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藏传佛教源流概说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藏传佛教源流概说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各大宗教在不同的国度与地区,皆有其不同的宗教派别。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佛教在我国的一种民族形式与地方形式。藏传佛教是外来佛教与当地流传的一种原始宗教苯教经过长期相互斗争、融合的产物。这是主要在我国藏族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宗教派别,其信徒在我国主要是藏、蒙古、土、裕固、纳西等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内蒙、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区。此外,藏传佛教还流传于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及苏联的希里亚特等地区与国家。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大约在公元前565年出生于迦毗罗国(今尼泊尔境内),死于公元前490~480年之间,享年八十岁,从三十五岁起,就被虔诚的信徒们尊称为"佛"。佛教一开始仅在印度等地广泛流传。它宣扬神灵不灭和因果报应等唯心主义学说,教育人们要忍受苦难,安分守己,不要反抗、造反,要修来世,幻想苦尽甘来土天堂。公元前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一时间广为流传,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各地。到公元七世纪,佛教又从中原地区流传到西藏地区。西藏吐蕃王朝赞普(国王)松赞干布于公元641年左右先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主(拜木萨)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两位公主皆来自佛教盛行的国度,笃信佛教,是佛教门下的虔诚信徒。在她们的影响下,松赞干布亦皈依了佛教。同时因有了统一的藏文,开始翻译佛经。以后的几代赞普还在其领地内修建了一些佛教寺院。公元716年,赞普赤松德赞还派遣七个贵族子弟剃度为僧,成为藏族历史上的第一代僧侣。到公元八世纪末期,赞普赤祖德赞更下令大力支持佛教,赐给佛教寺院大量农田、牧场、属民、奴隶,并明文规定,每一人出家,由七户平民供养。到公元838年,朗达玛继任赞普,在一部份贵族支持下,兴苯教,灭佛教,封闭佛教寺院,解散僧众,强令他们还俗,佛教势力受到很大的摧残。但尽管有一大批僧侣还俗;而不愿还俗的僧侣却逃到青海地区,使佛教又得以在青海地区发展起来。
  吐蕃人原先信奉"苯教",即苯波教,俗称黑教,这是在古代西藏盛行的一种原始宗教。最初仅流传于后藏阿里地区,后来传播到西藏各地及青海等地区。此教崇奉天地、山林、水泽的鬼神精灵和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佛教初传入西藏时,苯教曾与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吐蕃王朝与佛抑苯的情况下,苯教势力逐渐衰弱。后来苯教为了生存,为了适应它所依附的社会的需要,它按照佛教的模式来适应形势的发展,一部份佛教经典被改造成苯教经典;苯教原来的巫师,也变成了僧侣。佛教在同苯教的长期斗争中,亦为了顺迎民心,立足本土,吸收了苯教的一些神祇和仪式,教义上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俱备,尤重密宗,并以无上瑜伽密法为最高修行次第,崇信"喇嘛"(上师),形成藏密。这样,佛教与苯教经过了长期斗争、融合成以后的佛教,它吸收了佛教的基本内容,同时亦兼采了苯教的部份形式,形成为当地入更愿意接受的一种新的宗教派别,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有许多独特之处,如有统一的藏文及译为藏文的完整的三藏教典,有严密的寺院组缴和学经制度,重密宗,僧侣食荤,并有活佛转世制度,学法僧侣进行辩经以及完整的寺院教育制度等,尤其是有译为藏文的完整的三藏教典,是其他教派不能与之相比的。
  西藏佛教整个发展过程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前弘期即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始于七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时期,止于九世纪赤祖德赞末年,历时约二百年。此阶段又分为三个时期:松赞于布为初兴时期;赤松德赞为建树时期;赤祖德赞为发扬时期。在此期间内修建了桑鸢寺等一批寺院,建立了僧伽制度,翻译了主要的佛教经典。从赤松德赞时期起,佛教压倒苯教,占了统治地位。从规定"七户养僧"开始,僧侣遂参与吐蕃王朝国政,对侮辱三宾(指佛、法、僧)处以重刑,佛教势力达到高峰。至朗达玛继位,唐会昌元年(841年),大事灭佛,西藏地区的佛教几全被灭绝殆尽,前弘期至此宣告终结。
  西藏佛教后弘期是佛教在西藏、青海以至整个青藏高原恢复发展的阶段。经过赞普朗达玛灭佛后,西藏佛教的发展中断了一百多年。到宋大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佛教在西藏再度兴起,分别从青海和西藏阿里两路传入卫藏地区,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下路弘法和上路弘法。藏传佛教就是在后弘期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后弘期中新译经论甚多,卷帙浩繁,可谓经典完备。十四世纪后半叶,藏族学者更编成佛教经律论总集《藏文大藏经》。
  青藏高原上各地封建割据势力几乎从一开始就具有僧俗联合,政教合一的形式。早在吐蕃王朝时期,寺院就拥有大量属民和生产资料,享有种种特权,不少僧侣还掌握过政权。藏傅佛教产生以后,与地方势力紧密联合,形成了以寺院为中心的星罗棋布的大小"王国",它不仅是封建地方割据的政治中心,也是农牧业生产和手工业商业的中心。在这种僧俗联合的封建地方势力不断分裂和兼并的过程中,从十一世纪以后,因对佛教教义的不同观点,以及修行方式和传袭系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许多藏传佛教的教派。早期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十五世纪中叶开始,新兴的格鲁派在清朝的扶植下,冠于藏传佛教之首,掌握了西藏政教大权。
  宁玛派:十一、十二世纪时,西藏僧侣中有被称为"三索尔"(即同属索尔家族的三个人)的索尔波且、索尔穹·喜饶扎巴、濯浦巴等共奉莲华生为祖师,依其入藏所传密咒和所遗伏藏修习传承,遂成一派。当初并没有派名,后弘期其他教派产生后,因其遵循前弘期的旧密咒,故称其为"宁玛派"。"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即旧派。又因该派僧侣戴红帽,故亦称为"红帽派"或"红教"。其根本密典为"十八部怛特罗",但通常奉行的只有八部,即:一、文殊身;二、莲华语;三、真实意;四、甘露功德;五、橛事业(以上称"五部出世法");六、差遣非人;七、猛咒咒诅;八、世间供赞(以上称"世间法")。其教法以大圆满法为正传。此外,无垢友弘传的幻变密藏和心部等密法,莲华生弘传的金刚橛法,默那罗乞多弘传的集经等无上瑜伽部密法为该派的特有密法。其经典传承分为三系。索尔波且(意为大索尔,公元1002年~1062年),本名释迦逈乃,又称邬巴垄巴,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宁玛典籍整理出来的人。他的弟子很多,其中最好的有四人,索尔穹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把所学的全部密法传授给索尔穹·喜饶扎巴。索尔穹(意为小索尔,公元1014年~1074年)是索尔波且养子,又称嘉卧巴或拉结钦波(意即大医师)。他的弟子亦很多,主要的有被称为"四柱八梁"。而继承其教法者是他的最小儿子濯浦巴,名叫释迦僧格(公元1074年~1134年)。到十三世纪,这一系的继承人释迦斡普把"掘藏"所得的"才曲"(意为"寿水",似经书名),托元朝的使者呈献给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封了他一个"拔希"的名号(这个词来源于汉文的法师,在藏人眼中这是和帝师阶层相等的一个封号)。在稍晚一些时候,又有雍顿巴(公元1284年~1365年)进京受到元帝室的知遇,奉命到内地一个遭到旱灾的地区去求雨。此外,还有一个名叫桑结扎的人也会进京谒见元帝,元帝封赐给他大量土地。另一支系由与索尔波且同时的绒·却吉桑波所传,主张大圆满法。再一支系是以部份伏藏传承为主,兼弘"三索尔"传承的典籍,以娘·尼玛俄色、古如·却吉旺秋、扎西多吉、居美多吉为代表,以父子承袭或转世形式相传。宁玛派以分散发展为主,与地方实力集团关系不甚密切。到十六、七世纪才有较具规模的寺院。后来,在达赖五世阿旺·洛桑嘉措的支持下才得到发展。著名寺院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西部的噶妥寺和竹箐寺等。
  噶当派:"噶",藏语意为"佛语","当",意为"教授"、"教诫","噶当"意为一切佛语(经律论三藏),都是封僧侣修行全过程的指导。西藏佛教后弘期初期,学法僧侣中,重密法者则轻显教,重师承者则轻经论,重戒律者则反对密法,致使教法修行次第混乱,显密分歧。阿里王益希沃(智光)及绛曲沃(菩提光)迎请印度僧人阿底峡(公元982年~1054年)入藏弘法。阿作《菩提道灯论),阐明显密教义不相违背之理和修行应严格遵循的次第。仲敦巴(公元1004年~1064年)拜其为师,学到显密各种教法,并同卫、藏各地首领共议,迎接阿底峡到卫、藏各地传法。阿底峡在卫藏地区传法十七年,后病逝于聂塘。他去世后,门徒多依仲敦巴继续修行。宋嘉祐元年(1056年),仲敦巴建热振寺为根本道场;后形成噶当派。仲敦巴死后,其三大弟子分别传法,又形成了教典、教授、教诫三个支派。教典派系博多哇(本名仁钦赛,公元1031年~1105年)所传,以阿底峡"一切经论都是成佛的方便;一切教典都是修行的依据"的思想为主旨。主讲经论为"噶当七论"。教授派系京俄巴(本名粗赤拔,公元1038年~1103年)所传,以阿底峡《菩提道灯论》中"三士道次第"见行双运为主旨,以"四谛"、"缘起"、"二谛"之教授明"无我义"之"正见",依一切大乘经典,别依《华严经》、龙树的《宝鬘论》、静天的《集学论)、《入行论》等修自他相换大菩提心教授,故而得名教授派。教诫派系普穹哇(本名熏奴坚赞,公元1031年~1106年)所传,以恒住五念教授为主旨,以"十六明点"的修法为心要法门,自戒律至金刚乘,能于一座中一齐修行,所崇本尊为释迦佛、观音、绿度母、不动明王,该四本尊与三藏教法合称"噶当七宝"。噶当派教法传播甚广,其他各宗教派别均深受其影响。十五世纪初,宗喀巴主要依其教义创立格鲁派,因此亦称"新噶当派",噶当派遂并入格鲁派。
  萨迦派,这是一个叫做昆氏家族的后代创立的教派。宋熙宁六年(1073年),贡却杰波(公元1034年~1102年)在后藏萨迦建寺弘法,后以此寺为主寺,形成萨迦派。"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因在白色土地上建寺,故名萨迦寺。该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为"花教"。教主由昆氏家族世代相承,分血统、法统两支传承。主要弘扬道果教授等显密教法,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衮噶宁波(公元1092年~1158年)、索南孜摩(公元1142年~1182年)、扎巴坚赞(公元1147年~1216年)、萨班·贡噶坚参(公元1182年~1251年)、罗哲坚参(即八思巴,公元1235年~1280年)五人被称为"萨迦五祖"。十三世纪初,蒙古贵族的武力进入藏区时,首先和僧侣集团发生联系,并利用萨迦派统治西藏各地。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封萨迦派的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让其当上西藏十三个万户长的首领,并兼管"宣政院",这是元朝管理佛教的中央机关。为了便于统治,元朝分藏区为藏卫、喀木、青海三届行政区域,建立了一整套政教合一的行政制度。萨迦派对扩大和巩固元朝在青藏这一广大地区的疆城,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宗教上该派亦较能兼容其他各派,使青海地区的藏传佛教亦能得到迅速发展。
  十四世纪后期,萨迦派在显教方面还出了一个比较有名的人物,即仁达哇·薰努洛追(公元1349年~1412年),他从萨迦派人衮噶贝和玛谛班钦学显教,又从南喀桑波、扎巴坚赞等入学《集密》等密法。他是在西藏佛学史上在布顿·仁钦朱(公元1290年~1364年)和宗喀巴之间的一个重要人物。藏传佛教各派所重视的《中观论》,特别是月称的《入中论》和《中论明句论》这一派的学说,在他以前一段时期,在西藏几乎是失传了,由于他的努力钻研,并极力传扬,这一派的唯心哲学才又在西藏佛教界居于重要地位。因此,他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有不少的著述与注疏,也有一些有名的弟子。他是宗喀巴在显教方面的主要师傅。宗喀巴的两个著名弟子贾曹杰和克主杰原来也都是他的弟子,后来是由他介绍给宗喀巴的。
  萨迦派在密教方面分三个支派:翱尔支派、贡噶支派和擦尔支派,这三支派都是由八思巴的侄孙喇嘛丹巴索南坚赞传下来的。翱尔支派创始者为翱尔钦衮噶桑波(公元1382年~1456年),他生于萨迦,学于萨迦,九岁出家,在萨迦东院学三律仪论,后来又从萨迦派其他人广学显密经论,而以佛陀师利为他的根本上师,学到萨迦派的道果教授。佛陀师利是喇嘛丹巴索南坚赞的再傅弟子(丹巴索南坚赞→贝丹粗墀)佛陀师利→翱尔钦衮噶桑波)。翱尔钦衮噶桑波会做过萨迦寺的堪布,相传各地来从他受戒的人,有一万二千多人。公元1429年,他在敖尔地方创建艾旺却丹寺,这个寺是晚期在后藏传播萨迦派密法的重要场所。他在寺里前后讲道果教授八十三遍,传金刚鬘论六十余遍,他会两次到前藏、三次到阿里传授萨迦密法,并两次到洛敏汤地方(原属西藏,现在尼泊尔境内),传授萨迦派教法。他有不少弟子,继承他的堪布地位的是衮乔坚赞(公元1388年~1469年)。衮乔坚赞会受萨迦昆氏家族后裔与当时仁蚌巴的权贵的尊信和支持,并另建一座寺,有不少弟子。翱尔钦衮噶桑波、衮乔坚赞及其弟子,形成了翱尔支派。
  贡噶支派的创始者为图敦·衮噶南杰(公元1433年~1496年)。他自幼学密法,从绛巴林巴受比丘戎,他也曾在萨迦东院学法,而以索南桑波为根本上师,以传承萨迦寺子孙院的密法为主。索南桑波是喇嘛丹巴索南坚赞的三传弟子(丹巴索南坚赞→大乘法王衮噶扎希→索南桑波→衮噶南杰),这一支派因此也可以说是从喇嘛丹巴传下来的。公元1464年,衮噶南杰在前藏的贡噶宗的东边创建多吉丹寺,后来通称贡噶寺。这个寺逐渐成为晚期在前藏传播萨迦派密法的重要场所。索南桑波的一个同学名仲巴·衮噶坚赞(公元1381年~1436年),也是当时传授萨迦派密法的一个有名的人物,他虽然也会在萨迦寺东院学法,但以大乘法王衮噶扎希为根本上师。他会做过昂仁寺、却登寺等寺的堪布,传授以密法为主的萨迦派的教法。他也有不少弟子,格鲁派的克主杰会是他的密法弟子之一。仲巴·衮噶坚赞和图敦·衮噶南杰所传的萨迦派密法,是以萨迦子孙院的密法为主。
  到十六世纪,萨迦派又出过一个在教法史上有地位的人,即擦尔钦·罗赛嘉措(公元1494年~1566年)。他先在扎什伦布寺为僧,后改从萨迦派人朵仁巴衮桑却吉尼玛学上述翱尔和贡噶两派所传的萨迦密法,并从萨迦后裔达钦·罗追坚赞学得上述二派所不传的萨迦派密法,由是在宗教界颇有盛名。相传三世达赖会从他学萨迦派的密法,而五世达赖也曾从他的后辈学法。擦尔钦·罗赛嘉措常驻茫喀地方的图丹根培寺,有不少知名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形成了一个传承,藏文史料上也把它称为萨迦派的擦尔支派。这一派如果追溯它的师承,也可以推到八思巴的侄孙丹巴索南坚赞。
  噶举派,"噶举"藏语意为"日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日所授密咒教义。因该派僧侣穿白色僧裙和上衣,故俗称"白教"。此派系十一世纪时玛尔巴(公元1012年~1097年)创立。首先传米拉日巴(公元1040年~1123年)、再传达波拉结(公元1079年~1153年)。该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其大印传承,不重文字,重在以证理通达大印的智慧,以苦修为特色,会融合噶当派教义。此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最早采取活佛转世传承制度的,会建立黑帽系和红帽系两大著名的活佛转世系统。同时,此派支系众多,主要有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玛尔巴、米拉日巴、达波拉结传下来的为达波噶举;琼波南交(公元1086年~?年)传下来的为香巴噶举。黑帽系和红帽系与元代以来历代中央政权关系密切。在明代,噶玛噶举的黑帽系活佛,接受了明朝封给藏传佛教首领人物的最高封号--大宾法王。达波噶举的创始人达波拉结,他的四个门徒又创立了达波噶举的四大支派,即都松钦巴(公元1110年~1193年)创立噶玛噶举,是四大支派中最大的一支,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就是十三世纪时,由噶玛噶举支派首创的;十二世纪中叶所创立的蔡巴噶举,后衰落,寺院并入新兴的格鲁派,不复单独存在;而十二世纪建立的拔戎噶举,不久,因家族内部争端而衰亡,达波拉结的门徒帕木竹巴(公元1110牢~1170年)创立帕竹噶举。不久,山南地区的封建农奴主朗氏家族,篡夺了这一教派的领导权,逐渐发展成为西藏最大的一个地方势力。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帕竹是十三万户之一;十四世纪中叶,帕竹噶举取代了萨迦派,掌握了西藏地方政权,直到十七世纪初叶。以后,实力渐衰,寺院也都并入格鲁派,而帕竹噶举亦从此消失。
  帕竹噶举的创始人帕木竹巴有八个门徒,他们又分别建立了八个小支派。到解放前后,止贡、达珑、主巴三派仍然存有一定势力,另外五派即雅桑、绰浦、修赛、叶巴、玛仓等,都早已先后消亡。
  上述教派各霸一方,自我标榜,门户之见颇深,势不相容,政争与教争纠缠在一起,相互征战不休。到十三世纪初,元朝统一西藏各地以后,这种局面才基本上结束了,从而开始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到明初宗喀巴创立格鲁派时,各派寺院已遍布西藏、青海各地。僧俗联合,政教合一的制度,对藏、蒙古、土、裕固、纳西等民族的历史,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朝对青藏地区的统治,大体上仍沿袭了元朝划分三个区域的办法,不过又有了新的发展,即把僧俗官职纳入地方体制之中。一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世袭土司制度,另一方面对高级僧侣封赐各种尊号,形成一套僧官制度。明永乐时封噶举派哈立麻为"大宾法王",封萨迦派昆泽思巴为"大乘法王";宣德时封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大弟子绛钦却杰为"大慈法王"。另外还封了"阐化王"、"赞善王"、"护教王"、"阐教王"、"辅教王",通称"八大法王"。还封了两个"西天佛子",九个"灌顶大国师",十八个"灌顶国师"及若干个"国师","禅师","都纲"等僧官。青海乐都瞿昙寺就是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米元璋赐寺额"瞿昙"后形成的藏传佛教寺院。在封建王朝的支持与倡导下,西藏、青海等地的藏传佛教越来越盛行,正如青海《西宁府新志》上所记载的"西宁四周皆山,番寺僧族,星罗棋布"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原名贡嘎宁宝。他出生在青海湟中县(今塔尔寺所在地),这里正是黄河与湟水之交汇处。宗喀巴诞生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父名伦木格,母名香沙阿趣。他小时候就很聪明,三岁时即从湟中夏峻寺喇嘛噶玛饶贝多杰受居士戒,七岁时他的父母就送他到化隆夏群寺的高僧东珠仁钦处学经,取经名罗桑扎巴,学习写读经典。十六岁时结伴前往西藏求学,在前、后藏各教派寺院访师问道二十多年,因而学识渊博,精通显密,著述很多,名声大振,为全藏教徒所崇拜。他三十多岁时便能给当地学者讲述十五种"论"和其他经典。三十六岁时率领弟子十多人深入雪山静修,声望益高,成为拯救藏传佛教,创立格鲁派的大名鼎鼎的人物,人称"宾贝佛爷","第二释迦"。
  宗喀巴目睹了藏传佛教各教派盛、衰状况,深感宗教必须改革。此时正值萨迦派日趋衰落,各说纷起。他对各派只重视日传"密宗",不修习释迦牟尼的"显宗",一般僧侣不重佛教经典,不守戒律的状况深感不满;他对僧侣们生活骄奢淫逸,放荡腐化,甚至崇尚邪咒,以吞刀吐火来惊世骇俗的作法十分痛心;他对各教派彼此互相征伐,不相统属,而又各自投靠一定政治势力,使宗教颓废萎靡失却人心的现状大失所望。在这种情况下,宗喀巴出于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立志改革藏传佛教。他主张采取噶当派祖师阿底峡的宗旨,并兼采各派所长,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等,把"显宗"、"密宗"加以整理,先显后密,并统一教义;严守戒律,主重苦修,禁止僧侣娶妻生子;主张严格的教阶制度,严明次第;并标榜不干预世俗事务,与各地封建势力广泛建立"施主"关系。
  明永乐七年(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创建了"莫兰木"祈愿法会,聚集八千僧侣,发放布施,扩大影响,正式打出了"格鲁派"的旗号。"格鲁",藏语意为"善规",就是好规矩的意思。因为该派僧侣头戴黄帽,故亦称"黄教"。又因为它多沿袭噶当派教义,因而也称为"新噶当派"。同年,在明王朝的支持下,该派在拉萨修建了第一座格鲁派寺院--甘丹寺。以后,宗喀巴的门徒又先后修建了哲蚌寺(1416年)、色拉寺(1418年)、扎什伦布寺(1447年)、塔尔寺(1560年,在青海)、拉卜楞寺(1710年、在甘肃)等寺院。另外还有今属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额尔德尼召等。在达赖五世时还大规模重建和扩建拉萨布达拉宫,作为达赖喇嘛的驻所;达赖七世时修建了罗布林卡,作为达赖喇嘛夏天居住的地方。该派各大寺院建筑宏伟壮观,塑像精美,僧侣众多,并有一整套学经修习制度。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被誉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丛林,至今仍驰名中外,享有很高盛名。
  新兴的格鲁派的主张,恰恰符合了封建王朝的政治利益,因而立即得到了明王朝的赏识与支持。早在明永乐六年(1408年),明成祖就派人邀请宗喀巴进京,他派弟子绛钦却杰代表他进京晋谒了明成祖。永乐七年至十二年(1409年~1411年),宣德元年到九年(1426年~1434年),绛钦却杰先后两次再进京朝见,得到明帝优厚的赏赐。此时,在绛钦却杰的支持下,在青海民和修建了灵藏寺、弘化寺。后来信徒们又在青海同仁修建了隆务寺。这些都是格鲁派在青海的早期寺院。
  宗喀巴弟子很多,主要弟子还有贾曹杰,克主杰等。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宗喀巴圆寂于西藏甘丹寺,享年六十三岁。
  格鲁派创立以后,亦推行"灵童转世"制度和"活佛"等称号,有达赖和班禅两大系统。
  十六世纪以后,东蒙古上默特部移牧到青海湖周围,该派首领俺答汗彼明王朝封为"顺义王"。明万历三年(1575年),俺答汗在青海湖西岸修建了"仰华寺",作为蒙古贵族会盟的地方。第二年邀请哲蚌寺法台锁南嘉措来寺讲经。明万历六年(1578年),俺答汗送给锁南嘉措一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尊号。"瓦齐尔达喇"即金刚持的意思;"达赖",蒙语为"大海"的意思。锁南嘉措也给俺答汗回敬了一个尊号,叫做"法王梵天"。在俺答汗的大力支持下,青海广大牧区的蒙古族、藏族,很快就信奉了黄教。到清初,格鲁派寺院上层集团,向上追认宗喀巴的弟子、哲蚌寺的第一任法台根敦珠巴为第一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为第二世达赖喇嘛,锁南嘉措是根敦嘉措的"转世灵童",为第三世达赖喇嘛。顺治十年(1653年),这种追认得到了清王朝的承认与支持,从此达赖神职系统正式产生。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销南嘉措在赴京途中死于内蒙,并就地埋葬,后来他的信徒将其骨灰移到塔尔寺内供奉。俺答汗新出生的会孙云丹嘉措被认为是"转世灵童",万历三十年(1602年)被迦回哲蚌寺,这是第四世达赖喇嘛。以后直传到现今的十四世达赖喇嘛。
  格鲁派的势力迅速扩大,凌驾于其他教派与一些封建势力之上,遭到了其他教派与部份封建势力的联合反对。在这种情况下,该派上层集团,为了使自己的势力不受到削弱,便积极寻找有势力的人物来支持,他们首先选中了自明代即进驻青海牧区的势力强大且信奉黄教的蒙古族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固始汗早有控制藏卫各地的心愿,遂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派兵进驻拉萨,由其长子达延汗亲自驻屯,真正用武力控制了藏卫各地,并翦除了后藏的封建势力藏巴汗。在名义上划卫(前藏)为达赖的香火地,划藏(后藏)为扎什伦布寺的香火地,这实际上也就是用武力推行黄教。在这种情况下,其他教派的势力更加衰弱了。在这同时,固始汗也为了削弱达赖神职系统在格鲁派中的独占地位,从而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他加给扎什伦布寺法台罗桑却古一个尊号,日"班禅博克多"。"班禅",藏语为"大学者"的意思,"博克多"蒙语为"圣人"的意思。罗桑邦吉死后,扎什伦布寺亦仿照哲蚌寺的作法,采用转世制度,并向上追认了三世班禅,罗桑却吉为四世班禅。格鲁派中的班禅神职系统从此建立起来。后来传至现今的十世班禅。从班禅神职系统产生以后,后藏便成了班禅的香火地(驻锡地)。
  格鲁派除了与上述蒙古贵族密切联系外,还通过固始汗与当时在我国东北新兴起的、以后夺取了中央政权的满族贵族取得联系。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格鲁派上层的专使到达盛京(今沈阳),受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热情款待。满族贵族原一直耽心蒙古族诸部形势不稳是他们入关夺取中央统治权的障碍,当了解到格鲁派对蒙古族的深刻影响和作用以后,于是采取了极力拉拢格鲁派的策略。如此看来,格鲁派与蒙古族的这种关系,已经远远超过了所谓施主关系了,而实际上已经成了各自抱有不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政治同盟。
  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在北京建立了中央政权。清顺治七年(1650竿),清廷派专使来青海,通过固始汗召请五世达赖进京。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晋京,受到极优厚的款待。清廷还在北京德胜门外修建"黄寺",供达赖居住。次年,达赖五世告归,清廷用金册玉印封赠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这是清廷封赠达赖神职系统的开始。顺治十年(1653年),又封赠了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大部落联盟的格鲁派的后台固始汗,称为"遵文行义敏慧固始汗"。康熙五十二年(1713牢),又用金册玉印封赠班禅神职系统,称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为满语,即"珍宝"之意。达赖、班禅神职系统受到清朝册封以后,号召力更大增。此时,青海的塔尔寺成为达赖、班禅及其享使往来京藏间的下榻之所,它在宗教与政治上的地位更加提高了。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廷平定西藏内乱后数月,把诞生于川西理塘的灵童格桑嘉措从塔尔寺护送到拉萨坐床,是为七世达赖,这就更提高了塔尔寺在格鲁派中的地位。
  1933年,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死后,在青海的马步芳和西藏摄政的热振呼图克图升绛巴·益西丹尼坚赞与塔尔寺上层僧侣协商后,于1937年确定湟中县祁家川祁却才郎之子、塔尔寺活佛当才之弟拉木登珠(即后来的丹增嘉措)为转世灵童,他就是十四世达赖喇嘛。1937年,九世班禅在青海玉树死后,1942年冬,在青海循化县边都沟寻找到官保慈升(即现世的却吉坚赞)为转世的灵童,1943年正月15日正式移驻塔尔寺,并于全国解放前夕的1949年8月8日,在塔尔寺举行坐床典礼,这就是十世班禅。
  藏传佛教发展到后期,尤其是格鲁派产生以后,寺院和出家人剧增。以青海地区为例,在解放前夕,已有大小藏传佛教寺院770多座,在寺僧侣多达49,300多人,几乎相当于当时青海的藏、蒙古、土等民族总人日的10%。当时宗教盛行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作者李志武系青海省柳湾彩陶研究中心馆员)
  ※由于藏传佛教崇信喇嘛(上师),是以汉人把藏传佛教俗称为喇嘛教,但其信徒和藏民皆不以此名呼之,更有论者指此一俗称是不当的称谓。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