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南昌佛寺面面观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南昌佛寺面面观

  以观世音命名的观音寺

  古代蓼洲在惠民门外,三国时期叫谷鹿洲,吴国都督吕蒙曾在此造舟句舟鹿(楼船),用它去攻取荆州。晋朝初年,洲南端建有佛寺,取名“观音寺”。后来寺废,仅留水口祖师堂。清朝顺治年间,僧六度复名观音寺。

  这时,临川举子李来泰来南昌应试,乡试中举后游城西南蓼洲,见洲南有沙河庙和观音寺。因受上游洪水冲激,寺左土(土旁)常被河水冲蚀。僧六度想在寺左展地数武(每武3尺),增屋一楹,请他代言倡修,于是作《募修观音寺引》一篇。直到乾隆50年(1785年),才由僧华寿重建寺宇,使它渐具规模。

  乾隆年间后期,从小入寺为僧的嵩隐,积数十年的努力,前后数次整修,使观音寺面貌为之一新。寺内香花象设,妙好庄严,僧众都恪守清规,精勤禅诵。嵩隐又买屋五间,置田35亩,以作供佛饭僧之用。

  嘉庆10年,南昌知府刘若(王噪)在公余之时,答晤朋好,常来观音寺中,见正殿左偏有精舍数椽,嘉客常来此休憩。这里轩庭整洁,嚣尘不至,似有世外之感。

  刘知府询问嵩隐后,对观音寺的兴废存亡等变故有所了解,感到住持僧嵩隐年近七旬,愿力坚定,创业固难,守业亦不容易。他期望观音寺“梵宇赫奕,历劫不坏,岂不伟欤!”就是游观之时,他也不忘自己的责任,表示“虽方外焉有歧视,因书所以,随喜赞善”,立《观音寺碑记》,以为大众策警。

  以大观楼闻名的圆觉寺

  圆觉寺在蓼洲北端高阜之上,地近抚河。它始建于南北朝宋代泰始7年(471年),在一千年的时间里,该寺兴废情况如为,古籍文献失载。

  明弘治年间,圆觉寺兴建了一座“大观楼”,吏部左侍郎张元祯题写楼名,一时成为登高观览江山景色、赋诗抒怀的好地方,楼诗多了,后编成《大观楼诗集》,姑苏杜庠为集作序。当时有诗云:“南浦北边圆觉寺,西山东面大观楼。乾坤上下不知极,今古去来无尽头。斗酒江湖余老兴,鸣銮歌舞一浮沤。史官楣扁题方了,喜见先登二岳侯。”这里说的史官指的是张元祯,而“二岳侯”指的是周、王两位布政使。

  清朝康熙年间,诗人彭廷谟多次登大观楼,欣赏一年四季和昼夜不同的景色,赋诗咏物,先后作《观涨》、《观云》、《观月》、《观雪》、《观夕阳》、《观野烧》六咏。而诗人闵鉴则是与友人龚采文、彭长人同游大观楼,赋诗曰:“典午(指司马官职)幽栖境,依然枕碧流。云归千古寺,风送几人舟。树色春藏塔,江声夜满楼。一时题咏 ,谁继杜贤侯。”“杜贤侯”指的是《大观楼诗集》作序的杜庠。

  与圆觉寺为邻的宣妙寺,寺内也有一楼,取名“聚奎楼”,与大观楼鼎峙。明朝成化年间,参议李芳有“圆觉寺联宣妙寺,大观楼映聚奎楼”的诗句。后来,二楼不幸同时毁于火灾,圆觉寺也未能幸免。

  清朝康熙58年(1719年),僧明星重建圆觉寺后,憩云庵僧心壁作《喜圆觉古刹落成赠 朗》诗曰“六朝名胜地,千载古诋园,钟磬邻南浦,烟云接厌原。大观虽久废,梵宇幸犹存。今喜开生面,重光不易言。”民国20年端午节,圆觉寺又毁于火灾。

  以铁佛命名的天宁寺

  中唐以前,南昌德胜门外有孝光寺,后改名天宁寺。胡元瑞有诗曰:“海峰连云起,江潮入市流。故庐南雪下,短褐北风前。夜卧千峰月,朝冫食五色霞。朔风吹夜草,寒日下城边。”咸通初年,韦丹之子韦宙任江西观察使时,从赣江得到五座铁佛,放置在孝光寺内,后来人们叫它为“铁佛寺”。此后,“天宁”、“铁佛”二名常见于诗人的句中。

  元朝元统年间,福建廉访司知事萨都拉有《过孝光寺》诗:“秋日留题翠壁层,出工聊德在山僧。肩舆又上沙头渡,隔水人家两岸灯。”明朝嘉靖年间,邑人李迁赋《天宁寺》诗二首,有“寒月频过释氏庐,不堪时事日纷如。红尘未必能污我,懒性从来好索居”的诗句。

  天宁寺内有两部《藏经》,正本是唐朝颁赐的,副本是明朝永乐年间所赐的,这在南昌诸寺中是少见的。可惜一日不慎失火,两部《藏经》都成灰烬。国子监助教张叔镗作诗曰:“雨余闲步问缁衣,废钵残经掩败扉。不信禅天遂销灭,松声鸟梦尚依依。”诗中流露出诗人殊为惆怅的心情。

  清朝初年,福建人林祖鼎偶过寺前,正有一美艳妇人来到寺中,僧人以眼色挑逗,二人便携手入室。祖鼎大声指责僧人淫乱犯戒,没想到此僧竟出言不逊。陈弘绪过寺,在寺壁题写二绝,有“禅房寂寂啼鸟静,红雨香风动绮罗”之句。待祖鼎再来时,此僧向他表示道歉,借故将壁上的诗句洗去,从此诚心悔过,精持戒律,潜心向佛。

  以阑护江岸意命名的北兰寺

  南昌城北龙沙江畔有一古刹,原是唐朝南岳怀让禅师道场。怀让禅师前有名师(禅宗六祖慧能),后有马祖道一这样的高徒。当年怀让曾以磨砖不能成镜,教导马祖不能靠坐禅去领悟禅理。南唐年间,以这里为让禅师道场始建为寺,后几经废兴,清朝康熙16年重建,浙江名僧澹雪任住持。

  据吴凤白《北兰寺考》,北兰寺古名“北阑”,取“阑护江之北岸”之义,易“阑”为“兰”。这时的北兰寺前殿后宇较为齐备,又在寺中种松植竹,叠石引泉。院有一口泉,邵子仿浙江杭州参寥泉之例,叫它“澹雪泉”。有诗云:“北兰澹雪泉,西湖参寥子。泉以二老名,风流亦相似。”

  康熙27年,江西巡抚宋荦常在政务之暇,邀请宾客从僚来北兰寺,有时在此流连竟日。他认为北兰乃是千年古刹,江右胜境,先后在寺内兴建了“(帛系)津诗屋”、“烟江叠嶂堂及”“列岫亭”,此后更是常来寺中。他与东湖憩云庵僧心壁也是好友,一日雨中与心壁会于烟江叠嶂堂,作诗曰:雨过江干寺,尊开树下窗;花香齐已共,诗格阮亭降。斜照山全出,沿波鸟自双;清光费摹写,回首暮钟撞。

  住持僧澹雪颇善书法,他与晚年的八大山人是好友,二人常在一起谈禅论道,交流书画之艺,八大山人也给北兰寺留有墨宝。澹雪性格倔强,不愿向官府低头,后来触怒了新建县令方峨,以“狂大无状,事其不法事”之罪,将澹雪抓来投入牢狱,后死于狱中,死后还被诬为“淫僧”。澹雪死后,北兰寺被冷落,殿宇也逐渐残破,再也见不到往昔的光彩。诗人危言傍晚过北兰寺,赋诗追思曰:孤鸟泣高台,浮云山外回;残风傍晚至,斜阳渡江来。水急涛声怒,沙平雁阵开;亭边磷火起,楚些至今哀。

  有雷公堂和龙井的总持寺

  唐朝开元年间,僧子 在永和门内兴建了一座总持院,后改名“总持寺”。子 和尚精通太乙之术,在寺内建有雷公堂和龙井,他能祈雨乞晴,祷雨屡验。寺侧有纪念孔子名生澹台灭明的友教堂和澹台墓。北宋诗人洪朋有《题总持院》诗一首:后士祠边柏造天,雷公堂下锁婵娟;韦郎去后无消息,空复秋风入管弦。

  据陈弘绪《江城名迹》记载,总持寺雷公堂内有数段石碑,刻有唐朝僖宗乾符年间的两块石碑。又据《次多录》记载,明初吏部尚书刘崧说,雷公堂石碑上的字,是吴传朋所写。吴传朋是南宋初年著名的书法家,杭州的“九里松”和南昌“滕王阁”等字,都是他写的。高宗赵构多次临摹其字,终因不及而止。

  “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是古代南昌城流行的两句话。前句说的是长江水神助王勃船行七百里至滕王阁下,成就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后句说的是人背时运,一夕雷神轰塌了总持寺的荐福碑。

  明朝末年,南昌名士陈维谦读书寺中,曾作文记总持寺曰:“总持山右远府治,川分东湖,嘉树环之,弱苇竹箭,蔓草俯仰。蒙缀水清,以旋日月之光,时入而波,王孙甲第云连,笙讠哥时落,西望厌原如锯。”他费尽心力,编辑成化、弘治年间的时艺,尚未成印便被“咸阳一炬”而灰飞烟灭。总持寺是否毁于这场火灾,未见方志有所记载,成为一个待解之谜。

  以亭覆碑闻名的石亭寺

  中唐年间,浙僧灵徹来到南昌,在章江门外的滕王阁之北建寺。初名大悲寺,又名观音院。灵徹俗姓汤,字澄源,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他与吴僧(日交)然同游,(日交)然又将他介绍给名士包佶、李纾,从此声名远扬。

  元和年间,韦丹任江西观察使兼洪州刺史,常来大悲寺中,与灵彻成为好友。韦丹寄诗灵徹曰:“王事纷纷无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已为平子归休计,五老峰前必共论。”灵徹也以诗作答:“年老身闲无一事,麻衣学坐只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后来,沩山灵祐禅师的弟子慧寂,曾来大悲寺演教。他与师傅悟六祖慧能心地直指之奥,开创了沩 仰宗。慧寂俗姓叶,广东韶州怀化人,九岁出家,十四岁父母将他接回家中,打算与他婚配,他坚持不从,并断去两个手指跪求,父母这才应允。会昌元年(841),他移驻袁州仰山(今宜春城南),授徒众多,成为一方宗师。

  唐宣宗李忱一日问宰相周墀:“元和时,治民孰为第一?”答:“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宣宗于是下诏,命杜牧撰写《进撰江西韦大夫遗爱碑文表》,刻文于碑,立于大悲寺内。大中年间,韦丹之子韦宙出任江西观察使,建石亭覆于碑上,奏改寺名为“石亭院”,裴休题写院名。

  宋朝政和年间,院废为道观。明朝初年复为僧寺,改名“石亭观音院”。新建伯王守仁有《夜舟泊石亭寺》诗:“廿年不到石亭寺,惟有西山只旧青。白拂挂墙僧已去,红栏照水客重经。沙村远树凝春望,江雨孤蓬入夜听。何处故人还笑语,东风啼鸟梦初醒。”

  嘉靖年间,巡抚都御史汪玄锡重修石亭观音院,遗爱碑虽残尚存。明末清初院毁,清朝顺治15年(1658年),巡抚张朝磷清拓旧墓,捐资重建,殿前建钧天阁,以与滕王阁对峙,后建观音殿,左有张公祠,以祀巡抚攻公朝磷重建观音院之德,右有僧房,寺宇宏伟,游观者与香客接踵而至。

  以祷雨闻名的应天寺

  唐朝光启元年(885年),相传有掬林禅师云游至此,见进贤门内东望则长江大湖,西眺则崇山叠岭,云霞之所蔚兴,经声昼起,绕滕王歌舞之台;炉香夜飘,霭徐亭烟月之地;四表三闲,应斗牛之分野;西厢东序,据城郭之中央。诚神明之区,乃在此建寺,以“掬林”为寺名。或曰掬林即是神应禅师,祷雨屡有应验,因此改名为“应天寺”。

  应天寺经历唐、宋数百年,虽经南宋文天祥重修过一次,后经兵火之劫,一半殿宇化为灰烬。明朝初年,有僧芟除杂草,开林广聚僧徒,兴建了崇楼深殿,大庇经象二百余年。后来榱椽颓废,金碧暗淡,住持僧霞峰遂发宏愿,罗治作《重修应天寺募疏》,特告宗藩和士大夫们,化十方善信,集得资金得以重新。未久,寺废而未建,嘉靖33年(1554),巡抚都御史吴遵以废址改建贡院。清朝康熙20年(1681年),江西巡抚安世鼎将贡院移至东湖故址重建,应天寺再也没有重建,它的历史和名称,仅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以沙泉闻名的荐福寺

  荐福寺位于南昌德胜门外龙沙之南,地近赣江,寺内有一口唐朝光化年间的铜钟,南平王钟传所造。庙坛之下有名泉,南曰:“浅沙泉”,北曰:“马跑泉”,泉深二尺,冬夏不竭,泉水清泠,味甚甘美。取此泉烹茶,不输于其他名泉,水品为会城第一泉,号为“圣水”。

  北宋嘉礻右年间,洪州知州程师孟在这里兴建“双泉堂”,名士潘兴嗣作记,此后名人争游,赋诗品泉。太常卿杨杰有诗曰:“南泉甘滑北泉清,竹引潺 绕殿楹。分派铜龙穿石过,两氵宏寒月隔堂影。金沙自是藏金穴,玉马长遗喷玉声。会倚阑干一欹枕,梦回疑不在重城。”洪朋有《荐福院》诗:“曲径因山转,精庐到地成。楼从云表出,人在日边行。”释德洪也有《游荐福题浅沙泉》诗: 六月稻田龟兆坼,十日愁霖潦翻室;试来岩下酌此泉,水寒一泓无减溢;以杯浮之著沙石,戏投鲋鱼露尾脊;谁令阶响环 ,卧听泠然心境寂;谁成窗户湿空翠,便觉西山排闼入。

  与洪朋的晴日游寺不同,诗人杨万里游寺时,正遇风雨,景观与感受自然不同。他的《荐福寺》诗曰:千山底里著楼台,半夜松风万壑哀。晓夜巡 看题壁,雨声一片隔林来。

  明朝崇祯年间,江西巡抚解学龙在寺西江畔建水操厅,在这里视察训练水军。沙碛旁有泉沁出,于是在泉外砌石栏护泉,立短石碑,上刻:“止戈泉”三个字。后来在泉上覆盖一亭,南昌知府沈匡济题字。亭后构建精舍供奉大士,前祀关圣帝君,解学龙作记。清朝初年兵火之后,亭与精舍尽为瓦砾。

  以江水命名的章江寺

  章江寺一名章江禅院,在南昌赣江西岸沙井渡口,建于唐末之前。寺有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的《章江寺碑》和北宋翰林侍讲潘慎修的《章江禅院记》。《禅林宝训》记有《章江寺集》、《若日涉记》,都已荡然无存。据方志记载,晦堂禅师曾住于此,湛堂、灵源、死心等名僧,都是他的弟子。

  北宋年间,文人墨客争相游寺,洪朋有《题章江院》诗一首:“扶藜下城头,步 踏禅窟。微径郁葱菁 ,宝殿高突兀。层晖注中塘,凝尘满丈室。惜哉古道场,回首思萧瑟。”其弟洪刍与徐俯同游,有《又和师川同集章江寺二首》,有“兴发寻荒径,途穷见宝坊;随宜聊复饱,触处得追凉。取友真濠上,怀人向渭阳;不嫌茶七碗,殊胜酒千觞”的诗句。

  章江寺前临赣江,面朝南浦,背枕西山,南当五岭,北注九江,依水可远航吴楚闽粤,水陆交通便利。后来寺毁,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张位、邓以赞、刘司成等人重建。前筑台基以防洪水,中创佛殿,后为大士圆觉堂,两侧翼以廊厨,前立门,后辟园,四周砌石墙,院内杂植松竹、桃柳、梧桂等树,苍翠蓊郁,磬铎钅平 ,俨然是一座古刹。

  邓以赞和刘司成乐行善事,原想重修西山香城寺敦信书院,以为结侣习静之所,延请吴僧天机禅师前往募建,已得木材千根,择日便可开建,不想为人所阻。天机对众人说:“佛教重无诤,而尚喜舍,与其结静趺于山中,何若转法轮于江上。”于是他卓锡于此,移材在这里开建。

  晋朝许真君曾有遗谶说:“沙洲掩古井,吾道再兴。”那年,江沙忽掩井口,于是在江边筑版肇建。动工时,江水中忽然露出一座韦驮菩萨的石像,上百人竟抬拉不动,僧人惊叹世所稀有。于是寺僧焚香顶礼合掌祝赞,后来,仅十余人便将石佛举起,在寺内建专祠祀奉。寺僧又募建津桥,造“慈航”、“普渡”两艘渡船,随时救助溺水之人。

  章江寺重建竣工后,天机禅师筑七里长堤,方便旅客行走;又沿途开凿三口水井,为旅途之人解渴。万历二十七年开工,五年后完工,立碑作铭曰:“博施济众,非病其事。我愿无穷,我力难遂。九载滔天,天心斯瘁。宁委病诸,而忍坐视。众古可援,如身思恫。津梁徒礻工,毋曰在公。此利当捐,利他莫空。以无相心,成无量功。祝厘安禅,乐此真境。有桥有堤,有舟有井。敦与空山,心灰坐冷。世间难事,惟恃心坚。出险非危,劳古万千。神人欢喜,途路坦然。光华满路,瑞气冲天。

  以结社制艺闻名的龙光寺

  龙光寺在南昌德胜门外龙沙岗,不知建于何年。三面沙丘蜿延拥抱,南有莲花池,池水澄莹,不受沙侵,池花号为一郡之胜。明朝初年,吏部尚书刘崧有《龙沙赠友人》诗:朝出城北门,遥见城下池;籁籁鸣北风,萧萧入人家。波陀皓如雪,漫漫不可越;水落黄金澄,天晴紫烟灭。别君沙下亭,逝此歌扬舟令;春来倘相忆,芳草是中青。

  二百年后,龙光寺残旧失修。到了万历年间,布政使陆长庚、丁继嗣重修,建公馆于寺左,郡文学在这里结社课艺。右面为禅堂,大通禅师无来在此说法。庐州府通判张寿朋与无来都是南城县人,他为堂题匾名“沙佛居”。无来原是诸生,才名甚高,后削发出家为僧,持戒律精严,禅学深妙,著《大通禅师语录》。建安王朱谋垅常枉驾访寺,工部侍郎徐作、御史李曰辅等人,都是居士中之高足。

  寺前水池以石砌岸,池上有一亭,高敞空明,周回栏座,宪长李开芳以棣书写“听松”二字作亭名。亭柱上有一联,布政使吴献台书:“水净诸天,万物咸归定境;沙明彼岸,众生悉渡恒河。”左廊门额书“别是人间”四字,是陆长庚的草书大字。亭记镌石,右廊则是学使钱岳阳的鸿文。屏墙之外又有堂廊,是巡抚王太蒙所创,上书“龙沙会是”。隙地兴建了一座小茶庵,碧罗朱栅,梵贝悠然。陈州知州胡大成(江西宜丰人)有《游龙光寺》诗:

  香宇依空结,虚轩傍水开;沙明鸥影度,迳静竹风来。午磬传清梵,晴花点绿苔;寥寥人境外,宴坐送余怀。

  万历四十年(1615年)二月,许多南昌诗人在此结“龙光诗社”,光是王室后人便有十人。他们是石城王孙朱多火黑,宜春王孙朱谋童刂,瑞昌王孙朱谋雅,石城王孙朱谋土韦、朱谋圭、朱谋至存、朱谋土保、朱谋恳、建安王孙朱谋 、朱谋 。朱谋童刂,字文翰,辑有诗集《龙光社草》,工部侍郎徐作和刑部主事张寿明作序。

  以素食糕点出名吉祥庵

  吉祥庵在南昌进贤门外,燕僧寂光请城中名士陈弘绪作募疏新建。寂光所制作的伊蒲之馔,与常见的食品大不一样,他所做的木耳糕和山楂丸都极为精致。每当他制作这些食品时,斋厨里便飘出煨芋煮笋的氤氲香气。

  僧寂光自奉淡约,坚持桑门戒律,每天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生活极为简单。天下太平日久,人们难免会追求口食之福,山耆野僧也会如此。有人这样想那就错了,寂光他所做的糕点,只是供奉四方龙象和檀那(佛教用语,指施主),自己并不食用,只是饱饱眼福而已。

  李日华,浙江嘉兴人,万历进士,曾任九江府推官、太仆寺少卿,善鉴赏,有“博物君子”之称。据他说,吉祥庵另有一僧名如濂,号竹西,与寂光的生活习俗大异。他有洁癖,饭必精粲,饮必惠泉,所制饣臭饵甚精,剔剥松桃为馅,每食止留二三。居住的小楼四围有明窗,室内只有一榻一几,别无他物。夜睡之前,室内放置一炉,炉内放入纯荐沉麝。次日早起撤去火炉,香气仍缥缈于室中。据传,那里的和尚大都像如濂那样会享受生活的。

  以都督府旧址建的长清寺

  长清寺原名二圣院,在南昌进贤门内豫章书院右侧,今书院街与友竹路交会处,现已成为民宅。该寺由明朝巡按御史许世昌创建,院内原有两株柏树。清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江西布政使许兆麟重修,张尚瑗有记。嘉庆年间,布政使陈预改院名为长清寺。

  诗人杨 是南昌人,字子载,江西“四才子”之一。他的祖先曾是明朝都督,少保刘 的部将,其父杨大业常练刘 将军袖箭。杨 游长清寺,见物是人非,心中有些难过,作《二圣院双柏歌》一首:将军旧宅废为寺, 入门下马客憔悴;但见庭前柏树双,龙盘拨地擎天暮云碎。一株高干五尺童,一析夭矫凌天风;恐是将军手自栽,时闻暗鸣叱咤声。摩空败瓦颓垣那堪忆,国觞鬼雄夜来集;异代英雄去不还,故园草木无人识。成败军家书偶然,孔明祠柏亦参天,至今巴客题诗处,尚说君臣际会年。

  以放生结社为旨的泰定寺

  泰定寺在城北德胜门外,明朝末年,刘斯玮重建,云栖禅师在这里结“放生社”,每月举行一次,江西临川才子陈际泰作《放生会序》,此后该寺便以放生出名。

  云栖禅师的放生之法与别人不同,他不拘时日,善男信女见有卖鱼、鳖者,即买即放。又于某月下书给入社者,约定某日放生若干。鱼鳖大者以个计数,小者以斛(计量单位,五斗为一斛)计数,年终总算,存以自考。

  陈际泰(1567年——1641年),字大士,崇祯三年中举,崇祯七年成进士,官行人司行人,后为贵州乡试考官。他是泰定寺放生会的主要参与者,却不看佛教释典,独对放生情有独钟,以儒者爱物之理教人,人们认为他的社序,“足与鲁公碑竟美也。”

  以池花闻名的芙蓉庵

  地藏庵亦名芙蓉庵,在南昌进贤门外西偏,今禾草街附近。此庵负阜面池,外植木芙蓉,池种莲荷(又名水芙蓉),因以“芙蓉”名庵。

  人们从高阜向下看,只见郁郁苍苍的木芙蓉,不见有庵。但循级曲折而下,才见庵宇佛殿,房屋虽不多,但缔构秀野,佛像庄严。小庵前后左右之地,不是植花竹便是种菜蔬,没有空旷之地。

  清朝初年,原兵部侍郎李元鼎作《地藏庵疏》一篇,说小园内有一株滇茶,花开时花朵很大,他处未曾见过,曾以诗易之。庵僧有“群鹅不换换名花”的诗句,相传以为美谈。这里景色秀美,城中文人常来此观景赋诗。江西山水画创始人之一罗牧,为山门书额曰:“城市山林”。工部尚书熊一潇有《重九后三日偕李述圣过芙蓉庵次韵》七律一首:三秋冉冉愁中过,一趁晴光出户宜;胜倡相得洽幽兴,尘颜犹及照清漪。闲披墨妙烟霏卷,悔负花时锦绽篱;只此淹留遂终日,重来还与白云期。

  闺秀出家的观音阁

  观音阁在南昌进贤门处,今十字街北端,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年),江西布政使刘楗创建。康熙十八年,布政使王新命增建罗汉殿,改名为“珠林庵”。乾隆十五年(1750年),僧源椿重修,邑人陈弘绪有诗曰:琉璃灯影在,人世几沧桑;草树天无际,江山鸟独忙。僧闲龙隐钵,寺古鸽栖梁;记得停船日,风吹茉莉香。

  清朝光绪年间,珠林庵日益破旧,久无僧人,周边空地先后被民居所占。这时,有一富家之女李小姐志慕佛教,在南面百米远的定慧庵出家为尼,法名“执中”。数年后,她独自一人来到珠林庵,收一女为徒,取名“宏明”,但身体一直很差。有一天,执中师太收留了一名有病的五岁女孩,帮她治好病后,让她拜宏明为师,取名“惟心”。十年后,宏明早亡,不久执中师太也圆寂了,留下惟心苦守旧庵,庙事由定慧庵代管。

  1990年秋,珠林庵准备募缘重建时,释尼涵广来庵,与惟心携手共事,恢复原名“观音阁”。经过几年的努力,化得三百余万元,先后兴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客堂、斋堂和僧房等,是南昌市区唯一的一座尼庵。

  禅律相合的法云寺

  法云寺在南昌进贤门外。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江西布政使余应魁创建,以住大德雪眉禅师。《南昌县志》称它为“法云禅院”,而刑科给事中朱徽(崇祯四年进士,进贤人)又叫它“法云律堂”。

  道光三十年(1850年),法云寺重修后,以礼延请名僧慧霖为住持。慧霖颇能为诗,号曰“梅龛上人”。禅是梵语“禅那”的省称,意为静思,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而律则指佛教的戒律,两者有不同之处,许多人不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

  南昌知府张寅作《重修法云堂记》。他在记中说:“原夫一苇东来,镫传六祖,无所谓禅律之分也。自云门、临济之派兴,而禅自为禅,律自为律。禅者曰万法惟识,律者曰十行通真,虽其归则同,而其修自别。今院曰禅院,堂曰律堂,诸 刍(梵语,僧人)辈将何所适从乎?余谓不然。禅可律,律可禅也,有如吾道之中步亦步,趋亦趋者。”

  这次道光鼎新,从山门、宝殿至后院的云房、斋厨,无不备具庄严。在殿的西偏构室开轩, 花列石,为游衍之所。张知府时会同僚于此,容谈讠燕讲,说这是美意良法,“心清则理,得理则义精措正施行之。”他将与慧霖“坐拈花之室,登翻叶之台,深推禅律之可通于政事者。”

  咸丰三年(1853年),法云寺毁于兵乱。同治四年(1865年)冬,僧慧霖结茅三间,藉以保存旧址。

  以题壁诗闻名的翠岩寺

  翠岩寺位于南昌市湾里区翠岩路北端,座落在梅岭东麓湾里盆地内,东临陈家山,西近伏虎山,前望钵盂山,复港在寺前流过。翠岩寺始建于南北朝,是江西著名寺庙之一。它与香城、双岭、云峰、奉圣、安贤、六通、蟠龙同为“西山八大名刹”。翠岩寺宇宏伟,历史上香客游人如织。传说晋朝雷焕取西山北岩土拭剑就在这里。

  翠岩寺初名常缘寺,唐朝先后改名“洪井”、“翠岩”,南唐又改名为翠岩广化院,宋朝时恢复旧名叫翠岩寺。

  南唐保大年间,澄源禅师无殷住此山,中主李王景很敬重他。李王景迁都南昌后,曾过江访寺。不久,无殷圆寂,李王景亲自书写祭文,大臣韩熙载作塔铭,寺内藏有后主李煜所画罗汉和南唐经文与徐铉碑。此后,寺有智明、善权、保宁圆玑、可真、子坚等高僧主持。

  明朝嘉靖年间,翠岩寺废为民居,一度成为纸厂。清朝顺治7年(公元1650年),香城寺僧慧习学、可学鸠倡仪修复翠岩寺,梅岭各寺庵僧尼捐衣钵银子将寺赎回,吏部侍郎熊文举、知州陈弘绪等名士共襄其事,礼请古雪大师前来主持。经过几年努力,募得巨资修复寺宇,又铸铜佛一尊,高一丈六尺;铜莲台一座,比佛身更阔,高七、八尺;铜瓶一对,高七、八尺;铜香炉一口,高四尺多;寺内有一铜锅,相传“铜锅一煮,糜可饱千僧”,所以名叫千僧锅。

  翠岩寺重建后,不仅恢复了旧日风采,较以往更加金碧辉煌、宏伟壮丽。熊文举曾作《重兴翠岩寺》诗一首记载了当时的盛况:“指点前朝寺,苍烟一路迷。龙华超历劫,鹤梦忆幽栖。岚气重重树,花光曲曲奚。杖藜思老伴,何日话桥西。”

  可是好景不长,200年后的咸丰4年(公元1854年)10月9日,南昌府同知张斌林奉委旨,将寺中铜佛、铜瓶、铜炉等尽打碎,得净铜11140余斤,运到省宝昌局铸钱,以充公用。经寺僧振南、慈心等人秉请立案。宪批:俟军务告竣,捐修寺宇,重铸佛身,府县有案存礼科。

  翠岩寺与众不同,也最为有名的是迎笑堂内的题壁诗。迎笑堂在寺后山巅,不知建于何年,堂前有九节筇、鹤巢松、千年桔。传说桔熟之时,如果有人偷桔,就会雷声大作,因此没有人敢偷摘。迎笑堂是来寺的名流贵客的下榻之处,唐朝以来,先后有刘禹锡、牟融、曹松、欧阳修、岳飞等名人题诗于壁。

  晚唐舒州人曹松早年避乱至南昌,长期栖居翠岩寺,迎笑堂有他的《书翠岩寺壁》五言律诗一首:“何年话尊宿,瞻礼此堂中。入郭非无路,归林自学空。溅瓶云峤水,迸磬雪川风。时说南庐事,知师用意同。”光化4年他54岁才中进士,授校书郎。

  北宋年间,有一僧人遍览诗版后,对知州说:“都不太好!”随即作《西山》一首,想压倒众诗:洪州太白方,积翠倚穹苍;万古遮新月,半江无夕阳。

  翠岩寺内还有两处古迹。

  一处是妙高台。台在寺前,北宋无尽居士张商英(尚书右仆射)游寺,寺僧保宁园玑迎于半途,二人问答组成了一首好诗,后题刻在妙高台上。

  另一处是慧泉。泉在大雄宝殿后面,泉从地下裂隙中冒出,由于地下气体上逸,使泉水有规律地发出“咕、咕”声。泉水清沏见底,口感微甜,是上好的矿泉水。泉上建有“真源亭”,亭柱上镌对联:“慧灯常明照见五蕴皆空,泉水澄清洗涤不净尘劳”。

  群山环抱的香城寺

  香城寺在湾里区招贤镇香城林场,地处梅岭的锦绣谷中。锦绣谷俗称布袋岭,共有紫盖峰、将军峰、戒珠峰、剑石峰等39座山峰环列四周,中有白雪溪从寺前流过,溪水曲折东流出谷汇入铜源。

  很早以前,古人便赞美这里林木葱笼,景色幽绝。欧阳持《游西山长歌》中就有“香城寺,倚高巅;古柏森森不记年。锦绣谷中花早发,桃源洞口柳拖烟”的诗句。明朝《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和《大清一统志》都有记载,称这里是“最幽处有香城兰若”。

  东晋太元16年(公元391年),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的高徒昙显,从庐山大林寺来此肇基,创建香城寺。传说当年昙显在此祷山,忽生香木,大堪为柱。殿成诵经,炉烧木屑,香闻数里,所以,便以香城作为寺名。

  昙显祖籍广陵(今江苏江都),幼从慧远出家为僧,勤修净业,善于说法,还能识别鸟兽毛色俊钝之性,知道草木甘苦之味,著《穷通论》一部,注《维摩经》,述《莲社录》。南北朝宋代永嘉17年(公元440年),他召集众徒说:“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后。”随即跏趺念佛百声,闭息而逝,终年80岁。

  香城寺殿宇巍峨,错落有致,规模宏大。鼎盛时曾有九楼十八殿及讲经台等建筑,铙钹之声响彻云霄。那时,寺僧很多,鸣钟会食,百釜齐熟,盛况空前。唐朝咸通8年(公元867年),镇南军节度使严景为寺题写寺额“咸通香城兰若”。宋朝李上文作《香城寺志》。

  元、明之交,香城寺废,直到明朝万历年间,原兵部尚书陈道亨襄力重建,大学士张位作《重修香城寺疏》,吁请四方名公、上智高贤随喜余资,同心盛举,又请龙沙寺高僧湛如海禅师入主香城。数年后殿阁建成,比以前更为雄伟。

  香城寺内外有多处名迹,见证了它的悠久历史。寺内原有顺禅师碑,两旁有“二苏”诗刻,潘兴嗣记文和慈顺塔记,可惜都损毁了。方丈室旁有两株娑罗树,相传是灵观尊者自西土带来,亲手植于此处的。香城寺后有榧林一片,最大一株胸围一丈五尺,树龄千年以上,号称“将军树”。

  香城寺后还有“芗林研石”,石长一丈四尺,宽六、七尺,四面书刻“芗林”、“研石觉行”等上百个字。在寺的前后还有“石画框”、“合掌石”、“蒲团石”、“青莲石刻”“员峤诗刻”、“玉泓泉”等名迹。

  以罗汉图闻名的云堂院

  云堂院在湾里区梅岭山中,背靠桃花山,面对李源溪。建寺年代不明,晚唐名僧贯休曾居于此。贯休俗姓姜,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七岁出家,后云游各地,晚年西行入蜀,受到蜀主王建的礼遇,赐号“禅月大师”。贯休善诗、工书法,画学阎立本,作画笔力圆劲。贯休所画的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诸像,都是粗眉大眼,丰颊高鼻。

  《宋诗话辑佚?古今诗话》记载,贯休较长时间住于云堂院,曾画十六罗汉图。传说他画完第15位罗汉后,自己忽然从禅坐上升起,自写本身,凑足十六罗汉之数。宋朝元丰年间,云堂院内兴建一阁,用来收藏贯休所画的《十六罗汉图》。此后南昌附近数县乡民,每遇干旱之时,便扶老携幼来这里拜罗汉求雨,相沿成俗。太常寺卿杨杰有诗为证:罗汉十六轴,江僧寄此山。画称天下绝,人自定中还。

  以山峰命名的蟠龙寺

  蟠龙寺在湾里城区东北面,北倚蟠龙峰,高峰背耸,两岫夹峙。唐朝末年,名僧齐己建书堂于此。

  齐己俗姓胡,名得生,湖南益阳人。七岁入大氵为山寺放牛,常用竹枝画牛背作诗,为僧所爱,后剃度为僧。齐己曾在衡岳东林、江陵龙兴二寺,自号“衡岳沙门”。后云游四海,遍访名山,性格放逸,喜为诗。

  齐己曾同慧寂禅师住豫章观音院,总辖庶务,后来长住南昌西山蟠龙寺。齐己与贯休、修睦、尚颜和隐士陈陶、曹松等人为诗友。据传齐己圆寂后,书堂改建为寺,以蟠龙作为寺名。

  元朝末年兵乱,洪崖乡民数百家义聚山巅,结蟠龙寨,防守甚严,得保一方平安。明朝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为反叛,重利盘剥乡民,又踞民田为王庄,乡民被逼又义聚山巅,建“义聚厅”,共推一祝姓人为首领。外列营房三层贮粮于内,山上置通闻鼓,山下立烽火墩,宁王逆党来犯时便举火为号。许多年后,只剩下一片瓦砾荆棘,有人作诗曰:

  千仞峰头旧有城,洪民团结备侵兵;

  凭高负固为形胜,募勇贮粮立义名。

  山谷旌旗时见影,墩隍烽火夜无惊;

  临崖欲问当年事,尽属东风一炬焚。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