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发祥之地——丹斗寺
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发祥之地——丹斗寺
在佛教历史神话中,有一个十分迷人的故事,传说古印度有个迦毗逻卫国。国王膝下无子,后来他祈祷诸神及山川,夫人终于怀孕,满十月生下一个太子。太子长大后,常好布施。一次,他把国王的心爱之物——一头力大无穷的白象施与敌国。国王得知后十分恼火,一气之下把太子发配到万里以外的檀特山十二年。后来,人们便在太子住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寺院,这就是今天的丹斗寺。
丹斗寺也叫丹斗谢吉杨关寺,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藏族乡科下村以南5公里处,据藏传佛教史籍记载,该寺约建于九世纪末,是安多地区藏传佛教中一座古老的佛寺。公元841年(唐会昌元年)藏王朗达玛禁佛后,拉垅-华吉多杰为了恢复佛教,用箭射死了藏王郎达玛后,逃到丹斗寺一带避难数年。民间传说,华吉多杰跑到这一带,看到前有黄河咆哮奔腾,一泻而过,后有山峦崎岖险峻,树木参天,野兽出没,认定这天然屏障是避难的好地方,便决定在此“丹斗”(藏语:住下来之意)下来,寺名由此而来。从公元913年开始,开创藏传佛教“后宏期”的著名人物,喇勤·贡哇饶赛和西藏僧人藏饶赛、约格琼、玛·释迦牟尼等在此地闭关修行,授徒传教多年。在《西藏佛教史略》中写道:“他(指喇勤)在那里授徒传教,成为这一带很有名的僧侣,使丹斗寺也因此成了安多地区的一个佛教中心”。《化隆县志》记曰:“丹斗寺在塔尔寺、佑宁寺未兴起之前,就在青海地区颇负盛名。在明代,西藏各派到内地朝贡的人员,都到此寺朝圣拜佛,甚至长期居住。三世达赖索南坚措也曾在此寺闭关修行多年。”
丹斗寺几座佛殿散落在一条山沟里,规模不大,峡谷两边石壁陡立,似刀削斧劈。分别建于悬崖峭壁之中,有的则依天然岩洞而成。当我们踏入第一座“龙王殿”,整个建筑就以其天然形成的地势很巧妙地把建筑物镶嵌在岩洞中。柱、梁上龙凤飞舞,栩栩如生。入正门,四大天王体形魁梧,各持凶器,相貌狰狞,相对而坐,令人望而生畏。再往里走,正殿里三尊救世主佛又是一副慈祥的面容,刚才的那种恐惧感顿飞九霄。绕过正殿往里,一座只有一人多高的小宝殿,显得小巧玲珑,新颖别致,龙王神就供奉在这里。平时,谁也不能看到龙王神的尊容,只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一日那天才打开门让人们朝拜。第二座佛殿就是在传说中太子全家住过的地点上建立的。建筑造型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布局和谐,结构新颖,四面壁画令人注目。塑造的太子佛像手捧佛经,仿佛在默默诵经,大概在为众生超度吧。太子妃则端着盛有野果的盘子侍奉太子用膳,公子、女儿采着野花戏于两旁,一举一动,形象逼真,人物比例调配适宜,显得十分和谐。这几尊佛像充满着人间真情,十分感人,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他们在流放期间,过着卧则草蓐,食则果窳的艰苦生活。“阿吉达”佛殿是钟鼓楼式样的建筑物,前边是两重飞檐,后靠陡峭的岩壁,造型独特,别具匠心。登上楼顶,极目俯瞰,使人头晕目眩。看着这一座座宏伟壮观的殿堂,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呈现出了劳动者独巨匠心和无限的智慧才能,我们不禁为劳动人民的这种巧夺天工的建筑技艺惊叹万分。
丹斗寺在藏传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一直是整个藏区信教群众向往的佛教圣地。清晨,当湛蓝的天空布满彩霞的时候,整个寺的上空便香烟缭绕,久久不散。清脆悦耳的铃声及僧人们朗朗的诵经声飞出古刹,回荡在空中。当最高的一座峰顶被朝辉映红的时候,虔诚的朝圣者便右手转动经筒,左手拨动念珠,磕着长头,沿着仅有的一条小道进入第一座佛殿虔诚祈祷,祝愿祖国昌盛,人民幸福。
这就是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发祥之地——丹斗寺。(作者:王淑珍)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