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印度佛教>>正文内容

印度佛教的舍利崇拜与阿育王塔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印顺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印度佛教的舍利崇拜与阿育王塔

  文:印顺法师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意译遗骨。佛经《翻译名义集》卷五称:“所遗骨分,通名舍利”。我们通常所见,所谓的“舍利”,在佛教界来说,就是专指佛、高僧的遗骨。据佛教界的说法,由于高僧们生前高超修行,有大功德,所以以圆寂火化以后,才出现了各种遗骨。舍利通常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和牙舍利等,并在佛教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舍利信仰。

  舍利在印度佛教里面出现,与释迦牟尼佛的涅槃有关,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四曾经介绍了佛舍利崇拜的情况,曰:

  阿难答言:我今为欲饶益汝故。晨来至此,汝等当知。如来昨夜已取灭度,汝欲施作,宜及时为。

  时,诸末罗闻是语已,莫不悲恸,扪泪而言。一何驶哉?佛般涅槃,一何疾哉?世间眼灭。

  阿难报曰:止。止。诸君勿为悲泣,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佛已先说,生者有死,合会有离。一切恩爱,无常存者。

  时,诸末罗各相谓言:宜各还归,办诸香花及众伎乐。速诣双树,供养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华,伎乐供养。入东城门,遍诸里巷,使国人民皆得供养。然后出西城门,诣高显处而阇维之。时,诸末罗作此论已,各自还家,供办香华及众伎乐,诣双树间,供养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于床上,诸末罗等众来举床,皆不能胜。

  时。阿那律语诸末罗:汝等且止,勿空疲劳。今者诸天欲来举床。

  诸末罗曰:天以何意,欲举此床?

  阿那律曰:汝等欲以香花伎乐供养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花,伎乐供养。入东城门,遍诸里巷,使国人民皆得供养。然后出西城门,诣高显处而阇维之。而诸天意欲留舍利七日之中,香花伎乐,礼敬供养。然后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散花烧香,作众伎乐,供养舍利。入东城门,遍诸里巷,使国人民皆得供养。然后出城北门,渡凞连禅河,到天冠寺而阇维之。是上天意,使床不动。

  末罗曰:诺,快哉斯言。随诸天意。

  时,诸末罗自相谓言:我等宜先入城,街里街里,平治道路,扫洒烧香。还来至此,于七日中供养舍利。时,诸末罗即共入城,街里街里,平治道路,扫洒烧香。讫已出城,于双树间,以香花伎乐供养舍利。讫七日已,时日向暮,举佛舍利置于床上,末罗童子奉举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花,作众伎乐,前后导从,安详而行。

  时,忉利诸天以文陀罗花、优钵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天末栴檀散舍利上,充满街路。诸天作乐,鬼神歌咏。时,诸末罗自相谓言:且置人乐,请设天乐,供养舍利。

  于是,末罗奉床渐进,入东城门,止诸街巷,烧香散花,伎乐供养。时,有路夷末罗女笃信佛道,手擎金花,大如车轮,供养舍利。时,有一老母举声赞曰:此诸末罗为得大利,如来末后于此灭度,举国士民快得供养。

  时,诸末罗设供养已,出城北门,渡凞连禅河,到天冠寺,置床于地,告阿难曰:我等当复以何供养?

  阿难报曰:我亲从佛闻,亲受佛教,欲葬舍利者,当如转轮圣王葬法。

  又问阿难:转轮圣王葬法云何?

  答曰:圣王葬法,先以香汤洗浴其身,以新劫贝周遍缠身,五百张迭次如缠之,内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椁中,栴檀香椁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阇维之。收拾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剎悬缯。使国行人皆见王塔,思慕正化,多所饶益。(佛语)阿难:汝欲葬我,先以香汤洗浴,用新劫贝周匝缠身,以五百迭次如缠之,内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椁中,栴檀香椁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阇维之。收捡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剎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上天。除得道者。

  时,诸末罗各相谓言:我等还城,供办葬具。香花、劫贝、棺椁、香油及与白迭。时,诸末罗即共入城,供办葬具已,还到天冠寺,以净香汤洗浴佛身,以新劫贝周匝缠身,五百张迭次如缠之,内身金棺,灌以香油,奉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椁中,栴檀木椁重衣其外,以众名香而其上。

  佛经中所叙述的佛陀涅槃以后的丧事处理非常详细,除以香汤洗浴其身,劫贝缠身,放在金棺和铁椁中,举火焚烧外,还有就是要进行隆重的舍利崇拜仪式。这里的“末罗”是指的佛陀圆寂时所在的末罗国人民,佛的葬礼实际上还是按照古印度国王的礼仪举行的,所谓的“圣王葬法”就是指的转轮王的葬法,“转轮王”是印度人民中流传的一位国王,据说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而得名。转轮王实际上是印度人民理想中的君王,据说他出现之后,整个国家与社会都处在正法的时期,国家富足,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过着很好的生活。所以用一位圣王的仪式来安顿释迦牟尼佛的葬礼,也是极别最高的葬礼了。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圆寂后,许多国家都要求供奉佛舍利,末罗国王和人民当时不同意,为此差点引起了战争,最后经过协商,他的舍利被印度八国抢分,送到各地起塔供养。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信仰佛教,他在位时努力推行佛教,曾经将佛舍利分为八万四千份送到各地,让各地造塔将舍利放到里而供养,这种塔是就佛塔,因为它是阿育王提倡建造的,所以也叫做“阿育王塔”。

  唐代《法苑珠林》卷三十七引古籍说:“又《育王传》云,王得信心,问道人曰:我从来杀害不必以理,今修何善得免斯殃?答曰:唯有起塔供养众僧,救诸囚徒赈济贫乏(故《譬喻经》云,王宫内常以四事供养二万沙门,尽心备礼,不可具述)。王曰:何处可起塔?道人即以神力,左手揜日光,作八万四千道,散照阎浮提,所照之处皆可起塔。今诸塔处是也。时王欲建舍利塔,将四部兵众至王舍城,取阿阇世王佛塔中舍利,还复修治。此塔与先无异。如是更取七佛塔中舍利,至众摩村中,时诸龙王将王入龙宫中,王从龙索舍利供养,龙即分与之。时王作八万四千金银瑠璃颇梨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以盛此箧,又作无量百千幢幡伞盖,使诸鬼神各持舍利供养之具,勅诸鬼神言,于阎浮提至于海际,城邑聚落满一亿家者,为世尊立塔。时有国名德叉尸罗,有三十六亿家。彼国人语鬼神言,可三十六箧舍利与我等起立佛塔。王作方便国中人少者令分与彼,令满家数而立为塔。时巴连弗邑有上座,名曰耶舍。王诣彼所白上座曰:我欲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佛塔遍此阎浮提,意愿如是?时彼上座白言:善哉大王。克后十五日日正食时,令此阎浮提一时起诸佛塔,如是依数,乃至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塔,世间人民兴庆无量,共号曰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历史上的一位暴君,后来皈依了佛教,成为一名佛教徒。因为他曾经杀人如麻,为了赎罪,于是下令国内各地修塔供养佛舍利,建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

  由此可见,佛教舍利的信仰早已有之。小乘佛教认为世俗之人是不能够有佛陀的权威与智慧,世俗之人修行,最多只能到修到阿罗汉果位而已,所以小乘佛教主要尊奉佛的舍利。佛教的舍利信仰被广泛推广是在大乘佛教时期。舍利在佛教徒的心里是一种圣物,既为圣物,就要进行供养与朝礼。《佛说浴像功德经》说供奉舍利,可以获得十五种福德,亦即:“持佛舍利如芥子大安置其中,所得功德,如我在世等无差别。如是之人得十五种功德:一者得净念心,二者得顺法心,三者得惭愧心,四者得见如来,五者发净信心,六者能持正法,七者如说修行,八者得亲近诸佛,九者诸佛国土随意受生,十者若生人中生大姓家,其心柔软人所敬重,十一者纔生人中得念佛心,十二者诸魔军众不能恼乱,十三者于末法时能护正法,十四者常得十方诸佛如来恒加覆护,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这里的“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实为大乘佛教提供了舍利供养的理论依据。

  大乘佛教认为,佛有三种身,又称三佛或三佛身,亦即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三种,或法身佛、化身佛和应身佛三种。《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三身分别品〉说:

  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修习至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是名化身。(中略)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中略)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金光明最胜王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经典,其所说的化身、应身和法身三种,是印度佛教里最普通的说法。按照印度佛教的说法,所谓的化身,是指佛能满足众生的要求而化作不同形状出现的情况。应身是指佛为众生摆脱生死,趋入涅槃而现示的欢喜像情况,体现了佛的各种相好与他的庄严。法身是指佛已经成道,获得了解脱涅槃之后最终的实相情况。此三身中,化身与应身还处在尚没有得到彻底的解脱与自在情况,所以它是一种假有,不是真实的存在。法身是摆脱了生死,获得了涅槃与自在,所以他是真实的,永远存在的,也是不再变化的实在。

  大乘佛教是将佛强化之后而出现的一种超越的信仰,三身佛的理论把佛的能力与愿力,及其功德做了泛化,佛不仅可以代表众生,而且是一种超越一切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显现,无处不在,是永恒与真实的代表。把佛提高到至上的地位,也就为舍利信仰的泛化提供了理论的依据,既然佛的舍利可以代表佛的存在,由此推出,与佛有关的得道佛弟子舍利也可以得到供奉与崇拜,所以在印度佛教里面,除了佛以外,还出现了佛弟子舍利崇拜,如现在在北印度比哈尔邦还存在在吠舍哩的舍利塔。

  《魏书·释老志》说:“释迦虽般涅槃,而留影迹爪齿于天竺,于今犹在。中土来往,并称见之。”2008年,山东兖州兴隆地宫出土了佛牙舍利与金棺。据唐道宣法师《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云:“仁寿三年正月,复分布舍利五十三州。至四月八日同午时下。”这是隋文帝第二次在天下颁送舍利,兖州也有幸得到了一颗。梁高祖撰《出古育王塔下佛舍利》(又《牙像诏》)云:“今真形舍利复现于世,逢希有之事,起难遭之想。”这也算得上是近年来,佛教考古之一次较大的收获。古人云:“惟佛塔之设,当必得亲佛所遗爪发齿骨一种,或积精力所成,如珠玑者。释氏皆所会舎利者也,然后函以金石竁地而藏焉。因起浮屠于上,以表识之,是曰佛塔耳。诸所立者靡不然。”(《河南穆公集》)。《魏书·释老志》又云:“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于后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诸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日而就。今洛阳、彭城、姑臧、临淄皆有阿育王寺,盖承其遗迹焉。”隋代文帝向天下广颁阿育王舍利,故当时接受了舍利寺院里面大部分舍利塔都被称为阿育王塔。若按此说,兖州兴隆塔也可称“阿育王塔”耶?

  大乘佛教认为,佛有三种身,又称三佛或三佛身,亦即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三种,或法身佛、化身佛和应身佛三种。《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三身分别品〉说:

  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修习至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是名化身。(中略)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中略)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金光明最胜王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经典,其所说的化身、应身和法身三种,是印度佛教里最普通的说法。按照印度佛教的说法,所谓的化身,是指佛能满足众生的要求而化作不同形状出现的情况。应身是指佛为众生摆脱生死,趋入涅槃而现示的欢喜像情况,体现了佛的各种相好与他的庄严。法身是指佛已经成道,获得了解脱涅槃之后最终的实相情况。此三身中,化身与应身还处在尚没有得到彻底的解脱与自在情况,所以它是一种假有,不是真实的存在。法身是摆脱了生死,获得了涅槃与自在,所以他是真实的,永远存在的,也是不再变化的实在。

  大乘佛教是将佛强化之后而出现的一种超越的信仰,三身佛的理论把佛的能力与愿力,及其功德做了泛化,佛不仅可以代表众生,而且是一种超越一切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显现,无处不在,是永恒与真实的代表。把佛提高到至上的地位,也就为舍利信仰的泛化提供了理论的依据,既然佛的舍利可以代表佛的存在,由此推出,与佛有关的得道佛弟子舍利也可以得到供奉与崇拜,所以在印度佛教里面,除了佛以外,还出现了佛弟子舍利崇拜,如现在在北印度比哈尔邦还存在在吠舍哩的舍利塔。

  《魏书·释老志》说:“释迦虽般涅槃,而留影迹爪齿于天竺,于今犹在。中土来往,并称见之。”2008年,山东兖州兴隆地宫出土了佛牙舍利与金棺。据唐道宣法师《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云:“仁寿三年正月,复分布舍利五十三州。至四月八日同午时下。”这是隋文帝第二次在天下颁送舍利,兖州也有幸得到了一颗。梁高祖撰《出古育王塔下佛舍利》(又《牙像诏》)云:“今真形舍利复现于世,逢希有之事,起难遭之想。”这也算得上是近年来,佛教考古之一次较大的收获。古人云:“惟佛塔之设,当必得亲佛所遗爪发齿骨一种,或积精力所成,如珠玑者。释氏皆所会舎利者也,然后函以金石竁地而藏焉。因起浮屠于上,以表识之,是曰佛塔耳。诸所立者靡不然。”(《河南穆公集》)。《魏书·释老志》又云:“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于后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诸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日而就。今洛阳、彭城、姑臧、临淄皆有阿育王寺,盖承其遗迹焉。”隋代文帝向天下广颁阿育王舍利,故当时接受了舍利寺院里面大部分舍利塔都被称为阿育王塔。若按此说,兖州兴隆塔也可称“阿育王塔”耶?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