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小百科
敦煌小百科
敦煌
地名。位于甘肃省西部偏南,河西走廊西端。西汉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击败匈奴,在河西走廊设酒泉、武威二郡,敦煌隶属酒泉。元鼎六年(前111),分酒泉郡置敦煌郡,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疏勒河以西及以南地区,领敦煌、冥安等六县。北魏正光五年(524)改瓜州。唐武德五年(622)改瓜州为西沙州,辖瓜、西沙、肃三州,州治设在敦煌。贞观七年(633),改西沙州为沙州。贞元二年(786)沙州陷蕃,大中二年(848)张议潮率众起义,恢复唐在瓜、沙的统治,设归义军节度。宋天圣年间沙州回鹘取代归义军政权。乾道元年(1068)西夏占据瓜沙。宝庆三年(1227)蒙古帝国占领敦煌,至元十三年(1276)由朝廷直接管辖。明朝在敦煌设沙州卫,嘉靖七年(1528)为吐鲁番占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设敦煌县。1987年改县设市。名胜古迹有莫高窟、鸣沙山、玉门关、月牙泉、阳关等。
王道士( 1849-1931)
湖北麻城人。本名圆箓,一作元录,又作圆禄。清光绪初,入肃州巡防营为兵勇。后受戒为道土,道号法真,远游新疆。约光绪二十三年(1897)至敦煌莫高窟。在第16窟东侧建太清宫道观,即今"下寺"。雇敦煌贫士杨果为文案;冬春间抄写道经,以供发售,夏秋间,朝山进香者络绎而至,命杨于今第16窟甬道内设案,接待香客,代写醮章,兼收布施,登记入帐。光绪二十六年(1900)初夏,杨某坐此窟甬道内,返身于北壁磕烟锅头,觉有空洞回音,疑有秘室,以告圆禄,于是年五月二十五日半夜相与破壁探察,发现积满写卷、印本、画幡、铜佛等的藏经洞。乃取部分写卷、佛画分赠肃州兵备廷栋及本县官员乡绅。是为藏经洞文物流出之始。三十二年,他于藏经洞所在之大窟前修建三层楼阁,有《重修千佛洞三层楼功德记》记其事。三十三年三至五月,斯坦因至莫高窟,以四块马蹄银(共重200两)骗买写卷印本古籍24箱,佛画、织绣品等5箱。三十四年三至五月,伯希和踵至,以白银500两骗买写本、印本、经卷、文书、佛画等6000卷,并拍摄莫高窟照片376帧。宣统元年(1909)清廷学部获悉敦煌石室文物流散消息后,电令甘肃藩司将剩余经卷运京保管,王道士又私藏若干。民国元年(1912)十月,日本吉川小一郎等至莫高窟,用白银350两骗买写经400余卷。1914年,斯坦因又来莫高窟,用银500两骗买经卷570余件。
敦煌汉简
甘肃西部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关塞遗址中自二十世纪初至九十年代共发掘出九批汉简,计25000余枚。因以汉代敦煌郡范围内发现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故称为"敦煌汉简"。其内容包括:(一)1907年,斯坦因在第二次探险在敦煌以北汉代烽燧遗址里,获得简牍708枚。详见斯坦因著《西域考古记》。(二)1915年,斯坦因第三次探险在敦煌汉代烽隧遗址中获得84枚简牍、在安西、酒泉两县境内获105枚。详见斯坦因著《亚洲腹地考古记》。(三)1920年,周炳南在敦煌小方盘古城附近掘得17枚简牍。原简现藏敦煌研究院。(四)1944年春,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古城附近掘得汉简49枚。详见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原简现藏台北中央图书馆。(五)1977年8月,嘉峪关市文物保管所在今玉门市汉代烽隧遗址中获得简牍91枚。原简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六)1979年6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和敦煌县文化馆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以西十一公里的马圈湾发现一座斯坦因当年考察时被遗漏的汉代烽燧遗址,新编号为DZ1,出士简牍1207枚。原简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七)1981年3月,敦煌县博物馆在敦煌西北五十七公里党河乡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中来获简牍76枚。原简藏今敦煌市博物馆。(八)1986年至1988年,敦煌市博物馆获得木简137枚。原简藏敦煌市博物馆。(九)1990年至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市东六十一公里汉代效谷县悬泉置遗址发掘出土2万余枚汉简。上述敦煌汉简中最早纪年为西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最晚为东汉顺帝永和二年(13)。其内容多与汉代敦煌、酒泉二郡的屯戍活动有关,如官府文件、通缉令、诉讼文书、戍卒的名籍、廪食簿、守御兵器簿以及边塞吏卒的私人书信,交易、借贷的契券,还有儒家典籍《易》、《力牧》等古佚书残简,是研究河西疏勒河流域的汉代屯戍情况乃至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西交通和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敦煌石窟
石窟寺源于印度,随佛教东传经阿富汗、新疆至敦煌,后又传入中原,出现麦积、炳灵、云冈、龙门、大足等石窟。一般人们以敦煌、云冈、龙门为中国之三大石窟。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安西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玉门市境内。因其各石窟的艺术风格同属一脉,主要石窟莫高窟位于古敦煌郡,且古代敦煌又为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统称敦煌石窟。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时间最早(另有始建于西晋末年及东晋永和九年等说),后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庸、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时代连续修凿,历时千年,延续时间最长;现存石窟700余个,规模最大;雕塑3000余身,壁画4500余平方米,内容最丰富。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融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立体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百科全书。
敦煌遗书
指敦煌所出5至11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圆箓在莫高窟第16窟甬道偶然发现藏经洞,即第17窟。其后西方探险家斯坦因、伯希和、大谷探险队、奥登堡接踵而至,大批文书珍品被捆载而去。1909年由清政府学部将劫余的文书解省送京,入藏京师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之前身。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16000件;英国图书馆藏13677件;法国国立图书馆藏7000余件;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18000余件。另外敦煌研究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等、台北中央图书馆藏、香港艺术馆、龙谷大学、大谷大学、天理大学、东京国立博物馆、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等单位都有收藏,总数在5万件以上。目前发现最早为西凉建初二年(406)所抄《十诵比丘戒本》(S.797),最晚晚为《大宋咸平五年(1002)敦煌王曹宗寿编造帐子入报恩寺记》(Ф.32a)。敦煌遗书的年代考订,可从纸质、尺幅、书法、题记、内容等方面确定,北朝写本书法带有隶意,南朝及隋唐写本为楷书,间有行书草书。八世纪末至九世纪,有木笔书写的卷子,九世纪后期出现了经折装及册子本。敦煌遗书从内容上可分为宗教典籍、官私文书、中国四部书、非汉文文书等类。敦煌遗书是人是研究中古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相关的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资料。
敦煌彩塑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体。因敦煌石窟是开凿在砾岩上,因此多为木架结构。在人工制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苇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抹光,再施白粉,最后彩绘。始自十六国,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目前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圆雕2000多身,浮塑1000余身。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为世界所罕见。敦煌彩塑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可分三个时期。(一)发展期,包括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时代,历时180年。早期洞窟形制有三:1.禅窟,塑像在正龛;2.方形或长方形殿堂窟,塑像置于正龛或南北壁列龛内;3中心柱窟,塑像置于长方形柱四面之龛内。(二)极盛期,包括隋唐两个时代,历时300多年。洞窟多为方形殿堂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里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三)衰落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回鹘、元几个时代,历时460余年。继承晚唐时代殿堂中心佛坛窟形制,塑像置于中心佛坛上。
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指在石窟甬道、四壁及窟顶上所绘的佛画。工匠在凿窟之后,在壁顶及墙面抹泥灰涂白粉,令其平整,然后施画于上。因壁画易于描绘细节,所以表现佛经内容及时代社会风貌,都较石刻广泛、丰富、详尽。敦煌石窟现存壁画约5万多平方米,最大画幅40余平方米。自十六国晚期的北凉到蒙元时代,凿窟彩绘,千年不衰。其内容分为九部分:(一)佛教人物画。如释迦牟尼怫、弥勒怫、阿弥陀佛、七世佛、三世佛、三身佛、五方佛、十方诸佛、贤劫千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迦叶、阿难、舍利弗、四大天王、力士、药叉、天龙八部、罗汉、婆薮仙、梵天、帝释、维摩诘和高僧以及汉密藏密内容的千手千眼观音、千手千钵文殊、不空羂索观音、怖畏金刚、密迹金刚、明王、双身像等单幅画像。(二)佛传故事画。释迦牟尼佛入胎、出生、成长、出家、苦修、悟道、降魔、成佛以及涅槃等传记性连环画。(三)本生故事画。释迦牟尼佛前行菩萨行的情节。如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九色鹿本生、睒子本生、须达拏太子本生、虔阇尼婆梨王本生、月光王本生等。(四)因缘故事画。释迦牟尼佛度教化弟子的事迹。如沙弥守戒自杀缘、微妙比丘尼缘、须摩提女缘、五百强盗成佛缘、难陀出家缘等。(五)华夏神话题材图画。如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开明、飞廉、雷神、解电、方士、羽人、虺龙九首等。(六)佛教史迹画。佛教传播中的历史人物、事件、佛教圣迹、遗迹和灵异感应事迹以及各种瑞像的画图。如释迦浣衣池、释迦晒衣石、佛图澄各种神异故事、杨都金像、石佛浮江、隋文帝请昙延法师祈雨、尼波罗水火池舍利弗、毗沙门决海、张掖西影寺瑞像、圣者刘萨诃事迹、五台山图及唐僧取经图等。(七)经变画。佛经绘画。计30余种、1000余壁。如降魔变、涅槃经变、弥勒经变、维摩诘经变、宝雨经变、阿弥陀经变、药师经变、观无量寿经变、法华经变、观音经变、华严经变、金光明经变、楞伽经变、报恩经变、报父母恩重经变等。(8)供养画。出资造窟、绘塑佛画佛像的功德主、窟主及其眷属的供养人画像和出行图。如晋昌郡太守墨离军使乐廷瓌供养像、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于阗国王李圣天等。(九)装饰图案画。绘于窟顶的平棋、藻井,佛龛的龛桅、龛柱、龛沿以及佛像的头光、身光,人物服饰,棋桌,地毯,壁画边饰等。纹样有花草、莲荷、枝叶、蔓藤、果实、飞天、化生童子、狮虎、飞马、盘龙、鸟禽、狩猎、火焰、星辰、云气、回纹、矩纹、联珠、菱格等。因敦煌壁画延续千年而不绝,是研究中国绘画史及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丝绸之路
古代横贯亚洲并联结非洲、欧洲的陆上商路之总称。为以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为内涵的重要交通路线。因主要以丝绸贸易为媒介, 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先提出此名,后被广泛使用。此路在西汉以前即已逐渐沟通并初步形成,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及元狩四年(前119),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隋唐达到鼎盛。此后各代仍持续发展,元代以后渐衰。主要路线:由长安出发,在陇右可经三道入河西:一路沿泾水谷地西北行,经今泾川、平凉、固原、景泰等地至武威;一路沿渭水谷地西行,经今宝鸡、陇县、通渭、临洮至兰州;另一路由临洮岔往今临夏、西宁至扁都口,再至张掖,诸路汇于河西道抵敦煌。由此再分三道:南道自玉门关、阳关至鄯善,沿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越过葱岭,经大月氏西行;中道沿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越葱岭,经大宛和康居南部西行,与南道会于木鹿城,然后向西经和椟城、阿蛮、斯宾等地,抵地中海东岸,再转至罗马等地。北道则出玉门关,沿天山北麓西行至碎叶城,过里海北,经黑海至欧洲。该路沿途又有多条支线互相连接,如回中道、羌中道、六盘道,敦煌遗书中记载的矟竿道、第五道、大海道、银山道以及经青海、西藏到印度的吐蕃路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东西交通贸易的需要,又逐步出现了穿越蒙古高原至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及自中国东南沿海至日本、东南亚、南亚以至欧洲大陆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漆器、瓷器、造纸法、印刷术、火药及冶铁、水利灌溉技术等都由此路传向西亚及欧洲;而西方的植物新品种、毛皮、珍禽异兽及音乐舞蹈、天文历法、宗教等,也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
玉门关
因古代于阗玉石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汉关在敦煌县西北一百八十里、寿昌城北一百六十里处,周回130步,高3丈。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都尉。今敦煌西北80公里小方盘城,即汉关遗址,出士有汉"酒泉玉门都尉"简。西出至车师、楼兰、疏勒等地,为汉通西域门户。隋唐时东徙至瓜州城东北80余里,今安西县东双塔堡一带。
阳关
在唐寿昌城西10里。东北距沙州城130里。西汉武帝时置,为都尉治所,当敦煌通西域南路之要隘。晋及后魏置阳关县,北周废,唐置戍。今属敦煌县南湖乡古董滩。P.5034记其遗址东西20步,南北27步,今已无存。
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
法国汉学家、探险家。早年曾在法国政治科学学院、东方语言学院等
处学习,后供职于印度支那考古学调查会,即法国远东学院(越南河内),曾数次奉命往中国为该学院购买中国古籍。1904年回法国。 1905年由"中亚与远东历史、考古、语言及人种学考察国际协会"法国分会会长塞纳(Emile Senart)委任为法国中亚探险队队长,与测量师 瓦扬(Louis Vaillant)和摄影师努瓦特(Charles Nouette) 一起,于1906年至1908年间进入西域,深入敦煌莫高窟,对全部洞窟编号,并抄录题记、摄制大量壁画照片。伯希和熟悉中国古典文献,将藏经洞中的遗物全部精选一遍,廉价骗购走大量的藏经洞文献及绢画、丝织品。写本部分入藏法国国立图书 馆东方写本部,绢画、丝织品等入藏集美博物馆。1909年,伯希和到中国采购汉籍携带部分敦煌写本精品,出示给在京的中国学者罗振玉、蒋斧、王仁俊、董康等人,中国学术界始知敦煌遗书。伯希和曾编制所获部分敦煌汉文写本的目录(Catalogue de la collection de Pelliot manuscrits de Touen-houang),罗福苌译载《国学季刊》第1卷4期、第3卷4期;陆翔译载《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7卷6期、第8卷1期,将其所摄敦煌壁画照片,编为《敦煌石窟图录》全六册(1920-1924); 并和高梯奥(R.Gauthiot)合作,刊布粟特文《佛说善恶因果经》(1920-1928);与羽田亨合作,刊布汉文《敦煌遗书》(1926)。并且在其所主编的《通报》杂志等书刊中发表大量的研究论文。此外各科专家研究他带回来的敦煌文献的成果,辑成《伯希和中亚探险队丛刊》。伯希和去世后,法国学者编辑《国立图书馆藏伯希和探险队所获文献资料丛刊》和《伯希和探险队考古资料丛刊》,整理伯希和带回的敦煌和中亚资料,其中包括《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伯希和的遗稿由其弟子编辑为《伯希和遗稿丛刊》 (Oeuvres Posthumes de Paul Pelliot),已出版的有《元朝秘史》、《金帐汗国历史注记》、《马可波罗游记诠释》、《卡尔木克史批注》、《西藏古代史》、《中亚及远东基督教徒研究》等。
王重民(1903-1975)
敦煌学家、图书馆学家。河北高阳人。字有三,号冷庐。192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同年任保定河北大学国文系主任,不久在北平图书馆任职。1930年任该馆编纂委员会委员兼索引组组长。1934年奉派赴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搜集流落海外的敦煌资料,协助戴密微整理敦煌文献。1939年受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整理馆藏中国善本古籍。1947年归国,任北平图书馆参考组主任,同时受聘于北京大学。建国后,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北京大学图书馆专科教授、主任。1956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主任。敦煌学方面的著作有《敦煌古籍叙录》、《敦煌遗书论文集》,编有《敦煌曲子词集》、《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敦煌变文集》(与向达等合编)、《补全唐诗》等。
向达( 1900-1966)
敦煌学家。湖南淑涌人。字觉明,笔名方回、佛陀耶舍。土家族。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译员。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委员。1933年兼北京大学讲师。1935年秋到牛津大学鲍德利(Bodley)图书馆工作。翌年秋转伦敦,在英国博物馆东方部检索敦煌写卷和汉文典籍。1937年赴德国访问柏林科学院及各地博物馆,考察劫自中国西北地区的壁画、写卷;同年未赴巴黎,研究法国国立图书馆藏敦煌遗书。1938年返国,先后任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并兼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导师。1942年中央研究院等组织西北史地考察团,任考古组组长。1942年9月至次年7月及1944年,两次考察河西走廊古迹文物。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掌北大图书馆。建国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图书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第二所副所长等。1951年赴新疆天山南北考察东西交通遗址及石窟寺。译有《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著有《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敦煌》(与常书鸿等合著);编有《敦煌变文集》(与王重民等合编)、《大唐西域记古本三种》等。
孟列夫(1926-)
俄国敦煌学家。亦译缅什科夫。俄国人。生于列宁格勒。1952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中文科。1955年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55年至1962年为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副研究员。1962年至1986年为研究员。1962年后并为领导研究员。1976年答辩博士论文为《双恩记》。1957年后研究列宁格勒分所所藏敦煌写本,为敦煌研究小组长。1968年后为远东文献研究班长。1991年任教授。著作有《苏联科学院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影印敦煌赞文附宣讲》、《维摩桔所说经讲经文》、《维摩碎金》、《十吉祥变文研究》、《妙法莲华经变文研究》、《黑城出土汉文文献叙录(柯兹洛夫藏卷)》、《中国公元第一干年的写本》。
谢稚柳(1910一1997)
著名画家。江苏常州人。名稚,以字行;号壮暮生。擅长水墨画,山水、花鸟、人物兼善,工笔写意同工;亦专书法、书画鉴定,于经史诗文亦有研究。1942年至1943年在敦煌莫高窟作研究,进行文字记录和临摹北魏至隋唐的壁画。建国后,历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顾问,上海市文管会副主任、顾问等。著有《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叙录》。
陈寅恪(1890-1969)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早年赴日本留学,清光绪三十一 年(1905)归国,后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学习,宣统二年(1910)赴欧洲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和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语言学。次年归国。1913年赴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经济部留学。1918年入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梵文研究所习东方古文字。1925年应清华学校之聘,任国学研究院导师。1930年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抗战爆发,赴香港大学讲学,任中文系主任,1941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5年赴英国任教,兼治眼疾。 1947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底,转任广州岭南大学教授。1952年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陈寅恪是我国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在《敦煌劫余录序》中首先提出"敦煌学",并撰有《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跋》、《忏海火罪金光明经冥报传跋》、《有相大人生天因缘曲跋》、《须达起精舍因缘曲跋》、《韦庄秦妇吟校笺》、《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等多篇论文;另外还在《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序》、《元白诗签证搞》等论著中,利用敦煌资料补史、证史。
藏经洞
即第17窟,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间,是晚唐释门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堂。平面近于方形,覆斗形窟顶。窟高3米。北壁贴壁建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坛上泥塑洪辩像。北壁画菩提树二,枝叶相接。菩提树左侧画比丘尼一,双手捧持对风团扇。菩提树右侧画近事女一,一手持杖。西壁嵌大中五年洪辩告身牌一通。公元11世纪初叶,当地僧俗将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他宗教、社会文书等秘藏于此窟,砌墙封闭窟口,并于壁面饰以壁画。藏经洞封闭的原因与时间,几十年来,众说纷坛。归纳其要者,一为避难说,二为废弃说。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道士王圆箓清除第16窟甬道积沙时,偶然发现藏经洞。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出土文物流散世界各地。其总数约在5万件以上,文献种类约在5千种左右,绝大部分是佛教文书,非佛教文书包括官府文书、四部书、道教典籍、摩尼教典籍、景教典籍、社会经济文书、文学作品、启蒙读物等。除大量汉文写本外,还有藏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突厥文、龟兹文写本。此外,还有若干铜佛、法器、幡、幢、绢纸画、壁画小样和画具等文物。
大谷探险队
即日本大谷光瑞派遣的三次中亚探险队。大谷光瑞是京都西本愿寺第二十一代宗主大谷光尊的长子,1900年被派往欧洲考察宗教,见到斯文赫定等人中亚探险的成果,决定利用回途往中亚探险。第一次探险(1902-1904)由大谷光瑞率领,自伦敦出发,经撒马尔罕、浩罕,进入喀什噶尔。光瑞父亲去世急忙赶回国。另外两名队员渡边哲信和堀贤雄前往和田、库车、吐鲁番等地考察,经西安回国。第二次探险(1908一1909)由橘瑞超和野村荣三郎前往,主要发掘吐鲁番、楼兰、库车等地。第三次探险(1910-1912、1911一1914)先由橘瑞超从伦敦前往吐鲁番、楼兰、和田等地,后派吉川小一郎前往,与橘瑞超在敦煌相会,分别从于圆箓道士及其他人那里买到一些敦煌写本。三次大谷探险队的收集品主要存放在神户郊外大谷光瑞的别墅二乐庄,部分寄存在帝国京都博物馆(后改称京都帝室博物馆、恩赐京都博物馆,今为京都国立博物馆)。1912年11月曾在二乐庄举办收集品展览。1915年将所得精品,影印刊布在《西域考古图谱》中。1914年大谷光瑞辞掉宗主职位,大谷收集品随之分散,一部分随二乐庄卖给久原房之助,久原将这批收集品寄赠给朝鲜总督府博物馆,今藏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寄存在京都博物馆的部分,现入藏东京国立博物馆。大部分收集品在1915年至1916年之间运到旅顺,后寄存关东厅博物馆(今旅顺博物馆),曾编有简目,与探险队员的部分日记一起,发表在《新西域记》中。此外,又有大量收集品运
回日本京都。1948年大谷光瑞去世后,在西本愿寺发现从大连运回的两个装有收集品的木箱,后捐赠龙谷大学图书馆。留在旅顺的部分大多仍保存在旅顺博物馆。其中敦煌写本六百余件,于1954年调到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
戴密微(Paul Demieville,1894-1979)
法国汉学家、敦煌学家。1914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后于法国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从沙畹治汉学。1924-1926曾任中国厦门大学教授。继马伯乐为法兰西学院中国语言和文明讲座教授,兼任《通报》主编。治学范围涉及佛教文献学、中国佛教史、历史学和文学史等。 其敦煌学的研究和成果主要有: 30年代与王重民合作研究敦煌汉文写本。 1952年发表《拉萨宗教会议》(后改名《吐蕃僧诤记》)。 书评专集《敦煌学近作》,1971年。 与饶宗颐合作出版《敦煌曲》和《敦煌白画》。 1982年法兰西学院发表其遗作《王梵志诗附太公家教》。 论文集有《戴密微汉学论文选集》和《戴密微佛学论文选集》。
东洋文库
1924年11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以1917年岩崎久弥购入的莫理循(George Frnest Morrison;1862一1920)文库为基础,陆续增加岩崎文库、藤田(丰八)文库、小田切(万寿之助)文库、河口(慧海)文库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图书部交日本国会图书馆管理,成为国会图书馆的分馆。在石田幹之助、榎一雄等人的经营下,东洋文库收藏各国有关东方研究的书籍相当全面,其中包括敦煌文书缩微胶卷和照片。文库设有研究部,聘任兼职或专职的东洋文库研究员,编辑出版《东洋文库欧文纪要》(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of the Toyo Bunko)、《东洋文库和文纪要》(即《东洋学报》),以及《东洋文库论丛》、《东洋文库欧文论丛》等杂志、丛书。研究部下设敦煌文献、西藏、中亚、伊斯兰等研究委员会。其中,敦煌文献研究委员会编印《西域出土汉文文献分类目录初稿》4册、《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文书集》,西藏研究委员会编有《斯坦因蒐集藏语文献解题目录》12册。
归义军
唐晚期至北宋前期以沙州为中心的汉人地方政权。大中五年(851),唐朝在沙州设归义军节度,任命张议潮为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天祐三年(906),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废除归义军称号,在瓜、沙二州建立西汉金山国。后梁乾化四年(914),张承奉被沙州的另一大族曹仁贵取代,并恢复归义军称号。宋天圣六年(1028)至景祐四年(1037)间,归义军政权被沙州回鹘政权取代。
蒋孝琬(?-1922)
湖南人。俗称"蒋师爷"。清光绪年间去新疆, 在县、州衙门任师爷。光绪十五年(1889)后,一直在新疆莎车衙门任职。斯坦国第二次中亚探险进入新疆,由英国政府驻疏勒(今新疆喀什)代表马继业(George Mac artney)介绍,以助手身份与斯坦因同赴敦煌,同时教斯坦因中文。他协助斯坦因处理庶务,疏通关系。帮助斯坦因掠夺藏经洞经卷及佛画,记录和整理一路考古所得的资料。光绪三十四年,受聘为英国政府驻疏勒总领事馆中文译员。1913年,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进入新疆,因病未能。1915年斯坦因携窃取的570余卷敦煌写本带回疏勒,蒋氏为之整理。
陈垣(1880-1971)
敦煌学家。广东新会人。字援庵,又字圆庵,笔名谦益、钱罂等。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取秀才。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光华医学院,后留校任教,并与人合办《震旦日报》。1917年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1922年兼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1925年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及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辅仁大学成立后,长期担任校长。1928年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和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29年任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主任。1931年任北京大学史学系名誉教授。1935年6月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研究员,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等职。1921年,参加叶恭绰等人发起成立的"敦煌经籍辑存会,被推为采访部长。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后,在俞泽箴的协助下,校阅整理馆藏敦煌遗书,1930年编成《敦煌劫余录》。在敦煌学方面,撰有《摩尼教入中国考》、《火袄教人中国考》、《跋西凉户籍残卷》等。
罗振玉(1866-1940)
浙江上虞人。字式如、叔 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15岁举秀才。清光绪十六年(1890)在乡间为塾师并著书。二十 二年与蒋斧等在上海创立农学社,开办农报馆。二十四年创办东文学社。二十六年应鄂督张之洞之邀,任湖北农务局总监兼农务学堂监督。二十八年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监督。次年入两广总办岑春煊幕参议学务。三十年受江苏巡抚端方委任,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三十二年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宣统元年(1909)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 (今北京大学)农科监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王国维等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1919年归国,住天津,1921 年,参与发起组织"敦煌经籍辑存会。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1928年迁居旅顺。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伪满洲国,并任多种伪职。1937年死于旅顺。宣统元年,他来到北京的伯希和处,看到伯希和所获敦煌写卷,并得知藏经洞仍有 数千卷文书,乃力促学部电令甘督查封石室,将所余遗书悉数解送京师。使这批宝藏于宣统二年秋,运抵北京,最后入藏于京师图书馆。对于流散的敦煌文也留心求购,所得文书及海外藏卷照片大多收入《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佚书续编》、《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石室遗书三种》、《贞松堂西陲秘籍丛残》、《敦煌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录补》、《敦煌石室遗书》、《佚籍丛残初编》、《石室秘宝》等书中。与王国维将斯坦因在敦煌、罗布泊等地发现的汉晋木简照片汇为《流沙坠简》。撰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二卷、《补唐书张义潮传》、《瓜沙曹氏年表》等多种敦煌学论著。
张议潮(799一872)
唐沙州人。郡望南阳。早年就读于寺学,后为吐蕃沙州刺史,并于大中二年(848)乘吐蕃内讧,率众起义,驱逐吐蕃节儿,收复敦煌、晋昌,自领州事,大中四年遣使分十路绕道往长安献表归唐。五年经天德军,议潭等抵长安,献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图籍。被任为沙州防御使,旋置归义军于沙州,以议潮为节度使、十一州观察营田处置等使。咸通八年入朝,授右神武统军、南阳郡开国公,赐田千畦,宅于宣阳访,庄于义谷川(S.6973),食邑二千户,实封二百户(莫高窟第94窟题记)。委侄淮深为归义军留后(S.6973)。卒于宣阳坊私第。诏赠太保,葬素滻南原(P.2762)。敦煌遗书中存有其就学时所抄《无名歌》、《邓县尉判》、《讽谏今上破鲜于叔明、令狐峘等请试僧尼及不许交易书》、《封常清谢死表闻》(P.3620)、《佛说无量寿宗要经》(北夜59)、《释如来稻芊经》(S.5835)等。
竺法护
晋敦煌僧人。又名竺昙摩罗刹。祖先月氏人,世居敦煌。8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依俗改姓竺。晋武帝时,随师游历西域诸国,遍学诸国语言文字36种,携带大量梵文经书东归。从敦煌东行至长安(今西安),沿路从事译经和传教工作。太康五年(284),回到敦煌,在弟子竺法乘等僧俗信徒的帮助下将《修行道地经》和《阿难越致遮经》译成汉文,并在敦煌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汉胡僧俗信徒集团。后又曾到长安、洛阳等地从事译经、传教活动。他一生共译佛经165部。时人称为"敦煌菩萨"。
元荣(?-约541)
亦名元太荣。北魏时人。孝昌元年(525)任瓜州刺史。永安二年(529)封为东阳王。魏末河西乱时,团结敦煌豪右,使境获安。永安至永熙(528-534)间,出资写经十余部数百卷,又开凿莫高窟第285窟。
悟真(约 811-895)
沙州灵图寺僧。俗姓唐。15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张议潮起义,参戎幕、掌笺表(P.3770)。大中四年(850)六月,奉使抵长安(《大宋僧史略》卷下),与朝官及京城诸大德相过从,互有赠诗(P.3720、3886,S.4654(9)。五年五月,朝授京城临坛大德、赐紫、沙州释门义学都法师(莫高窟《洪辩悟真告身碑》)。十年四月,授河西副僧统(P.3720、3770)。享年约八十五岁,主河西僧务40年。存有所撰当地僧俗名流邈真赞及碑铭16篇(见P.4640、4660、4986)、《张族庆寺文》1篇(P.3770)、《四兽恩义颂》1篇(P.2187)及《谨上河西道节度公德政及瑞五更转兼十二时共一十七首并序》(P.3554),其序现存,五更转及十二时17首已佚。70余岁时撰《百岁诗十首并序》(P.2748、2874、3821、4026,S.930),七言诗1首(P.3681)、五言诗1首(P.3720 ),又有所抄《戒律》(S.2064)《道行般若经》(见《海外所藏敦煌经目录》)及《贞观氏族志》(北位19)3件。
曹议金(?----935)
唐末五代沙州人。归义军节度使索勋婿,张议潮外孙婿。后梁乾化四年(914)后掌政瓜沙,始名曹仁贵,自称节度兵马留后(P.4638),后称名议金。龙德二年(922)称"托西大王"。后康同光元年(923),以管内三军百姓名义求授旌节(S.4276)。得灵武节度使韩洙保荐,后唐庄宗授以为沙州刺史、归义军节度使、瓜沙等州观察处置使,检校司空。三年衔称:"检校司空、兼太保"(P.3805)。五年,所修"功德窟"题名结衔作"河西、陇右、伊、西、庭、楼兰、金满等州□□□□观察处……授太保、食邑一千户……万户侯、赐紫金……"。清泰元年(934),称归义军节度使令公大王(P.2047),正月,沙州遣使附甘州回鹘使,同瓜州使人唐进等人贡于后唐,使人梁行通等,受后唐闵帝锦袍、银带等赏赐。二年(935)二月十日亡(P.4291、3556、2074、2838)。生前曾娶甘州回鹘可汗的圣天公主为妻,一女嫁甘州回鹘可汗为妻,一女嫁于阗国王李圣天,后晋册封为"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莫高窟第98窟即其"功德窟"。窟室高大、宏伟,壁画内容丰富,供养人繁多,为现存题记最多之窟。建筑形式,亦为前代所无。长子元德,次子元深,三子元忠;孙延恭、延禄、延晟、延瑞、延清;曾孙宗寿、宗允;玄孙贤顺、贤惠等,相继掌归义军,或居官瓜、沙二州。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诸朝。前后120年。
洪辩(?-862?)
敦煌僧人。亦称吴僧统、吴和尚。俗姓吴。父绪芝,母南阳张氏。辩幼时出家,有辩才,谙蕃语,传译佛典,精研唯识。知大蕃沙州释门都法律兼摄副教授十数年,迁释门都教授(S.1686、P.4640)。蕃历水鼠年至木虎年(832-834)于莫高窟开七佛堂(今第365窟,见P.4640)。又建"法华无垢之塔"(P.4640)。大中二年(848)协助张议潮起事。大中五年(851),唐宣宗敕为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充河西释门都僧统(S.1947),摄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并敕黄牒(P.3720《洪辩告身碑》)。又开大佛堂一所(今第16窟)(P.2913)。领沙州十六所寺及三所禅窟(S.1947)。撰有《李教授闍梨写真赞》(P.4660)。圆寂后,族人及弟子就廪室为影堂(即今第17窟藏经洞)(S.1519),内塑真容并立《告身碑》。
马伯乐(Henri Maspero,1883-1945)
法国汉学家,敦煌学家。毕业于法国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校。1918任法兰西学院中国语言文学讲座教授。病逝于纳粹德国的集中营。 其在中国史研究领域成就广泛,重要著作有《唐代长安方言》、《古代中国》、《中国宗教与历史遗著》等。在敦煌学研究方面,他整理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敦煌汉简及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汉文文书,完成《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得汉文文书》。
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
法国汉学家、敦煌学家。毕业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1893年任法兰西学院教授。1904年任法国学士院会员。欧洲权威东方学刊物《通报》主编之一。精研中国历史,译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撰》、《西突厥史料》及《补编》、《魏略·西戎传》、《后汉书·西域传》等大量中国史籍。在敦煌学的研究方面,在《中亚的十种汉文碑铭》中考释邦宁带回的莫高窟碑文拓片。在《斯坦因在东突厥斯坦沙漠中发现的汉文文书》中考释斯坦因第二次探险时从敦煌所获的敦煌汉简等资料,并与伯希和合撰《摩尼教流行中国考》。
奥登堡(1863一1934)
俄国探险家。又译鄂登堡。生于后贝加尔州。1885年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梵文波斯文专业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留校任教。1894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1900年为俄国科学院研究员。1903年被选为科学院通讯院士。1908年被选为院士。1903年创建俄国中亚研究委员会,以后又组织几次中亚考察队。1909年至1910年组织第一次俄国东突厥斯坦考察队,考察发掘吐鲁番等地。1914年至1915年组织第二次俄国东突厥斯坦考察队,考察敦煌等地。二次考察均收集到大批写本和文物资料。1916年至1930年为亚洲博物馆馆长。1930年至1934年任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所长。有关敦煌学的文章有《千佛洞》(1922)、《沙漠中的艺术》(1925)、《杜丁收集的古物研究》(1930)等。
华尔纳( Langdon Warner,1881-1955)
美国探险家。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曾任该校福格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1924年初到敦煌,用涂有粘着剂的胶布片敷于壁画表层,剥离莫高窟第335、321、329、323、320等窟唐代壁画精品10余幅,并盗走第328窟彩塑供养菩萨像等,入藏福格艺术博物馆(今转藏赛克勒博物馆)。另外,还购得敦煌写本《妙法莲华经》残卷。其旅行记录为《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1925年2月,他又组织一个7人的考察队,并邀北京大学陈万里同行做释读汉文碑铭工作。因当地民众的反对和官府的阻止,只购得一件敦煌写本《大般若经》,后转到安西榆林窟考察。1938年发表专著《万佛峡一所九世纪石窟佛教壁画研究》。陈万里所著《西行日记》记载这次考察情况。
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
英国探险家。原籍匈牙利。曾在维也纳、莱比锡、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887年至英属印度,任拉合尔东方学院校长、加尔各答大学校长等职。在英国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进行三次中亚探险。第一次中亚探险(1900- 1901)主要发掘和田地区和尼雅的古代遗址,考古报告是《古代和田》 (Ancient Khotan,全二卷,1907)。第二次探险(1900- 1908)除重访和田和尼雅遗址外,还发掘古楼兰遗址,并深入河西走廊,在敦煌附近长城沿线掘得大量汉简,又至敦煌,拍摄洞窟壁画,骗购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24箱、绢画和丝织品等5箱。考古报告为《西域考古记》(1921)。第三次探险(1913-1915)又重访和田、尼雅、楼兰遗址,并再次到敦煌,从王道士手中获得570余件敦煌写本,还发掘黑城子和吐鲁番等地遗址,考古报告为《亚洲腹地考古记》(1928)。 1930年,拟进行第四次中亚探险,被南京政府拒绝,其所获少量文物,下落不明。三次中亚探险所获敦煌等地出土文物和文献,主要入藏伦敦的英国博物馆、英国图书馆和印度事务部图书馆,以及印度德里中亚古物博物馆(今在新德里的印度国立博物馆)。
叶昌炽(1849-1917)
江苏苏州人。字鞠裳,号缘督。肄业于苏州正谊书院,入郡志局从冯桂芬编纂《苏州郡志》,一生主要以辑古佚书、校理群籍、搜集碑版、抄书作文为业。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奉命领甘肃学政。西行访碑,以补正其所著《语石》一书。次年十一月得敦煌县令汪宗翰寄赠《索公(勋)纪德碑》、《杨公碑》、《李太宾造像碑》、《李氏再修功德记碑》、《大中五年洪辩碑》拓本及敦煌藏经洞出上《水陆道场图》绢画与唐人写《大般涅槃经》四卷。叶氏在《日记》中对这些敦煌写本、绢画作了考订、记录、研究,成为第一位研究藏经洞出土文书的学者。1904年至酒泉,从汪宗翰及王宗海处,得绢本《水月观音像》、《地藏菩萨像》及写本《大般若经》等,均有考订。又将有关见闻写入《语石》及后来撰写的《邠州石室录》中。光绪三十二年卸任后,仍在《日记》中不时记录有关敦煌写本的消息,尤其对自己当年视学仅至酒泉,而未能西出嘉峪关,尽取藏经洞宝藏,愧疚不已。主要著作有《缘督庐日记》43册、《语石》、《藏书纪事诗》7卷、《邠州石室录》3卷、《寒山寺志》3卷等。
王国维(1877-1927)
浙江海宁人。初名国祯,字静安,伯隅,号观堂、礼堂、 永观。16岁入州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到上海,任《时务报》书记、校对。二十七年春到武昌,在农务学堂任译述(教员);同年秋到日本留学。次年夏回国,编译《农学报》及《教育世界杂志》。光绪二十九年到宣统三年(1911),先后在南通师范学堂、江苏师范学堂任教,又在学部任职。辛亥革命爆发,与罗振玉等避居日本,致力于古史研究。1916年春回国,为英籍犹太人哈同编《学术丛编》杂志,兼任仑圣明智大学教授。1922年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信导师。1923年充清故宫南书房行走。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6月3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在敦煌学方面,与罗振玉、董康等积极校理、研究敦煌写卷,撰有《唐写本敦煌县户籍跋》、《唐李 慈艺授勋告身跋》、《唐写本残职官书跋》、《唐写本大云经疏跋》、《唐写本老子化胡经跋》、《于阗公主供养地藏菩萨 像跋》、《九姓回鹘可汗碑跋》、《敦煌汉简跋十四》、《敦煌发现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书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唐写本切韵后》、《唐诸家切韵考》、《陆法言切韵断片跋》、唐写本食疗本草跋》、《唐写本灵棋经残卷跋》、《唐写本太公家教跋》等。
敦煌经籍辑存会
1921年11月1日成立。由叶恭绰发起,参加者有李盛锋、王树楠、罗振玉等人,多为当时收藏有敦煌遗书或对敦煌遗书研究有所研究者。该会设有、采访部、考订部、流通部、总务部。事务所设在北京午门历史博物馆内。由于该会成员的努力,罗福苌于1923年在《国学季刊》上发表《伦敦博物馆敦煌书目》和《巴黎图书馆敦煌书目(2000-3511)》;1926年,叶恭绰发表《关东厅旅顺博物馆所存敦煌出土之佛教经典》(载《图书馆学季刊》第1卷4期);陈垣等也编成《敦煌劫余录》,于1931年出版;历史博物馆亦有《海外所存敦煌经籍分类目录》之编辑(《国立博物馆丛刊》1-3期,1926--1927)。
李君修慈悲佛龛碑
唐代莫高窟碑记。简称《圣历碑》、《李义碑》、《李克让碑》、《李怀让碑》、《李君(克让)莫高窟修佛龛碑》等。武周圣历元年(698)沙门寥廓立于莫高窟第332窟。1921年被沙俄白军折断;敦煌研究院现存该碑下半残石。两面镌字,碑阴字全毁。北京大学图书馆及敦煌研究院存碑阳拓片,敦煌市博物馆存碑阴残拓两纸。碑主李义,字克让,武周时任左玉钤卫效谷府校尉,即《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及《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碑主之先祖。碑文记前秦建元二年(366)乐僔始建洞窟,至武周圣历时已建佛龛千余。
常书鸿(1904-1994)
敦煌学家、画家。浙江杭州人。满族。1923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 1932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同年起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3年2月筹建敦煌艺术研究所,历任该所所长,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1983年起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论著有《敦煌艺术的源流与内容》、《敦煌壁画中的历代人民生活画》、《敦煌莫高窟艺术》及《敦煌彩塑》等。在莫高窟临摹壁画多幅。
赵万里(905-1980)
版本学家、敦煌学家。浙江海宁人。字斐云,别署芸盦、舜盦。1921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 1925年任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助教。1928年到北平图书馆任中文采访组和善本考订组组长,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和通讯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和文献馆专门委员。1929年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后任图书馆编纂委员、购书委员会委员、善本部主任。建国后,任北京图书馆研究员兼善本特藏部主任。在任职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期间,为该馆搜购流散的敦煌写卷。撰有《唐写本文心雕龙残卷校记》、《魏宗室东阳王荣与敦煌写经》等。
敦煌研究院
敦煌学研究机构、敦煌石窟保护机构。1984年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基础上扩建而成。研究基地在甘肃省兰州市和石窟保护基地在敦煌市莫高窟。下设石窟保护研究所、敦煌美术研究所、敦煌考古研究所、敦煌遗书研究所、敦煌音乐舞蹈研究室、资料中心、学术委员会、接待部、编辑部、摄录部、榆林窟保管所等部门。目前已组织6次国际敦煌学及石窟保护讨论会,多次组织和参加国内外敦煌艺术展览。1983年起出版季刊《敦煌研究》,组织出版大型图录、敦煌学专著等多种。该院资料中心陆续收藏有敦煌文书近千件。
英国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
敦煌文物收藏单位。又称不列颠博物馆、大英博物馆。馆址在英国伦敦。创建于1753年,是世界上收藏东西方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由博物馆和图书馆组成,分埃及艺术、希腊罗马艺术、西亚艺术、欧洲中世纪艺术、东方艺术、民族学等部门。斯坦因三次中亚探险所获考古文物,包括1907年在敦煌所获资料,如绢画、纸画、丝织品、钱币等材料的精品,入藏于该馆东方古物部(Department of Oriental Antiquities);写本材料中的汉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的主体部分,归该馆东方印本与写本图书部(Department of oriental Printed Books and Manuscripts)。后者 1972年转归英国图书馆东方写本与图书部;前者的绘画品资料,注录于魏礼《斯坦因敦煌所获绘画品目录》。
中国国家图书馆
敦煌文献收藏单位。馆址在北京市西郊。分馆在文津街。清宣统元年(1909)4月24日,由学部奏请成立,原名京师图书馆。1912年8月27日正式开馆。1928年7月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年8月与北海图书馆合并。建国后改名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今名。其藏书基础可远溯到南宋,继承了南宋、元、明、清皇室图书馆的一批收藏。宣统二年,为防止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遗书继续流散,北京学部咨甘肃学台,令将藏经洞剩余遗书悉数解京,全部移交京师图书馆。1929年,陈垣对这批遗书分类编目,纂成《敦煌余录》。1929年,成立写经组,专门从事敦煌遗书的整理,编纂《敦煌石室写经详目》(附《总目》、《检目》)、《敦煌石室写经详目索引》(附《检目》)及《敦煌石室写经详目续编》,对前述近万号敦煌遗书作了详尽的著录。1990年被再次发现,清点、整理、修复出佛经、道经、四部书、世俗文书、藏文、回鹘文、引首、素纸等近4000号。建国后,文化部将全国各地文博部门保存的大批敦煌遗书调至该馆集中保管,其中包括原存放于旅顺博物馆的原大谷光瑞探险队所得600余件。历年搜购及社会人士捐赠之敦煌卷子,共有1800余件。总计16000号左右。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
敦煌学研究组织。1983年9月成立。设在北京大学内。会长季羡林。下设: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科技史、体育卫生等委员会、敦煌古文献整理研究编辑委员会,并有浙江省敦煌学研究会、新疆吐鲁番学学会、西域艺术研究会、酒泉地区敦煌学学习研究会等团体会员。学会成立以来,与有关单位合作建立了国家图书馆、新疆、兰州三个资料中心;举办了五次全国(国际)学术讨论会,各委员会与团体会员亦多次举行学术讨论会;组织编辑出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敦煌学大辞典》、《英藏敦煌文献(佛经以外部分)》15册等。
孙楷第(1898一1986)
敦煌学家。河北沧县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29年至1941年任北平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辑、北平图书馆编辑、写经组组长。1945年至1952年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53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最早对"俗讲"和变文进行系统的研究,论著有《敦煌写本〈张议潮变文〉跋》、《敦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及《俗讲、
说话与白话小说》,论文收入《沧州集》、《沧州后集》等。
袁同礼(1895-1965)
河北徐水人。字守和。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入清华图书馆工作。1920年赴美国,先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与纽约州立图书馆专科学校学习。1924年归国,任广东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1925年任北京大学目录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协会会长。1926年任北京图书馆图书部主任,翌年6月任副馆长,1929年1月任馆长。1929年8月北平图书馆新馆建成,蔡元培任馆长,袁氏改任副馆长,代理馆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西南从事图书资料的搜集整理。1945年5月获美国匹兹堡大学法学博士名誉学位,9月返国任北平图书馆馆长。1949年9月出席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后去美国,在国会图书馆任职。1951年任斯坦福大学研究所编纂主任。1957年参加美国国会图书馆编目工作。1965年退休。在北平图书馆任职期间,多方筹集经费,1934年派王重民去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拍摄敦煌遗书,并协助伯希和对其手稿进行编辑整理;1935年派向达去伦敦影印及研究英国博物馆所藏敦煌写经。王、向二氏共摄回照片一万二千余张,入藏于北平图书馆。1944年8月敦煌土地庙遗书发现后,曾上书教育部请求将其收藏于北平图书馆。撰有《国立北平图书馆现藏海外敦煌遗籍照片总目》。
内藤虎次郎(1866-1934)
日本人。号湖南。生于秋田县鹿角市的儒学世家,毕业于秋田师范专科学院,曾为《明教新志》、《日本人》、《朝日新闻》、《台湾日报》、《万朝日报》记者。1899年至中国游历,著《燕山楚水》。1907年10月被聘为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讲师,两年后升为教授,讲授东洋史。1909年11月从住北京的东京文求堂书店主人田中庆太郎、京师大学堂的罗振玉处,得到伯希和在北京展示敦煌写本的消息和部分照片,立刻在大阪《朝日新闻》上连续发表《敦煌石室发现物》、《敦煌发掘的古书》,首次向日本学界介绍敦煌文书的发现及其价值。1910年8月又在《朝日新闻》上发表《西本愿寺的发掘物》,介绍大谷探险队的收获,并应邀参加大谷收集品的整理,编辑《西域考古图谱》(1915)。在获知中国官府已将藏经洞所剩文书全部运抵北京后,与狩野直喜、小川琢治、富冈谦藏、滨田耕作奉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之命,于1910年8月至11月到北京调查敦煌文书。翌年写出《清国派遣教授学术视察报告》,并将所获资料展览。1924年,率弟子石滨纯太郎往巴黎、柏林等地收集资料,归国后发表《欧洲所见东方学材料》。
敦煌石室遗书
敦煌学著作。罗振玉编。清宣统元年(1909)12月诵芬室刊行。1909年伯希和携部分敦煌写本至北京,罗振玉、蒋斧往访,并抄录其中重要文献,辑成本书。其内容包括《尚书顾命》、《沙州图经》、《西州图经》、《慧超往五天竺国传》、《温泉铭》拓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五台山圣境赞》、《老子化胡经》、《摩尼教残经》、《景教三威蒙度赞》等,多是有关历史、地理、宗教的久佚之书。辑校者首次公布这批文书,间做考证、校勘记等。又收有蒋斧《沙州文录》、曹元忠《沙州石室文字记》。
敦煌掇琐
敦煌学著作。刘復编著。1925年作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二、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丛书之一刊行。作者从法国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写本中,录出104种,按性质分类编为三集。上集为有关民间文学的写本,如俗赋、变文、诗歌、曲子词、舞谱等;中集为关于社会情事的写本,如户籍、契约、诉讼状、官文书及有关婚姻、教育、宗教、迷信的杂文书;下集为关于语言文字的写本,如韵书、字书等。本书所录文书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敦煌学研究从偏重于四部书而进入到关注有关社会的世俗文书。
敦煌石室真迹录
敦煌学著作。王仁俊辑录。清宣统元年(1909)伯希和携部分敦煌写本至北京,王仁俊竞四日之力,将有关历史、地理、宗教、文学者抄出,并参照伯希和敦煌考察报告,详加考订,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录。其所录主要是P.4638、4640中的碑记及归义军史料,与蒋斧《沙州文录》略同。其中《沙州图经》、《西州图经》等未录原文,只有题跋。甲录之前有甲上,影印《邕禅师塔铭》、《温泉铭》及《金刚经》拓本。书后附录吐鲁番出土《北凉沮渠安周造寺功德刻石》。有宣统元年国粹堂石印本。1911年,王仁俊又据新见之《唐律疏议》(北河17背)编成己集,以《故唐开元律名例疏案证》为题单独刊行。
西域考古记(Serindia)
敦煌学著作。英国斯坦因著。1921年牛津克拉兰顿出版社出版。是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1906年至1908年)的正式考古报告。共5卷。第一至三卷为文字部分,第四卷为图版,第五卷为地图。其中第二卷第十四至二十五章记录作者在敦煌西北古长城遗址发掘汉简及在敦煌莫高窟拍摄洞窟壁画,骗取藏经洞宝藏的详细经过,并有所获材料的登录帐目第三卷第二十六至二十七卷记录安西、酒泉等地长城、石窟遗址。其后有各方面专家所写附录十篇,其中包括沙畹关于汉文碑铭与写本的考释,佩特鲁奇(R.Petrucci)与宾庸(L.Binyon)关于敦煌佛教壁画的论述,霍恩雷(A.F.R.Hoernle)为梵、于阗、龟兹语写本编的草目,托玛斯对敦煌藏文文书的札记,巴内特(L.D.Barnett)对敦煌绢画上藏文题记的译释。最后有详细的主题索引。第四卷共刊出一百七十五幅图版,其中包括敦煌写本、绢画、塑像、碑铭等资料的彩色或黑白照片。第五卷刊出彩色地图九十四幅。本书是敦煌以及中亚研究的最基本资料。1998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译本。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
敦煌学著作。王重民编。1962年5月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由总目、索引、附录三部分组成。总目是本书的核心,又分四项。(1)《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简目》。(2)《斯坦因劫经录》,由刘铭恕据英国博物馆藏卷的缩微胶片编成,计6980号,按编号顺序标目,间录重要文书原文,或写简要说明。(3)《伯希和劫经录》,王重民编,系据他1934年至1938年在法国国立图书馆所编卡片目录编成,计5579号,按编号顺序标目,间有提要。(4)《敦煌遗书散录》,共19篇,收录中、日一些公私收藏品的目录和几种专科研究目录。索引部分是将以上所有大小目录的题目,按笔画编成字头索引。附录有翟林奈《英国博物馆所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的分类总目、新旧编号对照表。是六十年代初所能知见的敦煌汉文写本总目录。
敦煌石室写经详目
敦煌文献目录。1929年北平图书馆成立写经组,编撰馆藏敦煌遗书目录。先后主持及参加编写的人员有徐鸿宝、胡鸣盛、许国霖、李柄寅、李兴辉、徐声聪、张书勋、陈熙贤、于道泉、孙楷第、朱福荣、王少云、马淮等,周叔迦亦参加对遗书的考订。至1935年基本完成。目录的结构参照《大正藏》、《卍字续藏》,分为:阿含、本缘、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槃、大集、经集、密教、律部、释经论、毗昙、中观、瑜伽、论集、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史传、音义、法数、杂著、目录,附道教、摩尼教、谱录、杂类、待考等部。千字文编号从"天"至"位"(其中天、玄、火三字空号),共8679件8738号。各号著录内容包括:千字文编号、起止字、长度、纸数、行数、起止卷品和经文字句、简略提要、考订说明与该目录配套,另附有《敦煌石室写经详目总目》、《敦煌石室写经详目检目》、《敦煌石室写经详目索引》(附《检目》)各一套。该目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惜未及最后定稿出版,即因日军侵犯,北平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南迁,遂至沉没五十余年。1990年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搬迁清点,方重现于世。现藏北京图书馆善本部。
英国博物馆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
(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Manusc-ripts from Tunhuang in the British Museum)
敦煌学著作。英国翟林奈编。1957年伦敦英国博物馆董事会出版。著录斯坦因敦煌收集品中S.l-6980和Or.8212/l-195中部分写本以及S.P.1-20号刻本,共分类新编为8102号(简称G.)。分为佛教文献、道教典籍、摩尼教经、世俗文书和印本5类。佛经部分先按南条文雄《大明三藏圣教目录》(A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Translation of the Budddhist Tripitakn)排列,然后分14项收藏外文献。道教典籍分作10项,注录道德经、列子、庄子、道经及《道藏》外文献和医药、占卜、日历等。世俗文书分为22项:(1)儒家典籍;(2)史籍;(3)地志;(4)诗歌杂曲;(5)故事与传记;(6)各体文章;(7)诏敕榜文;(8)奏书牒状;(9)书翰、书仪、官府报告;(10)契约、法律文书;(11)社条与社司转帖;(12)入破历、帐簿;(13)算书;(14)语汇、辞书、字书;(15)僧俗名簿、氏族谱;(16)户籍;(17)寺院财产帐目;(18)藏经目录;(19)杂器物历;(20)习字;(21)绘画、图表;(22)双语写本。每件写本著录编号、汉文名称及威妥码式转写、卷数、品第、汉文题记并英译,以及书法、纸色、质地、长度,最后是斯坦因编号。
苏联科学院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
敦煌学著作。俄国孟列夫主编。为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即旧亚洲民族研究所)所藏敦煌写本目录。已出2册,第1册1963年莫斯科东方文献出版社出版,著录新编号(简称M/孟)1-1707号;第2册1967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著录1708-2954号。此目录分类编排,首为佛教经律论,未入藏佛典及汉文著述;然后是儒、道著述,地志、史籍、律令,各种文学作品,辞书、韵书、字书,艺术品,医药、日历、占卜、习字,各种文书;最后是非汉文文献。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