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珠看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这是禅宗最初的起源。佛陀以梵王所献,灿开的金色波罗花示法,为佛理开展无限想像空间。足庵智鉴禅师诗偈说:“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在禅的境界中,虽是一滴水,却具足百川味。尽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只在一尘中见。任何物件都可以代替花来示法,即使是一粒细沙,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世界。即“华严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
雪峰义存禅师说:“尽大地撮来,如粟米粒大。”《碧岩录》中有言:“一尘举而大地收;一花开而世界起。”清代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亦曾题联:“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
即使是一滴水珠、一片树叶,也有感觉,只要用心体会,便能通过它们,听到一条河、一棵树的故事;而当小河汇入大海、小树紮根於大地时,我们也同时能够听到惊涛拍岸的澎湃、听到根须入土的呢喃。
道无所不在,即体涵用,也正因此,我们能够在微尘中,窥见整个大地的风貌,而一朵花的开放,也会吐露春风的美丽,而那一粒米,又何尝不令人合掌致谢呢!
佛门和世俗社会是相通的,就像芥子和须弥山,可以互相包容一样。我们生活於世俗社会的凡夫俗子,如果胸襟广阔,没有私心杂念,便能包容,包容尘世的种种恩恩怨怨、爱恨情仇。
汶川大地震中,一位极其普通的母亲用她的生命,诠释了世上最伟大的母爱: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遇难,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她双膝跪地,整个身体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像古人行跪拜礼,身体被压得变形。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因为母亲身体的庇护,孩子毫发未伤。被救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包裹小孩的被子里,塞着一部手机,萤幕上是一条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位母亲,我们无从知晓她的名字,年龄和工作,地震时她在做什么,但是我相信所有的做过母亲的人都会和我一样,永远记住她在灾难降临时,所呈现出一个母亲守护她的子女的本能,她遇难时的姿势,如同一尊涅槃的佛,永远会鲜活地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一滴水珠看世界,透过这位母亲,我们可以看到天下所有的母亲,感同身受地体验到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的母爱。
一个青年在公车站等车的时候,身边一位年轻的民工不慎踩了他的脚。民工怯生生地看着他,眼睛里满是惶恐。青年对他微微一笑,什么也没说,取出纸巾,俯身擦去污迹。公车行进中,扒手掏青年钱包,很多人都看见了,却把眼光转向别处,唯有青年民工,奋不顾身冲上前去抓扒手,结果,被扒手的同伴捅了两刀。在医院,记者问青年民工,在大家都装聋作哑时,是什么原因使得你挺身而出?青年民工说,我踩了他的脚,他没有骂我、斥责我,还对我微笑。他是我进城务工后,头一遭遇到的好人…
一滴水珠看世界,透过一个微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诠释了宽容的最高价值和可贵。
箕子发现商纣王的生活越来越腐败,便经常通过宫中的侍从打听消息。一天,他问侍从:“现在,纣王吃饭时还用竹筷子吗?”侍从说:“不再用竹筷子,已经改用象牙筷子了。”箕子说:“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器啊。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苇草屋子吗?必然要盖楼阁啊。”侍从说:“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阁呢。”箕子说:“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由此可知,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
一滴水珠看世界,透过一双筷子,箕子预言了商朝的灭亡。所以,有时候,细微的东西,往往反映事物的发展本质,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忽视不得的。也就是说,每天细微的变化,会铸就我们的将来。就如同我们的品德,如果不在细枝末梢上注意,就会差之毫厘,而结果却失之千里。
当我们形容自己的平凡时,常常用沙粒自比,但是沙粒真的平凡吗?把它在显微镜下放大几百倍的时候,沙粒上面会有河流,会有树木,会有山川,会有日月,仔细体会之後,就会感觉到,那山上有游人往来,那树木有鸟鸣啁啾,那山川有生灵奔腾,那日月有光辉灿烂…就在这平凡之中,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绮丽万千。
一滴水珠看世界,透过一颗沙粒,我们拥有了无尽的想像与乐趣,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境界,嗅到了与众不同的花香。
一滴水珠,一棵小草,一丝清风,一缕阳光,很不起眼,却在用它们的全部生命,毫不吝惜地为大自然注入无限的活力;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握手,一封短信,也不很起眼,照样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心灵变得如此美丽,如此动人。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