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不同教派的袈裟
藏传佛教不同教派的袈裟
假如略微细致地观察藏传佛教的僧侣们,你会发现,他们在袈裟的穿著、配戴的器物、以及持守的教义、修持重点和方法上,是有所不同的。 他们虽然同是藏传佛教的僧人,却又分属于藏传佛教不同的教派。
藏传佛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强大政治势力的教派。它们各持自己的教义思想、各持自己的习学方法和修持重点。这些不同教派的相继出现和并存发展,在藏传佛教内部形成了百花齐放和活跃争鸣的生动局面,促使藏传佛教在藏区政治活动中确立了不可忽略的地位。
宁玛派。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因该派遵循前弘期所传之密宗,故得名。又因该派僧人穿红色袈裟、戴红色僧帽,所以俗称“红教”。
宁玛派以早期的传密宗入吐蕃的莲花生为祖师,依莲花生入藏时所传密咒和所遗“伏藏”修习传承,形成独特的一派。
红教以习密宗为主。根本密典有十八部怛多罗。常行者有八部法,即文殊身、莲花语、真实意、甘露功德、橛事业(以上为五部出世法)、差遣非人、猛咒咒诅、世间供赞(以上称世间法)。在宁玛派的经典中,除保留了吐蕃时期的部分佛经和纪事外,还保留了大量莲花生降魔伏妖的神奇传说。在这些传说中,活生生的莲花生大师被神化了。宁玛派相传,按照莲花生传播的佛教咒术和密法,修练圆满便可充满“神通”。或能点石成金,起死回生;或能骑上光线,上升飞天……这些带有乌仗那、印度、中亚等地区宗教文化中魔术色彩的幻术,经宁玛派僧人用佛教的一些理论加以解析,便得到了意外的功效,吸引了众多信奉者为之顶礼膜拜。
宁玛派在教义上,将全部佛法分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事(瑜伽)乘、方便(瑜伽)乘、瑜伽乘、大瑜伽乘、随瑜伽乘、无上瑜伽乘等九乘。前三乘合名波罗密多乘,即显宗,为化身释迦牟尼所说。后六乘合名真言乘或金刚乘,即密宗。
宁玛派在学佛修习上有自己的规定,修习时,首先要选择一处奇异偏僻的荒凉地方,使人能“触景生情”,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幻想。念经作法时,将头发披在背后,为的是造成一种气氛。修法人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与各种魔怪进行搏斗的臆境中,在静冥的幻想中,领悟“一切皆空”的佛教理论。
宁玛派供奉的神灵,在藏传佛教各派中是最多的。
宁玛派在后弘期初还较为分散,无固定寺院和严格的僧伽制度。直到11世纪出现同一家族的宁玛派名僧素尔且波、素尔琼、释迦僧格——通称“三素尔”后,才开始形成与其他教派相类似的教派,建立宁玛派寺院。
宁玛派以分散发展为主。教徒一般是在家僧人,安家立业,娶妻生子,并不都集中在寺院。红教僧人盘发,辫子分多股,象征无数尊怒神。周围蓬松的头发,象征无数空行母。红教僧人身佩手镯、戒指、耳环、牛角之类,这些都作为避邪之用。出外时手执锡杖。锡杖顶端有三股叉,分别代表本性、自性和慈悲;叉下有三个人头,象征法、报、应三身。
由于宁玛派属早期藏传佛教,因此,它的宗教仪式上还保留了用人的身体的某部分作为祭祀的遗风。这种遗风对藏传佛教的其它各派都有影响。在政教合一的藏区,自五世达赖起,凡西藏发生重大事件时,都要请宁玛派僧人来参加仪典,念咒作法。残酷的法器、威严的法力,慑服人心,使人灵肉震颤不已!
萨迦派 当宁玛派僧人大力弘法的时候,著名僧人款·贡却杰布(1034-1102)在后藏仲曲河谷一片呈灰白色土质的地方,建立起一座“白宫”。款·贡却杰布以此为基地,传教弘法,开创了一个新的教派“萨迦派”。
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建筑在那片白色土地上的寺也就被称为萨迦寺因为寺庙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所以萨迦派又俗话称为“花教”。
萨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
萨迦派不禁止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
在佛教哲学上,萨迦派学者的见解颇不一致,如萨班、绒敦等人持中观自续派见解,仁达哇则属中观应成派,释迦南杰起初是中观见,后转为唯识见,又转为觉襄派的他空见。萨迦派特别推重“道果”教授,在教义中最重要的是“道果法”。认为人生无常,世界万物皆由因缘凑合而成,并非实有。人只有了解了这个道理,就能把世间 的一切看穿看透,从而断除任何欲念,解脱一切痛苦。
萨迦派教义中还有一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属于“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的热派体系传承者。关于时轮金刚,简单的解释就是“时间之轮”。对于时间的不停流逝,太阳、月亮的不停运转,早在远古时代苯教的苯颇们在计算天文历算上已有自已的解释。当佛教进入雪域后,苯教对时间的解释,又为佛教有关“时空”的理论所代替。而到密宗兴盛以后,时轮金刚被人格化为一种白色的神。萨迦派的时轮金刚法和它的支派觉南巴的时轮金刚法,奠定了整个藏传佛教时轮金刚学的基础。萨加派的著名高僧以及后来的格鲁派的创始人都弘扬和学习过时轮金刚法。时轮金刚法至今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萨迦派到公元十三世纪中原社会进入元朝时,发展成为具有强大政治势力的教派。萨迦派的第四世祖萨班·贡噶坚赞和第五世祖八思巴(本名罗追坚赞),分别为元帝国的巩固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西藏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位于后藏的萨迦寺,其佛殿后的藏经库,简直可以说是一座智慧的储存库。那里所藏一万余部佛经、佛典,是八思巴时期集中了卫、藏、康三地区的缮写家用金汁、银汁、朱砂、宝石和墨汁精工抄写而成的。堪称佛教中珍宝。萨迦寺另有一部“方经”,长、宽各有一公尺,上下均用夹板保护着,全部用金汁写成,更被视为宝中之宝。整个萨迦寺共藏佛教经藏四万多卷,其中还包括大量的“贝叶经”。难怪充满智慧之光的萨迦寺,有人称它为“第二敦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萨迦派于公元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所设立的德格印经院,这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专门刊刻藏传佛教经书、各宗派重要著述、历法和医学等千余种典籍,对保护藏传佛教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噶当派 噶,藏语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将佛的一切语言和三藏教义,都摄在该派始祖阿底峡所传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之中,并据以修行。
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王朝从印度迎请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公元1045年曾参加迎请阿底峡的居士仲敦巴(1005-1064)。拜阿底峡为师,修习佛学,尽得其传。公元1055年,阿底峡去世后,仲敦巴应藏北当雄地方之请前往建立热振寺。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寺。噶当派由此逐渐成长并发展起来。
噶当派在藏传佛教中是比较特殊的一派。它以显宗为主。主张显、密二宗不应相互攻击,应相互补充。它对修习次第的主张是:先显后密。
噶当派在传承中,形成了三个主要支派,并各有自己所依的经典和教义。
教典派 自佛僧博多哇传出。该派以较为重视学习佛教经典而得名。教典派传述阿底峡的佛学思想体系,认为一切经论都是为解脱而设教,分为“重在明见”、“重在明行”、“见行并重”三类。教典派的代表人物,有博多哇的弟子朗日塘巴和夏尔哇巴。夏尔哇巴的弟子分别建立怯喀寺、基布寺系统和纳塘寺系统。
教授派 自京俄哇传出。以较为重视师长的指教、注重实修而得名。也分三类:重在明见的、重在明行的、见行并重的。不过在内容上与教典派略有不同。教授派的代表人物,以京俄哇弟子甲域哇比较著名,并由他的弟子分别建立甲域寺、岗岗寺。此外,尚有内邬素巴及其弟子分别建立的仁钦岗寺,达坚寺系统。
教诫派 阿底峡在向弟子们传授教法时,据他遗嘱,他的教法应首由弟子俄·雷必喜饶传阿里巴·喜绕坚赞,阿里巴传普穷哇……以下单传数代。至仲·宣奴罗追时,传承稍广,至根敦主时,传布更广。教诫派提倡恒住五念:即念师长为皈依,念自尊为本尊,念语言为诵咒,念众生为父母,念心性为本空。有“十六明点”修法,为显密双融之法门。
公元13世纪晚期,一名名叫迥丹惹迟的噶当派教典派僧人,曾把噶当派的纳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译佛经,编订为《甘珠尔》、《丹珠尔》。这就是在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经》最早的编纂本。
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它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曾向噶当派学习。格鲁派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有“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导源于噶当派。该派著名的大、小俄师——俄·勒必喜饶和俄·罗丹喜饶所传的因明,在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新因明”。噶当派的桑浦寺,在大小、小俄师之后,一直到公元15世纪都是西藏讲授因明等五部大论的重要据点,为藏传佛教的学术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公元十五世纪黄教(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步成了格鲁派的寺院。从而噶当派也就不再单独地存在于西藏社会中了。
噶举派 噶举,藏语意为“佛语传承”,汉译口传。指传承持金刚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称“白教”。
该派的创始人是出身富裕家庭的佛教徒玛尔巴。其实玛尔巴是位在家的佛学大师,从15岁起曾到拉萨、印度、尼泊尔等地习经学法。平时,玛尔巴按印度密宗的习惯,着白色的僧裙,以后,这种白色的僧裙就成了该派世代相袭的袈裟式样了。
噶举派僧人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藏族民众中妇孺皆知的米拉日巴。米拉日巴七岁时父亲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受尽了亲戚们的欺侮,财产被瓜分一空,生活十分艰难。他从小开始修法,其动机十分天真,想以法术来消灭欺侮他家的“坏人”。公元1077年,他三十八岁时找到了当时久负盛名的玛尔巴。玛尔巴经过对他六年八个月的观察,确信他“根器”好、可以造就成才后,于是才对他口传了全部密法。米拉日巴按照此法修炼,终于成了可以腾空飞行、降妖除怪、神通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被记载在藏族文学名著《米拉日巴传》中,在藏区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噶举派重视密宗,重视“大印”传承。不重文字,重在论理,即通过“大印”智慧。大印原系受过灌顶者进行传授的密法。到塔布拉杰时,兼包显宗内容,于是大印有显有密,噶举派各支系中对此各有偏重。
噶举派是支系较多的一个教派。其支系之多,是藏传佛教任何教派都比不上的。
格鲁派 格鲁,藏语意为善律或善规,因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而得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俗称黄帽派或黄教。
格鲁派是十五世纪后期经过宗喀巴宗教改革后而兴盛起来的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公元1373年到卫藏地区学经,先后跟从萨迦、噶举、夏鲁等派僧人学习,自14世纪八十年代初学习各派显、密经论,至八十年代末,遍学藏传佛教各派教法。他不愧为“站在所有大师肩上的”僧人,他吸收了噶当派的戒、定、慧学修并重的方法;吸收了萨迦派研究佛经学问的严谨;主张显宗、密宗并重,在密宗教义修练方面将佛教所有教派的精华吸收过来。他著书立说,授徒传教,独树一派,在卫藏地区建立了很高的威望。
宗喀巴圆寂后,该派势力逐渐扩大,修建成了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大型寺院。各大寺院建筑宏伟,僧人众多,塑像精美,有一套学经修习制度,成为在藏族僧众中有广泛影响的教派。
达赖、班禅是该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在明朝、清朝的册封、扶持下,格鲁派成为藏区执掌政权的教派。
除了宁玛派、萨迦派、噶当派、噶举派、格鲁派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些小的教派。它们也是藏传佛教“百花齐放”格局中的一枝,构成了藏传佛教生动争鸣局面的独特的一派。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