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与藏传佛教
西藏与藏传佛教
王尧,1928年生于江苏涟水。1951年南京大学中文系肄业。1951 1953年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藏语文学专业毕业。1953 1992年中央民族学院助教、副教授、教授,离休。为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2004年至今任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著有《吐蕃金石录》、《吐蕃简牍综录》、《西藏文史探微集》、《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平凡而伟大的学者 于道泉》、《中国藏学史》(合著)、《西藏文史考信集》、《水晶宝鬘 藏学文史论集》、《藏学概论》等专著数十种。
各位领导同志,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换一下意见。大家现在都比较关心西藏的问题,所以我今天选择“西藏和藏传佛教”这个题目给大家做一次简单的、历史情况的介绍。
先介绍两本书:第一本书是《西藏与西藏人》,它的作者是柳陞祺先生和沈宗濓先生。沈宗濓先生曾担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西藏办事处的主任,除此之外,他还担任过国民政府外交部总务司的司长,做过蒋介石委员长侍从室的副主任。他在西藏工作过好几年,和柳陞祺先生是同事。柳先生是这本书的主要执笔,原稿是用英文写的,最初在美国出版。柳先生任职于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英文秘书,在西藏生活多年,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人,对西藏充满了情谊。这本书是柳先生通过对西藏的人民、社会、生活各方面仔细观察后写成的,在国外影响非常好。现在我们看到的中文版由他的女儿翻译,经过邓锐龄先生认真地校正。书中有很多宝贵的照片,包括达赖喇嘛小时候的,达赖的家族和其他贵族生活的。这是一本细致入微、充满人情味的书。
第二本书是美国教授戈尔斯坦(M.Goldenstan)写的。他是美国克利夫兰一位研究人类学的教授。这本书是他的博士论文,书名是AHistoryofModernTibet,1913-1951:TheDemiseoftheLamaistState,中文名是《西藏现代史(1913 1951) 喇嘛王国的覆灭》。1913 1951年正是我国最困难的时期。清朝政府被推翻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对西藏失去控制。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经过长久的努力,最后以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名义在西藏派驻一部分人员。正是这段时期,英国政府和英国统治下的印度政府、特别是美国的外交部门开始插手西藏事务。我们想对他们的活动有所了解,但是我们拿不到文献。而戈尔斯坦本着人类学家的本能,对西藏社会和历史进行了研究。他收集了很多的资料,包括美国政府、英国外交部和印度政府已经解密的档案文件,这些资料我们中国人当时是看不到的。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藏族是我们国家56个兄弟民族当中的一员。根据2005年公布的数字,藏族的人数在我们全国13亿人口当中,排在第八位。藏族的分布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西藏自治区,以拉萨市为中心的整个西藏自治区,共71个县,281万人。另外在西部地区的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和云南省有一些藏族聚居的自治州或自治县。东部藏区人口合起来大约也有281万人。因此藏族人口是562万人。藏族人口虽然排在第八位,但是他们使用的土地面积很大。仅西藏自治区就有123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总面积的7.8%。藏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全民信仰佛教。今天我就从佛教什么时候传到西藏,怎样成为西藏全民信仰的宗教开始谈起。
一、佛教的传入与藏传佛教的发展
文成公主入藏
我们一般认为,藏族信仰佛教是从唐朝时候。藏族和我们内地各个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在唐朝强化了的。那时青藏高原上,形成了一个吐蕃王国。
唐朝太宗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唐太宗做了一个决定,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带了很多随嫁品,其中包括文化设施、生活用品、工艺产品和一些乐器等等。公元641年迎娶文成公主的队伍由唐朝的首都长安出发,路上走了三年。随嫁品中有一尊释迦牟尼像,这是释迦牟尼12岁身量的一尊铜像。佛教在当时的唐朝已经相当盛行,唐太宗有意向吐蕃推广佛教。从此,藏人开始接触佛教。
藏文的创造
文成公主到达吐蕃后的一个重要建树,就是在藏区发展文化。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字,没有文字就无法记录自己的思想、文化和艺术。所以藏王派了16位青年到印度去学习佛教,同时学习印度梵文,为藏文的创造做了准备。这16个人中有15位因为不适应印度的炎热气候,死于印度,最后只有一个人返回。这个人就是藏文创造者吞弥·桑布扎。他根据所掌握的梵文知识,结合藏语的实际情况,利用梵文字母,创造了藏文。藏文是公元7世纪中叶创造的。“吞弥·桑布扎”是什么意思呢?“吞”是一个家族的姓,“吞弥”就是吞氏家族的人,“桑布扎”是印度人称呼他的名字,“布扎”就是藏人的意思。“桑”是梵文里面好的意思。桑布扎,就是吞家的好藏人。佛教的传入和藏文的创造是藏族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
佛经的翻译
佛教传到藏区时,恰恰是印度佛教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因此有一些印度佛教的学者带着梵文的经典,避难一样地逃到吐蕃。我们曾经在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的一个特藏室里,见到从西藏请到北京来的梵文经典。这些梵文经典共有266包,王森教授生前用两年时间编了一个目录:《民族文化宫藏梵文贝叶经目录》。我们国家曾经印过其中的《妙法莲华经》和《瑜伽师地论》中的《菩萨地》作为国礼,送给外国的领导人、政府和学术机构。
苯教与佛教
西藏本地原来有一个宗教,叫作苯教(Bon)。现在的研究认为,苯教实际上是当地一种民间信仰,它相信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在佛教的传入过程中,原来的信仰和佛教曾经产生过一些矛盾和冲突。最后佛教和苯教的白热化冲突反映到政治舞台上。当时的吐蕃社会是奴隶制的军事部落联盟,联盟的基础就是大家在信仰上、文化上能够沟通。佛教进入以后,军事部落联盟成员之间产生了一些摩擦和争斗,佛教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
金城公主入藏
公元709年,唐朝又把另外一个公主嫁到吐蕃。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二版序言里讲过,对于统治阶级王公和骑士来说,婚姻是一个政治行为。拿恩格斯这句话来考察当时唐王朝和吐蕃的婚姻,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唐朝第二次嫁公主到吐蕃去,是不得不嫁。第二位嫁到吐蕃的公主叫金城公主,这位金城公主是武则天的曾孙女,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第二个儿子太子贤的孙女,真正的金枝玉叶。金城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的第四代孙子。金城公主的儿子赤松德赞,是藏传佛教发展过程中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从他开始,吐蕃出现了对以后的藏传佛教具有深远影响作用的三大变化。第一,公元779年,按照佛教的规格,正式修建了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第二,也是在公元779年有了第一批藏族出家人。第一批出家的藏人叫作“七觉士”,就是7个有觉悟的人,他们都是贵族子弟。因为有了藏人自己出家,就可以进一步介绍其他藏人再出家,从而形成僧团。第三,大量、系统地翻译佛经,从理论上为佛教找到建立的依据。陆续建立了三大译场,有的将梵文翻译成藏文、也有将汉文翻译成藏文。翻译作为一项佛教事业,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个时期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有三个人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个人就是藏王赤松德赞。第二个人是赤松德赞请的一位(今天的)阿富汗人,叫作莲花生大师。莲花生大师后来成为宁玛派的领袖人物。他使反对佛教的苯教法师和苯教信仰者接
受了佛教。苯教中有山神、水神、树神、河神等等。苯教信仰者本来反对佛教。后来莲花生提出在佛教中设一个常设的系统,叫作护法神,来保护佛法的神位。莲花生大师把这些土神,都安排在佛教护法神的座位,把当地原有宗教信仰的土神,通通吸收到佛教里面,使佛教增加了很多朋友,减少了对立面。第三个人是静命大师(Zhi-ba-Vtsho),他是一个佛教理论家,系统地宣传佛教理论。正是他们三位合作,使吐蕃的佛教达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
从东汉时期佛教传入起,就开始有人翻译佛经了。我们把各朝各代翻译的佛经收集在一起,就是大藏经。汉文大藏经有不同的版本,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版本是宋朝的刻本。新中国成立以后,又重新编辑印刷了大藏经。藏族只是一个拥有560多万人口的民族,但是他们把印度佛经几乎全部翻译成了藏文。汉文佛经分经、律、论三大部分。“经”是释迦牟尼讲的经典,“律”是各种戒律,各种规矩,而“论”则是关于佛教理论的探讨。
藏文佛经采用的是两分法,它将全部藏经分成甘珠尔和丹珠尔。甘珠尔藏文写法的头一个字是kav,意思是释迦牟尼讲的话,“珠尔”是翻译的意思。甘珠尔的意思是从释迦牟尼的话翻译过来的,所以叫作正藏。这相当于我们汉语里大藏经的“经”。丹珠尔的“丹”意思是解释的、发展的。佛教弟子们解释释迦牟尼佛的话而形成的著作,叫丹珠尔。所以甘珠尔、丹珠尔合起来就是相当于汉译的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的翻译工作大量繁荣于赤松德赞时期。当时有三个翻译中心,一个叫旁塘,一个叫秦浦,一个叫登迦。三个中心组织一批翻译家进行翻译,这些翻译家中有藏族青年学者,有印度的法师,还有一些汉地的和尚。为了避免重复,三个中心互相交流。
钵阐布与“朗达玛灭法”
赤松德赞去世以后,他的儿辈和孙辈继续推行佛教,并在佛教界内选拔有从政意愿的出家人。这些出家人中有以佛教界领袖的身份,在吐蕃政府里面担任职务,叫作“钵阐布”。汉籍史书中曾经对此事有记载。
唐穆宗长庆元年至二年(821 822),唐朝政府曾经派一个代表团到吐蕃,首席代表大理寺正卿刘元鼎,在那里参加了一个典礼,就是唐蕃会盟,并刻石树碑在拉萨大昭寺前。这个会盟是由钵阐布主持的,刘元鼎对沿途所见所闻以及参加唐蕃会盟人员有一个详细的记录,回到长安以后,他写了一个报告,叫作《使吐蕃经见记略》,有详尽的记载。
第二个与钵阐布有关的文件,是白居易为皇帝起草的四封信。白居易一度担任中书舍人,在皇帝的身边起草文件。唐朝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以皇帝或者其他王室的名义起草的文件,著作权归起草文件的人。后来白居易给皇帝起草的四封给钵阐布和藏王的信被收录在《白氏长庆集》里。其中有一封是给钵阐布的。这封信说明钵阐布当时在吐蕃主政,一个佛教徒,在政治上担任首席的职务。当时的唐朝皇帝希望钵阐布能推动吐蕃和唐朝友好,不要再发生军事冲突。原信中表示把原来占据唐朝的土地退还给唐朝。钵阐布给唐朝的信现在见不到了。但是我们能看到白居易代表皇帝写的回信。回信的大致内容是说钵阐布很了不起,能够帮助藏王处理政务。来信提到将秦州、原州、安乐州三个州退还给唐朝,我们觉得很好。唐朝是一个大国,土地辽阔,不在乎这点地方,不过你既然还给我们,这当然很好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钵阐布主政时期,希望和唐朝保持友好,而恰恰就是这一点,触犯了军事部落联盟中一些人的利益。军阀们希望吐蕃向外扩张,和唐朝发生战争,通过战争掳得人口、牛羊、金银财宝、布帛。现在钵阐布主张和唐朝友好,他们就发不了财,而且他们的军事力量也会被削弱。因此这批军阀非常反对钵阐布。这个矛盾导致了吐蕃社会上一次重大政变。政变中佛教界受到极大的摧残,这个政变被称为“朗达玛
灭法”。在这场政变中,一个钵阐布被杀害,并且被捏造一些罪名,其中最让钵阐布受不了的是说他和王妃有男女关系,用这种事情来丑化他。最后这位王妃被迫自杀,钵阐布逃跑未成,被军阀抓住以后剥了皮。
军阀们最后把朗达玛扶上台,掐死了原来的藏王。原来的藏王叫作赤祖德赞,是赤松德赞的孙子。赤祖德赞在位期间,在拉萨大昭寺前面立了一个碑,这个碑立于公元823年,是吐蕃和唐朝进行会盟以后立的唐蕃会盟碑。这个碑的正面是汉、藏对照的盟约,正文两侧是参加者的名单。唐蕃会盟碑是极其重要的,它是汉藏友谊的重要记录。
我再给大家看一个铜的护身符。藏人相信把它戴在身上可以保平安。这个铜护身符的图案最外面一圈是五行:金、木、水、火,土在中央。第二圈是十二生肖,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再里面一圈是八卦,乾、坤、震、艮、坎、离、兑、巽。正中间是九宫,九宫就是将1、2、3、4、5、6、7、8、9这九个数字填在当中,使它横行、竖行、斜行相加都等于15。
由这个小小的护身符可以看出藏人早已接受了五行的思想、十二生肖的思想和八卦的思想。更巧的是藏文中的五和土在藏文和数字码中是一个字,而汉语中的两个字,在藏文中只要写一个字就行了,可见藏人还有了自己的创造。
朗达玛灭法使佛教受到了重大的摧残,统一的佛教从此不存在了。吐蕃王室垮台后,那些出家人被从寺院里赶回家,分散在各地,后来和当地的一些领袖人物结合,逐步组成了部派佛教。
二、藏传佛教的四大派别及其特点
朗达玛灭法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藏区一直处于混乱的局面。被遣散的法师到了地方之后,与当地的政治势力结合起来。当地的政治势力希望扩大他们的土地和势力范围,需要文化名人的支持,互相结合,于是产生了一个个的教派。今天我重点介绍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
宁玛派
宁玛派又称红教。宁玛的藏语意思是“古老”,这一派的人自称是古老教派。在朗达玛灭佛以前他们就存在了,所以他们信奉的是经典教义。敏珠林寺是宁玛派一个很重要的寺庙。这座寺庙一贯传授佛教十明文化知识,包括佛学内明,梵文的语言学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因明,这是大五明。小五明包括诗歌、修辞、韵律学、天文星象学和歌舞的学问。在海外较有影响的就是这一派。现在宁玛派说他们发现了古代大师们埋藏在地下山洞里的经典,并重新弘扬传播他们的教义。其中有一部经典叫《中阴听闻救度》,这本经典主要是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死亡而不要误入歧途。从死亡第一天到七七四十九天叫中阴,这段时间在六道轮回中很容易误入歧途,你进入到畜生道就变成畜生,如果进入下三道是很危险的。如果进入上三道就会转托生为人,或托生为天,或托生为非天。这部经典影响很大,特别在海外,传佈很广,一个美国人伊文·温兹把它用英语传佈历久不衰。
宁玛派的祖师是莲花生大师,在海外很有名望。香港的金刚乘学会就专门奉行敦珠仁波切的教导,敦珠仁波切是宁玛派一位活佛,他有四十几部著作,专门介绍宁玛派修行的功夫。
萨迦派
萨迦派是元朝蒙古人兴起以后支持发展起来的。当时蒙古王廷规定西藏各地划归阔端王子管理。阔端王子的总部设在凉州,就是现在的武威。阔端王子派人给藏区各地传话,说我要管理整个西藏了,你们赶快派人来跟我会谈,结果颇有威望的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参受命去完成这个任务。当时贡噶坚参已经63岁了,带了他的两个侄子向凉州出发。他们在沿途与各地方领袖讨论和阔端王子谈判的条件。到了凉州之后,阔端王子带贡噶坚参参观了他的整个部队,然后说你看我是不是要派兵到西藏去?萨迦班智达说你不要派兵来了,有什么条件可以谈。然后阔端让萨迦班智达用藏文写了一封公开信,告诉西藏各地方领袖整个藏区由
阔端王子管理,西藏正式地纳入元朝的版图。
元朝在西藏的管理措施有:第一,树立佛教领袖萨班的侄子八思巴为帝师。第二,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西藏地方。宣政院的院使由西藏人担任,而且由八思巴推荐,皇帝任命。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怎么管理呢?第一,分封十三个万户长。朝廷在西藏地方封十三个万户长。每个万户长分别管理一万多户。前藏六个,后藏六个,前后藏当中一个,这些影响名称至今仍然存在。第二,调查户口。第三,修通驿道。当时的驿道从西藏萨迦开始,一直通到大都(今北京)。每60里设一个驿站,驿使来往经过的时候,换马不换人。有关驿道的记载在《西藏历史档案集》中都有记录。
噶举派
噶举派的传承纯粹是民间兴起的。噶举派最有名的两位大师是玛尔巴和米拉日巴。他们都不是出家人,因为当时没有地方出家,但是在学习修法。米拉日巴一生的遭遇很痛苦。据传说和他的传记,他曾经念诛法恶咒,咒死三十几个人,最后自己修行忏悔,得到正果,噶举派把他奉为祖师爷。这一派后来产生四个大派、八个小派,风行各地民间。四大派里面最大的叫噶玛噶举,发明了活佛转世制度。
1407年,永乐皇帝请噶玛噶举的第五代大师得银协巴到南京来,举行水陆大法会,追荐他的父亲朱元璋和他的母亲马皇后。实际上是永乐皇帝想掩盖他个人夺权的丑恶历史,所以请西藏喇嘛给他装门面。得银协巴名气很大,他在南京灵谷寺和南京城内的五台山举行了水陆大法会。永乐皇帝还请画师把法会活动的内容画出来,法会的图录有一丈六尺长,法会每天的活动都被记录下来了。故宫于1992年举办“西藏文物精华”展览时,展览过这幅画,这幅画现在保存在拉萨。得银协巴在做法会时,永乐皇帝封他为“大宝法王”。当时还给他一个金边子的黑帽,所以又叫黑帽派大宝法王。同时还将前面四代大师都追封为法王,这样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第十六辈。
1954年,第十六辈大宝法王到北京来参加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时达赖喇嘛、班禅喇嘛都来了,西藏代表团里有很多的法师和活佛。1959年,大宝法王跟着达赖喇嘛离开西藏到印度去了,然后又转到美国,最后在美国去世。他临走时候把金边黑帽子带走了,并把帽子放在下院锡金绒德寺。十六世大宝法王去世前留下遗嘱,要到国内转世。他的弟子在国内寻找后,1992年我们政府承认为第十七世大宝法王。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叫邬金赤列,他转世后,我们培养他学经、学藏文、学汉文。1999年底他从西藏出发,去了印度。印度的新闻界对他很注意,问他共产党是不是对他很糟糕,他受不了所以出走的。他说不是,共产党对我很好,让我转世,成为噶玛巴。而且教我学习,学藏文,学汉文。但是作为噶玛巴,要戴永乐皇帝赏的那顶金边黑帽子,这顶帽子已经被我的前辈带到印度来了,我不戴帽子始终成不了噶玛巴,成不了大宝法王。所以我来是为了戴帽子的。
格鲁派
格鲁派成立最晚,在14世纪时,宗教界普遍的养尊处优、腐化、怠惰,它是以“宗教改革”为口号发展起来的。当绝对的权力没有监督时,一定会产生腐化,引起社会的不满。格鲁派的祖师宗喀巴,1357年生于宗喀(今青海西宁市西湟中县)。据说宗喀巴出生的地方长出一棵菩提树,树上有十万片叶子,每个叶子上都有佛像,因此叫Sku-Vbum,就是十万个佛像的意思。这里的寺庙就叫“古澎”,汉人称它为塔尔寺。宗喀巴7岁时,到噶当派的寺庙出家为僧。15岁时游学乌思藏(前后藏),曾经师从萨迦、噶举、噶当等派高僧学经修法。先后修习了显教经典《俱舍论》、《集论》、《量释论》和《戒论》等,并依此四论立宗答辩,名声大噪,在各地讲经授徒,著书立说,远近闻名。他在乌思藏看到一些教派的高级僧人无视佛教戒律,饮酒娶妻,生
活淫逸;在修法上专持秘咒,诸如修炼吞刀吐火、借尸还魂等邪法,废弃了佛教清净的宗旨。宗喀巴决心对藏传佛教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约在1388年,宗喀巴规定其徒众戴黄色僧帽,作为革新藏传佛教、创立新教派的一个重要象征,因而格鲁派又称为“黄帽僧”、“黄教”。在教义方面,宗喀巴主要以阿底峡噶当派的理论为基础,并吸取众派之长,加以充实丰富,对显密两宗进行有次序、有条理的整理,而重视戒律、显密双修、先显后密、以显教为基础、学行相应是此派的主要特点。宗喀巴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与《密宗道次第广论》等多部著作,其弟子们也都是一时俊彦。
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首次主持了“传招大法会”,影响深远。此后每年举行一次,沿袭至今。由此,一般藏族史籍以1409年作为宗喀巴正式创立格鲁派之始。格鲁派早期的主要特色是:
(1)提倡僧人严守戒律,不干预世俗事务,不得娶妻及从事生产劳动;
(2)大力复兴古老寺院,招收僧徒,建立拉萨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及扎什伦布寺,各地噶当派寺院全部融入格鲁派旗下(格鲁派自称为“新噶当派”);
(3)每年定期举行传招法会,在传招期间,进行高级学僧的辩论和考试,授予拉然巴格西学位(相应的在各大寺实行了学阶制)。
1419年,宗喀巴圆寂。在他的十大弟子当中,后来形成两个主要派系,并实行活佛转世制度,一个是达赖,一个是班禅。宗喀巴的弟子根敦主继承了他的事业,曾在日喀则修建扎什伦布寺。他的再传转世,索南嘉措,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
索南嘉措应蒙古察哈尔盟土默特阿拉坦王的邀请,到内蒙弘法度众,帮助解决一个问题:蒙古人当时相信萨满教,萨满教认为人死以后要给死者送盘缠,送盘缠就是杀牲口,越有钱,地位越高,杀的牛羊就越多,这样使部落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阿拉坦王邀请索南嘉措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索南嘉措当时已经是比较知名的高僧,他来到阿拉坦王领地时,刚好有一个人去世,又要杀牲口,这时索南嘉措说不要杀牲口,你找一点面粉来,把面粉和上以后,揉成牛羊的俑,然后涂上红水,念往生咒,再把这些俑烧掉就等于送了盘缠了。丧家十分满意、放心。这样索南嘉措帮助阿拉坦王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件事情解决后,王爷很高兴,就说“你这个喇嘛太有学问了,把这样大的困难解决了,你叫索南嘉措(意为福海),你是真正的大海,就是达赖(达赖是蒙语大海的意思),你就是达赖喇嘛”。所以达赖喇嘛这个徽号最初是察哈尔盟土默特旗的一个王爷给的。
索南嘉措接着和阿拉坦王爷说,我的知识一般,我的师傅更了不起,他叫根敦嘉措,我的祖师爷根敦主是宗喀巴的徒弟,修建了扎什伦布寺。于是阿拉坦王爷追赠他们为第一世达赖喇嘛和第二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是在蒙古去世的,恰恰这个时候王爷的孙媳妇生了一个男孩,所以当地人说喇嘛不肯走,愿意在我们蒙古,这孩子就是喇嘛的转世,第四代达赖喇嘛就是这么产生了。格鲁派人听说他们和蒙古建立了这样不寻常的关系,就派人来迎接王爷的曾孙,把他请到拉萨去,成为第四世达赖,名叫云丹嘉措,他27岁就去世了。
第五代达赖叫罗桑嘉措。他于顺治八年到九年之间应皇帝邀请来到北京。为了迎接他,专门在北京安定门外修建了黄寺,就在黄寺大街的位置,现在是藏传佛教佛学院。顺治皇帝封他为达赖喇嘛,并赐了24个字“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从此达赖喇嘛成为中国大皇帝授予的称号,不再是一个蒙古王爷赐予的封号了。这24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西天”就是讲西藏地方,“大善自在佛”指的是观世音菩萨。布达拉宫原来叫红山,就是因为观音菩萨转世才叫布达拉的,布达拉就是普陀山。“所领天下释教”,是说全国佛教都归你领导,“瓦赤喇怛
喇”就是手拿金刚的达赖喇嘛。从此以后所有达赖喇嘛死亡都要向皇帝报告,转世也要皇帝授予新的金印金册、玉印玉册。
再介绍一下班禅喇嘛。清朝政府对西藏实行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管理。班禅喇嘛是宗喀巴的另外一个弟子凯珠杰的传人。1713年康熙皇帝封五世班禅罗桑意希为“班禅额尔德尼”。班禅额尔德尼是什么意思呢?“班”的意思是“班智达”,“禅”的意思是大的,“大班智达”就是大学者的意思。“额尔德尼”是满语里宝贝的意思。班禅额尔德尼就是大学者、大宝贝。自此形成达赖和班禅两个系统。达赖在前藏以拉萨为中心,班禅在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当时皇帝主张把西藏分成两部,但是班禅不愿意那样做,他只要三个县作为他的领地。达赖和班禅互为师徒,达赖在世的时候,班禅去世了,由达赖主持班禅转世和坐床,给他取名,教他学习。达赖去世,就由班禅主持。实际上是A、B制。这是清朝在西藏宗教管理上的一个很典型的办法。清朝在西藏实行了“修其教不易其礼,齐其政不易其俗”的原则,“尊黄教以安众蒙古”(《御制喇嘛说》)的宗教措施,原则上“以八旗治满洲,以盟旗制度辖蒙古,以行省制度治汉人,以伯克制度治理回疆,以政教制度驭藏番,以土司制度和部落制度辖西南夷,以宗主制度领有番邦”。在清朝皇帝的支持下,格鲁派成为主流宗派。我们调查过,北京有34所格鲁派的寺庙和殿塔,其中最大的是雍和宫。可见清代朝廷对格鲁派的支持力度。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