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移民佛教和皈依者佛教的关系简介
美国移民佛教和皈依者佛教的关系简介
◎莲子
佛教从十九世纪中叶传入美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些年来,佛教在美国取得了长足发展。它从刚开始由西海岸的中国和日本移民所信奉的边缘性宗教,逐渐发展为遍布全美、为数百万信众修习的全国性宗教。
马丁.鲍曼指出,在一九九○年代中期,美国大概存在着500-600个佛教修习中心,佛教徒人数在300万到400万之间,其中绝大多数是亚裔美国人,祇有约80万是美国本土皈依佛教徒。 1据美国哈佛大学“多元研究计划(The Pluralism Project)”提供的资料,截至二○○六年八月,美国的佛教中心已达2150个 2。
从教徒的来源看,美国佛教可以划分为两大不同的阵营,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一个是移居美国的亚洲移民佛教群体,其成员多为家族信仰佛教徒(或家传佛教徒);另一个是皈依者群体,其成员多为非亚裔血统。美国宗教以宗派、种族和文化多样性特征著称,佛教也概不例外。但这种多样性却湮没于移民佛教与皈依者佛教的群体性差别之中。
一、美国两大佛教群体的形成
移民佛教与皈依者佛教这两大群体的最终形成在一九六○年代。
一九六○年代以前,美国佛教主要是移民佛教,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信仰者绝大多数为中国移民和日本移民,而以日本移民佛教占绝对优势;2、信仰地区主要以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群岛为中心,并逐步向西海岸城市发展;3、佛教信仰主要在中国和日本移民间传播,虽然已有一些美国人皈依佛教,但人数不是很多。4、移民佛教徒在整个美国宗教信徒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一九六○年代美国社会发生的两大运动导致了佛教信仰人数的急剧上升。一是移民运动。一九六五年美国通过新的移民法案,放宽移民限额,并规定每年要从世界各地移民,导致移民的大量涌入。特别是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移民,他们同时也带去了佛教信仰,包括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的各个派别;二是反主流文化运动。一九六○年代末的反主流文化思潮席卷大学校园,掀起了对西方主流文化激烈批判的热潮,使年轻一代美国人比以往更容易接受非西方的事物,包括非西方的宗教,尤其是佛教。因为佛教的大部份内容是很亲切的、贴近时代的,不束缚于具体的制度、组织、教条或礼仪,非常适应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当那些有叛逆思想的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寻找另一种精神寄托时,佛教对他们来说正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亚洲移民的大量涌入和反主流文化运动使美国佛教得到了快速发展,使成千上万的亚裔佛教徒进入美国,也使成千上万的非亚裔美国人转而信仰佛教。这样,便形成了移民佛教和皈依者佛教两大群体。
二、移民佛教和皈依者佛教群体的异同
移民佛教和皈依者佛教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研究美国佛教的社会学评论家敏锐地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两类截然不同的群体,一些人不太恰当地称这两类为‘美国本土佛教徒’和‘异教佛教徒’;一些人使用具有挑衅性的称呼‘白人佛教徒’和‘黄种人佛教徒’;我们姑且称之为‘皈依佛教徒’和‘家传佛教徒’。”3 其中的“家传佛教徒”,其成员绝大部分是亚洲移民群体或亚裔美国人的后代,即我们上面提到的“移民佛教”信徒。
移民佛教与皈依者佛教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皈依佛教徒多为年轻人、单身族,移民佛教徒通常都是举家迁移,并非单身;其次,皈依佛教徒的信仰通常比移民佛教徒虔诚,移民佛教徒很少是出于虔诚的信仰热情,多数是为了把他们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修行实践传递给下一代;再次,移民佛教徒更关心世俗生活,特别是为适应新的语言环境、接受新教育以及在新环境中找份新工作而不断付出努力,这些在皈依佛教徒看来是过于世俗化的内容。
当然,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佛教徒之间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泰寺的佛教徒用巴利语诵唱佛经,而日本佛教徒则在管风琴伴奏下诵经;斯里兰卡僧人建立的寺院可能完全用英语进行法务活动,而老挝移民建立的寺院则非常注重传统的积累功德的仪式,采用双语(英语和老挝语)进行教学,以免他们的传统文化被慢慢遗忘。总的看来,从服装的式样、饮食习惯、礼仪,到提供服务所使用的语言,不同国家的移民佛教徒之间的差异随处可见。
尽管存在着巨大差别,它们之间还有不少相同之处。例如,移民佛教徒和皈依佛教徒(亚裔和非亚裔)都认为,他们是为了缓解生活的压力才参加佛教修行实践的;他们中许多人不仅经常来寺院或禅修中心参加集体修行活动,在家也坚持修行;尽管形式上不同,亚裔佛教徒更多地以诵经、祈福为主,非亚裔佛教徒以禅定为主,但他们对佛、法、僧的皈依、对佛教教义主旨──诸行无常和四圣谛的理解,则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
三、美国两大佛教群体的共处和融合
美国的一些佛教宗派或组织的发展,已经成功超越了种族的藩篱,超越了移民佛教和皈依者佛教的界限。信众既有移民来的亚裔美国人,也有非亚裔美国人;它们已经在美国深深扎根,并反映着美国的生活方式;它们提供宗教方面的各种服务,已成为文化发展的中心。这个过程,既不是有意识选择的原因,也不是精神追求的结果,而是无意识的文化实践的过程。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日莲正宗的创价学会和南传佛教内观禅。
美国的日莲正宗是由在家居士社团后代组成的佛教社团,在家居士社团在日本本土尤为显赫。它在美国的组织机构也很庞大,全美有多个分支机构;其成员构成呈多样化,不仅有日裔和欧裔美国人,还有许多非裔美国人。当然,对于非日裔美国人来说,他们的兴趣更多地放在佛教富有哲理的教义和放松精神的体验上。日莲正宗是美国仅有的一个主要依靠有钱、有教养阶层传播并在美国深深扎根的外来佛教宗派。
内观禅是美国佛教诸多宗派中本土化最深的一种。这种禅修形式最初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缅甸,后来传到美国。在美国,最为著名的要数美国麻省的内观禅学社了。内观禅不断调整自己的信仰,不断超越亚洲传统思想的羁绊,以此来适应美国的社会。一方面,它注重在社区设立一些内观禅修中心,定期开展集体的禅修活动;另一方面,它又非常注重个人的在家修行活动。内观禅修团体一般淡化佛教传统礼仪的大部分内容,也很少提及佛教禅学方面的概念,而是更多地吸收了西方,尤其是美国心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内观禅教义已完全融入到美国的文化之中,全然看不到佛教的痕迹了,以致很难再分辨出它是“亚洲人”的或是“宗教”的了。
四、移民佛教和皈依者佛教群体关系的前景展望
尽管美国的移民佛教和皈依者佛教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能够和睦共处,甚至某些方面还互相融合,但两者的差别仍然十分明显,在某些方面甚至有扩大化的趋势,而这对整个佛教在美国的传播不是十分有利的。面对这种不利局面,美国的很多佛教团体积极尝试,不遗余力,试图弥合这些差异。
近年来,美国佛教各个团体在不断地作过一些尝试,努力实现求同存异。比如,组织各团体参加一年一度的仪式合一运动,甚至建立一个专门的备忘录,上面列举了能够被所有人认可的大众化的信仰条目和价值观。这些行为,通常是出于建立更为广泛共同体的美好愿望。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仪式合一运动的所有努力并非出自美国亚裔的移民佛教徒,而是来自非亚裔的皈依佛教徒。而且,它一直受到亚裔佛教徒的批判,他们认为它是西方(尤其是基督教)价值观的合一需求,并非是对佛教传统价值观的合一需求,所以,被称为是“纯粹的文化束缚”4。
上述事例反映了这两大群体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们将来是合作还是分裂,甚至走上对抗的道路,这一切在目前还是未知数,很难作出明确的判断。对此,我们将拭目以待,并且期待美国佛教两大群体的的发展能走上融合之路。毕竟,在各种宗教竞争激烈的美国,团结对任何一种宗教的兴旺发达都是不可或缺的。■
1、Religion & Ethics Newsweekly, July6, 2007. http://www.pbs.org/wnet/religionandethics/week445/buddhism.html
2、Distribution of Buddhist Centers in the U.S. , The Pluralism Project at Harvard University. http://www.pluralism.org/resources/statistics/august2006_buddhism_distribution.gif
3、Religion & Ethics Newsweekly, July6, 2007, http://www.pbs.org/wnet/religionandethics/week445/lopez.html.
4、Religion & Ethics Newsweekly, July6, 2007, http://www.pbs.org/wnet/religionandethics/week445/lopez.html.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