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贝叶经之前世今生
佛国贝叶经之前世今生
普陀山文物馆收藏珍贵文物众多,其中两件贝叶经尤为至宝。据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报道,流传在我国的贝叶经少之又少,仅在西安大雁塔、峨眉山、普陀山、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处存有少量版本,贝叶经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海天佛国普陀山拥有这两件至宝,与两位清代四川籍僧人有关。他们还分别向九华山、峨眉山等寺院敬献过贝叶经,堪称功德无量。
“树叶上的佛教文明”
贝叶经发源于印度。2000多年前佛教诞生时,造纸术还没有发明。古印度人采集贝多罗树(据说形状如棕榈树)的叶子,用来书写佛教经文。公元一世纪,西域僧人在洛阳修建白马寺,所携带的经文就是贝叶经。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经,取回来的也是贝叶经。
贝叶经形状如何?普陀山志介绍说,“长40厘米,宽0.8厘米,薄如宣纸,每片刻2至10余行梵文经典”。九华山资料说,九华山化城寺现存贝叶经2件。其中一件共10叶,每叶长52.5厘米,宽6.5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7行,字迹清晰。另一件73叶,每叶长39厘米,宽5.5厘米,叶片双面刻梵文7行。
古印度人就这样以贝叶作书,贝叶重叠,上下以板相夹,用绳串结,故称梵夹装。此种装帧形式随佛教而流传。古人咏贝叶经甚多,柳宗元诗:“闻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李商隐诗:“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所说的“贝叶书”、“贝多”即指此类经典。
贝叶耐磨轻便,千百年后字迹仍可清晰辨认。但在印度,早期的贝叶经写本几乎已失传。在中国同样已相当稀少。玄奘从印度带回来657卷贝叶经,在长安翻译佛经。这些贝叶经至今被珍藏在大雁塔中。
“见贝叶真经如见佛面”
普陀山的贝叶经,其中之一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由竹禅和尚敬献给普陀山普济寺。一共2片,用摺子夹之。竹禅撰《贝叶记》说,“后世之学者得见贝叶真经如见佛面,不枉出家参学,云游十方,益于身心。”
竹禅(1824~1901),清代四川梁山(今重庆市梁平县)人,俗姓王。早年在四川出家,后历游东南,通诗文、善书画、工篆刻。他所至海内诸大名刹及四大名山,多有留墨。据说他还曾被召入宫为慈禧太后画像,并为其传戒,所绘竹石、兰草,被慈禧作为临摹范本。其家乡梁平民间小戏,至今留有剧目《竹禅画慈禧》。
普陀山志记载,竹禅光绪间往来普陀有年,寓白华庵。有高人风趣,喜抚古琴,其声渊渊,悠扬悦耳,令人万念顿消。工篆刻,有印谱,又善绘水墨山水,人物竹石。后来住锡上海福田庵。最后回到家乡梁平双桂堂任方丈,次年去世。
九华山资料说,化城寺贝叶经其中一件是竹禅所献。贝叶经夹板上有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竹禅题跋。这与普陀山收藏时间是在同一年。
竹禅另有贝叶经带到家乡梁平双桂堂。去年《重庆晨报》报道,双桂堂身皎大师说,贝叶经当年是竹禅大师从山西五台山背回来。1962年,此贝叶经到中国佛协和全国各地众多版本的贝叶经一起鉴定,发现其距今有900年的历史,是当时全国保存最完好、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版本。1990年,贝叶经被盗走。事后一直没能找回。
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寺庙创建最早。史料说,永乐五年(1407),明成祖派太监到山上修佛舍利塔(今大白塔)。第二年,将贝叶经藏赐予大文殊寺(今菩萨顶)。竹禅到过五台山,山上至今保存有他以舌写就的“心地未容一念杂,话头常复六时精”条幅等作品。竹禅有可能是在五台山得到这些贝叶经。
蜀僧清福灵石庵之缘
普陀山的另外一件贝叶经是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蜀僧清福所献。普陀山志介绍说,此宝由清福从印度请来,原供灵石庵,其中第87面无梵文,小楷横书“咸平三年九月十七日进”10字,护套正面粘贴笺纸1条,上左书“贝叶经”3字,下右书“古佛弟子冯武敬藏下扣”。
清福(1862~1940),俗姓瞿,四川成都人。他早年在四川宝光寺受戒,到处参访深造。印光大师有文章说,清福在1904年乘轮船西行,先后到暹罗(今泰国)、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等国礼佛。当时锡兰都城在重修宝塔,“中藏舍利,百有余粒”。经清福再三请求,锡兰国王同意将其中十二粒舍利由清福带到中国。
舍利又称舍利子,是佛门又一至宝。它通常指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如佛发、佛牙、佛指舍利等。印光文章说,这些舍利被清福带回国后,“普陀山灵石庵,乃善财参观音之圣道场地,因留三粒”。“请九粒于四川宝光、龙兴、广德三寺供养”。
普陀山志说,灵石庵位于磐陀石东北侧。明万历间创。光绪初,僧梅卓建那伽室,与蜀僧清福同住。清福从国外回来,还把请回的玉佛1尊、贝叶经1部供奉灵石庵中。但印光文章对此没有提到。
四川的史料说,清福还请回27尊大小玉佛,并舍利、贝叶经若干,分别送普陀山、峨眉山等地。清福当年以舍利3枚、贝叶经2卷留赠峨眉山仙峰寺,寺僧特建造舍利殿存放。清福晚年在四川遂宁建净业禅院,院内原有贝叶经、舍利子、玉佛等珍贵文物,后都不知去向。而目前影响最大的贝叶经留存在四川宝光寺。
宝光寺的资料说,清福所献该寺的贝叶经是他从暹罗带回的。光绪三十二年,清福将贝叶经献宝光寺。
这部贝叶经内容为《法华经》,长48.5厘米,宽6厘米,厚6厘米,131页,四周边沿涂了黄金,中有两孔,用丝穿结,装在一个精美的檀香木匣里。匣底贴一纸,写着“贝多罗真经,乃清福上人游印度拜得者,历二千余年之久,稀世法宝也!”等语。
1000年前走进中国
但是,笔者对灵石庵此贝叶经是否真的是由清福从印度请来存有疑义。首先,印光文章没有说起清福还带来贝叶经。这就有点蹊跷。印光大师当时就在普陀山,清福请大师写文章介绍自己的出国经历,如果他请得同为佛门至宝的贝叶经,按理不应不告诉给大师。另外,四川宝光寺介绍贝叶经的来龙去脉,显然有前后自相矛盾之处。这可能与清福当初向宝光寺献经介绍来源时就含糊其词有关。
其二,该贝叶经有“咸平三年九月十七日进”字样。咸平三年为公元1000年,这说明此经在当时就已进入中国。再是护套有“古佛弟子冯武敬藏”字样,冯武(1627~1708),清初江南书法家,家世富藏书。这又说明此经在清康熙年间还为国内民间收藏,不大可能再流出到国外由清福再请来。
咸平是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年号。当时是中国佛教典籍汉译又一高峰时期。许多中外僧人带着大量贝叶梵经到汴京。皇帝建译经院请印度来的僧人翻译,再由儒臣为翻译文字润色。普陀山此贝叶经很有可能就是此时进献给皇家译经院的珍品。
杭州灵隐寺也有咸平年间的贝叶经。有记载说,这是清朝“八千卷楼”藏书家丁丙(1832~1899)收集送到灵隐寺。太平军攻占杭州时,丁丙逃到杭州西郊,意外发现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已经散失。他抢出了8140册阁书,偷运到定海,为保护这一重要文化历史遗产立了大功。清福收集的贝叶经可能也是这一时期散失在国内民间之物。
笔者认为:沿着这些历史线索,清福所献的贝叶经历史走向似乎可以这么来描述:这些“树叶上的佛教文明”在1000年前走进中国,其后经受过战乱等众多劫难,散落在神州民间敬藏,最终又被高僧有缘请回,重返名山寺院,继续世代相传。
贝叶经就像一件件珍稀的艺术珍品,刻下了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