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
莫高窟
作者:王亚海
不曾想到,去莫高窟的路上居然看到三危山。只是在课本中偶尔记住了三危山,知道了“舜逐三苗于三危”的历史传说,没想到莫高窟和三危山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或许这是佛祖冥冥中的安排,是命定的。不然,鸣沙山的断崖怎么会是中国古代的圣人——舜征战过的地方呢?
有过圣人遗迹的地方,往往有造化的安排和神的旨意。前秦时,一位名叫乐僔的僧人云游路过这里,也是傍晚时分,太阳将万道金光洋洋洒洒地打在鸣沙山附近的沙丘上时,灿烂的一瞬出现了:三危山佛光四射,金灿灿的光茫照亮了大地,摇曳的金光中,仿佛千佛金身显灵。乐僔被眼前的胜景所折服,从那一刻起,他便发誓一生事佛,于是鸣沙山的断崖上出现了乐尊开凿的第一个洞窟。面对断崖上鳞次栉比、状如蜂巢的石窟,我突然有种莫名的担心:万一乐尊不来三危山,万一乐尊没有看到佛光四射的胜景……
三危山点化了乐僔,乐僔启迪了莫高窟。自乐僔后,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到隋、唐、五代、宋元等十多个朝代在1600多年的时间里,佛教的信徒、画家、雕塑家便在鸣沙山的断崖上开凿、描绘、塑造,多少人耗尽毕生的精力,才形成举世瞩目的莫高窟,形成神秘浩瀚的敦煌学。
然而,与中国近代史的命运相同,莫高窟也历经了磨难和劫数。英国的斯坦英、法国的伯希等强盗纳蜂拥而至,野兽的行径让莫高窟遭受了濒临毁灭的破坏。当被破坏的壁画、失去眼珠的佛像、盗窃一空的藏经洞进入视线时,我的心灵受到莫大的震怒和悲哀,这难道就是佛陀所说的在劫难逃吗?这难道就是定数吗?佛陀无语,慈悯的目光亘古不变地看着他的生灵……
对于莫高窟的蒙羞、耻辱,很多人都将罪责推给了看管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王圆箓的照片我见过,一个卑微如同草芥的人物,我不想做太多的苛责。王圆箓有错,他将藏经洞大量的文书、经卷卖给了外国人;他有罪,他发现了藏经洞,也毁灭了藏经洞。但对莫高窟的历史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当时一些官员因为运费问题而不愿把经书运送到京师,一个出家的道士又会有怎样的作为?文化的灾难与民族的灾难是分不开的,莫高窟深重的灾难是一个民族深重、冗长的背影。
从哪一个地方或国家来到这里,都是内心世界的召唤。我不信宗教,但进入那依山而建、与山齐高的九层飞檐式大佛殿时,我突然虔诚起来,心灵得到了顿悟:世间有佛,佛即心灵。坐高33米的弥勒大佛安详而慈悯,面部据说是汲取了武则天的神韵。想那武周时期,鸣沙山的断崖上,云梯相连、栈道重叠,挥舞着斧子、铲刀的石匠们在风沙中,塑造着惊世的雕像,工具的叮当声此起彼落、不绝于耳。
在众多佛的塑像中,卧佛及其身后的弟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卧佛乃是释加牟尼涅盤后的塑像,圆寂后的佛祖面部饱满润泽,表情如生,仿佛在劳累了一天之后沉睡过去,那半合微笑的双目,安祥紧闭的双唇,全无痛苦之像,完全是超然物外、齐同生死的自然之态。身后的七十二弟子,表情不一,对佛的去世有不同的见解和想法,他们有喜有忧、有笑有哭,或抱头痛哭、或开怀大笑,或静坐冥思、或手舞足蹈,看来,连释加牟尼的弟子对死的理解也不能大彻大悟,更何况芸芸众生……从临洮来,到临洮去,从西部来,到西部去,从生里来,到死里去……
对于壁画看了些什么,只是觉得很黑,眼前很模糊,思维很零乱,心情很坏。一副反映东王公、西王母等道家神仙的壁画出现在了眼前,色块青黑、浑厚,人物表情神化而威严无比,粗犷的线条如同剑拔弩张,处处透射出一种疆场的豪气。时间应该是北魏,这与当时的北方是相吻合的,北朝兵燹乱离,满目疮痍,加之北方雄浑粗放的大漠风情,影响到艺术,则是强悍和苦难的汇合,定格在石壁上。而此时的南方则吟唱着“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柔情浅唱。陶渊明在耕作回来的路上写下了“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他可曾知道莫高窟?
颜色逐渐鲜亮起来,调子清新明快,一尊菩萨眉清目秀,楚楚动人,这分明是初唐的影子,比之北朝的粗犷,风格更为淡雅,色泽更为细腻。这是自然的,唐王朝的建立,预示着一个强大帝国的崛起,多年的战乱、流离也宣告结束,而儒、释、道三教文明的营养深深地滋润了佛像和壁画,狰狞的面目逐渐和颜悦色起来,越来越像现实生活中的人,菩萨也逐渐女性化,鼻直唇红,肌肤润泽,表情闲雅,审美有了明显的变化。
一幅反弹琵琶的伎乐图进入了视线,雍容华贵的的伎乐置琵琶于脑后,吸右腿,展身向右,且奏且舞,舞恣优美,飞动的舞带提示了瞬间动作的完成,轻盈灵动,像雪、像风,如云朵漫卷之轻柔、似秋叶翻飞之靜美,如精灵逃遁的一瞬,似孤鸿高翔于夜空。画家笔下的菩提树,笔墨凝炼而华滋浑厚,观之如于清月淡云之夜与神人交谈,形为之惭,神为之夺,心为之摇。连张大千先生临摹的菩提树也相形见绌。有些壁画场面宏大、构图大气、色彩艳丽,表现出盛唐天国的壮丽图景。唐朝特别是盛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力鼎盛的时期之一,没有哪个时期,也没有哪个地方,色泽会这样华丽、仪态会这样雍容……眼前仿佛出现了浩浩荡荡的仪仗队,天子在百官、宫娥、士兵、百姓的千呼万拥中,接受西域各国君长的朝拜,泱泱大国何等威严!何等尊贵!
在荒凉在大漠里,在落日的光泽下,长河、石窟、佛像、壁画、经卷在历经上千年之后,在历经浩劫之后发出熠熠的光茫,夺目的色泽和万千的形态在瞬间汇成了一条长河,生生不息、绵亘不绝,形成了风的涡流,所至之处,迎风颔首,每一根神经都紧紧的,每一声呼吸都切切的,艺术与人完全合而为一,天人合一。此时,你的语言是苍白的,思维是凝固的,想象成为唯一插上了翅膀,和石壁上的飞天一起徜徉……
一劫一世、一尘一沙,由于元代以后停止了洞窟的开凿,莫高窟逐渐被冷落荒废、鲜为人知……
夜深人静时,我一个人倦缩在旅店的床上,久久不能入睡,白天看到的依然很模糊,当我想把它写成一首诗、画成一幅画时,它走了,只留下漫漫的长夜。从资料得知: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家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我震撼了,我仿佛听到了血液的敲打声。
莫高窟,你是一个神话,你用智慧的光茫点燃了一个民族遗失在荒漠中的火种,很多人受你的感召,奔你而来;你是一首史诗,一个民族心灵的历程在梦想中播种,在光芒中交融,在火焰中诞生;你是生命的回归,把艺术放逐自然,体验生命之初的感悟,拷问世俗的心灵,达到灵魂的净化和虔诚的皈依。
莫高窟,你其实是一个人……
来源:甘肃作家网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