小觉受会有一些,只是相似证悟而已,并非真实证悟。故切勿狂言大语夸张,否则,非仅没有功德,且有增上慢等大过患,行者定当谨慎为妙。
  前述,若虽如是通达修行中的三大扼要,但仍不能知足,应该还要依止静处精勤苦修,何故要依止寂静呢?因为初期证悟的一些境界不太稳定,受外界违缘的影响,容易退失,尤其未得稳固定解之初学者,虽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等,但与世间常人一交往,过数日后菩提心、出离心都消失没有了,何况正见就更不用说了,因此依止寂静修行有如是等必要。为了成办究竟自他二利的广大事业,则当随行古往今来诸高僧大德们的足迹,迅速地去依止寂静处,勤奋刻苦地修持妙法。智悲光尊者云:初期修学者,所证见之境界不稳固,如同云中之太阳,易被乌云所遮盖。如是初学者,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很严重,通过闻思修,自相续中虽然生起少许证相,但受违缘影响容易退失,是故为了遣除行道中的违缘,增上修道中的一切顺缘,应当舍弃世间杂乱琐事等,而依止无人来往之寂静处刻苦勤修,是极为重要也。
  最后小字原文云:上面所说,是多闻比丘吉祥善慧,称为侄察科语自在称所作教诫。
  本论至此讲述完毕,望诸位学者,应当如理精勤闻思修行。愿此诸善根,以及三时自地所造诸善,皆回向于一切众生,愿彼等暂得人天诸乐,即将得究竟无上佛果。并愿大家早证菩提,六时吉祥。
  此讲记是由堪布仁波切于雪域五明佛学院为近四百余汉族僧俗传讲时,以录音整理而成此论。
  吉 祥 圆 满
  佛历二五四一年六月
  三宝弟子愿以此法布施
  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