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其它>>正文内容

独特的假面仪式舞蹈——羌姆的起源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独特的假面仪式舞蹈——羌姆的起源

  亚洲许多地区的节日庆典往往同假面祭祀联系在一起,其中,又以西藏最为典型。每逢一年中全藏的、某一小区的、抑或某座寺院的祭典日,佛寺里的僧侣们便会穿起锦绣彩袍,戴起硕大而华丽的面具,秘密地或公开地跳起威武庄严的祈神之舞,这类表演,藏语统称之为“羌姆”。

  “羌姆”的本义为“跳舞”,它与称呼民间舞蹈的“卓”等词汇相对应,特指以表达宗教奥义为目的的寺院祭神仪式舞以及少数与之相关的俗人宗教舞蹈。汉地的人们将之称作“跳神”,虽不十分准确,却也绘声绘形且早已约定俗成,为大家所理解。

  羌姆的起源

  要寻羌姆的起源,便得追溯到佛教初传西藏的历史以及藏地的第一座佛寺的建立。

  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了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大唐的文成公主,并开启了佛法弘传的事业。为镇压盘踞雪域的罗剎魔女,他依照文成公主的推断,下令在吐蕃王朝的腹心之地拉萨建大昭、小昭二寺,又在势力所及的“四茹”地区建十二座“镇魔寺”,分别镇压魔女的肩、肘、手、膝、足各处,“以为十二不移之钉”。这些寺庙当时仅用来供奉神像和经典,并无常住僧人和规范化的佛事活动,所以还只能算作“庙”,而不是“寺”。

  公元八世纪中叶,继任吐蕃第三十八代赞普的赤松德赞,为排除崇信传统苯教、把持朝政的权臣,决心大力弘传佛法。他从尼泊尔请来印度高僧寂护,却“以此触怒了藏地所有凶恶鬼神,很快就发生了雷霹红山宫,以及年荒、人病、畜瘟等灾祸,这样一来,那些以作恶的奸巨们为首的藏民都说,这是信奉佛法所得的恶报,而对佛法大生反感”。寂护因此被迫返回尼泊尔,临走时建议藏王迎请印度的密宗大师莲花生,以法力排除阻碍佛教传播的恶障。

  莲花生应邀而来,沿途降伏了念青唐拉、罗剎、十二丹玛女神等藏地妖魔鬼怪,来到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桑耶地方,即同返回吐蕃的寂护一道,协助赤松德赞建造“桑耶永固天成寺”。这座寺院规模宏大,全然仿照佛教理想世界和密宗坛城的图像,以正中的大殿象征须弥山,四周分布着代表四大洲的四座殿堂和代表八小洲的八座侍殿。大殿四角延长线上,分建白、红、黑、绿四菩提塔,外围以一圆形寺塔环绕。

  桑耶寺是西藏首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吐蕃第一批僧人在这里出家,大批佛典在这里翻译成藏文,而最早的寺院假面神舞亦在这里诞生。

  根据藏文史籍记载,桑耶寺在修建过程中曾遇到本地鬼神的破坏,以至白天筑起的殿宇,夜晚便被拆毁。为此,莲花生大师施展他的神变法力,吟唱镇压鬼神之道歌,“降伏了一切八部鬼神,令他们立下誓言,制定诸神所喜的祭祀物品,又说出了镇伏凶神的歌词,在虚空中作金刚舞”。由此不仅消除了鬼魅的捣乱,而且驭使他们为建寺出力,这段文字里所说的“金刚舞”,便是开创羌姆之先河的桑耶假面神舞。

  尽管古籍中对羌姆起源的详情言之甚少,但它由多条泉流汇聚而成,当是无可置疑的。羌姆的渊源之一,当然是其时盛行于印度的密宗仪式性表演。莲花生的故乡乌仗那(今属巴基斯坦),便以密宗舞蹈而闻名。尔金林巴发掘的藏文伏藏著作《莲花生大师本生传》,讲到莲花生诞生于海中的乌东哇拉花蕊中,被乌仗那的安札菩提王迎入宫殿,沿途“众人欢喜来迎接,有骑老虎的,有骑狮子的,还有骑大鹏的,骑士共有三百名,有跳密宗舞的,有演密宗戏的,有打密宗鼓的。”莲花生在桑耶寺创编的金刚舞,显然采纳了印度流行的密教仪式化表演作为基础。赤松德赞的妃子玛尔尖莎有一段攻击这种舞蹈的言辞,正好为此作了注脚;

  “诬蔑说是什么嘎巴拉,

  乃是一颗死人头骷髅,

  瓦斯达颜原来是肠子,

  骨吹号原来是人腿骨,

  所谓大张皮就是人皮,

  罗达品是抹血之供品,

  所谓坛城花花绿绿的,

  所谓舞蹈珠是骨头珠,

  所谓使者是个光身子,

  所谓加持作假骗人的,

  所谓神脸不过是面具,

  哪是佛法,是印度人教给的坏东西。”

  这段话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桑耶金刚舞中各种从印度引入的法器和道具,如皮饰、骨饰、彩绘坛城、神灵面具等等。直至今日,羌姆中仍有相当多的神袛具有印度血统,如大黑天神“玛哈嘎拉”、大梵天“仓巴”、格鲁派的本尊神大威德金刚、吉祥天女“班达拉姆”、世间护法神的首领“白哈尔”等。更有趣的是羌姆中有一类名叫“阿扎热”的角色,意为“印度游方僧”,或以为此语系印度语“阿阁黎”的音译,意即轨范师。早年到西藏传教的莲花生、寂护等人,便被称作阿阁黎。阿扎热这一形象,可以说是在雪域弘传佛法的印度僧人的代表。如今在寺院神舞中表演的阿扎热大致为二种:一种是群舞角色,各戴白、红、黄、蓝、绿五色面具,头戴绒毛装饰的高帽,一手执镜,一手持金刚撅“普尔巴”,舞姿欢快而具印度风格。传说阿扎热的服装非常漂亮,他们即使死了,衣服还可以用来做五彩经蟠。

  另一种阿扎热则充当维持祭场秩序,并在换场的间隙作各种滑稽逗乐表演的角儿。他们戴高目大鼻的布制面具,上面饰以羊毛做的长头发和大胡子,穿着古怪的长袍,十分可笑。阿扎热表演时,一手挥舞着布做的棍子,沿场边窜跳,把观众赶到场外,同时还从肩上的口袋里掏出白色的稽把粉四下抛洒,以示祝福之意。场上演员的服饰如有松动、脱落,阿扎热还要负责上前整理。

  羌姆的另一源头是西藏前佛教时代的宗教艺术。在当时,要想把印度的密宗神舞原样照搬到藏地,定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吐蕃的臣民中还有相当多的人对外来的佛教抱着怀疑,乃至敌视的态度,而宁愿依附于他们熟悉的传统宗教——苯教。即使倾心向佛的藏王也不能仅按自己的愿望行事而忽略这批人的意志,而不得不采取一些迂回和缓的策略,如将苯教法师请入桑耶寺翻译苯教经典,以示对佛、苯两派的一视同仁。至于莲花生等印度高僧大德,亦在施展法术镇伏鬼怪的同时,对本地的土著神灵和祭祀仪轨多加摄受,并大量吸收西藏的土风舞、祭祀舞,在融合印、藏两种文化的基础上创编了桑耶金刚舞。

  桑耶金刚舞以鼓舞为主要特色。据《蓬花生大师本生传》所言:在庆贺桑耶寺落成举行的开光仪式上,敬供者“绕圈三匝桑耶寺殿顶,以及桑耶寺三大殿,打鼓跳舞戴面具。”西藏许多民间传说,都讲到建桑耶寺时曾请各地的鼓舞队前来镇伏邪魔,至今山南地区乡村表演鼓舞时,还要念如下一段道白:

  “藏王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了莲花生法师,当时不仅请来了年地方的卓舞队,也请来了贡布地方的卓舞队……前藏来了128个卓舞艺人,后藏来了128个卓舞艺人,但都未能把当地的鬼魔妖精吸引住,经一系列算命占卜及求神。确定邀请达布扎西岗的七位鼓手兄弟,从此有了360种不同语言,有了360种鼓舞在表演,这才使桑耶寺的鬼魔精们被吸引住了,于是该寺终于顺利建成。”

  在桑耶寺表演的鼓舞,因其包含驱邪祈样的喻意而被吸纳到羌姆仪式中,逐渐演变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其中以“梗”舞最常见。梗是莲花生以及诸神的侍从鬼卒,分为男女两队,各戴红、白假面。表演时他们手持长柄鼓和弓形鼓褪,飞旋起舞,动作异常奔放激烈,跳到高潮处,演员赤足从观众的头上、背上腾越而过,引起满场喝彩。所以,梗舞的表演不仅好看,而且洋溢着浓郁的喜庆色彩。

  除此而外,羌姆还显示出某些汉地文化的影响。从松赞干布到赤松德赞时期,内地有不少僧人到吐蕃传教,在桑耶寺建立之前的一些佛教庙堂,便由汉地和尚照管。据《汉藏史集》、《莲花生大师本生传》等书记载,松赞干布曾从汉地迎请和尚摩诃衍那大师,由汉妃公主和拉隆多吉贝担任翻译,译出许多汉地历算及医药书籍。赤德祖赞时,又请来汉人格谢哇、苏札、普西拉、摩诃德瓦等翻译佛经。桑耶寺建成后,藏王更召集大批汉地译师聚会寺中,将汉文佛典及其它精要之书译为藏文。这些佛教学者仅青史留名的便有:巴僧赤协、僧西、摩哈拉札、玛哈雅那、德华、哈拉那保、摩哈苏札、玛万·仁沁乔、宁赞西拉、摩诃衍那等人。

  后来,汉地和尚和印度僧人因见地不合,分成顿门和渐门两派,引发争论。赤松德赞便请来印度的莲花戒大师,与汉地高僧摩诃衍那在桑耶寺设坛辩论。结果汉地和尚辩论失败,只得离开吐蕃。临走时留下一只靴子和一句预言:“未来之时,在吐蕃仍然会有一些持我的见解的人。”

  就像阿扎热充当印度僧人代表一样,羌姆中也留下了一个汉地僧人的代表,那角色藏语叫“哈香”,即汉语“和尚”的译音。据说他曾做过桑耶寺祈神表演的施主,所以后来各地上演羌姆时,都要请哈香出场端坐,以表布施之意。在他的身上,又逐渐溶入了布袋和尚的形象,身边总有几个童子相陪,戴的面具也作大头笑和尚的模样,更增添了喜庆吉样的气氛。

  就是在以上三种因素,尤其是印度密宗和吐蕃传统信仰以及两地宗教艺术交汇融合的过程中,诞生了羌姆这种独特的假面仪式舞蹈。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