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历史传记>>正文内容

元朝习俗史之宗教信仰习俗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7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元朝习俗史之宗教信仰习俗

  宗教信仰习俗

  元代的各民族宗教信仰习俗是他们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民族众多,经济、社会生活各异,决定了元代信仰习俗的五花八门、丰富多采。

  但是这些习俗的大多数是从古代原始思维那里代代传袭下来的具有神奇色彩的观念。而有些是当时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产生发展而来。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观察,这些信仰习俗的大部分是带着较浓厚的迷信色彩,只有少部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有益于人们心理和社会进步的俗信。因此,对我们来说,也有一个批判地对待的问题。

  (一)蒙古族的信仰

  元代蒙古族的信仰习俗是他们整个习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蒙古人社会生活和经济、文化生活的产物,尤其是与古代萨满教的联系更为密切。

  元代蒙古人的信仰习俗内容多与他们经济生活相关的自然崇拜、偶像崇拜和一些迷信活动有关。

  1。偶像的世界古代的蒙古人经济文化落后,对自然界的天地、风、雨、水、火以及动植物不能正确地、科学地加以解释,从而只能用幻想来猜测判断,有时便产生畏惧和不安全感,认为自然界中存在一种超人的力量,人们对它是无能为力的,而只能祈求来保证生命财产的安全和一切顺心如意。祈求的方法之一就是给它们塑造偶像,顶礼膜拜,虔诚祭祷。从而蒙古人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神的偶像。

  蒙古人首先为长生天做偶像,他们认为,天是 一切可见不可见事物的创造者,他是世界上的美好事物也是种种困苦的赐予者。 ①因此他们为了生活的幸福、牲畜安全,为长生天做了许多偶像,加以崇拜。这些偶像的制作当然是 仿照人像.其材料是毛毡和绸料等。 当他们愿意制作这些偶像时,住在不同帐幕的所有主妇们都聚会到一起,非常尊敬地制作它们,当他们制作完毕时,杀一只羊举行会餐,并把羊的骨头放在火上烧掉。 ②蒙古人把有些偶像放在帐幕门户两边。而把有些偶像放在帐幕门前的一辆美丽的有篷的车子里面。如果任何人偷窃车子里的任何东西,他就被处死,决不宽恕③。他们又为成吉思汗制作了偶像,也放在一辆车子里,这辆神车则放在一座帐幕前面的敬礼偶像的地方。

  他们经常把每一头乳牛和母马第一次挤出的奶供奉偶像。当他们将要吃饭时,首先拿一些酒食供奉偶像。当他们屠宰任何动物时,他们把它的心放在杯子里供奉神车里的偶像。他们把心留在那里,直至早晨。这时他们才把它从偶像面前拿开,煮而食之。他们也向成吉思汗的偶像奉献许多供物,包括一些马匹和其它动物。这些马匹蒙古人称为翁衮马(onggunmori),即献给神的马。这些马没人敢骑,直至死去。允许吃其它献给神的动物肉,但不弄碎这些动物的任何骨头,而把这些骨头放在火中烧掉。

  ①   《出使蒙古记》,《蒙古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9页。

  ②   《出使蒙古记》,《蒙古史》,第 10 页。

  ③   《出使蒙古记》,《蒙古史》,第 10 页。

  蒙古人房屋内,还有一些偶像供奉。 在男主人的头上方,总是挂着一个像洋娃娃一样的用毛毡做成的偶像,他们称之为男主人的兄弟。另一个同样的偶像挂在女主人的头上方,他们称之为女主人的兄弟。这两个偶像是挂在墙上的。这两个偶像之间的上方,挂着一个瘦小的偶像,这是整个帐幕的保护者。 ①在帐幕内,妇女们这一边的入口处,还挂着另一个偶像,偶像身上有一个母牛的乳房,这是为挤牛奶的妇女们做的。因为挤牛奶是妇女们的工作。在帐幕内男人的这一边,挂着另一个偶像,偶像身上有一个母马的乳房,是为挤马奶的男人们做的。他们在一起饮宴时,首先把饮料洒在男主人头上边的偶像身上,然后依次洒在所有其他偶像身上。这种把饮料洒在偶像身上的仪式,蒙古语叫做saC   ulisaC   uqu。汉籍中称作 洒奠.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记述了元代蒙古人偶像崇拜习俗。他说,蒙古人还信奉一种名叫纳蒂盖(lyatigay)的神,它的神像是毡子或其它布匹盖着,每家都供奉这种神,他们还为这种神塑造妻儿子女,左边摆妻子,前边摆儿女,俨如一家。他们认为这种神主管地面的祸福,能够保护他们的子女,照顾家畜等。他们对这种神十分敬信,每逢吃饭时,总要先夹一块最好的肉放在神像的嘴上擦擦,然后依次擦神的妻儿子女②。

  蒙古族汗王宫帐一斡耳朵中有很多占卜者在服务。在节日或每月第一天,他们把偶像拿出来 在他们帐幕里把它们整整齐齐地排成一个圆圈。然后蒙古人来到帐幕里,向这些毡像鞠躬行礼。 ①总之,有元一世,蒙古人中偶像崇拜甚盛,其根源在于蒙古族经济文化落后,原始的畏惧自然而祈求自然思维占据着人们的头脑。

  2。自然崇拜的遗风蒙古人还崇拜太阳、月亮、水、火和土地。他们称 月亮为大皇帝,并向它下跪祈祷。他们且说,太阳是月亮的母亲,因为月亮是从太阳那里得到它的光辉的。 ②因此, 当天空出现新月,或月圆时,他们便着手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彭大雅《黑鞑事略》亦称: 其择日行事则视月盈亏以为进止,胐(fěi,音匪,新月开始发光)之前、下弦之后,皆其所忌。见新月必拜。 《心史?大义略叙》: 秋出兵,春休兵,岁岁验中秋夜月明为利,即兴兵;若中秋夜风雨晦冥为不利,即不兴兵。 这种 视月盈亏 而行事之俗,其源甚古,《史记?匈奴传》: 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 说明此俗可以追溯到古匈奴时期。

  火也是蒙古人崇拜的对象,他们相信,火是圣洁的象征,世上万物万事都可以用火净化的。因此, 当使者们或王公们或任何人来到他们那里时,不论是谁,都被强迫携带着他们带来的礼物在两堆火之间通过,以便加以净化,以免人们可能施行了巫术,或者带来了毒物或任何的有害的东西。 ③蒙古人这种通过火堆之间,以祛除不祥习俗,西方著作中亦有记载。据《罗斯托夫编年史》: 汗与拔都还有如下习惯:当有人欲觐时,他并不令将那人领来觐见;他吩咐巫师领着通过火间,向矮树丛,火及偶像行拜礼;又从献给王的全部礼物中取一部分投入火中,礼物拿走后才被允许去觐见王。 ①拔都,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之子。

  ①   《出使蒙古记》,《鲁不鲁乞东游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14页。

  ②   《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64 页。

  ①   《出使蒙古记》,《鲁不鲁乞东游记》,第 159页。

  ②   《出使蒙古记》,《蒙古史》,第 13 页。

  ③   《出使蒙古记》,《蒙古史》,第 13 页。

  此外,人死了,其亲属及住在他帐幕内的所有的人都必须用火加以净化。

  蒙古人用火净化的仪式是以如下方式进行的: 他们烧起了两堆火,在每一堆火附近树立一枝矛,用一根绳糸在两枝矛的矛尖上,在这根绳上系了若干粗麻布的布条;人、家畜和帐幕等就在这根绳及其布条下面和两堆火之间通过。有两个妇女,在两边洒水和背诵咒语。 ②这两个妇女是蒙古巫婆即女萨满。

  蒙古人所信仰的古代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死。因此他们向地神、山神等万方之灵祭祷。其方法之一就是把酒食奉献给他们。特别是早晨在他们吃饭以前。如果他们要饮宴,一个人拿着一杯子和一些饮料走出帐外,向南方洒饮料三次,每一次都下跪行礼,其次是向东方,然后向西方,最后向北方。向南方是向火敬礼;向北方是致礼于死者。当男主人举起酒杯准备喝的时候,首先洒一些饮料在地上,作为给地喝的部分。然后才开始举杯畅饮。

  赵珙《蒙鞑事略》, 祭祀 条称: 凡饮酒先酌之。 这些都说明,元代蒙古人自然崇拜习俗之普遍。

  3。占卜吉凶元代的蒙古人极为重视占卜吉凶、预言未来、使用巫术等迷信活动。而这些多由男女萨满来完成。

  萨满(saman)一词属于通古斯满洲语,意为 激奋者 、 癫狂者.萨满教者,指北亚诸游牧民族或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一个共有的原始宗教形态。蒙古语中没有saman一词,但萨满教与蒙古人孛额(be)信仰,在内容和形式上同属一类,故汉文与其它外文著作中,习惯于用saman——萨满一词来代替蒙古语的be。

  在蒙古语中,男萨满也称孛额(be),女性萨满为依图根(idugen)。

  按萨满教的解释,男女萨满是该教最高一级的神长生天(mongketengri)的使臣。他们来往于人间和苍天之间,解天意、占卜吉凶。早在成吉思汗时期有叫阔阔出的男萨满,号称 帖卜?腾格里 (teb- tenggeri)。他自称能通天,是上天的使臣。

  在蒙元时期,为皇宫服务的男女萨满——占卜者很多。当宫帐——斡耳朵迁移时,这些占卜者走在他们前面,他们决定宿营地点,并首先卸下他们的帐幕,在他们之后斡耳朵才卸下来。占卜者中的首领总是把他的帐幕安置在宫帐前面,相距约一掷石之远。其余的占卜者则住在宫帐后面指定的地方。

  据鲁不鲁乞叙述,这些占卜者中, 有些人熟悉天文学,特别是他们的首领,他们预言日蚀和月蚀的时间。当日蚀或月蚀将发生时,所有的人们都贮藏食物,以便届时不需走出家门。在日蚀和月蚀的时间里,他们打鼓并吹打乐器,使之发出巨大的嘈杂声和噪音。 ①他们还通过占卜,宣布有利于或不利于做各种事情的日子。因此,除非他们同意,蒙古人不进行军事演习或征伐。

  ①   《出使蒙古记》,《蒙古史》,第 73 页,注 12.②   《出使蒙古记》,《蒙古史》,第 14 页。

  ①   《出使蒙古记》,《鲁不鲁乞东游记》,第 217页。

  占卜者们的另一项职责是把送到宫廷去的一切东西,都须由他们拿着在两堆火之间通过,以便净化。他们也将这些留下一部分,作为他们应得的份额,如果任何东西由他们拿着在两堆火之间通过时跌落到地上,那么这些东西就归占卜者所有。他们还负责把死者的所有寝具通过两堆火之间,加以净化。

  占卜者还为刚生下来的男孩预言他的命运。鲁不鲁乞在蒙古期间,蒙哥汗的正妻生了一个男孩,占卜者们被叫来,预言这个小男孩的命运。他们都预言小孩有好命运,说,他将享有长寿,并将成为一个强大的君主。结果,几天以后,小孩死了①。同样,当任何人生病时,占卜者们也被叫来。他们念咒语,并宣布这病是自然的疾病,还是由于巫术所致。据《元朝秘史》第二七二节载,兔儿年(1231年),窝阔台汗征伐金国时忽然得病,昏愦失音。

  命师公即孛额、卜人卜之, 言乃金国山川之神,为军马虏掠人民,毁坏城郭,以此为祟。许以人民财宝等物禳之,卜之不从,其病愈重,惟以亲人代之则可 (总译)。最后以皇弟托雷替代,喝巫师 咒水 而死去。说明古代萨满教的野蛮和残酷性。

  元代蒙古人中还有一种烧焦牲畜或兽类胛骨占卜吉凶的习俗,蒙古语称dalutalbiqu。汉人称为 烧琵琶.烧焦的多为绵羊、羚羊、麋鹿、驯鹿胛骨,蒙古语称 答鲁 (dalu),汉文典籍中称 羊骨扇 、 枚子骨 、 琵琶骨 等。

  对这种习俗,各种文件记载甚详。《蒙鞑备录?祭祀》: 凡占卜吉凶、进退、杀伐,每用羊骨扇,以铁椎火椎之,看其兆坼以决大事,类龟卜也。 《黑鞑事略》: 其占筮则灼羊之枚子骨、验其文理之逆顺,而辨其吉凶,天弃天予,一决于此,信之甚笃,谓之烧琵琶,事无纤粟不占,占不再四不己。 徐霆补注云: 霆随一行使命至草地,鞑主数次烧琵琶以卜使命去留,想是琵琶中当归,故得遣归。烧琵琶即钻龟也。 鲁不鲁乞在蒙古期间,一天去觐见蒙哥汗,当走进宫帐时,一个奴隶正走出来,手里拿着几块烧得象煤炭一样黑的羊肩胛骨。他对于把这些羊胛骨烧焦的目的大为困惑不解,当后来询问,才知道蒙古人欲做任何事情,必须先向这些骨头请教。因此他详细记录了这种占卜习俗。他说: 当蒙哥汗想要做任何事情时,他就吩咐拿给三块未曾烧过的羊肩胛骨。他拿着这些骨头,心里想着他想要知道做还是不做那件事。然后把这些骨头交给奴隶去烧。……

  当这些骨头被烧黑时,他们就被拿回来给蒙哥汗。于是他察看这些骨头受热后的裂纹是否呈纵的直线。如果是这样,他就可以做这件事。不过,如果骨头是横的裂开,或是裂成碎片,那么他就不可以做这件事。……如果,在三块骨头中,有一块裂为直纹,那么他就做那件事。 ①把元代蒙古人 烧琵琶 之俗与古代汉族的龟卜相比较,颇饶兴趣。蒙古以直纹为吉,汉族则以横为吉。此外,国内彝族亦也类似 烧琵琶 之俗,称 约格及 ,汉人称 羊骨卜.他们认为,若裂纹纵直呈十字,则吉;斜倾作叉状或作零乱的若干细线,则凶。

  ①   《出使蒙古记》,《鲁不鲁乞东游记》,第 219页。

  ①   《出使蒙古记》,《鲁不鲁乞东游记》,第 182页。

  4。呼风唤雨古代蒙古萨满自称能够致风雨,改变天气。加宾尼说: 占卜者们也要用他们的咒语来扰乱气候。 ②《黑鞑事略》: 无雪则磨石而祷天。 马可波罗也说:大汗的占卜者中有些人能够呼风唤雨。 每年的阴历八月二十八日,这些星占学家就奏请大汗,将这些马乳临风飞洒,祀奉他们敬奉的神祇和偶像。当祭神的时候,星占学家们……表演的术法,其态千奇百怪。例如阴天多云,眼看着倾盆大雨即将降临,术士们这时就登大汗居住皇宫的屋顶,一旦作起妖法,天空立即云开雾散,风平雨收。在四周的地方,雷鸣电闪,正下着疾风暴雨,而皇宫的所在地却毫无雨意。 ①这显然是一种言过其实的描绘。

  但是古代蒙古、突厥等北方民族中流行的这种法术,在其它文献中也有记载。蒙语称 札答 (jada),其动词形为 札答剌浑 (jadalaqun)。

  《元朝秘史》第一四三节载,成吉思汗军与札木合军在阔亦田之地对阵。札木合军中不亦鲁黑、忽都合两人知札答之术,想要顺风雨,击成吉思汗军,不料风雨逆回,天地晦暗,札木合军不能前进,多坠涧中。

  据说札答 乃走兽腹中之石.方观承《从军杂记》: 蒙古、西域祈雨以楂达石浸水中,咒之,辄验。植达生驼羊腹中,圆者如卵,扁者如虎胫,在肾似鹦鹉嘴者良。色有黄白。驼羊有似则渐羸瘁,生剖得者尤灵。 楂达,即札答。元人陶宗仪也说: 往往见蒙古人之祷雨者,非若方士然。至于印令、旗剑、符图、气诀之类,一无所用。惟取净水一盆,浸石子数枚而已。

  其大者若鸡卵,小者不等。然后默持密呪。将石子淘漉玩弄,如此良久,辄有雨。豈其静定之功已成,特假此以遇人耶,抑果异物也。石子名曰鲊答,乃走兽腹中所产,独牛马者最妙。 ②鲊答,即札答。这种迷信活动,在有些蒙古地区至今仍在流行,有人自称能行札答之术。

  (二)皇宫的迷信活动

  元朝皇宫中,与前代一样有诸多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迷信活动,其中有一些是前代所没有的。如, 游皇城 、 射草狗 等等。

  游皇城:据《元史》卷七七《祭祀》六, 国俗旧礼 ,至元七年(1270年),世祖忽必烈采纳帝师八思巴的建议,在大明殿御座上置一白伞盖。顶部用素缎,上书写金字梵文,意为 镇伏邪魔护安国刹。 定于每年二月十五日,于大明殿举行启建白伞盖佛事,以各色仪仗导引,迎引伞盖,周游皇城内外,谓与众生驱除不祥,导引福祉。

  正月十五日,先由宣政院会同中书省奏请圣旨,后移文至枢密院,准备各色仪仗队,八卫拨伞鼓手一百二十人,殿后军甲马五百人。抬举监坛汉关羽神轿军及杂用五百人。宣政院所辖官寺三百六十所,掌供应佛像、坛面、幢幡、宝盖、牛鼓、头旗三百六十坛,每坛由二十六人抬举,钹鼓僧十二人。

  由大都路提供各色金门大社一百二十队,教坊司云和署提供大乐鼓、板杖鼓、筚■、龙笛、琵琶、筝、■等七色乐器的四百人,兴和署提供妓女杂扮队戏一百五十人,祥和署提供杂把戏男女一百五十人。仪风司提供汉、回回、河西三色细乐,每色各三队,凡三百二十四人。凡参加者,皆由官方提供鎧甲袍服器仗,俱以鲜丽整齐大尚,珠玉金绣,装束奇巧,首尾排列三十余里。

  由吏部官员检点诸色仪仗队,刑部官员维持秩序,枢密院官员分守城门,中书省官一员总督视之。先二日即二月十三日,于西镇国寺迎太子游四门,然后抬举高塑像,仪仗入城。十四日,帝师率梵僧五百人,于大明殿内做佛事。

  十五日,恭请伞盖于御座,置于宝舆中,诸仪仗队列于殿前,各种仪仗、佛坛、乐队、戏队等列于崇文门外,而迎伞盖出宫。先至庆寿寺,具吃素食,食罢,周游皇城内外。其线路为从西宫门外恒海子南岸,入厚载红门,由东华门过延春门而西。皇帝及后妃公主,于玉德殿门外,搭金背吾殿彩楼观赏。

  大都的居民沿途聚观。

  ②   《出使蒙古记》,《鲁不鲁乞东游记》,第 220页。

  ①   《马可波罗游记》,第 76 页。

  ②   《南村辍耕录》卷 4, 祷雨 ,中华书局版 1980 年版,第 52 页。

  游皇城结束,诸仪仗队、佛坛、乐队、戏队送伞盖还宫,仍恭置于御座上,帝师僧众做佛事,至十天结束。每年举行,如果有因而辍,再找时机举行。每年夏六月中,皇帝在上都,又举行一次。

  射草狗:元代皇宫祈福禳灾仪式之一。每年十二月下旬,选择一天,在西镇国寺内墙下,洒扫平地,由太府监提供彩币,中尚监提供毛毡和针线,由武备寺提供弓箭环刀,束秆草为一人形和一狗形,剪杂色彩段做其肠胃,由达官世家之贵重者轮流射之。非别速、札剌尔、乃蛮、忙古台、列班、塔达、珊竹、雪泥等氏族不得参加。把草人和草狗射得糜烂,然后以羊酒致祭。

  祭祀仪式结束后, 帝后及太子嫔妃并射者,各解所服衣,俾蒙古巫觋祝讚之,祝讚毕,遂以与之,名曰脱灾。国俗谓之射草狗。 ①脱旧灾、迎新福:每年一二月下旬,选择一天,用白黑羊毛线,把帝后及太子,自顶至手足缠系了,坐于寝殿,由蒙古巫觋念呪语,在银槽中烧米糠酥油,以其烟熏他们身体,毛线断了,纳于诸槽中。他们又用手撕裂数寸长的红帛, 唾之者三,并投入火中。即解所服衣帽付巫觋,谓之脱旧灾、迎新福云 ②。

  从以上礼俗来看,元代皇宫宗教信仰礼俗有些是来自佛教即喇嘛教,有些则从蒙古固有习俗演变而来。但不管它们的来源如何,都带有很浓厚的迷信色彩,是相当落后的礼俗事象。

  (三)汉族民间信仰习俗

  元代汉族民间宗教信仰习俗内容较为丰富,其大部分内容承袭于前代,而有些则是在当时条件下产生的。我们在这里仅介绍其中若干内容。

  1。地府鬼曹奈河,是元代汉族中流行的宗教信仰习俗之一。人死后亡灵走向阴间的路上必须经过一条河,河上有座桥,叫做奈河桥。人生前作孽,不行善,死后阴魂过不去奈河,永坠其中受苦受罪而无可奈何。故曰奈河(奈何)。元人中流行此俗,在戏曲作品中多有反映,如:

  ①   《元史》,卷 77 ,《祭记》6 , 国俗旧礼.②   《元史》,卷 77 ,《祭祀》6 , 国俗旧礼.

  《看钱奴》第一折,白: 我想尘世人心性迷癡,不知为善,只看那奈河潺潺,金桥之上并无一人也呵! 《度柳翠》第二析,《牧羊关》: 你跟我去呵,我着你上明晃晃一条金桥路;你不跟我去呵,便索向翻滚滚千丈奈河流。 同剧第四折: 有力之人登彼岸,无力人落奈河。 此外,在元杂剧《硃砂檐》等戏曲作品中也描写了奈河。这些例子说明,元人把神话中的奈河桥称作金桥。这些戏文中把奈河和奈河桥描绘得具体逼真,表现了民间宗教信仰习俗的特征。

  元代汉族民间还流行 分界牌 、 望乡台 、 迷魂寨 、 鬼门关 等鬼魂迷信。

  分界牌,古代人相信,人死了就从阳间去阴间。而阳间和阴间中间有一道分界线,此处立有一分界牌。元代戏曲作品中描写了这些内容。如:关汉卿杂剧《蝴蝶梦》,第四折,《驻马听》: 想着你报怨心怀。和那横死爷相逢在分界牌。[带云:]若相见时呵。[唱:]您两个施呈手策,把那杀人贼推下望乡台。①郑廷玉杂剧《金凤钗》,第三折,《二煞》: 赤紧的敬客坊紧靠迷魂寨,莫不状元店连着分界牌!?多管是鬼门关榜动选场开!?莫不住着太岁凶宅!?②望乡台,谓阴间有望乡台,人死后可登台望见阳间家中情况。对此迷信元代戏曲作品中有所反映。如,除上举《蝴蝶梦》中一例之外,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中又描写了屈死的窦娥鬼魂在阴间地府,在望乡台上遥望阳间,寻找机会申冤报仇的情景。

  迷魂寨,传说,人死后鬼魂到阴间迷魂寨,再也不能随意到阳间了。鬼门关则是指通往阴间的门。上举《金凤钗》一例之外,元杂剧中也有一些描写。如:范子安《竹叶舟》,第一折,《赚煞》: 我与你踢倒鬼门关,打开这槐安路,把一枕南柯省悟。 ③有关此类阴间鬼曹的信仰习俗在元人中颇流行。再如,元杂剧中出现较多的所谓 鬼力 是阴间的衙役,相当于阳间的张千、李万、董超一类人物,它执行着阴府阎神的命令。

  元无名氏杂剧《冤家债主》,第四折,白:[鬼力上云:]张善友,阎神有勾。[正末警起科云:]怎生阎神有勾。我正要问那阎神去哩。[下]。[阎神引鬼力上诗云:]……鬼力,与我摄将那张善友过来。 ④对于鬼力、阎神,在元剧《度柳翠》,第二折中也有描写。这里不一一举例。元代民间流行的还有一种迷信说法,人冤死,魂不散,随旋风四处飘荡。如:元无名氏杂剧《盆儿鬼》,第四折,《小梁州》,白: [包待制云:]大家小户有个门神户尉,那屈死的冤魂,被他当住,所以进不得。……老夫心下自裁划,金钱银纸速安排,邪魔外道当拦住,单把屈死冤魂放过来。[张千做烧纸科云:]一陌纸钱。你看好阵冷风也,[魂子随风入跪科]。 ①这种冤魂随风飘荡之说法,至今*在一些地区民间流传。

  ①   《元曲选》,第二册,第 644页。

  ②   《元曲选外编》,第一册,第 197页。

  ③   《元曲选》,第三册,第 1064 页。

  ①   《元曲选》,第四册,第 1407 页。

  2。民间诸神在元代汉族民间迷信的各种神祇很多。这些神祇区别于宗教的神灵,富有民间信仰的特征,这里仅介绍其中几位神祇. 勾芒神:汉族民间信仰的农事之神。《山海经》中言其形象为 鸟身人面,乘四龙.《元典章》载,官府以勾芒神配享三皇。《析津志》又载:每年立春,宛平县或大兴县,依上年故事塑春牛、勾芒神。 立春之日,质明,司农守土正官率赤县属官,具公服拜长官,以彩杖击牛三匝而退。土官大使,送勾芒神入祀。 ②这些仪式标明朝廷官府重视农事。

  关于勾芒神的容貌服色,《元典章》中说: 依春牛经式,造作土牛、芒神色相施行。其芒神貌像服色装束及鞭縻等,亦就年日干支为其设施。 在民间,每年立春日,由人扮勾芒神,其首用木雕成,套在人头上,下穿红色或白色长袍,胸部开一洞口,可以往外看。在举行迎春活动中,牵牛或驱牛而行,象征勾芒神督促春牛努力耕种,预示来年丰收。《元典章》中所说的 芒神色相 指的就是人们在迎春活动中装扮此神者所戴木雕。

  门神:汉族民间信仰的神祇,即传说中把守门户的神。元时把这些神的画像贴于门上,以避鬼祟。比如,在元杂剧《盆儿鬼》,第四折中有如下描写; 《红绣鞋》,白: [魂子云:]老的也,不是我不过去,只被那门神户尉当住,不放过去那。[正末云:]即如此,何不蚤说,待我再叫。……只要分付那■■懆懆狠门神,休当住咱玎玎珰珰盆儿鬼。[唱:]只为你那门神户尉一似狠那吒将巨斧频频搯。……[包待制云:]是是是。大家小户有个门神户尉,那屈死的冤魂,被他当住。 ①戏文中描写了一屈死鬼魂欲入包待制府申冤,但被门神户尉阻挡,不能进。

  一般认为,在古代汉族民间流行的门神有两种。比较早期的是神荼、郁垒,唐代以后门神形象改为秦琼和尉迟敬德。民间将他们的像,彩印于纸,贴于门上。我们从上述戏文中描写可知,元人中流行的门神为秦琼和尉迟敬德。因为戏文中出现的门神是手执巨斧的 ■■懆懆狠门神 ,这恰是唐代名将尉迟敬德的形象。

  据记载,元代民间流行的门神不只是上述秦琼和尉迟敬德,还有一些人家或官府有时用 八仙 中的汉钟离、吕洞宾为门神,画于门额。而有些酒槽坊,门首多画四公子:春申君、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 ②元代民间还有一些人家,在门上画鸡以避鬼祟。在文学作品中有所反映,如:张国宝杂剧《罗李郎》,第三折,《金菊香》: 恰离了招商打火店门儿。早来到物穰人稠土市子。好门面好铺席好库司,门画鸡儿,行行买卖忒如斯。 ①人们为什么在门上画鸡呢!这可能是古老的图腾有关。此外, 鸡 的读音谐 吉.还有鸡能报晓,引出阳光,从而把一切魑魅魍魉吓跑,禳灾祛邪,平安无事。

  ②   《析津志辑佚?风俗》,第 202页。

  ①   《元曲选》,第四册,第 1406 页。

  ②   《元曲选》,第四册,第 1577 页。

  ①   《元曲选》,第四册,第 1577 页。

  杜康神:元代汉族民间还流行信仰杜康神的习俗。以元杂剧中描写为证。

  马志远《岳阳楼》,第一折,《天下乐》,白: [正末云:]小儿哥,你供养的是甚么神道?[酒保云:]这是初造酒的杜康。我供养着他,这酒客日日常满。[正末唱:]……我待和你唤上,那登真的伯阳,你觑当,更悬壶的长房,不强似你供养那招财的杜康。 ②同剧中数次提到杜康庙。这些都说明,元时不但有人即酿酒或售酒的人信仰杜康神,而且还有专门供奉杜康神的庙宇。

  八仙:这是古代汉族民间信仰的八位神仙的通称。后为道教所信奉。今天人们熟知的八仙是指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他们的传说故事先后见于唐宋文人记载。元代也有很多有关八仙的传说故事,有人把这些传说故事编写成杂剧,搬上舞台,更加速了八仙在民间的传播和敬信。以八仙为题材的杂剧作品中流传至今的有马志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简称《岳阳楼》)和岳伯川的《吕洞宾度铁拐李》(简称《铁拐李》)。

  八仙作为群体的神仙,是在元代形成的。但群体的人选还没有固定下来。

  马志远《岳阳楼》中就无何仙姑,而有徐神翁,岳伯川《铁拐李》中还是无何仙姑,却又多了张果老。表现了民间诸神产生的随意性。

  ②   《元曲选》,第二册,第 615页。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