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西魏北周装饰图案研究
莫高窟西魏北周装饰图案研究
李敏
内容摘要:西魏北周装饰图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内容上不仅有佛教纹样题材,而且加进众多中国传统动植物造型;不仅有西域传来的凹凸明暗画法,又融入了多层次的晕染法,用笔流畅奔放,笔法由北凉北魏简洁、鲜明、质朴、奔放风格逐渐转向细腻柔和、层次多变;色彩清雅而华丽,新的色彩构成关系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这是敦煌装饰图案在风格上更为成熟和民族化的转变。
关键词:西魏;北周;图案;装饰特征
中图分类号:K879;K87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10)01-0014-05
莫高窟西魏北周装饰图案题材、风格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人字披、藻井、龛楣图案不再只是摩尼宝、莲花、忍冬纹,中国传统的神灵凤鸟、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等与佛教摩尼宝、莲花、忍冬等装饰元素相互共存。本文试从敦煌西魏北周图案纹样构成形式的变化人手,探讨此期图案的装饰特征以及装饰风格。
一 西魏北周壁画中的装饰图案纹样
西魏北周时期忍冬纹、忍冬莲花纹、火焰纹、云气纹等在早期基础之上更趋向于俊逸飞扬,具有了一种“秀骨清像”之美。
(一)忍冬纹
北凉北魏忍冬纹造型饱满短小、简洁,叶子分三裂或四裂瓣,叶蒂短小,主要用于边饰图案,北魏晚期趋向于轻盈细长但短小纹样形态兼而有之。关友惠先生在《敦煌莫高窟早期图案纹饰》一文中对忍冬纹形态结构作了详细分类。
西魏北周纹样造型修长,除早期已有的忍冬纹形态之外,出现了前期少见的四出忍冬纹(图1)、五瓣花型藤蔓忍冬纹、藤蔓分枝单叶忍冬纹、藤蔓分枝双叶忍冬纹、缠枝花纹(第430窟)、S形忍冬纹(第297窟)。忍冬纹枝叶舒展灵动,藤蔓分枝单叶忍冬纹通过枝叶的弯曲变化又分为两种造型形态,藤蔓以二方连续形式婉转起伏,并以不同色彩间隔。北周忍冬纹在形态表现上更加随意,三瓣、五瓣花形甚至有六瓣花形忍冬纹随意交错在一个忍冬纹边饰图案中(西千佛洞第10窟),并无一定规律(图2)。另龛楣以及佛背光中常常有忍冬纹、火焰纹相结合的变形形式(第301窟),北魏龛楣边饰图案中的二方连续单瓣忍冬纹(第251窟)在北周第296窟龛楣边饰中则变化成了二方连续二瓣忍冬纹,线条起伏形似火焰纹。相似的有第428窟龛楣边饰中忍冬纹肥大、卷曲,叶片变形波浪状起伏似火焰纹(图3)。
(二)忍冬莲花纹
忍冬莲花纹是指忍冬纹与莲花纹组合构成的图案。北凉北魏忍冬莲花纹造型形态较为简略,组合形式为天人手持一枝长大的忍冬枝叶,其上开出一朵莲花,莲花造型多以一圆环表示。西魏北周忍冬莲花纹造型组合形式开始多样化,除被描绘于人字披图案中,还变化成四出忍冬莲花纹、缠枝忍冬莲花纹(西千佛洞第10窟)、螺旋状忍冬莲花纹等装饰于藻井边角、宫台栏墙、帷幔等处。
西魏北周时期天人手持的忍冬莲花纹形态细长、繁密,婉转多姿。忍冬莲花纹之上又描绘有摩尼宝、各种瑞禽诸如凤鸟、鸽子、鹦鹉、长尾鸟以及飞天、猴等,多分布在人字披。代表性石窟是西魏第288窟的人字披图案,其忍冬莲花纹上有摩尼宝、青绿色凤鸟、蓝色马鸡、白色绶带鸟、鹦鹉,鸟嘴均街一枝忍冬长叶,而且各个鸟的造型、姿态各不相同(图4)。缠枝忍冬莲花纹造型是以缠枝为骨架,缠枝内绘忍冬莲花纹。北周西千佛洞第10窟人字披后披,缠枝环状回旋,缠枝内绘忍冬叶,枝头绘莲花,造型形态独具一格。
螺旋状忍冬莲化纹构成形式为,五瓣或六瓣圆环莲花外忍冬纹枝叶呈螺旋状环绕排列,勾画时或简略或精细,非常具有动感(第301窟龛楣边饰、西千佛洞第8窟藻井)。
四出忍冬莲花纹被绘于帷幔装饰图案中(第296窟),造型为中间圆环状莲花(被简略画成圆环),左右对称各两枝忍冬纹,关友惠先生称其为四出忍冬纹。从北周出现的相近似的螺旋状忍冬莲花纹分析,中间圆环应当是被简略的莲花。
(三)火焰纹
此期火焰纹较北凉北魏初期无论从纹样组合、线描、线条形式都更加丰富,除出现忍冬、火焰结合的纹样之外,还出现了齿条形火焰纹和波状折带形火焰纹形式,有单头、三头、多头样式。
西魏第249窟西壁背光火焰纹,由外到内,第一层多头火焰纹;第二层是多色套联单头火焰纹,一、二层色彩黑、白、灰层次清晰丰富;第三层是单色单头火焰纹,青、绿、黑三色相间晕染;第四层是忍冬火焰纹,青、绿晕染;第五层是单线火焰纹,黑底白线。整个背光火焰纹五层由丰到简,线条婉转流畅,线描刚劲富于变化,是火焰纹中的代表作。
西魏北周时期藻井或平棋四方形图案四角多有火焰纹三角形适合纹样(第296窟、297窟、428窟),线条舒缓,起着陪衬藻井的作用。
第296窟西壁龛内千佛佛背光火焰纹,外层是新出现的波状折带形火焰纹,以三个火焰纹一组,色彩青、绿、土红、黑相间晕染,追求一种不规则的形式变化;第二层多层忍冬火焰纹,色彩上以二个火焰纹一组,青、黑、绿、土红相间排列;第三层千佛;第四层单头忍冬火焰纹;第五层亦是新出现的锯齿状火焰纹。色彩上富有特色的是皆以青、黑、绿、土红相间有秩序排列,节奏鲜明而丰富(图版11)。第290窟、428窟等皆有此新纹样出现。
(四)栏墙纹
西魏时期栏墙纹延续了北魏时期栏墙纹造型,纹样对建筑的模仿性较强,装饰单一。北周时期栏墙纹更加注重形式上的装饰,每块面均绘有图案,有S形忍冬叶纹、云气纹、螺旋状忍冬莲花纹、几何纹,或细致或简略,多以单线勾勒,比前任
(五)云气纹
除早期常见云气纹形式外,此期云气纹还出现了更加简洁的符号形态,常常以单线一划一钩表现天上云气,随意率真。如第249窟窟顶人字披图案中以青绿点染绘浮云及天花,表现神仙流云,与河南永城芒山柿园梁王墓、密县打虎亭汉墓、荥阳苌村汉墓等中原汉墓壁画中的云气纹极为相似。但此期石窟云气纹更加简率、随意。
(六)祥禽瑞兽纹
此期人字披、藻井图案中均出现了众多动物纹样,多是中国传统动物纹样:龙、虎、凤鸟、玄武、朱雀、饕餮等。
北周第297窟龛楣中有泥塑二龙戏珠,形象写实。值得一提的是北周第461窟忍冬龙纹藻井边饰,藻井四边以变化的忍冬纹组成长长的龙纹造型,首尾相接,蜿蜒而动,已经完全平面图案化(图6)。
第428窟平棋上绘四只白虎,以细墨线勾画,再施以赭色彩绘,造型写实。两虎相对,分隔于藻井两侧。《礼记·曲礼上》:“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风俗通义·祀典》:“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第428窟平棋白虎造型神态与洛阳卜千秋墓壁画所绘白虎相似,但造型更加写实,如白虎身上条纹、虎爪均以细线写实勾绘(图版12)。
玄武仅见于第442窟,龟昂首前行,蛇回首与龟相对,身体绕于龟身。龟甲以墨线勾画,再施以赭色彩绘,龟甲五边形几何纹清晰可辨。
第285窟龛楣、第288窟人字披皆绘有风鸟。
第285窟西壁龛楣画两只飞翔风鸟,细线勾勒,青绿色渲染,色彩华丽,造型与偃师辛村汉墓壁画中的风凰相似。《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翱翔其羽。”郑玄注:“风凰,灵鸟,仁瑞也。雄曰风,雌曰皇。”《山海经·南山经》记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日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日顺,背文日义,膺(胸)文日仁,腹文日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可见远古时期凤鸟即被视作吉祥神鸟。
饕餮是商周青铜器皿常用装饰纹样,亦称“兽面纹”,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其宗教意义浓厚,此时饕餮已不具有早期的宗教意义。
《鲁灵光殿赋》记载鲁灵光殿:“飞禽走兽,因木生姿。奔虎攫挈以梁倚,仡奋衅而轩髫。虬龙腾骧以蜿蟮,颔若动而躜踞。朱鸟舒翼以峙衡,腾蛇甥虬而绕榱。白鹿孑霓于樟栌,蟠螭宛转而承楣。”此期的祥禽瑞兽纹应是模仿中国宫殿建筑中的装饰。窟中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已不具有汉代及以前图腾崇拜的神秘、威严感,呈现的是一种自由、活泼的现实精神,这是西魏北周出现的特有的精神意趣。
二 西魏北周图案装饰特色
(一)饱满丰富的构成形式
1.纹样构成形式富于变化
在前期基础上,西魏北周图案中的忍冬纹、莲花纹、火焰纹、栏墙纹等形态皆有形式上的变化,如四出忍冬莲花纹、螺旋状忍冬莲花纹、缠枝忍冬莲花纹、忍冬火焰纹等,构成形式丰富多样,表现出石窟绘画者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2.图案构图细密、饱满
西魏北周洞窟图案随着内容的增加变化,藻井、人字披、龛楣、背光等图案构成较之北凉北魏早期简略构图也越趋谨严、细密而饱满,更加具有民族地域特色和装饰趣味。人字披图案忍冬莲花纹上除绘有摩尼宝、飞天外,还绘有各种造型的珍禽、猴子等,内容增加、构图相对繁密,层次亦变得丰富。如西魏北周时期每一个椽间人字披图案中的忍冬莲花禽鸟纹,多分为上下结构多层次重复构成形式,少则两层如第288窟,多则四个层次的重复构成如第428窟。此种样式的构成纯粹是为了装饰形式上的丰富并无其他实在意义,北周石窟较为多见。背光图案由早期的三层增加至五层,单头火焰纹、多头火焰纹、单头忍冬火焰纹、多色套联单头火焰纹等排列有序且紧密。丰富灵活的构图和笔法线条与窟顶中央规整的藻井图案形成了一动一静、相得益彰的对比效果,使整体石窟装饰更富于节奏与变化。
(二)流畅飞动的笔法
中国画传统以笔成像,笔为主动,形随笔成,这是中国绘画特有的要求同时也是佛画中国化、装饰图案中国化的因素之一,敦煌早期壁画即是掌握这种画法的工匠依据西域样本绘制的。我们在北魏第254、260等窟皆可看到早期称作铁线描的线形:中锋运笔,笔做圆线,精确、严谨而遒劲有力,有如“绵里藏针”,成为早期占主导地位的线描,它的艺术审美趣味与印度佛画中谨细的线条不同。自北魏晚期开始,纹样造型形态趋向细长、回旋婉转,用笔亦更加追求流畅、灵动与变化。这种笔法在西魏石窟禽鸟纹、火焰纹、莲花忍冬纹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新的色彩构成关系
北凉北魏与西魏北周时期壁画色彩具有不同风格特征:
一是主色调不同。北凉北魏时期以土红为主,色彩单纯、简洁,对比鲜明,风格淳厚;西魏北周以石青、石绿色调为主,层次丰富,风格细腻、清雅、华丽。
二是色彩渲染方面,北凉北魏早期多采用凹凸法晕染,强调立体感,色彩层次较为单纯、简洁;自北魏晚期开始,西魏北周则运用叠晕法,即单色不同明度、纯度分层次设色晕染,色彩渲染细腻、和谐统一而层次丰富多变。
三 装饰风格
(一)清雅华丽——装饰性与建筑性并重
西魏以后窟形多为方形覆斗顶,图案装饰主要是在窟顶的藻井、人字披、龛楣、龛沿、佛背光等部分。较之北凉北魏,此期图案从题材、纹样造型、构成形式、色彩渲染等方面皆有不少的变化,更加强调、追求装饰效果的华丽。装饰在建筑构造基础、题材之上吸收许多源于汉晋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物象内容、造型形态,更加富于现实精神。
北凉时期石窟(第272窟)藻井外无边饰、垂幔,装饰简朴。自北魏晚期,藻井演变为汉式华盖,华盖图案外皆饰有边饰、垂幔,纹样、色彩吸收中原风格,典雅、华丽。西魏第285窟覆斗顶上藻井图案就是典型的汉式华盖图案,藻井外绘二重三角纹垂幔,四角是饕餮兽头,口含璎珞流苏、玉佩及羽葆等饰件,即《东京赋》“树翠羽之高盖”在佛窟中的应用,段文杰先生认为“它是莫高窟首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形式”。藻井外四壁上部所绘弧形帷幔组成的大帐,这应该是当时上层阶级室内所用大帐的再现。孙儒倜先生指出佛教传至中国,“人们用帐安放佛像,是对佛的最高礼遇并表达出崇拜之情。同时反应了当时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第285窟的华盖图案、帷幔、帐皆是在窟顶藻井建筑结构之下所做的华丽装饰,以丰富的装饰表达对佛的敬仰。
(二)飞扬的气韵——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的造型艺术提倡“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即要求绘画要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这种审美理想必然也影响到了敦煌莫高窟装饰图案的造型形态、色彩和风格塑造。因此对比北凉北魏与西魏北周图案,由气韵而论,北凉北魏淳厚、节奏鲜明;西魏优雅、俊逸飞扬;北周儒雅、中和。
史苇湘先生在《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一文中提到“敦煌本土文化是河西文化的组成部分,河西文化又是永嘉之后在北方保存得较为完整的汉晋文化,弄清楚这个关系,对理解敦煌佛教艺术的审美至关重要”。敦煌古代画匠继承我国的绘画传统技法和题材纹样,在石窟绘画时“吸收汉代以来的云气纹那种轻盈、飘逸的精神,使龟兹壁画中那种体形较肥厚的忍冬纹变得清秀条长,舒展流畅。这种加长了的忍冬纹的效果与北魏末到西魏初期人物画中流行的秀骨清像的风格是一致的”。另外它包括了壁画中渐趋融入的中国传统造型形态元素,如凤鸟、瑞兽等纹样,以及忍冬纹、忍冬莲花纹、火焰纹、云气纹等造型形态所彰显出的细长、优雅、灵动、潇洒、飘逸的魏晋风度气韵,道劲有力、虚实有致的铁线描,纤长灵动的造型,清雅华丽的色彩构成关系,层次丰富的叠晕等无不渲染出此期装饰图案的气韵生动,这一切构成了敦煌的地方特色。
结束语
敦煌装饰图案在中国装饰艺术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西魏北周(尤其是西魏)的石窟装饰图案艺术从题材纹样、图案构成方式、线描笔法、色彩,装饰风格等,不仅吸收了印度佛教造像艺术、西域艺术精粹,还继承了汉晋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以后隋唐诸朝代的装饰图案艺术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对民族文化的融合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敦煌研究》2010年第1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