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大师——鸠摩罗什传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大师——鸠摩罗什传

  佛 教 大 师

  ——鸠摩罗什传

  晋义熙九年,后秦弘始十五年(413)的四月,长安大寺春风骀荡,吹得万物争荣,虽百花吐艳依然飘香,但几天来阴雨绵绵,总有一种不祥的征兆隐隐约约地笼罩着大地。就在这时,一代宗师鸠摩罗什病倒了。他深感病重,乃口出三番神咒,令诸弟子诵之以自救,但未见成效。病危之际,鸠摩罗什向僧众告别说:“我们因佛法相逢,携手共译出佛经三百余卷,望所翻译的经典,能够流传于后世,而发扬光大。如今我在大众面前,发诚实誓愿——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身体火化后,舌头不会焦烂。”这时,黄昏的夕阳已坠入西山,夜幕逐渐降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典翻译家——鸠摩罗什圆寂了,大寺的众僧徒,都双手合十,口不停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祝愿佛教大师鸠摩罗什“弘范三界,应身无量。”

  佛教大事鸠摩罗什传之二父母姻缘

  鸠摩罗什的父亲,名叫鸠摩罗炎,天赋奇才,是天竺国老宰相达多的长子,按照传统的习惯,应承袭父亲的相位。

  一天,老宰相达多伤感,病倒在床上。他感觉自己确实老了,稍有点伤风感冒,就染床不起,觉得再占着相位,就有些贻国贻民了。他想到长子鸠摩罗炎,有才华,能继承相位。就吩咐下人把鸠摩罗炎叫来。

  鸠摩罗炎正在书房读书,父亲派人来叫,他深感疑惑,以为父亲病情加重,就慌忙来到父亲病床前: “父亲,今天感觉可安好?”

  “吃药后精神好多了。罗炎,你坐下,我叫你来是有事相商,你看父亲我年老多病,你已长大成人,宰相的职位,应该传位于你了,让我以终天年吧?!”

  这个问题,对鸠摩罗炎来说,真是太突然了,一时弄得他不知如何回答,就陷入到沉思中。他心想,宰相这个职位,对于国家是多么重要,要辅助国王,治理好国事。就我的才能,实在不能担当这样的重任,岂不辜负了宰相的职位吗?结果是害了国家,害了人民。不能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冒昧地接受这个宰相职位,否则,我的罪孽,将永远洗不清了,却要受那六道轮回的苦恼。罗炎想到这里,下定决心不继承父亲的相位。但父亲现在病着,如果直接拒绝,必然让父亲生气,必须想一个妥善之策。

  达多看儿子低头深思不语,就催促着说:

  “儿子,你怎么不说话呀?”

  “这个问题太突然了,这样重大的问题,还是让孩儿考虑考虑再说吧。”

  “那好,我希望能给我一个非常满意的回答。”

  鸠摩罗炎回到自己的书房,他的心潮像澎湃的大海波涛翻腾着激浪,一直坐立不安,经几天的深思熟虑,想好了一个完美之策,决定出国。

  这时父亲的病已痊愈,他趁早上向父母请安的机会,对父亲说:

  “父亲,我想好了,我应该到别的国家,看看他们的宰相,究竟是怎样做的?”

  “好,这也好,你先去龟兹国看看,龟兹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

  鸠摩罗炎得父亲的允许,便起程出国,东度葱岭,向龟兹国进发。

  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名耆婆,身上带有一颗先天性的红痣,据相书说,能生聪明的儿子。耆婆在王宫长大,长期受官宦贵胄思想的熏陶,加之识悟明敏,聪慧好学,能过目不忘且解悟其中妙义。她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常与王族贵女德行诸尼,到城北致离蓝(今苏巴什佛教遗址)设供请斋,听多道高僧讲经说法。

  耆婆芳龄二十时,长得是天姿国香,光彩照人。许多国家的国王络绎不绝登门求婚,她总是一口拒绝,弄得哥哥、嫂嫂琢磨不透自己的妹妹到底内心深藏着什么奥秘?

  几天来,又有几个国家的国王,派遣使者来求婚,又被耆婆一一拒绝。为此事,使国王帛纯心里很烦。一天,处理完政务,信步走进乐舞厅,想听听音乐,看看舞蹈,调解一下烦恼的心情。帛纯刚坐定,顿时鼓乐齐鸣,舒缓柔美的旋律,嬝婷婀娜的舞姿,使帛纯立即沉醉在歌舞升平之中。

  忽然一个官员走到国王的身边奏报说:

  “启禀国王!天竺国世子鸠摩罗炎,来我国访问,已到边境,这里是他的随带公文。”说完,将公文书呈给了国王。

  龟兹王帛纯一向仰慕鸠摩罗炎的高洁,他不追慕荣华,毅然出家当了和尚。国王立即下了一道命令,用隆重的礼节,迎接鸠摩罗炎。他亲自出郊外礼迎罗炎入国都,这时京城之内,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都想目睹鸠摩罗炎这位外国世子的风采。

  事有凑巧,这天,耆婆照例听完佛经回宫,刚进城中繁华闹市,人拥入潮,迎面从西门过来一队人马,她拨开车帘一看,只见王哥伴陪一位英俊潇洒的外国人。仔细凝望,他身跨天骥龙麟的紫红马,身躯魁梧,面目精奇,仙风道骨,耆婆一看钟情,回到自己的闺房,一夜辗转未眠,第二天她茶不饮饭不思。侍女速快地禀报给公主的嫂嫂。王嫂一听不可怠慢,立即来到公主的房里问:

  “公主妹你病啦?”连问几声耆婆都不说话,一个嘴快的侍女说:

  “公主还不是看上那个外国白马王子啦!”

  “公主妹这是真的?”

  耆婆虽用眼狠狠地瞪了那个说出自己心里话的侍女一眼,还是羞得绯红了脸,点头默认了。王嫂感慨地说:

  “这真是千里姻缘一线牵呀!”

  龟兹王即委任鸠摩罗炎为国师。经过筹划,按照国家的礼仪为鸠摩罗炎摆设了国宴。宴会厅一片灯红酒绿。乘兴,国王对国师开门见山的说:

  “国师,我有个妹妹名叫耆婆,愿许配你为妻,意下如何?”

  “尊敬的国王,这使不得,我是出家之人。”

  “哎!和尚还俗的不也有先例。令妹已下决心非你不嫁,你可不要耽误了令妹的锦瑟年华呀!”

  “这就使我为难了,再说我也未曾见过贤妹啊?”

  国王一听这话心里有了谱,向侍从一招手,对来人耳语了几句。霎时一震鼓声渊渊,豪竹哀丝响遏行云之后,犹如仙女下凡般的舞女,翩翩登场,只见她旋转急速似风,绢带飘动时闪光如流水,而后转为缓歌漫舞,一招一势柔雅、端庄,这时国师看得惊呆了。

  “国师,这就是令妹。”国王连说了几句国师竟没反应,只好提高声音说:“国师,这就是令妹,你看怎样?”

  “请国王做主,请国王做主。”

  之后,按照国师、公主的规格举办了婚礼,婚礼办得风风光光,整个延城张灯结彩,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

  不久,耆婆怀了鸠摩罗什,公主怀孕期间,不论记忆或理解,皆倍增于往昔,无师自通天竺语,众人皆深感惊讶。有位阿罗汉达摩瞿沙知道后说:“这种现象,必定是怀有智慧的孩子。舍利弗在母胎时,其母智慧倍增于往常 ,正是前例。”

  耆婆十月怀胎,生下鸠摩罗什后,她却将天竺语忘得一干二净。

  佛教大事鸠摩罗什传之三大会场感悟

  东晋年间,龟兹佛教达鼎盛时期。据《晋书·四夷传》载:“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僧尼万人”。都城西门外左右各有一尊高90 尺的佛像,不管是从东而来进王城,还是从西边进王城,远远就看到两尊庄严肃穆的大佛像,视为龟兹国明显的标志。就在佛像前设每五年一次大会处,举办大会场的制度已由来已久,时间在秋天秋分前后数十日间。全国僧徒从四面八方云集大会场。上自国王大臣,下至民众,商人停止营业,农民下放农耕,都到大会场来奉持斋戒,受经听法。一天不喝水不吃饭竟忘记疲劳。 鸠摩罗什刚生下来的第二年,曾经办过一次大会场,但他刚一岁,家人抱着他到在会场来看看热闹,现在他已六岁,也懂事了。母亲领着他到大会场来,特让他见识见识。大会场场面很大,达万人之多,但有秩不乱。鸠摩罗什紧跟着妈妈,妈妈走到高大的两尊佛像前,两手合十念诵阿弥陀佛,他也两手合十念声阿弥陀佛,妈妈打坐念经,他也静心打坐,听了妈妈念的经听不懂,就问:

  “妈妈,你念的经我不懂,我念什么经啊?”

  “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

  打坐毕,耆婆领着鸠摩罗什来到讲经说法处。只见台上讲经的法师一副天口,讲起经来口若悬河,有声有色。听众听得如痴如迷,鸦雀无声。鸠摩罗什从心里敬重那位台上讲经法师,问妈妈:“台上那位法师是谁?”

  “他是龟兹的高僧佛图舌弥。”

  “我长大了要像他一样,给大家讲经说法。”

  耆婆听了儿子这句话,激动得将儿子搂在怀里说:“你真是个有出息的宝贝儿子!”

  大会场已进入高潮,行像仪式开始了。行像,就是全国各佛寺的僧徒们,将本寺庄严的佛像打妆起来,莹以珍宝,饰以锦绮,恭恭敬敬地放在车上,排起队来达千数,佛像入城时,遥散众花,纷纷而下,并浩浩荡荡地通过喧闹的商业大街,会集大会场,然后整齐地摆放在大会场,让大家瞻仰、评说。

  耆婆和鸠摩罗什将千姿百态的佛像认真仔细地瞻仰完后,罗什问妈妈说:

  “妈妈,我能不能成佛?”

  “‘佛’是天竺梵文音译语,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只要排除一切欲望,苦心修行,就能达到佛的境界,得证正果。换言之,‘即心是佛’。”

  “什么是‘即心是佛’?”

  “你现在还小,大了就明白了。不过妈妈寄希望你大了能致力于苦度苍生,成为一个传教大师,我就心满意足了。”

  佛教大事鸠摩罗什传之四在佛光照耀下

  随母出家 日诵千偈 春花秋月,转眼又是一年。耆婆生下第二个儿子,名弗沙提婆。龟兹的达官贵人也有游春习俗,在杏花满园风和日丽的一天,王宫的亲眷们一块到城郊外游玩,路过一片荒野墓地时,见枯骨散乱一地,他就问侍女们说:

  “那些枯骨是兽骨还是人骨?”

  一位嘴快的侍女回答说:“公主,你看那些残骨,有四肢骨,有脊椎骨,还有吓人的头颅骨,当然是人骨啦。”

  一种凄悲的感觉袭入耆婆的心怀,心想散乱在荒冢野草间的那些人骨,过去也可能是达官贵胄吧!我将来不和他们一样吗?哎!人啊!想到这里,游兴大减,急忙回车,回到了宫中。

  她疲惫地躺在床上,但一种凄凉悲惨的景况总在眼前忽隐忽现。她想到:人生在世,受尘累的烦恼,在“八苦”中挣扎,佛典说得好,“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她想到这里,决心出家为尼,以了脱这“我身的苦恼”。

  国师鸠摩罗炎进门看到耆婆懒洋洋地躺在床上,脸上布满阴云,一副忧心忡忡、闷闷不乐的样子,开口就问:

  “今天玩的可开心?”

  “哎!”耆婆唉声叹气后,吞吞吐吐地对丈夫说:

  “我想出家。”

  耆婆的一句话让国师惊呆了,心里想她怎么突然有这种想法,他沉默了一会,坚决的说:

  “那不行!为了你我破了戒,再说我们还有两个儿子。”

  “罗炎!你不是也出过家,那是你也不愿被那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役使,不愿意被那色、声、香、昧、触法的‘六尘’所束缚。为了逃脱这世间苦海,我为什么就不能出家呢?!”

  耆婆的这些话,把鸠摩罗炎问得无言以对,停了一会儿,乞求地说:

  “耆婆,你正处花季年华,难道我有什么对不住的地方,千万不要有出家的想法。再说孩子不能失去母亲,我不能没有你这个妻子,我求你了。”

  耆婆深知丈夫不会让她出家,与其论争也无济于事,她暗暗下定决心,非出家不可。从此开始绝食,这样以来,惊动了整个王宫,国王和嫂嫂先来劝说,接着委托人来劝说,尽管你说破嘴,耆婆没有一点回心转意的意思。绝食到第6 天,耆婆已经支撑不住了,生命也危在旦夕。这时鸠摩罗炎眼看着自己美貌的妻子弄到这一步,也非常惊恐惧怕,就答应她出家。但未剃发,仍不进食,不得已让人剪去她的秀发,才高兴得就餐,接着受戒。

  鸠摩罗什年满7 岁,随母同时出家,拜龟兹名僧佛图舌弥为师。他已知道,他的老师就是原来在大会场讲经说法的高僧,心中暗自高兴,对这位博学高僧非常崇拜和敬佩。佛图舌弥就安排他背诵小乘教的《阿毗昙经》。鸠摩罗什天资聪慧,不管多么幽深玄妙的经句,都背诵的非常流畅。每天背诵千偈,一偈32 字,共32000 言。没几天,鸠摩罗什将《阿毗昙经》背诵如流,老师准备为鸠摩罗什解释经句的意义,没想到罗什竟已经理解了经中奇妙真实无谬的道理。鸠摩罗什小小年纪,卓然出众,在举国佛徒中传为佳话。佛图舌弥有这样的门生,也深感骄傲。一天,佛图舌弥见到耆婆说:

  “罗什真是天生与佛有缘。”

  “大师千万不要宠他,定要严加管教才是。”

  虽是这样说,因鸠摩罗什其母毕竟是国王的妹妹,他又是国王的外甥,在寺院里,僧徒们对他总是另眼看待,供养也非常丰厚。耆婆觉得这样优越的环境,不利于对儿子的教育和成长,决心带鸠摩罗什离开本国。

  罽宾拜师 论战外道

  鸠摩罗什年长9 岁,随母踏上外出征途的路,母子二人一面走一面化缘,跋山涉水,渡过辛头河,来至罽宾国(今克什米尔),下榻寺中。住下后,鸠摩罗什着急的问:

  “妈妈,来罽宾国我拜谁为师?”

  “拜远近闻名的盘头达多为师。”

  “他和佛图舌尔相比,谁学识渊博?”

  耆婆没想到儿子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略思考了下回答说:

  “当然各有千秋,不过盘头达多是罽宾国国王的从弟,学问精深,心胸大度,才智博识,是独一无二的杰出人材,他对内容丰富,文辞精练的佛经,无不所知。据说这位高僧,从早至中午,手写千偈;从中午至夜幕,亦诵千偈,所以名扬诸国,远近之人都来拜他为师。”

  鸠摩罗什听了母亲对盘头达多的赞誉后,立即表示说:

  “妈妈,我一定跟这位大师好好地深造。”

  次日,领儿子拜见了盘头达多,鸠摩罗什对盘头达多崇以师礼。盘头达多就让他从受《杂藏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鸠摩罗什聪明超俗不群,有耳闻不忘的记忆,加之学习起来目不窥园,刻苦自励,三部经书400 万言,只三月之余的时间,竟背诵得一字无误。

  盘头达多常到王宫和国王谈经论道,一天见到国王张口就说:

  “我收的鸠摩罗什这个门徒,真是神慧俊才!过目不忘,耳过能诵。”

  国王听到对鸠摩罗什的赞誉,有些疑惑的说:

  “能有这样的神童?请他进宫来,让朕也见识见识。”

  “但请国王要以贵宾相待。”

  “你放心,朕怎能亏待他。”

  过了几天,延请鸠摩罗什进宫。没想到国王有意安排了许多外道论师,要探视下鸠摩罗什的学识。那些阴阳怪气的外道见鸠摩罗什年幼,不把他放在眼里。但鸠摩罗什天生利口,能言善辩。辩论开始,对外道提出的问题,一一对答如流。而后他抓住外道的空子,乘胜猛追,外道词穷,自认服输,全被折服。于是,罽宾国国王和僧众更加礼敬鸠摩罗什,以上宾之礼供养。每日供给鹅腊2 只,粳米面各3 升,酥6 升。所住寺院,派差大僧5 人,沙弥10 人,对鸠摩罗什周全侍奉。

  游学沙勒 修习大乘

  日月代序,转眼就是两年。就在夏日炎炎的季节,鸠摩罗什依依不舍地惜别高师盘头达多随母回国,母子二人由大月氏北上。走到一处山脚下,在一棵大树下歇息,然后准备翻山。这时有一位风度不凡的阿罗汉,从这里路过,见到鸠摩罗什心里一惊,觉得他是个绝人,定会超俗不群。又情不自禁地将鸠摩罗什端详了一番,问耆婆道:

  “阿弥陀佛,请问师父这位沙弥(初出家的男性佛教徒)贵庚几何?”

  “阿弥陀佛,回师父的话,小儿刚满12 岁。”

  “请师父应当常守护这位小沙弥,假若35 岁而不破戒,那么将会大兴佛法,度得无数众生。会超过优婆毱多尊者。优婆毱多度一个人,就用一根毛竹筹子(记数的用具)记数。他记数的筹子,居然把一间房间都装得满满的。后来他圆寂时,就用这些筹子为他举火化身。由此说明他度的众生是很多的。如果这位沙弥破了佛制的戒法,那只能做一个才智聪慧的法师了。”

  “谢谢师父直言劝告,罗什快谢谢这位阿罗汉。”

  “ 阿弥陀佛,谢谢尊师。”

  耆婆和鸠摩罗什以非常敬重的心情目视着这位阿罗汉消失在地平线上,才携揹上自己的东西,直奔向上山的路。

  母子俩翻过山岭,又行程近两个月。这时秋风飒飒而起,吹拂得土地一片金黄,就在这金秋之时,母子来到沙勒(疏勒)国。沙勒国佛教非常盛行,国王和王子崇敬佛、法、僧三宝,寺庙颇多。母子俩就住在一所较有名气的寺庙里。鸠摩罗什毕竟是个孩子,自然也好玩。一天在大殿前看到一顶铜磬,好奇地走向前,用双手一举,戴在头上。心里暗自忖到:“铜磬形体这么大,为什么这么轻呢?”

  刚有这个念头,即感到铜磬重量增大,力气不够,一失手铜磬掉在地上,发出很大的声响。耆婆听到声音,急忙跑过来问:

  “孩子发生了什么事?”看到地上的铜磬责怪地说:“不好好诵经,还这么淘气!伤着没有?”

  “妈妈没事,不过通过这只铜磬我亲身体验到,只要孩儿的心里分别执着,铜磬就有轻重差别。”

  自此,鸠摩罗什悟到万法唯心的道理。

  冬,鸠摩罗什诵《阿毗昙》(说一切有部)、《十门》、《修智》诸论,不用请教,就能全都知其内容的奥妙。并诵《六足》、《赠一阿含经》,不论多少疑难的问题,对他都无任何妨碍。

  鸠摩罗什聪明超群的举动,感动了本寺三藏法师,名喜见的方丈,特去沙勒国的王宫拜见了国王,向国王禀奏说:

  “鸠摩罗什这个沙弥,不可轻待,王应设高座,让其初开法门,这样做好处有二:其一能勉励本国之僧众;其二交好于龟兹国。”

  国王听了喜见法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不日即设大会,让鸠摩罗什升座,说《转法轮经》。果然,消息很快传到龟兹国王那里,龟兹王遣使酬其亲好。

  每次鸠摩罗什升座讲经,沙勒国王子达摩弗多必到场。一次,罗什讲经毕,走向前对罗什说:“罗什师父,我想请你到鄙人宫中,向你引荐一位客人。”

  “阿弥陀佛,小僧愿听从王子旨意。”

  鸠摩罗什随王子来到宫中,直奔佛陀耶舌住处,进门向鸠摩罗什介绍说:

  “这位就是向你引荐的罽宾国客人佛陀耶舌。”

  鸠摩罗什见佛陀耶舌容服端雅,已近而立之年,很尊敬地两手合十“阿弥陀佛,久仰,久仰。”

  “这位是龟兹国王的外甥,佛教界后起之秀鸠摩罗什。”

  佛陀耶舌看到罗什,就觉得他是个异人,英俊少年,非常潇洒,敬重之心油然而生:

  “久闻大名,请多赐教。”

  两人性情有许多相通之处,一见如故,交谈非常投机。佛陀耶舌从罽宾到沙勒先于鸠摩罗什,为太子所尊敬,留在宫中。他博览群书,少时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有口才善谈论。且学“五明”诸论,世间法术,是个才识有修养的人,由于性情傲气,不为诸僧所重视。鸠摩罗什愿从他受学,两人互相尊敬。由于鸠摩罗什受佛陀耶舌的影响和熏陶,于说法闲暇,寻访外道经书。专心致志地读了古印度的宗教、哲学文献《四韦陀舍多论》、简称《四韦陀》,即:《梨俱吠陀》、《波摩汰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及“五明”诸论,即:音韵学、医学、工程学、咒术、巫术和占卜术。定要寻根追源地将问题研究得透彻明白。

  鸠摩罗什秉性率直豁达,在寺里不太注意仪表戒规,受到僧徒们的非议。但鸠摩罗什,心胸大度,不管别人怎么说长道短,他不把世俗间的各种事物放在心上。

  耆婆认为鸠摩罗什学有所成,再说出国游学已几年了,罗什也非常思念自己的祖国,所以母子商量准备回国。可是事有不巧,天突然下起大雪,冰雪封山阻挡了归国之路,就只好东行,来到莎车国。莎车国流行大乘佛学。国王的两个儿子,兄须利耶跋陀,弟须耶利苏摩均崇尚佛法,且苏摩才技绝伦,专长大乘。罗什即拜苏摩为师。苏摩为罗什说《阿耨达经》,亦名《弘道广显三昧经》,此为大乘经典。听了此经的“阴(五阴)、界(十八界)、诸人(十二处)”,“一切皆空”的说法,罗什一时不能理解,就奇怪的问道:

  “此经有歧义,岂不是破坏了诸法?”

  罗什就以视觉器官“眼根”(指眼睛因接触客观事物而产生的视觉和认识)为例说明并非一切虚幻不实,而苏摩也从分析“眼根”入手,说明一切“无实”。经过反复辩难,鸠摩罗什恍然大悟,终于放弃小乘立场,专务大乘经典,感叹地说:“我以前学小乘犹如一个不识黄金的人,把天然瑜石铜矿石,视为宝贝!”自此,他埋头研究大乘经典,认真诵读了印度龙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中观学派的经典。

  温宿收徒 王迎归国 春风化雨送走了严冬,迎来了万物复苏桃红柳绿的大地。这时罗什按照佛规的礼仪惜别了莎车各位高僧尊师与母亲踏上了归国之路。经过数日艰辛跋涉,来到温宿国(今乌什县),温宿国的僧徒听说罗什的到来,纷至登门请他讲经说法。

  温宿国有位小乘外道,英俊有学识,具有才辩,号称神辩家,许多与他辩论的人都败在他手下,所以名气很大。但此人非常傲慢,总一手打着王鼓,走在大街上口出狂言:“如果有人辩赢我,就砍下我的脑袋向他道谢!”他听说从莎车来了一位高僧,就有意到罗什住所,口里说着自己的誉言,向罗什挑衅。鸠摩罗什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对母亲说:

  “妈妈,这人太狂妄了,欺人太甚,我想与他辩论,煞煞他的威风。”

  “孩子你能行?” 耆婆虽知罗什有把握辩赢这位外道,还是带有疑问的说。

  “妈妈,我有信心辩倒他。”

  鸠摩罗什想了下辩论的思路,很坦然地走出住所的大门。通过围观群众,只见一个神气十足,旁若无人的人站在高台上,心想“这就是要与我辩论的那位外道了。” 走向前双手合十说:

  “阿弥陀佛,小僧向师父请教。”

  外道一看鸠摩罗什还是个孩子,就更加对他藐视了,傲慢的说:

  “沙弥,你敢和我辩论?看你年纪小,就让你先发问。”

  “小僧不才,那就得罪了。请问师傅,诸法皆空、无我,是什么义理?”

  这个问题把外道懵住了,听也没听说过,辩论更无从说起,一时张口结舌,羞愧得无地自容。围观的群众开始起哄,异口同声的喊:

  “神辩家,快回答!”

  外道自知辩论失败,决心实施自己的诺言,拔出腰刀,要割下脑袋谢罪。罗什急忙向前夺过腰刀说:

  “那只是一句戏言,何必拿自己的性命当儿戏!”

  外道翻身下拜说:“鄙人妄自尊大,一叶障目不知天外有天。请问高师尊姓大名?”

  “小僧鸠摩罗什。”

  一听鸠摩罗什的大名,立即流露出崇敬之情。俯伏在地更加不停地下拜,嘴里还说着:

  “向大师谢罪……向大师谢罪。”

  “请起来说话。” 鸠摩罗什向前想把他扶起来。

  “请大师一定收我为徒,不收我为徒我就不起来。”

  “好,我答应你。不过我要告诫你几句,婆娑世界,佛法无边,应以大慈大悲为怀。只有苦心修行,才能得果,达到圆觉的境界。”

  “我定要牢记大师的教诲。”

  鸠摩罗什辩倒外道的消息,像长了翅膀,飞快的传开,于是鸠摩罗什声满葱岭,誉扬五湖四海。很快也传到龟兹国,国王帛纯亲临温宿国将鸠摩罗什母子迎接回国。

  龟兹博学 互为师徒

  鸠摩罗什回国后,经常讲经说法,宣传大乘教义。但由于龟兹小乘根深蒂固,推广大乘自然阻力很大,在龟兹王和母亲的支持下,龟兹终于由小乘转为大乘。鸠摩罗什名盖诸国,龟兹王觉得有这样一个外甥,是龟兹国的骄傲,为了表达对罗什的疼爱,用库存的黄金打造了一个金狮子椅,上面用中原生产的锦缎做褥子铺在座上,供罗什讲经说法。每次法会都非常隆重,听经的大都是邻国国王、大臣和有名望的高僧。诸国国王常跪在法座旁,前置一腿,让罗什踏着膝盖登上法座。罗什坐在狮子椅上,他神态安详,镇定自若口若悬河的宣讲。有时听法者达千人。

  鸠摩罗什年20 ,受戒于王宫,住王新寺,从罽宾沙门卑摩罗叉学《十诵律》。

  中原西晋王朝灭亡后,华夏形成了五胡十六国封建王朝割据的局势,割据政权中的前凉、前秦、后凉都先后控制了西域。这时在西域的鲜卑、柔然、高车、 哒,为争夺西域的控制权,也相互角逐征战。由于龟兹所处战略要地,所有战乱无不波及龟兹,使龟兹烽火不断。加之又遇自然灾害,旱涝交夹,致使农业歉收,商业萧条。

  几天来,耆婆为去天竺还是不去天竺的事困扰着她。出国吧,要离开自己的国家,要离开自己心爱的儿子;不去天竺吧,却不能验证自己应化三界所达到的境界。经过反反复复的深思熟虑,下定决心还是去天竺国。她认为一个国家的衰败,靠某一个人是扭转不了的。再说儿子已长大成人,护在自己的羽翼下,对儿子没有什么好处,然后向自己的哥哥去辞别:

  “哥哥,国家的命运不久就要衰落了,我决定去天竺修行,就是罗什放心不下,拜托哥哥多关照吧。”

  龟兹王知道妹妹的脾气,只要她决定了的事,九头牛也把她拉不回来。

  “你放心去吧,我是罗什的舅舅,你不说我也会照应他的,愿你早日修得正果。”

  耆婆走出王宫,原打算不与罗什见面,怕母子见面之后伤感,但毕竟是慈母之心,总没有那么绝情,再说离别后不知什么时候再见面,还是派人把罗什从寺里叫回来。见儿子后,她将儿子仔细端详着,慈爱的说:

  “孩子,妈妈要到天竺国去。”

  “妈妈,不带我去?”

  “你留在国内。”

  罗什低下头再没有说话。母亲疼爱地继续说:

  “你已经长大成人了,应自强自立,勇精猛进,总愿成佛道。”

  “孩儿定要牢记妈妈的教诲。”

  “大成方正平等甚深的教法,要传扬到东土(中国),全仰赖你的力量。但这是件宏伟的事,对你而言,却没有丝毫的利益,你看怎么办?”

  罗什说:“大乘菩萨之道,要利益别人忘却自己。假若我能够使佛陀的教化流传,使迷蒙的众生醒悟,虽然我会受到火炉汤锅的苦楚,也没有丝毫的怨恨。”

  罗什掷地有声的回答,耆婆非常满意,然后说:“儿子再见,保重。”

  “请妈妈多加保重,一路平安,再见!”

  妈妈走后,鸠摩罗什仍住王新寺。某一天,他在寺旧厢房发现了《放光经》,如获至宝,即如饥似渴地读诵起来。当诵道:“…所做不忘颜色和悦”,“所说如幻、如梦、如响、如光、如影、如化、如水中泡、如镜中像、如热时炎、如水中月”等时,情不自禁地说:

  “太好了,太好了!义理深奥,阐述透彻,通俗易懂,文字优美,用这种经文教化众生,一定会成功。”

  他继续埋头诵读起来,突然木质的书板成了一片空白,经文没有了。她知道这是恶魔在作怪,怕他将《放光经》流传出去。决心不受恶魔的干扰,诵经的意志更加坚强。于是魔力失效,经文立即浮现,继续读《放光经》。

  刚专心致志地读了几页,又听空中传来:

  “你是有智慧的人,怎读《放光经》!”

  罗什说:“佛具智慧箭,斗战必胜,四魔外道闻之则伏。你这小魔,快离去!我的心如同大地,不可丝毫被转动。”空中沉寂了。

  鸠摩罗什在新寺住了二年,读完大乘经、论,同时认真研究了经文深奥的妙理。

  罽宾国的高僧盘头达多,经翻山越岭,不辞辛苦来到龟兹。他首先礼拜了龟兹王,王见到盘头达多非常高兴,以礼相待,王问:

  “您已年迈,为何还从遥远的地方光临本国?”

  盘头达多说:“亲临贵国学习,听说我的弟子鸠摩罗什经几年钻研佛道,有非凡的体味领悟,再说大王有宏伟抱负,极力弘扬佛法。所以冒着跋涉山川之艰辛,专路来贵国。”

  龟兹王特意安排盘头达多下榻王新寺。

  鸠摩罗什原打算去趟罽宾国,规劝自己的师父盘头达多,有小乘转大乘的想法,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没想到师父亲来龟兹,真是喜出望外,先按部就班地做完功课,急忙去拜访自己的老师。师徒相见心情激动万分,相互倾诉着别离后的情况,一直屈膝交谈到深夜。罗什离开师父向僧舍走去,在路上考虑着劝说自己的师父应从何处着手?经再三思虑才定下来。罗什决定为师父先讲《侍女问经》,作为破迷启悟的先导。

  鸠摩罗什每天定时为盘头达多宣讲《侍女问经》,当读到“一切诸法皆毕竟空”时,盘头达多抑制不住自己的疑问说:

  “你积极崇信研究大乘经典的道理,是否体悟到什么微妙的含义?”

  罗什说:“大乘的经典教义道理深奥,全面透彻地阐明了我空法空的真正义理,小乘讲的是一些局部的真理,有许多遗漏失误之处。”

  “你说一切法皆空,这非常的可怕呀!哪有抛弃‘有法’而崇信‘空义’的道理呢?这就像传说中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狂妄的人,命令织匠造出最细的棉丝,那位织匠别出心裁,特意织出像微尘般的细丝。狂人看后还嫌太粗,织匠一时大怒,便指着天空说:‘这是最细的棉丝!’狂人疑惑的问:‘我怎么看不见?’织匠说:‘这棉丝非常细致,就是我这样优秀的织匠也看不见,何况别人!’狂人听后万分喜悦,便付钱给织匠。现在你所说的空法,就犹如那故事一样。”

  罗什知道自己的老师受小乘经典的影响很深,不是一两句道理将老师说服的,他就想了很多譬喻,又引经据典,反复宣讲,耐心解释。罗什和老师辩论了一个多月,终于说服了他,皈依大乘。盘头达多感叹地说:

  “做老师的不了解大乘的道理,反而要弟子引导启发,深感惭愧,至此,你就是我的大乘老师。”

  “不敢当,不敢当,哪有老师面前称师的?”

  “这没有什么不好的。”说着就给罗什行师礼。罗什慌忙阻止说:

  “这使不得,今生今世您永远是我的老师。没有您的启迪,就没有弟子的今天。”

  “那就这样,和尚是我大乘的师父,我是和尚小乘的师父。”

  “老师虚怀若谷的高尚品德永远是弟子学习的榜样。”

  从此,罗什的声望,不但传布于西域,又很自然地传到中原长安。

  佛教大事鸠摩罗什传之六东归路磨难多

  惜别故国 忍辱含垢 吕光攻占龟兹,转眼已停住一年,他还没有东归之意,想在西域称王。鸠摩罗什看透了吕光的心思,对吕光敬劝说:“这凶险死亡之地,不宜长期逗留,应赶快率兵返国,中途一定可发现福地,适合居住。”

  吕光依言从之。

  前秦建元二十一年(385 )正月,吕光设宴大飨文武,宴会中文武将士都议论要求东归。吕光考虑到不能违背大家意愿,决定三月返程。吕光遂以驼2 万余峰,骏马万余匹,载运珍宝及奇伎异戏,携逼鸠摩罗什东归。

  大队人马起程这天,时年42 的鸠摩罗什,心中沉甸甸的,总有一种百感交集、怅然若失之感。好多事情不由自主地涌向心头,妈妈自去天竺国后,一直未有音信,不知妈妈情况如何?舅舅不听劝告,遭到杀身之祸!表妹她今后又将怎样生活?国家的命运将会如何?他想了很多很多,怀着沉重的心情,迈出延城的东门,走向一个高处,凝望着将要离去的古城,默默地念道:“告别了,我的佛国圣地!告别了,生我养我的故土!”吕光看到鸠摩罗什留恋故乡的举动,没好气地说:

  “行了行了,有什么舍不得的,快走吧!不要婆婆妈妈的!”

  吕光把鸠摩罗什催促了几遍,鸠摩罗什才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尾随上东去的队伍。

  吕光没想到一个出家和尚,还有如此深厚地别离之情,有这么浓浓的人情味,一个坏主意又在脑海里萦绕,定要戏弄戏弄这个和尚。他让手下牵来一头早已准备好的牛。吕光白了一眼鸠摩罗什,眼睛流露出狡狯的笑意说:

  “大师你就骑牛吧,牛慢悠悠的稳当。”

  鸠摩罗什知道吕光要耍弄他,看他笑话,仍不动声色地说:

  “多谢将军的照应。”

  鸠摩罗什牵过牛,翻身骑在牛背上,嘴里默默的念诵着什么,牛不即不离地跟随着大队人马前进。

  越过几片绿州,穿过一处大戈壁滩,这时吕光勒马停蹄,心想:“早已把鸠摩罗什甩得很远了吧,他可能摔得鼻青脸肿,狼狈不堪了。”

  调转马头一看,鸠摩罗什就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非常安详地,稳稳当当地骑在牛背上。吕光感到惊异,牛怎么和马走得一样快?难道他有什么法术!

  经一天的急行军,大军驻扎在离城160 里的驿站旁。第二天早早地从营地准备开跋。吕光对鸠摩罗什说:

  “大师,今天你换成马吧。”

  “听从将军的安排。”鸠摩罗什异常坦然地说。

  吕光很欣赏龟兹的马,他赞誉为“天骥龙麟”,特为他选了一匹雪白色的彪悍野性烈马,鸠摩罗什接过缰绳,心想:“从小我是在马背上长大的,什么马不能骑!”他翻身跃马,马长啸一声,两只前腿飞起腾空,企图把鸠摩罗什翻下马来,接着又是巅,又是后踢,折腾了一阵子,最后鸠摩罗什还是从马上跌下来,摔了个仰面朝天。吕光和围观的士卒一阵哄堂大笑。鸠摩罗什急翻身站起,说着:“真是一匹难得的好马!”一个箭步向前,拉住马笼头,又急速抓住马的耳朵,用右手提了下,附在耳朵上说:“要听话,不要撒野。”,又拍了一下马屁股,重跃身上马,只见他鞭子一扬,马如风似电,向路上飞奔而去,当调转马头跑回来时,马浑身汗水淋淋,已被鸠摩罗什驯服得服服帖帖。吕光自言自语地说:“龙马自有福人骑!”

  吕光把鸠摩罗什当一般的凡人有意戏弄着。鸠摩罗什不愧为佛教大师,胸怀大度,非常有涵养。不管吕光怎样耍弄他,他总忍着耻辱,内心坦然,脸无异色。日久,吕光自觉惭愧,心想:“我堂堂一个将军,捉弄一个和尚,他如此宽容,我岂非太过分了!”自此,吕光对鸠摩罗什善意相待。

  预言应验 慈悲葬马

  经过十几天急行军,人马已经非常疲劳,时,夜幕逐渐吞没了光明,前面大山又挡住了行军的去路,吕光命令大军山前宿营。由于人困马乏,士兵就地一卧,很快都进入了梦乡。鸠摩罗什是个有心之人,他心里嘀咕着,扎营在低洼的山脚之下,是兵家大忌。特意走出帐房,观看了下地形,抬头仔细地看了下天气,毅然决然地向吕光帐内走去,进劝吕光说:

  “将军,此地不可停留,应驻扎在高原上。小僧观天象,夜必有雨,否则将士将狼狈不堪!”吕光认为一个和尚,能懂什么兵法,即漠然置之。

  午夜,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山洪奔腾咆哮,浊浪滔滔。人喊、马叫一时乱作一团,纷纷都往高处逃,但还是有三、四千人逃跑不迭,被洪水淹死。和尚的话应验了,吕光这才醒悟,方知鸠摩罗什的神异,对鸠摩罗什产生了尊敬之心。

  又经过半月有余的行军,大队人马来到敦煌郡(今白马塔处),鸠摩罗什的坐骑累死了,大军不得不就地休息。吕光赶过来问道:

  “发生了什么事情?”

  “大师的马死了。”一位士卒回答。

  “死一匹马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快,给大师调换匹马,快赶路。”

  吕光走到鸠摩罗什的身边,只见他双手合十,嘴里不停的念着:“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

  “大师请上马赶路。”

  “将军,慈悲为怀,马为我而死,还是好好地把它安葬吧!”

  “一匹死马吗?丢在这里就行了。”

  “将军,不把这匹马埋掉我就不上路。”

  “你这个和尚,真把你服了。”

  鸠摩罗什亲眼看着把伴随自己的马掩埋后,才上马赶路。

  佛教大事鸠摩罗什传之七养精蓄锐在凉州

  吕光称王 什为顾问 前秦延元十九年(383 ),吕光进军西域之后,前秦苻坚组成90 万军队,大举南下。他自称投鞭可以断流,企图一举灭亡东晋。前秦和东晋两军对垒于淝水,晋军大败秦军。苻坚逃至关中,后即为姚苌所杀。

  公元385 年冬,吕光率领东归大军来至凉州,闻知苻坚兵败早已被害,特令三军穿丧服,向死去的苻坚致哀,设祭城南。

  姚苌灭前秦后,建大秦,设都长安,史称后秦。吕光自然不甘心俯首于姚苌的麾下,但何去何从,内心充满着矛盾。鸠摩罗什看透了吕光的心思,便直言不讳地说:

  “将军不要再犹豫了,此乃福地,凉州东接中原,西连西域,是东西交通要冲,战略之地,在此站稳脚跟,可成霸业。”

  吕光从其言,建后凉,自称天王,设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尊鸠摩罗什为军政顾问。

  建立后凉国第二年的正月,姑臧上空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尘土蔽天遮日。鸠摩罗什看作是不祥之兆,禀报吕光说:“此乃不吉利之风,必有奸叛作乱。但朕不用担心,勿需出兵自会平定。”

  吕光听后半信半疑,自己心里明白,自立为王,自然有些人不服。所以几天来,心里总是忐忑不安。一天在书房读书,一直心慌意乱地看不进去。突然探子来报:

  “报!梁谦、彭晃相继起兵叛乱。”

  “继续再探!”

  探子去后,吕光心里想:“鸠摩罗什真是神了,预测如此之准。不过他说:‘不劳而自定’,不能大意,有备无患。”想到这里,立即调兵遣将,等有利时机派兵平叛。

  又过了几天,吕光在殿上正议论派兵平叛之事,探子奔向大殿报道:

  “报,叛贼内讧,自相残杀,不击自败。”

  这时,吕光对鸠摩罗什才真佩服了,自此,对罗什更加信任。

  吕光一直东征西战,企图扩大自己的地盘。但地方割据的局面,却愈演愈烈,南凉即兴,北凉又起,首先发难的名叫沮渠蒙逊。蒙逊系张掖郡卢水人,此地有匈奴的一支,先世曾为匈奴左沮渠王。因以沮渠为氏。蒙逊有二伯父,一名罗仇,一名麹粥,都在吕光麾下,吕光听信谗言,将蒙、逊二伯父杀死。晋安帝元年(397 ),后梁龙飞二年,蒙逊脱离后梁,起兵为二伯父复仇雪恨。蒙逊的从兄沮渠南成,由晋昌纠众数千,起应蒙逊同反,推后梁建康(今甘肃高台南)太守段业为主,声势浩大地向东征战,很快已攻陷张掖。吕光遣子吕纂率众5 万前去征讨段业。公众议论说:

  “段业等是乌合之众,太原公吕纂战功显赫,有声威,此行必胜,定凯旋而归。”

  吕光此次遣子出征,特走访了鸠摩罗什,问罗什是什么看法。罗什毫不客气地说:

  “据鄙人观察目前形势,太原公前去征讨段业,未见其利,不可能获胜!”

  吕光听后一笑了之,并未接纳鸠摩罗什的忠言相告,仍一意孤行地派大军出征。结果吕纂打了败仗,几乎全军覆没,仅以身幸免。

  吕纂全军溃败,吕光气了个半死。刚刚心情好了点,不幸的消息跟随而来,吕光非常器重的大臣中书监张资,卧病在床,吕光十分焦急,多方求医,但药服无效。有一位外国道人,名罗叉,声称能治张资的病,吕光听后喜出望外,对罗叉大加赏赐,赠其许多珍宝。但吕光心里还是不踏实,就遣人把鸠摩罗什召来,问:

  “大师,外道罗叉能否治好张爱卿的病?”

  鸠摩罗什对张资也很敬重,此人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名望也高,怀着惋惜地心情说:

  “陛下,恕我直言,外道罗叉是个骗子,此人不会治病。张资病是治不好的,人的运数虽然隐微看不见,但可以某些现象测知。为了证实这点,可作个验证。”

  鸠摩罗什以五色丝结绳,烧为灰末,投水中。鸠摩罗什继续说:

  “如果灰末浮出水面,又聚合成丝绳形,病不可愈。”

  片刻灰聚浮出,复绳本形。吕光即吩咐准备张资的后事。不几天张资果然病死。

  接踵而来的打击,致使后梁主吕光病重不起,自知病危日增,乃立太子绍为天王。于公元399 年吕光薨逝。

  攻读汉语 凉州收徒 后凉主吕光及其继承者并不信奉佛教,也不鼓励鸠摩罗什讲法传教,而只把它当作能占卜凶吉、预言祸福的方士。所以罗什在凉州落脚后,每天定时做功课,时时研究温习从龟兹带来的胡梵佛教经典外,还是比较悠闲的。但由于他在龟兹并未懂得汉语,来内地后,深感不方便的就是语言的障碍,长期无人与他交谈。吕光由龟兹带至凉州的龟兹乐,经常在王宫表演,每次表演,鸠摩罗什总要去观看,看着龟兹乐的演出,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故乡情。同时,看完表演后,他和乐伎、舞伎进行些交谈,这时总是怀着非常愉快的心情回到自己的僧舍。有时他还到龟兹乐队住所去,和年轻人聊聊天,发现乐舞队的年轻人,好多人都掌握了汉语,这对他有很大的启发。母亲关于:“大乘方正平等甚深的教法,要传扬到东土,全仰赖你的力量”的教诲,时常在他耳边回响。鸠摩罗什深深体会到,要完成母亲所说的重大使命,不懂汉语将一事无成。因此它采取各种形式,孜孜不倦地学习汉语,有时混迹于当时汉民族群体中,有意与当地居民交谈,成了他学习汉语言的主要方法,由于他天资聪慧,卓尔不群,闻而能记,过目不忘,他终于学会了汉族的语言和文字。自此,又开始攻读史书,白天目不窥园,晚上青灯黄卷,读起书来真是废寝忘食。光阴荏苒,至公元397 年,鸠摩罗什54 岁时,在凉州已经呆了12 年。十多年的实践使它较熟练地掌握了汉语工具的运用。同时,积极了解内地佛教的传布情况,搜集曾翻译过的经书,与梵文、龟兹语对照,掌握了前代译经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今天译经打下了基础。

  鸠摩罗什生活非常有规律,晨曦起床要到街上去散步。这天他顺着凉州府城内北街向东走去。在这春来遍地是桃花水的季节,和风拂面,仰望天空,天晴如镜,使他心情格外清爽和舒畅。他还有一种习惯,总是一面散步,一面思考问题,致使一个小和尚挡住了他的去路,才敲开他沉思的大门。僧肇双手合掌问道:

  “师父,请问鸠摩罗什住在何处?”小和尚毕恭毕敬地问道。

  鸠摩罗什用锐利的眼睛把小和尚仔细端详了一番。年纪十七八岁,中等身材,一副活泼伶俐的面孔,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身风尘仆仆模样,定从远路而来。

  “鄙人就是鸠摩罗什。”

  小和尚一听说他就是鸠摩罗什,俯身就下拜。

  “久闻尊师大名,小僧僧肇,从长安来,特来投奔大师。”

  “快起来,一路辛苦。” 鸠摩罗什把僧肇扶起,继续说:“请到僧舍叙话。”

  两人来到鸠摩罗什的僧舍,僧肇惊讶地说:“大师,您就住在这简陋的地方?”

  “很好很好,我还没像孟子说的那样‘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食有佳肴,青灯而读,草席而卧。”

  僧肇性格开朗,经过和鸠摩罗什一路上的交谈,已不太拘束,迈进鸠摩罗什的住房,一眼就看到桌案上放的《维摩诘经》。

  “大师您在读《维摩诘经》?”

  “奥,我是拿《维摩诘经》旧译本与梵文、龟兹文进行校对,了解旧译本翻译中的优劣。”

  “依大师之言,旧译本有什么不足之处?”

  “过去旧译本,只注重直译。有些译的不准确,也有所遗漏。”

  “大师讲得精辟,准备重译吗?”

  “有这个想法。”

  “这太好了!我就是从读《维摩诘经》开始出家的,初醉心《庄子》、《老子》的玄学,后转为学习研究佛学。”

  “你上过学?”

  “贫僧家贫未上过学,受雇为人抄书。抄书过程也就历观经书、史书,周备详尽地阅读了许多古代典籍。”

  僧肇谈到抄书,特别引起鸠摩罗什的注意,连声说:“好!好!好!”

  鸠摩罗什这几声好,弄得僧肇有些莫名其妙,但也不好意思再问。就把注意力集中到桌案的卷书上,桌案上堆放着许多史书、经书。就非常敬佩地说:

  “大师广见博闻,知识渊博,还在博览群书!”

  “诸佛法海,学无止境。你们汉族不是有句话吗,‘腹有诗书,气自华’!”

  鸠摩罗什谦虚的胸怀,高尚的志向,使僧肇对罗什的敬重之心油然而生,郑重其事地下拜说:

  “请大师收我为徒。”

  “我已有收你为徒的想法,你算是我收下中国人的第一个徒弟。你就住在隔壁的厢房。快起来,坐下说话。”

  自此僧肇与鸠摩罗什朝夕相处,相互谈论中国史书,互相交流佛法,师徒关系非常融洽,心心相印,彼此找到了知音。

  僧肇向鸠摩罗什建议说:“师父应传经说法。”

  “并非我不想说法,是汉语言的障碍限制了我。”

  “师父说的汉语如此流利,现在条件成熟了。会场就放在西厢房,让人设个法筵,一切由我招呼。”

  首次传法讲经,听的人并不多。半月之后,听讲经的人屋里已盛不下了,只好移到庭院。大家一致认为,鸠摩罗什大师是天口辩才,好语似珠,真正是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骨肉相戕 戏言成真

  吕光宠爱之子吕弘,本希望为世子,吕绍嗣立后,吕弘常怀不平,唆使吕纂反。遂夜率壮士数百人,攻入宫中。吕纂得入青光门,升谦光殿,吕绍知道大势已去,急速登上紫阁,自刎而亡。吕纂自称天王,改元“咸宁”。自此,祸起萧墙不断,骨肉自相戕害。

  咸宁二年,霜叶如醉的季节,姑臧城内,有母猪生仔,一身三头;又有黑龙出东厢井中,到殿前蟠卧,良久方才离去。吕纂以为吉祥瑞兆。于是改殿名为龙翔殿。不几天黑龙又升悬九宫门,吕篡又改九宫门为龙兴门。鸠摩罗什闻怪事多多,深感不祥之兆,上殿向吕纂进谏说:

  “前时潜龙出游,猪且为妖。龙者阴类,出入有时,而今屡见,则为灾异,恐怕有下人谋上的阴祸,必须亟待增修德政,以答上天的禁戒。”

  吕纂当面应诺,下令罢兵。吕纂性格喜欢打猎,有沉溺于酒色,越是酣醉,越是喜游。下臣多次劝谏,总是我行我素。此后,吕纂与鸠摩罗什下棋时,吕纂吃掉鸠摩罗什的棋子,戏言说:

  “杀胡奴头!”

  鸠摩罗什举止沉着,不慌不忙地说:“不杀胡奴头,胡奴要用刀斧砍人头。”

  胡奴是吕光侄吕超的小名,后,吕超趁吕纂与群臣会宴内殿,当吕纂饮酒大醉之机,吕超杀死吕纂。吕超拥立自己的兄长吕隆即位。后人才知道鸠摩罗什所言,寓着暗谜。

  佛教大事鸠摩罗什传之八衔华佩实于长安

  德伐吕凉 罗什入关 东晋太原元九年(384 ),原前秦将领姚苌在谓北建立后秦政权,自称万年秦王。二年后攻占长安,称皇帝,国号大秦。鸠摩罗什在凉州,姚苌已有耳闻,曾派使者赴凉州诚心邀请,但后凉吕氏认为鸠摩罗什足智多谋,恐怕为姚秦出主意定计策,危及后凉的政权,一口拒绝,未放鸠摩罗什去长安。后秦建初九年(394 ),姚兴即皇帝位,又遣使邀请,再遭拒绝,未获放行。后秦弘始三年(401 ),三月,长安庙庭院中生了一棵连理树,逍遥园中葱变为苣,都作为奇事纷纷传颂着,认为是吉祥之兆,有大智慧人定来长安。这位大智慧人,都想的就是鸠摩罗什。后秦大臣们上书姚兴, 要求出兵讨伐后凉。

  后凉主吕光死后,诸子互相残杀,常年战乱频仍,百姓处于涂炭之中。后秦陇西公姚硕德禀奏姚兴,认为灭后凉时机已到,请兵出征。姚兴准奏,五月,令姚硕德率步骑6 万人,直逼姑臧。吕隆遣弟吕超出城迎战,被秦军打倒马下,活捉而去。吕隆守城不战,姚硕德督兵攻城,吕隆被逼无奈,九月上表归降。遣子弟旧臣50 余家质于长安。

  姚兴统治的后秦,16 国时在北方地区,属国力强盛的王朝之一。其版图包括今陕西大部和甘肃、宁夏、山西诸省的一部分。后秦君主姚兴治国有方,注意选拔人才,政局比较稳定。他提倡儒学,许多年老博学并具有大德儒学者集聚于长安,在此教授儒学,各地慕名自远而至的门徒与诸生达万余人,致使儒学非常盛行。同时,姚兴自少年就非常崇仰三宝(佛、法、僧),志向非常坚决地热衷于讲经说法的集会。姚兴登上后秦君主的宝座后,积极提倡和扶植佛教,时长安有僧五六千人,佛教在后秦已相当流行。

  十二月二十日,鸠摩罗什到达长安,秦主姚兴带领百官亲自到长安城西门外迎接。鸠摩罗什骑马到来时,姚兴赶上前把鸠摩罗什扶下马,又扶他上了御驾。特安排国宴,为鸠摩罗什接风洗尘。

  姚兴拜鸠摩罗什为国师,倍受宠爱,给予优惠的待遇。安置在逍遥园居住。逍遥园位长安城北,渭水之滨。渭水的一支支流,由西向东流入逍遥园,注入藕池。藕池北有一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大殿,殿庭左右有高达百尺的楼阁,遥相呼应。藕池西有西明阁,东有澄玄堂。园内依地就势亭榭错落有致,曲廊通幽处,假山奇石置于恰当的空间。夏日的藕池千层绿盖衬托着粉红、雪白的荷花、婷婷玉立,婀娜多姿,藕池周围堤柳四垂,满院松柏郁郁葱葱。整个逍遥园景色似诗如画,鸠摩罗什闲遐时,在逍遥园散步,就如步入梦幻中的仙境!

  传经说法 设国译场

  自鸠摩罗什到长安,秦主姚兴就下了旨意,要让鸠摩罗什很好的休息,不许任何人去打扰。直至十二月二十六日,姚兴支派僧睿到逍遥园,征求鸠摩罗什的意见,看什么时候举办法会?

  早餐后,鸠摩罗什聚精会神地将龟兹文与汉文的《大品般若经》对校着。这时侍从将一个小沙弥领进来。僧睿见到鸠摩罗什俯身下拜说:

  “小僧僧睿拜见大师。”

  “快起来,坐下说话。”鸠摩罗什双手把僧睿扶起,随即把僧睿全身打量了一番,见他年龄近知天命之年,文质彬彬,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便风趣地接着说:

  “名‘睿’,睿智聪慧,名字好!”

  “今后还要多请大师赐教,秦主让我来争求大师意见,定在何时举办法会,请大师传经说法。”

  “就定在明天。”鸠摩罗什未思考地回答说。

  “大师准备讲什么经?”

  鸠摩罗什看了下案桌上的《大品般若经》说:

  “就讲《大品般若经》吧。”

  “还恳求大师给我传授禅法。”

  “好呀。”

  鸠摩罗什给僧睿讲了禅法的主要要领,最后强调说:

  “禅法要求排除一切杂念,专注一心,使心神恬静自在,调整出入息。”

  “谢谢大师的谆谆教诲。”

  僧睿与罗什告别之后,鸠摩罗什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施展宏伟志向的时候指日可待了。光阴真是如朝露闪电,转眼已近花甲之年!借这好的时机,下一步定要老骥伏枥,只争朝夕地讲法传经。在中原当务之急,就是佛经的翻译。”

  想到这里,他坐到案前重新读起《大品般若经》来,他一边读,一边凝神思考,明天怎样才能把《大品般若经》讲好。

  第二天, 在逍遥园中的澄玄堂设法筵。鸠摩罗什升座讲《大品般若经》。秦主姚兴引领在长安的高僧及诸沙门亲临澄玄堂,听鸠摩罗什演说佛经。鸠摩罗什坐在法座上,显得非常伟岸,他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讲起经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开讲就引人入胜,全场听经人鸦雀无声。加之鸠摩罗什辞令之善,言语妙天下。把《大品般若经》讲得是“天花乱坠”,“狮子吼”。 鸠摩罗什经讲完了,许多僧徒还恋恋不舍的未离开澄玄堂。但是一些有造诣的佛教高僧听课后,总觉得疑惑重重,为什么鸠摩罗什所讲的经和旧译经,很多地方不同?再翻开《大品般若经》的旧译本,重新阅览一遍,确实发现不少的荒谬之处,不与胡本相应。

  姚兴是熟读佛经之人,他听了鸠摩罗什的讲经后,与那些高僧有同样的感觉,处理完政务之余,就拿上旧译本《坐禅三味经》,来到逍遥园,拜访鸠摩罗什,让罗什手持龟兹文本,姚兴执旧经译本,互相考证校对,结果也发现旧译本不少问题。这时姚兴感慨万端地说:

  “旧译本问题这么多,这怎么行!再不能以讹传讹,误人子弟,我们要开办译经场,重新译校,大师,就拜托你来主持。”

  “贫僧早有此意,两人真是不谋而合。译经需要大量人才,人从何处来?”

  “长安有个译经场,将他们的原班人马搬过来,朕还要招贤纳士,将长安办成辩圃学林之地。”

  招贤纳士的诏书一颁发,数天之内,鸾翔凤集于逍遥园,名垂史书的有:

  释僧肇,京兆人。因家贫受顾为人抄书为业。抄书过程也就历观经书、史书,周备详尽地阅读了许多古代典籍。喜读《庄子》、《老子》。后读旧译本《维摩诘经》,非常喜欢这本经书,认为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因此出家。他善于把《庄子》、《老子》学说和《维摩诘经》沟通起来,在推动玄学新发展的整个思潮中得以崭露头角。在凉州拜鸠摩罗什为师,后同鸠摩罗什同到长安。

  僧睿,魏郡(今河南安阳北)长乐人,18 岁投僧贤出家,谦虚内敏,学与时竟。22 岁时已博通经论,曾听佛图澄弟子僧朗讲《放光般若经》,又师事道安。后为鸠摩罗什弟子,从受禅法。请罗什出《禅经》三卷,日修夜习。秦司徒公姚嵩称其“邺卫之松柏”。姚兴称僧睿为“四海之标领”。

  道融,汲郡林虑(今河南林县)人,12 岁出家,先学《论语》等书。因其精神饱满,神采飞扬,引起老师的喜爱,先让他学习外国经论。道融记忆力惊人,内外经书,均能记于心。至30 岁,才智理解出众,精于佛经及其他经书。后投鸠摩罗什门下。

  昙影,生地不详。性格清虚恬静,多外出交游,贫穷而守志向。神气骏捷。能讲《正法华经》和《光赞般若经》,听者道俗达千人。后入关中,受到姚兴礼待。鸠摩罗什见之,对姚兴赞誉说:“昨见影公,亦是此国风流标望之僧也。”

  僧    ,又称僧略,北地(今陕西耀县)泥阳人,晋河间郎中令傅遐之长子。少年于长安大寺出家,为弘觉弟子。以后出游青司樊沔河之间,通六经及三藏,曾协助道安译经。受到后秦国主姚苌、姚兴的敬重。姚兴诏会其为僧主,管理后秦僧尼事务。鸠摩罗什至长安,从学、参与译经。

  道恒,关中蓝田人,少时父母双亡,家中贫穷,以绘画为业,赡奉后母。喜好经典,习学攻读常通宵达旦。20 岁出家,后投鸠摩罗什门下。后秦王姚兴以其“神气俊朗,有经国之量”强令还俗从政,助振王业。道恒誓不从命,隐遁山中。

  慧睿,冀州(河北冀县)人,少出家,游历各地。行至蜀西,被人搜劫财物,迫之牧羊。有位客商信敬佛道, 见慧睿异之, 疑为沙门, 问其经义, 无不融会贯通。商人即以金赎之。后游历诸国,至南天竺界。善译解释古语。对于不同的宗旨大意或异义,定要把它弄明白。还庐山,不久入关,曾师事道安。后投鸠摩罗什门下,参与译经。

  慧严,俗姓范,豫州人。12 岁学习儒学,博读诗书。16 岁出家,精心研究佛理,入关为鸠摩罗什弟子。

  慧观,俗姓崔,清州(今河北青县)人。幼年出家游历东方,师事庐山慧远。闻鸠摩罗什入关,乃北上入长安,从鸠摩罗什受学。调查和仔细的对照考核佛经的异同,详辩新旧,并善于思考深远微妙的义理。时人赞扬说:“通情则道生、道融上首,精难则慧观、僧肇第一。”

  道生,本姓魏,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寓居彭城(今徐州),道生幼而颖慧,迂法门法汰,改俗皈依。打开经文攻读,一览能诵,研究句义,从端至尾即自开解。故年在志学,升座讲经,辞情珠玉。道生初住龙兴寺,后移居庐山幽栖7 年,以求其志。闻鸠摩罗什在长安,遂与慧睿、慧严、慧观等入关从鸠摩罗什受业。故时人评赞说:“道生僧睿发天真”,道生僧睿独标天真之目,可见其以优秀出群士。

  数日内,诸方英秀,一时俊杰,众多僧人纷至沓来,800 僧人集聚于逍遥园,在鸠摩罗什的指导下,开始了译经工作。

  鸠摩罗什总结了魏晋时期翻译佛经的弊端,那时的直译往往用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中固有的辞汇和义理,认为必须摒弃这种旧式,因天竺语和中国语毕竟有许多差别,不能拿不能相比的东西勉强相比,所以他采用意译,既要忠实原著,又要文辞周密通达,不必拘泥于文体和格式。

  后秦弘始四年(402 )一月五日,译出《坐禅三味经》,亦称《菩萨禅法经》、《禅经》、《禅法要》3 卷。此书是大小乘禅法的汇编。二月八日,译出《阿弥陀经》,亦称《无量寿经》一卷。三月五日,译出《贤劫经》,亦称《贤劫定意经》、《贤劫三味经》7 卷。夏,译出《大智度论》及《弥勒成佛经》。十二月一日,译出《思益梵天所问经》4 经卷,又名《思益经》,年底译经场僧人达2000 余。一年内译出经典47 卷。通过一年的译经过程,使国立译经场组织得更加完善。从译到议校、核定、抄写,各个环节进行的有条不紊。

  每次译出的经书,都呈送秦主姚兴御览,阅后无不拍案叫绝。当看完《思益经》后,更是连连称好,便诏鸠摩罗什进宫。姚兴手擎《思益经》对大师说:

  “译得太好了,行文优美,概念准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经文的意义表达得完整畅通,将深奥的道理使之深入浅出,真可谓之词润珠玉。”

  “这都是君主的恩泽,胸怀大度,大集英贤, 在译出的经典里不知凝结着多少人的心血!”

  “ 要论功行赏, 当然大师是头功。”

  “ 不敢当, 不敢当。”

  慧远函书 罗什赠偈

  鸠摩罗什离开王宫,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一年的辛勤耕耘,毕竟得到了君主的肯定。

  刚迈进西明阁,一位行童跟随而来。

  “师父,您的信。”

  “哪里来的?”

  “庐山来的。”

  鸠摩罗什拆封抽出信瓤,读到:

  “释慧远顿首:去岁得姚左军书,具承德问,仁者曩绝殊域,越自外境,于是音驿未交,闻风而悦,但江湖难置,以形乖为叹耳。须知承否通之会,怀宝来游,至止有问,则一日九驰,徒情欣雅味,而无由造尽,寓目望途,因以增其劳每欣大法宣流,三方同遇,虽运钟其末,而趣均在昔;诚未能扣津妙门,感彻遗灵,至于虚襟遗契,亦无日不怀。大檀移植,则异物同薰;摩尼吐曜,则众珍自积;是惟教合之道,犹虚往实归,况宗一无像,而应不以情者乎。是故负荷大法者,必以无执为心,会友以仁者,使功不自已;若令法轮不停,轸于八正之路,三宝不辍音于将尽之期,则满愿不专美于绝代,龙树岂独善于前踪;今往比量衣裁,愿登高座为著之。并天漉之器,此既法物,聊以示怀。”

  鸠摩罗什看完书信,心里有些疑惑,慧远是谁?和他没有什么交往啊!他想起道生是从庐山来的,就吩咐一个行童说:

  “小沙弥,快去把道生请来。”

  “师父找我何事?”道生拿着校好的经卷,正好呈送鸠摩罗什审定,刚走到门口。

  “你来得正好,你从庐山来,慧远和尚可认识?”

  “他是庐山高僧,怎么啦?”

  “噢,他给我寄来一封信。”

  道生将慧远的情况给师父简略地介绍了一遍,通过道生的介绍,鸠摩罗什才知道,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山西宁武附近)人,博通六经,尤善《老子》、《庄子》。21 岁出家,师事名僧道安。东晋太元九年(384 )入庐山,居东林寺。多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门徒皆多艺,后推尊为净土宗初祖。

  鸠摩罗什知慧远是位知识渊博的高僧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就思考着如何给他写回书。

  饮 磬声刚过,童仆给鸠摩罗什端来非时饭。冬天的季节,昼短夜长,夜幕已经降临,童仆点上蜡烛。鸠摩罗什就餐毕,净完手,立即坐在案前,翻开道生送来的议校稿,聚精会神地审阅起来,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到三更。童仆无可奈何地催促说:

  “大师,深夜了,该就寝了。您白天忙着讲经翻译,晚上通宵达旦的工作,这样劳累,身体会吃不消的。”

  “马上,马上。”鸠摩罗什合上审定稿,刚站起身,又坐下说:

  “我还得给慧远大师写封信,小沙弥再把蜡接上。”

  “是。”他又点燃了第三支蜡。

  鸠摩罗什提笔在纸上写道:

  “鸠摩罗什和尚:既未言面,又文辞殊隔,导心之路不通,得意之缘圮绝。传驿来贶,粗承风德,比知何如?备闻一途,可以蔽百。经言: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勖哉仁者,善弘其事!夫财有五备:福、戒、博闻、辩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凝滞,仁者备之矣!所以寄心通好,因译传意,岂其能尽,粗酬来意耳。损所致比量衣裁,欲令登法。座时着,当如来意,但人不称物,以为愧耳。今往常所用

  石双口澡罐,可备法物之数也。”

  写到这里他放下笔,在西明阁屋里一边度着方步,一边思考着偈子怎么写,经过仔细斟酌,回到坐凳上提笔写下偈子:

  “既已舍染乐,心得善摄不?

  若得不驰散,深入实相不?

  毕竟空相中,其心无所乐!

  若悦禅智慧,是法性无照。

  虚诳等无实,亦非停心处,

  仁者所得法,幸愿示其要。”

  鸠摩罗什写完信,又反复地看了几遍,才将信纸折好放进信封,嘱咐小沙弥说:

  “明天把这封信,送到驿站。”

  “是,师父。”

  鸠摩罗什走到门口,伸伸了腰,仰望天空,星月交辉,但整个逍遥园静悄悄的。他这才感到有些乏困。

  之后,鸠摩罗什与慧远常有书信往来,慧远在来信中,向鸠摩罗什咨求经中数十问,主要涉及法身、实相、念佛三昧等问题,罗什对慧远所问一一作答。

  师译大品 僧睿作序

  初夏的季节,藕池莲叶满塘,岸边的垂柳依依,逍遥园内处处充满了鸟语花香。就在这后秦弘始五年(403 )四月二十三日,鸠摩罗什开始译《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亦称《新大品经》、《大品般若经》。参加此次译经的有释慧恭、僧    、僧迁、宝度、慧精、法饮、道流、僧睿、道恢、道标、道恒、道悰等500 余人。鸠摩罗什为了使经翻译的更加准确完美,他向参与译《大品般若经》的诸僧强调了必须遵循的准则,他说:

  “下一步不管译那一部经典,一定掌握这样的原则:西域本音如有译不正确者,则以天竺语订正;语译如有错误,则另以恰当的语言加以厘正;不能意译的术语,采用音译。这样作看大家有什么异议?”讲到这里,他稍停了一下,用炯炯有神而温和慈祥的目光,将大家看了一遍,接着说:

  “天竺国很注重佛经的文辞,讲求声调格韵,以能入笙弦为上乘。翻译应体现原作风格、神韵,如果翻译只求大意相近,失掉歌以吟咏的文藻,未显其原来风貌,这就好比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简而言之,不能把浓浓香醇的酒,变成淡而无味的白开水。希望我们所译经典,将其至情言语,成为千年绝调,这需要诸位共勉。”

  而后,进入了译经的紧张过程。鸠摩罗什手执西域胡本,口说着汉语,一句重复三遍,僧睿聚精会神地作着笔录。后秦王姚兴亲自阅览着旧经, 检验其得失,以便商议译经的更好通途,开拓译经的宗旨。年底文初定,这时已有人抄写,在长安传诵。次年四月二十三日全部脱稿。鸠摩罗什嘱咐僧睿作序。

  僧睿接受了为《大品般若经》作序的任务,心里很不轻松,经过深思熟虑,才写出初稿,又经过反复修改和文字上的推敲,是否交师父审定,心里仍在犹豫不定。他和师父相处中,深深了解师父的脾气,他对任何事情总是抱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文字主张严谨,对措辞恰如其分。僧睿想来想去还是先让师父审阅,提出意见后再进一步修改。他拿着序稿走进西明阁,鸠摩罗什正伏案认真的一句一字审定着《大品般若经》的参校稿,看到师父这样认真的样子,真不忍心打扰他,于是扭头就向外走。

  “僧睿,有事吗?”鸠摩罗什抬头叫住僧睿。

  “师父,序写好了,请师父赐教。”

  鸠摩罗什接过序,仔细地看了一遍说:

  “很好,很好。”

  他又看了一遍,当看到“慧心夙悟,超拔特诲,天魔干而不能回,渊识难而不能屈”时,停下来对僧睿说:

  “以后写序对我不要过多的赞扬。”

  “师父太谦虚了。”

  “不是谦虚,我们所翻译的佛经那一部不凝聚着多少师徒们的智慧。至于对译经的褒贬还是让后人去评说吧!”

  “是,师父,今后定要遵照您的教诲去办。”僧睿怀着轻松的心情,拿着序迈出西明阁,鸠摩罗什双眼又落在厚厚的译经稿上。

  译法华经 睿改译句

  春花秋月岁月更替,转眼在逍遥园译经已5 年。这些年流去的是岁月,沉淀的却是经典。后秦弘始八年(406 ),姚兴命大将军安城侯姚嵩与义学沙门1200 人,请鸠摩罗什迁于大寺(即草堂寺)。

  大寺,又名大石寺,处终南山北麓,紫阁、圭峰山下,高冠、太平两河之间。由于二水汇合于寺北,谓之“二龙戏珠。”又山岚水气,郁为烟雾,春秋晨昏,时有烟雨霏霏,缭绕于古寺及寺庙诸峰山腰,远看云雾拂空,近视积雾茫茫,古寺及南山诸峰尽在虚无飘渺之中,真可谓是天赐佳景。译经场就在这自然优美的环境中。

  由于此时,更多的四方义学沙门,不远万里集于大寺,3000 余僧从鸠摩罗什受法,寺内堂舍已容纳不下这么多的僧徒,特在院里搭棚,以草苫盖,所以后人就俗称草堂寺。

  夏,译《妙法莲华经》,亦称《法华经》。该经主要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花)经,比喻经典的洁白清净。经称释迦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重点弘扬“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归一(佛乘)”,调和大小乘的各种说法。以为一切众生悉具佛之知见,待众开发。《法华经》与竺法护译《正法华经》、隋阇那崛多、达摩笈多译《妙法莲花经添品》为同本异译。

  鸠摩罗什仍手执胡本,口说汉语,僧睿作着笔录。当时听受领悟之僧800 余人,皆是诸方英秀,一时之杰。用一月有余的时间译就,僧睿写后序,并参加校正。在校正时,僧睿觉得有句话表达不够准确。过去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中有“天见人,人见天”之语,鸠摩罗什译为“此语与西域义同,但在言过质。”僧睿拿参议详定稿来咨禀鸠摩罗什。

  “师父。”

  “有话坐下说。”鸠摩罗什两眼离开经卷,抬起头来,静听僧睿说话。

  “师父,打扰了。我觉得将‘天见人,人见天’译为‘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为好。”

  鸠摩罗什听后大喜,连声说:

  “好,好,确实这样!师父译得有些不准确之处,就应该直接提出来。”

  僧睿离开师父,回去的路上,边走边想,师父的人品太高尚了,知识如此博学,还那样的虚怀若谷,真是从内心里使人敬重。迎面走来慧观,慧观见僧睿便问:

  “你从师父那里来,师父忙不忙?”

  “你问的真怪,师父什么时候不忙!师父太劳累了。”僧睿对慧观的问话有些不满。

  “师父办事那样认真,能不忙吗?译经要注意内容的考核,核定又要讲究文字的推敲。我们应该为师父多分担些事情,我就不忍心去打扰师父了。”慧观说完准备扭头往回走。

  “你还是去吧,师父永远没有闲的时候。”

  慧观来到鸠摩罗什处,将著的《法华宗要序》恭恭敬敬地双手呈给了自己师父说:

  “师父,我的拙著《法华宗要序》写好了,请师父赐教。”

  鸠摩罗什二话没说,接过《法华宗要序》,就仔细认真地阅读起来,然后提笔改了几个字说:

  “善男子,所论甚快。君子应去南游江汉间,善以弘扬佛法事业为好。”

  “师父说得也是,不过当今我还是参加译经工作为好,以便更好的聆听师父的教诲。弘法之事以后再说吧。师父如果没有别的事,就回去了。”

  慧观在回去的路上,掀开《法华宗要序》,看了下师父改的几个字,心里自言自语的说:

  “改得好!看来师父就比徒弟高一筹。”

  王赠歌伎 吞针服众

  《法华经》定稿誊抄毕,呈姚兴御阅,姚兴接到译经本,一口气读完。《法华经》姚兴有几种译本,他认为鸠摩罗什翻译得最好,鸠摩罗什这样造诣高深,并有独到见解之人,绝不能没有后。就吩咐侍从把鸠摩罗什诏进王宫,在郡王殿接见了罗什。后秦王对罗什说:

  “大师翻译的《法华经》我已阅过了,几个译本你译的最完美,语言表述准确,文辞圆融,神韵醇厚。大师,你聪明超群,悟性卓越,天下是第一,是布施智慧的伟人。如果您去世了,法种便断绝,没有人可继承这怎能行。朕为您挑选了10 位伎女,为您传宗接代。”

  “这……”鸠摩罗什刚要回绝。姚主一摆手说:

  “这是朕的旨意,您不可拒绝。”

  姚主一说是他旨意,这就是圣旨,鸠摩罗什再不能说一个不字,为了译经大业,只得忍辱,苦在心里。之后,鸠摩罗什不住佛寺僧房,另造官舍,供养十分丰盈。

  鸠摩罗什纳伎后的一个晚上,他梦到释迦如来,以手抚摸着他的顶说:

  “你起欲想,就应好生悔悟。”

  醒来,他觉得这是释迦如来对他的警告,内心非常愧疚。自此,每升座讲法,常先自说譬喻:“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

  鸠摩罗什纳伎的举动,在大寺产生了副面的影响,招致了一些议论。有时看到几个人窃窃私语,看他来了,再不说话,作个鬼脸,相对而笑。有人因此生起轻慢心,有的僧徒对他艳羡,继而妄想仿效。鸠摩罗什为服众心,集合众僧徒,很严肃地指着桌上盛满细针的钵,说:

  “诸位如能学我将这一钵针吞下,就可以学我一切所为;否则,请大家各自安心办道,谨守戒律,莫再生起妄念。”

  僧徒听了不禁咋舌,当下面面相觑,无人敢食,一时鸦雀无声。鸠摩罗什当众吞针,犹如品茶那样悠闲平常。僧徒目睹着这个场面,个个目瞪口呆,深感惭愧。从此诸僧谨守戒律,不敢稍有逾越。

  鸠摩罗什所纳之伎,是姚主精心遴选的美女,个个倾国倾城之貌,姿态娉婷,善解人意,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谁见了谁都动心。但却对鸠摩罗什来说,却给他增添了不少的烦恼,俗话说3 个女人一台戏,何况是10 个女人!她们之间互相妒嫉,争风吃醋。鸠摩罗什累了一天,回到官舍本想清静一下,女人的纠缠,一个一个的枕头风,使他陷入絮絮叨叨、婆婆妈妈的家事中,处理不完的家务“官司”。 鸠摩罗什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在译经中应需要汉语什么语言来表达比较准确,凡是拿不准的, 就一直处在思考中, 走在路上在考虑, 回到家住处在考虑。现在受到了很大地干扰, 破坏了他的思考, 深深感到影响了译经的大事,他亟待想办法走出这种困境。在大寺一次为3000 僧徒们说法中得到启发,为什么不给家里10 个女人讲法呢?自此回到官舍,给她们讲述佛经故事,决定教化他们,让他们摒弃俗念,皈依佛法。由于鸠摩罗什用讲佛教故事的方法,向她们不断地注灌输佛教的思想。慢慢地,10 位女子也开始修习佛法,每天按部就班地作功课。一天,鸠摩罗什跟她们讲最初的比丘尼是如何产生的:佛陀的姨母见佛陀不收女弟子,三次拒绝她们的请求,便与同族中500 多女子毅然各自剃去头发,披起袈裟。后来,阿难尊者一再为她说情,佛陀才答应了她们的请求,创举了女子加入僧团的先例。10 位女子听了这个故事,非常感动。在鸠摩罗什的感化和开导下,她们成为罗什门下虔诚的弟子。

  以礼待师 萌生归心 卑摩罗叉闻知鸠摩罗什在长安,便手持锡杖,渡过流沙,跋山涉水,于秋叶飘零的季节来到长安。鸠摩罗什知师父到长安,非常高兴,他亲自到长安礼拜,并再三恳求师父到译经场看看。卑摩罗叉答应后,师徒二人乘车来到大寺,卑摩罗叉参观了译经场工作的全过程。参观后,他感慨万端,觉得译经场人员虽众多,但有条不紊,一环扣一环,组织得非常严谨。鸠摩罗什请师父来到客厅,亲自给师父上茶。卑摩罗叉品了一口茶后说:

  “译经场功德无量!你在汉地有殊胜因缘,受法弟子有多少?”

  “汉地的经律尚不完备,新经和诸论,大部分由我传译,有三千徒众跟我学法。但是我……业障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深重,没有依照师父的教诲!”鸠摩罗什痛心忏悔的说。

  这时卑摩罗叉还不知鸠摩罗什被逼迫纳伎的事,所以对鸠摩罗什的话也未引起惊觉,就继续问道:

  “除译经外有无论著?”

  “曾著一部《实相论》。”

  “ 噢, 只有写出论著, 才算自称一家。”

  鸠摩罗什送走师父,一直在思考着师父对他说的“只有写出论著,才算自称一家”的话,这句话像一粒石子,击破了鸠摩罗什平静的心中之天,自此,时常叹息,怏怏不乐。他有时独自在想:“我如果下笔作《大乘阿毗昙》,这绝不是迦旃延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论义第一著称)所能相比的。可是现在中国,具有深知远识的人较少,恐怕很难获得共鸣。我在此地,好像折断羽翼的飞鸟,将要作什么论著呢!”他思考了几天,凄然作罢!经过深思熟虑,作出决定,要回罽宾国去。

  侍候鸠摩罗什的童仆,多少天来看到法师总是长吁短叹,觉得法师肯定心里有事,这样下去会直接影响法师的身体健康,找到僧睿说:

  “僧睿师父,近来大法师总是坐立不宁,心事重重的样子,您去安慰安慰他吧!”

  僧睿听后,急不可待地急忙忙向师父的工作厅走来,来到门口,就发现师父有些异常,以往看到的师父总是埋头伏案工作,今天却背着手站在窗前,凝视着窗外的景色。僧睿轻轻地叫了声:

  “师父!”

  鸠摩罗什慢慢转过身来,这一举动使僧睿心里一惊,心里想:“师父有些老了。”

  “僧睿,进来坐,有事吗?”

  “师父,您是否有什么心事?”僧睿开门见山的说。

  “也没有什么大事,经过多少天的考虑,我想还是回罽宾国的好。”

  鸠摩罗什这句话像长了翅膀,很快就传遍了大寺。先是什门八俊的其他人都陆续赶过来。

  “师父,您不能走,您走了译经场就散了。”僧肇哀求的说。其他人还想说话,鸠摩罗什摆了下手说:

  “你们不要劝阻我了,走的决心已下。”

  大家一看,劝已经不起作用了,立即一齐跪下,没想到门外也跪了一大片,异口同声的说:

  “师父,您不能走!”

  跪着的僧徒中还传来哭泣声。鸠摩罗什和大家朝夕相处,也有了深厚的情感,又看到这种场面,非常感动。便把八俊弟子一个个亲手扶起来说:

  “诸位都起来吧,我不走了,继续和大家同舟共济,携手译经。”

  大家这才一块石头落地,站起来散去。

  最后绝笔 弟子悲悼

  斗转星移,转眼到了秦弘始十五年(413 ),鸠摩罗什已到古稀之年。当年续译《十诵律》。此经弘始六年(404 )十月十七始译,因《十诵律》没有经本,必须背诵记下梵文,再译成秦文,这就给翻译工作增加了难度。时罽宾师宗弗若多罗,入关至长安,其专精十诵律部。秦王姚兴待以上宾之礼,延请弗若多罗背诵出《十诵律》梵本,由鸠摩罗什译为汉文。译至三分之二时,弗若多罗重病弃世。翻译大业未完成而匠人先亡,大寺僧徒们超逾平常的悲痛。

  后,西域人昙摩流支至关中,庐山慧远闻知昙摩流支来长安,于是致书通好,并邀请昙摩流支协助鸠摩罗什将《十诵律》未完成部分译完。昙摩流支得慧远书及姚兴的敦请,来至大寺。鸠摩罗什由昙摩流支协助续译《十诵律》,喜出望外,但一想起弗若多罗的死,心里像蒙上了一层痛苦的阴影,所以他就夜以继日的工作。一天,突然昏迷在书案上。童仆一时慌了手脚,跑到院里就喊:

  “来人呀,大法师昏过去了!”

  什门四圣僧睿、僧肇、道生、道融就在鸠摩罗什附近,听到喊声,即刻赶了过来,接着屋内屋外围满了人。僧肇含着眼泪不停地叫道:

  “师父您醒醒,师父您醒醒,……”

  其他人有的掐人中,有的人垂背。不一会,鸠摩罗什渐渐苏醒过来。僧睿问道:

  “师父,您怎么啦?”

  “没事,你们忙去吧。”鸠摩罗什毫不介意地说。

  “师父,再不能太劳累了,您千万千万保重。”僧肇恳求地说。

  “没关系,你们不是有句谚语‘老马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吗!”

  听了师父的这句话,大家没有言语,但各自却心照不宣。什门十哲在回去的路上,仍惶惑不安,都心里明白,师父这次的昏倒,是一种不祥的预兆。

  几天后,译经场继续正常地运转着,昙摩流支背诵着将《十诵律》记录成梵文,鸠摩罗什口述秦言,僧睿作着笔录。至四月初,《十诵律》译完。但鸠摩罗什觉得其文烦杂不够完善,准备进行删节和修改,但未实现他的愿望,正当译经场如日中天之时,鸠摩罗什由于天长日久过度地劳累,终于积劳成疾病倒了,弟子们急忙围了过来。

  “师父,您觉得那里不舒服?”僧肇问道。

  “请你们诵念三番神咒。”鸠摩罗什说出“三番神咒”,让弟子诵念以自救。先是什门十哲诵念,后,全大寺的僧徒都在诵念着“三番神咒”。祈求佛祖延长师父的寿命,保佑大师早日康健。过了一夜,鸠摩罗什的病情,不但未有好转,反而病情加重。鸠摩罗什知道自己的生命走完了最后之路,就向僧众告别说:

  “我们因佛法相逢,然而我尚未尽到此心,却将离去,悲伤岂可言喻!”鸠摩罗什说到这里因气喘停了下来。这时弟子们已悲伤痛绝。鸠摩罗什喘了口气接着说:

  “弟子们不要悲伤,去西天极乐世界,这是我们修行人所追求的。我自认为愚昧,有愧于佛经传译,共译出三百余卷,只有《十诵律》一部尚未审定,其文烦杂未来得及删节。我希望所有翻译的经典,能够流传于后世,而发扬光大。”鸠摩罗什昏迷了过去,弟子们一片呼喊之声。

  “师父您醒醒……”

  鸠摩罗什又睁开了眼睛,用微弱的声音继续说:

  “如今我在大众面前,发诚实誓愿——如果我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身体……火化后,舌头……不会……焦……烂。”鸠摩罗什渐渐地闭上了双眼。太阳已落西山,夜幕慢慢地覆盖了大地。此时是晋义熙九年、秦弘始十五年(413 )四月十三日黄昏。终年70 岁。

  什门弟子已泣不成声,大寺僧众一片悲哀之声。

  第二天,鸠摩罗什进行了火化,众僧眼含泪水在他身上堆满柴火,火化飞灰烟灭,形骸已粉碎,舌头依然如生。这正应验了他以前的誓愿,留给后人无尽的沉思和缅怀!鸠摩罗什虽圆寂了,但佛光普照,业绩流芳!鸠摩罗什在长安12 年,译出佛经74 部384 卷,其中重要的有《妙法莲花经》、《阿弥陀经》、《十佳毗婆沙论》、《十二门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网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成实论》、《弥勒成佛经》、《坐禅三昧经》、《维摩诘所说经》、《大智度论》等。

  鸠摩罗什卒后百六日,举行御葬,僧肇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含着饱满的泪水,伏案写下祭文,“鸠摩罗什法师诔并序”:

  夫道不自弘,弘必由人;俗不自觉,觉必待匠。待匠故世有高悟之期,由人故道有小成之运。运在小成则灵津辍流;期在高悟则玄锋可诣。然能仁旷世,期将千载;时师邪心,是非竞起。故使灵规潜逝,徽绪殆乱。爰有什法师者,盖先觉之遣嗣也。凝思大方,驰怀高观;审释之凌迟,悼苍生之穷蔼。故乃奋迅神仪,寓形季俗;统承洪绪,为时城堑;世之安寝则觉以大音,时将书昏乃朗以慧日。思结颓纲于道消,缉落绪于穷运。故乘时以会,错枉以正。一扣则时无互乡,再击则   归仁。于斯时也,羊鹿之驾摧轮,六师之车覆辙;二想之玄既明,一乘之奥亦显;是以端坐岭东响驰八极,恬愉弘训而九流思顺,故大秦苻姚二天王师族延之。斯二王也,心游大觉之门,形镇万化之上;外扬羲和之风,内盛弘法之术。道契神交,屈为形授。自公形应秦川,若烛龙之曜神光;恢廓大宗,若曦和之出快桑。融冶常道,尽重玄之妙;闲邪悟俗,穷名教之美。言既适时,理有圆会。故辩不徒兴,道不虚唱,斯乃法鼓重振于阎浮,梵轮再转于天北矣。自非位超修,成体经百炼,行藏应时,其孰契于兹乎?以要言之,其为弘也隆于春阳,其除患也厉于秋霜,故巍巍乎!荡荡乎!无边之高韵!然隘运幽兴,若人云暮。癸丑之年,年七十,四月十三日薨于大寺。呜呼哀哉!道匠西倾,灵轴东摧;朝义落曜,宝岳崩颓;六合书昏,迷驾九逥;神关重闭,三涂竞开;夜光可惜,盲子可哀;罔极之感,人百其怀!乃为诔曰:

  先觉登遐,灵风缅邈,通仙潜凝,应真冲漠。

  丛丛九流,事非竞作,悠悠盲子,神根沈溺。

  时无指南,谁识冥度?大人远觉,幽怀独悟。

  恬冲静默,抱此玄素,应期乘运,翔翼天路。

  既曰应远,宜当时望,受生乘利,形标奇相。

  襁褓俊远,髫龀逸量,思不再经,悟不待匠。

  投足八道,游神三向,玄根挺秀,宏音远唱。

  又以抗节,忽弃荣俗,从容道门,尊尚素朴。

  有典斯寻,有妙斯录,弘无自替,宗无拟族。

  霜结如冰,神安如岳,外疏弥高,内朗弥足。

  恢恢高韵,可摸可因,愔愔冲德,惟妙惟真。

  静以通玄,动以应人,言为世宝,默为时珍。

  华风既立,二教亦宾,谁谓道消?玄化方新。

  自公之觉,道无不弘,灵风遐扇,逸响亮腾。

  廓兹大方,然斯惠灯,道音始唱,俗纲以崩。

  痴根弥拔,上善弥增,人之寓俗,其途无方。

  统斯群有,纽兹颓纲,顺以四恩,降以慧霜。

  如彼维摩,迹参城坊,形虽圆应,神冲帝乡。

  来教虽妙,何足以臧!佛哉大人,振隆圆德。

  标此名相,显彼冲默,通以众妙,约以玄则。

  方隆般若,以应天北,如何运邅,幽思冥尅。

  天路谁通?三途谁塞?呜呼哀哉!至人无为,

  而无不为,拥纲遐笼,长罗远羁。纯恩下钓,

  客旅上摛,恂恂善诱,肃肃风驰。道能易俗,

  化能移时,奈何昊天,摧此灵规!至真既往,

  一道莫施,天人哀泣,悲恸灵祗。呜呼哀哉!

  公之云亡,时唯百六,道匠韬斤,梵轮摧轴。

  朝阳颓景,琼岳颠覆,宇宙书昏,时丧道目。

  哀哀苍生,谁抚谁育?普天悲感,我增摧衄。

  呜呼哀哉!昔吾一时,会游仁川,遵其余波,

  纂 承虚玄。用之无穷,钻之弥坚,曜日绝尘,

  思加数年。微情末叙,已随化迁,如可赎兮?

  贸之以千。时无可待,命无可延,惟身惟人,

  靡凭靡缘,驰怀罔极,情悲昊天。呜呼哀哉!

  为纪念鸠摩罗什这位佛教大师,伟大的佛经翻译家,继承和弘扬他传播佛教文化方面的卓越功绩,特在大寺建鸠摩罗什舍利塔。据说塔面是由西域8 国贡献的玉石,系用灰、白、砖青、墨黑、乳黄、淡黄、浅兰、赭紫八色雕凿拼接而成,为天宫楼阁形制。成为世代人们瞻仰的丰碑!

  佛教大事鸠摩罗什传附录一鸠摩罗什大事年表

  晋建元二年(344 ),鸠摩罗什生于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 晋永和六年(350 ),7 岁。随母耆婆出家,拜龟兹名僧佛图舌尔为师,背诵《阿毗昙经》。日诵千偈,共32000言,诵完 《阿毗昙经》,师受其义,罗什即自通达。

  晋永和八年(352 ),9 岁。随母游学到罽宾国。从师盘头达多受学《杂藏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罽宾国王请入宫,辩赢外道论师的攻难,王及僧众甚尊敬。

  晋永和十一年(355 ),12 岁。母子归龟兹途中,达月氏北山,一罗汉见罗什异之,谓其母曰:“常当尊护此沙弥,若年三十五岁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若戒不全,法师而已。”

  秋至沙勒(即疏勒,今喀什)。

  晋永和十二年(356 ),13 岁。于沙勒诵《阿毗昙》、《十门》、《修智》诸论,并诵《六足》、《赠一阿含经》,不用请教,备达其妙。沙勒王为交好龟兹,设大法会,请罗什升座讲《转法论经》。龟兹王遣重使,酬其亲好。

  后,从罽宾僧人佛陀耶舍受学,受其影响,博览《四韦陀》、《五明》诸论,外道经书,阴阳星算,咒术、巫术和占卜术。

  冬,在莎车拜大乘高僧须耶利苏摩为师。苏摩为罗什讲《阿耨达经》,罗什由小乘转为大乘,研究诵读《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中观学派的经典。

  晋永和十三年(357 ),14 岁。于温宿(今乌什)辩赢外道,罗什声满葱左,誉宣河外。龟兹王亲往温宿,迎罗什归国。

  罗什在龟兹极力弘扬大乘佛法,王为其建金狮子床,铺以大秦锦缎。罗什讲经说法,诸王长跪高座之侧,让罗什踏数肩登上法座。

  晋兴宁元年(363 ),20 岁。受戒于王宫,住王新寺,从罽宾沙门卑摩罗叉学《十诵律》。

  晋泰始七年(371 ),28 岁。罽宾国高僧盘头达多来龟兹,鸠摩罗什为师父宣讲大乘教义,与师父经一个多月的辩论,盘头达多皈依大乘,互为师徒。

  晋太元元年,秦建元十二年(376 ),33 岁。龟兹王弟帛震及车师前部王弥弟入关中朝见前秦苻坚,请王派兵征伐西域,以求内附。

  晋太元二年,秦建元十三年(377 ),34 岁。正月,前凉太史秦:“有星见外国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苻坚素闻罗什名,乃悟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襄阳有沙门释道安,将非此耶?”

  晋太元七年,秦建元十八年(382 ),39 岁。西域车师前部王弥阗、鄯善王休密驮朝于坚,请兵西伐,请为向导。九月苻坚遣骁骑将军吕光,江陵将军姜飞等,西伐龟兹、焉耆诸国。

  晋太元八年,秦建元十九年(383 ),40 岁。三月,吕光率兵7 万从长安出发,十二月抵达龟兹。龟兹王帛纯不听罗什劝告,准备迎战。

  晋太元九年,秦建元二十年(384 ),41 岁。吕光大破龟兹等国兵70 余万,擒杀王帛纯,立其弟帛震为王。

  吕光获鸠摩罗什,强妻于龟兹王女,罗什破戒。

  晋太元十年,秦太安元年(385 ),42 岁。三月,吕光自龟兹还师,迎沙门鸠摩罗什俱东。吕光大军行至敦煌,据传罗什白马死于此地,后人建白马塔以示纪念,今塔存。冬至凉州。

  晋太元十一年,后凉吕光太安元年(386 ),43 岁。吕光建割据政权后凉,自立为帝。

  后秦姚苌据长安,闻罗什高名,遣史邀请,吕光以罗什足智多谋,恐为所用,予以拒绝。

  晋太元十九年,后秦皇初元年,后凉麟嘉六年(394 ),51 岁。姚兴袭位,遣使敦请罗什入长安,又被吕光拒绝。

  晋隆安元年,后秦皇初三年,后凉龙飞二年(397 ),54 岁。张掖沮渠蒙逊及其从兄沮渠南成反,吕光遣子纂讨伐。吕光特专访罗什,罗什说:“未见其利。”既而纂败归,仅以身免。

  晋隆安三年,后秦弘始元年,后凉咸宁元年(399 ),56 岁。吕纂袭位,罗什劝告吕纂,宜克己修,吕纂不醒悟。

  僧肇从长安入凉州,从罗什受学。

  晋隆安四年,后秦弘始二年,后凉咸宁二年(400 ),57 岁。吕纂被从弟吕超所杀,吕隆袭位。

  晋隆安五年,后秦弘始三年,后凉吕隆神鼎元年(401 ),58 岁。五月,姚兴遣陇西共硕德西伐吕隆。九月吕隆上表归降。十二月二十日迎罗什至长安,僧肇随往。姚兴待罗什以国师之礼,请入逍遥园。

  十二月二十六日,僧肇从罗什受禅法。

  晋元兴元年,后秦弘始四年(402 ),59 岁。姚兴设国立译经场,令使僧睿、僧肇、僧    等800 余人请教于罗什。入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经。

  正月五日,抄译并撰成《坐禅三昧经》3 卷。弘始九年三月五日重校。

  二月八日,译《阿弥陀经》1 卷。

  三月五日,译《贤劫经》7 卷。

  夏,开译《大智度论》,弘始七年译完。

  十二月一日,译《思盖梵天所问经》4 卷。僧睿制序云:“于是咨悟之僧二千余人。”

  当年译《弥勒成佛经》1 卷。

  约在同年,庐山沙门释慧远,闻罗什在长安,便致书通好,罗什即复书,并常有书信来往。

  晋元兴二年,后秦弘始五年(403 ),60 岁。四月二十三日,译《大品般若经》24 卷,十二月二十五日出尽。校正考核,弘始六年四月二十三日完成。

  晋元兴三年,后秦弘始六年(404 ),61 岁。四月二十三日,完成《大品般若经》的验校。

  十月十七日,弗若多罗与罗什共译《十诵律》。译至三分之二,弗若多罗病故。

  当年,姚嵩请罗什再译《百论》2 卷。

  晋义熙元年,后秦弘始七年(405 ),62 岁。六月十二年,译《佛藏经》3 卷。

  秋,昙摩流支至长安,流支与罗什续译《十诵律》。

  十月,译《杂譬喻经》1 卷。

  十二月二十七日,《大智度论》100 卷译讫。送慧远作序,慧远以《大智度论》文句繁积,乃删繁剪乱,撰为《大智度论抄》20 卷。

  当年译《称扬诸佛功德经》3 卷。

  又译《菩萨藏经》3 卷。

  晋义熙二年,后秦弘始八年(406 ),63 岁。从逍遥园迁至大寺译经,3000 余僧,从罗什受法。

  译《维摩所说经》3 卷,罗什并注。

  译《首华经》10 卷。

  夏,译《法华莲花经》8 卷,听受领悟之僧800 余人。

  当年,卑摩罗叉至长安,罗什以师礼相待。

  晋义熙三年,后秦宏始九年(407 ),64 岁。三月五日,重校《坐禅三昧经》3 卷。当年,译《自在王菩萨经》2 卷。

  晋义熙四年,后秦弘始十年(408 ),65 岁。二月六日至四月三十日,译《小品般若经》7 卷。

  晋义熙五年,后秦弘始十一年(409 ),66 岁。在大寺译《十二门论》1 卷。

  于大寺译《中论》4 卷。

  晋义熙六年,后秦弘始十二年(410 ),67 岁。

  佛陀耶舍至长安,罗什与其译《十住经》10 卷。

  晋义熙七年,后秦弘始十三年(411 ),68 岁。九月八日,译《成实论》。

  晋义熙八年,后秦弘始十四年(412 ),69 岁。八月十五日,《成实论》译完。

  晋义熙九年,后秦弘始十五年(413 ),70 岁。春,《十诵律》译完,58 卷。罗什认为文繁未完善,准备删治,后由卑摩罗叉校订为61 卷。

  时,僧融、僧影等300 人受行菩萨道。

  四月十三日薨于大寺,薪灭形化,唯舌不变。

  罗什所译,凡不知年代者,列于后,均在弘始四年(402 )至弘始十五年(413 )四月十三日期间。

  《十二因缘观经》1 卷。

  《禅法要解》2 卷。

  以上二部,是罗什约于弘始九年(407 )编译而成。

  《诵十比丘戒本》1 卷。约于弘始十一年前译。或许在弘始六七年时。

  《持世经》4 卷。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1 卷。

  《金刚般若波罗经》1 卷。

  《首楞严经》3 卷。

  《米勒下生经》1 卷。

  《遗教经》1 卷。

  《不思义(益)光菩萨所问经》1 卷。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4 卷。

  《庄严菩提心经》1 卷。

  《禅秘要经》1 卷。

  《大庄严论经》15 卷。

  《十住毗婆沙论》14 卷。

  《马鸣传》1 卷。

  《龙树传》1 卷。

  《提婆传》1 卷。

  佛教大事鸠摩罗什传附录二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舌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阿若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知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如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有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来我解佛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摩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是作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我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 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须菩提!若三千大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声音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教大事鸠摩罗什传——后记

  编写鸠摩罗什传早有这个打算,2007 年4 月底去陕西户县草堂寺、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塔寺参观学习后,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念。佛典翻译家鸠摩罗什在历史上曾伴随着龟兹文明古国扬名四湖。作为鸠摩罗什的故乡,很有必要让全县各族人民了解鸠摩罗什这位名人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用他翻译佛典的精神,熏陶库车一代一代的后来人。 《佛光作作——佛典翻译家鸠摩罗什传》的编写,着眼于易懂、可读为原则,本着以乡土教材为出发点,所以不涉及佛教理论问题。

  此书的编写,从2007 年11 月开始搜集史料,2008 年6 月底基本脱稿,初稿就,曾寄中共户县县委宣传部征求意见,他们非常认真负责地召开了座谈会,提了一些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特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在第五届龟兹学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征求意见稿发给了与会专家和学者。根据大家的意见,编者又做了认真反复的修改。

  出书过程,又得到了史晓明先生的积极支持和协助,在此,也表示谢意。

  我们对鸠摩罗什的研究,仅仅是开始,再说史料掌握也不甚全面,此书的编写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妥之处,请读者赐教。

  编者

  2008 年9 月8 日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佛教论诚信友爱
下一篇:佛国香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