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藏传佛教古寺红城感恩寺
探藏传佛教古寺红城感恩寺
永登县红城感恩寺,俗称大佛寺。寺在永登县城南80里红城镇西南隅。该寺为鲁土司五世鲁麟所建,开建于明弘治五年(14 92年),竣工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历时三年。次年弘治帝敕名 “感恩寺”,它是一座汉式建筑的藏传佛教寺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文物普查中本人对该寺作了调查,当时的寺院十分凄凉,早已停止了宗教活动,住寺的一位喇嘛已在当地生产队入户劳动。当时红城市面相当萧条,已失去当年商阜的繁荣,没有饭馆和旅社。我就和喇嘛住在一起,吃饭则由生产队派饭。
寺内主要建筑是大雄宝殿(大佛殿),是我们调查的重点,殿内是前拜殿后回廊的结构,造像仍为明代初建寺的原作,保存的相当完好。安排在拜殿内正面的是三世佛二胁侍弟子,两侧列两身十一面观音、八大菩萨和两身护法。拜殿外侧是可供穿行的回廊,这是一般寺院的常制。使我们感到兴奋的是布满壁间的那些小影塑,数量众多又兼神态各异,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观赏价值。统计起来正壁及左右壁(北壁和东西壁)各分上下层,塑造影塑高浮雕像七十八身,每身高50厘米左右。主要是佛菩萨像占居大多数。其次,有佛姥、天王、明王、护法、金刚、大黑天、部分十大弟子、部分十六罗汉。更值得注意的是尚有二十余身印度佛教宗师和佛教故事人物,及西藏佛教大成就者和上师。它们是通达佛理的高德大僧,或某一教派的创始人,在这里给予它们适当的位置,对于研究佛教人物是至关重要的,人物形象生动,表现了个自不同的身世气质。
可贵之处各尊身旁都有题名,使我们可以准确地了解它系何尊神。在藏传佛教艺术成为显学的今天,借助文字题名对藏传佛教文化的综和研究显得犹为重要。
可惜这些造像都毁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被当做四旧尽被铲除,尊像和题现已湮没无存了。随着改革开放及上世纪80年代初重新塑像,但重修后的塑像在题材方面有所改变,艺术水平方面和明代原作相比,那就不能同日而语了。重修后的四壁改绘为《西游记》,对于这壁重绘的《西游记》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近年来许多媒介将它视为建寺之初的原绘,把它当做明代作品加以宣扬,登之于报刊,见之于影视,这是一种误导。本人1963年调查时并未见到《西游记》而是佛教人物小影塑布满壁间;再则,从时代关系上看,建寺在前,《西游记》成书在后,感恩寺竣工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即十五世纪末,《西游记》成书于十六世纪中,相差半个世纪,不可能在《西游记》成书之前该寺已绘塑出《西游记》。明吴承恩(约1500年-约 1582年)小说《西游记》,是根据民间流传唐僧玄奘取经的故事,塑造出孙悟空大闹天宫,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尽艰险,终于取回真经,想象奇特,情节曲折,甚是热闹,家喻户晓,童孺皆知,但本画是近年绘制,不是明代壁画。何况,《西游记》最早成画年代地点是尚需考证的问题,怎么会最早成画于这里呢?那种认为先有感恩寺《西游记》绘塑,后有吴承恩《西游记》小说成书的论调更不可取。
感恩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甘青地区诸多藏传佛教寺院之一,虽然它的绘塑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至今寺院建筑保存完整,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对于研究藏传佛教的发展,乃至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一定的价值。保存其原址原物原状,不仅能再现昔日的风采,也为兰州历史文化名城增添古雅深邃的神韵。 (张宝玺)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