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寺院:建筑魅力的缩影
福建寺院:建筑魅力的缩影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福建都有深厚的建筑基础,不同教院,有其不同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的积淀。其中,福建寺院建筑文化更是福建建筑的一大瑰宝,影响深远,成了福建魅力建筑一大缩影。现今,全国142座重点寺院中,福建就占了14座,位居全国前列。
八闽文化孕育寺院的灿烂
福建是我国古代建造各种寺观最多的地区之一,即使在佛教衰竭的宋末元初,仅福州府所辖的各县就建有寺院1500座以上。虽经多年的天灾人祸,但由于福建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寺观得以保存。福建这些保存下来的古代寺观,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两个方面价值:第一,门类齐全,年代悠久,无论佛教、道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有最古老的寺观保存。福州的华林寺不仅是现存江南最古老的木构寺院,也是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莆田玄妙观的三清殿,是现存最早的木构道观;泉州的清净寺,是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清真寺建筑;泉州的草庵是世界上惟一的摩尼教寺遗址。这些建筑对于研究我国建筑史,特别是研究宗教建筑史,是极为珍贵的实物。第二,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中国的寺观建筑,特别是佛教寺院建筑,一般以殿堂为主体,代代沿袭,最后因高度程式化、规范化而显得板滞。而福建的寺院建筑却别有特色,在继承古制上有所创新,较为灵活,又大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宗教建筑艺术。
揽“寺”观闽佛教的文明渊源
“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院,在汉代则是朝廷所属政府机关的名称。九寺中的“鸿胪寺”,是接待印度高僧居住的地方,类似现在接待国宾的礼宾司和国宾馆。因此,“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将称朝廷高级官署的“寺”,用来称呼佛教建筑,足可以说明统治者对佛教的敬重了。位于福建泉州市西街的开元寺又名紫云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皇家兴建的佛家寺院。据传开元寺的大阁及正殿建于唐代初,名“白莲道场”,后易名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始名开元寺。历五代两宋,开元寺发展支院100余所。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6),将支院合成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元末被焚毁。明洪武、永乐年间次第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几次拨款修葺。开元寺是闽南现存众多木构古建筑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不但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大胆突破创新,还将雕饰艺术与构造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开元寺是一个雕饰的艺术大观园,其形式之多样、技法之娴熟、材料之丰富、内容之广泛,是无与伦比的。它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拜亭、石经幢、镇国塔、仁寿塔、大雄宝殿、藏经阁、五观堂、功德堂、“弘一法师纪念馆”等。开元寺历代高僧辈出,蜚誉梵林。如唐代匡护、袒膊、合言、文展、法起、道英,五代真觉、朝悟、清豁,宋代了悟、守静,元代大圭等。民国以来有转道、圆瑛、转物、转逢等。高僧弘一法师曾住锡弘法,寺内建有“弘一法师纪念馆”。另外,位于福州屏山的华林寺,原名“越山吉祥禅院”,几经兴废,现仅存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八架椽,单檐九脊顶,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华林寺大殿之所以被称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主要有四个特点,是其它寺无法取代的:(一)年代悠久,是我国江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二)用料之大为全国古寺之最。古代木构建筑年代越早,开间越多,所用材料越大。特别所用的昂与驼峰,更是出奇的大,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三)构造独特,极具早期建筑的风格。(四)中日文化交流的佐证。华林寺大殿中保留的一些早期手法,对日本木构建筑有着深远影响。据中、日专家考证:日本镰仓时期的“大佛样”建筑,深受华林寺大殿建筑风格的影响。
寺院建筑中国建筑的精髓
福建寺院采用传统宫殿建筑形式。寺院一般以殿堂(又称正殿、大殿或大雄宝殿)为主体。殿堂建筑集中地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特点。寺院的殿堂屋顶较多地采用庑殿、歇山、重檐、悬山、硬山、卷棚等样式。屋顶,无疑是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正视、侧视、俯视,它的立面平面都是曲线。曲线优美的屋顶,尤其翼状起翘的“飞椽”,轻巧活泼的动人形象,是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斗拱”是福建建筑普遍具有的奇特构件,常被用来代表中国建筑,兼具结构、造型、装饰多重功能,十分独特……斗拱由多种形状各异的木块重叠装配而成,位于柱顶、额枋、梁枋与屋顶之间,它的使用可增加屋檐伸出的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分散节点处的剪力。此外,还兼有装饰作用并表现尊贵等级。使用斗拱的木构架,是“中国建筑真髓所在”。大殿一般采用梁柱结构。其梁柱做法,是沿进深方向在石础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又立短柱,上架一较短的梁。这样重叠数层短柱,架起逐层缩短的梁架。最上一层立一根顶脊柱形成一组木构架。每两组平行的木构架之间,以横向的枋联结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顶脊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子;檩子上排列椽子,承载屋面荷载,联结横向构架。这种木构架,是用中国传统工艺做成,可抗地震的破坏。
独特布局东方建筑的艺术
福建寺院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一是依据山川地势,巧妙布局。特色之二是巧借山岩筑寺,与山川大地融为一体。特色之三形态各异的外观造型。特色之四将精美的雕饰与寺庙建筑融为一体。从建筑格局上看,福建寺院的建筑群体平面布局多为均衡对称,设计时以纵轴为主、横轴线为辅,通过暗示、烘托、对比等手法,使建筑间含有微妙的虚实关系,从而体现了中国建筑“含蓄”的美学特征。一般寺院的建筑,也以中间一条南北向纵轴线为主,主要建筑都位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安排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山门的正面为天王殿,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法堂,再后面为藏经楼。唐宋时代,禅宗兴起后,提倡“七堂伽蓝”制,即建有七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到了明代以后,七堂伽蓝已有定式,即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楼。东西配殿则为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茶堂(接待室)、职事堂(库房)等。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接待四海云游僧人居住。近代寺院的基本部分,主要为两组建筑:山门和天王殿为一组,合称“前殿”,大雄宝殿为一组,为寺院主体建筑。有了这两组建筑,方可称为“寺”。庭院布局以四合院最为典型,从表面看,四合院是一个封闭型较强的建筑空间,但实际上,宽大的庭院,使用中灵活多变,适应性很强。福州鼓山上的涌泉寺大致就呈现这种布局形式。天王殿正中一位笑容可掬、身着汉装的大肚弥勒佛。殿内两厢是四大天王,据说他们是佛教寺院内东西南北四面天的保卫者。四大天王职责合成象征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弥勒佛像背后,站立着一尊韦驮菩萨,他是护法天神。天王殿后面,一个大天井,天井上方刻的“石鼓名山”四个字,这是清乾隆年间福州郡守李拔所题。天井中央的水池,引入山泉,清澈见底,池上卧着的小桥,名石卷桥,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砌成。天井两角立着一对用钢筋制成的圆形铁杆,杆尖超出寺院高度,每当寺院举行重大佛事活动时,用它来挂佛幛、佛幡之类,同时它还起着避雷的作用,是1927年马尾船政局捐造的。
福建寺院建筑还十分重视色彩,特别是重要建筑,往往是“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建筑色彩艺术,这一特点在寺院建筑上也同样得到体现。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