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益阳远公道场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汉传佛教 益阳远公道场

  东周景王姬贞元年(公元前544年)即佛历元年,佛陀释加牟尼出生在印度一个部落的王室家中。他历经磨难,后来在菩提树下,七天不进饮食,悟出了人生苦难因果而创立佛教。东汉明帝六年(公元46年),印度僧人沿丝绸之路用白马驮经卷进入洛阳,佛教从此传入中土。开始被作为邪教在上层社会中传播。此后,中国社会处于近600年战乱时期,怜人悯天的佛教取代儒家道家的统治地位,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支柱之。

  今日中国的佛教有藏传与汉传之分。藏以佛教的经卷为梵文,为密宗,分喇嘛教与黄教,分布于青藏、新疆、蒙古及滇西南。中国其他地方及朝鲜日本等地为汉传佛教,经卷为中文,为净土宗。广大僧众均称净土弟子。

  汉传佛教是传入中土佛教各宗派山门,以净土法门为宗旨的联合的佛教沙龙。联合之前,净土宗是以净土法门为宗旨的佛教,在东方流传性最广的宗派。慧远在益阳建“清修寺”, 开设“远公道场”,倡导净土宗为净土初祖,从而启迪了汉传佛教。

  在益阳市东南20多公里处,在沧水铺镇与石笋乡之间,耸立着一座高峰叫碧云峰。它是青秀山的主峰,碧云峰。青秀山因似九江之庐山,故有小庐山之名。后因东晋高僧慧远在此建寺名清修,以后有人以此而名清修山。

  碧云峰,为靠近洞庭湖南面的一座高峰。他与佛教圣地南岳衡山路隔千里,自古至今仍称为南岳七十二峰中的第一峰。这中间的渊源关系,是由于公元373—375年,高僧慧远来此开设远公道场。慧远一生宣讲“净土”宗旨,而后在庐山创建的莲宗,为净土宗的前身。而汉传佛教是来中国佛教各宗派、山门,以净土信仰为宗旨的大联合体,它溶合了中国文化,形成了汉传佛教。自此,碧云峰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圣地。

  远公其人

  清同治年间,益阳县志记述:刘激诗云,“远公有道场,半落资之阳”。有东林、西峰、清修三寺。刘激者,明嘉靖三十年益阳知县,是益阳龙洲书院的创建者。远公是何许人也。

  远公者,乃东晋高僧人慧远(公元334—416年),山西雁门烦楼人士。俗家姓贾。名门士族出身。父精于玄学为一方名士,母笃信佛教。慧远聪慧好学,博六经,精老、庄玄学。年未及冠,遁入空门。从师多处,最终为释道安弟子。

  释道安师从佛图澄。佛图澄是知晓中国语言的印度僧人。曾为后赵政权石勒、石虎的国师。他广建佛寺 ,招收弟子 ,传播佛教并翻译经文。释道安是精通梵文梵语的中国僧人,也是佛图澄的传人。东晋孝武帝因慕其名,曾派专使致信相请。道安率弟子四百余众南下,行至襄阳时被西秦主苻坚所虏。苻坚请他为国师去长安主神器,他拒不受,坚持留襄阳。苻坚出资为他建寺庙。他也曾劝阻苻坚不要南侵东晋王朝。苻坚不听,贸然南下,在淝水一战,被东晋谢玄打败。苻坚败归长安后,并不为失败而悔恨,反而说他此次南下能获士才一个半,不亚于晋灭吴获二陆(士才一人指道安,半个人指习凿之,二陆指陆机、陆云)。苻坚并派秘书郎赵整协作道安译经,可见道安的佛学造诣及名望。

  慧远入道安门下,参悟佛经,学习梵语,参与译经。由于他学识渊博,悟性极高,常代师授课。并接纳宾客、宣讲佛法。他授课、讲法时深入浅出,把佛理与庄、老玄学融会贯通,深得道安与同门的尊重。

  远公道场

  公元372年,道安暗派慧远率弟子数十人从襄阳南下,以应东晋孝武帝之邀请。慧远一行,为追寻炎帝与黄帝的踪迹并寻找道学大师葛洪的事迹,决定在益阳逗留。中华文化,道教文化,在这里经慧远有机的融合,使佛教文化便在中华这丰原沃土里扎根。到益阳之后,见识了先期到达益阳的印度僧人不如密陀。与他参悟“净土法门”。并资助不如密陀在依山傍水的会龙山上建宝泉寺。[此寺由于(明)建文帝在此避难,更名为栖霞寺。见“净土宗第一寺”一文]。

  从益阳向东南远望,山峦迭嶂,一峰突起,那就是青秀山之碧云峰。慧远被那山的气势所陶醉。决定在山腰建寺,名曰清修。并广纳宾客,招收弟子,接纳僧侣,宣扬净土法门。这就是远公道场。远公道场香火鼎盛,不久又建起东林、西峰两寺。藏经甚多,且环境优雅,成为学子读书,文人云集之地。南宋名儒张轼在此设“小庐精舍”。收徒授课,其子弟甚多,在史书上他为儒家“义理学派”湖湘领袖,领一代风骚。远公道场给沧水铺这个驿站,带来了繁荣。李白曾三过其境,留下了“百代词曲之祖”的元典之作的“菩萨蛮”。在此词中,描写这里有“高楼”、“玉阶”、“长亭连短亭”等境况。难怪在南宋时, 曾为益阳县府临时所在地。“远公道场”不仅是东方佛教的圣地,而且促进了湖湘文化的发展。

  净土法门

  三国时,来东吴的印度高僧支谦译著了《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南朝僧人鸾昙著《观无量寿经》,唐代高僧善导有注解的“观无量寿经疏”及“往生论”人称“三经一论”。“三经一论”是净土法门的经典。净土法门,以往生西方极乐是佛教修为的终极目的。它主张内外双修,内修是以存善念、行善事、成善果往生极乐世界。外修是口念“阿弥陀佛”。“阿弥陀”是接引佛。他设慈航,普渡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口诵“阿弥陀佛”时,人能去除一切杂念,上慈航而进入佛境,比其他修为如面壁、打坐参禅、念诵经文记戒律、行佛事超渡众生等修为简便易行。无论文化程度高低,平生罪孽如何,人人都可为,都能往生极乐。

  净土法门,在东汉时已传入中国。释道安是倡导净土法门的佛学大师。慧远则承师训,以光大净土法门为已任。慧远提出以修“心灵上的净土”为宗旨,象莲藕一样出自污泥而不染。他在庐山,联合各名士、隐士。僧侣123人共建“莲社”,因之净土宗初为“莲宗”。自慧远之后,北朝僧人昙鸾去印度取净土法门经卷达十四年之久。到唐代,僧人善导著《观无量寿经疏》《往生论》,将“莲宗”正式定名为“净土宗”,认慧远为初祖。净土宗经朝鲜传入日本,在日本创建有“净土真宗”。净土宗是佛教各宗派流传最广、时间最长的宗派。受净土法门的启迪,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记》,虚设了一个世人向往的乌托邦社会。

  净土宗教旨

  口诵“阿弥勒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释道安之前法门的宗旨,慧远根据当时士大夫心理提出了净土概念,主张内修心灵一片净土,往生西方净土世界的宗旨。心灵上的净土,是在那权谋、杀戮、战乱不已的两晋历史时朝,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即名士的一种理念。以净土为修为宗旨的佛教,很快得到了名士的认同。因此,包括非僧侣的名士、隐士乃至道士,参与了莲宗的筹建,浔阳三隐之一的刘遗民为其制作“莲宗”碑文。而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是处于灾难不已的广大百姓的一种期盼。有目标、有目的的修为比漫无目标的四世轮回宿命论更多地吸引了百姓。

  从《周易》“坤卦”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墨子书中,多有关赏善罚恶的说法。善恶报应是道教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慧远继承与发展了这一思想,结合佛教的八面十方三千界,芸芸的众生,均在六道轮回,三世修为之中等教条,建立了“因果报应”理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不报今生报来世,不报本人报子孙。”兼之引入道教虚设的天堂,与虚构十八层地狱,以赏罚善恶。这一因果报应体系,规范了近两千年来从善向善的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美德。“因果报应”成为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主旋律。从市井街头巷尾,行旅之中的“道情”说唱,到动人心魄的元剧杂剧,及到清明的章回小说,甚至今天的武侠小说,都着力宣扬这一主题。

  把道教、儒家的思想文化注入净土法门的净土宗,使他在中华民族文化、思想意识中产生了共鸣。佛教便影响了东方社会的各个阶级。以极快的速度在各阶层、各个民族的不同人群中普遍传播。其影响超过了道教和儒教,并潜移默化地创造着东方文明。

  汉传佛教的形成

  佛教本身有各种法门。自慧远创建莲宗之后,以戒律为修为的律宗相继出现。慧远之后约一百五十年,印度僧人达摩来中土创建禅宗。更多的门派是以山门建立起来的宗派。这些宗派各有各自的名山、名寺,师承及清规戒律,并设首座、方丈、衣钵传人和山寺信物。如:天台宗,出身天台山,云门宗,出自广东乳源云门寺。

  律宗到中土之后,为东方佛教各宗派所借鉴,每个宗派都有共同的归戒,这是佛教共同的纪律。也有不同的戒律,而构成不同宗派原因。净土宗与禅宗扎根在博大精深、 丰源沃土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客观事物(即色界)的意境(业界),不断发展佛教哲理,使佛教成为认识社会、认识物质世界的一门哲学,因而显示了他的智慧和生命力,这也就是佛教长盛不衰的内在因素。

  佛教由东汉初年传入中土,到慧远之前,这一时候由秘密传播、发展到与中土道教儒教三教互相争斗和开始磨合时期。慧远创净土法门,基本上完成了三教的磨合过程。佛教的蓬勃发展,也产生了各种门派,各种门派之间的相生相克的磨合过程进行了六百余年,直到宋代,才完成了以净土信仰为宗旨的殊途同归。“诸恶莫作,众善从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共同的宗旨。随着各门派门规的消失,佛教的统一,各种组织活动如白莲社、净业社、西归会、净土会、念佛会、盂兰盆会,水陆道场;诸佛的诞辰、成道日或出家日或举行集会、烧香拜佛。或者以寺庙之名命名的庙会,遍及各个角落,经久不衰。庙会也是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活动的场所。佛教活动鼎盛局势从而创造了当时当地经济的繁荣。宋神宗时,宰相文彦博兼译经阁润文史时,他与净严禅师同僧俗十万余众,在京师同声念佛,人人口诵“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盈入耳,家家焚香秉烛,求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佛教盛行,可见一斑。

  来中土的印度僧人,带来了各自的佛教宗派法门,建立了不同的宗派。以慧远开创的净土信仰为宗旨的各宗派的溶合,使佛教形成了统一的佛教团体。这种溶入了东方文化的统一佛教,也称之为汉传佛教,自然成了东方佛教。开创了佛教历史上的鼎盛局面,使佛教在东方长期生存发展。净土宗的始祖慧远在江西庐山清修寺创建莲宗前,先在益阳青秀山建清修寺,开设远公道场,倡导净土信仰。因此,此地远公道场应是东方佛教的策源地。

  净土宗不设衣钵传人,广大净土弟子分布各地,没有固定的山门。自慧远创莲宗,二百余年后才由唐代高僧善导定名为净土宗,虽确认慧远为始祖,但师承关系早已疏远和淡薄。庐山之清修寺已经淡化。益阳清修寺尚未修复,其与汉传佛教的渊源关系更无人去考究。

  今天,我们应掠去历史的尘封,重新认识益阳栖霞寺为净土宗第一寺的重大作用。在碧云峰重建清修寺和新建一定规模的净土寺,研究净土法门,了解佛教文化,并弘扬东方佛教文化。让僧众来朝拜会龙栖霞寺及碧云峰清修寺这一汉传佛教的圣地。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