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密教述要(2)
一口气一口气地金刚念诵,如同炼九节风(藏密修炼气脉的一种功法)一样,念到后来,连肚皮都瘪进去了,没有了,还在念,最后放松,自然吸气,充满了再开始炼,很有奇效,身体精神越来越健旺,乃至两腿坐不住,气脉念好了,一直念到下面气通了,自然经过屁股那里,一路一路都会自己震开了。到了大腿、膝盖、足底心,连十个足趾都在发乐。最后没有身体感觉,完全在一片音声海中。音声海是什么?空的。念念皆空,念念皆有。然后法界同声,此身同空,投入本尊佛母与我合一的心海中。这时念速等同光速,念速比光速还快,没有进程,当下成办,不假方便,自然感应。
瑜伽念诵就是心念,也是默念。意要观想,都摄六根。耳根回转来(内闻),眼根回转来(内视),身心念头与观想配为一,才能得止。其中也同时修慧,也就是参禅合一,即观照自己,观照得清清楚楚,忘却身驱,融化身心。观照同时,也就是密,也就是禅,即观即照,即照即观,即观照,即是止,即是定。都摄六根,净念相续。
正常念诵是正常发音,瑜伽念诵是声自内发。瑜伽念诵,心闻在念,气脉在身体里头震动,发生动摇现象。可以让它动一下,不让它动也可以。应收放自如,恰到好处。人的念头一般跟随人的受阴(身体所受种种感觉)跑,所以它才会动。如果念头不跟感觉跑,这个身体坐在那里,就是一具白骨,甚至白骨都没有了,由气而声而光,发光了。等于一个虚架子,一层很薄的烟雾一样包着身体,内外都是光明,都是气,那里会动。不动了,我不理会你这个受阴,不管酸也好,麻也好,胀也好,舒服也好,都不管,你觉得舒服,一耽溺这个享受的滋味,你就会被受阴所困。色受想行识就不能解脱。所以修定要舍,千万不要被受阴困住。话说回来,因为常人一般不易得定,气脉不能通,不能解脱色声,所以修禅定要你先得喜得乐,先发起乐,再得喜,那也是为了打破受阴。是打破身中业力的一个转机,这是以楔出楔的道理,拿这个钉子去除那个钉子,最后再把它拔掉,所以修定要不执著,要能舍。
真言密咒多从吸气时默念,呼气时不念。这是异于常人念诵法的。在念诵时也多与观想结合,有缘形、缘声等说,克立大师在《密宗道次节论》中对此有详透说明。
(四)藏密的口密在持三字明
嗡阿NB557三字明是藏密主教金刚总持即普贤如来的根本咒,代表佛的三密,嗡字代表佛的身密,阿字代表佛的口密,NB557字代表佛的意密,普贤如来即是“普现”,普遍现前,意译妙密,普贤就是普遍而贤善地充满一切处所,无时无处而不存在之意。三字明正是充满人类宇宙的根本法音。
梵文、藏文、()(嗡)字。它是宇宙原始生命能量的根本音,是形而上天部的声音。它含有无穷无尽的功能,是佛部的声密。
在人体而言,它是头顶内部即脑部的声音,修持藏密定功时,是人体中之气转向脑部所发之声。内闻时,它的声音与自己所听到的心脏与血脉流动的声音相近。修藏密定功,必须懂得嗡字发音的机括妙用。最低效果,它可以使头脑清醒,精神振发,伤风感冒,连续不断念此字音,可使头部发汗,不药而愈。
可以说,嗡是中脉音,是梵穴轮音。是天部音,是佛部声密。表示佛的身密。
梵文 、藏文 (阿)字。它是宇宙开辟,万有生命生发的根本音,是人与动物生命之间的开口音。它具有无边无际的功能。同时,阿字是开口音,是世间一切生命开始散发的声音,是密宗阿部的开口音,是莲花部的声密。
人出母胎,哇哇坠地,开口第一声就是阿音。小儿说话,最初就呼父母,无论中国人喊爸爸妈妈,英语系喊father、mather,都是阿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日本东密,以阿字本不生,概括金胎不二两部大法,包括全部曼荼罗,其尊重可知。盖阿字本不生,应如实知自心,自心为息,阿即息之本声。
在人体而言,它是心脏内部即心部的声音,修持藏密定功时,是人体中之血转向心部化而为气所发之声,也是气转而至喉所发之声,内闻时为无声之声,开口即声。修藏密气功,懂得阿部音的妙用,就可以打开身体五脉轮结,同时,也可以清理脏腑之间各种宿疾,修习久之,可体会内脏气脉震动之效果。
可以说,阿是心音,是喉息轮音,是人部音,是莲花部声密。表示佛的口密。
梵文 、藏文 (NFDA5)字。它是万有生命潜藏生发的根本音,是物理世间地部的声音。它具有无限无量的生发功能。是金刚部的声密。
物质世界,天上雷鸣,地下地震,都是NB557音。藏密特重NB557音,以NB557音通一切音。表五方佛之心,观想NB557字,可转五烦恼成光明五智。
在人体而言,它是肚脐内部即丹田的声音。修持藏密定功时,乃气转至丹田脐轮所发之声。内闻时为雷鸣或地震之声。修藏密定功,懂得以NB557部音来念诵,可以震开脉结,促进新陈代谢,启发新的生机,最少也可达到健康长寿的结果。
可以说,NB557是丹田音,是脐轮音,是地部音,是金刚部声密,表示佛的意密。
修持藏密,如修大圆满法,其前期的功法次第是:七支坐、九节风,金刚诵、宝瓶气、拙火定。其中金刚诵就是藏密的六妙门。六妙门又分为两部分,即四息法和三字观。四息法就是数息、随息、止息、观息,这是修密乘金刚诵的四种方便。在四息法的基础上修三字观,即观想嗡阿NB557三字为进气、住气、出气,即出息、入息、住息都变成嗡阿NB557三字,以通解遍身脉结之气,这就是藏密六妙门的还息和净息。修持功法,需要师傅口授,容他日另文专述。兹不赘。
六、藏密三密中的意密
(一)意密的重要
意密是包括东密、藏密在内的密教三密之一,同时也是密教三密中最主要的一密,内为身体的内密与声音的奥密,都凭藉意念的妙密而发挥作用。意密的内涵,既指人们意念上具有无上神秘的力量,又指密教利用意识作观想的修法具有无上深密的意义。在佛教显教中,无论大小乘任何宗派的修法,都以空了意念的妄想,清净自己的意识为要旨,唯有密教的修持方法,独特运用意念的观想,作为即身成佛的修炼方法,这是密教确实与显教大小乘各个宗派的理论与实践迥然不同的地方。其中奥妙自然有它密意的存在,它牵涉到意念的本质,更深入地说,它涉及到人生人体的本质,涉及到人们的根本识——第八阿赖耶识——种子识的本质,在人体科学上来说,是需要认真探求的最根本的问题之一。
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的大脑思维,即在于人能凭自己的意识功能,发挥它的作用。在人类的文化中,不论东方和西方,不论是哪种宗教或哪种哲学,如果讲实际的修炼方法,无不依靠人类天赋本能的意识思想去做工夫。这是东西共通的事实,也是古今不易的原则。就是佛教大小乘各宗的修法,虽以达到“有余依涅NB231”或“无余依涅NB231”为目的,但都是以“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为通则。小乘道果的“偏空”,和大乘佛果的其空亦空而至于“毕竟空”,其所谓“空”的境界,基本上也就是利用自己心意识的作用而使意识升华,犹如以楔楔进无比空灵的领域,不依身,不依物,而住于不同凡俗的境界,然后勉强名之为“空”。但无论是有境界的空(有余依的空),或是境界亦无的空(无余依的空)它都是一个真实不虚的“妙有”,所谓空或真空,只是意识清净的现象,所谓不空或妙有,便是意识清净的实体本来如是而已。
佛学的发展,由原始佛教而小乘部派佛教,进而到大乘的中观,发展到瑜伽,便有般若的毕竟空与唯识的胜义有之争辩,最后密乘以般若理趣统一了中观与唯识,到藏密更以圆满见而统帅一切,其核心也仍是意识本体的功能和作用。
对人类意识的认识和研究,从古代的巫学到现代的灵魂学,从古代的招魂到现代特异功能的研究,至今依然还是一个谜。即如动物世界展现出来的奇观,蚂蚁远出,准确返家;昆虫寻偶,数里皆知;候鸟洲际迁徙,绝无差错;鳗鱼千里回游,准确无误。兔死狐悲,同类相怜,猩猩惜猩,心心相印。这些奥秘,至今未明。至于人类的特异功能,从古代的兽母NCE74背换子,元白梦中同游,沈括预感梦溪,“千里良朋,犹识梦中之路;同心倩女,至离枕上之魂”,到现在的耳朵识字,遥识透视,感知磁场,思维传递,拨表折枝,超距移物,轻功腾飞,甚至更离奇的现象,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如拿密教修法的感应来说,那就更仆难数,不胜枚举,使人简直不敢相信,也更难理解。什么是人体磁场,超感官知觉,意念场等等。从现代心理学、生物学到现代人体科学,都没有说出一个所以然来。一句话,人类对自身意识心灵和它的特异功能,在认识和研究方面,还处于幼稚的阶段。迄今国内外还没有一种可接受的统一的科学理论和假说,还没有一种理论和假说能说明清楚和解释圆满。能说明这些问题的,目前还只有佛学,但它仍然需要科学的发展来证明。
从佛法的教相上来说明意识问题,利用语言文字比较系统理论比较合乎科学逻辑而又合乎现代人口味的,恐怕还是法相唯识学。利用唯识的原理来说明意识问题,才能进一步探讨密宗的意密问题。
佛经上有时说“唯心”,如说“三界唯心”,有时又说唯识,如说“万法唯识”。当初佛开始说法,只讲唯心,后来菩萨弘法,为了当机,依之造论,才讲唯识。心和识,有同有不同,是一又非一。说心,大都是就本体而言,它的含义是无分别的,无相的,无为的;说识,大都是就作用而言,它的含义是有分别的,有相的,有为的。那么“心”和“识”究竟是一是二?这可以水为喻而推究之。无分别之心,喻如无波之水。有分别之心,喻如有波之水。若知波即是水,水与波是一,就应当知,识即是心,心与识不二,波是水之用,水是波之体,若自体而言,则波即是水,故识与心非异;自用而言,则波非是水,故识与心又非一。以图表之如下:
如用现在通俗易懂的方法来说明,如下图所表示的两种“心波”现状。
图一:通常人心意识活动的状态
图二:学习佛法人观察心意识波动的状态
A是虚线,表示心体,B是波线,表示意念,C波线中间的凹点,表示意静心空。
明了以上两图,便可知中国佛学,综合大小乘与显密教的理论,认为“全波即水”和“全水即波”的简要原理。由此原理推行,便可知道密宗运用意念(意识)的修法,与显教禅宗“心一境性”的原则,以及般若观空的作用,完全不二。显教是以“波平境净”为极则,密教则以“净化心波”为究竟。因为显教讲金刚般若,而密教则讲理趣般若。如果单以波平境净为究竟,偏之毫厘,便成一潭死水,再不能繁兴大用,而建立升华的生生不已的功用。如果只能为“净化心波”,无妨起用为究竟,倘有丝毫偏差,习染于有,也会致于“动则易死”之迷。因此藏密修法的系统,便有不同于东密之处,以“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作为密法的旨归。“生起次第”以净化意念而繁兴幻有的大用,“圆满次第”以止息心波为归真返璞的究竟。其实,这与天台的三止三观“空假中”的修法次序,也实质相同,不过理论的着眼点与修法入手的起点略有差别而已。这些都是“转识成智”的成就。当然,更高的层次和究竟,还是大圆满的“光明次第”,无水无波,即水即波,它的“脱噶”与禅宗的“顿悟”也是同一境界,它和“转识成智”而成的不同,而是即心而成,即身而成的成就。是从意识的本体——阿赖耶识——真正的心王上即种而成。
(二)唯识的要义
法相唯识学把世界上万事万物归纳为百法五位,又把五位百法归结为八识,因而说万法唯识。这八个识都是心体起分别而现出的作用,所以叫做识,识就是了别,了是了解,别是辨别。这层心王的八个识就是:
第一眼识,是以眼根为所依处,感觉照了各种形色的心。
第二耳识,是以耳根为所依处,感觉照了各种音声的心。
第三鼻识,是以鼻根为所依处,感觉照了各种气味的心。
第四舌识,是以舌根为所依处,感觉照了各种味道的心。
第五身识,是以身根为所依处,感觉照了各种触动的心。
以上五种识,统名“前五识”,前五识只了别现在的事物,不能够了别过去未来,对现在的事物,又只能了别外有的形的物质,不能够了别内界的心作用。对有形的物质,又只能直觉他,不能够比知推测。
第六意识,是普通向过去未来现在内外一切的事物思维了别的心。
这个识,也叫第六识。通常所谓思虑分别,都是这个识的作用。所谓意,是第七识,就是第六识的根,也就是意识的根。这个第六识,以第七识为所依,所以叫做意识。
意识有五俱不俱两种。五俱意识,是和前五识俱起并生的意识;不俱意识是不和前五识俱起单独发生的意识。五俱意识,又有五同缘、不同缘两种,五同缘意识,是和前五识俱起同攀缘一种境的意识。不同缘意识,虽然和前五识俱起却另外攀缘别的境的意识。不俱意识,也有后意识和独头意识两种。五后意识,是前五识攀缘前境之后继续现行的意识。独头意识,是不和前五识俱起孤独现起的意识。这个独头意识,又分有散位、梦位、狂位、空位四种。散位意识,也就是独散意识,是在日常行动当中,单独发生追忆过去,预想将来,或者比较推度作种种想象分别的意识。梦位意识,是在梦寐当中现起的意识。狂位意识,即神经失常,如狂、醉、痴、疯癫、精神分裂等都属这类意识。空位意识,是收心在色界无色界一切禅空当中,前五识不现起,只有第六识梦缘前境的意识。广义地说,意密也属于空位意识。以上所说可列表于下:
第七末那识,是以第八识为所依,而又以第八识为,向它恒审思维量度,迷执第八识做实我实法的心。梵语末那,意译为意,所谓意,意思是思量。第七识从无始以来和第八识俱起并生,常恒在根本平等的第八识上起差别,恒审思维量度第八识的能缘作用(见分)是我是我所有,所以叫做末那——意。
这第七末那识就是第六意识的根。第六意识就是听命第七识这个意根的。这个作为“意识”之根的第七识,便是人之所以为人,我之所以为我,以及人之所以“我”。也是我的真正“意”根。唯识学上所谓二能变,佛学上所谓生命的业力,都是由第七识而呈现其显著作用。心理学上所谓下意识、潜意识等等,都是它表现的一小部分。
第七识和第八识所不同的,就他们的作用说,第七识是就心向内里恒审思量的方面建立的,第六识是就心向外面思维了别的方面建立的,就他们的体性说,第七识是常恒不断的思量,第六识是起灭无常的思量。因而在第七识,意就是识,而第六识是依意的识。比如我们日常思量一件事,这是第六识的作用,而在思量的背后,又有一个意识,知道我正在思量,那就是第七识,就是意根。意根证明第六意识的活动,又支配着第六意识的活动。因为意识总是执第六识为自内我,就是老抓着我字不放,无时无刻不是执着我,我的我的,是我是我,是我所有,因而第六意识活动时,也就常常带着“我”的痕迹而表现自我。
第八阿赖耶识,是一切诸法的根本,摄持诸法种子的心,梵语阿赖耶,旧译为无设,新译叫做藏。前六识,在熟睡同闷绝等境时,不现起;第七识的性质,有改变,但都不能够不断的摄持一切诸法的种子。第八识,从无始之始,到究竟之终,一类相续,把一切种子不断的摄持着不丧失,所以叫他做藏识。所谓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第八识能够把一切诸法的种子——就是一切事物所由生的根本原因,包藏在自体当中,所以叫能藏。也就是说,这第八阿赖耶识里,含藏了许多种子,无论是有法、无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等等,只要能够生出现行果法的来,都是“种子”。没有哪一样“种子”不是藏在阿赖耶识里,一切法是所藏,阿赖耶识叫能藏,因为它能含藏一切法的种子,所以叫能藏。第八识又是一切诸法把它的种子熏附的所依处,所以叫所藏。也就是说,这第八识,被前七识现行杂染法所熏习,所以前七识是能熏,第八识是所熏。前七识为能覆,第八识为所覆,覆就是盖覆隐没的意思,所以叫所藏。第八识常恒被第七识爱注执着做自我,所以叫我爱执藏。也就是说,第七识的“见分”,相应的我爱心所妄执阿赖耶识的“相分”,以为它是常一不变的主宰,妄执为我,妄生贪爱,第七识为能执,阿赖耶识是所执,是被第七识执以为我,所以叫我爱执藏。图表如下:
所谓万法唯识,是一切有情——就是人类同其它一切的含生之类,各自具有以上的八种识。宇宙万有,不外乎这八种识所表现。而其中第八识,是能变现宇宙万有的根源,所有精神界、物质界各种现象,都是从包藏在这个识里面叫做种子的功能势力所开发生起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各人,都有一个宇宙,而这个宇宙的根源,是我们各人的第八识。气功、禅定、法的各种现象,究其根究,也都是唯识所变,究其根底,也都是识所变,不过高层的,是转识成智后的智证境界,不是识变的境界,但其本质根源,仍是阿赖耶识而已。就唯识而修唯识的,有五重唯识的,有五重唯识观的修法,兹不赘。
(三)意识的奥密
探索意识的奥密,还要根据法相唯识学的根本经典《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就讲了“五识身相应地”和“意地”。“五识身相应地”是讲的前五识,而“意地”则着重讲明第六、第七、第八三个识。合起来是为了说明瑜伽境的境体。什么叫意地,因为第六、第七及第八识同以意根为所依,举所依的意根,以统摄能依的三识,故名意地。《瑜伽师地论》从(一)意的自性,(二)意的所依,(三)意的所缘,(四)意的助伴,(五)意的作常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意识的奥妙,因是法相唯识学的专门学问,兹不赘。这里简单讲讲根本的意识和意识的根本奥密。
意识的根本,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它是意识的根本,又是根本的意识。按法相唯识学讲,宇宙一切事物,万事万物一切法的总根本,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在佛学研究上占有根本的地位,有关生命缘起,因果轮回,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等等理论,都要涉及它。佛经上说:“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它是了脱生死的关键所在,也是意密观想成就的根本所在。当前人体科学和生命科学,所探讨的一系列问题,如前所述的问题,在阿赖耶识理论上都能得到解答。所谓万法唯识,实质唯的就是阿赖耶识,所谓唯识所变。所谓转识成智,就是转阿赖耶识成智。所谓意密,密就密在阿赖耶识,因为人的前五识,第六意识及第七意根识,他们的一切功能作用,都是从阿赖耶识生起的,都是受阿赖耶识制约的,这个识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源,亦是轮回果报的主体和舍染成净证得涅NB231,转识成智证得菩提的总依据,《唯识三十颂》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NB231证得”。这个识在凡夫的地位上叫做阿赖耶识,在凡夫二乘、菩萨地位上总的叫做“异熟识”,在佛的地位上叫做清净无垢识。所以这第八识在不同的境界里有不同的名字,大体来说,有下列种种不同的名字。
(1)叫做阿赖耶识,译为藏识指能含藏一切种子。
(2)叫做心,梵文名“质多”,心是积集的意思,说此心是一切种子积集的地方。
(3)叫做种子识,说此识是一切诸法的种子,能生起一切诸法的。
(4)叫做阿陀那识,梵文译音,意思是持轨,说其能执取善恶的业因,维持事物,不令破坏。
(5)叫做现识,说是一切诸法皆在这本识上发现。
(6)叫做本识,说这识是一切诸法的根本。
(7)叫做宅识,也是阿赖耶的别义,阿赖耶也有房宅的意思,说此识是种子的房舍。
(8)叫做根本识,这是小乘教的命名。
(9)叫做第一识,八识从本向末数,此识第一。
(10)叫做第八识,八识从末向本数,此识第八。
(11)叫做所知依,所知就是杂染清净诸法,此识是此等诸法所依据的。
(12)叫做究生死阴,小乘教说一切心一切物是有时连续有时断灭的,但是这心物的种子在此识中是不断灭的。
(13)叫做异熟识,异熟就是果报的意思,这果报是由业因不同时不同类而成熟的,此识能引起生死以及善恶异熟果报的,因为二乘菩萨所有的种子已经断绝,不受后有,但只有生死异熟未尽的,所以不叫种子识,改叫异熟识。
(14)叫做无垢识,此识在如来位上是最极清净的,是一切无病所依止的。
阿赖耶识在佛学经论中,不但有种种不同名字,而且有种种理由说明它的存在。如经论中所说的(1)持种心、(2)异熟心,(3)趣生体、(4)有执受,(5)识,(6)生死时心,(7)缘起依,(8)依舍,(9)灭尽心,(10)染净心……等等,假使没有第八识的存在,那上面所说的心法识法,就皆不可得。阿赖耶识在众生的生命长河中,表现如下的特征和功能:
(1)它是一切有情的生命所依,是有情赖以生存的实体。这实体不受报身束缚,所以称为“细心”,但也不是绝对的远离色蕴,因为它是色心的集合体,也叫做“细蕴”或“究生死蕴”。意密的观想也是依第八识而立的。
(2)它是一切有情在三界五趣四生中轮回受报的主体,众生由身口意三业造作所形成的业力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每当一期生命结束后,即由生前所造业力决定,引向三界投生受报,这受生体,叫做结生识,所谓异熟识,就是指此识。
(3)它是成佛作祖的根据,在凡位,此识是有情延续生命的依据,至圣位,通过修道,由于转识成智,智成法身的依据,由凡而圣,由染而净,它起着相续转化的作用。意密的观想也就是识变的过程。
(4)它与诸法有相互因果的关系,它藏种子而生一切法,叫做种子生现行,由现行诸法再熏阿赖耶识而使其为种子的集藏处,叫做现行生种子。它的种子又能彼此相互影响、自类相熏,叫做种子生种子,这都是在阿赖耶识体内部进行的,这就是宇宙以及人类世界生生不已的总根源。也是意密观想能生起园满的根源。
(5)它依于两种因素而经常维持内在的身心活动及了别处在外界的活动:一是“了别”内在的有分别的执受心,其他诸识中,凡有一识或二识活动时,它的内含(种子)随亦活动。二是“了别”外在的无分别的界的活动。
(6)它除与诸识相应活动外,还与作意、触、受、想、思,五遍行心所相应。正因与此五心相应,所以由第六、第七相应心所与它心所相应而作成的观想才起作用。
(7)它是“无覆无记”的中性,所以能受熏。意密的观想实质也就是使八识受第六意识的熏染。
(8)它是染净法之所依,有离染与还灭的两面,在生死流转中,它是一切杂染的根本,在悟证而入涅?时,又是还灭功能之所依。
(9)它在有情一期生命活动中,是“去后来先作主公的”。它是宇宙真正的“造物主”,也是人类自我真正的“主人翁”。
(10)它在凡圣各个不同位别上表现不同的果位和作用。凡位要依靠它,圣位也要依靠它。
阿赖耶识理论,从生命的整体出发,提供了人体科学与生命科学许多根本性观点,如何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来充实它,证明它,这就是现代科学的使命了。
(四)密宗的观想
从广义说,观想只是禅定的一个方面,因为禅定有观的一面,还有止的一面,有慧的一面,还有定的一面。密宗的禅定是秘密禅的禅定,尽管它和如来禅、祖师禅的禅定有所不同,但也有共同的地方。如止、观、定、慧的内容不同,但都有止观定慧却是一样的。尽管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的三摩地内境不同,但都有三摩地是一样的。所以要了解密宗观想,还得一般了解禅定的界说与内涵。
禅定一词,名相繁杂,义涵多层。以对境不同,内景相异,名实交错,界说不一。华言禅定,来自梵语禅那,简称禅,或音驮南,持阿那。义译叫做思维修,新译叫做静虑,又译为定、弃恶、功德丛林。译为思维修者,是因为思维所对之境而研习的意思,一心思维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维修。译为静虑者,是因为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静虑是就当体而名之,这禅那之体为寂静而同时具有审虑之用,所以叫做静虑,即在定静中观察思考。静说的是等引,虑说的是遍现,静就是定,虑就是慧,定慧均等之妙体叫做禅那。禅那虽可名定,而定中有观有慧,方为禅那之特义,所以禅那也叫做禅观。
禅那在梵语中又名三昧,或三摩地。华语义译就是等持或等念。定慧平等,故名等,心住一境,故名持,平等保持,住缘一境故名等持。诸佛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彼等,故曰等念,这是利他业而解释的。还译为定、正定、正受、调直定,心一境性、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现法乐住等等名称。心住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有的说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故定的名称含义很宽广,一切的息虑凝心都可以叫做定。禅的名称比较狭,因为禅是定中之一分,禅那的思维审虑,自有定止寂静之义,所以得名为定,而三昧没有思维审虑之义,所以得名为禅也。现在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又因三昧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所以叫做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所以叫做息虑凝心。现定中法乐,所以叫现法乐住,实际上就是正受的异名。
禅那在梵语又名三摩四多,意译为等引,是说禅定能引生诸种功德。“等持通定散,等引唯定心。”定散是指定心、散心二心。定心是说心常住于一境的心,散心是说攀缘六尘外境而散乱的心。定心为圣贤之修成,散心为凡夫之自性。定心又有有漏、无漏之分。散心有善、恶、无记三者之别。以此二者统一切之心。所以叫做定散。等持可通定散二心,而等引则唯在定中才有,即定心才能引生功德,如激发特异功能,出现神通等等,散心就不可能。
禅那行相,也有很多名称,如入定初门之息道,梵名安那般那,简称安般。义为持出入息。安那为入息,般那为出息。欲入定时叫做三摩钵底,意为等至。正在定中名三摩半那。定中的止分叫做奢摩他,意为止息、寂静、远离、能灭、能调、能清。定中的观分叫做毗婆舍那,意为观见、正见、遍见、次第见、别相见,种种观察。密宗的观想,实质也就是秘密禅定中的观分。定中止观平等的舍分,叫做优毕舍,意为舍离、平等、不诤、不观、不行。凡此都是禅定的一部,中文总名,便是禅定。
综合上述表明如下:禅那||三昧||三摩地入定初门息道安那(入息)般那(出息)持出入息,安那般那入定——————等至—————三摩体底正定——————等持—————三摩地定定——————等引—————三摩四多正在定中———————————三摩半那定中止分————止息—————奢摩他定中观分————正见—————毗婆舍那定中舍分(止观平等)——平等——优毕舍上面只是就显教禅定一般而言。至于密教的三摩地,便是直接运用“转识成智”的原理,引发“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的潜在的无比功能,转变世俗的习染而更换为超然物外的境界,初由“意识”的一念专注而作“观想”开始,再渐渐地转变固有习气,在禅定中薰习无漏种子,构成自我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密宗的修法,包括东密和藏密,其入三摩地的原理,大体都是这样。
东密金胎两部大法。胎藏界依《大日经》为主,《大日经》又以《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概括全经,《住心品》讲了“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句根本义,这三句根本义配于五转心,又总括为经中“如实知自心”一句话。“如实知自心”就是阿字本不生的根本观想。胎藏界一切修法都起于这个意密观想。金刚界依《金刚顶经》为主,其《金刚顶宗发菩提心论》为“秘藏之精要,两部之肝心”。《论》中讲了“菩提心之行相,三门分别:‘一者行愿,二者胜义,三者三摩地’”。特别讲了“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说三摩地法,于诸教中,阙而不书”。《论》中具体说了三摩地,即一是出普贤大菩提心说月轮观,二是详十六大菩萨义说阿字观,三是开示三密说五相成身观。
密教修法所入的定,虽常因本尊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名称,但也可摄万殊于一本,譬如金刚界一千四百六十一尊,胎藏界四百十四尊,各各有内证三摩地,而一切诸尊,都只是大日如来的支分(等流)身,便都为大日如来内证三摩地所摄,因此可以说,密教所入的定,只是大日如来的内证三摩地。它的意密观想,也就是大日如来的正见正观,而且一切诸尊,虽有菩萨明王之不同,但既然是大日如来的支分身,便都是如来所显的本体,而大日如来即为一切如来的总体。因此又可以说,密教所入的定,直是如来的最上定。显教只求入因地的定、而密教却迳入果地的定,这在定的境界上是很不相同的。
若进而问密教意密的观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生佛一致”、“生佛平等”上用力。凡分为三:
1入我我入观——身业与本尊融合一致
2正念诵——语业与本尊融合一致
3字轮观——意业与本尊融合一致
下面就这三条略加说明:
1入我我观:就是以本尊入我身,以我入本尊身,观本尊身与我身无二无别的观法。观想自身时刻成本尊,这在藏密叫“佛慢坚固而住。”现举一例示之,先结定印,平直其身,观胸中有阿字变为月轮,月轮上有NFDA6字变为法界塔婆。此法界塔婆复变为大日如来,身相白色,万德庄严,自顶上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既以自身作如来已。次观坛上亦有阿字,如前变月轮塔婆的成本尊,放光遍照,与己身平等无二,以本尊三密遍于法界之故,我身本在本尊身中,我之三密亦遍法界之故,本尊本来在我身中。不特我与本尊如是,并观一切众生胸中,亦有阿字变月轮以成本尊,自顶上放大光明,我身与本尊及众生之三者,三无差别,平等平等,恰如明镜互相辉映。其影之融即涉入,重重无尽,一切有情,虽不知此理,以我之功德力,本尊之加持力,及法界之增上力,三力俱足故,即能转三业之罪障而为三无尽庄严,是自利利他之行,皆依此一观而得成就。
2正念诵:就是在念诵真言之际,作与本尊彼此涉入之观,依口密而与本尊同体无二的观法。先以念珠入于掌内,加持发愿。次以珠当胸记数,观本尊心月轮上,有真言梵字,右旋列住,我诵真言之字,自我口出,入于本尊之脐,亦至心月轮上,右旋列住。如是相继往来,轮转不绝,且观且诵,满真言百八遍,或千八十遍,或若干万遍,本尊与我既已无二无别,故依我与本尊共诵真言之功德,而一切众生之语业,亦无不清净,这是修法中的秘观。
3字轮观:由前身语二密与本尊一致再观意密亦与本尊无二。此观亦结空印,想心月轮上有阿缚罗贺NB53C五梵字,右旋列住,了了分明,次就字义辗转相摄观之:阿字诸法本不生不可得故,缚字自性言说不可得也。缚字自性言说不可得故,罗字尘垢不可得也。罗字尘垢不可得故,贺字因业不可得也。贺字因业不可得故,NB53C字等虚空不可得也。如是顺观已竟,又自NB53C字逆而观之。观想良久,言忘虑绝,惟有心月轮洁白分明,是名无分别观。
此外,东密单修的观法也很多,如金刚界的“五相成身观”(五转成身观),胎藏界的“五字严身观”,或广或略,但都可归并于一个阿字观。总之,密教的观法,是以三密为用而为“生佛一致”的无上法门,而显教的观法和禅定,大都以生佛相对而修,所以在定的观法上也有一个大大的差异。阿字观等都属密教事相,需亲得传授,才可实修,这里就不详说了。
(五)藏密的意密在证圆满见
上段说的是东密观法,藏密自中唐以后,更进一步,把密教观想成就的方法,划分为两部分,初由“观想”成就开始,作为藏密修法的“生起次第”,再由观想成就而返还于“性空自在”,才是藏密修法的“圆满次第”。后来藏密不同于东密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把每一个修法,都区分为“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因此而使“空”“有”双融,贯通了“胜义有”与“毕竟空”而成为“中道观”的不二法门。也使般若的空与不空,即般若的业力,金刚般若与理趣般若在人生(人的生活和生死上)和人身(人的身体上)上高度统一,而使人的八识功能现前开发而发挥本能作用。更高的修法,则是大圆满的“光明次第”,那就是直接在阿赖耶识和末那识的本体上做工夫。藏密红白教所传授的大圆满法,依序而修的如七支座、九接风、金刚诵(即密教六妙门,数息、随息、止息、观息为四息法,还息、净息为修嗡阿NFDA5三字观)、宝瓶气、拙火定、金刚泰……,以及修炼气脉、明点等等,都还是“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只有大圆满的彻却法和脱噶法,才真正是大圆满。大圆满是藏密宁玛(红教)九乘中最高无上法门。大圆满就是指众生身中现前离垢的“空明觉了”。藏密认为心本有染净二分,染分名心,净分名了。随无明力而起种种杂念,分别是心;不被无明所染,远离二取戏论,认识明空无取的空理是了。“空明觉了”中本来具足生死涅NB231一切法,故名“圆满”,了知此空明觉了,即解脱生死之最上方便。再没有别的方法能超过空明觉了,因此名大。这就是说,众生身中无始本有的清净心性为大圆满,众生因迷此而流转生死,若能悟此就证得涅NB231。
大圆满又分三部:即心部、陇部、教授部。心部偏重于深“空”,教授部偏重于广“明”,陇部则空明持平。
三部修法,又各不同。
心部以任何外境皆为自心,自心现为自然智,离自然智更无他法,故直观心性本空。有说这派修法,多与白教大手印相同,但这派说大印派是以心印境,心部是直观心性本空,故有所不同。
陇部说一切法均不离法性普贤陇,破斥离法性陇更有他法。此部最重视光明,与新译密法之五次第相似。但五次第是中五风的作用,现起幻身空色影象,再用“整持”和“随灭”方便令入光明,故为有功用道,而陇部则由安住于永离所缘甚深无功用中,用深明双运智修成中虹身之金刚身,故为甚深方便。
教授部以永离取舍双运二智,将生死涅NB231一切法,均汇归于离空执之法性中,所以不分别生死涅NB231,以“明了性”现证“法性境”而成就自证金刚锁身。此法门专注要点,又最重超越境界,与新译密法之六加行类同。然六加行乃将五种风缚于中脉,由此现起空色境界,是渐次进修有功用之大乐道;而此法门则是断绝一切思虑,自然现证诸法实性,故与六加行不同。又此道修智身虹身与陇部亦不相同,因其非先化粗分三业为微细净身,而由究竟“尽法性光明”将粗细三业完全销化于身智中。
大圆满的体相用,就是体性本净(体),自性任运(相)、大悲周遍(用)。说无始真理本来无生的空为“体性本净”,这叫做“了空无别”。空性的色相不灭为“自性任运”,这叫做“现空无别”。具有功力能现起净不净境为“大悲周遍”,这叫做“现空无别”。心的行相(现分)为生死,心的体性(空分)为涅NB231。生死涅NB231在自心性体空中,本来无有分别,因此说“生死涅NB231无分别”。在修行方面说,若由知境为心,知心为空,知空为无二双运,而通过一切法都是“了空”的,是渐悟者认识“了”的界限。若现在没有能够现证“明空”的道理,但由修行的功力,在中有位现起那种真实智德的,是顿悟者(超越)认识“了”的界限。若将现前空明无取的无垢自心“了”性,不加拘束(不执著),任其散缓,任它取什么分别境相,都不去辨别好恶破立,直修“了空”,就是大圆满的心要。
总之,无始真理,没有被生死涅NB231心念所接触过,没有被错乱垢秽所染污过,真理独露,不普迷惑,不曾通过,都无所有,一切能生,即是困境。把这现前的“了”性舒缓安住时,泯灭善、恶、无记三种分别,心如清净虚空,即是道行。由已现证一切修道功德,无明错觉都自消灭,现证法界,即是果德。
一般传说,宁玛大圆满心髓,就是修“彻却”、“脱噶”,实际上,大圆满与心髓是一而成二,彻却与脱噶是二而为一。因为大圆满是就其广大而说,心髓是举其精要而言。宁玛根本经典即大圆满法经,共有十八部怛多罗。但通常奉行者只有八部。即:1.文殊身,2.莲花语,3.真实意,4.甘露功德,5.橛事业,(此五部为出世法),6.差遗非入,7.猛咒咒诅,8.世间供赞(此三部为世间法)。心髓乃十八部大圆满中最精深、最微妙之中枢,凡有四种:1.比玛心髓,2.喇嘛心髓,3.空行心髓,4.甚深心髓。此四种心髓总摄十八部大圆满之要诀。而十八部皆由心髓化出,故曰一而二。
大圆满与心髓是法名,彻却与脱噶是修名。藏语“彻却”,汉译“立断”,亦即“本净”之上义,可说为色法。藏语“脱噶”,汉译“任运”,亦即顿超之义,可说为心法。“彻却”是“冬巴”,汉译为“空性”;“脱噶”是“日囊瓦”,汉译为“显”,即智慧之义,“彻却”是“清净空”,“脱噶”是“任运显”(或任运明)。实则显不异空,空不异显;显即是空,空即是显。空性与智慧相资,色法与心法不二。故曰二而一。
关于大圆满之彻却定与脱噶观的具体修法,需要师传,兹不赘。修彻却定,由师指授,刹那了知自性,自性本来成佛,故为立断。依此真实见地,每日习定,便是以慧修定,进而更修脱噶,能全自身所具金刚佛性,显现功能,虚空粉碎,显现十方刹土,这便是以定修慧。任运顿超,渐渐身融法界。但必须先有彻却妙定,观脱噶光时,才融合贯通,最后或获“假鲁却古”即“霓虹法身”成就,这就是以色身而透法界;或获“假鲁颇钦”即“虹霓长寿”成就,这就是以法界而透色身。世间任何事物,元本有“空”、“显”二义,故曰“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个道理不弄明白,就不容易成就。又彻却定之空表母,脱噶慧之显表父。故宁玛修持大圆满心髓,不必用双身,即依彻却、脱噶定慧双运之三摩地,便能即身成佛。其他教派则非经过双身不可,否则必持中阴才能成佛。为此,其他教派都要修生起,圆满次第,都要修气脉明点,而修心髓者,不修生圆次第,不修气脉明点,不经中阴,现身即能成佛,所以这个法门叫做大圆满。
大圆满,实际上应该叫做“大圆满见”,这种见,特别是藏密,称之为“佛知佛见”。佛家分见为:(1)凡夫见,(2)外道见,(3)二乘见,(4)中观见,(5)唯识见,(6)圆满见。这六种见,一般解释把它列为梯形,“口受部”则列为环形。因是环形,所以说,一切诸见皆通向圆满见。如果圆满见排斥其它某一种见,本身就不圆满。所以藏密的意密就在于证圆满见。以圆满见统帅一切,乃至了脱生死。
以上就是教相而言,总归为“大圆满见”。
若就事相而言,则大圆满本身不存在独特功法,各种功法最后都通向“大圆满”。但在最后阶段有“口诀部”(俗称口诀)。梵语称口诀和咒语为陀罗尼,意为总持法门。大陀罗尼即大总持法门,乃总口诀。红教诺那派对大圆满事相,有总口诀,即祖祖相传之大陀罗尼,名曰“NB557”字无上秘密大圆满心要。有功法,亦有次第与功法口诀。诺那派传人邓述祜老师已总结成文,以广流传。
藏密大圆满的脱噶,与禅宗即祖师禅最后之顿悟极相类似。因藏密生起,圆满次第的修法,实质上还是从“观”上以求观心明朗猛烈而成正偏智,而祖师禅和藏密的大圆满脱噶,则是从“观而不观”、“不观而观”上以求观心明朗而成正偏智。别种禅三摩地是从“用”上用功,而祖师禅与藏密大圆满脱噶,是从“体”上用功。因此,别种禅的三摩地所得的智是转识成智,而祖师禅与大圆满脱噶,所得的智是即心而成。也就是从阿赖耶本体上证得而成。从阿赖耶的根本种子识上圆满证得一切智,这就是大圆满见。所以说,藏密的意密在证圆满见。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