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炳灵寺石窟雕塑像欣赏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炳灵寺石窟雕塑像欣赏

  169窟是炳灵寺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开凿最早的特窟,它位于窟群北端唐代大佛右上侧,距坝面高约50米的悬崖上,俗称天桥南洞,高约15米,宽约26米,深约9米。该窟共编有24个小龛,龛内造像除个别为北魏时所作,绝大部分为西秦作品。

  169窟6龛内泥塑一佛二菩萨像,右侧为观世音菩萨像,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像,两菩萨同为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胁侍。观世音菩萨像高约118厘米,高髻束带,长发披肩,戴项圈、臂钏、手镯,袒左肩,斜披络腋,下着长裙紧贴双腿,飘带自脖颈后绕双臂垂下,给人宽博轻柔之感,左手下垂握飘带,左手上举持莲蕾,虔敬向佛恭立。菩萨双眼微微下垂,嘴角略带微笑,神情大度坦然。阴刻衣纹流畅而富有装饰感。白皙的肌肤配上红、绿两色的衣裙,艳丽而不俗,犹如皓月出于彩云之上--为佛像装彩,这是宗教雕塑与世俗雕塑的不同之处,可算佛教发明之一,今日的雕塑家还没有把这一点学到手呢。

  169窟的20龛位于南壁下层靠近洞口处,龛内并排泥塑五身坐佛像,其中第三身释迦苦修像保存完整。像高53厘米,高肉髻,额间刻两道皱纹,颧骨突出,腮深陷,颈间喉结高突,两肩瘦削,胸部肋骨凸现,腹部深凹。上身袒露,披巾从脖颈绕臂肘飘向两侧,下身着裙。结跏趺坐、禅定印。这身塑像刻画了佛未成道前瘦骨嶙峋的形象,肉体上的极度赢弱,与面部瞑目苦思,嘴角微笑的神态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冲突,很好地表现了佛为成道敢于牺牲的精神和无比坚定的意志。同时,这身塑像除胸骨节突有些别扭之外,也反映了匠师们对人体骨骼的清楚把握。这尊释迦苦修像,具有明显的犍陀罗风格,是中国石窟中塑造最早的一身苦修像。

  126窟、128窟、132窟是北魏典型窟,此三窟内均雕释迦多宝及二胁侍菩萨像。

  126窟正壁释迦多宝二佛均高204厘米,半结跏趺坐于方座上,两侧各立一菩萨。释迦长颈瘦脸,细眉直鼻,口小唇薄,低平肉髻。内着僧祗支,外着双领下垂袈裟,阴刻直平阶梯式衣纹与北周水波纹不同。左手触地印,右手施无畏印。多宝佛坐式、面相、穿着与释迦相同,右臂向外微举指向释迦佛,左手于胸前下垂。这两尊佛像同身边的胁侍菩萨像,及窟内它处的佛菩萨像一样,都有嘴角微微上扬,酒窝露出的秀骨清像特点,是庄严佛性中人性的起苗发端,虽然不够充分,也足以使人放下畏敬之心而生亲近之感。

  126窟北壁与132窟北壁,都雕有一交脚弥勒菩萨与二胁侍菩萨。132窟交脚弥勒高215厘米,头戴花冠,面形清俊,眉细长,眼微睁,颈细长,戴璎络,双肩披巾于胸前交叉上扬穿肘而下,交脚坐于方形台座上。脚下一力士,高肉髻,丰面,蹲状,双臂高举,手托弥勒菩萨双足。这一雕像打破了凡菩萨都是站立姿势的惯例,有开创意义,力士托足的形象,又不禁使人感到庄严佛国中一丝人间生活的情趣。细观交脚弥勒菩萨面相,只见她双眼下视,仿佛正宽容地注视着那个带着憨态的力士,欲笑未笑的嘴角又仿佛正忍俊不禁,情味十足。

  16窟原位于窟群南端睡佛院内,菩萨崖下方,1968年水库蓄水后淹没,窟内有称为睡佛的泥塑涅槃像一尊,于1967年切割成九块装箱分存,2001年恢复到文研所所址上新建的卧佛殿内。

  涅槃像身长860厘米,肩高180厘米,1967年整理时曾依次剥离清、明、唐三代的重塑层,现出北魏原貌,是我国石窟艺术中唯一一尊北魏释迦涅槃像。当时发现佛身后地面上有等距的十个方形栿孔,推断曾有十大弟子立像陪侍佛陀(大人物都有十大弟子,孔子也是)。在佛教传入早期,出现的佛陀涅槃像,多有众弟子捶胸顿足,手揪头发的悲痛场面,后来,随着对佛经真谛理解的加深,弟子们的表情动作才改为虔诚平和,不过现在弟子像全部已毁,就不好推断他们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了。原位于16窟的这尊涅槃像面部长圆,有毫光,高肉髻,磨光发髻,颈细,身体修长,属北魏晚期流行的清瘦型佛像。着通肩袈裟,衣纹作有规律的防梯式上旋。袈裟红色,颜面肢体为白色。这尊涅槃佛因为现在安放在平地上的卧佛殿内,所以成为善男信女最容易亲近的佛陀,一年四季,殿内香火不断。卧佛殿门口正对院内一株桃树,春季桃花灼灼,映衬着大佛安详喜乐的面容,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涅槃是另一种新生的佛家妙谛,是炳灵寺上最好的风景。

  6窟和82窟、146窟是北周典型窟。6窟内现存一佛二菩萨石雕像。佛像高147厘米,肉髻低平,面相丰圆,口眼俱小,微笑平视前方,双手相抱于腹部,半跏趺坐于台座上,佛着通肩袈裟,扇形阴刻衣纹,稠密的衣纹,正是曹衣出水的典型样式,美术典籍中的名词在这里保存了最好的实物样本。

  82窟内塑一佛二菩萨像,佛像高95厘米,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坐于莲台之上,袈裟下摆密摺,这里可以看出佛像妆束与西秦相比的变化。南、北二菩萨上身披巾,下身着裙,身材修长,面目清秀。有趣的是,这两尊菩萨分别高116厘米和117厘米,要不是佛座有44厘米之高,那么菩萨就要比佛高大了,这在佛教等级中是不允许的。82窟佛左右各持锡杖弟子一身,着褐色袈裟,令人联想到《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

  唐代窟龛众多,精美作品纷呈,代表作有3、4、10、11、21、28、31、34、38、41、42、45、53、60、61、64、147、148、168、171等窟龛。在这些窟龛中,以盛唐前期的造像最为精美,不仅形体丰满健美,造型简炼概括,并且十分注意人物的动态节奏和韵律感,以及不同对象的性格刻划,就其形象的生动,神情的逼真和技艺的纯熟方面而言,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形成了完全中国气派的民族风格。

  10窟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像,南侧天王像保存较好。像高82厘米,高发髻,双眉竖立,下唇翘起,嘴紧闭,威严有力,身着盔甲护胸,下着战裙,足穿靴,上身左倾,双手拄长剑而立,整个造型坚定勇猛,突出了天王的威慑力量。西方雕塑强调以肌肉来表现人物的力量,而这尊天王像只是通过身姿、动作和神情就做到了这一点,是中华民族美学中"生气"说的最好例证。

  31龛石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其中南侧弟像高74厘米,面相丰圆,嘴角微笑,颈有三道纹,内着僧祗支,外披双领下垂袈裟,左手握右手置于腹际,是一位风度翩翩充满活力的青春美少年形象,正是佛陀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善于记忆的阿难尊者。北侧弟子像高77厘米,嘴角微笑,颈部与胸前筋骨突起,为一老者形象,却是佛陀另一随侍弟子迦叶尊者,他妆束与阿难相同,却袖着双手。两位弟子一老一少,老成持重与自信愉悦的表情形成了美妙的对比,他们连同身边的胁侍菩萨一起,构成了佛国之中少长咸集其乐陶陶的"团圆照"。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因没有钱财,只好拿出唐僧的紫金钵盂,贿赂阿难和迦叶这两位佛陀的"办公厅主任",才取得了经卷。这样看来,阿难和迦叶这两位也是很好玩的"人物"。

  除31龛外,34、38、42、53、64等诸龛都有一佛二菩萨雕像,有时也增加弟子和天王,这是唐代造像在题材上的共同之处,其艺术风格也基本一致。以38龛为例,佛南北二菩萨分别高65厘米和63厘米,都是高发髻,面相丰圆,颈有三道纹,上身袒,下着长裙,戴项圈、臂钏、手镯,都有浮雕桃形项光,只不过南侧菩萨双手在胸前合十,自双肘搭下披巾,北侧菩萨则右手持莲蕾,左手提净瓶而已。欣赏这些盛唐菩萨像,首先要注意到两位菩萨的身体都呈完全的S形,都是向佛一侧相向扭胯,这是最能展现女性曲线美的身体姿势,如今舞台上pose的女性都摆S形;其次应注意到菩萨的妆束,早先的大裙和褒衣博带已为紧身衣所取代,反映了匠师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审美态度的转变,也折射出盛唐时代高度开放的社会氛围;第三,菩萨的面部表情是一种东方式的微笑,或恬静典雅,或悠然沉思,与健康丰腴的肌肤,一齐表现出内在的生命力。有人说唐代雕塑"菩萨如宫娃",就是对人体形象自然美感的通俗概括。

  唐代也有一些比较特别的造像,41龛和171龛就是两个特例。

  41龛内仅有一尊27厘米高的菩萨雕像,她面相和妆束与其它盛唐菩萨相同,不过她却是坐着,右手举莲蕾,左手抚膝,足踩莲花,奇妙的是,就是这个坐姿,也依然保持了S形曲线!旧传炳灵寺雕塑最小者为25厘米,不确。实际上低于30厘米的有很多,如28龛内天王脚下的小鬼,仅高15厘米,69龛内一佛四菩萨都在16-20厘米之间,72龛内有分别高13厘米和14厘米的两尊菩萨,大约才是最小的吧。

  171龛佛像比41龛菩萨大多了,有27米高,在甘肃的坐佛像内高度列第三(武山拉梢寺坐佛高36米,莫高窟96窟坐佛高33米)。这座上半身石雕,下半身泥塑的大佛,是唐开元十九年(731年)雕塑的弥勒坐像,明代修建大佛阁时进行了修缮,这从现存的泥层叠压关系可以看出。

  关于这尊佛像的建造者,藏于炳灵寺的明万历48年藏文《弥勒炳灵寺圣地图志》说"名滚尕者雕此像",应该是指匠师而言,中国古代一直不把匠师当艺术家看,"滚尕"能留名炳灵寺,实在是一个特例。至于这究竟是谁的雕像,又是谁主持了这么大的工程,《安多政教史》与《青唐录》各有说法,请参看后文资料录存。

  根据《弥勒炳灵寺圣地图志》记载,这座大佛身高八十八肘(一肘一尺),光是两眼就各长五肘,舌周长有五肘,可谓至大,如果不是国力昌盛的唐朝,恐怕也没有雕此像的气魄吧,唐以前以后就很少有这样的大佛雕像。《圣地图志》还说这尊大佛装藏有舍利、牙齿、头发、鼻血、遗骨、衣服等等(当然都是佛菩萨、大成就者及藏王等有身份者的东西),仅佛舍利就有"一升许",另有美王、宝石、供养药丸许多。装脏的说法虽然是"种种传闻",但说它是开过光的,有灵气的,大概可以肯定。

  70窟内明代塑的十一面八臂观音,是佛教密宗中的六大观音之一。观音像高273厘米,十一面由上而下分五层,一层为佛像,二层为三眼红发、巨目獠牙之法王像,三、四、五层基本相同,面目清秀,表情慈祥。依北周译《佛说十一面观音神咒经》所述,此观音不但能除寒热虫毒等多种疾病,而且"他方怨贼欲来侵境,以此观音像面正向之……令彼怨敌不能前进",因此信仰者十分普遍。这尊观音像丰胸细腰,双臂合掌举于胸前,六臂外扬或曲张,衣裙华丽,神情端丽温婉,于静穆中流露出某种庄严,是藏传佛教在炳灵寺造像中的佼佼者。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