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印度佛教>>正文内容

英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纪略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荣新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英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纪略
  荣新江
  [兰州]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2期
  1-8页
  --------------------------------------------------------------------------------
  印度事务部图书馆(India Office Library)创建于1801年,原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保存该公司和其他人士所获得的东方书籍和写本而设立的。1858年,随着公司的权力和财产移交政府所有,该馆则转归新设立的印度事务部管理。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后,该馆又归联邦对外关系部所属,因此,它既是对公众开放的专业图书馆,也是为负责印巴事务的政府官员提供参考材料的政府机构。1982年,该馆转归英国图书馆参考部管理。1991年与英国图书馆东方部合并为东方与印度事务收集品部,但在藏品和行政上仍与原东方部有所区别,故此处单独介绍。
  本世纪初霍恩雷得自新疆的收集品和斯坦因三次中亚考察所获文献资料中与印度有关的梵文、于阗文、藏文、吐火罗文等文种的写本主要收藏在这里。据不完全的统计,有梵文写本数千号,藏文卷子约3500号,龟兹文残片300号,于阗文卷子数百件,汉文文献136号, 蒙文卷子9件。〔1〕这些收集品的梵文、于阗文、吐火罗文材料,存放在48 个木箱中,其中第1—13,15—22,35—40箱为于阗文写本残卷,14,23 —34,41—45箱为梵文写本残卷,46—48箱为吐火罗文(龟兹文)写本残卷,每箱数量多少不等。
  敦煌藏经洞和新疆米兰、麻札塔格三处出土的古藏文写本,是最具研究价值的藏品之一。早在1914年,斯坦因就邀请比利时佛学家瓦雷?普散(Louis de la Vallee Poussin 1869—1937)为敦煌藏文写卷编目。普散生前编好了765号藏文佛典的目录,但迟到1962年, 他的《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敦煌藏文写本目录》才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2〕编者将这批写本分作十类:一、律,二、经及注疏(可考梵文名称者),三、经(译自汉文或可考藏文名称者),四、经及注疏(未比定者),五、怛特罗文献(可考梵文名称者),六、怛特罗文献(比定而无梵文名称者)。七、怛特罗文献(未比定者),八、论(可考名称者),九、论(未比定者),十、藏人著述。对每件写本,均转写其首尾一行,并给出相应的刊本及研究文献出处。书后附榎一雄所编汉文写本目录,著录了136件写在藏文或于阗文背面的汉文文献, 共分八类:一、佛经(名称可考者),二、佛经(未比定者),三、佛教文献和文书,四、道教文献,五、世俗文书,六、杂文,七、藏文或婆罗谜文音译汉文文献,八、藏、汉文字音译梵文经典。编者给出每件写本的斯坦因原编号、普散目录的编号、写本外观描述、汉文文书行数,在内容上,给出写本名称(有的佛经附有梵文名称),佛典则注明南条文雄目录的编号和《大正藏》的号、卷、页、行,世俗文书则尽量抄录全文。
  瓦雷?普散的目录只著录了敦煌藏文佛典,非佛教文书则由1903—1927 年任印度事务部图书馆馆长的托玛斯(Frederick WilliamThomas 1867—1956)负责整理工作。在该馆所藏手稿中, 有托玛斯编写的《斯坦因第三次考察所获藏文文书目录草稿》,〔3〕但始终没有正式的目录出版。托玛斯将他的整理研究成果发表在一系列文章中,后辑为《有关西域的藏文文献和文书》一书。其第一卷1935年伦敦出版,主要是从藏文大藏经中辑录并翻译的有关于阗的史料,其中《于阗国阿罗汉授记》一种参考了两件敦煌藏文写本,附录是伯希和所获敦煌藏文写本P.T.960《于阗国教法史》的译注。第二卷1951年出版, 分七类刊布敦煌、新疆出土的藏文世俗文书,即一、阿豺(即吐谷浑),二、沙州地区,三、罗布泊地区,四、于阗地区,五、突厥,六、政府与社会状况,七、吐蕃军队,包括转写和译注,这虽然不是斯坦因所获藏文世俗文书的全部,但精华部分集中于此。由于敦煌古藏文的研究进步很快,作者的第三卷是对前两卷的订正和补充,后附藏文词汇索引和编号表,还有少量图版,1955年出版。作者去世后,由孔兹(E. Conze)所编的主题、梵文、藏文专有名词三种索引,作为本书第四卷于1963年出版。〔4〕此外,托玛斯还出版了《东北藏区的古代民间文学》、〔5〕《南语——汉藏边境地区的一种古语言》,〔6〕也是他整理古藏文非佛教文献的结果,所刊多为重要的文学、占卜和语言资料。
  六十年代初,榎一雄就将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所藏大部分藏文文书的缩微胶卷购回日本,收藏在东洋文库。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由藏学家山口瑞凤领导的东洋文库西藏研究委员会,以东洋文库所藏缩微胶卷为基础,编纂新的目录。并陆续派人到伦敦,补充东洋文库所没有的材料。1977—1988年,东洋文库出版了《斯坦因蒐集藏语文献解题目录》第1—12分册。〔7〕其中第1—8分册是按瓦雷?普散《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敦煌藏文写本目录》的顺序,将该书著录的765 件佛典重新编目,每件写本著录东洋文库缩微胶卷号、斯坦因编号、该文献的藏文题目(用藏文印刷体抄录)、北京版藏文大藏经编号及卷页行、对应的汉译本题目、《大正藏》所收汉文本的编号及卷页行、对应的梵文题目(用拉丁字母转写)、写本开头和末尾字句的原文抄录、与该文献有关的斯坦因、伯希和藏文写本及研究文献目录,若某项缺考,则留出余白,如第九项全为空白,以备读者使用时随时填写。自第9册开始, 新编顺序号,从1001开始,著录普散目录未收的藏文写本,至第12册止,共著录到1518号。而第12册的主要篇幅, 是据原卷的调查结果, 对前11册的补正,后附《斯坦因蒐集敦煌藏语文献各种番号对照表》、《本分册所收文献番号一览表》和《藏汉文书所在一览表》。这部目录有助于人们了解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所藏敦煌西域藏文文书的全貌,但事实上仍不完全,目前,武内绍人正在编写斯坦因所获中亚藏文文书的目录。
  在此应当说明一下该馆敦煌写本的编号问题。敦煌藏文写本入藏印度事务部图书馆后,馆方将一部分尺幅较短的写本装裱在报纸大小的硬纸上,然后装订成73册,每册称为一卷(指英文的Volume,缩写为Vol.)。但不知何因,现缺两卷,其中的Vol. 41最初既不存在, 而Vol. 10则是后来佚失的。每一卷内,叶数多少不等,每一叶(英文folio, 缩写为fol.)分正背两面(用a. b表示),所以,引用这部分文书时,一般写作Vol. 50. fol. 25a或Vol. 50. fol. 25b等。实际上,大多数写本上都有Ch.标示的原编号,也有人引用时只用Ch. 编号,Vol.  是Ch. 编号的对照表,见《斯坦因蒐集藏语文献解题目录》第12分册。另外, 瓦雷?普散目录的藏学界长期使用的工具书。 它所著录的765件藏文佛典有的是Ch. 原编号,有的是Vol.+for. 编号,使用起来不便,所以人们引用时,常常即用目录的顺序号,但顺序号码之前的缩写词,则有各种不同的写法,有的用I.O.,系印度事务部图书馆的缩写;有的用VP.,即瓦雷?普散(Vallee Poussin)名字的缩写:有的用S. 系斯坦因编号的缩写,但这容易与Or.8210号下的S. 编号汉文写本混淆:现在许多学者用S. t.表示斯坦因所获藏文写本, 这与伯希和所获藏文写本编号P. t.相类似,应较其他缩写更好。 至于榎一雄编目部分的汉文文书,一般就用榎氏所使用的C. 1—136号。
  和田地区和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于阗文写本,主要由剑桥大学的贝利(H. W. Bailey)整理刊布。贝利所编《于阗文献选刊》,1938年哥本哈根出版,〔8〕刊布了藏于印度事务部图书馆的三件于阗文长卷, 即Ch. ii. 002《悉昙婆罗》、Ch. ii. 003《时缚迦书》和Ch. 00274 《佛本生赞》。他后来编的图版集《塞语文书》一至四集中,也包含一些属于该馆的于阗语文书。〔9〕贝利还将他所能找到的于阗语文书转写发表在《于阗语文献集》第一、二、三、五集〔10〕和《于阗语佛教文献集》〔11〕中,包括以上三篇长文的转写。《佛本生赞》的译注,后来由德莱斯顿(M. J. Dresden)完成,〔12〕另外两种医药文献的翻译正由恩默瑞克(R. E. Emmerick)准备之中。〔13〕此外,另一部敦煌出土梵文和于阗文混合书写的佛典长卷Ch. c. 001,由田久保周誉在1975年东京出版的《敦煌出土于阗语秘密经典集之研究》一书中发表了全部图版,并有转写、日文翻译、考释、索引,但其转写错误较多。〔14〕
  在印度事务部图书馆的藏品中,还有一些重要的于阗语文书为贝利所遗漏,如另一位中古伊朗语专家施杰我(P. O. Skjaervo)在1984年访问该馆时,找到一个木函,上面写有两件带有于阗王纪年的重要文书。他据此写了《八世纪于阗国王》一文。讨论于阗文书的年代问题。〔15〕
  霍恩雷收集品中的部分梵文、于阗文和龟兹文材料,经霍恩雷本人或其他学者研究,发表在霍恩雷主编的《新疆出土佛教文献丛残》第一卷中,牛津大学出版社1916年出版。〔16〕早期研究斯坦因收集品中梵文残卷的还有瓦雷?普散,他在1911—1913年间的《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刊》上,连载过《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收集的梵文文书》,〔17〕《斯坦因新获之梵文残卷》。〔18〕其中有和田出土的《妙法莲华经》,也有敦煌出土的大乘经论。装在第30—32箱中的《一万八千颂般若经》(Ch. 0079b)。贝叶本共69叶, 是敦煌藏经洞发现而与吉尔吉特大乘经典形制全同的重要写本。〔19〕近年,日本学者松田和信考察整理了霍恩雷和斯坦因收集品中的《大般涅槃经》,辑为《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所藏中亚出土大乘涅槃经梵文断简集》,1988年东洋文库出版。另外,德国学者哈特曼(Jens —Uwe Hartmann)与韦勒(KlausWille)也调查了霍恩雷收集品中的梵文写本比定出456件残片,其中大多数是《法集要颂》(Udanavarga),见所著《霍恩雷收集品中的北道梵文残卷》。〔20〕
  吐火罗语文书尚未作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只有布鲁姆赫德(J. W.Broomhead)写过一本名为《英藏霍恩雷、 斯坦因和韦伯所获龟兹语写本校勘(附转写、译注和语汇)》,迄今仍未正式出版。〔21〕同时,还有一些用佉卢文字母和婆罗谜文字母书写的文书,至今还没有人作解读工作。〔22〕
  黑城子发现的少量蒙文文献,由波丕(N. Poppe)在《关于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所藏的一些蒙文残卷》一文中做了整理。〔23〕
  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所藏主要是梵文、藏文、于阗文、吐火罗文等非汉文材料,因此往往为重视汉文材料的国内学人所忽略,甚至也很少有人留意榎一雄编目部分的汉文文献。尽管早在1961年,著名历史学家陈寅属恪先生就建议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把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所藏敦煌藏文写本胶片也收购进来,〔24〕限于当时的条件,陈先生的建议未见实行。但遗憾的是,这批早在六十年代初就由榎一雄购回日本,而在东洋文库、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等地都已影印成书本形式供研究者使用的今天,国内大多数学者仍然没有见过这批宝贵资料,诚望国内有关机构能早日设法获得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各文种写本的缩微胶卷和照片。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正在编印中的《英藏敦煌文献》第十六卷中,收录了宁可先生自英国带回的一些汉文非佛经文献。
  附录: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敦煌汉文写本目录
  此目系据榎一雄编目和《英藏敦煌文献》第16卷的标目整理而成,个别处有订补。顺序依榎目编号、原编号、题名、说明排列,希望借此提请国内敦煌学研究者的注意。
  C. 1 (Ch. 83. xi)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
  C. 2 (Ch. 00265)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四
  C. 3 (Fragment 56)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七
  C. 4 (Ch. 84 viii)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二四
  C. 5 (Fragment 55)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二
  C. 6 (Vol. 72. fol. 3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三四
  C. 7 (Vol. 56,fol. 75)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七九
  C. 8 (Ch. 00329& 9. i. 54)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五
  C. 9 (Ch. 153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二
  C. 10 (Ch. 0027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C. 11 (Fragment 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C. 12 (Ch. 0027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C. 13 (Ch. 032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C. 14 (Ch. 004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C. 15 (Fragment 4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C. 16 (Ch. 75. iii. 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C. 17 (Ch. 005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C. 18 (Ch. 79. xv. 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C. 19 (Ch. 73. xiv. 1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C. 20 (Fragment 6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C. 21 (Ch. 73. iv. 3b) 妙法莲华经卷一
  C. 22 (Vol. 54. fol. 14背) 妙法莲华经卷二
  C. 23 (Ch. 00266) 妙法莲华经卷二
  C. 24 (Ch. xl. 003) 妙法莲华经卷二
  C. 25 (Ch. 0042) 妙法莲华经卷二
  C. 26 (Ch. 80& 80. iv. g) 妙法莲华经卷三
  C. 27 (Ch. 79. vii. 7) 妙法莲华经卷三
  C. 28 (Ch. c. 002) 妙法莲华经卷三
  C. 29 (Ch. 73. xiv. 16b) 妙法莲华经卷四
  C. 30 (Ch. 79. xiv. 1) 妙法莲华经卷四
  C. 31 (Nam MS.) 妙法莲华经卷四
  C. 32 (Fragment 34) 妙法莲华经卷四
  C. 33 (Ch. 88. vi) 妙法莲华经卷五
  C. 34 (Ch. i. 0019) 妙法莲华经卷六
  C. 35 (Ch. 88. vi) 妙法莲华经卷六
  C. 36 (Ch. 73. xv. 4) 妙法莲华经卷七
  C. 37 (Ch. 85. ix. 4) 妙法莲华经卷七
  C. 38 (Ch. 81. vi) 妙法莲华经卷七
  C. 39 (Ch. 00267) 妙法莲华经卷七(题记:调露二年(680)二月弟子张则为亡女李氏写)
  C. 40 (Fragment 31) 妙法莲华经卷七
  C. 41 (无编号) 妙法莲华经卷七
  C. 42 (Ch. 85. ix. 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七
  C. 43 (无编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四
  C. 44 (Ch. 73. iv. 3b) 佛说阿弥陀经
  C. 45 (Ch. 74. iv. 12b) 佛说阿弥陀经
  C. 46 (Ch. 00268) 大般涅槃经卷二
  C. 47 (Kha. i. 158&I. 221) 大般涅槃经卷九(说明:和田哈达利克出土)
  C. 48 (Ch. cxlvii. 1) 大般涅槃经卷十八
  C. 49 (Ch. 8. x) 大方等大集经卷二一
  C. 50 (Ch. 0043) 佛说佛名经
  C. 51 (Ch. 75. iv. frag. 1)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C. 52 (Fragment 63)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C. 53 (vol. 69. fol. 84) 维摩诘所说经卷下
  C. 54 (Ch. 00121) 金光明经卷一
  C. 55 (Fragment B) 金光明经卷三
  C. 56 (Ch. 82. iv) 金光明经卷四
  C. 57 (Ch. 9. ii. 19) 金光明经卷一
  C. 58 (无编号)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
  C. 59 (Ch. 629,0040,0046)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
  C. 60 (vol. 69. fol. 84)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十
  C. 61 (Ch. 00269) 大乘入楞伽经卷三
  C. 62 (Ch. 0048) 大乘无量寿经
  C. 63 (Ch. 0047) 佛说无量寿宗要经
  C. 64 (Ch. 00327) 佛说无量寿宗要经
  C. 65 (Ch. cxlvii. 5)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C. 66 (Ch. 00272) 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卷十一
  C. 67 (Ch. 79. xiv. 2) 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卷十二
  C. 68 (Ch. lviii. 007) 佛说药师经
  C. 69 (Ch. 1292) 四分律藏卷七
  C. 70 (Ch. 9. 1,frag. 78) 四分律抄
  C. 71 (Fragment 43)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
  C. 72 (Ch. 77. x. 13) 优婆塞戒经卷五
  C. 73 (Ch. 81. x) 大智度论卷九一
  C. 74 (Ch. 83. viii) 说一切有部俱舍论卷二二
  C. 75 (Ch. 0044) 菩萨善戒经卷一、二
  C. 76 (Ch. 77. x. 6) 大乘稻芊经随听手镜记
  C. 77 (Ch. xl. 002) 佛说善恶因果经
  C. 78 (Ch. 77. xii. 2) 佛说法王经
  C. 79 (Ch. 85. ix. 4) 佛说法王经
  C. 80 (Ch. 81. x) 佛说七佛神符经
  C. 81 (Ch. 81. x) 佛典
  C. 82 (Ch. 00263) 佛典论书
  C. 83 (Fragment 57) 佛典
  C. 84 (Fragment B) 佛典
  C. 85 (Ch. 82. xvi) 佛典
  C. 86 (Fragment 2) 佛典
  C. 87 (Ch. cxlvii. 6) 佛典
  C. 88 (Ch. 73. viii. 4) 佛典
  C. 89 (Vol. 73,for. 5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C. 90 (Fragment 48) 佛赞文
  C. 91 (Ch. 79. vi. 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C. 92 (Ch. 9. 1,frag. 55) 瑜伽师地论汉藏词汇抄
  C. 93 (Ch. 80. xi) 大乘中宗见解(藏文音注本)
  C. 94 (Ch. 84. vi. 1) A.诗 B.布萨文 C.小乘三科 D.金刚咒E.藏文文献
  C. 95 (Vol. 33,fol. 1) 佛典
  C. 96 (Ch. 73. vii. frag. A. 7) 佛典
  C. 97 (Ch. 03. 20) 佛典
  C. 98 (Ch. 83. xi) 杂写(诗,寺名等)
  C. 99 (Ch. 74. vi. 30) 报恩寺写般若经付纸历
  C. 100 (Ch. 75. iv. 2) 中央黄老元素君大洞真经
  C. 101 (Ch. 86. iv背) 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七
  C. 102 (Ch. 77. x. 6背) 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戒法轮妙经
  C. 103 (Ch. 73. viii. frag. 6) 论语集解?学而第一
  C. 104 (Vol. 69,foll. 35& 34) 古籍
  C. 105 (Ch. 0045) 唐律?捕亡律
  C. 106 (Ch. 87. iii?) 戊子年具注历
  C. 107 (Ch. i. 0021a) 甲申年羊籍三种
  C. 108 (Ch. 85. ix) 杂写(乙酉年八月廿九日,归义军节度押牙)
  C. 109 (Ch. i. 0021a (bis)) 壬午年(982)十二月廿一日于阗使张金山燃灯文
  C. 110 (Vol. 69. fol. 17) A. 杂写 B. 金光明寺僧状
  C. 111 (Ch. 0047) A. 某寺便粟油历 B. 杂写
  C. 112 (Vlo. 72. fol. 72) 乾宁三年(879)粟面破历杂写
  C. 113 (Ch. 77. ii. 3) 社斋文、临圹文等
  C. 114 (Ch. 82. back) 社司转帖
  C. 115 (Ch. 1295) 社司转帖(?)
  C. 116 (Mi. xiv. 169) 孔子备问书(说明:米兰遗址出土)
  C. 117 (Ch. 87. xvi. 5 back) 相书,许负等撰
  C. 118 (Fragment 58) 先贤周公解梦书一卷并序
  C. 119 (Ch. 86. iv. 3) 兰亭序习书
  C. 120 (Ch. 73. iii. 3) 祈愿文
  C. 121 (Ch. 83. xi) 乾德六年(968) 六月廿二日僧道昭凉州御山感通寺圣容像记
  C. 122 (Ch. 0049) 书仪(?)
  C. 123 (Ch. 0047) 杂写
  C. 124 (M. T. iv. 00163) 杂写(说明:和田麻札塔格出土)
  C. 125 (Ch. 82. xi. i) 帙皮
  C. 126 (Fragment 69) 帙皮
  C. 127 (Fragment 80) 杂写
  C. 128 (Fragment 50) 习书
  C. 129 (Vol. 72. fol. 7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藏文音写本)
  C. 130 (Ch. 77. ii. 3) 佛说阿弥陀经(藏文音写本)
  C. 131 (Ch. 9. ii. 17) 藏文音写汉文长卷子
  C. 132 (Ch. 86. ii. back) 汉藏对译千字文
  C. 133 (Vol. 72. fol. 72背) 佛典(藏文音写本)
  C. 134 (Ch. 00120)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婆罗谜文音写本)
  C. 135 (Fragment 89) 藏汉对译陀罗尼
  C. 136 (Ch. 73. viii. 13) 藏汉对译陀罗尼
  注释:
  〔1〕S. C. Sutton,A Guide to the India Office Library,2nd ed.,London 1967.
  〔2〕L. de la Vallee Poussin, Catalogue of the Tibetan Manuscripts from Tun-huang in he India Office Librar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3〕Draft Catalogue by F. W. Thomas,Stein Tibetan Third Expedition,MSS,Eur. E. 281.
  〔4〕F. W. Thomas,Tibetan Literary Texts and Documents concerning Chinese Turkestan,4 vols.,London 1935-1963.
  〔5〕F. W. Thomas,Ancient Folk-literature from North -Eastern Tibet,Berlin 1957.
  〔6〕F. W. Thomas,Nam,an Ancient Language of the Sino -Tibetan Borderland,London 1948.
  〔7〕英文书名为A Catalogue of the Tibetan Manuscripts Collected by Sir Aurel Stein。
  〔8〕H. W. Bailey (ed.), Codices Khotanenses, Copenhagen 1938.
  〔9〕H. W. Bailey (ed.),Saka Documents,I-V, London 1960,1961,1964,1967.
  〔10〕H. W. Bailey,Khotanese Texts, I -Ⅲ , V,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1980.
  〔11〕H. W. Bailey, Khotanese Buddhist Tex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2〕M. J. Dresden,The Jā takastava or″Praise of the Buddha's Former Births″ .Philadelphia 1955; Indo - Iranian Journal,14. 1-2,1972,pp. 104-106.
  〔13〕Emmerick已经整理出与之相关的《悉昙娑罗》的藏文和梵文本:The Siddh ā sara of Ravigupta, I: The Sanskrit text,Wiesbaden 1980;Ibid., I: The Tibetan version with facing English translation,Wiesbaden 1982.
  〔14〕参看Indo-Iranian Journal,22,3-4, 1978 所载 R. E.Emmerick的书评。
  〔15〕P.O.Skjaervo,″Kings of Khotan in the eighth century″,Histoire et cultes de 1'Asie centrale preislmique, ed.  P. Bernard et F. Grenet,Paris 1991,PP?255-278
  〔16〕A. F. R. Hoernle, Manuscript remains of Buddhist literature found in Eastern Turkesta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16;rep.,Amsterdam 1970.
  〔17〕L. de la Vallee Poussin.″Documents sanscrits de la seconde collection M. A. Stein″. JRAS. 1911,pp. 759-777,1065-1079;1912,pp. 355-377;1913. pp. 569-580.
  〔18〕L. de la Vallee Poussin,″Nouveaux fragments de la collection Stein″. JRAS,1913. pp. 843-855.
  〔19〕A. Stein,Serindia,Ⅲ,p.1450;IV,pl. cxlii;E.  Conze,"Preliminary note on a prajnāpāramitā-manuscript″. JRAS,1950. pp. 32-36.
  〔20〕J.-U.Hartmann & K. Wille.″Die nordturkistanischen Sanskrit - Handschriften der  Sammlung  Hoernle( Funde buddhistischer Sanskrit-Handschriften,Ⅱ)″. Sanskrit-Texte aus dem buddhistischen Kanon:Neuentdeckungen u. Neueditionen,pt. 2,Gottingen 1992.
  〔21〕J.W.Broomheas,A Textual Edition of the British Hoernle, Stein  and  Weber  Kuchean  Manuscripts, with transliteration, translation, grammatical commentary  and vocabulary,Ph. D. Diss.,Cambridge 1964.
  〔22〕H. W. Bailey.″Taklamakan Miscellany″.BSOAS,XVI. 2,1973,p. 226.
  〔23〕N. Poppe,″On some Mongolian Manuscript Fragments inthe Library of the India Office″,Central Asiatic Journal, V,1959-1960,pp. 82-96,pls. i-iv.
  〔24〕见刘铭恕《忆陈寅恪先生》, 《敦煌语言文学研究通讯》1988年第1期,5-6页。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