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难忘的抢救因明座谈会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7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延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难忘的抢救因明座谈会

  甘肃人民出版社 刘延寿

  虞老接站

  令我至今难忘的一个情景,就是在北京召开抢救因明座谈会的前一天,虞老穿着羽绒服到北京东四宽街民航售票处接我到会。同去接站的还有老朋友刘培育先生。其实,我的接站电报就是发给培育先生的,因为我与他是同一年龄层的人,而且比他还年长几岁,请他接站也就罢了,怎么能让虞老冒着严寒接站呢?万没想到老先生如此重感情。北京的早春二月(当时刚过春节不久),寒风刺骨,是这个时候到过北京的人都领受过的。事后才知道,虞老听说第一本《因明论文集》在此时出版,心情特别激动;又听说我也来京参加抢救因明座谈会,更加高兴,表示一定要亲到民航售票处接站。

  虞老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刘先生辛苦了!”随后的话题是,“您为抢救因明作了贡献”,“甘肃人民出版社有眼光,有气魄。现在有些出版社只顾赚钱,像这种赔钱的学术著作他们不肯出的。”面对虞老对我们晚辈的谦恭和感情诚挚的一席谈,我竟一时语塞,不知说什么才好。记得当时心情格外激动,还夹着一股为甘肃人民出版社争光的自豪感,内心有说不出的满足。在处理《因明论文集》原稿时遇到的苦楚,此时已到九宵云外去了。

  口头表达是我的弱项,即席应酬的话也说不漂亮,我暗下决心:与老先生长期合作,与中国逻辑史研究会长期合作,把预定在1983年夏河西走廊召开全国首届因明学术研讨会的筹备工作做好,把多卷本的《中国逻辑史》和《中国逻辑史资料选》的出版工程完成好,以此来回报挚友的厚爱。这些宏愿和诺言,在后来的若干年里都一一实现了。当然,其中还有诸多合作者同仁的心血在里头,这也是不能忘却的。

  不同凡响的七人座谈会

  第一本《因明论文集》的出版,除振奋因明学者和中逻史教学研究工作者的人心外,还对推动北京抢救因明座谈会和筹备召开全国首届因明学术研讨会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982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了抢救因明座谈会。到会的首席代表当属因明学家、诗人、著名书法家虞愚教授;藏传因明学家、翻译家、西藏大学杨化群教授,北师大哲学系杨百顺教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刘培育研究员、张春波研究员、周云之研究员,还有我作为出版社代表,共七人参会。上海教育学院的沈剑英教授因事请假,但寄来了书面发言。

  虞老主持了那次会议,并发了言。他在发言中具体分析了国内因明研究的现状,论述了开展因明研究的重要意义。他还特别评价和高度赞扬了原甘肃人民出版社不怕赔钱出版《因明论文集》的举动;对很快在河西走廊召开全国首届因明学术研讨会的动议给予积极的支持。认为这是抢救因明学术遗产的最好的实际行动之一。他的发言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同,并共同发出了“抢救因明遗产,推动因明发展是当前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的呼吁。这一呼吁立即受到中国社科院领导的重视,他们及时用《要报》将呼吁上报党中央主席、副主席和国务院总理,受到陈云等中央领导的重视和时任中顾委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长李一氓的极大关注和支持。这一情况对1983年夏在古丝绸之路重镇敦煌、酒泉两地召开全国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及其筹备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此后更大规模的因明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绝学复苏业绩犫

  抢救因明座谈会的召开和第一本《因明论文集》的面世,已过去二十八年。如今,汉、藏传因明的学术队伍明显壮大。和二十八年前相比,无论是从事因明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人数还是科研成果,都不在一个层面上了。上世纪80年代初,因明学家虞愚教授仅招到一名因明硕士生,毕业后还改了行。现在情况大变。潜心于因明学术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僧俗竞相比肩,学术气氛甚浓,科研成果累累;汉、藏传因明硕士生、博士生已成批量涌现出来。绝学确确实实复苏了,也真地迈进了“同发越”的时代。因明或许成为显学的日子也为时不会远了。

  令我难忘的人和事还有那么几桩。一桩是,虞老在全国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敦煌开幕式上致词中吟诵的七律:

  燕南雁北群贤集,

  握手敦煌喜可知。

  绝学相期同发越,

  高文何止闯藩篱?

  由来后浪推前浪,

  自是多师为我师。

  玄奘法称遥可接,

  冥挥正理报明时。

  这首诗,我至今不能忘怀。以至在读到《虞愚自写诗卷》时,竞迫不及待地先翻看内中有无这首诗?当看到确有此诗全文的真迹时,心中有说不出的舒坦。随着时势的发展和人事更迭,这首诗所蕴涵的深刻意义日渐显露出来。尤其是虞老辞世以后的二十来年,再去回味它丰富的意境,就更加美不胜收。因此总有一种必须回报诗人一首因果之律的感情萦绕在心头,于是在15年前为《虞愚文集》的附卷纪念集《述学昌诗翰墨香》撰写回忆虞老的文章时,试作了一首七律以为回报:

  群贤敦煌紧握手,

  绝学复苏业绩犫。

  后学踊跃攀高峯,

  逻界盛况冲斗牛。

  玄奘法称圣颜开,

  中外学子堪中流。

  冥探正理硕果多,

  北山宏愿壮志酬。

  我本不善诗词。今天重提15年前的这首拙作,是因为想起了二十八年前的抢救因明七人座谈会已有虞老、杨化群教授、张春波研究员三位因明学前辈离我们远去了。他们的音容笑貌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里。我们大家可以告慰虞老、化群、春波三位学者的英灵:学生们踏着诸位前辈的足迹,在因明学、名辩学、中国哲学、佛学诸方面,简言之,在前辈们生前所从事的科研和教学的全部领域如今都创获甚丰。前辈们可以安享冥福了!

  又一桩是,与沈剑英教授有关的学术活动。16年前在玄奘故里河南偃师和西安两地召开的首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我在沈剑英教授参加的小组学术交流会上介绍论文要点时,向与会者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

  玄奘大师游学印度,自古丝绸之路起端——唐都长安始,到达北印度摩揭陀国终,学成回国,再返长安,期间均往返于古丝绸之路。其中,甘肃段就占了2000公里之遥。作为汉传因明的奠基者玄奘,他带着36部因明论经卷经过甘肃几千公里的路程,怎能不留下其足迹?据称:近几年来,中国甘肃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在有关文献资料中发现有因明论的部分。如《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中有《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因明入正理论议疏要》三卷。这和玄奘取回的因明经卷究竟有无直接联系,则无从查考,但追根溯源,是和玄奘在古丝绸之路甘肃段留下其足迹不无关系这一点,则不是没有可能的。据敦煌研究院遗书研究所袁德领先生提供的情况称:“关于玄奘的学说,特别是慈恩宗的译著非常多,如《瑜伽师地论分门记》等。”

  此信息一经提出,立即引起沈剑英教授的极大关注。他当即交给我跟踪查询《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中几个因明卷子的任务。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负沈先生。就在两年后我拿到净眼法师撰《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和《因明入正理论议疏要》两个卷子的影印件时,他也从台湾学者那里获得《略抄》和《疏要》两个卷子的影印件。可见沈先生并未坐等我的搜索,而是用心追踪,捷足先登,赶在我之前就获致了两卷宝贵资料。沈先生是有心人。他治因明之学的勤奋精神令我辈感动。经过几年的磨剑之功,终将敦煌写经中胜似“章草”之难的两卷因明原文解读和翻译成现代汉语,并由上海开明书店用上等宣纸和仿古线装的大16开精装版本形式出版。当我拿到沈先生寄来的一函精装大书时,真是高兴极了。《略抄》和《疏要》的写经草书原文,连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也有读不下去的字。可想而知,沈先生下了多大功夫!

  抢救因明座谈会,沈剑英教授虽未亲历,但寄来书面发言,说明他的心是参加了。这二十八年来,他潜心于研究别人未曾研究过的因明经卷,成果可谓辉煌。他还是一位性情中的江南汉子。前年,在兰州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上,他又一次提到当年我们在玄奘故里河南偃师聚会,共商查询《略抄》和《疏要》线索的事。时隔数年,那时的猜想一一都得到实证。

  再一桩是,特别要讲一讲老朋友刘培育教授。他是当年北京抢救因明座谈会的实际组织者,也是至今健在的参加者之一。我与培育先生的过从已有32年的历史,是至今还健在的作者挚友中友龄最长的一位。在我的记忆中,培育先生可谓是集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学术活动的出色组织者、模范的成教工作者一身的学者。他和周云之研究员、董志铁教授主编出版的第一本《因明论文集》和北京抢救因明座谈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汉、藏传因明遗产的抢救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自上世纪80年代初抢救因明座谈会和全国首届因明学术研讨会的圆满召开,到现在的第六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的顺利举行,以及玄奘国际学术讨论会、因明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成功举办等等,都有他的身影和组织、协调工作在里头。在《中国逻辑史》(五卷)、《中国逻辑史资料選》(五卷六册)、《中国古代哲学精华》、《虞愚文集》(三卷)、《金岳霖文集》(四卷)等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的作者队伍组建、科研成果的出版方面,培育先生付出的心血在逻辑学界是有目共睹的。在我参加的几个学术团体中,会风好,学术成果多,品位高,成员关系团结、和谐,当属逻辑与语言研究、中逻史和因明这几个专业委员会。这当然与这几个学会的集体领导和全体会员的努力分不开,但也有培育先生善于协调、平衡以及他个人的为人为学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在其中。

  抢救因明座谈会的圆满召开,不只是抢救和光大了因明学术遗产,同时也抢救和发展了因明学术人才。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现在,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因明学术队伍已形成了自太虚、欧阳竞无、韩镜清、熊十力、吕徵、虞愚、黄明信,到石村、沈剑英、周文英、杨化群、罗炤、王森、祁顺来、多识仁波切、杨百顺,到孙中原、刘培育、崔清田、董志铁、郑伟宏、张忠义、姚南强,再到刚晓,以及在读的因明硕士生、博士生等,大体上五代因明学人的梯队。这应当说是中国对这份人类文化遗产的抢救和发展作出的大贡献。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