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踏足马来西亚土地的日本僧人
第一位踏足马来西亚土地的日本僧人
作者:王琛发
在日本和马来西亚历史上,到过现今马来西亚领土的日本僧人,有典可据者是真如法师,一位出家的亲王。他是在由中国往印度的途中圆寂。他离世在属於马来西亚现今领土的“罗越国”。当时陪同他到罗越的随行者,有多位日本人。
平心而论,真如法师或日本佛教史上称为“真如法亲王”,是唐代中日佛教交流时代,许多赴华求法的日僧之一。他到罗越国的目的也并不是以该国作为传教的终极地,而是要绕道往西天竺求法。但是,他毕竟是有史可证,第一位停留在马来西亚现今的领土范围内的日僧,也是第一位圆寂在马来西亚的日僧。
真如,原为亲王,平城天皇第三子,被废出家,先依法修寺道铨学三论宗,後依空海学密教阿闍黎位,861年奉勋入唐。咸通4年7月至太宰乘唐人张友信船入唐,9月至明州,6年5月来长安西明寺,後由广州入印度,卒於罗越国。其典据见《八头陀观之入唐略记》。(1)
欧阳修与宗祈合撰的《新唐书》卷222下,《南唐下·罗越国传》载:“罗越者,北距海五千里,西南哥谷罗。商贾往来所凑集,俗与堕罗钵底同,岁乘舶至广州。州必以闻。”(2)
同书卷42《地理下》则载说:从广州南下一路经过的各外国所需要之日数,“……又五日往至海峡,人谓之”质“,南北百里,北岸则罗越国,南岸则佛逝国”(3)。从记载去分析,一般学者考证咸认为罗越国应是位於马来半岛南部的柔佛州一带,可能包括新加坡一带。(4)
堕罗钵衣的地理位置,据说在泰国湄南河一带(5)。唐代时,从堕罗钵底到南方的佛逝国几乎都是在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佛教文化影响之下,罗越又是“商贾往来所凑集”之地。因此,可以知道,真如法亲王当年从广州出海,是选择上岸罗越国这一佛教文化所到的地方,作为中途停驻之地。
日本方面的史料记载,真如之受日本政府同意,授命往中国,时间是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圣像於公元855年5月23日毁坏之後。他在公元861年圣像修复後向天皇要求恩准往唐朝求法,862年9月6日抵浙江宁波。他是在长安青龙寺,日本求法僧(圆载)(原文:Ensai)协助下获准前往天竺,随行者有安田、圆觉、空丸(原文:Anten, Engaku, Akimaru)等日人。(6)
真如法亲王到中国与西天竺的目标都是为求佛法,但他也极重视本民族文化与佛法的交融,而非唐化或天竺化。他说过:“精於外学而忠於本国应受高夸,妄随外事而忘其本国本之份应受轻视”,同时法亲王亦说过:“纵然身沉西洋浪下,魂亦回故国”。他这种以日本为归宿、为日本求法之精神,在日本统治马来西亚期间曾被宣扬成民族之精神。当时的吉隆坡博物院院长Prof Dr. lwao Itino在其《日本马来历史联系笔记》中,解说真如法亲王西行之原因:“之前中国发生了武宗极端之毁佛;当亲王到中国时发现中国的佛教已全面失落,亲王感到在中国的僧侣全然不比日本僧侣,他在中国没有什麽好学者的。他於是决定去印度从原典追索佛法。”(7)
若根据典据追索,真如法亲王毕竟不是第一位由中国赴天竺求法的日本僧人,《入竺日本僧金刚三昧传》载说,与空海大师同在公元2年(公元786年)入唐的金刚三昧是第一位入天竺的日僧。但无从考据他是否曾在现今属马来西亚领土的土地上停留(8)。在真如法亲王之前,有多少日僧曾由海路来往南洋各地或因此转渡西竺,却是记录不全。
真如法亲王的塑像,原本藏在舞鹤港的金刚院。在日本南侵马来西亚各处之际,真如法亲王的历史曾被有心人宣扬。在东京成立过推动真如法亲王行谊与研究其遗教影响的组织,而这一组织也推动了在“昭南岛”(新加坡)摆置真如法亲王半身型像的建议,认为除了日本本土外,只有在亲王归寂的土地上建碑立传才能有意义。1943年9月这一活动达到了高潮,在组会的活动中,来自京都帝国大学的新村博士(原文:Simmura)考据说真如法亲王逝世的地点是在马来半岛雪兰莪州的芦骨(Lukut),而另一位筋本直次郎博士(原文:Dr. Sujimoto Nooziro)则强调应以3月2日为真如广州出海纪念日,并应作为“大东亚共荣圈”的纪念日之一。(9)
真如法亲王值得人们纪念和效法的地方,是他为了自已的民族,而且是为了把真理带给自已的民族,不惜远渡重洋求法。以其原本来自富贵逸乐的皇室背景却能不辞艰辛,更是教人敬仰。
有关真如法亲王的历史,肯定是日唐佛教交流史的一部份,他对日本佛教的影响亦无庸置疑。但是他对马来西亚佛教显然并不曾有遗留太多的影响;而1940年代之後他的地位在马来西亚被尊崇又是不恰当的涉及了政治因素。结果,很不幸的,继着大日本帝国在1945年战败,真如法亲王到过马来西亚的事迹,也就湮没了。这样一段事迹若被遗忘,对他也是不公平的。
注释:
(1)释东初:《中日佛教交通史》(台湾:中华大典编印会,1970),页153,162。原文年代作“贞观4年”当为手民之误,应为“咸通4年”,即863年。
(2)转引自林远辉、张应龙编《中文古籍中的马来西亚资讯汇编》(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页48。
(3)同上书,页46。
(4)同上书,页683。
(5)参同上书页75之附注45。
(6)Prof. Dr. lwao Itino, Notes on Nippon-Malaisian Historical Connections; Kuala Lumpur Museum, 1944, 页31。
(7)同注6,页32。
(8)同注1,页160。
(9)同注6,页33,34。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