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建筑>>正文内容

后蜀名僧贯休与北海妙相亭佛塔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黄少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后蜀名僧贯休与北海妙相亭佛塔

  作者:黄少石

  妙相亭佛塔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公园尚未对外开放的阐福寺西院内。佛塔及妙相亭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亭的底平面呈“亚”字形,由48根直径50多厘米的红漆圆柱支撑。上部为八角形重檐攒尖顶,灰筒瓦,绿剪边,绿琉璃宝顶,结构精美秀丽。佛塔坐落在妙相亭的中心,全部由汉白玉石雕筑而成。塔高6.88米,塔座为石雕须弥座,须弥座束腰部分雕有“双龙戏珠”等图饰。塔身的16个面上,镌刻着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名僧贯休所画的《十六应真像》和《乾隆御题像赞》。塔身的转角处为石雕圆柱,塔身上部有一层圆形石雕塔檐。塔刹由攒尖宝珠组成。妙相亭及其佛塔的建筑结构非常精美,因亭内16尊罗汉像仪态古朴、庄严,故被称为“妙相亭”。据了解,这种塔亭一体的建筑形式,在我国仅有二处,另一处在重庆(北泉盘龙塔)。

  塔身上16幅古朴精美的应真(即罗汉—记者注)像,虽然历经200多年的风霜雨雪,但由于有亭子的遮护,所以这些画像中的多数仍然清晰可辨。贯休的这组《十六应真像》,笔法曲折圆润,遒劲紧密,犹如铁线描就。所刻画出的诸罗汉均毛发浓密,高鼻深目,带有早期罗汉梵相特点。他们的神态,各具人世间喜、怒、哀、乐等多种表情:有眉长拖地,慈眉善目者;有高鼻巨口,喜笑颜开者;有宽额火眼,金刚怒目者;也有闭目养神,神态安详者。再以经书、念珠、香炉、手杖、草鞋、柯木、石凳衬托其间,非常形象地展示出人物的气质神韵,生动地再现了僧侣苦苦修行的坚毅、虔诚的性格特征,营造出隐士遁迹山林修身养性的高远意境,寄托了画家渴望宁静生活的强烈愿望,给人以深刻而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人稍感遗憾的是,雕刻其上的《乾隆御题像赞》却字迹模糊,无法一一辨识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贯休(公元832年~912年),原名姜德隐,浙江兰溪人。6岁即为僧,工书画,号“宝月禅师”,是唐末五代著名的诗僧和画僧。贯休一生,游历既广,且能诗善画,在画坛诗林均有影响。尤其所画罗汉,绝俗超群,历代评价很高。宋人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记述:贯休“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善草书图画,时人比之怀素、阎立本”。宋人的《宣和画谱》也对贯休的画作了介绍,说贯休最善于画罗汉像,“罗汉状貌古野,殊不类世间所传,丰颐蹙额,深目大鼻;或巨颡槁项,黝然若夷獠异类,见者莫不骇瞩。”

  贯休所画的罗汉夸张变形,大异常人,他自称所绘罗汉形象怪异的来源为“从梦中所见”。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对所画之罗汉,连梦里也经常不断地出现,从中可见贯休创作的着力之处,在于不断的变形,不断的创造。后蜀翰林学士欧阳炯曾作《禅月大师应梦罗汉歌》,盛赞贯休对佛像创作的贡献:“西岳高僧名贯休,高情峭拔凌清秋。天教水墨画罗汉,魁岸古容生笔头……若将此画作比量,总在人间为第一。”自此,贯休的《十六应真像》成了后世临摹及雕塑罗汉佛像的范本。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在全国各地寺院见到的唐代以后的罗汉佛像,大都源于贯休这位僧人1100多年前的杰作。

  据史料记载,贯休的《十六应真像》始画于唐广明年间(公元880年),至乾宁初年才完成16帧,前后用了10多年才完成此创作。五代十国时期,贯休为逃避战乱来到相对安定的西蜀,将《十六应真像》带到了四川。当时,贯休受到蜀主王建礼遇,主持东禅院,该画藏于寺中。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贯休圆寂,享年81岁。后汉广政十二年(公元949年),《十六应真像》被纳入后蜀孟知祥内府。蜀亡后,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十六应真像》收入宋内府,藏于兴国寺中。北宋灭亡后,宣和秘府中的书画藏品全部失散。直至南宋宁宗(赵扩)时,《十六应真像》才又收回了内府。直至明末,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才又提到了该画。清初,《十六应真像》为浙江钱塘圣因寺所得。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南巡驻杭州西湖。一日,亲往圣因寺观赏此画,惊叹之余,感慨不已。他根据《梵经》改正了画上原题的罗汉名,并题写了赞文。《乾隆御题像赞》曰:“唐贯休画十六应真像,自广明至今垂千年,流传浙中,供藏于钱塘圣因寺。乾隆丁丑仲春,南巡驻西湖行宫,诣寺瞻礼,因一展观,信奇笔也。第尊者名号,沿译经之旧,未合梵夹本音,其名次前后亦与章嘉国师据梵经所定互异。爰以今定《同文韵统》合音字位次注于原署标识之下,各题以赞,重为书签,仍归寺中传世永宝。夫四大本无,画于何有,仍斤斤于名相文字之别,得毋为诸善者诃耶?御识。”据传,乾隆皇帝回京后,仍对《十六应真像》念念不忘。他下诏专门建妙相塔,用以珍藏贯休的《十六应真像》及他的另两轴作品《七佛像》和《灵鹫法像》。乾隆帝指定如意馆的玉作,把“十六罗汉图”临绘后,镌刻在塔形石幢上。后又下诏盖了妙相亭,以保护佛塔。

  至于贯休的三轴作品是否真正放进了佛塔;如果没有放进,《十六应真像》真迹如今又在何处,记者就不得而知了。毋庸置疑,它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也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