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内蒙古阿尔寨石窟
探秘内蒙古阿尔寨石窟
"奔腾的黄河,漫悠悠地从这里流过,那是因为留恋这美丽富饶的鄂托克。"有"草原敦煌"美称的阿尔寨石窟就座落在这里,它以神秘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其中最富有魅力的一个部分。
阿尔寨石窟是富有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一朵艺术绮葩,是国内佛教壁画蒙古化的重要场所,它以其精美的佛教壁画、世俗绘画和回鹘文榜题而闻名于世。其中一部分世俗壁画因反映蒙古民族的历史事件、宗教活动、礼俗礼仪和生活场景而弥足珍贵。它的发现将我国佛教石窟寺建造的历史延续至明代,而且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营造石窟寺的重要遗例,对后期石窟寺的形制具有重要价值。
阿尔寨石窟位于鄂托克旗西北部的阿尔巴斯山东北部,石窟又称百眼窟,处于北纬39.7度,东经107.3度之点上。当地蒙古人称之为"阿尔寨乌兰乌苏"、"阿尔寨乌里雅苏"、"阿尔寨阿贵"等。阿尔寨一词,蒙古语是"物体参差不齐地向外展开"的意思,因周围有很多高低不一的小山岗而得名。整个阿尔泰是一座红色砂岩小山岗,高约40米,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50~80米,山顶海拔高度为1460米。
称为阿尔寨的山岗共有三座,即"苏默图阿尔寨"、"伊克阿尔寨"和"巴嘎阿尔寨"。"苏默图"蒙古语意为"有庙的","伊克"是大,"巴嘎"为小,亦即是说,总共有"有庙的阿尔寨"、"大阿尔寨"和"小阿尔寨"三处。这三座山岗以"有庙的阿尔寨"为首居南,"小阿尔寨"居其东约一公里处,"大阿尔寨"殿北。阿尔寨石窟曾是个佛教寺院,所以它是一个庞大的佛教建筑群。
石窟群分布在"苏默图阿尔寨"山岗上,洞窟多分布在崖顶以下高约30米左右的范围内,目前得到确认的有67个石窟,集中分布在山岗的西崖和南壁上,可分为上、中、下三层。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仅43个窟,其余多埋于黄沙之下或倒塌。山岗岩壁上还存有26座浮雕石塔,其中一座为密檐式塔、其余为覆钵式塔,此外山岗的平顶部有6座建筑遗址。石窟中的塑像已荡然无存,但每个窟中都多多少少留有一些塑像的碎片。在山顶东南端有小型敖包,是属当代居民祭祀活动的象征。
虽然历经磨难,阿尔寨石窟仍有近千幅彩绘壁画得以幸存。壁画多为彩色,以绿、红、黑、蓝、白、黄为主,为矿物质颜料,经历了数百年仍斑斓如新,实属珍贵,也有仅以黑色线条白描的,似为未来得及上颜色的未完成之作,但也可看出线条流畅,技法纯熟。在阿尔寨石窟中还有多幅黑教、红教、黄教等教派的法王画像,雄壮威猛,跨越数百年,荟萃于各洞窟,蔚为洋洋大观。 其中喇嘛教文化艺术,以及回鹘蒙古文、梵文、藏文榜题等,反映了古代多民族文化交流,是丰富而凝重的文化遗存。因此,我国考古学界、石窟学界认为阿尔寨石窟是中国长城以北草原地区"硕果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遗迹",堪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等石窟媲美,被专家们誉为"佛教艺术宝库"、"草原上的敦煌"。
然而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类艺术宝库同样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保护和开发的问题。过去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投资力量不够,保护意识淡薄,文物宣传工作不力等原因,阿尔寨石窟处于自然保护状态,造成阿尔寨石窟破坏严重,人们所看到的石窟千疮百孔,风化严重,残存的近两千平方米的壁画大多出现了病变、霉变,出现严重的空鼓、脱毁、裂缝,且人为刻画严重。 2003年,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关怀下,阿尔寨石窟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国家文物局实施的危岩体抢救加固第一第二期工程已竣工,第三期工程正在实施当中;壁画保护和安防工程正处在实验或设计阶段;地方政府实施的栈道工程已完工,我们坚信在"依法保护 科学管理 合理开发"的前提下,阿尔寨石窟会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在研究阿尔寨石窟文化的过程中,学者和当地人们对石窟展现的内涵和许多传说看法不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田广金先生从考古学角度撰写<<百眼窖石窟>>的调查报告,初步判断石窟可能为元代或稍晚些,正是这一对石窟的首次报道,奏响了学术界关注阿尔寨石窟的前奏曲。当地人流传着在这里的许多遗迹都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有着密切的联系。从1989年开始,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和内蒙古大学等单位组成单独或联合考察队,以石窟中的回鹘蒙古文榜题为重点,相继进行了多次考察,提出"石窟开凿年代可能始于西夏时期或者更早些"的观点。这样人们自然把成吉思汗所经历的史实和阿尔寨石窟联系起来了。鄂托克旗巴图吉日嘎拉认为阿尔寨石窟寺一直是祭奠成吉思汗的几个不同性质的纪念堂之一。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灭西夏,却逝于军中,保密措施极为严密,成吉思汗的安葬之地成了千古之谜。
掀开历史的一页,在公元1226年秋,成吉思汗在西征花刺子模之后,为惩罚西夏的背信弃义,率大军南越阴山,在鄂尔多斯西部的阿尔巴斯地区与西夏军队隔黄河对峙。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阿尔不合"围猎时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儿合惕"扎营养伤。据考证,"阿尔不合"即今的阿尔巴斯山;"搠斡儿合惕"译成汉文为"多窟汇聚",难道说成吉思汗真的在这里停留过吗?
位于东南侧的10号石窟门口树立着威猛神勇的苏勒德神矛,红褐色的马鬃在风中飞扬,矛头直刺蓝色的天穹。门西侧壁上有一座西夏风格的佛塔浮雕。在阿尔寨的石窟中,这眼窟是最特殊的,别的窟均是依山势在侧面开凿,唯独这座石窟,凿有两道竖壕,传说是为方便成吉思汗养伤时坐着射箭所凿的。
第28号窟中,还有一幅壁画,这幅壁画有不少考古学家都说是"蒙古贵族安葬图",它为梯型结构,最上面两层绘有山川、河流、原野,并在突出位置绘有两军对垒、激烈作战的场景,应是表现作战时的场面。第三层左侧绘有若干匹白马,一匹褐红色马及若干峰骆驼,右侧绘有两座白色蒙古包,尖顶高耸,其左侧有一间寺庙,一间宫殿,宫中绘一妇人,似在垂首痛苦,那是表现一种什么心情呢?
在第31号窟,还有一幅场面宏大的壁画,为一个地位尊贵、接受众人跪拜尊崇的大家庭。画中人物繁多,姿态各异,蓝黑色背景之上,绘有一座赭红色平顶山,颇似阿尔寨石窟山。
这些壁画在阿尔寨石窟出现,与传说中成吉思汗到底有没有联系,如此蹊跷,是一种偶然吗?
在石窟山顶平台上,这里的岩石竟似人工做成,每块的衔接之处都显得非常的平直,如果用脚使劲跺一下地面,下面就会发出空洞的响声。由此人们猜测整个阿尔寨石窟是由人工建成,是一座空心的巨型建筑,里面可能藏着更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平台上有一人工开凿的坑道,下连一石窟。据当地人介绍,这里是阿尔寨石窟夏秋季节最为阴凉的地方,而且这座石窟是仅有的从地面下挖,然后开凿的石窟,其余的石窟都是依山势开凿的,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潘照东猜测这就是成吉思汗的停灵之所,他的判断能站住脚吗?
更让人惊叹的是,靠近平台最北部的地方,竟然有一个正好容纳一副蒙古式棺材的地方!而靠西边的地方还有祭祀用的佛龛!蒙古人自古有"以西为大,以长为尊"的习俗,以西为大主要表现在佛龛、祖像、墓寺的方位和房间、坐席的位置方面,蒙古人把佛龛、祖像都要供放在蒙古包或房屋的西北角上,无论在自己家里,还是到别人家作客,都要注意辈份。住房,长辈要住西间;客人不能坐于西侧;吃饭时,客人要礼请本家长者入席,并让上座于他。难道,石窟山顶平台如果是停放尊贵长者的灵柩,这个人又是谁能赢得后人如此礼遇?
《元史》记载,成吉思汗"葬于起辇谷"。那么"起辇谷"在哪里?鄂托克旗史志办主任仁钦道尔吉先生经过多年研究,认为鄂托克旗西北部的千里沟,即是史籍所说的"起辇谷"。千里沟蒙古语读音与"起辇"谐音,汉语意为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高山峡谷。成吉思汗猎野马即在这一地区, 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双福先生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认为在学术立场上这样的推断是不成立的。
专家认为,古代蒙古帝王贵族死后大都采用将树木掏空,再装入遗体的做法。埋葬的时候,人们将棺木运到漠北大草原上,先用大军将墓地周围封锁,然后按照习俗埋葬,埋葬完成后,人们选择一只带有小驼的母驼,在埋葬地方杀掉驼羔,等到第二年春天草长高的时候,撤走部队。以后人们祭奠时,只要放出母驼就能顺利地找到墓地。这种葬俗,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地面不留任何标记。而在千里沟西北数公里,有一处依山傍水的草原,名为"包特根西力",汉语意为驼羔梁。
古代蒙古人信奉萨满教的灵魂崇拜,认为人去世,灵与肉就分离。按照蒙古民族的习惯,人将死时,把一撮驼毛放在死者鼻口处试试是否有呼吸,并用以吸附死者的灵魂,供后人祭奠。
根据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也就是吸附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蒙古族人视成吉思汗陵为圣地,平日殿内圣灯长明,祭祀不断。作为成吉思汗的唯一守陵群体,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达尔扈特人守护并祭祀成吉思汗灵柩700多年而从未中断,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的盛大祭祀活动,许多蒙古族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阿尔寨石窟山顶平台的敖包就是达尔扈特人祭祀成吉思汗的敖包。
阿尔寨石窟真正被世人关注是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文化厅等部门的几次田野调查开始的。经历了近二十年时间,阿尔寨石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迄今为止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四部、学术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参与编写阿尔寨石窟的第一部学术专著《阿尔寨石窟回鹘式蒙古文榜题研究》,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针对阿尔寨石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学术界也举办不少活动,以此让世人对阿尔寨石窟了解和关注,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利用。在2006年,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和鄂托克旗共同举办全国针对阿尔寨石窟的学术研讨会,又在德国举办图片展览引起轰动,石窟的神秘传说更是引起日本学术界的关注,在2007年,他们邀请中国的学者到日本讲学,阿尔寨石窟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关注的焦点。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历史的长河淹没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可大潮过后堆积的沙纹却总会留住他们曾经走过的痕迹,雄伟的遗址、精美的壁画、神秘的石窟、还有一代天骄在这里留下的千古之谜,这一切都是这座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所留给我们以及后世人们的思考,也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哈斯巴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