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历史传记>>正文内容

元朝宗教史之元代佛教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7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元朝宗教史之元代佛教

  元代佛教

  (一)藏传佛教

  1。蒙藏关系的开端与藏传佛教的传播藏传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以后在藏族地区发展和形成的中国佛教的一支。

  蒙藏宗教关系的开端始于1246年。早在1244年驻守凉州的蒙古王子阔端就写信邀请西藏佛教萨迦派教主萨班?衮噶坚赞,萨班携带着自己的两个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经历了艰巨而漫长的旅途,最后在1246年8月抵达凉州。因为当时阔端赴和林参加选举蒙古大汗的 忽里台 大会而未在凉州。

  次年,阔端与萨班?衮噶坚赞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会谈后萨班写了一封致西藏僧俗首领的公开信,号召他们归附蒙古,这就是著名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其全文如下:吉祥!顶礼至尊文殊菩萨!

  具吉祥萨迦班智达致书卫、藏、阿里诸地之善知识大德及诸施主:吾为弘扬佛法,体念众生,更顾念操藏语之众,来到蒙古地方。召我前来之大施主极为欣悦,曰: 汝携带如此年幼之八思巴兄弟偕从人一起前来,乃眷顾于吾,汝系以首归附,而他人系以足降顺者;汝系吾召请而来,他人则系因恐惧而来,此情吾岂不知乎!八思巴兄弟此前已谙吐蕃教法,仍着八思巴习之,着恰那多吉习蒙古语言。若吾以世法护持,汝以佛法护持,释迦牟尼之教岂有不遍弘海内者。 此菩萨(化身)汗王对佛法三宝尤为崇敬,以善法护持臣下,于吾之恩泽胜于他人。汗王曾对吾云: 汝可尽心传法,汝所需,俱可供给。汝行善吾知之,吾之所为善否,天知之。 彼于八思巴兄弟尤为喜爱。彼深知 自觉奉法,邦土叨光。曾曰: 汝可教导汝吐蕃之民众善习法规,吾当使其安居乐业。 故众人当为汗王及王室诸人之长寿而尽力祈祷。

  要言之,此蒙古之军队,多至不可胜数,瞻部洲当已悉入于彼之统辖。

  顺彼者则福祸与共,非真诚归附,阳奉阴违者,则不认其为臣属,且终必灭绝之。畏兀儿之境未遭涂炭,较前益为昌盛,人畜皆彼等自理,必阇赤(文官)、库吏、别乞(宗教首领)皆自任之。金、西夏、阻卜等诸国未亡之前虽已派有蒙古使者,然不听谕旨,终遭灭亡,无处逃匿,仍皆穷促归降。后,彼等能惟命是听,其各自之别乞、库吏、军官、必阇赤等已委其贤者任之。

  吾吐蕃部众鲁钝剽悍,或冀望于以种种办法逃脱,或冀望于蒙古因路远而不至,或冀望以战斗获胜,然狡诈朦骗者必将灭亡,最终降顺者甚多。因吾吐蕃民众愚顽,除驱为奴仆者外,能委为官吏者百不得一二。吐蕃归顺者虽众,然贡物甚微,诸官人或有不悦,此情至为重要。

  前此数年,蒙古军未至上部地区,吾偕白利归顺,此间善通款曲,上部阿里、卫、藏等部亦归顺,白利各部各自归顺,故至今蒙古未遣军旅亦已收益矣。然上部人众亦有不知此情者。其时,有口称归顺而贡物不丰,未能解疑而遭重兵践踏,人畜尽失,此事尔等当有所闻。自以地险、人勇、兵众、甲坚且娴于箭法等而与蒙古交兵者,希冀获胜,终至灭亡。

  或以为,蒙古本部乌拉及兵差轻微,他部乌拉及军差甚众,殊不知蒙古本部之乌拉及兵差更重,与蒙古相比,他部之负担反较轻焉。

  又谓:若能遵行功令,汝各地原有之官员仍可委任供职,召萨迦之金字使和银字使来,吾任之为达鲁花赤。为举荐官员,汝等可派干练之使者前来,将各地官员姓名、部众人数、贡物数量缮写三份,一份送吾处,一份存放萨迦,一份由各地长官收执。另需绘制一幅标明已归降地区和未归降地区之地图,若不区分清楚,恐未降者之祸殃及已降者。萨迦金字使者应与各地官员商议行事,除利益众生之外,不可擅作威福。地方官员亦不可在不与萨迦金字使者商议的情况下擅权自主。不经商议而擅自妄行之目无法度者,若获罪谴,吾在此亦难求情,惟望汝等同心协力,奉行蒙古法规,则必有裨益。

  对于金字使者之迎送服侍要力求周到,盖金字使者至时,均先询以 有逃遁者乎 ? 遇战者乎?于金字使善为承侍否?得乌拉供应否? 降顺者意坚诚否? 若对金字使者不敬,则定进以危言;若恭敬承事,必得彼之佑护。若不听金字使者之言,虽有为亦受刁难者屡见不鲜。

  地方缙绅携贡物来此而受礼遇者有之,吾等若亦思获善遇者,吾等之长官则应携厚贡,偕萨迦人前来,进献何物亦与之议,吾亦于此间划策,则尔我皆获安乐也。去岁,吾曾遣人告知汝等 若如此而行方为上策.然未见汝等照此行事,岂思于覆灭之后方俯首听命者呼?汝等今日不从吾言,来日不可谓: 萨迦人至蒙古地方然于吾等并无利益.吾怀利他之心,顾念操藏语之人众而来到蒙古地方。听吾之言必有裨益。尔等未亲睹此处情形,仅凭耳闻,自难相信,故亦有思以战获胜者,如此,则正似 安乐静闲鬼揿头 之谚,兵燹之余,恐卫、藏之子弟生民将有驱来蒙古邦土之虞也。余祸福皆无悔意,依上师三宝之加持恩德或可得福也,尔等亦应敬奉三宝。

  汗王对余关切愈常,故汉地、吐蕃、畏兀儿、西夏诸地之善知识大德及官员百姓均感奇异,前来听经,极为虔敬。吾等来此者,勿顾虑蒙古将如何对待,均甚为关切,待之甚厚,余之安全众人自可放心。

  贡物以金、银、象牙、大粒珍珠、银硃、藏红花、木香、牛黄、虎(皮)、豹(皮)、山猫(皮)、水獭(皮)、蕃呢、卫地上等氆氇等物,此间甚为喜爱。此间对于一般物品颇不屑顾,然各地以最佳之物品贡来即可。

  有金能如所愿,其深思焉!愿佛法遍弘各方,一切吉祥①!

  从萨班?衮噶坚赞的这封信可以看出,阔端与萨班议定:西藏地区归顺蒙古汗国。作为回报,萨迦派在西藏佛教各个教派中占居领导地位。然而,当时西藏的各教派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各找靠山。帕竹派和雅桑派向旭烈兀投诚,止贡派向忽必烈投诚,达垅派向阿里不哥投诚。旭烈兀封给帕竹派属民2438户,蒙哥汗封给止贡派属民3630户,忽必烈封给蔡巴派属民3700户,旭烈兀封给雅桑派属民3000户,阿里不哥封给达垅派属民500户,阔端封给萨迦派除了阿里三围以外的拉堆南北、古莫曲迷、襄、夏鲁、羊卓等七个万户的地区,属民10885户①。

  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忽必烈继续奉行阔端的政策,偏重于萨迦派,封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统天下教门。公元1270年,忽必烈又将八思巴的封号从 国师 升为 帝师.此后元朝诸帝皆依世祖范例,相继被奉为帝师者十余人。每大汗即位之前,必先就帝师受戒;百官上朝,皇帝座边专为帝师设位;帝师出行,派大巨迎送。 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无所不用甚至。虽帝后妃主,亦因受戒而为之膜拜 ②。部分西藏僧人因得蒙古皇室宠幸而仗势跋扈,戒律废弛,日趋颓靡。 僧徒贪利无已,营结近侍,欺昧奏请,布施芥斋,所需非一,岁费千万 ③。元顺帝时,西藏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乳必多吉为顺帝父子传授 金刚亥母灌顶 、 方便道 ,讲《那绕六法》。元朝宫廷内所谓 广取妇女,惟淫戏是乐 , 男女同宫,君臣为谑 等丑闻,皆与乳必多吉所传密法中之 男女双修 有关。所谓 双修 ,是藏传佛教密宗的一种气功修炼法。但元顺帝父子走火入魔,荒唐淫乱,乃至不理朝政,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①   昂旺?贡噶索南:《萨迦世系谱》(藏文版),民族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35-140页。

  ①   参见东嘎?洛桑赤列:《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

  由于历代可汗的大力扶植,空前推动了藏传佛教的传播和藏、蒙、汉等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至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忽必烈召集汉藏名僧学者对勘汉藏两种大藏经的异同,编成《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十卷。蒙、藏文大藏经亦于武宗至大年间在西藏和内地分别刻版。

  2。蒙古皇室与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关系萨迦派的创始人是穀?衮却杰波。公元1073年他在日喀则地区建萨迦寺,本教派即由此寺而得名,这一教派亦始终以萨迦寺为其主寺。1102年衮却杰波卒,他的儿子贡噶宁布年方11岁,萨迦寺暂由拔日译师仁钦扎代为管理。1111年贡噶宁布接替仁钦扎主持萨迦寺,此后,他广收弟子,萨迦派的声势渐盛,故萨迦派僧徒称贡噶宁布为萨迦五祖中之第一祖。贡噶宁布有四子,长子贡噶拔,赴印度学法,22岁卒于印度摩揭陀地方。次子索南孜摩接替萨迦寺主持,是为萨迦第二祖。贡噶宁布的第三子札巴坚赞,13岁时接替其兄索南孜摩的法位。即萨迦第三祖。贡噶宁布的第四子名贝钦斡波,未出家,娶妻延嗣。其长子跟随札巴坚赞出家,并继承札巴坚赞的法位,即历史上著名的萨班?衮噶坚赞,是为萨迦第四祖。前已述及,萨班应蒙古王子阔端之邀请,携带着自己的两个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抵达凉州。公元1251年,萨班和阔端先后卒于凉州。八思巴和恰那多吉来到凉州后,八思巴继续学习佛法,恰那多吉学习蒙古语。后来,恰那多吉娶蒙古公主为妻,并被封为白兰王。

  八思巴,本名罗追坚赞。《元史?八思巴传》云: 八思巴生七岁,诵经数十万言,能约通其大义,国人号之圣童,故名曰八思巴。少长,学富五明,故又称曰班弥怛。岁癸丑,年十有五,谒世祖于潛邸,与悟大悦,日见亲礼。 ①萨班?衮噶坚赞卒后,八思巴继承了他的法位,成了萨迦派的教主,是为萨迦第五祖。

  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据藏籍记载,八思巴曾给忽必烈及察必皇后传授萨迦派特有的喜金刚灌顶,《萨迦世系谱》云: 王妃对汗王(忽必烈)说:' 未许八思巴返回吐蕃甚佳,萨迦派有一种深邃的密法灌顶,当请他授之。' 汗王曰:' 你可先受之,若有效益,朕再受之。' 王妃受喜金刚灌顶后甚为崇奉,当时问 道:' 接受此灌顶应献何供养?' 八思巴答曰:' 己身之享用、财产皆可奉献,尤其应奉献自己最珍爱之物'.王妃曰:' 我出嫁时父母陪送的这对耳饰是我最珍爱之物'.遂从耳环上取下一粒大珍珠奉献给八思巴。后来此珍珠售与一蒙古人,得黄金一大锭,白银四锭。据说八思巴返回卫藏时以此金银用作曲弥大法会和修建萨迦大金顶的资金。其后,王妃对汗王曰:' 此灌顶果胜于其他教法,请汗王受之'.汗王遂请上师授之,八思巴曰:' 恐汗王不能遵守求法之三昧耶,而且现在又没有好译师,还是等将来吧。' 汗王问 道:' 须守何种三昧耶?' 八思巴答曰:' 灌顶之后,上师坐上座,以身体礼拜,听从上师之言,不违上师之心愿。' 汗王曰:' 如此则不可也!' 王妃劝道:' 聆听佛法及人少时,上师坐上座。王子、驸马及臣民聚会时,恐不能镇慑,汗王可坐上座。吐蕃之事悉听上师之教,不请于上师不下诏书。其余大小事务上师不必过问,因上师心慈,难却他人之求,恐不能镇国。' 八思巴曰:'如此,当今之时汝蒙古不战则不成大业。余亦未作近修,故不能授与灌顶,待余作近修之准备。 在八思巴作近修期间,遣金字使速召译师前来,汗王在二十五名领诵师陪同下,接受了三次萨迦派特有的具吉祥喜金刚灌顶。这就是金刚乘在蒙古传播之始。据说忽必烈第一次灌顶所献之供养为十三万户,每万户有寺庙部众四千户,世俗百姓六千户。第三次灌顶奉献了大白法螺及吐蕃三区……。最后一次灌顶听从上师之教诫,废止了在汉地以人填河的做法。 ①

  ②   《元史》卷二○二,第 4520-4523页。

  ③   《元史》卷二○二,第 4520-4523页。

  ①   《元史》卷二○二,第 4517-4518页。

  《述说蒙古地区汗统、佛教、高僧、寺庙、文字创制诸源流之宝鬘》中亦有相似记载: 可汗(忽必烈)当初未向八思巴求灌顶,先令其妃受喜金刚灌顶。尔后可汗问妃曰:' 守何三昧耶?' 妃述需守之三昧耶以答。可汗曰:' 其余三昧耶可守,至于不违上师之令,我乃大可汗!不可也。' 妃曰:' 世间之事,以可汗为主。佛法之事,以上师为主。' 可汗以为是,遂与能守二昧耶之臣宰二十四人同受喜金刚灌顶。其灌顶供养有二大黄金曼茶罗。

  其一堆满如羊粪球大之无孔珍珠,其一以七金山庄严。另有马、骡、骆驼、金银、帛缎等,为数之多,难以计量。并赐名号于八思巴喇嘛,汉语称' 神圣大国师' ,即三界法王之意。以隶行城之土地与百姓作供养。后依次赐给藏土三区。 ②为了翻译佛教经典及 译写一切文字 ,忽必烈特命八思巴创制 蒙古新字.至元六年(1269年)八思巴仿照藏文字制成 蒙古新字 ,此即近代学术界通称之 八思巴文.忽必烈立刻下诏颁行于天下,诏曰: 朕惟字以书言,言以纪事,此古今之通制。我国家肇基朔方,俗尚简古,未遑制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考诸辽、金,以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文治浸兴,而字书有阙,于一代制度,实为未备。故特命国师八思巴创为蒙古新字,译写一切文字,期于顺言达事而已。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 ③。八思巴亦因此升号 大宝法王 ,更赐玉印。

  公元1270年,八思巴又升号为 帝师.此后元朝诸帝皆封有 帝师 ,汗王须先从帝师受戒,然后即位。总制院亦一直领于历朝帝师。

  公元1280年八思巴在萨迦圆寂,年46岁。又加赐封号 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①。 至治间(1321- 1323年),特诏郡县建庙通祀。泰定元年(1324年),又以绘象十一,颁各行省,为之塑象云 ②。

  ①   昂旺?贡噶索南:《萨迦世系谱》,民族出版社 1986 年版(藏文版),第 153-155页。

  ②   耶喜巴勒登著,苏鲁格译注:《蒙古政教史》,民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55 页。

  ③   《元史》卷二○二,第 4518 页。

  八思巴卒后,八思巴异母弟仁钦坚赞嗣为帝师。

  1283年,仁钦坚赞卒,忽必烈又命八思巴的侄子达玛巴拉为帝师。他是八思巴弟恰那多吉之子,1286年卒。

  耶喜仁钦,八思巴的弟子,达玛巴拉卒后嗣为帝师。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卒于五台山。

  扎巴斡色,八思巴的侍从,继达玛巴拉之后任元世祖忽必烈和元成宗完泽笃两朝帝师,成宗特造宝玉五方佛冠赐之。元贞元年(1295年),又更赐双龙盘纽白玉印,文曰: 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大德七年(1303年)卒。

  任钦坚赞,第四任帝师耶喜仁钦之弟,曾被元世祖忽必烈任命为萨迦寺细脱喇章的座主,共做座主18年,大德七年成宗召之入京,嗣为帝师。大德九年(1305年)卒。

  桑杰贝,第五任帝师扎巴斡色之侄,曾任萨迦寺之堪布,亦任过康萨尔喇章的座主,公元1305年至1314年任成宗、武宗、仁宗三帝之帝师,年48卒于大都。

  衮噶罗追坚赞贝桑布,八思巴的侄孙,继桑杰贝之后任仁宗、英宗、泰定帝三朝帝师。泰定四年(1327年)卒于大都。

  衮噶雷必迥乃坚赞贝桑布,八思巴的侄孙,1328年至1329年任泰定帝的帝师。

  仁钦扎西,继衮噶雷必迥乃坚赞贝桑布之后嗣为帝师。

  衮噶坚赞贝桑布,八思巴的侄孙,1333年至1358年任元顺帝的帝师。

  以上十几位帝师,除了仁钦扎西(《元史》作辇真吃刺失思)的身世尚未查清外,其他皆为萨迦派内的权贵。由此可见萨迦派与元朝皇室关系的密切程度。

  噶玛噶举派创始于都松钦巴(1110- 1193年),本名却吉扎巴,出生于西康者雪地方,自幼从父母学法,年十六出家,取名却吉扎巴,后世说他能知过去、现在、未来之事,故称他为都松钦巴,意即 知三世.他38岁时(1147年)在西康类乌齐的噶玛地方建噶玛丹萨寺,噶玛派名即由此寺得名。1187年,他又在堆隆地方建粗朴寺。噶玛噶举派早期以噶玛和粗朴两寺为上下主寺,自噶玛拔希扩建粗朴寺以后,遂以粗朴寺为主寺。噶玛噶举派是西藏佛教各派中最早采取活佛转世制度的,都松钦巴为第一世活佛,实际上活佛制度始于第二世噶玛拔希。

  ①   《元史》卷二○二,第 4518 页。

  ②   《元史》卷二○二,第 4518 页。

  噶玛拔希(1204- 1283年),本名却吉喇嘛。于都松钦巴去世后11年的1204年出生于西康止垄丹巴却秋地方的哉波务家族。九、十岁时就能读佛经,后来师事都松钦巴的再传弟子崩札巴,崩札巴认为他是都松钦巴的转世,加意培养。从喀脱巴出家,授名却吉喇嘛。1247年,他到了粗朴寺,在那里住了六年,声名远播。1253年,忽必烈征大理,闻噶玛拔希之声名,遂遣使至粗朴寺召之,同年,于绒域色堆地方谒见忽必烈。忽必烈命他长期随侍左右,他不肯,遂自四川西部北上游方传教,曾在内蒙与宁夏交界处建一寺庙,寺名粗囊朱必拉康寺。又到灵州和甘州一带传教,1256年,他动身返回西藏的时候,接到元宪宗蒙哥汗召他相见的诏书,遂赴哈剌和林附近的锡拉斡尔朵谒见蒙哥,据说蒙哥汗封他为国师,赐金印,并赐他以金缘黑帽,此即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名称的来源。噶玛拔希的 拔希 二字,即蒙古语 上师 之意,亦即藏文却吉喇嘛(意为 法师 )的直译。噶玛拔希之称谓可能始于此时,其本名却吉喇嘛反而极少再用。1259年,蒙哥死,当时,忽必烈正率领东路军进攻鄂州,忽必烈幼弟阿里不哥谋即汗位。忽必烈闻讯,立即与南宋言和,迅速北返,1260年三月,在部分蒙古宗王的拥戴下,抢先于开平即帝位。阿里不哥也在漠北诸宗王的拥戴下,于和林即帝位。1261年,阿里不哥战败,噶玛拔希因有在争夺帝位的斗争中帮助阿里不哥的嫌疑,从前又曾不肯追随忽必烈,遂被逮入狱。后来噶玛拔希被流放到古曲地方,他的两个弟子被处死。1264年,噶玛拔希获释,并得到忽必烈的准许,让他自由传教。这一年,他启程返藏,沿途传教,经八年回到粗朴寺,于1283年死于该寺。

  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三世活佛名叫攘迥多吉(1284- 1339年),1331年,元文宗图帖睦尔遣使持诏书和蒙哥汗赐给噶玛拔希的金印召攘迥多吉进京。他在路上因逢日蚀,以为不祥,又返回粗朴寺。次年,又接到催他进京的诏书,1332年十月到达大都,这时元文宗已去世,他做了元宁宗懿璘质班供养的上师。他在大都曾给元宁宗和宁宗皇后灌顶,并为皇弟燕帖古思授戒。

  他还从大都往西藏捎信,让他的弟子札巴僧格常住德庆寺,这个札巴僧格就是红帽系的第一世活佛。元宁宗在位五十三日而卒,时年七岁。至顺四年(1332年)六月,妥欢贴睦尔即位于上都,史称顺帝。1334年,攘迥多吉返藏,途中曾朝五台,并至宁夏传教,后退居桑耶寺。  1336年,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再召攘迥多吉进京,封为灌顶国师,赐玉印。1339年,攘迥多吉卒于大都。

  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名叫乳必多吉(1340- 1383年),别名室利达玛格尔提。他出生于工布地方的富户,从三岁起就随父母用历工布,娘波两地区的各个地方,这时他被攘迥多吉的弟子衮杰哇认定为攘迥多吉的转世,即被迎到粗朴寺接替法位。他曾受帕木竹巴大司徒绛曲坚赞的信重,还曾应蔡巴司徒格微罗定的邀请,到过蔡贡塘寺。元顺帝妥欢帖睦尔于1356年召他赴京,这时他还没有受比立戒。1357年受比立戒,1358年自粗朴寺启程赴京,1359年路经青海宗喀地方时,给刚满三岁的宗喀巴授近世戒。乳必多吉于1360年至大都,为元顺帝父子传授 金刚亥母灌顶 ,讲《那绕六法》,并传方便道。方便道有时专指密宗中的男女双修,元宫丑闻播于朝野,可能与乳必多吉传授的方便道或 演揲儿法 有关,如 广取妇女,惟淫戏是乐 , 男女同宫,君臣为谑.元顺帝父子从此荒淫堕落,乃至不理朝政,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与蒙古皇室的关系比较密切的藏传佛教教派还有蔡巴噶举派、达垅噶举派、主巴噶举派、宁玛派等。如蔡巴噶举派的蔡巴、贡噶多吉曾到大都朝见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受封赐,获银印。贡噶多吉之子格雷桑布曾受元朝 司徒 封号。达垅噶举派的芒噶拉古曾获忽必烈赏赐的黄金。主巴噶举派的邬邹坚巴曾受元世祖忽必烈之召到达大都,为忽必烈传授 时轮金刚曼陀罗 灌顶,忽必烈赏赐给他大量黄金。宁玛派的释迦沃曾被忽必烈封为 拔希.宁玛派僧人雍顿巴至大都后受到蒙古皇室的优待,曾派他到一个地方去念经求雨。另一个宁玛派僧人桑结扎到大都朝见元朝皇帝后,得到大量土地的赏赐。

  (二)汉地佛教

  元代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汉地佛教亦大受其惠。故《元史》云: 元兴,崇尚释氏,而帝师之盛,尤不可与古昔同语。 ①元代人虞集亦云: 今国家崇尚释教,古昔莫能加 ②。

  蒙古人最初接触到汉地佛教是在成吉思汗时代。当时,成吉思汗肱股之臣木华黎率军征金,在乱军中遇到临济宗中兴名僧海云印简,不仅给以礼遇,还把他的情况上奏可汗,并由可汗赐予 告天人 的称号。其后海云印简受太宗、定宗、宪宗、世祖四代之重用。并曾为元世祖忽必烈传戒说法。忽必烈之太子降世,亦诏海云摩顶立名,奏云: 世间最尊贵,无越于真金 ③。

  于是太子取名 真金 ,开蒙古王子取汉名之先河。 新筑京城,监筑者,谋毁海云国师塔。两雉相合,奏帝:' 欲去其塔'.帝云: 海云高僧,筑城围之。贵僧之德,千古不磨 ④。海云印简的两个弟子亦颇得蒙古朝廷之重视。其一为西云安,历世祖、成宗、武宗三朝,武宗赐以 临济正宗之印 ,封为荣禄大夫、司空。其二为刘秉忠。秉忠原为云中南堂寺僧人,名子聪。

  海云印简应忽必烈之召赴蒙古,途经云中时,闻他的才名,约之同行,很受忽必烈器重。海云南还,秉忠遂留藩邸。至元元年(1264年),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卒后赠太傅,封赵国公,谥 文贞.成宗时,赠太师,谥 文正.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

  成吉思汗的得力辅弼、随成吉思汗西征的开国元勋耶律楚材,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仕于金,金贞祐二年(1214年),仕为员外郎。元兵围燕京,楚材绝粒六十天。后从曹洞宗名僧万松行秀参禅三年,得到印可,号湛然居士。太祖成吉思汗定燕京,闻其名,召见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帝传之,曰: 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对曰:臣父诅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 ,帝重其言,处之左右①。成吉思汗卒后,楚材亦深受窝阔台器重,封为中书令。他极力提倡 以佛治心,以儒治国 ,对蒙古统治者不无影响。

  忽必烈以后的元朝诸帝,皆一直恪守先朝的崇佛政策,他们广建寺院,刻印佛经,厚赐僧侣,创设僧官制度。

  至元二年(1265年)二月,元世祖忽必烈 诏谕总统所:' 僧人通五部大经者为中选,以有德业者为州郡僧录、判、正副都纲等官,仍于各路设三学讲,三禅会'. ②由于朝廷的鼓励,使不少僧人潜心于佛学研究,讲学著书之风大兴。例如,弘扬净土宗的有:明本(1263- 1323年),撰有《净土忏》、《怀净土诗》等;怀则著《净土境观要门》一卷;惟则著《净土或问》一卷;普度撰有《庐山莲宗宝鉴》十卷。

  ①   《元史?释老传》卷二○二。

  ②   《道园学古录》卷四十七。

  ③   《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

  ④   《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

  ①   《元史?耶律楚材传》卷一四五。

  ②   《元史?世祖纪》卷六。

  弘扬天台宗的有:湛堂性澄(1253- 1330年),弘天台教法于演福寺,撰有《金刚经集注》、《弥陀经句解》等;玉岗蒙润(1275- 1324年),撰有《天台四教仪集注》;浮休允若(1280- 1359年),从大山恢学天台教法,著《内外集》;大用必才(1276- 1343年),撰有《法华》、《涅槃》诸经讲义;又有怀则著《天台传佛心印记》。

  弘扬慈恩宗的有:普觉英辩(1247- 1314年),在泰州景福寺讲学传法;云岩志德(1235- 1322年),从真定龙兴寺法照学慈恩教法,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朝命江淮诸路立御讲所三十六所,他被选为讲主,宣讲《法华》、《唯识》等疏。

  弘扬华严宗的有:仲华文才(1244- 1302年),撰有《华严悬谈详略》五卷、《肇论略疏》三卷、《慧灯集》二卷;幻堂宝严(1272- 1322年),仲华文才之弟子,弘法于普安、佑国二寺。

  禅宗的名僧有:临济宗的高峰原妙(1238- 1295年),初习天台教,后参雪岩法钦得悟,有《高峰原妙禅师语录》、《高峰原妙禅师要》行世;明本(1263- 1323年),从高峰原妙得悟,曾出游皖山、庐埠、金陵,并在庐州弁山和平江的雁荡结庵,后回到天目,住持师子院,元丞相脱欢和翰林学士赵孟頫等多从他问法。

  仁宗时,高丽王子王璋特往参谒,明本作《真际说》开示之。遗著有《幻住庵清规》、《山房夜话》等。

  曹洞宗名僧万松行秀(1166- 1246年),十五岁出家,后赵磁州大明寺参雪岩满,既而回到中都,住万寿寺。撰有评唱天童正觉《颂古百则》的《从容录》六卷,又著《清益录》二卷,《祖灯录》六十二卷,《鸣道集》、《释氏新闻》、《辨宗说》、《禅悦法喜集》、《心经风鸣》等。他的弟子有耶律楚材(1190- 1244年)、雪庭福裕(1203- 1275年)等。耶律楚材曾随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后任元廷中书令;而嗣其法脉者为雪庭福裕。福裕从万松行秀参禅十年,道誉日盛。忽必烈即位后,命其总领释教。

  另有南海普陀山名僧一山一宁(1247- 1317年),任江浙释教总统。大德三年(1299年),元成宗遣一山一宁及弟子石梁仁恭赴日本通好,受到日本朝野的欢迎。住镰仓建长寺、圆觉寺及京都南禅寺等处,前后近二十年,门徒甚众,使镰仓、京都禅风盛扬。寂后,被谥为国师。其所传禅学称一山派。

  治学有成的僧侣,被召至京师或委以重任者不乏其人。例如:一山一宁被委任为江浙释教总统,赐号 妙慈弘济大师.释教总统所是元朝最早设置的一个僧务机构。大德三年五月,元廷下令 罢江南诸路释教总统所.仁宗即位,再次下令 罢江南释教总统所 ,自此不再设置。

  又如,世祖忽必烈即帝位,命雪庭福裕总领释教。华严名僧仲华文才被世祖命为洛阳白马寺住持,赐号 释源宗主.天台宗师湛堂性澄于至治元年(1321年)应召入京,校正大藏经。律宗名僧光教法闻(1260- 1317年),被召居京师大原寺、大普庆寺,帝师亦怜真请他讲《般若》,指受《因明》要义,等等。

  蒙古民族对萨满教的信仰根深蒂固,萨满教的观念内容渗透到了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之中。所以,蒙古民族入主中原后,对汉地佛教的接收和理解具有萨满教的不求来世只求今生的特点。据《一二三八年凤翔长春观公据碑》记载,蒙古人将和尚、景教徒、道士、回教徒都看做同萨满一样的 引头儿拜天底人 ,他们的任务是为皇帝念经祝寿。

  据《佛祖历代通载》记载,忽必烈问帝师云: 修寺建塔,有何功德? 帝师云: 福荫大千。 由是建仁王护国寺,以镇国焉①。至元十六年(1279年),忽必烈又建圣寿万安寺。忽必烈之后,历代皇帝都建有佛寺,为自己和家人祈福祝寿。成宗建天寿万宁寺,武宗建崇恩福元寺,仁宗修建大承华普庆寺,英宗建大永福寺、大昭孝寺,泰定帝修建天源延圣寺,文宗修建大承天护圣寺。以皇帝范例,地方亦广建寺院。据宣政院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的统计:全国寺院凡24318所,僧尼213148人。

  随着寺院的兴建,朝廷又将大量土地赐给寺院。例如,中统初(1260年),赐庆寿、海云二寺地500顷。大德五年(1301年),赐兴教寺地120顷,上都乾元寺地90顷,万安寺地600顷,南寺地20顷。皇庆初(1312年)给大普庆寺田80000亩,崇福寺河南地百顷,上都开元寺江浙田200顷,普庆寺山东益都田70顷。至顺元年(1330年),括益都、般阳、宁海闲田162900顷赐大承天护圣寺为永业,至正七年(1347年),又拨山东地162000余顷属大承天护圣寺。至正十二年(1352年),建清河大寿元忠国寺成,以江浙废寺之田归之。元年寺院占有土地之多,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故泰定三年(1326年),中书省臣言: 养给军民,必籍地利。世祖建大宣文弘教等寺,赐永业,当时已号虚费。而成宗复构天寿万宁寺,较之世祖,用增倍半。

  若武宗之崇恩福元、仁宗之承华普庆,租榷所入,益又甚焉。英宗凿山开寺,损兵伤农,而卒无益。夫土地祖宗所有,子孙当共惜之。臣恐兹后籍为口实,妄兴工役,徼福利以逞利欲,惟陛下察之,帝嘉纳焉。 ②寺院在拥有大量土地的同时,还从事商业和工业,经营邸店(商店)、解库(当铺)、旅店、酒店、碾硙等。大德元年(1316年)十一月, 禁权豪、僧、道及各位下擅据矿炭山场。 ①据此可知,寺院还经营矿炭开采业。

  元代寺院经济的空前发展,促成了元代僧侣的入世化。在商品经济的红尘冲击下,真心修行者少,追求财利者多,这就构成了元代佛教的主要特征。

  佛教之兴,印经是不可忽略的要事。《弘法藏》是刻于元代的官版卷轴式藏经,但至今尚未发现流传的印本。至元二十至二十四年间,藏汉名僧学者对勘藏汉两种大藏经,编成《至元法宝勘同总录》10卷。《碛砂藏》约在南宋宝庆至绍定年间开雕,后因延圣院火灾和南宋垂亡,刻事中断30年;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由松江府僧录管主八主持,继续雕刻,至仁宗至治二年(1322年)完成,共6300余卷。1982年在云南发现另一部元代官刻大藏经,仅存32卷,经版较现有各种大藏经为大,每版七个半页,42行,每半页六行,每行17个字。在残存的32卷中,有2卷卷首附有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皇太后施印愿文。卷末有诠经讲主等僧人、居士23人的名录,依蒙古文行文惯例,由左起直行按僧职大小顺序向右排列。另有一卷的卷末,附有参加刻藏的38人职官名录,也是按职位大小依次由左至右排列。另有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开雕,至元二十七年完成的《普宁藏》,约六千卷。

  ①   《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

  ②   《元史?泰定帝纪二》卷三十。

  ①   《元史?成宗纪二》卷十九。

  (三)佛教世俗化教团

  1。白莲教

  白莲教产生于南宋初年,至元代进入鼎盛时期。白莲教立足于信仰极乐净土,提倡念佛,励行素食,故其徒号白莲菜人。初为与民间信仰相融合的佛教世俗化教派,逐渐演变为秘密教团。元世祖以来一直把白莲教视作邪教,仁宗时曾一度准许传教,但至英宗时又进行了镇压,元末农民起义与白莲教关系十分密切。

  (1)白莲教的产生及其理论渊源白莲教的创始人姓茅,名子元,号万事休,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母柴氏。父母早亡,投本郡延祥寺出家,习诵《法华经》,十九岁落发,习止观禅法。据说,他有一天在禅定中,忽然闻鸦声而豁然 悟道 ,随即颂曰: 二十余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错用心。 于是利他心切,发广度愿,乃慕庐山慧远白莲社遗风,在澱山湖创立白莲忏堂, 劝诸男女同修净业,自称白莲导师,坐受众拜 ①。后于46岁时,被加以事魔之罪,流放江州。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已是太上皇的赵构召茅子元赴京,在德寿殿 演说净土法门 ②,特赐 劝修净业白莲尊师慈照宗主 ③,佛事完毕后,茅子元回到昆山, 尝发誓言,愿大地人普觉妙道,每以四字为定名之宗,示导教人专念弥陀,同生净土。 白莲教 从此宗风大振.白莲教的教义主要承袭佛教净土宗。净土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教派,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后世称东晋庐山慧远为净土宗始祖。中国的净土信仰,分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弥勒净土即佛教中欲界六天中的兜率天,因弥勒生于此,故又名弥勒净土。慧远的师父道安奉行弥勒净土思想,与弟子在弥勒像前立誓,发愿往生兜率天,并经常诵《弥勒下生经》和《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等。慧远和他的师父道安不同,他提倡弥陀净土法门。弥陀是阿弥陀佛的简称,阿弥陀国土在西方,名曰 极乐.后世所谓净土宗,乃专指弥陀净土。

  净土宗宣传一切众生只要信仰阿弥陀佛,皆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说阿弥陀经》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慧远,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原平县)人,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领袖。12岁随舅父令狐氏游学许昌和洛阳一带,博通六经,尤通《周易》、《庄》、《老》之书。  21岁,欲渡江就范宣子俱隐,值中原兵戈塞路,闻道安居太行山,遂与弟慧持俱投之。听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叹曰: 儒道九流,皆糠秕耳.孝武帝太元九年,慧远至庐山,聚徒讲学。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他率众于精舍无量寿佛前建斋立誓,同修西方净土,结白莲社。

  ①   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八,影续藏本。

  ②   普度:《庐山莲宗宝鉴》卷四,《慈照宗主》。

  ③   普度:《庐山莲宗宝鉴》卷四,《慈照宗主》。

  念佛三昧是慧远实现往生净土的修持方法。慧远的念佛是坐禅修定,心注净土,观想念佛,而不是后人那种仅仅口念佛名,但慧远提倡念佛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唐代弘扬净土法门的道绰和善导,每日口诵阿弥陀佛,劝人专修念佛的净土教。怀感起初不信念佛往生净土之说,后经善导启迪,虔诚念佛。

  结社念佛之风,到宋代愈盛,从省常的净行社起,有知礼的念佛施戒会等20余所,其中灵照的净业社参加者多达二万人,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下,产生了茅子元的白莲教。

  据元代僧人普度著录,茅子元撰有《圆融四土选佛图》、《白莲晨朝忏仪》、《弥陀节要》、《法华百心证道歌》、《净土十门告诫》、《西行集》、《风月集》等著述①。茅子元承袭了慧远的念佛三昧修持方法,并作了一番创新。他说: 离相念佛三昧者,上根智人悟此深理,常运虚空平等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一切众生本性皆同弥陀,既不着有相无相二边,亦无断见常见之说,是念念弥陀出世,处处极乐现前。如此念者,无念之念,念则真如;无生之生,生则实相。故知无念即离念,实相乃无相,无相则无住,无住则入佛境界,此乃无上正真大菩提道。 ②茅子元在《弥陀节要》的序文中对于念佛的含义、性质和作用作了详细论述,他说: 念佛之人最急一事不善相应。何以故?虽云持戒念佛,不曾发心愿生净土,皆是埋头过日,自失善利。大凡念佛,先要发心。欲超生死,往生净土,须以大愿自为主意。

  常须念佛,早晚专心礼拜弥陀,如朝帝主,两不失时,日近日亲,心口与佛相应,去佛不远,口念心想,心愿见佛,发深重愿,决信无疑。日久岁深,工夫纯熟,自然三昧成就,临命终时弥陀接引,净土现前。 ③他还明确地指出:临终见佛,即非外来,尽是唯心显现,犹如种子在地,逢春发生,岂是外来?皆从地出也。今之修行亦尔,念佛信愿纳在八识心地,临终发现净土弥陀即非外来,皆从自心出也。 ①茅子元要求其教徒受持五戒,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五不酒。但他为了尽量多收门徒,并不要求其门徒都出家,这就出现了大批在家的白莲教徒,他们可以娶妻生子。随着在家教徒的迅速扩大,戒律渐趋松弛,所以志磐在《佛祖统纪》中贬斥道: 号白莲,妄托于祖;称导师,僭同于佛,假名净业,而专为奸秽之行,猥亵不良,何能具道。 ②《庐山莲宗宝鉴》亦云: 今有一等愚人,常行异教,诈称莲宗弟子,妄指双修,潜通淫秽,造地狱业,迷误善人,沉迷欲乐,甘堕险坑,岂不谬乎? ③可见,白莲教屡遭禁止,并非事出无因。

  ①   普度:《庐山莲宗宝鉴》卷四,《慈照宗主》。

  ②   《庐山莲宗宝鉴》卷二,《离相三昧无住法门》。

  ③   《庐山莲宗宝鉴》卷七,《慈照宗主示念佛人发愿偈并序》。

  ①   《庐山莲宗宝鉴》卷七,《慈照宗主示念佛人发愿偈并序》。

  ②   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八,《法运通塞志》。

  ③   《庐山莲宗宝鉴》卷十,《辩明双修》。

  (2)元代的白莲教到了元代,白莲教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莲社万缘堂记》云: 佛教入中土由东汉始,溢为莲教由东晋始,分为丰郡万缘堂则由至元己卯岁始也。

  远公开莲社,更十数代,历数百载,远矣而寖盛。南北混一,盛益加焉,历都过邑无不有所谓白莲堂者,聚徒多至千百,少不下百人,更少犹数十,栋宇宏丽,像设严整,乃与梵宫道殿匹敌,盖诚盛矣。 ④《会善堂记》也说: 佛法之外,号曰莲教,历千年而其教弥盛,礼佛之屋遍天下。 ⑤上引记载,可以反映出元代白莲教的兴盛景象,已经是 历都过邑无不有所谓白莲堂者 , 礼佛之屋遍天下。 由于白莲教徒可以娶妻生子,这便产生了一大批特殊的白莲教世家,他们专靠传教为生,建堂庵,置产业,拥有土地、牲畜、园林、碾磨、店舍等资产,并可代代相传。年深岁久,这些白莲教世家拥有一定势力,上得朝廷显贵支持,下有豪富资助,多数成了聚财添业的富户,故而《元史》云: 若夫天下寺院之领于内外宣政院,曰禅,曰教,曰律,则固各守其业,惟所谓白云宗、白莲宗者,亦或颇通奸利云。 ①至元十七年(1280年)四月,都昌杜万一以白莲会名义倡乱,朝廷 命史弼讨擒之 ②, 协从者盈狱 ③,牵连巨室百余人④。据《元典章》载: 至元十八年三月,中书省咨,刑部呈:奉省判,御史台呈,行台咨;都昌县贼首杜万一等指白莲会为名作乱。照得江南见有白莲会等名目五公符、推背图、血盆及应合禁断天文图书一切左道乱正之术,拟合钦依禁断,仰与秘书监一同拟议连呈事。奉此,移准秘书监关,议得拟合照依圣旨禁断拘收。外据前项图画封记发来事,本部议得,若依秘书监所拟,将五公[符]、推背图等图书并左道乱正之术,依上禁断拘收,到官封记,发下秘书监收顿相应。都省行下,禁断拘收,发来施行。 ⑤至大元年(1308年),武宗下令 禁白莲社,毁其祠宇,以其人还隶民籍。 ⑥据《通制条格》载: 至大元年五月十八日,中书省奏:江西、福建奉使宣抚并御史台官人每,俺根底与将文书来,' 建宁路等处有妻室孩儿每的一枝儿白莲道人名字的人盖着寺,多聚着男子妇人,夜聚明散,佯修善事,扇惑人众,作闹行有,因着这般别生事端去也。又他每都是有妻子的人有,他每的身已不清净,与上位祝寿呵怎生中?将这的每合革罢了。' 么道,与将文书来有。俺商量来,将应有的白莲堂舍拆毁了;他每的塑画的神像,本处有的寺院里教放着;那道人每发付元籍,教各管官司依旧收系当差,已后若不改的人每根底重要罪过。更其余似这般聚着的,都教管民官禁约,不严呵,教监察御史廉访司纠察呵,怎生?么道。奏呵,奉圣旨:那般者。钦此。 ①白莲教被禁之后,经普度的 复教 活动,于至大四年七月,仁宗颁旨恢复了中断三年的白莲教合法地位。

  ④   《水云村泯稿》,卷三,清道光刻本。

  ⑤   《永乐大典》,卷七二四二,《抚州罗山志》。

  ①   《元史》卷二○二,《释老传》,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②   《元史》卷十一,《世祖纪》八,第 223页。

  ③   《元史》卷一五九,《商挺传》,第 3742 页。

  ④   《元史》卷一五三,《贾居贞传》,第 3624 页。

  ⑤   《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禁断推背图等》。

  ⑥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纪》一,第 498页。

  ①   《通制条格》卷二九,《僧道》。

  《妙果寺记》对普度的 复教 活动有一段简略的记载:庐山东林寺以远法师为祖庭,其教行乎海宇,阅年滋多,庞幻杂糅,坏宫夷址,将绝其遗教。寺僧普度慨然兴复,率弟子10人,芒履草服,诣京师上书,演为万言。又集历代经社缘起,作《莲宗宝鉴》十卷。仁宗在东宫,阅其书尽初帙,问曰: 得无欲布施乎? 合指谢: 不敢.又问曰: 得无欲补僧职乎? 复谢: 无是想。惟莲教坠绝,愿殿下振复。 时武宗皇帝在御,近臣以其事奏,即以诏旨慰抚如律令。至大四年,始播中外②。

  普度恳求朝廷准予 复教 的奏书,叙述了白莲教的源流和教义,及白莲教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弊端,从中可以窥得元代白莲教的概貌。

  从普度的《奏书》中可以看出,白莲教在流传过程中,与民间信仰相融合, 庶俗僣称活佛如来,妇人擅号佛母大士 , 妄谈般若,乱说灾祥. 密传生死,误人性命男女混杂,悖乱人伦.已经大大改变了它的原来面目。

  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闰五月癸卯,英定再度下令 禁白莲佛事 ①,白莲教从此转入地下,逐渐演变为秘密教团。到了元末,白莲教为农民起义所利用,一部分白莲教徒成了农民起义的首事者和领导者。据《元史》记载,至正十一年(1352年)五月辛亥, 颍州妖人刘福通为乱,以红巾为号,陷颍州。初,栾城人韩山童祖父,以白莲会烧香惑众,谪徒广平永县。至山童,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福通与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复鼓妖言,谓山童实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福通等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为乱,事觉,县官捕之急,福通遂反。山童就擒,其妻杨氏,其子韩林儿,逃至武安。 ②《张桢传》亦云: 颍上之寇,始结白莲,以佛法诱众,终饰威权,以兵抗拒,视其所向,骎骎可畏,其势不至于亡吾社稷,烬吾国家不已也 ③。

  2。白云宗白云宗,产生于北宋末年,创始人孔清觉(1043- 1121年)。据《释氏稽古略》载,孔清觉生于河南登封县,为孔子第五十二世孙。幼习儒业,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因读《法华经》有悟,遂决意出家,投龙门山宝应寺,法名清觉,自号本然。

  清觉出家后,游方各处,参访善知识,并在舒州浮山静修20年。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清觉游方到浙江。初住灵隐寺,后移居灵隐寺后的白云庵,开创白云宗。

  清觉开宗之后,弘化于余杭、钱塘、湖州、归安、乌程等地,信徒日众。

  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因清觉所撰《证宗论》有逆朝廷之语,被流放到广南思州。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其弟子政布等十人进京投诉,乃得蒙旨释放。次年,清觉卒,年79岁。

  清觉著有《证宗论》、《三教编》、《十地歌》、《初学记》、《正行集》等,极力提倡儒、释、道三教一致,他说: 三教之说,其义一同。儒教则仁义礼智信,归于忠孝君父焉。释教则慈悲救苦,归于化诱群迷焉。道教则寂默恬淡,归于无贫无爱焉。

  ②   《清容居士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①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纪》二,第 622页。

  ②   《元史》卷四十二,《顺帝纪》五,第 891页。

  ③   《元史》卷一八六,《张桢传》,第 4267 页。

  清觉卒后,白云宗在浙江西部仍有较大发展,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有奏曰:白云教徒 吃菜事魔,所谓奸民者也。自植党与,十百为群,挟持妖教,聋瞽愚俗。或以修路建桥为名,或效诵经焚香为会,夜聚晓散,男女无别,所至各有渠魁相统……假名兴造,自丰囊囊,创置私庵,以为逋逃渊薮 ①,于是宁宗下令取缔白云宗。

  入元之后,白云宗又有所发展,为了管理白云宗教徒,元廷专设 白云宗总摄所 ,沈明仁曾任总摄。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的僧徒于至元十四年(1277年)募刻大藏经,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竣工,此即通称之《普宁藏》。

  成宗即位后,罢江南白云总摄所,严禁此宗流行。武宗即位后,于至大元年(1308年)三日取消禁令, 复立白云宗摄所,秩从二品,设官三员。 ②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十月, 中书省臣言:' 白云宗总摄沈明仁,强夺民田二万顷,诳诱愚俗十万人,私赂近侍,妄受名爵,已奉旨追夺,请汰其徒,还所夺民田。其诸不法事,宜令覈问'.有旨:' 朕知沈明仁奸恶,其严鞫之。'③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白云宗再次遭到严禁, 江浙行省丞相黑驴言:' 白云僧沈明仁,擅度僧四千八百余人,获钞四万余锭,既已辞伏,今遣其徒沈崇胜潜赴京师行贿求援,请逮赴江浙并治其罪,从之。 ①

  ①   《佛祖统纪》卷五十四。

  ②   《元史?武宗纪一》卷二十二。

  ③   《元史?仁宗纪三》卷二十六。

  ①   《元史?仁宗纪三》卷二十六。

  (四)元代僧官制度

  元代僧官制度仍沿袭唐、宋、金制,并有所创新,佛教管理机构也比较复杂,与前代多有不同。

  元代崇尚藏传佛教,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封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管天下释教。公元1270年,八思巴又升号 帝师.此后,元朝诸帝皆封有西藏僧人为帝师,皇帝即位须先从帝师受戒,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机构亦一直领于帝师。

  至元元年(1264年),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 ②这就是元朝最早设置的僧务机构。总制院置有 院使 ,秩正二品。

  至元十七年(1280年)三月,又 立都功德使司。 ③功德使司的职权明显扩大,不仅管理佛教事务,还掌 吐蕃军民等事 ④。功德使司设有 功德使 ,从二品。总制院使桑哥曾兼领功德使司事。延祐年间(1314- 1320年),开府仪同三司必兰纳识里兼领功德使司事。

  元成宗大德年间,除原置功德使司外,又在诸路设功德使司,约500余所。泰定元年(1324年),张珪上疏云: 大德七年,再立功德使司,积五佰有余,今年一增其目,明年即指为例,已倍四之上矣。僧徒又复营斡近侍,买作佛事,指以算卦,欺昧奏请,增修布施莽斋,自称特奉、传奉,所司不敢较问,供给恐后。……臣等议:宜罢功德使司,其在至元三十年以前及累朝忌日醮祠佛事名目,止令宣政院主领修举,余悉减罢;近侍之属,并不得巧计擅奏,妄增名目;若有特奉、传奉,从中书复奏乃行。 ①天历二年(1329年), 罢功德使司归宣政 ②,从此功德使司被取缔。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总制院更名为宣政院③,据说是 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 而更名。

  总制院改称宣政院后,院使由正二品升为从一品,职权进一步扩大, 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 ④宣政院设立之初,置院使、同知、副使、参议、经历各二员、都事四员、管勾、照磨各一员。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断事官四员。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增僉院、同僉各一员。元贞元年(1295年),增院判一员。大德四年(1300年),罢断事官。至大元年(1308年),省院使一员。至治三年(1323年),置院使六员。

  天历二年(1329年),罢功德使司归宣政,定置院使十员,从一品;同知二员,正二品;副使二员,从二品;僉院二员,正三品;同僉三员,正四品;院判三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三员,从七品;照磨一员,管勾一员僉正八品;掾史十五人,蒙古必阇赤二人,回回掾史二人,怯里马赤四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五人,典吏有差。

  ②   《元史?百官志》卷八十七。

  ③   《元史?世祖纪》卷十一。

  ④   《元史?世祖纪》卷十一。

  ①   《元史?张珪传》卷一七五。

  ②   《元史?百官志》卷八十七。

  ③   《元史?百官志》卷八十七。

  ④   《元史?百官志》卷八十七。

  宣政院下辖的官署有:大都规运提点所,上都规运提点所,大都提举资善库,上都利贞库,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吐蕃等处招讨使司……。

  除宣政院外,地方又设行宣政院,代替功德使司。《佛祖历代通载》云:在朝廷曰宣政院,在诸道曰行宣政院,遐方置之,奉行宣政院事。 至顺二年(1331年),撤销行宣政院,另于全国设广教总管府十六所,掌管各地僧尼事务,另设达鲁花赤、同知、府判各一人。元统二年(1334年),又罢广教总管府,复立行宣政院。

  元朝还沿用金制,设立了与路、州、府等行政单位相应的僧务机构。金代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的最高僧官,称为国师;四京(北京、南京、东京、西京)各设僧录、僧正;州设都纲;县设维那,任期均三年,以德行学问较高的僧人充任。元朝统治者照搬金制, 谕天下设立宣政院、僧录司、僧正司、都纲司,锡以印信,行移各路,主掌教门,护持佛法 ①。具体设置为:在各路设僧录司,州设僧正司,府设都纲司。并实行了 科举制 , 僧人通五大部经者为中选,以有德业者充州郡僧录、判正、副都纲等官 ②。

  自大德以来, 释、老二教,设官统治,权抗有司,挠敌政事。 ③仁宗即位,御史台李孟上疏曰: 人君之柄,在赏与刑,赏一善而天下劝,罚一恶而天下惩,柄乃不失。所施失当,不足对惩,何以为治!僧、道士即为出世法,何用官府绳治 ①。仁宗遂下令: 除这里管和尚的宣政院、功德使司两个衙门外,管和尚、先生、也里可温、答失蛮、白云宗、头陀教等各处路、府、州、县里有的他每的衙门教都革罢了,拘收了印信者 ②。自仁宗革罢僧道衙门后,不再立僧录司等机构。

  中国僧官制度始于北魏前期和后秦,此后各朝沿袭,均有变革。

  唐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僧官制度也相应发生了各种变化。高宗以后,屡有改易。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令天下僧尼转隶礼部祠部。祠部置郎中、员外郎各一人,重事、令史、书令史多人。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祠部使,典领佛教事务。贞元四年(公元788年),置左右街大功德使、东都功德使、修功德使,管理僧尼簿籍及役使。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又于左右街功德使下设僧录司,置僧录等职。此外,各州皆设有僧正一职,掌管一州之僧尼事务。宋代基本沿用唐制,中央设左右街僧录司,掌寺院僧尼簿籍及僧官补授之事;州、县则分别设有僧司,掌管地方僧尼事务。金代一承唐、宋制,并有所创新。

  元代的僧官制度,机构庞杂,僧署繁多。一方面承袭了唐、宋、金制,如功德使司、僧录司、僧正司、都纲司等等。另一方面又新置若干机构,如总制院、宣政院、行宣政院、广教总管府等等。

  ①   《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

  ②   《佛祖历代通载》卷四十八。

  ③   《元史?李孟传》卷一七五。

  ①   《元史?李孟传》卷一七五。

  ②   《元典章?礼部六?释道》卷三十三。

  中国僧官的职权在元代是一个高峰。总制院、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吐蕃地区政教事务,而领之于帝师。于是帝师之命,与皇帝之诏敕并行于西土。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无所不用其至。虽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正衙朝会,百官班列,而帝师亦或专席于坐隅。且每帝即位之始,降诏褒护,必敕章佩监络珠为字以赐,盖其重之如此。其未至而迎之,则中书大臣驰驿累百骑以往,所过亿送迎。比至京师,则敕大府假法驾半仗,以为前导,诏省、台、院官以及百司庶府,并服银鼠质孙。用每岁二月八日迎佛,威仪往迓,且命礼部尚书、郎中专督迎接。及其卒而归葬舍利,又命百官出郭祭饯。 ①元代僧官的选用原则是 军民通摄,僧俗并用。 ②宣政院使多由帝师兼任, 正使而下,必以僧为副使,帝师所辟举,而总其政于内外,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军民皆属统理 ③。

  所谓 军民通摄 ,即僧官不仅管辖僧尼事务,亦掌管军政、民政事务。

  所谓 僧俗并用 ,即以世俗人任僧官,以僧人任流官。象这种政教混杂、僧俗并举的僧官制度,仅元代所独有,并不为以后各朝所沿用。

  元代僧官集神权、政权和军权于一身,职高权重, 为其徒者,怙势恣睢,日新月盛,气焰熏灼,延于四方,为害不可腾言 ④。 ……有僧龚柯等十八人,与诸王合儿八刺妃忽秃赤的斤争道,拉妃堕车殴之,且有犯上等语,事闻,诏释不问。而宣政院方奏取旨:凡殴西僧者,截其手;詈之者,断其舌。 ⑤ 军民通摄,僧俗并用 的僧官制度还直接导致了 僧徒贪利无已,营结近侍,欺昧奏请 ⑥。如: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加,发掘宋赵氏诸陵及其大臣塚墓一百余所;戕杀平民四人;受人献美女宝物无算;且攘夺盗取财物,计金一千七百两、银六千八百两、玉带九、玉器大小一百一十一、杂宝贝一百五十二、大珠五十两、钞一十一万六千二百锭、田二万三千亩;私庇平民不输公赋者二万三千户。至顺帝时,僧侣出入宫禁,专横跋扈,加重了元朝吏治的腐败,是促使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①   《元史?释老传》卷二○二。

  ②   《元史?释老传》卷二○二。

  ③   《续通志》卷五八五。

  ④   《元史?释老传》卷二○二。

  ⑤   《元史?释老传》卷二○二。

  ⑥   《元史?释老传》卷二○二。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