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其它>>正文内容

浅谈中日古典园林艺术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郭小磊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谈中日古典园林艺术

  郭小磊

  摘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中日古典园林形成差异的原因,对两国园林类型分类叙述,最后通过造园五大要素展开比较,进一步了解中日古典园林艺术的异同及各自的优秀品质。

  Abstract: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The different garden types have been compared and then the five factors of building the garden have been compared, which in turn makes us get to know bette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lassical gardens in China and Japan and their respective excellent quality.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日本古典园林;对比分析;造园要素

  Key words:Chinese classical garden;Japanese classical garden;comparison and analysis;factors for building gardens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54-02

  0 前言

  通过比较研究,一方面发掘这两种风格所体现的自然之美,揭示两个民族如何感悟园林,如何再现和表现自然;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学习日本园林的长处,结合中国造园艺术,为当今中国景观设计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 造成中日古典园林艺术差异的原因

  中日地理环境和气候与思想文化差异是造成中日古典园林艺术差异的外因和内因。地理环境区别是大陆和海岛的差异,在园林文化上就是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区别。

  气候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中国南北跨度大,北方建筑防寒为主,较厚重;南方建筑通风、采光为主,较小巧,园林植物也有较大差异。日本属海洋性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树木资源丰富。日本园林建筑用拉窗和拉门分隔,可以拉开,形成通透的空间。

  思想上,中国偏于儒,表现为乐天爱人,日本偏于佛,显示出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思考[1]。

  2 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中国园林发展史可以分五个时期,就是萌芽,产生,历经兴盛,成熟,衰微的过程。

  商周秦汉是园林萌芽时期,出现了“囿”、“台”、“园圃”三种园林雏形。魏晋南北朝是园林的转折时期,佛教传入,玄学兴起及老庄哲学流行,园林崇尚自然。隋唐是园林发展全盛的时期,园林艺术由自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渡。宋元是文人写意山水园的成熟时期,呈现简远、雅致、天然的艺术风格。创作风格倾向写意,注重意境创造。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江南园林艺术达到高峰。清中叶到清末园林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是中国园林的衰结期,形式脱离内容倾向[2]。

  日本园林发展史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飞鸟、奈良时代是中国式山水园林的泊来期,日本全面吸收中国的园林文化。平安时期唐文化和佛教仍是主流,但政府已停止派遣遣唐使,注重发展自己的文化。镰仓、室町时期是佛教禅宗化时期,产生了禅宗园林,特别是室町末期,产生了日本园林史上杰出的枯山水。桃山时期是园林的茶道化时期,日本人以朴素、淡泊为尚,创立幽静、幽玄的茶庭。江户时期是日本园林的综合时期,园林主题和类型丰富多变[3]。

  3 中日古典园林风格类型的分析

  中国园林大致可以分四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名胜游览区。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私家园林有时代风格,从西汉自然山水园到明清人文山水园。江南园林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寺庙园林建筑金碧辉煌,殿堂之庭,栽植松柏竹等常青树木。名胜游览区是结合自然山水开发,具有公共游乐性质的园林[4]。

  日本园林有以下几种类型:枯山水、茶庭、池泉园、筑山庭、平庭、寝殿造、书院造、净土宗。

  枯山水即在没有池水溪流的地方仅立山石,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做法。池泉式园林偏重于池泉为中心,筑山庭则是偏重于堆土山,平庭是在平坦地面上进行园林规划。茶庭是在进入茶室前的一段空间里,布置各种景观。寝殿造、书院造、净土宗主要是依据主体建筑而命名。

  4 造园五大要素的比较

  4.1 掇山的比较。中国古典园林掇山受蓬莱模式影响,皇家园林假山形体高大,雄伟;私家园林玲珑妩媚。日本古典园林中称“筑山”和 “野筋”。多取材神话中的仙山或自然中的名山,山体低矮缓和。

  中国古典园林把山水画理论作为依据,表现山的峻峭挺拔,创造深山幽谷,洞天府地的意境 。日本园林追求荒山野丘的趣味。多为须弥山,不是表现山的形态,而是佛教的思想。土山多模仿自然名山。

  4.2 置石的比较。置石立峰是以个体石材成景的造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中多用太湖石、黄石等,日本园林多用青石等。审美标准,中国讲求“瘦、透、漏、皱”。日本选石以浑厚朴实为贵。

  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意境因置石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置石方式有特置、对置等。以特置为例,又称孤赏山石,由大块山石布置成独石景。日本置石审美意境因石块数量不同而异,如九块石头可以做成九山八海的形式。

  4.3 理水的比较。中国园林讲究真水的处理,日本园林有真水和枯水两种处理。中国园林理水讲求“宁静致远”,以静赏为主。日本池泉式园林欣赏水的清澈通透,而枯山水以白砂之水表达空灵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讲究来龙去脉,显示疏水未尽之意。理水原理为“小水则聚,大水则分”,丰富空间。日本园林只重来水,以泷口交代,水体较小,以聚为主。

  4.4 建筑的比较。中国园林建筑式样丰富,皇家讲究对称,私家园林讲求一定变化,门窗花式多、雕刻装饰多,建筑密度较大。日本园林建筑多为高台式,式样简洁,以不对称为主,门窗构件式样简洁,建筑密度较小。

  中日两国的建筑都可以分为主体实用性建筑、休闲性建筑、附属建筑、建筑小品四类。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厅、阁、堂等是私家园林主体建筑,皇家园林则是宫殿;日本古典园林以寝殿、书院、金堂等作为主体建筑,茶室是茶庭的主体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休闲性建筑有亭、廊、榭等;日本古典园林中休闲性建筑有钓殿、舟屋等。附属建筑在此指的是桥、围墙等。中国园林有牌坊、影壁等,日本园林有石鸟居、石灯笼等。

  4.5 植物的比较。中国园林分两种,一是对花木外形的欣赏,二是欣赏花木蕴涵的文化。日本对苔草类植物情有独钟,在乔灌木方面也欣赏植物的外在美,日本喜欢象征长寿的植物和能体现生命意义的植物。

  中国分两种情况:一是季相美,显示四季不同的景观。二是植物的空间审美,同其它造园要素搭配,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日本重视春景和秋景,春赏樱花,秋赏红叶。樱花开在春季,只有短暂的几天;红叶类植物因其在秋季显出血染的风采,因而深受日本人的喜欢[1-2]。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以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掇山理水的手法等,取得了伟大成就。日本古典园林整体简单质朴,对每个细节都精心打造,简洁又不失精致。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值得我们学习。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认识到,现代景观设计,既要与传统园林一脉相承,又要借鉴别国的经验和成果,为我所用,这才有利于我国景观设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丹荔.中日园林造园艺术比较[D].重庆:重庆大学,2005.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周维权.风景园林建筑[M].北京: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4]贺振,徐金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剖析与创新[J].城市,1994(1):39-41.

  出自: 《价值工程 》 2010年4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