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绝学,亟待抢救——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培育先生
因明绝学,亟待抢救——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培育先生
编者按:
日前,第六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在洛阳举行,国内外70多位学者与会。出席此次学术会议的,有刘培育、沈剑英、剧宗林、祁顺来等老一代因明学者,也有很多中青年学者;有高校和科研单位专家也有寺院里的高僧;有来自内地的也有来自港台地区的。大家的共识是:抢救因明绝学,推动因明发展。因明,意指探讨原因的学问,起源于古印度,公元7世纪,由创立了唯识宗的玄奘法师传入中国,曾一度盛行,此后几经起伏。到20世纪70年代,因明再次成为一门绝学。20世纪80年代初,因明研究复苏。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特殊学科建设工程”,把因明列入其中。此举又为因明学界带来了一股研究的动力和交流的态势。本刊日前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逻辑学著名学者、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顾问刘培育先生。
问:刘先生,请问什么是“因明”?我听有人称之为“因明学”,有人则称“因明”,到底怎样的称呼是标准的?
答:因明是古印度的逻辑学,也称为佛家逻辑,它与声明(语言文字学)、工巧明(工艺历算学)、医方明(医学)、内明(各学派自己的学说,对佛教来说则指佛学)合称“五明”,是古印度的五门学科之一。因,指原因,明是指研究辨明。“明”本身有“学”的含义,所以严格讲,“因明”的称法应该是标准的。但我们平常,好像习惯了,也有说成“因明学”的,都是指的同一门学问。
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特殊学科建设工程”,因明被列为绝学,请您谈谈此举的意义。
答:中国社科院推出“特殊学科建设工程”包括四个内容:绝学、濒危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首先推出的是绝学,现在定下来的共11个,因明被列入,这说明国家对因明学科的发展是非常重视的。
首先,因明虽源于古印度,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因明是佛家逻辑,又不为佛教所独有。它是人们于思维认识、推理论证的一般方法,它已经走向民间。因明,是一门关于“史”的学问,又不完全是“史”的学问。它的基本理论和规则中,有许多活的东西,至今仍是我们认识事物和推理论证的有效方法。因明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其次,目前我国研究因明的专业人员很少。就中国社科院来说,上个世纪后20年里,四个研究所共有14位学者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因明,以因明为主业的只有两三位。他们和院外的因明学者一起,在推动因明研究和培养因明人才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就的工作。进入21世纪,14位学者中有6位去世了,6位离休或退休,两位年轻的学者离开了社科院。也就是说,现在中国社科院已经无人研究因明了。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科院决定让我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推动社科院的因明建设。
问:因明,有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之分。请问两者从学术上讲各侧重什么?
答:因明学问源于古印度,和佛教息息相关。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唐代高僧玄奘在印度取得极高的学术造诣之后,返回中国,也把印度新因明系统地传入中国,并且发展了因明。公元8世纪,印度发生排佛运动,有很多有学问的高僧,为了躲避灾难,带着大批经卷来到西藏,也把因明传入了西藏。后经藏族学者、高僧的翻译和探讨,使中国藏区出现因明的又一个学术高峰。因此中国是因明的第二故乡。后来的学者把玄奘所传的因明称为汉传因明,把藏区所传的因明称为藏传因明。因明包括论辩、逻辑和认识论的内容。汉传因明偏重于逻辑,藏传因明偏重于认识论,也称为量论。
问:如果从玄奘法师传入因明算起,已经有1300多年了。请您简单概括一下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答:因明之在中国,经历过两次衰微和复兴。因明在唐朝盛极一时,但“好景”不长,几十年后便随着唯识宗的衰落而衰微。元代以后,几乎无人问津。晚清时期,伴随着维新人士崇尚佛学,因明又开始受到一些人的重视。杨仁山创立南京刻经处,开设佛学学堂,组织佛学研究,培养欧阳竟无、太虚、吕澄等一批佛学因明人才,因明逐渐复苏。到20世纪40年代,一批因明纾解和通论著作陆续出版,并且在各地佛学院和一些大学里开设了因明课堂。1949年以后我国因明专业学者大大减少,发表因明的刊物也很少,至1979年的30年间,只有吕澄、虞愚等几位学者发表因明文章10多篇。1982年初,我和两位同行选编的《因明论文集》出版,与此同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与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了因明座谈会,虞愚、杨化群等老学者和我们几个年轻的学者共7人参加,大家一致认为:“抢救因明遗产,推动因明发展是当前学术界和出版界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当时的中国社科院领导对此十分重视,用“要报”将这一呼吁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后来获悉,陈云同志做了重要批示。从1982年到现在,共召开六次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和一次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有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招收因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出版了一些因明著作。我国的因明研究逐渐走出低谷,但现在仍然存在一些困难。
问:现在您致力于开拓因明的研究,觉得主要的困难在哪里?答:主要困难是因明人才的培养问题。现在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非常难。首先,能够全部身心投入因明的人很少。有一些研究生可能在求学期间对因明有兴趣,但他们毕业后能不能继续从事因明研究还是一个问号;其次,因明研究,要求懂藏文、梵文,还要懂佛教。现在懂这些的人很少,都懂的人更少。不懂,文献你就看不了,怎么研究?今年,中国社科院让我招收因明专业博士研究生,有几位报名参加考试,结果都没有过关。
问:中国社科院现在要抢救因明绝学,您作为这个工作的主持人和参与者,下一步将有哪些具体打算?
答:不仅是中国社科院,也包括全国的因明学科建设,我有四句话:一、精心组织好因明专业队伍;二、集中精力研究因明的基本问题;三、积极推动汉藏学者的学术交流;四、热心扶持年轻的因明人才。现在的学生中,有明确是因明方向的,还有从逻辑学方向上对因明有兴趣的,都要热情地扶持他们。
问:请您把“推动汉藏学者的学术交流”这一点再做些阐释。
答:前面我说过,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有很多差异,有各自的特点。以前汉藏因明学者基本上是独立进行研究的,交流不够,今后大家要经常在一起开学术研讨会,开展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的比较研究;也可以合作申请科研课题、攻关,合作编写因明教材等等。藏汉因明学者团结起来,形成拳头,我们的研究能力就增强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就会多了。
王小宁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