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所教导我们的——藏传噶举大禅修师波卡仁波切开示
佛法所教导我们的第一件事即:避免以自身的行为、言语、念头去伤害任何众生。
但是我们修持佛法不能仅止于此,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地去利益众生,如何去利众呢?在大乘法中,是以六波罗蜜(六度万行)来利众,而六波罗蜜奠基了菩萨成佛的道路,菩萨即是为利众生而成佛的,六波罗蜜即是实践菩提心的教戒。
六波罗蜜是:1、布施 2、持戒 3、忍辱 4、精进 5、禅定 6、智慧(般若)
六波罗蜜(即六度万行)是有其顺序次第性的,是由最易实行到最难实践,由最显开始到最细微处。而每一个波罗密又分为三部份:
壹、布施
(一)财施:此布施是以慈悲心为出发,将物质直接送予需要的众生,如:食 物、衣服及其他之所需。
(二)无畏施:经由帮助生命危险、疾病缠身、被虐惩罚及野兽威胁的众生,即是另一种布施的修持,当我们保护他们免于畏惧及危险时,这就是不同面向的布施修持。
(三)法施:前二种布施是以身行之,而法施则是以心为之,施予佛陀之法教。不论是直接解说法教或帮助他人结法缘闻法,皆是法的布施。
贰、持戒
(一)清净戒:持戒意指避除以我们的身之行为、言语及念想造作负面的行为。特别在出家戒及在家戒中均必须遮止任何伤害众生的行为。
(二)摄善法戒:此项持戒不仅避恶而已,还需尽力成就诸善行,同时累积功德与智慧。
(三)饶益有情戒:上述二戒虽说是以自他关系为基础,但均可说是先为利己,因为藉由前二戒的避恶行善,首先获得利益的是自己,而饶益有情戒则是唯有利众利他。
参、忍辱
(一)对怨敌之忍辱:别人伤害我们的方法可有很多种,如对吾身之攻击、辱骂伤害的言语以及不善诅咒的念头等,对这些人我们称之为“怨敌”,不管他们是短暂或长久的,而第一项忍辱即是对怨敌之忍辱。有许多忍辱的修持方法:
1、首先我们可由业报因果之层面看待,某人会以不善的行为对我们,那是因为在过去世中我也一定伤害过他,所以目前我只不过是尝到自己造作之因的果实罢了。
2、我们亦可思维相对之理,这个伤害我的人其实只是虚幻本质的展现,正如同梦境一样,虽然表象上有怨敌、有伤害之举、也有受害人(即我们),但事实上,此情形之三者皆非真实存在的,均是自心之虚幻的折射。
3、第三个方法是试图寻找我们瞋怒的真对象,当有人攻击我们时,我们对那个人定起瞋怒并能完全觉察出对方的长相特征肤色等。但是,好好思维!真正伤害我们的是什么?举例而言,有人持刀伤我,而伤我的是那把刀,但我们不会生气那把刀,因为刀没有自主性,持刀的是那人的手,但我们也不会气那只手,因我们深知手也是被指挥的,所以我们生气的对象是那个人,但其实连那个人都没责任,他只不过是听从心的命令而已,但是我们可以说「心是自主的」吗?不行!因为心也是被五毒烦恼所影响,如:瞋等。因此,我们对待「侵犯者」的态度不该是瞋怒生气,而是该以慈悲心取代之,因为我们必须了解,他们的心正处于「烦恼」之奴的状态之中,无任何自主,心中充满烦恼,正如犯人遵从狱监一般。倘使我们非要生气,也不要直接生气所谓的「侵犯者」,因他们也是被烦恼奴役的受害者,我们应当对付的是缠绕捆绑其心的五毒烦恼才是。因此,由于我们缺乏了真实的认知,才会为了不合理的瞋恨而舍离忍辱。
(二)对痛苦之忍辱:我们往往将痛苦看得很重,即使它是微小的。毫无疑问,我们都想躲避痛苦,抛掉痛苦,但由于上述的态度,就会让一点小麻烦变成大痛苦,相反的,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忍受痛苦,即使身陷其中,大苦也会成为小苦。忍耐力愈小,其影响力愈大,面对痛苦时的忍辱力越强,痛苦影响我们的力量就越弱。特别提到修持佛法的部份,当我们刚开始修持时,很有可能会碰到一些困难,例如:会想着也许自己永远不会修对路,修行对身心来说都很困难等等,当我们让自己掉入此种境况时,我们将会感到沮丧及惰懒,也因此,一些微小的困难变成了大障碍!我们应要知道如何坚持下去,不论何种困难来临,我们均当坚固具信地持续修持,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圆满地修学了。
(三)堪忍善思法要:有许多教法真理是难理解的,也是难接受的,如:过去世、未来世、业报及因果、轮回之运转以及其虚幻之体性、诸佛菩萨种种不可思议之功德。我们往往无法看清分辨这些现象的本性,而我们的心也无法去体验,因此我们就会很容易地被「怀疑」所击败。所以,对于我们所未能完全了解的法要应要有堪忍心去令我们接受。对吾等而言要真正认清业报因果之极细微处有些不可能,但我们接受其真实性,相同地,诸佛菩萨的功德远超乎我们的了解,但我们相信并接受。
肆、精进
(一)披甲精进:一种坚定的态度,为达证悟而修学佛法的坚固决心,这即是第一种精进,称为披甲精进。冈波巴大师曾开示:一旦披上此精进冑甲即应意想——从此刻起,直到一切有情众生均证菩提为止,我将永不放弃行善修持的精进决心!
(二)摄善精进:此第二种精进是指勤修不懈,不管在任何情形状况下,面临任何障碍,也不令沮丧、惰懒有机会出现。
(三)无厌足精进:依序渐进的修持会导引我们进入不同的次第及成果,无厌足精进意指直到得获最圆满证悟之前,绝不感到满足而暂止了修持,也就是不会想着:我已做了足够的善行或足够的修持,现在可以停下来了。
伍、禅定
(一)于所观法、适乐安住之禅定:这是首步的禅修,即为“止”禅修,经由此禅修能令身心体验其自然体性与平静!
(二)成办某种功德之禅定:此为次步的禅修,即为“观”之禅修,经由此禅修除了令身心体验寂静与快乐外,更加是能开展原俱之功德。
(三)能够利众之禅定:经由此禅定能令我们在禅定中即开展利众之功德,圆满利众之行。
陆、智慧(般若)
(一)世间智慧:世间智慧相关于现世间之学识,如科学、文化…等,但此种智慧尚属有漏的,因为它是有限度的。
(二)出世低级智慧:此智慧是指声闻、缘觉乘人修学而产生的,因其了达的是无我、无常…等,所以称为低级!
(三)出世高级智慧:此智慧乃指依大乘法修持而产生的,尤其是了达一切法之空性体性。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