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察雅吐蕃石刻遗存发掘
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察雅吐蕃石刻遗存发掘
2009年6月16日至7月20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北大学考古专业联合组成考古队,在昌都地区的芒康、察雅两县进行了吐蕃石刻及盐井盐田考古调查。在对芒康县纳西乡盐井盐田做了短期补充调查之后,考古队主要对芒康、察雅两县已知的5处吐蕃石刻遗存做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并新发现2处吐蕃石刻遗存,取得了重大收获。
查果西摩崖造像位于芒康县纳西乡下盐井村查果西沟内的小拉康(佛堂)内。6月25日考古队对该地点的7尊造像进行了完整的考古调查和记录。造像雕凿在一块面南的大岩石和紧邻的一块小岩石上,现存有高浮雕大日如来、二菩萨、一供养人,二阴线刻坐佛和一高浮雕残像。其中,大日如来、二胁侍菩萨和供养人4尊造像均为高浮雕,着三角翻领阔袖袍服。除供养人头部系后期新修以外,其余3尊造像头部均可见残存的三叶冠和筒状缠巾残痕。大石东端高浮雕残像身披帛带,新塑头部下层可见原头部残痕,造型与大日如来和胁侍菩萨头部相似,时代可能相近。另外2尊阴线刻的坐佛时代稍晚。
6月27日~7月3日考古队在芒康县帮达乡然堆村调查朗巴朗增拉康(大日如来殿)佛教造像和然堆古藏文石刻。其间,按照当地电影放映员扎多提供的线索,又新发现和调查了然堆卵石线刻造像和达琼摩崖造像2处吐蕃石刻遗存地点。
朗巴朗增拉康造像位于芒康县帮达乡然堆村朗巴朗增拉康内,均为砂岩质圆雕,辅以浅浮雕和阴线刻划细部。造像题材为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大日如来居于殿堂中后部,前方左右两侧各排列4尊菩萨。9尊造像均着三角翻领阔袖袍服,头上戴筒状缠巾或筒状胡帽,外饰三叶冠。大日如来结跏趺坐于仰莲束腰须弥狮座上,菩萨游戏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据现
场观察,完整的菩萨像是由4部分构成的:头光、像、仰莲座、覆莲座,各部分之间均以榫卯相接。头光缺失,现仅存3部分。大日如来像则由头光、身光、像、仰莲座、须弥座上层、须弥座束腰部分、须弥座下层、四角蹲狮8部分组成的,现头光和身光缺失。
此外,拉康内外还散置有21块造像的残块。其中,头部残块7件、身体残块7件。除造像残块外,还有早期的狮头残块1件、狮腿残块2件、础石残块3件、莲座残块1件。同时,拉康周围还偶见板瓦、筒瓦残块。调查时在殿周围找出筒瓦残块3件,板瓦残块4件,瓦当残块1件,具有明显的唐代特征,但又不完全相同,可能为吐蕃时期当地所产受中原瓦作技术影响的一种地方类型。
6月30日,考古队员对芒康县帮达乡然堆古藏文石刻进行了现场调查记录。古藏文石刻位于然堆村然堆组北约250米处的扎金山西麓山脚下,古藏文刻在一不规则天然石块表面。地面部分可辨藏文六行,北侧保存相对较好,南侧仅可辨个别字迹。在当地村民的协助下,清理出埋于地下的部分。清理之后发现,地表以下部分可辨有藏文3行,南侧保存相对较好。由于风化严重,古藏文大多已无法辨认,仅可知自上而下第三行为:“一切圣者和世间……”,其余内容有待进一步释读。石刻藏文字体为吐蕃时期8种藏文字体之一的串珠体,是吐蕃时期碑刻的典型字体。
7月1日,根据帮达乡电影放映员扎多提供的线索,考古队员在然堆村朗巴朗增北边的扎金山西北麓且马龙沟发现了散落的卵石线刻造像,后又在附近寻找到半埋于地下的数块,共计18件。造像系用凿点连接成的阴线刻划而成。当天在朗巴朗增拉康内北回廊石刻残块中又找到1件风格相同的,共计发现19件石刻造像。造像题材有穿着三角翻领袍服的大日如来和立姿菩萨、披帛带菩萨、着通袈裟的坐佛等。其中,大日如来三角翻领袍服外又披帛带的形式与查果西的大日如来造像相似。冠饰则以三叶冠最为典型。发式除高肉髻外,还可看到着俗装的大日如来和立姿菩萨所戴三叶冠后出露的高髻或高桶帽形象,这些特征均表明这批造像属于吐蕃时期。此类吐蕃时期的卵石线刻造像在西藏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数量较大,题材和特征均十分典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7月3日,同样根据扎多提供的线索,考古队在从朗巴朗增回芒康县的途中,在朗巴朗增西北直线距离800米处的然堆村达琼组乡村公路北侧发现并调查了达琼摩崖造像。造像位于高14米的沉积岩断壁东北面中部,用连贯的阴线刻划而成。依崖面走势,从左上至右下依次排列5尊造像:左侧小坐佛、左侧立姿菩萨、中间坐姿大日如来、右侧立姿菩萨、右侧小坐佛。大日如来和二菩萨均披帛带,戴三叶冠,冠后束高髻或戴筒状帽。两尊小坐佛体态较小,位于两侧崖面边缘,着通肩大衣,从颜色和雕凿技法来看,时代应与大日如来题材造像相同。该处造像是吐蕃时期线刻摩崖造像在西藏地区的首次发现。
7月6日~7日、11日~13日,考古队对次曲康造像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记录。造像位于察雅县香堆镇香康(弥勒殿)的次曲康殿内,均为残块。发现菩萨残块14件,背光残块6件,明王残块8件,力士残块1件,供养人残块1件,其他残块3件。经过拼对修复和统计,最初的造像组合应为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二明王、一力士、一供养人。造像及残块雕凿方法均为圆雕,辅以浅浮雕和阴线刻表现细部。不过,此处的圆雕是背光与像雕成一体的背屏式造像。像、仰莲座、覆莲座之间以榫卯相接,每件造像至少应由3部分组合而成。大日如来和菩萨造像均披帛带,戴三叶冠,束高髻。大日如来结跏趺坐于仰莲束腰须弥狮座上,双手结定印,菩萨游戏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
7月8日~10日,考古队对仁达拉康丹玛札造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古调查。造像位于察雅县香堆镇仁加村仁达拉康内后部的丹玛札岩壁上,造像组合为浮雕的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二飞天,并阴线刻有藏、汉文题记。大日如来位于造像区域中部,其头顶上部浅浮雕屋顶式宝盖。宝盖左右侧上方分别刻月亮、太阳,左右两侧各自上而下排列1尊飞天及4尊菩萨像。造像均披帛带,戴三叶或五叶冠,部分造像头顶还有束髻残痕。大日如来结跏趺坐于单茎仰覆莲狮座上,菩萨游戏坐于仰覆莲座上。汉藏文题记均表明造像系吐蕃时期所雕凿,其中有唐蕃和盟的内容和汉族工匠的姓名。
6处佛教造像和1处古藏文石刻中,达琼摩崖造像和然堆玛尼石刻造像2处为新发现点,然堆古藏文石刻、次曲康造像2处目前尚无任何正式发表的资料,查果西摩崖造像和朗巴朗增拉康造像、仁达拉康丹玛札摩崖造像3处目前也未发表过完整的考古调查资料。因此,此次调查无疑是迄今为止对藏东地区吐蕃石刻遗存所做的首次全面考古调查和记录,成果丰硕。为研究吐蕃时期佛教史、佛教艺术史、唐蕃关系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执笔:席琳、张建林、夏格旺堆、田有前)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