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阴解脱之研究--藏传佛教中阴超度法的生死意识转化内涵
中阴解脱之研究--藏传佛教中阴超度法的生死意识转化内涵
[ 作者: 李函真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200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中阴解脱之研究--藏传佛教中阴超度法的生死意识转化内涵
【英文标题】Research on the Liberation of Bardo--the Consciousness Transference of Life & Death in Bordo thos grol of Tibetan Buddhism
【文章作者】李函真
【指导教师】陈又新
【论文页数】200页
--------------------------------------------------------------------------------
【中文关键词】西藏生死书|解脱|颇瓦|投胎|濒死|密乘|瑜珈|殡葬|教育|死亡|光明|临终关怀|地狱|观世音|轮回|超度法|中阴
【英文关键词】clear light of death ; ground luminosity ;dying ; liberation ; the bardo thodol ;light ; luminosity
【中文摘要】以科学轮回存在经验,推证中阴实有,并探究意识转化的可能,在法性时空度越生死轮回的匡界,证成中阴解脱的义趣,更进一步析明无上瑜珈部行者,如何在中阴悟成佛果,这是“中阴解脱”研究的精义与内涵。
“中阴超度”在藏传佛教,有其不同于显乘的意义与内涵,最大之差异,在其中阴超度本身,是密乘无上瑜珈部的即身成就修练法之一,藉由中阴法性的自显与法性本俱功德力的运作,以达证悟成就或生死解脱的境界。是由自度的教诫运用,而成为度他之功能。
正因为密乘成就的即身快速与中阴现前的作用力,是一般人所难以了解的内容,因此,在藏传佛法的学习,俱德上师与完美传承教导最为重要,尤其,显学的基础成为步入密乘的扎实首务;空性正见未立,就无本尊生、圆二次第的成就。
密乘四续部乃源于佛教,惟在解脱路径与显乘不同,但指向并无二异。因此,中阴的法性特质与成就方法,成为密乘无上瑜珈部的即身成就重要教导之一。由此,所演译的“临终中阴”、“法性中阴”、“轮回受生中阴”、“遮闭胎门”、“投胎选择”都有极其详尽叙述;因为,对即身成就的养成与解脱目标的达成,是无上瑜珈部的修练主要课题。于密乘,“死亡”对中根器行者而言是证悟的机会,对常人而论是解脱生死的时刻。
由于,对中阴解脱特性深入之必要,因此,无上瑜珈部对整个死亡至投胎期间的教导巨细靡遗。尤其,在把握法性第一光明--“死亡光明”的解脱义上,对死亡消融八相进行内容与境象教导,次第分明且详尽。这是超越一般医学、科学知识的认知范筹,但却是,目前临终关怀与生命教育发展课题,所不足与无法深入之所由。故对无上瑜珈部的教导研究与探讨,正足以深化上项二种课题的理论进程基植。
除外,从佛教的观点,殡葬文化牵引人的认知与意识,对亡者的解脱产生直接与深刻的影响。密乘无上瑜珈部的中阴教导,是从解脱的死亡理论上起建,不仅对个人的生命升华具积极引导,在殡葬文化改革的建构,也可以由此寻得一立论的基础,以及推进的改革教育核心塑成。
中阴的解脱义建基于“法性共体”,因此,信仰与宗教的认知差异,成为中阴境象呈显的投射原因,但不是法性俱否之必然条件。在中阴解脱义上,透过教诫认证法性的本有与幻象,是以当时融入之信念与等持力为解脱之要因。认证的力量与平日修持信念具增上相关性;信仰与宗教的差异性,是信念形构的成因,直接影响中阴境象内容,但无关法性之显现。
虽是法性自显的中阴易于解脱生死轮回,但是,平日善念与空性正见的增长,才是决定中阴时期证悟的能力所在。因此,“本有”时期的善业资粮积集,具有中阴解脱与否之强大决定力。
--------------------------------------------------------------------------------
【论文目次】
第壹章 緖 论1
第一节 研究主旨、动机与目的1
(一)研究主旨1
(二)研究动机3
(三)研究目的6
第二节 本文研究进路与方法 8
(一)研究进路8
(二)研究方法 10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论题与限制 .11
(一)《中阴大闻解脱》中的议题11
(二)“中阴超度法”的论题12
(三)研究限制13
第贰章 藏传佛教之中阴15
第一节 藏传佛教之特色 15
(一)藏传佛法的特点16
(二)上师在藏传佛法中的重要性 21
(三)密法双身图腾之表义 24
第二节 中阴概念 29
(一)轮回转世的议题 30
(二)“中阴”之定义32
(三)“中阴身”如何存在38
(四)中阴身与其它43
第三节 中阴解脱的析辨 46
(一)观世音菩萨在中阴解脱的地位47
(二)“且却”、“妥噶”与“颇瓦”的解脱差异51
(三)“意生身”、“净幻身”、“浊幻身”的解脱意义55
(四)信仰与中阴解脱57
第参章 《中阴大闻解脱》超度法之内涵 61
第一节 临终中阴征兆与光明 63
(一)死亡的征兆与消融过程 63
(二)死亡光明 68
(三)其它73
第二节 法性中阴的实相 77
(一)法性中阴的特质 78
(二)寂静四十二尊与忿怒五十八尊 82
(三)法性中阴境象与自性85
第三节 轮回受生中阴与投胎选择 90
(一)轮回中阴境象 91
(二)地狱幻象 92
(三)投胎与出生境之选择 94
第肆章 “中阴超度法”于生死间的共振99
第一节 “中阴超度”之现代基植99
(一)光与能量 99
(二)死亡与明光之共存 106
(三)密乘超度与显乘回向112
(四)经历中阴身问题119
第二节 密乘“临终中阴”对临终关怀之建构121
(一)临终中阴与其系统121
(二)密乘的死亡判准127
第三节 超度法对死亡的生命看待134
(一)由“中阴超度法”看生死教育134
(二)以“中阴超度法”探讨殡葬意义 148
(三)小结 164
第伍章 结论 167
第一节 回顾与省思167
第二节 发现168
第三节 未来研究之展望174
附录
一、 参考书目177
二、 索引187
三、 第三章总表(临终中阴)191
四、 第三章总表(一七法性中阴寂静尊)192
五、 第三章总表(二七法性中阴忿怒尊)195
六、 第三章总表(三七轮回中阴)198
七、 第三章总表(遮闭胎门与投胎选择)199
八、 第三章表二(死亡消融过程)200
--------------------------------------------------------------------------------
【参考文献】
藏文原典
(《从<忆念甚深法、寂静忿怒尊密意自解脱>》)
中文参考书目
大藏经
1.《大智度论》,新修大正大藏经第二十五卷。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电子版 2003。
2.《中阴经》,新修大正大藏经第十二卷。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电子版 2003。
3.《佛说菩萨本行经》,新修大正大藏经第三卷。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电子版 2003。
4.《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新修大正大藏经第二十七卷。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电子版 2003。
5.《菩萨本生鬘论》,新修大正大藏经第三卷。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电子版 2003。
6.《瑜伽师地论》,新修大正大藏经第三十卷。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电子版 2003。
7.《杂阿毗达心论》,新修大正大藏经第二十六卷。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电子版 2003。
8.《正法华经》,新修大正大藏经第九卷。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电子版 2003。
9.《十住毗婆娑论》,新修大正大藏经第二十六卷。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电子版 2003。
10.《大方广佛华严经》,新修大正大藏经第十卷。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电子版 2003。
11.《三劫三千佛缘起经》,新修大正大藏经第十四卷。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电子版 2003。
12.《俱舍论》,新修大正大藏经第二十九卷。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电子版 2003。
13.《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新修大正大藏经第十四卷。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电子版 2003。
14.《弟子复生经》,新修大正大藏经第十七卷。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电子版 2003。
15.《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新修大正大藏经第二十卷。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电子版 2003。
16.《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 新修大正大藏经第十二卷。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电子版 2003。
17.《观世音菩萨受记经》,新修大正大藏经第十二卷。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电子版 2003。
著作
1.Brian L. Weiss,黄耀汉译,(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生命轮回》,台北,张老师文化出版社,民83。
2.Elisabeth Kiibler-Ross,M.D着,李永平译,《天使走过人间》,台北,天下文化,民87。
3.James Cleick,林和译,(Making a New Science)《混沌》,台北,天下文化,1991。
4.Loius P.Pojman,魏德骥等译,《解构死亡》(Life and Death:a Reader in Moral Problems),香港,翰林书店,民86。
5.Maggie Callanan与Patricia Kelley,王明波译,《最后的礼物》,台北,正中书局,民83。
6.Micheal Bradford,郑澔阳译,(Hands-On Spiritual Healing)《双手能量疗法》,台北,世茂出版社,1998。
7.Miriam Schneider与Jan Selliken Bernard,王添源译,《死亡无惧》,台北,台湾中华,民88。
8.Rital Atkinson, Richard C. Ctkinsion, Edward E. Smith,ernest R. Hilgard,郑伯埙、洪光远、张东峰编译,《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心理学》,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
9.十四世达赖喇嘛,大谷 幸三取材构成,江支地译,《生命之不可思议》,台北,立绪出版社,民84。
10.丈勒菩萨,法尊法师译释,《现观庄严论疏释》,台北,老古文化事业公司,1990。
11.元陈澔,《礼记集说》,台北,世界书局,民51。
12.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3.王英伟,《安宁缓如医疗临床工作指引》,台北,安宁照顾基金会,西2000。
14.布莱恩.魏斯(Brian L. Weiss),谭智华译,《前世今生》(many Lives, many Masters),台北,张老师出版社,民81。
15.布顿,《布顿全集》,台北,华宇出版社,民77。
16.立花隆,吴阳译,《濒死体验》,台北,方智出版社,1998。
17.伊文思.温慈博士,徐进夫译,《西藏度亡经》,台北,天华出版公司,民84。
18.吉祥金刚怖畏法脉第十祖德慧狮子师撰,吉祥金刚怖畏法脉第三十九祖黄教第二十五世大乘法王慧源活佛译讲,《慧源全集<第二集>吉祥金刚怖畏第八祖喇氏金刚尊略传》,台北,格鲁巴出版社,民88。
19.吉祥金刚怖畏法脉第三十九祖黄教第二十五世大乘法王慧源活佛,《慧源全集<第八集>吉祥金刚怖畏独勇尊佛自入坛城行修方便获易经》,台北,格鲁巴出版社,民90。
20.朱文光博士,《生命的神光》,台北,老古文化出版社,民78。
21.艾德格、卡西的奇事迹,吉娜、舍明那拉着,陈家猷译,《灵魂转世的奥秘》,台北,世茂出版社,民87。
22.佛陀文教基金会,《怎样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2003。
23.吴瀛涛,《台湾民俗》,台北,众文图书,民81。
24.李秀娥,《祀天祭地》,台北,台湾阅览室,民88。
25.见金刚秀友监修,《密教入门》,台北,牛顿出版社,1995。
26.卷尔、阿德利,《新世纪科学学习百科》,台北,猫头鹰出版社,民84。
27.周何,《古礼今谈》,台北,万卷楼图书,民82。
28.宗喀巴大师,法尊法师译,《菩提次第广论》,台北,佛教出版社,年不详。
29.帕朋喀、德钦宁波,法护译,《吉祥金刚瑜伽母那洛空行成就法及生起次第导引合辑》,台北,南天出版社,西1997。
30.林明义,《台湾冠婚葬家礼全书》,台北,武凌出版社,民87。
31.林绮云等,《生死学》,台北,洪叶文化,民89。
32.姚汉秋,《台湾丧礼古今谈》,台北,台原出版社,民88。
33.胡之真,《藏密法要》,台北,新文豊出版社,民81。
34.朗钦加布仁波切讲授,马步芳整理,《中阴入门教授》,台北,慧炬出版社,民90。
35.格西格桑嘉,崔忠镇译,《大乐光明》,台北,文殊出版社,民77。
36.泰锡度仁波切,先饶多杰剌嘛英译,《大宝法王造了义大手印祈请文泰锡度仁波切八世释译大手印最高成就修行法》,台北,唵阿哞出版社,民87。
37.乌金祖古仁波切、敦珠法王等,黄英杰译,《大圆满之门》,台北,全佛出版社,2002。
38.索南才证(汉名许得存),《西藏密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9.贡噶却己仁波杰讲授,《密宗道次第心要讲录》,台北,慧炬出版社,民90。
40.张淑美,《中学“生命教育”手册》,台北,心理出版社,民90。
41.第一世帕绷喀仁波切讲解,《掌中解脱II》,北台,白法螺出版社,民89。
42.许明银,《中有大闻解脱》,香港,香港密乘佛学会,2000。
43.许明银,《西藏佛教之宝》,台北,佛光文化,民87。
44.陈念萱,《不丹、深呼吸》,台北,大块文化,民91。
45.陈健民,《曲肱斋全集二》,台北,普贤出版社,民80。
46.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台北,正中书局,1993。
47.堪布卡特仁波切,《大手印演讲集》,台北,施法苑出版社,1991。
48.敦珠仁波车,刘锐之上师译,《金刚乘全集(乙)之一《大幻化网导引法》》,香港,密乘密出版社,1983。
49.黄天中,《死亡教育概论II》,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
50.黄天中,《死亡教育论I--死亡态度及临终怀研究》,台北,美强出版社,民80。
51.黄文博,《台湾人的生死学》,台北,常民文化,民89。
52.黄俊郎,《礼仪之邦的宝典--礼记》,台北,黎明文化事业,民82。
53.杨维杰,《黄帝内经素问译解》,台北,志远书局,民83。
54.杨维杰,《黄帝内经灵枢译解》,台北,志远书局,民65。
55.杨维杰,《中医学概论》,台北,志远书局,民72。
56.杨维杰,《中医治法学》,台北,志远书局,民74。
57.圣严等,《汉藏佛学同异答问》,台北,东初出版社,民81年。
58.演培法师,《俱舍论颂讲记(中)》,台北,天华事业,民77。
59.洼穆巴哈博士,朱文光博士译,《投胎与出胎的催眠报告》,台北,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民75。 60.蒲慕州,《墓葬与生死》,台北,联经出版社,民82。
61.摩谢、菲登奎斯(Moshe Feldenkrais),陈玉凤译,《从动中觉醒》,台北,世茂出版社,1998。
62.莲花生大士严藏,事业洲尊者,谈锡永主编,《六中有自解脱导引》,台北,全佛文化,1999。
63.蔡东照,《白话本西藏度亡经》,台北,曼尼文化,民92。
64.郑玄,《礼记郑注》,台北,新兴书局,民60。
65.郑振煌,《认识藏传佛教》,台北,慧炬出版社,民90。
66.严耀中,《汉传密教》,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67.苏军释译,《杂阿毗达磨心论》,台北,佛侊书局,民87。
68.读者文摘,《瀛寰搜奇》,香港,读者文摘远东公司,1978。
69.Sogyal Rinpoche,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Inc.,1994)。
论文
1.余德慧等,《临终过程心理质变论述的探讨》,南华大学生死学系所,第二届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2002。
2.余德慧等,《临终过程与宗教施为》,“宗教现象之心理学研究—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宗教现象”,真理大学宗教系,民90。
3.吴庶深,刘欣懿,《“生命的彩虹”高中生死教育课程设计之特色》,第二届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南华大学生死学系,2002。
4.吴庶深,刘欣懿,《安宁缓和照顾融入高中生死教育之课程设计》,第三届“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民92。
5.李安德,《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的关系》,“宗教现象之心理学研究—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宗教现象”,真理大学宗教系,民90。
6.林绮云,《死亡教育与辅导》,“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民90。
7.纪洁芳,《生死教育教师素养之探讨:兼谈师资培育》,“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民90。
8.纪洁芳,《童绘本在生死教育教学中之应用》,第二届“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民91。
9.纪洁芳,《视听媒体在生死教育教学运用之探讨》,第三届“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民92。
10.张淑美,《从美国死亡教育的发展兼论我国实施死亡教育的准备方向》,国立高雄师大教育系,教育学刊,14期,民国87。
11.梅静轩,《佛教临终处理的理论探讨》,第二届宗教学与佛学论文研讨会,南华管理学院比较宗教研究所,民87。
12.许明银,《试析宁玛派版《中有大闻解脱》》,蒙藏委员会,藏传佛教在台湾学术研讨会,台北,民90。
13.陈锡琦,《大学生印象深刻的的自他死亡或接近死亡经验及其影响之生期研究》,第二届“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民91。
14.曾焕棠,《生命意义探索的建构》,第三届“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民92。
15.曾焕棠,《美国生命教育发展的省思》,第二届“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民91。
16.曾焕棠,纪惠馨,陈锡琦,《护生对生死学课程内容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之调查研究》,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民90。
17.杨国柱,《苖栗市大坪顶殡仪馆火葬场规划选址邻避冲突问题之解决:以风水文化为观点的分析》,“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民90。
18.杨国柱,《从交易成本观点论殡葬施设置邻避冲突之问题》,第二届“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民91。
19.蔡明昌,《转换学习理论与成人生死教育》,第二届“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民91。
20.赖明亮,《论植物人安乐死之不合医学伦理:由死刑及脑死谈死》,“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民90。
21.释永有,《前世疗法与生死学》,“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民90。
22.释道一,《论安宁疗护的自利利他行》,2001佛学论文奖学金得奖论文集,财团法人台中市正觉堂,2002。
23.释道兴(民86),《从佛教瞻病送终谈临终关怀》,硕士论文,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
24.释演庄,《死亡观之初探—以〈阿含经〉及〈瑜伽师地论〉为主》,2002佛学论文奖学金得奖论文集,财团法人台中市正觉堂,2002。
25.释慧开,《孔子生死观探究》,“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民90。
期刊
1.《格鲁巴月刊》,第21期~第27期;悉利公赤珠仁波切慧贤源生活佛讲《灌顶的意义与功德》。
2.达赖喇嘛于公元二○○二年维吉尼雅大学演讲。
工具书
1.《大美百科全书》,光复出版社,台北,民81。
《第六册》,《第十册》,《第十一册》,《第十七册》,《第十八册》,《第二十 一册》,《第二十二册》。
2.《大辞典》,三民书局,台北,民74。
3.《文科大辞典》,新文豊出版社,台北,民63。
4.《望月佛教大词典》,世界圣典刊行学会,日本,昭和49。
5.《藏汉佛学词典》,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省,1993。
6.扎西次仁,《英藏汉对照词典》,民族出版社,北京,1988。
7.方毅等,《辞源》,商务印书馆,台北,民4。
8.修定新版《大藏经总目录》,新文丰出版公司,台北,民81。
9.高观庐,《实用佛学辞典》,高雄净宗学会,高雄,民23。
10.张玉书等,《新修康熙字典》,启业书局,台北,民70。
11.张怡荪,《汉藏大辞典》,民族出版社,北京,西1998。
12.杨逢时,《中国正统道教大辞典》,逸群图书,民85。
13.熊钝生主编,《辞法》,台湾中华书局,台北,民69。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