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勒——缅甸的宗教文化中心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吉卜林在他的诗歌《通往曼德勒之路》中写道:“曼德勒的路上,有阳光、棕榈树和叮当作响的风铃”。美妙的描写让人对这个城市充满想象,吉卜林其实从未到过曼德勒(Mandalay),诗中的描写只是出于对“曼德勒”这个名字的喜爱而已。读过这首诗,也亲身来过这里,我淡忘了阳光、棕榈和风铃,永远记住了佛教带给这里的浓厚氛围。
三轮车停在曼德勒山(Mandalay Hill)脚下,立刻有趴活的汽车司机上来和我搭讪,告诉我上山的路如何如何不好走,坐他的车可以直接上山顶,还不用买门票。见我坚决要爬山而不坐车,大部分司机散去,一个走在最后的好心的司机告诉我:脱鞋上山。
小乘佛教的寺庙,为了表示对佛的尊重,进去前都要脱鞋。而这里的佛在海拔300多米高的山上,从上山开始就算进庙,所以要脱鞋光脚爬山。这招无意是屏蔽不虔诚游客的最好方法,我想路上一定不会看到打小旗闹哄哄的旅游团。我把鞋脱下装进包里,而眼前的地下,密密麻麻摆了一地鞋。
光脚爬山并没我想象的那么困难,一路都是平整的台阶,加起来有3000级。除了起初一段水泥台阶有些硌脚不好走,上面部分都是大理石台阶,光滑平整,脚接触在上面凉丝丝的,正好为炎热的天气降降温。走走歇歇,再抬头的时候,已经看到了山顶,而整个曼德勒城,也已经在远远的脚下了。
在一路上和当地人的若干次只言片语的闲聊中,我也慢慢知道了曼德勒山对此城的重要。曼德勒的名字便来自曼德勒山。佛祖释迦牟尼当年宣扬佛法路经此地,由弟子阿难陀(Ananda)陪伴登上曼德勒山时,指着山下预言,2400年后这里将会出现一座繁华的城市。后来这里在敏东国王的统治下荣盛一时,时间正在当年预言的范围之内。
到达山顶时已接近中午,朝拜的人丝毫没见少,寺庙内的大金佛前,香烟缭绕,人多到可以用蜂拥来形容。佛像的脚下及人够的着的部位新增加了许多长方型的金箔,显然是今天刚贴的。这是表达信仰的一种方式。并不富裕的缅甸人用他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得来的财富换成这方寸之间的金箔,然后在朝拜之时贴于佛的身上,以表达自己的那份虔诚与信仰。他们相信只有这样在转世轮回中能继续受到佛的佑护,生生世世?
下山走了另一条路,随着高度的降低,远处那片被太阳反射的白色佛塔群也更加耀眼,当下到山底时,直接就到了那里——石经院(亦称白色石经塔林)。石经院,说是一处庙宇,更准确地说是佛塔群,由729座功德塔围成一片正方型,这里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本书”,每个佛塔内,都有一块石碑,正反面刻满缅文和巴利文佛经,内容是第五次世界佛教大会所通过的信条与经文。以塔为书以碑为页,729卷书,就是729座塔,洁白的塔在中午的时候反射着刺眼的太阳光,走在其间有些眩目,更不要说去看那难懂的经文。但那份宗教的氛围却笼罩在头顶,让这里异常肃穆,连大声说句话都不敢,恐怕惊扰了佛祖。
穿红袍的和尚Duo此时正午休,他和几个和尚常年住在这里,每天念经之余,还要进行日常维护和为游客讲解。难得的是,他竟然能讲不少汉语,他说不久前有位中国来的僧人曾住在庙里好长日子,所以学了不少。他告诉我,当年王朝强盛时,敏东国王曾一次召集2400名和尚以接力的方式不停诵经,用6个月时间将这本浩瀚的大书念完。2400个人6个月的诵读,我试图将这个数字转化为脑海中的想象,但终究没成功,这是怎样的宏大场面,我终不得而知,但赤脚行走在一排排整齐佛塔间,伸手触摸被白塔包围的石碑,好像感觉到了一丝虔诚的温度,隐约间仿佛听到了诵读之声。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