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营山县太蓬山石窟内容总录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7日
来源:不详   作者:蒋晓春 伍洪建 邵磊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营山县太蓬山石窟内容总录

  蒋晓春 伍洪建 邵磊

  内容摘要:四川省营山县太蓬山有龛窟104座,造像1476身,主要集中于透明崖、东门、南门一带,开凿时代主要是唐代和宋代,清代也有零星开凿。龛窟形制多为摩崖小龛,也有个别石窟和剔地浮雕,造像题材丰富,部分龛窟有题记。

  关键词:太蓬山石窟;内容总录

  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10)01-0039-12

  太蓬山位于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东北约四五十公里的太蓬乡一带(图1),历史上又称大蓬山,主峰海拔731.7米。开凿于此的大量石窟对研究唐宋以来南方地区佛教造像有重要价值。

  太蓬山石窟主要分布在太蓬山的透明崖以及东门、南门附近。透明崖一带有95龛,编号为透K1-K95,其中西壁34龛,东壁41龛,穿洞北壁11龛,南壁9龛(图2-5)。分布总长度近400米,现存造像1450身左右(含透K17佛像1046身)。从透明崖下至东门沿线现存6龛,编号为东KI-K6,现存造像约20身。南门附近造像3龛,编号为南K1-K3,现存造像6身。以上三处共计104龛,1476身造像。

  太蓬山石窟按形制可分为窟、龛、剔地浮雕三大类,其中窟4座、剔地浮雕3处、余皆为龛。根据龛的层数可分单层龛、双层龛和三层龛三种,以单层和双层龛为主。内容组合较丰富,有一佛、一佛二弟子、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三佛、观音地藏、三圣等基本组合,此外还有人形化天龙八部、飞天、供养人、乞讨者、菩提树、莲花、楼阁等形象。从龛窟形制、造像风格以及题记来看,太蓬山石窟造像以盛唐和中晚唐为主,宋代次之,清代也有零星开凿,同时还进行了大规模维修、装彩活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80年代后对部分毁坏塑像进行了重塑和装彩。

  2008年7月,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营山县文物管理所对太蓬山石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全面调查,现将石窟内容总录予以公布。

  一 透明崖石窟群(共编95号)

  编号:透K1。时代:唐。形制:穹隆顶窟,拱形门楣,窟平面略呈圆形,穹隆顶上有同心圆藻井,内呈放射状分格,藻井外绕以飞天。后壁剔地高浮雕一龛,龛分上下栏,左右各有一侧龛。龛为双层方形,内龛门楣为佛帐顶,屋檐两端起翘明显,斗拱硕大。龛门宽138厘米、高205厘米、深134厘米,后龛宽90厘米、高68厘米、深46厘米。后龛内小龛宽47厘米、高38厘米、深69厘米。右龛宽62厘米、高41厘米、深17厘米,左龛宽55厘米、高52厘米、深19厘米。内容:后龛上栏内有倚坐像一身。题刻:左侧小龛上方刻一“秦”字,右侧小龛上方刻一“州”字。现状:龛完整,莲花顶依稀可辨,弥勒、飞天基本不存,后龛造像为新塑。

  编号:透K2。时代:唐?形制:双层方龛,弧形后壁,内龛分上下两层。上层龛后壁弧形,下层龛立面呈梯形。上龛宽142厘米、高230厘米、深90厘米,下部小龛宽74厘米、高100厘米、深115厘米。内容: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连头光高82厘米,弟子高79厘米,菩萨高63厘米。题刻:在主尊身光右侧刻“秦州人”三字。现状:龛完整,造像被毁,仅余痕迹。

  编号:透K3。时代:唐?形制:圆角平顶龛,后壁弧形,顶壁交接处呈弧形,龛上部有浅门楣。龛宽90厘米、高80厘米、深30厘米。内容:一坐佛二弟子?现状:龛完整,主尊造像头部被毁,仅余痕迹。

  编号:透K4。时代:唐?形制:双层龛,外龛仅余一壁,内龛拱顶。龛残高约60厘米。内容:一立佛。现状:龛残甚,仅余立佛残痕。

  编号:透K5。时代:不详。形制:三层方形平顶龛。龛楣较浅,第二层龛分上下两龛,上龛正中又有一龛。外龛宽114厘米、高141厘米、深232厘米。内容:未见造像。现状:龛完整。

  编号:透K6。时代:不详。形制:双层龛,外龛方形平顶,内龛弧壁拱顶。宽约50厘米、高约70厘米、深约20厘米。内容:一坐佛,造像呈粗坯状,似为未竟之作。现状:龛较完整。

  编号:透K7。时代:唐。形制:弧壁平顶龛,后壁上部有一浅龛。外龛宽约200厘米、高约300厘米、深约40厘米。内容:后壁上部浅龛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主尊连头光高32厘米。右侧弟子连头光高34,菩萨连头光高35厘米;左侧弟子连头光高34,菩萨连头光高45厘米。题刻:两方,一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为嘉定八年(1215)程德降题留。现状:造像被毁,形象依稀可辨。

  编号:透K8。时代:唐。形制:方形平顶龛,后壁上部有一浅龛。外龛宽约240厘米、高约300厘米、深约40厘米。内容:浅龛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连头光高52厘米,两侧弟子高39厘米,菩萨高41厘米。题刻:三方,一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为嘉定二年(1209)宋德之题留,一为嘉熙戊戌(1238)聂远题留。现状:造像被毁,形象依稀可辨。

  编号:透K9。时代:唐。形制:双室窟,前室平顶,后高前低,后室方形平顶。前室宽约315厘米、高300—335厘米,前后室之间门宽150厘米、高160厘米。后室宽430厘米、高约185厘米、深290厘米。内容:俗称打鼓洞,前室右侧有小龛,左壁有题刻1方。前室造像为未竟之作,除右壁小龛隐约可见曾雕有一立佛外,各像均为石坯。后室无造像,后壁开龛4个、题刻1方,两侧各开龛1个(图6)。题刻:窟门和后壁均有题刻,小字,磨泐十分严重。窟门题刻隐约可见“……真身……不悬心……”等小字,可能为佛经。现状:保存基本完好。

  编号:透K10。时代:唐。形制:平拱顶龛,弧形后壁,顶壁交接处呈弧形。龛宽约i00厘米、高约110厘米、深约50厘米。内容: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现状:龛完整,造像被毁,形象依稀可辨,现造像为新塑。

  编号:透K11。时代:唐(清代重塑)。形制:平拱顶龛,龛内弧壁,顶壁交接处呈弧形。龛宽约1O厘米、高约100厘米、深约40厘米。内容:一佛二弟子。现状:龛完整,造像被毁,形象依稀可辨,现造像为后塑。

  编号:透K12。时代:唐(清代重塑)。形制:双层方龛,外龛敞口平顶,内龛弧壁,顶壁交接处呈弧形。外龛宽约200厘米、高约210厘米、深约100厘米,后壁龛宽约200厘米、高约190厘米、深约30厘米。内容:三坐佛四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主尊头顶两侧各有一飞天。题刻:左侧壁有题刻一方,惜已难以辨识。现状:龛完整,三坐佛为后塑。

  编号:透K13。时代:唐。形制:外方内圆拱形双层龛,顶壁交接处呈弧形。后壁有上下两龛。外龛宽254厘米、高304厘米、深180厘米,后壁上龛宽155厘米、高188厘米、深23厘米,下龛宽87厘米、高80厘米、深109厘米。内容: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六金刚?龛后壁有华盖和莲花。主尊连头光高56厘米,方座高43厘米。右 侧上层金刚高38厘米,下层金刚从右至左依次高34、33、28、36、37、36厘米;左侧上层天王高59厘米,金刚高44厘米。题刻:左侧龛壁布满《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题刻,龛外右侧为天复七年(907)七月朱伦之镌刻的《普济寺碑记》。现状:龛完整,造像被毁,形象模糊,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为新塑。

  编号:透K14。时代:唐。形制:双层龛,外龛方形,仅余一角。内龛后壁弧形,残宽约90厘米、高约80厘米、深约30厘米。内容:一坐佛二立像,主尊两侧有菩提树。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残存部分坯体。

  编号:透K15。时代:唐。形制:双层龛,外龛方形,仅余一侧,内龛后壁弧形。残宽约100厘米、残高约90厘米、深约25厘米。内容:一坐佛二立像。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存部分坯体。

  编号:透K16。时代:唐。形制:方形平顶龛,后壁分上下龛。通宽260厘米、高347厘米、深160厘米。上龛宽180厘米、高155厘米、深86厘米,下龛宽186厘米、高142厘米、深80厘米。内容:后壁上龛造倚坐千手观音像,两侧各有一立像,上龛下方有武士和乞讨者形象。下栏造一佛和六立像。上栏主尊高96厘米。右侧菩萨高91厘米,供养人分别高19、25厘米;左侧立像高89厘米,供养人分别高16、23厘米;乞讨者高14厘米左右。上栏右侧天王高86厘米。下栏主尊连头光连座高114厘米。右侧第一立像连头光高64厘米,第二立像残高80厘米,第三立像连头光高79厘米,下栏右侧上层天王高86厘米,下层天王残,高度不详;左侧第一立像连头光高71厘米,第二立像连头光高68厘米,第三立像连头光高50厘米。下栏左侧上层天王残高83厘米,下层天王残,高度不详。题刻:龛内题刻两方,其一全文为:右弟子冯可振所造功德意者先去/大顺元年七月内偶因公行经过遂发/心于此大蓬置造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菩萨一龛愿乞亲眷万福寿命/遐远前件功德今蒙成就以乾宁/二年正月十五日设斋表庆讫/弟子渠州大竹场衙典冯可振和/南谨白当寺住持僧师海题/

  现状:造像毁坏严重,形象模糊,千手观音和下方佛像为新塑。

  编号:透K17。时代:唐。形制:平顶龛,宽380厘米、高417厘米、深163厘米。后壁中部一龛,圆角平顶,宽118厘米、高98厘米、深30厘米,右侧龛宽76厘米、高116厘米、深lO厘米。内容:龛内塑三坐佛、两飞天,龛外是千佛,共1046身。现状:龛右壁和造像被毁,释迦和千佛为新塑。

  编号:透K18。时代:唐。形制:三层平顶龛,龛壁粗糙。外龛宽126厘米、高417厘米、深424厘米,后壁龛宽113厘米、高159厘米、深87厘米。左侧上龛宽122厘米、高230厘米、深43厘米;左侧下龛宽130厘米、高56厘米、深10厘米。内容:左壁有造像一身。现状:龛保存完整,造像被毁,仅余部分坯体。

  编号:透K19。时代:不详。形制:佛帐顶龛,后龛残宽约100厘米、高约60厘米、深20厘米。右壁有侧龛,侧龛宽约150厘米、高约100厘米、深约30厘米。内容:侧龛内雕有一立像。现状:造像被毁,形象模糊。

  编号:透K20。时代:不详。形制:拱顶浅龛,残宽约150厘米、高约100厘米、深约50厘米。内容:一佛二弟子?现状:毁坏严重。

  编号:透K21。时代:唐。形制:平顶龛,后壁弧形。宽207厘米、高约230厘米、深约30厘米。内容:一佛二弟子,主尊尖顶背光,圆形头光,坐于六棱形束腰须弥座之上。现状:龛完好,造像被毁,一佛二弟子为新塑。

  编号:透K22。时代:唐。形制:平顶龛,顶壁交接处呈弧形。龛宽约205厘米、高约230厘米、深约30厘米。内容:一佛二弟子。主尊结禅定印于莲座之上。现状:一佛二弟子为新塑。

  编号:透K23。时代:唐。形制:尖顶龛,后壁弧形。龛宽162厘米、高130厘米、深10厘米。内容:龛内造像可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一佛二弟子四天王,下层为八个动作各异的立像。主尊连头光高87厘米,右侧立像高61厘米,上层天王高31厘米,下层天王高28厘米;左侧立像高62厘米,上层天王高31厘米,下层天王高29厘米。底下八个小立像从右至左依次高35、35、32、25、24、28、28、31厘米。现状:龛保存完整,造像被毁,形象模糊,一佛二弟子现代装彩(图版28)。

  编号:透K24。时代:唐?形制:平顶龛,后壁弧形。宽121厘米、高143厘米、深20厘米。内容:三立像,主尊高141厘米,右侧立像连头光高104厘米,左侧立像连头光高92厘米。现状:龛完好,造像被毁,现存三立像为新塑。

  编号:透K25。时代:唐(清代装彩)。形制:圆拱形顶龛,后壁弧形。残宽228厘米、高约200厘米、深25厘米。内容;可分两部分,右侧为一千手观音,左侧为天龙八部、天王、文武官服者、供养人和乞讨者。千手观音结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圆形头光,外围有三圈同心圆,圆内密布手掌,外圈饰火焰纹。天龙八部为人形,形态动作各异。八部天龙之下有一执笏着文官服者和一拄剑着铠甲武官服者。另有三头六臂明王,三头均束高发髻,外披短袖衣,上面四手上举,下面双手合掌于胸,腰系帛带,帛带下垂至地,右脚着地,左脚向前踏方台上。明王左侧为一抱拳男性供养人像,龛的左下还有一单膝跪地的乞讨者造像。主尊高87厘米,座高45厘米,手掌长12.5-13.8厘米,左下三头明王像高57厘米,文官高53厘米,武官高55厘米,下方供养人分别高28厘米和29.5厘米。现状:龛基本完好,造像多数保存完整(图版29)。

  编号:透K26。时代:不详。形制:拱顶龛,弧形后壁。残宽46厘米、残高210厘米、深23厘米。内容:不详。题刻:龛左侧壁镌刻“僧道怡记”四字。现状:龛已毁,仅余一侧。

  编号:透K27。时代:唐。形制:外方内两层檐佛帐形龛,涂朱。外檐光素方直,内檐为佛帐式。檐面分三层,上两层装饰卷草纹,下层装饰珠链、风铃,内龛两侧有珠链飘垂。内龛呈圆拱形,宽270厘米、高224厘米、深25厘米。内容:内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及人形天龙八部共13身造像,以主尊为中心对称分布,主尊为坐像。现新塑老君像,主尊连座、头光高160厘米,方形台座高29厘米,宽67厘米。主尊右侧后壁龛宽192厘米、高185厘米、深114厘米。主尊左侧第一至第六立像分别高97、98、102、107、121、99厘米,右侧第一至第六立像分别高104、112、105、113、129、100厘米。右侧龛口有一力士,残损严重,高度不详,左侧龛壁残缺。现状:原塑像毁,主尊老君坐像及二弟子为新塑(图版30)。

  编号:透K28。时代:唐(清代装彩)。形制:双层方龛,顶壁交接处呈弧形。外龛宽70厘米、高约70厘米、深10厘米,内龛宽60厘米、高50 厘米、深约20厘米。内容:一坐像二立像,主尊连座、头光高88厘米,左、右立像连座、头光高85厘米。现状:龛完整,造像为新塑。

  编号:透K29。时代:唐。形制:外方内圆拱形双层龛,龛外上方和两侧有七个榫孔。内龛用双线勾出桃形龛楣,弧形后壁,顶壁交接处呈弧形。外龛宽约223厘米、高约200厘米、深73厘米,后壁龛宽184厘米、高1 90厘米、深30厘米。内容:内龛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倚坐于台上,现新塑为孔子像。两侧弟子和菩萨均毁,仅余痕迹。主尊连头光高149厘米。右侧弟子被挡,高度不详,菩萨连头光高152厘米;左侧弟子连头光高130厘米,菩萨连头光高159厘米。题刻:左壁有题刻两方,其一为有名的“安禄山题龛”:大唐先天二年岁在辛丑七月朔十五日弟子/安禄山稽首和南尽虚空通法界常住一/切诸佛但弟子业缘五浊受荫阎浮恒为/二竖相催四蛇所逼加以法王垂泽梵帝流恩伏/闻大圣大慈囵救众生之苦真实不虚遂发/圆心囝此圈山敬造弥勒像龛一铺合家图/圆上为口口帝主人王七代父母下及法界苍生/白/

  (注:脱落的题刻文字依明万历四年《营山县志》补齐)现状:龛基本完好,造像被毁,形象模糊,主尊为新塑孔子像。

  编号:透K30。时代:唐?形制:双层龛,外龛平顶,内龛圆拱形顶。外龛残宽约60厘米、残高约70厘米。内容: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连头光残高48厘米,右侧弟子连头光高47厘米,菩萨高53厘米,供养人高26厘米;左侧弟子、菩萨残甚,高度不详。现状:龛基本完好,造像被毁,形象模糊。

  编号:透K31。日寸代:不详。形制:拱顶龛,残宽328厘米、残高230厘米、深89厘米,后壁龛宽112厘米、高160厘米、深63厘米,后壁左龛宽46厘米、高76厘米、深15厘米。内容:原造像不存。现状:龛残,现存塑像全为新塑。

  编号:透K32。时代:唐。形制:剔地浮雕,分布范围残宽约80厘米、高约200厘米。内容:画面以坐于高大粗壮的莲茎之上的阿弥陀佛为中心,周边环绕听法菩萨像,能看出的至少有12身,均坐于蜿蜒的莲花之上,画面右上部有三层楼阁一座,门、窗、檐、斗拱清晰可见。主尊连头光高82厘米,右侧小坐佛连头光高61厘米,三层楼阁高98厘米。现状:造像被毁,不甚清晰。

  编号:透K33。时代:不详。形制:双重门楣龛,龛宽约100厘米、高约110厘米、深约40厘米。内容:不详。现状:龛下部及龛内造像不存。

  编号:透K34。时代:不详。形制:拱形浅龛。残宽2]0厘米、高82厘米、深20厘米。内容:不详。现状:龛下部及龛内造像不存。

  编号:透K35。时代:唐。形制:双层方龛,内龛平面呈马蹄形。外龛宽188厘米、高270厘米、深30厘米,内龛宽128厘米、高150厘米、深50厘米。内容: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现状:龛基本完整,造像被毁,形象模糊。

  编号:透K36。时代:唐。形制:方龛,弧形后壁,宽210厘米、高227厘米、深210厘米。内容:一立佛二弟子?有双菩提树。主尊连座、头光高173厘米,两侧像残甚,高度不详。右侧有题刻一方,风化严重,难以辨认。题刻:龛右壁有造像碑记一通,惜文字无存。现状:龛基本完整,造像全毁:形象依稀可见。

  编号:透K37。时代:唐(清代重塑)。形制:双层龛,外龛方形平顶,内龛弧壁拱顶,顶壁交接处呈弧形。外龛宽288厘米、高264厘米、深1 51厘米,后龛宽256厘米、高220厘米、深92厘米。后龛龛楣悬挂珠链,成为佛帐式龛楣。内容: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及天龙八部像,造像基本保存了原样,仅装彩为最近所为。主尊结跏跌坐于莲台上,双手自然放于膝上,外着披风,内着僧祗支,神情安详。主尊高101厘米,莲座高25厘米,须弥座高46厘米,右侧菩提树高177厘米,右侧弟子高124厘米,菩萨残高115厘米。主尊右侧八部众第一个高108厘米,第二个高106厘米。左侧弟子高124厘米,菩萨高141厘米,三头六臂的阿修罗高104厘米。题刻:外龛右壁有造像碑记一通,惜仅余碑首。现状:外龛基本完好,造像被毁,形象模糊。现有造像均为新塑。

  编号:透K38。时代:唐。形制:剔地浮雕,华盖、建筑等位置较深似龛。分布范围残宽218厘米、残高235厘米、深92厘米。内容:画面以坐佛为中心,莲花枝蔓布满整个画面,莲茎上至少可见20身小坐像,画面两侧是楼阁、飞天、菩提树。除佛像被人为破坏外,其余形象保存较好。主尊坐于华盖之下莲座之上,莲茎粗壮,右侧有高大的菩提树,主尊高72厘米。小坐像均坐于枝蔓的莲茎之上,主尊右侧坐像高42厘米,小坐像高18厘米。楼阁壮观,有复道相连,斗拱硕大,檐面凹曲,画面左侧两层楼阁通高82厘米。现状:龛略残,坐佛被毁形象模糊,楼阁、莲花等保存较好。

  编号:透K39。时代;唐。形制:方形平顶龛,顶壁交接处呈弧形,龛壁涂朱。宽252厘米、高180厘米、深152厘米。内容:后壁并排雕三菩萨,立于莲座上,身体略成“S”形,火焰形头光,头光内有卷草纹,头戴花冠,颈饰璎珞,飘带下垂,身上有绿色和蓝色装彩,高210厘米左右。现状:龛基本完好,左侧造像基本全毁,余保存稍好。

  编号:透K40。时代:唐。形制:方龛,后壁弧形。龛宽130厘米、高132厘米、深40厘米。内容: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结跏趺坐于莲座上。现状:龛残,右侧菩萨全毁,余形象可辨。

  编号:透K41。时代:唐。形制:拱顶龛,弧形后壁,顶壁交接处呈弧形。龛宽230厘米、高232厘米、深120厘米。内容:龛壁涂朱,造像用白、绿、蓝三色装彩,造像头、手被毁严重。主尊结跏趺坐于华盖之下、莲座之上,有火焰形头光。主尊两侧分前后两列排列,后列有人形天龙八部,每侧4尊,另每侧各有两尊立人像,似为听法菩萨;前列为弟子和菩萨,每侧6尊,有的有头光、莲座,有的则无,个子高低也有明显差异。龛外侧有力士,龛下部外沿有6个供养人。现状:龛基本完整,造像头部被毁。

  编号:透K42。时代:唐。形制:外方内圆拱形双层龛,内龛平面略呈弧形。内龛宽约65厘米、高约80厘米、深约20厘米。内容:内龛雕二菩萨。右尊连座、头光高59厘米,左尊连座、头光高61厘米。现状:外龛部分残缺,内龛基本完整,造像头部被毁。

  编号:透K43。时代:唐。形制:外方内圆拱形双层龛,桃形龛楣。外龛宽约100厘米、高约110厘米、深约25厘米,内龛宽约85厘米、高约90厘米、深20厘米。内容: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外有力士。主尊桃形头光,倚坐,脚踏方座,衣纹呈“U”形下垂,主尊高58厘米。弟子和菩萨均站立于粗大的莲茎之上。右侧弟子高36厘米,菩萨高40厘米;左侧弟子高37厘米,菩萨高41厘米。现状:龛基本完整,造像头部被毁。

  编号:透K44。时代:唐。形制:双层方龛,内龛平面呈马蹄形。外龛宽约100厘米、高约110厘米、深约25厘米,内龛宽约85厘米、高约90厘米、深20厘米。内容: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主尊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弟子、菩萨均立于莲台之上。右侧力士头部被毁,左侧力士不存。现状:龛基本完整,左侧力士完全被毁,余形象模糊。

  编号:透K45。时代:唐。形制:外方内圆拱形双层龛,内龛有桃形龛楣。外龛宽100厘米、高128厘米、深23厘米,内龛宽84厘米、高102厘米、深12厘米。内容:一坐佛二菩萨,主尊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身后有火焰形背光,高35厘米,底座高13厘米。两侧菩萨破坏严重,连头光高49厘米。主尊两侧有两株菩提树,枝叶繁茂,树高45厘米。题刻:外龛两侧壁各有题刻一方。其中左侧题刻为:“口元年正……当寺住持……敬镌造释迦……。”现状:龛基本完整,造像依稀可见,莲花、菩提树完好。

  编号:透K46。时代:唐。形制:方形拱顶龛,后壁涂朱。宽58厘米、高100厘米、深38厘米。内容:一立像,桃形头光,右手持一物,左手提衣下摆。连座、头光高99厘米。现状:龛完好,造像被毁,现为新塑像。

  编号:透K47。时代:唐?形制:剔地浅浮雕,残宽39厘米、残高42厘米。内容:仅余一像头光,佛像高度不详。现状:龛下部不存。

  编号:透K48。时代:唐。形制:平顶大龛,弧形后壁。龛宽320厘米、高340厘米、深110厘米。后壁上龛拱顶,宽80厘米、高60厘米、深11厘米。内容:后壁上龛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连座、头光高52厘米。右侧弟子连座、头光高45厘米,菩萨连座高42厘米;左侧弟子连座、头光高41厘米,菩萨高36厘米。左下供养人高26厘米。后壁下龛花式拱顶,宽60厘米、高80厘米、深30厘米,龛内送子观音为新塑。右侧有4个小龛,均平顶,龛内为天王立像,其中最上的小龛内天王基本无存,仅余部分线条;第二小龛天王仅余下半身;第三、四龛天王均仅余痕迹。四天王从上至下依次高37、38、39、41厘米。左侧有2个小龛,均拱顶,其中上部小龛内为一立佛,下部小龛一坐佛。题刻:此龛内题刻众多,计有从宋代到明代题刻13方,多为吟咏太蓬山的诗歌和游记。现状:后壁上龛造像被毁,佛、弟子为新塑;后壁下龛送子观音为新塑;左上小龛立佛面部被毁;左下小龛坐佛面部被毁;右上上小龛天王基本无存,仅余部分线条;右上下小龛天王仅余下半身;右下上和右下下小龛天王均仅余痕迹。

  编号:透K49。时代:唐。形制:双层浅龛,外龛方形,内龛圆拱形顶。外龛残宽97厘米、残高129厘米、深19厘米。内容:一坐佛。现状:龛完整,造像被毁,现塑孙悟空形象。

  编号:透K50。时代:唐。形制:拱顶浅龛。残宽68厘米、残高168厘米、残深16厘米。内容:一立佛,桃形头光,立于莲台上,右手持一物上举于胸前,左手弯曲于腹部。造像连头光高152厘米。现状:龛完整,造像被毁,现塑一女像(观音?)。

  编号:透K51。时代:宋?形制:横长方形浅龛,宽152厘米,高55厘米,深17厘米。内容:雕七坐佛二菩萨像,均桃形头光,七佛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二菩萨立于束腰仰覆莲圆台上。每尊佛像连头光高36厘米,须弥座高11厘米,菩萨高13厘米。现状:龛完整,造像被毁,形象依稀可辨。

  编号:透K52。时代:唐。形制:双层浅龛,外龛方角拱顶,内龛弧壁拱顶。外龛宽212,厘米、高150厘米、深9厘米,内龛宽189厘米、高111厘米、深41厘米。内容:龛内雕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四供养人二力士?龛下部似有十余形态各异小造像,龛顶似有2飞天。主尊高54厘米。右侧第一至第四立像高度分别为40、42、58、59厘米,左侧第一至第四立像高度分别为40、42、58、59厘米。左侧力士(?)高45厘米,右侧力士(?)高43厘米。右侧供养人高24厘米,底下人物高19厘米;左侧供养人高18厘米。现状:龛完整,造像被毁,形象依稀可辨。

  编号:透K53。时代:唐。形制:双层龛,外龛方形平顶,内龛圆角平顶,弧形后壁,顶壁交接处呈弧形。外龛宽114厘米、高109厘米、深22厘米,内龛宽87厘米、高90厘米、深38厘米。内容: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桃形头光,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衣服下摆垂于莲台外侧。弟子、菩萨均立于莲台之上。左侧弟子左臂残,右手举于胸前,菩萨双手捧瓶状物;右侧弟子左手残,右手持一物,菩萨左手下垂,右臂残。题刻:龛外右侧有很多小字,隐约可见“……方便……于佛前而说……阿婆……是人有……”等字样,似为《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经文。此题刻被南宋绍兴七年(1137)李忠彦题诗打破。现状:龛较完整,造像头部毁坏严重。

  编号:透K54。时代:唐?形制:外方内圆拱形双层龛,桃形龛楣,弧形后壁。外龛残宽92厘米、残高112厘米、残深4厘米,内龛宽84厘米、高102厘米、深23厘米。内容: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倚坐,连座、头光高94厘米。右侧弟子高36厘米,菩萨连座高62厘米;左侧弟子高37厘米,菩萨连座、头光高60厘米。现状:龛较完整,造像完全被毁,仅余痕迹。现造像为新塑。

  编号:透K55。时代:唐?形制:外方内圆拱形双层龛,桃形龛楣。外龛宽106厘米、高118厘米、残深6厘米,内龛宽84厘米、高102厘米、深23厘米。内容: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主尊倚坐,力士位于龛外两侧。主尊连座、头光高88厘米。右侧弟子高34厘米,菩萨高42厘米;左侧弟子连座高37厘米,菩萨连座高55厘米。现状:龛较完整,造像完全被毁,仅余痕迹,坐佛为新塑。

  编号:透K56。时代:宋?形制:外方内圆拱形双层龛,桃形龛楣。内龛宽83厘米、高97厘米、深32厘米。内容: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倚坐,连座、头光高93厘米。右侧菩萨连座高50厘米,弟子高36厘米;左侧菩萨连座高57厘米,弟子连座、头光高37厘米。现状:龛较完整,造像完全被毁,仅余痕迹,坐佛为新塑。

  编号:透K57。时代:宋?形制:外方内圆拱形双层龛,桃形龛楣。外龛宽126厘米、残高125厘米、深9厘米,内龛宽103厘米、高122厘米、深53厘米。内容:一立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佛、菩萨、弟子均立于莲台之上,力士位于龛门两侧。主尊高85厘米。右侧弟子高57厘米,菩萨高59厘米,力士高52厘米;左侧弟子高50厘米,菩萨连座高72厘米,力士残甚,高度不详。后壁有二菩提树。现状:龛较完整,造像几乎完全被毁,形象依稀可辨,佛和菩萨为新塑。

  编号:透K58。时代:宋?形制:双层门楣,外龛平顶,内龛弧壁拱顶。内龛宽48厘米、高87厘米、深10厘米。内容:一立佛,像高73厘米。现 状:龛较完整,造像几乎完全被毁,形象依稀可辨,现塑一文官像。

  编号:透K59。时代:宋?形制:双层门楣,外龛平顶,极浅,内龛弧壁拱顶。内龛宽20厘米、高74厘米、深7厘米。内容:一立佛,像高47厘米。现状:外龛几乎全毁,内龛较完整,造像几乎完全被毁,形象依稀可辨。

  编号:透K60。时代:宋?形制:外方内圆拱形双层龛,外龛残宽93厘米、高89厘米、残深3厘米,内龛宽68厘米、高82厘米、深21厘米。内容:一坐佛二坐像二立像。主尊倚坐,连座高69厘米。右立像高49厘米,右坐像连座高45厘米;左立像高49厘米,坐像残甚,高度不详。现状:龛较完整,造像几乎完全被毁,形象依稀可辨,主尊为新塑。

  编号:透K61。时代:宋?形制:双层门楣,外龛方形平顶,内龛圆角平顶,龛壁弧形。内龛宽90厘米、高91厘米、深40厘米。内容:一坐佛二弟子,残甚,造像高度不详。现状:龛两侧和造像被毁,现塑“盘古王”。

  编号:透K62。时代:唐?形制:双层方龛,弧形后壁,内龛残宽109厘米、残高132厘米、深约40厘米。内容:一立像,造像连座高109厘米。现状:龛两侧和造像被毁,形象依稀可辨,立像为新塑。

  编号:透K63。时代:宋。形制:双层方龛,弧形后壁。内龛宽123厘米、残高159厘米、深30厘米。内容:一坐佛,右侧上部小龛有一妇人牵两小孩。左侧上部似有两供养人。主尊连座高77厘米,右上妇人高46厘米,小孩高21厘米和25厘米。现状:龛两侧和造像被毁,形象依稀可辨,坐佛为新塑。

  编号:透K64。时代:唐?形制:平顶龛?后壁弧形,残宽60厘米、残高100厘米。内容:仅见菩提树及头光残痕。现状:龛严重残损。

  编号:透K65。时代:唐。形制:双层龛,外龛方形圆角平顶,内龛圆角平顶。外龛宽76厘米、高130厘米、深15厘米,后龛宽60厘米、高125厘米、深30厘米。内容:一立佛,桃形头光,立于莲台之上。造像连座、头光高122厘米。现状:龛完整,造像被毁,现立佛为新塑。

  编号:透K66。时代:唐。形制:外方内圆拱形双层龛,弧形后壁,顶壁交接处呈弧形。宽143厘米、高200厘米、深40厘米。内容:一立佛,下部左右各有2供养人。主尊桃形头光,舟形背光,立于莲台之上,连座、头光高152厘米。供养人分别高23、26、35、32厘米。题刻:龛内左侧有传为唐朝尔朱真人榜书“遐观”二字,龛内右侧为明朝陈周政榜书“透明洞”三字。现状:龛左侧下部被毁,立佛造像为新塑。

  编号:透K67。时代:唐。形制:外方内圆拱形双层龛,顶壁交接处呈弧形。外龛左侧有一龛。外龛宽220厘米、高240厘米、深76厘米,内龛宽180厘米、高235厘米、深68厘米,左侧龛宽79厘米、高162厘米、深30厘米。内容:后龛一坐佛二菩萨,左龛一立像。主尊桃形头光、倚坐,连座、头光高203厘米。右侧菩萨连座、头光高193厘米,左侧菩萨连座、头光高192厘米,左龛立像连座、头光高173厘米。题刻:主尊左侧有传为唐朝尔朱真人榜书“隔凡”二字。现状:龛基本完好,新塑道教人物像。

  编号:透K68。时代:宋。形制:拱形浅龛,宽21厘米、高32厘米、深8厘米。内容:一坐佛,造像连座、头光高31厘米。现状:龛和造像严重损坏,造像仅余痕迹。

  编号:透K69。时代:宋。形制:拱形浅龛,后壁弧形。宽36厘米、高42厘米、深5厘米。内容:二立佛,右尊连座、头光高39厘米,左尊连座、头光高40厘米。现状:龛较完整,造像严重损坏,造像仅余痕迹。

  编号:透K70。时代:宋。形制:圆角平顶龛,弧形后壁。龛宽35厘米、高79厘米、深15厘米。内容:一立佛,桃形头光,立于莲台之上,双手放于腹部,左手放于右手掌心。造像连座、头光高79厘米。现状:龛较完整,造像严重损坏,现为新塑。

  编号:透K71。时代:唐。形制:拱顶龛,弧形后壁,顶壁交接处呈弧形。双层门楣,外门楣极浅。宽95厘米、高102厘米、深29厘米。内容:一佛二弟子二力士。主尊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华盖之下,头顶有尖顶形头光,高53厘米。弟子圆形头光,右侧弟子高58厘米,左侧弟子高60厘米。菩萨火焰状头光,右侧菩萨高64厘米,左侧菩萨高66厘米。现状:龛较完整,造像为新塑。

  编号:透K72。时代:唐。形制:拱顶龛,弧形后壁。龛宽77厘米、高135厘米、深28厘米。内容:一立佛,桃形头光,立于莲台之上,造像连座、头光高133厘米。现状:龛完整,今塑女立像。

  编号:透K73。时代:宋。形制:弧壁拱顶龛。宽43厘米、高72厘米、深16厘米。内容:一立佛,桃形头光,立于莲台之上,像高60厘米。现状:龛完整,今塑一女像。

  编号;透K74。时代:唐。形制:外方内二重檐佛帐龛,龛壁涂朱红色。佛帐顶上层檐顶有山花蕉叶,檐下装饰方格团花,下层檐顶饰团花和卷草纹,龛楣上悬帐幔和珠链,檐角上翘。左侧龛柱上饰有回形纹,右侧龛柱残损严重。内龛顶为双重檐,装饰有朵花、卷草、珠链等。外龛宽73厘米、高77厘米、深9厘米,内龛宽52厘米、高53厘米、深15厘米。内容: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像为新塑,弟子、菩萨破坏严重,面容、衣纹模糊,手印不明。主尊连座、头光高40厘米。右侧弟子连头光高33厘米,菩萨连头光高34厘米;左侧弟子连头光高32,菩萨连头光高34厘米。现状:龛完整,主尊为新塑(图7)。

  编号:透K75。时代:不详。形制:方龛,后壁和左侧各有一拱形小龛。宽315厘米、高212厘米、深243厘米,后壁龛宽95厘米、残高108厘米、深44厘米,右龛残宽53厘米、残高37厘米、深17厘米,左龛残宽52厘米、残高83厘米、深11厘米。内容:未见造像。现状:龛较完整。

  编号:透K76。时代:不详。形制:方形拱顶小龛。宽23厘米、高48厘米、深6厘米。内容:一立佛,造像连座、头光高39厘米。现状:龛较完整,佛像被毁,形象依稀可辨。

  编号:透K77。时代:唐。形制:双层龛,外龛方形平顶,内龛圆角平顶,后壁弧形。外龛宽126厘米、高157厘米、深17厘米,内龛宽110厘米和122厘米、深51厘米。内容: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桃形头光,舒相坐于莲座之上,菩萨、弟子均立于莲茎之上。主尊连座、头光高104厘米。右侧弟子连座、头光高69厘米,菩萨高75厘米;左侧弟子高66厘米,菩萨连座、头光高95厘米。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形象依稀可辨,佛、弟子为新塑。

  编号:透K78。时代:宋?形制:方龛,龛下设台。宽93厘米、高129厘米、深29厘米。内容:造像一尊,原造像被新塑像挡住,高度不详。现状:龛较完整,今塑道教人物像。

  编号:透K79。时代:宋。形制:拱形龛,弧形 后壁,顶壁交接处呈弧形。宽103厘米、高98厘米、深33厘米。内容: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桃形头光,倚坐。主尊连头光高81厘米。右侧弟子高63厘米,菩萨连头光高85厘米;左侧弟子连头光高68厘米,菩萨连头光高89厘米。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主尊为新塑文官像。

  编号:透K80。时代:宋。形制:圆角平顶龛,有象征性方顶外龛,顶壁交接处呈弧形。宽80厘米、高82厘米、深13厘米。内容:一佛二菩萨。主尊桃形头光,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菩萨桃形头光,立于莲台之上。主尊连座、头光高81厘米,二菩萨连座、头光均高81厘米。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新塑。

  编号:透K81。时代:宋。形制:圆角平顶龛,有象征性拱顶外门楣,顶壁交接处呈弧形。龛宽80厘米、高72厘米、深18厘米。内容:二倚坐像。右尊连座、头光高66厘米,左尊连座、头光高68厘米。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新塑道教日月神像。

  编号:透K82。时代:宋。形制:圆角平顶龛,顶壁交接处呈弧形。宽49厘米、高69厘米、深14厘米。内容:一坐佛二立像,主尊连座、头光高69厘米,右尊连座、头光高56厘米,左尊高48厘米。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主尊为新塑。

  编号:透K83。时代:宋。形制:拱顶龛,后壁略弧。宽54厘米、高105厘米、深16厘米。内容:一立像,桃形头光,立于莲台之上。造像连座、头光高101厘米。现状:龛较完整,像为新塑。

  编号:透K84。时代:宋。形制:圆角平顶龛。宽51厘米、残高75厘米、深20厘米。内容:一坐佛,圆形头光,残高45厘米。现状:龛较完整。

  编号:透K85。时代:唐。形制:外方内圆拱形双层龛。外龛宽43厘米、残高68厘米、深17厘米。内容:一造像桃形头光,高57厘米。现状:龛下部缺失,造像被毁,模糊不清。

  编号:透K86。时代:唐。形制:双层龛,外龛方形平顶,内龛佛帐式龛楣。外龛残宽141厘米、高118厘米、深48厘米。内容: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右侧菩萨高76厘米,左侧菩萨高80厘米。余像毁,原像高度不详。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右侧力士完全不存,佛、弟子为新塑。

  编号:透K87。时代:宋。形制:平顶龛,顶壁交接处呈弧形。龛宽83厘米、残高167厘米、深36厘米。内容:一立佛,桃形头光,舟形背光,立于莲座之上。造像连座、头光高156厘米。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新塑。

  编号:透K88。时代:宋。形制:平顶龛,宽42厘米、残高62厘米、深22厘米。内容:造像二身,左像连头光高62厘米,右像仅余头光,高度不详。现状:龛残损过半,造像被毁,形象模糊。

  编号:透K89。时代:唐。形制:双层龛,外龛平顶,内龛圆角平顶,后壁弧形。外龛宽92厘米、高91厘米、深39厘米。内容:一佛二菩萨,主尊桃形头光,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菩萨桃形头光,立于莲台之上。主尊连座、头光高86厘米,右侧菩萨连头光残高65厘米,左侧菩萨高68厘米。主尊为新塑,原高度不详。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佛为新塑。

  编号:透K90。时代:宋。形制:圆拱顶龛,宽52厘米、高76厘米、深29厘米。内容:一坐像,三供养人。主尊连头光高71厘米,供养人分别高20、13、14厘米。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现新塑一倚坐文官像。

  编号:透K91。时代:唐?形制:弧壁拱顶龛,龛楣有卷草纹。龛宽84厘米、残高121厘米、深42厘米。内容:一立像,造像残高74厘米。现状:龛下部残,造像被毁,形象模糊。

  编号:透K92。时代:宋。形制:弧壁拱顶龛,残宽6l厘米、高109厘米、深21厘米。内容:一立像,桃形头光,立于莲台之上,通高93厘米。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新塑提篮观音像。

  编号:透K93。时代:宋。形制:双层龛,外龛方形平顶,内龛弧壁拱顶。外龛残宽67厘米、高89厘米、深16厘米,后龛宽33厘米、高72厘米、深10厘米。内容:一立像,桃形头光,高54厘米。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现为残破新塑像。

  编号:透K94。时代:宋。形制:双层龛,外龛方形平顶,内龛圆角平顶,后壁略弧。外龛宽95厘米、高95厘米、深42厘米。内容: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菩萨为桃形头光,弟子为圆形头光。右侧弟子高56厘米,菩萨高61厘米;左侧弟子连头光高69厘米,菩萨高62厘米。主尊为新塑,原高不详。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主尊为新塑道教人物像。

  编号:透K95。时代:宋。形制:方形平顶龛。宽28厘米、残高51厘米、深9厘米。内容:一立像,造像残高40厘米。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形象模糊。

  二 南门石窟群(共编3号)

  编号:南K1。时代:清。形制:双层方龛。外龛宽162厘米、高160厘米、深45厘米,内龛宽89厘米、高137厘米、深39厘米。内容:一立像,桃形头光。造像连头光、底座高137厘米。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新塑。

  编号:南K2。时代:清。形制:双层方龛(窟?)。外龛宽181厘米、高166厘米、深90厘米,内龛宽153厘米、高119厘米、深110厘米。内容: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桃形头光,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双手合十于胸前。弟子圆形头光,立于莲台之上,双手拱手于胸前。菩萨桃形头光。主尊连座高109厘米。右侧弟子连座高108厘米,菩萨连座、头光高120厘米;左侧弟子连座高102厘米,菩萨高100厘米。题刻:龛右壁阴刻:“乾隆六年仲夏,记共式十一文。”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现一佛二弟子为新塑,两菩萨只余痕迹。

  编号:南K3。时代:清。形制:方形拱顶龛。宽48厘米、高61厘米、深45厘米。内容:一倚坐像,似土地神。像高51厘米。现状:龛基本完好,造像为新塑。

  三 东门石窟群(共编6号)

  编号:东K1。时代:清。形制:双层龛,外龛方形平顶,内龛圆角平顶。外龛宽约100厘米、高约90厘米、深约30厘米,内龛宽约60厘米、高约70厘米、深约20厘米。内容:原造像不存。现状:龛完整,坐像为新塑。

  编号:东K2。时代:唐。形制:双层龛,外龛方形平顶,内龛佛帐型龛楣,顶壁交接处呈弧形。外龛宽125厘米、高151厘米、深62厘米,内龛宽102厘米、高92厘米、深45厘米。内容: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桃形头光,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二弟子圆形头光,二菩萨桃形头光。右侧弟子高66厘米,菩萨高62厘米;左侧弟子高60厘米,菩萨高59厘米。主尊两侧各有一菩提树。现状:龛完整,造像被毁,现为新塑。

  编号:东K3。时代:唐。形制:双层方龛,弧形后壁,内龛龛楣为卷草纹佛帐形。外龛宽110厘米、高141厘米、深约68厘米,内龛宽107厘米、高100厘米、深38厘米。内容: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桃形头光,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弟子圆形头光,菩萨桃形头光,均为立像。主尊高68厘米。右侧弟子高55厘米,菩萨高71厘米;左侧弟子高59厘米,菩萨高71厘米。主尊身后有双菩提树。现状:龛完整,造像被毁,现为新塑,龛左侧另加塑一立佛。

  编号:东K4。时代:唐。形制:双层龛,外龛方形平顶;内龛佛帐式龛楣,后壁弧形,涂朱。龛楣装饰分两层,上层是卷草纹,下层是圆圈纹。外龛宽206厘米、高240厘米、通深181厘米,后龛进深85厘米。内容:至少可见8尊造像,其中3尊并排,坐于莲台之上,由于原像被破坏严重,故难以准确分辨身份。主尊高55厘米,右侧像高46厘米,左侧像高48厘米。龛内各处尚分散造有不少小像,均坐于莲台之上。龛顶附近似乎还有两飞天。龛两侧是高大的须弥座,上部是两层楼阁,门、斗拱清晰可见。龛下部破坏严重,隐约可见缠绕的莲枝。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三圣为新塑。

  编号:东K5。时代:唐。形制:双层龛,外龛方形平顶,内龛拱形佛帐式龛楣。外龛宽135厘米、高133厘米、深43厘米。内容:一坐佛二弟子。主尊高52厘米,右侧弟子高54厘米,左侧弟子高54厘米。现状:龛较完整,造像被毁,现佛、弟子为新塑。

  编号:东K6。时代:清。形制:双层方龛。外龛宽59厘米、高74厘米、深45厘米。内容:不详。现状:龛较完整,塑像为新塑土地神,龛内另放一仅存下半身的力士像。

  《敦煌研究》2010年第1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