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四执 佛法的精髓
离四执 佛法的精髓
【 贡噶仁波切 讲 ◆ 黄亚瑞 笔录 】
在大乘显宗佛法里,“金刚经”中有一句偈语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偈语文字精简优美,意义非凡,要大家观有为法的世间如梦幻泡影般幻化,如露和闪电般快速消逝,就是要大家对不实在的世间法不要起执着。同样的,在金刚乘的教法里面,也有一句偈语可以和上述金刚经中的偈语互相辉映,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是这样的:
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
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
执着已目地,不具菩提心,
当执着生起,正见已丧失!
这句偈语,据藏密的说法是由文殊菩萨亲自传给萨迦传承的始祖--萨千·贡噶·宁波,它浓缩了佛陀的所有教法和修行的次第。金刚经的偈语还只是破世人执着世间有为法的邪见,而这个“离四执”的偈语更进一步道出了修行的次第,所以在金刚乘传承的教法中,它是赫赫有名的金刚棒,粉碎世人的不正见。
正见,是所有佛法的基础,在八正道中排在首位,不是事出无因。若怀着对世间的不正见,则我们修持佛法的人会偏离正确的道路。正见像一个领航员,使接下来的七个正道有正确的方向,而使行者走向涅槃。
在月中,来自中国四川西康德格更庆寺的贡噶上师,是萨迦传承的年青俊秀,年三十四岁,性格厚实,精进修行,完成多项的显密教法各闭关,是个脚踏实地的上师,他在本林主持几项法会、灌顶后,特别请他开示了这个赫赫有名的“离四执”的萨迦教法,使我们对佛法和修行有了整体的概念。
若要更详细的领略此四执的教法,我们不得不借用萨迦传承的另一位祖师,哦兰巴·藓南·桑耶对此偈的解释,他说:
第一既然已了知,
修学佛法人身宝,
难得无常易坏失,
应努力断恶修善,
第二既然已了知,
生死海中无量众,
皆入海怪口中苦,
应出离求涅槃地。
第三既然已了知,
虚空众生皆父母,
曾以慈爱利益乐,
应以慈、悲、菩提心,
成就利他之目标。
第四既然已了知,
凡所显现皆自心,
幻化离一切心造(之边执),
应修究竟之真理。
供养三宝不失时,
舍弃恶行修布施,
三轮体空尽回向,
必能圆满究竟愿。
以我的理解,第一段偈语破世人执着此生生活中的利乐,在这种短视的人生观中,失去了一个珍贵人身来修行佛法而得到解脱的机会。另外这种人生观也落入佛法所说的“断见”,以为人过了这一段生命就没了,紧紧提住现在这一段人生的欲乐,甚至不措手段,种下种种恶因,招下今生、下生无限的烦恼,也就是说,他不知道或相信“因果”的法则。这样的人生观,肯定是没有正见,贡噶上师说离四执的第一段句子:
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
其目地也是为了消除此种执着此生的不正见。他说要消除此种执着,先要建立起人身难得的观念。要得到宝贵的人身,其实要累积许多的福德资量,可是观世间的众生造善业的行为如白天的星星般少,造恶业的行为却如晚上的星星般多,因此他说要得到宝贵人身的机率,在西藏流行的一种说法,就像撒一把黄豆在墙上,看有那一粒黄豆粘在墙上。或是一只瞎眼的乌龟,每一百年把头升出海上,恰好穿过在汪洋大海中飘流木块中间的一个洞。要不就用数量来比,人类的数目,如某一个社区,比不上树下挖出来的一个蚂蚁洞的蚂蚁,因此相较之下,人类数目的总和,比不上森林中的昆虫数目。经上说,鬼道众生如暴风中的雪片般多,地狱道的众生却多如大地的尘数(泥沙),可见人的数目比较起来少得很多,相对起来就更加珍贵,应由此思维人身难得。人身虽难得,但要得暇满人身难上加难,金刚乘有所谓的十八暇满人身,是指人身八种无暇,十种圆满。八无暇,即指我们不出生于:(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长寿天人(五)野蛮人(六)不正见者(七)无佛之地(八)愚痴之人。人身十圆满是必须具备的,其中五种须自己拥有的,另五种来自他人。五种自圆满为:(一)生为人(二)生于中国有出家或在家众修行的地方(三)六根俱全(四)未犯五无间罪(或叫他人犯或随喜他人犯)(五)对佛法有真实信心。五种他圆满为:(一)有佛出世。(二)佛说法(三)佛的教法被保存着(四)有依法修行者(五)有慈心的施主供养。我们仔细思量一下,我们是否俱足这十八种暇满人身?如果我们有正确的观照,珍贵的暇满人身之得来不易,我们就会培育起向道之心。为什么,因为得到人身的机会如此希有,而失去人身却非常容易。
第一段“离四执”的解释偈文的第三行说:
难得无常易坏失
有生就有死,这是世间法的必定过程,当众生出生的时刻,死也相随伴着来。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一位妇人因为儿子的去世而悲伤,佛陀教她去某一个家庭里,他家里从没有死过人的讨取一些芝麻来,他就有办法让她的儿子复活。到了最后这位妇人放弃了寻找,同时也领悟了生死的关系而停止了她的悲伤。我们也要知道,伟大如释迦牟尼佛,他还是舍弃他的色身而入涅槃,对死的思维,我们可分作三个方面:
一、死必定来到。
二、我们不知道死亡来临的日期。
三、死亡时,只有佛法才有办法能帮助你。
大多数人都逃避面对死亡,不敢想到死亡,甚至会说:不会这么快轮到我,对死亡毫无准备,甚至对死亡一无所知。华人的俗语有说阎王要你三更死,绝不会留你到五更。死是必然的,幸运的是佛教徒对死亡的认识也比一般人透彻。所以当死亡时。哦,我们想,生命如此珍贵但短促,我应该掌握此段人身,好好的赶快来修行,因此佛法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聚合的现象,其性质皆属无常,最后必定毁灭。方广大庄严经中说:
三界无常如秋云,众生死如观舞,
生命如闪电,迅速逝去如飞瀑。
第二和第三句话跟金刚经中的偈语: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被推崇为佛法八大宗派之始祖的龙树菩萨说:“世间致死的因缘多,而维生的因缘少,且生因亦成为死因,所以一定要努力修行。”据他所说,生存之因缘,如你喜欢的居所、食物、财富等,也可能变成到致死之因缘。所以你必须细心思维死亡之必然性。
第二,思维死期之不可预知。人们死亡的原因很多,如老年、生病、意外、天灾人祸、战争等等,它可没有预告。有者死于胎中、少年、壮年或中年,所以你不能说等我老来,或有闲空时才来修行,死亡不会等你,它随时来袭。所以你须仔细思维立刻要来修行的必要性。
第三,我们常说我们所有的财物和亲戚关系死不带去,但事实上,贡噶上师说,即使在生前,如果没有修行,这些东西和关系对他也没什么帮助。你仔细思维你是独自面对死亡的过程,四大分解,善恶业随身,如果你在生前常常修行佛法,断一切恶,做种种善业功德,熟习死亡的状况,那你对自己的去处更有信心。所以你要思量修行佛法对我们死亡的帮助,这样你就很努力来断行善,修持佛法,珍惜人生。
离四执偈文中的第二段:
“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
这段文句进一步说,好,你明白了人身难得,死亡必来而不可知,所以你就起心学佛,并且很努力断恶行善,可是若你的目标只是期望有一个更好的来生,更好的福报,那你还是执着于世间,没有出离轮回的心,还是不正见。世间的苦,在离四执的偈文中说像海怪一样,把众生统统的吞噬进去,众生在生死海中打滚。苦,在巴利文中称为Dukka,我们汉系佛教把它译为“苦”,只是对了一半。Dukka含有苦乐参半的意思,就是说人生有甜、酸、苦、辣等味道,使人们吃尽了苦头,但有人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有味道,才剌激,从佛法来说这是精神的倒错,是无明,没有透视世间的现象和本质。
佛教所称为的世间,包括了六道众生的世界,称为娑婆世界(Samsara),是个苦海。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人间,不用说,我们知道我们一生的遭遇都是一本难念的经,即使我们有所谓的宗教信仰,有精神寄托,有救世主依靠,我们作了一些善业,如果没有正见,对世间法的正确了解,我们还是摆脱不了烦恼,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出离世间的心,所做的修行和功德落于有漏的世间福报。
“若执着于世间,则无出离心”
第二段偈文强调出离心的必然性,那我们须要先观世间的过患。世间的过患以苦来分类,有三种: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是在下三恶道中表现出来,即为地狱苦、饿鬼苦和畜生苦。地狱的苦可分寒地狱、热地狱、近边地狱和短命地狱。寒地狱又分为八种,从第一种的冷得身起疱的疱地狱到周身内外皆硬如石裂为十六块的“裂如大莲花地狱”,使地狱众生饱受寒冷之苦直百万年、亿万年以上。相反的是热地狱,从拿着武器跟人家厮杀开始到阿鼻地狱时,你无法分辨火与被火烧的众生,你唯一听到是他的哭声。他们的寿量也是无可限数。此外近边地狱的现象是众生堕入水沟、粪池、刀山、热河、烧板,受尽无量的苦。因此为避免堕入此道,我们必须思量地狱道的过患。
饿鬼的苦也可分为外在的、内在的和饮食的。外在的苦是因为贪的关系,饿鬼众生找不到食物,有时候看到远处是一座饭山或大河,历尽千幸万苦来到跟前,只不过是海市蜃楼,或饭山是一堆白土,大河是一块蓝色的石板而已,饱受饥渴之苦。第二种是内在的,即使他们找到了食物,也无法塞进如针孔般小的嘴吧,或通过如毛般幼的颈项,即使食物进入胃里,因为胃比山还大,他反而感觉到更饥渴了,有的即使吃进了食物,由于过去的业力,食物化成火焰,烧伤了五脏和身体,受无量的苦,这样的苦一再重复到业尽为止,为避免堕入此道,我们必须思量饿鬼道的过患。
畜生的苦,分为海洋和畜生的。海洋的生物居无定所,随波逐流,大鱼吃小鱼,或生活于黑暗陆块中,彼此堆积压挤,看不到自己的身体,也找不到食物。畜生如果是被人畜养的,要拉车犁田挤奶,被人棒打捆绑,到最后被宰杀来吃,另一些则被杀来取毛、骨、皮等,野生的动物互相捕食,弱肉强食,或被猎人追捕,畜生的普通性的苦是愚痴,不会思维,吃一些肮脏的食物,如狗吃大便,死鸡等腐烂食物,为避免坠入此道,我们必须思量畜生道的过患。
坏苦的现象,在三善道的情况比较明显。如天帝享尽福报后,临死之时呈现天人五衰的现象(花冠委缩、体臭、衣变旧、身光失去,及预知投生于下生)如投生为人道的仆人、饿鬼或地狱,其内心的痛苦超过地狱。或是统治世界的皇帝沦为仆人的奴隶,强者变弱者,富人变穷人,或每天遇你憎恨的人,跟相爱的人分离,求不到自己的愿望,这是人间的痛苦。而阿修罗心性嗔恨妒嫉,常跟天人争吵斗争,肢体破碎,受尽无量的苦。我们应该思维此坏苦的过患,而避免堕入此坏苦。
行苦的特征是川流不息不能安止的苦。我们思量一下我们这一生为了生存耗费了许多时间精神和体力来维持生活,用尽了心思后,到临死时,这些活动都没有意义和帮助。穷人为三餐而奔波,富人惧怕财富被盗抢,三界的六道众生没有一刻会真正的停下来,在轮回中打滚,为什么?就是不俱正见来透视世间的过患,来生起出离心。
这些世间的过患是如何产生的呢?佛陀在四圣谛法中说这是我们所招集的,就是自己种下的因所结成的果。这些因都有漏的,世间的,而其果报是有漏的,不能出世间的,你必须思维抛弃一切成为世间的恶行,而力事善行,这些因也可分做三方面来说:恶行、功德行和无记行。
恶行的性质有十种:杀生,偷盗,邪淫,以上三种属身业;第四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以上四种属语业;第八是贪、嗔、不正见(痴),认为无因果律、无四圣谛、无三宝等,不相信经典中所教的,以上三者为意业。其次应思维这些恶因在今生和来生带来的果报:短命、贫穷、配偶不和,受人批评,与朋友发生冲突,不被他人采信,不能如愿,遭遇极大恐惧者,少量恶业者生畜生道,中量恶业者生饿鬼道,重量者生地狱道。最后思维堕入三恶道的无量难忍难受的痛苦,因此应下大决心,宁死亦不再造身、口、意三种恶业。
功德行:应了解其性质,果报和如何完成它。基本上,上述的十恶业抛弃后,我们应以远离贪、嗔、痴之心来完成种功德行,比如说布施是种善行,但你若以求来世福报而行之,这是有漏的世间法,而不是出离世间的法,相反以纯净为肋人的心来布施,不执着世间的回报,这才是真正的出离心,在原始的佛法里,修八正道就是一个解脱的道路:正见、正思维、正念、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或是行菩萨道的六度波罗密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八正道中正见排在首位,六度波罗密中最强调的是智慧,两者都强调对世间的正确了解,否则一切修行都变成人天福报,都是世间法而不能出离、解脱了。
无记是日常生活中一些没有善恶动机所引发的行为。如吃饭、走路、驾车,其果报是中性的,即不带来痛苦也不带来快乐。可是藉由动机的力量,我们可将无记行变成功德行。譬如吃饭前可以观想先供养三宝、上师,及吃饭时是布施肚里的虫;沭浴时,观想菩萨以甘露清洗你的业障;大小便时观想业障从你身上消除然后化成甘露下施给一切冤亲债主;走路时可以观想去见上师或闻法;驾车时可观想驾一艘船渡一切众生过生死苦海,总之,尽量把一切心、行为安住在法上,培养和长养自己修持出离的心。
离四执的第三句偈文是:
“执着已目的,不具菩提心”
偈文解释说尽虚空界的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他们都曾以慈爱来利益我们使我们得到快乐,但他现在都没有脱离轮回,因此我们应该以慈心、悲心、菩提心来成功的利益到他们。在培养出离心后(这是声闻和缘觉修行的特征),离四执进一步提升出离心到菩提心。
我们都熟知,从出生到成人父母都给我们无私的关爱和培育,从十月怀胎到呱呱落地,以美食喂你,清洗你身上的污秽,给你衣食丰足,给你读书识字,保护你免一切灾难和得到一切利益,因此龙树菩萨说:
若将整个大地,皆搓成松子大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母亲,较之尤多。
经云:
四大海水较一位母亲曾给我们的奶水还少,若将一个人,他曾累世为我们父亲的身体,上下累积起来,要比梵天还高。
从母亲对我们的慈悲,及尽虚空界的众生都曾是我们的母亲这种认识后,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去利益他们,使他们得到解脱,因此我们应该祈愿母亲俱足及乐因,对她修慈心进而扩展至与自己不相关的人,亲戚朋友,师长,敌人乃至一切众生,同样的母亲也有她苦及苦因,我们也要对她生起悲心,经云:
大悲之水流心后,再扩展到师长、亲友,不相关的人、敌人及一切众生。
在南传的国家,禅师常常教导人们修慈心禅,使那些厌离心很强的行者能对人和社会多一些关怀。这个慈心禅的禅法也是从一个对象开始,进而推展到各个对象以及一切众生,但他选择的第一个对象是自己而不是母亲。但修此慈心禅只能达到三禅而不能解脱,可是慈心禅对行者在世间有很大的利益,如夜无恶梦,人际关系调和,受善神保护,死时安详等,所以是一种受欢迎的禅修。离四执的这种菩提心修法又更上一层了,他在慈心和悲心上建立了大悲的菩提心。时常在密乘提到的一种相对的菩提心是这样的,在此观想将自己和他人交换,观想广大如虚空般的众生为你禅修的对象,并念诵下文:
“愿一切如虚空般广大众生的身心痛苦,统统成熟于我,我具有的一切功德,快乐苦等,一切生皆能获得。”
然后做一些禅修,把众生的恶业化成黑气由你吸入,然后以你的菩提心化成俱功德白气呼出,由众生吸进得到利益和快乐,这样一进一出的修法,以自己代众生的业和布施自己的功德给众生的心称为自它交换菩提心,是大乘密宗修行的心要和三世诸佛的密教。
第四段偈文:当执着生起,正见已消失。
诺千?贡噶?桑波上师对此偈文的解释是:
第四既然已了知,
凡所显现皆自心,
此心幻化因缘聚,
幻化离一切心造(之边执),
应修究意之真理。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法师,他在听五祖颂讲“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起心”时大悟,我们无法体会他开悟的境界,但若以此偈文跟离四执的这段文句相比较,它们同样讲的是同一件事;应当离一切执着(应无所住)。因若执着于此生,则拨无因果而生断见(邪见),若执着世间,则不明白世间的过患而生常见(邪见),若执着于我的目地,成为声闻缘觉乘的自了汉,若执着于上述三个层面,则落入常、断、及相对菩提心的法执。以为真实的有你、我、众生和渡众生的行为,即是说行者若对法起了分别心,正见已丧失,他不能趋入空性,证得本觉。
在这里,贡噶上师说,第四偈文主要是要我们放弃对法的分别心,通过修禅定进入空性(因为空性是没有分别的)。对于法的分别心我们首先要对法的生起有个正确的了解。
第一, 一切外在现象皆视为心造。
第二, 视此心为幻化。
第三, 视此幻化不俱任何本性。
第一,譬如一个人作梦,他在梦中看到很多景像:马、象、男人、女人、瓶子、衣服、汽车、房子等等,你醒来后什么都没有。这些幻界是我们的心在作崇。同样的在我们梦醒的境界里,一切法的呈现也是我们的心识所现,除了你的外,没有其它创造者(大家可参阅唯识宗)。
第二,同样的,能幻化的心本身也是幻化的。即是说作梦的人,他梦到各种的境界,他有各种喜怒哀乐的反应,梦醒过后,他的境界和反应都不存在了。但即使他在作梦那一刻,各种境界和感受也是不实在的,末必也等到梦醒来时。同样的,我们仔细思索一下,在我们梦醒时的境界的心是真实的吗?还是虚幻的?譬如魔术师能幻化各种东西,这些幻化的东西不是真实存在的,魔术师本身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大家可参阅中观)。
第三,视此幻化不俱任何本性。起梦境的心,和所呈现的梦境境界虽然相对地呈现着,可是醒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万法的呈现也是一样,不管是在梦中或现实生活中,他只是我们的心和境界的相对呈现,他实质是没有东西存在。也就是他不俱任何本性,是空性,因此他会对境界的好坏不起分别心,不会执着我,我所做,被做;扩推及他人,寿者等。我们应该如此思维,而不执着任何的法。
建立起如此正见后,我们就要禅修来体悟这个空性,了悟此心和一切事物之本性无二的溶合在一齐,如水投入水,奶油溶入奶油。经由了悟空性自然产生无缘的大悲心,会对其它尚末觉悟众生生起大悲心。此外执着事物为实有的错误消失了,一切幻化的境界皆成为本觉的智慧,这个禅修的方法一般分止禅与观禅。弥勒菩萨说:
“止”是将心安住于心上,而不散乱,“观”则是要透视一切事物的本质。
止观禅的修法可说是各师各法,佛教的每一种传承有不同的技巧和见地,南传的禅法一般是数息法、观照法等等,汉系显宗的有天台宗的六妙门,智者大师的小止观、摩诃止观等等,金刚乘的有大中观、大圆满、大手印、道果法等,中国的禅,自然是其中佼佼者了,一路就是参到自己的本性,本觉了。
贡噶上师说,即然我人明白了我已经得到暇满的人身,我们就应珍惜此机会,在身、口、意三方面来修行佛法。身可以做大礼拜,口持佛号真言,心发大菩提心,广修供养布施。同时明白了离开四种执,我们就有了正见,正见跟佛的智慧是没有分别的,我们常修正见,得到佛的果位,我们的心的本性跟佛的本性是一体的,圆满解脱,没有任何烦恼和执着。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